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很值得一读的小说-------红山古玉全集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摘抄相关考古资料   仅供鉴定击鼓说唱俑参考

一、从工艺上讲,真俑应为模塑而成。结构复杂的俑,还分段模塑,然后拼合而成。而我这个俑正好与这一点吻合。俑的脚、鼓,都是分段模塑出来再组合的。而且由于结构过于复杂,部分模塑的拼口只能随着人体走弧线,是弧线分段模塑,这才做到两项相合没一点缝,无需另用陶泥补就漏缝。合得最让人称奇的地方,是帽子顶角的合缝,右裤腿合缝。实在有些像现在的量体裁衣,裁剪出来的每个衣片都自然天成,足见出古人事前计划之细之精之准确。

 

 

二、从胎质上看,古人制陶经过多道工序练泥,因而真俑地质沉而密实,吸水性很低。这种工序已失传,所以假俑做出来,轻而松,吸水性强,近似清代民用砖头。有的为了加重,不得不制成实心。而我这个俑的胎质,恰恰是沉而密实,并且不是实心的。

 

 

三、从制俑历史看,西汉俑的陶软,东汉俑火候好一些,度温高,烧出来的硬。我这个俑的实际情况,完全符合东汉时期制俑的这个特点。

 

 

四、从器表上看,真俑因时间剥蚀,摸上去不见尖角,粉彩也呈现出自然脱落的旧貌。我这个俑也一样,脸原为肉粉色,腿底、鼓、头绳为红色,身上则为白色,均已自然脱落,而且有脱落的过渡。早在东汉俑五百年之前,西安秦代兵马俑中已有彩绘俑。所以我这个俑有,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属于顺延了制俑工艺的历史。至于鼓槌哪去了,什么样,已无法得知。估计很有可能是铁制或木制的棍。汉代王陵曾出土过有身子无胳膊的俑。经国家考古所研究认定,胳膊是木制的,衣服是布的,烂没后,只留下这种陶制的俑身。可见灰陶与其它材料混合制俑的情况,早这个东汉说唱俑二百年之前,也已经有。

 

 

五、从艺术上看,真俑形象鲜活,肢体语言生动,具体可见我这个俑的侧像、背像。而伪造者不是艺术创造,只是一味模仿,处处下笔谨慎,结果无法做到自由发挥,结果只是模仿了型,却模仿不了神。况且,国家在书画上公布的东汉击鼓说唱俑为正像,并非俯视图,那顶让人看不见顶部纹饰的东汉帽子,鲁美雕塑系教授也想象不出来。

 

 

六、从来源上看,国家的东汉说唱俑出自四川,我这个东汉说唱俑出自河南。虽属两地,但河南是东汉文化最繁荣地区之一,什么样的文化会传不过来呢。而且,邙山是六朝皇家墓地,出得了后来闻名于世的唐三彩,当然也出得了这种俑。

 

 

七、从存世情况看,东汉击鼓说唱俑并不是只有国家历史博物馆有,只是稀有而已。央视二频道鉴赏节目曾介绍北京一中年收藏家也有一个,只是他的那个俑不但没有鼓槌,而且鼓也没了。他是去了四次吉林,直到原主人病逝,才从他儿子手里买到。

 

 

材料写完了,A来财也像大牌鉴定专家一样,把说唱俑鉴定完了。那种感觉妙不可言,好上了天,身上就一阵阵发起热来。心里也奇怪,他一个国家不承认有大学文凭的人,怎么就能写这么好呢。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得意一番之后,A来财才用复写纸一笔一划地抄。只是字不作脸,照旧歪歪扭扭的,怎么也不受看。停下来抽了一支烟,一想内容好,才是最重要的好,也就一样开心了。

A来财复写两次,共复写出六份。他想好了,明天鉴宝时,先把这六份分发给各个管事的人,让专家在鉴定之前,能够看见他以摘抄考古资料的名义做出来的个人分析,再说话时就得核计核计了,至少得科学地对上他的个人分析,给报社组织者一个正经交代。那么,专家就得跟着他的走,叫他把他的大局定下来了。现在他放心了。他明天一定能鉴成。国宝还是国宝,根本不关有没有鼓槌上不上彩的事儿。

A来财爬在桌面上睡着了。

哪知第二天,鉴定专家给A来财鉴定击鼓说唱俑,有一股横竖不认的劲儿。即便看了几眼A来财连夜写的犟材料,也不正面回答他的问题。有些好笑且无奈地晃晃脑袋之后,坐在那里大大地说一番国家在天回山出土的那个击鼓说唱俑,如何国宝,也就算是鉴完A来财的击鼓说唱俑了。

