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自然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讨论]一点感想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10-10 00:06:00 | 只看该作者

见解--玉器受沁现象

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至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2#
发表于 2007-10-10 00:06: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高翔

无论作伪仿古水平如何高超,总是不及真品纯粹、自然。作伪可以做到形似甚或有几分神似,但要完全“做到指定的年代”与真品毫无差别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个人收藏经历、学习体会和感悟,介绍几点经验供同好参考,希望朋友们尽量少走弯路。

1、要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不能盲目下手。

2、要把握好心态,这是避免受骗上当最重要的一点。

3、仿制品终究是仿制品。仿品既然是仿制出来的,理论上讲,无论如何精到只能尽量接近真品,但由于真品与仿品所包含的信息量不同,永远也无法做到完全一致。只要你认识了真品,仿品也就不揭自露了。所以爱好者一定要抓住一切机会去接触真品、接触实物,要坚信这一点。

4、建议爱好者在学习实践之余,还要注重与藏友们多交流,这是一条捷径,在切磋中共同进步,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23#
发表于 2007-10-10 00:07:00 | 只看该作者

一壶居士

人活老了,便可知道有许多人间世事,被自己耳目所欺骗,被自己情感主观所蒙蔽的,非常之多。既然自己的耳目亦难全信尽为真实,只有用心体会历史法则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才较为切实得当。

同样的道理,相反的表达,便有子思在《中庸》篇中所谓的“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其实子思与老子一样,极其重视历史哲学与历史经验的因果法则,鄙薄“予智自雄”、“师心自用”,但重“察察之明”的不当。

由此而反照今日世界,普遍都靠耳目收集资料,作为统计的政治方针。甚至凭藉电脑统计的资料以定人事的管理。有时碰到电脑本身的误差,或人为有意对电脑的错误操作时,想起老子“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妙语,在无可奈何之处,便只好哑然作会心的一笑了!

24#
发表于 2007-10-10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一壶居士

能将自身过失反省,提升为经验,并贡献大家,免得后来人再重蹈覆辙,可谓--慈悲喜舍,也可称之为--法布施!一壶敬佩高翔先生!
25#
发表于 2007-10-10 00:09:00 | 只看该作者

高翔

感谢各位的支持,我们都要向任老师学习,把我们的经验、体会、认识、方法等等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提高我们的鉴别水平。

不要象以往的一些人把一些鉴别的方法、经验体会密不传人。其实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共同交流才能共同提高。

对于红山古玉来说,我们只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相识相遇既是缘分也是使命。

26#
发表于 2007-10-10 00:10:00 | 只看该作者

高翔

红山古玉有几时?

我今有缘得遇之。

人求古玉不可得,

古玉却与人相随。

27#
发表于 2007-10-10 00:10:00 | 只看该作者

高翔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爱美玉皆如此。

今人不见古时人,

古人制玉传今人。

28#
发表于 2007-10-10 00:11:00 | 只看该作者

CL

古玉鉴定专家,考古专家,博物院鉴定大家是怎么回事?就是从事故文明史的学者,通过一定时间的实地考察,在出土器环境和表现的描述文章发表后成名,在古代玉器或者相对专业的领域里成为名人,并开始公开被邀请参与鉴定他较熟悉的年代和专业研究领域的文物或者藏品。久而久之就成了该领域的专家。
其实,比起真正从事单项藏品研究的藏家而言,文物专家的研究深度和专业程度并不一定有专业的藏家更有发言权。尤其是在专业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精神和各种物理表象成因求证的客观态度方面,专业藏家的水准和求证的结论必靠文章发表的数量来成名的专家更有说服力。
有的专家只是在该领域多学科研究中成名十年八年,就成了专家中的权威。相比一个专业收藏几十年,具有科学求证态度,勇于用物理试验结果来证明鉴定特征的民间藏家。我肯定愿意接受后者的权威性。问题是我们却错了,原因是学院派和官方权威不承认红山玉鉴定领域的眼泪!这才是红山文明史的悲哀!
任南先生对红山古玉文化的求证精神,求证方法,求证中已经获得的成果,在现代广袤的红山文明发祥地,还能找到无法否定的史迹和物证!难道讲究科学的官方权威们不知道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为何一直不能直视和面对呢?
但愿网易能为民间藏家的红山古玉寻得为历史正名,为红山竖碑的良好开端。也为象任南先生一样毕其一生经历和财力为红山文明呐喊的藏界专家做更多的宣传和介绍。祝网易发展建设也更上一层楼,谢谢!
29#
发表于 2007-10-10 00:12:00 | 只看该作者

高翔

对红山古玉“神韵”的感觉,是要以一个人的艺术、美学、经验、各种知识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是文化素养以及多年收藏知识的积累,才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能力。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个藏家,要感悟红山古玉的神韵,只要多看真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功到自然成,终有一天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本领。
30#
发表于 2007-10-10 00:12:00 | 只看该作者

高翔

形似尚可仿,神似不可求。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是神,神的旨意通过玉器这样的神物表现出来。

后人在仿制这时期的玉器时为的是牟利,由于没有对神灵、对祖先、对图腾的崇拜之情,因此,他们也就碾琢不出红山古玉所蕴藏的神韵。
    
所以仿品形似而难达神似。

 识别伪红山古玉的形似神不似现象,只要熟知红山古玉器的造型和神韵,增强审美能力和水平,还是不难掌握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9 19:15 , Processed in 0.0561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