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玉的“神韵”概念,我想说点实话,当然仅是自己个人的看法。 什么是神韵?我说过,神是神态和由神态传达给我们的某种精神,韵是指韵律,是符合自然的韵律,这个自然包括大自然的自然表现和人类活动的自然表现,是自然的而不是别扭的和做作的。(不一定对,完全是自己的理解) 首先,没有必要将“神韵”这个概念神秘化。举个例子,三个亚洲人站在一起,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我们任何一个中国人,包括一个老农,想必都能区分,不需要什么美学的修养,只不过是见得多了而已。问老农你是看神韵吗?他肯定说不懂,只是感觉。当然,其中的美女和帅哥也都会认得清啰。因为人天生就知道什么是美----高级动物嘛!在这里,眼睛鼻子嘴巴的尺寸、身高等物理的指标是说不清的。为什么能区分? 只是靠感觉----人的感觉,不是动物的感觉。因为真品(中国人)看得多了,假的也没少见,就这么简单!一个欧美研究生毕业的学生,从没到过亚洲,即使他美学造诣很深,他甚至还不如我们老农的眼力呢! 所以,我们所说的古玉的神韵并不神秘,真品见多了就不由自主地有了感觉了,神韵只不过是这种感觉的美妙的称呼而已,所以就有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说法。劝说大家去锻炼什么“艺术、美学”的修养,修练好了,才能有能力去领会古玉的“神韵”,恐有误导之嫌。初学者上一件红山古玉疑似品,用一句“没有神韵”加以否定或不说否定,就让初学者“如坠云端”。初学者怎么办?三条路:一是去补习“艺术和美学”的课程;二是你资格老,你说有就有,你说没有就没有,把它当作了皇帝的新衣;三是知难而退,罢了,不玩了!这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吗?如果是这样,那就“出现了“指鹿为马”、“皇帝穿新装”、“望梅止渴”、“叶公好龙"、“刻舟求剑”、“饮鸩止渴”的现象,犯有“误断”、“武断”、“胡断”的毛病。坑害了“知本”和“资本”都比较短缺的收藏爱好者。” 退一步讲,红山古玉每一件都有“神韵”吗?无数仿品中每一件都是“有形无神”,就没有一件有“神韵”的作品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初学者的脑袋可就乱了套了!从时间上看,无论什么艺术品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何况玉器还不会烟消云散(丑的次的也可能更有研究价值)。从空间上看,地域不同,用途不同,品相也会不同,比如汉代的专职于葬玉的东东,雕工很多就不怎么样(赶时间嘛,但神韵可能有喔)。当然,个别不能代表一般,个性不能代表属性,否则就有谬论和抬杠之嫌。但有人说,抬杠长学问啊!好,只要长学问就成。
我想说什么呢?一是神韵和器形(红山古玉器形太多,千变万化,尚有未出现的,目前还不好归类)属于眼学。多看真品,也要了解仿品的行情和手段,看得多了,自然就会有“神韵”的悟性(个人体会);二是所有眼学的东西不能作为“对”与“不对”的根据------我们经常深恶痛绝所谓专家的“眼学武断”,但有时候我们又不自觉地步其后尘(尽管又上了一个层次),所谓“五十步笑百步”,“出了小圈又进入大圈”;三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我们的独到之处是揭示“工上自然态质变”,把它研究透了,才能“一锤定音”或“一剑封喉”,令包括所谓专家在内的任何人信服。
有人说“任老师从来不对一件东西简单的说“对”与“不对””,的确是这样。而且,便览任网,任老师一直是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图文并茂、一遍又一遍地向大家强调和详解“工上自然态质变”的规律,几乎不谈眼学的东西,我想可能任老师认为那些东西在别的地方也能学到吧?抓住根本才不会走偏,道理不言自明。 以上纯属自言自语,但目的一致,批评无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4 0:41:3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