A来财站在那里浑身冒汗。后来,站不住了,便在一片同情的目光下,灰溜溜地走出屋子来。他不明白,如今市场上的那些古董商人都认了的东西,专家却不认。

没出三天,那报在第一版上,把这次鉴定结果登了出来。并且很有针对性地写到,“不管怎么说,A先生宝贝似地拿出来亮相的击鼓说唱俑,也只能算是他家里的一个小摆设……这次鉴宝,真东西不足一成。而具有收藏价值的,更是凤毛麟角。专家特别告诫大家,如今古董市场很乱,尽是假货,挑‘好的’(指艺术收藏价值高)买,十个有十个上当。万万不要把古人想得太聪明,把今人想得太笨……”

A来财的脑袋,顿时大了。只觉得他骗的是一城市人,东西臭了一城市。妻子问了,也不答话。

E来了电话,里面的声音突然变得亲切可人,他说他考虑到A来财毕竟是个无辜的上当者,所以故意不用赝品这种刺激性强的字眼儿,改用小摆设代替。小摆设家家都有,都摆,摆着也就是了。说着说着就说,那句不要把古人想得太聪明,把今人想得太笨,是他的话。这句话切中时弊,极富哲理,只是行文没行好,让人以为也是鉴定专家说的。说着口吻便流露出遗憾,更细掰今人怎么一定比古人聪明,古人怎么一定比今人笨,给A来财听。见几天前还能说会道的A来财,还是不会说话似的,也就收起自己那份兴趣再见。

“狗!”A来财放下电话,骂了一声。

妻子问:“谁狗?……谁来的电话?”

A来财还是不言语。妻子看看丈夫,也不再问。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尽管A来财已经想不起他的东西每次被人看成假的具体情形,但停在心里的滋味,却是一模一样的,一点也不含糊。他不再出门了,在椅子上一坐,一天一盒香烟。

这一日,突然想到事儿,A来财忙奔马路湾书店而去。到了书店,在那个书架上找到那本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物鉴赏辞典”,很快翻到那一页。一看,呆得死人一般。

只见第18页上,清清楚楚地写着:

“击鼓说唱俑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汉墓,表面的彩绘已经脱落,只残存白粉及褐色土痕。”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这足以说明,国家发掘的那个俑,当初也是上过彩绘的。已经脱落,和根本没有,完全是两回事。可是他给鉴定专家写的那个文字材料,分析了那么多例子,造出去好几千字,却偏偏没举这个现成的例子。而这个例子,鉴定专家认,他还跟他讲得津津有味。

A来财说不出来自己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傻过去那个劲儿,悔恨万分,不由暗暗叫道,这个书让他看的,竟和那个鉴定专家一样了。不过,东西不是鉴定专家的,是他的,所有的损失也是他的。

回到家,一见妻子面,A来财便不是个好声调地狂笑起来。笑够那个劲儿,只管坐在那里嚷嚷:“不要把古人想得太聪明,把今人想得太笨。不要把古人想得太聪明,把今人想得太笨……”他不会说别的话了。

妻子知道又是因为鉴宝失利的事,吓得不敢插嘴。挨到晚上,把饭做好,小心招呼丈夫上桌。

A来财不说话。这一不说话,就是两天不说话。

妻子心里更加害怕了,一夜一夜睡不着觉。那就觉得,临了事,女人实在头脑简单,竟想不出一点管用的。她没有一点办法不让丈夫疯。可是,如果丈夫真的从此疯了,那她就得守着疯丈夫,守着一屋子破石烂泥,守着还一辈子还不完的债务,过日子了。鼻子一酸,大哭起来。

“你哭什么?”A来财突然在黑暗里开口说话。

妻子说:“我没哭。”

A来财也不问了,说:“不管怎么说,我买回来的东西,都是真的!国家的击鼓说唱俑是珍品绝品极品,我的击鼓说唱俑也是珍品绝品极品!明明一样的东西,怎么就成了两样?!可到了人嘴里,真就两样,还有声有色的!这帮鉴定专家,可把老百姓泡稀啦!难怪王老弟嘴损,明明因为专家无知无为,在历史盗洞里捡了便宜,挣着了钱,反过来还骂专家,是……”想起王老弟说过的话,一顿恶骂,他妈的也上来了。心里痛快一些,不由坐了起来,劝妻子道:“哭有什么用?一点用也没有!我已经想好了。我有回天之力。到时候你就看着吧!”

