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自然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讨论]一点感想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7-10-10 00:30:00 | 只看该作者

高翔

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体现出了绚烂之极终见平淡,精能之极仍归朴拙的意境。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

模仿现代的精巧容易,模仿古代的朴拙是很难的。

62#
发表于 2007-10-10 00:31:00 | 只看该作者

高翔

鉴别古玉真伪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盘变。在许多时候,当讨论一件古玉真伪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不同看法。这个时候,最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的就是——让古玉自己说话。就是——盘,让时间来检验。
       真古玉的玉性是活的。盘变,是古玉的基本特征。在有众多争议的时候,一件古玉如果发生盘变,将宣告争议的终止。反之亦然。古玉发生盘变,只能证明玉的真伪新旧,断代,则属于另一个讨论的范畴。
63#
发表于 2007-10-10 00:31:00 | 只看该作者

高翔

我把自己对任老师的红山古玉的鉴别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的学习体会向大家进行交流,个人体会不一定正确,更不会全面,还望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学习提高,我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任老师的讲解在这里不重复,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谈自己的体会)

“净”:我体会要把“净”与沁色区分开。“净”的对立词是“脏”。油腻腻、脏乎乎的一团;或者是干巴巴的一片死白;或者是被烂得浑身都是窟窿,都是造假者惯用的手段。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红山古玉本洁净.

沁色与脏质不同.

玉好工美方能收。
     

脏烂模糊不能留。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replyid=43458&id=3232&page=2&skin=0&Star=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0 0:33:26编辑过]
64#
发表于 2007-10-11 18:46:00 | 只看该作者

學習

 

[em27]
65#
发表于 2007-10-12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古国的“中心”究竟在哪里?布谷先生认为:就在今天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中部,教来河两岸。在敖汉旗已发现的单纯红山文化遗址就有447处。此外,在兴隆洼等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含有红山文化的55处遗址。总计为502处。考虑到自然破坏、普查时疏漏因素,敖汉旗红山文化遗址实际应有700余处。红山文化遗址遍布全旗。特别是该旗中部的山地丘陵地带,最密集处是教来河两岸。这种情况是邻近地区无可比拟的。特别是在敖汉董家营子遗址发现了一些有切割痕迹废弃的碎玉——边角余料,充分证明了这里就是当年“红山古国”的玉器加工中心。这些事实说明,当时在敖汉旗地区,定然存在一个“红山古国”至大之王、凌驾于部落联盟之上的“霸主”。

就在赤峰,敖汉旗那旮旯.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时在敖汉旗地区,定然存在一个“红山古国”至大之王、凌驾于部落联盟之上的“霸主”。

他就是红山古国的国王,龙王大帝.

[em01][em01][em01][em01][em01]
66#
发表于 2007-10-13 14:19:00 | 只看该作者

路是

艱辛的

學問是

探究的

關注是

喚起的

影響是

漸進的

解謎是

必然的

 

[em27]
67#
发表于 2007-10-13 15:35:00 | 只看该作者

思想改造是慢慢来的.

影响是渐进的.

[em27][em27]
68#
发表于 2007-10-13 20:0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ongweibing在2007-10-13 15:35:50的发言:

思想改造是慢慢来的.

影响是渐进的.

[em27][em27]

先人

打造

一塊璞玉

灌注的是

全心

意志

信念

萬年後

為您我

景仰

 

[em04]
6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23:28: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古玉的“神韵”概念,我想说点实话,当然仅是自己个人的看法。

什么是神韵?我说过,神是神态和由神态传达给我们的某种精神,韵是指韵律,是符合自然的韵律,这个自然包括大自然的自然表现和类活动的自然表现,是自然的而不是别扭的和做作的。(不一定对,完全是自己的解)

首先,没有必要将“神韵”这个概念神秘化。举个例子,三个亚洲人站在一起,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我们任何一个中国人,包括一个老农,想必都能区分,不需要什么美学的修养,只不过是见得多了而已。问老农你是看神韵吗?他肯定说不懂,只是感觉当然,其中的美女和帅哥也都会认得清啰。因为人天生就知道什么是美----高级动物嘛!在这里,眼睛鼻子嘴巴的尺寸、身高等物理的指标是说不清的。为什么能区分? 只是靠感觉----的感觉,不是动物的感觉。因为真品(中国人)看得多了,假的也没少见,就这么简单!一个欧美研究生毕业的学生,从没到过亚洲,即使他美学造诣很深,他甚至还不如我们老农的眼力

所以,我们所说的古玉的神韵并不神秘,真品见多了就不由自主地有了感觉了,神韵只不过是这种感觉的美妙的称呼而已,所以就有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说法。劝说大家去锻炼什么“艺术、美学”的修养,修练好了,才能有能力去领会古玉的“神韵”,有误导之嫌。初学者上一件红山古玉疑似品,用一句“没有神韵”加以否定或不说否定,就让初学者“如坠云端”。初学者怎么办?三条路:一是去补习艺术和美学”的课程;二是你资格老,你就有,你说没有就没有,把它当作了皇帝的新衣;三是知难而退,罢了,不玩了!这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吗?如果是这样,那就“出现了“指鹿为马”、“皇帝穿新装”、“望梅止渴”、“叶公好龙"、“刻舟求剑”、“饮鸩止渴”的现象,犯有“误断”、“武断”、“胡断”的毛病。坑害了“知本”和“资本”都比较短缺的收藏爱好者。

退一步讲,红山古玉每一件都有“神韵”吗?无数仿品中每一件都是“有形无神”,就没有一件有“神韵”的作品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初学者的脑袋可就乱了套了!从时间上看,无论什么艺术品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何况玉器还不会烟消云散(丑的次的也可能更有研究价值)。从空间上看,地域不同,用途不同,品相也会不同,比如汉代的专职于葬玉的东东,雕工很多不怎么样(赶时间嘛,但神韵可能有喔)。当然,个别不能代表一般,个性不能代表属性,否则就有谬论和抬杠之嫌。但有人说,抬杠长学问啊!好,只要长学问就成。

 

 

 

 

 

 

 

我想说什么呢?一是神韵和器形(红山古玉器形太多,千变万化,尚有未出现的,目前还不好归类)属于眼学。多看真品,也要了解仿品的行情和手段,看得多了,自然就会有“神韵”的悟性(个人体会);二是所有眼学的东西不能作为“对”与“不对”的根据------我们经常深恶痛绝所谓专家的“眼学武断”,但有时候我们又不自觉地步其后尘(尽管又上了一个层次),所谓“五十步笑百步”,“出了小圈又进入大圈”;三是我们任何时候不要忘了,我们的独到之处是揭示“工上自然态质变”,把它研究透了,才能“一锤定音”或“一剑封喉”,令包括所谓专家在内的任何信服。

 

 

 

 

 

 

 

有人说“任老师从来不对一件东西简单的说“对”与“不对””,的确是这样。而且,便览任网,任老师一直是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图文并茂、一遍又一遍地向大家强调和详解“工上自然态质变”的规律,几乎不谈眼学的东西,我想可能任老师认为那些东西在别的地方也能学到吧?抓住根本才不会走偏,道理不言自明。

以上纯属自言自语,但目的一致,批评无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4 0:41:37编辑过]
70#
发表于 2007-10-15 00:06:00 | 只看该作者
任老师一直是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图文并茂、一遍又一遍地向大家强调和详解“工上自然态质变”的规律,几乎不谈眼学的东西,我想可能任老师认为那些东西在别的地方也能学到吧?抓住根本才不会走偏,道理不言自明。[em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9 19:12 , Processed in 0.0610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