妻子睁大了眼睛。她怀疑丈夫是不是已经疯了。

A来财什么也不再想了,一心一意睡觉,竟也睡着了。现在他自信已经完全明白古董市场厉害在哪儿了。比起菜市场,古董市场至少还多两种不易看见的情况。一个是,买东西的人喜欢听人家怎么说,并不是自己想吃炖酸菜,只管买五花三层回家。另一个是,卖东西的人,光有眼力进货还不行,还得看人,特别是看管这个市场的人。管这个市场的人虽然不收税,不张贴布告取缔你,但比收税,比张贴布告取缔你还厉害,一句话就能让你动弹不得。他必须认真对付这些管市场的人了。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十、撒谎时不得不想着讲马克思主义

 

把真东西硬说成假的人,都那样冠冕堂皇,坦坦荡荡,那么把真东西说成真的人,还有什么可扭扭捏捏、吭哧瘪肚的呢。于是,往日胡说八道的胆怯,现在一点也没有了。

中国人收藏喜欢故事,A来财便编造收藏故事。他心里有的是故事。只是提醒自己留一点心,在讲故事时,注意收听对象,想着用上一点在业大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用上一点方法论,弄得很有科学色彩,不一味神神道道像个乡下老太太盘腿坐在炕上讲故事。

A来财把事往大地方整。第一封信,写给大电视台鉴宝栏目。他把自己说成是下乡赤峰的知识青年,然后把市场上的听说,说成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二十年前,牧民的马经常在草地上踢踩出古玉。乡下人挂在烟袋杆的老别子,有的似鸟,有的似虫,有的似兽,也都是捡来的古玉。小卖点里也有的是老农拿来换烟的古玉。小卖点自己不留,只管等人拿去。贱的就当零钱往外找,贵的一定要用现钱买。当时他只用一条大生产香的钱,就买下一条老农从山里捡回来的红山玉石项链。这样一来,他收红山古玉的时间,就跑到世人知道有红山文化之前,跨过了可能是人造假的坎。接着,他介绍这条项链由青玉琢磨而成,共有64颗的珠子。珠子最长的不过五厘米,个个形态各异,非自然形,全部是精心加工过的。于是很文化很内行地分析开。

珠子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动物,造型简约传神。有猪龙、猪面兽、猪、鹰、鱼、螳螂、鸟等。数量以鸟为多,依次是猪面兽、猪、鱼、猪龙等。

另一类形状十分像当时使用的器物。有仿造骨针而制成的针,仿造以骨管为原料磨出的三角型片型工具,还有仿造石制物而磨制的扁型长条工具,三角型工具,以及斧型敲击工具。

还有一类是几何状物体,有多平面而呈弯曲的物体,梯形物体,三角型物体。而且钻眼位置、数量,均有所区别。

结合目前国家考古取得的红山文化成果,可以猜测出这是一条由多种图腾构成的项链,上面保存着大量信息,是一个远古文化的信息库。那些动物,是红山人赖以生存并崇拜为原始宗教偶像的神物。那些可以用手使用的器物,是古人因为得心应手而上升到精神层面给以崇拜的经典工具,情况应该和我们今天把刀、剑、枪、汽车制成艺术品而加以收藏的文化现象类似。那些几何状物体,则可能是红山古人对事物的某种认识,并已经在他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应用。红山祭坛、红山女神庙的造型都有一定几何图形,与这些几何状物体似乎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由此可见,在其它古项链上留下来的圆的、三角的珠子,也不一定只是普通的审美符号,很有可能是他们在生活或宗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那么,这么一条项链,该是部落酋长配戴的。

关于年代,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说这条项链一定是红山人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在距今七千年前的赵宝沟遗址中,发掘出一个陶器,上面仅有三个图腾,其中一个就是鸟。而国家在红山文化发掘中,反映鸟的东西,占的比例并不大,倒是猪龙、龙多。那么,这条项链猪龙、龙少,且个头在珠子中最小,而鸟的比例大,简直就是一条鸟项链,此外还有明确的旧石器时期工具,也一并加以崇拜,会不会在告诉我们,这是早于红山文化之前的赵宝沟文化呢。历史真相总是藏在不易被看见的角落中,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9:06:00 | 只看该作者

把这封信寄出,等候多日,不见复信,A来财又来了精神,便给座客央视“猜想祖先”栏目、自称十分崇拜自由创造雕塑并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写信。他把自己说成是对自由创造十分着迷的着迷者,与学者侃侃而谈起来:

古人在表现其思想、文化的玉质人像类雕刻中,毫无例外地走过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人像雕塑中,以人面具表现人,应该是最初接触到的方面。因而,红山人面具的雕刻,不仅是红山人最先涉及表现人的部分,而且在中国雕塑史上也占有源头地位。因此研究红山人面具,对我们了解史前人体雕塑具有一定价值,对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笔者收藏的红山古玉中,有两面人面具,是当年下乡辽西的知识青年赠送的。一个是利用自然石,琢磨出眼睛、鼻子、嘴便是,连耳朵也没有(见像片一。约十四厘米长。自然旧貌反映在眼孔内有色沁、土沁)。另一个头戴帽子,一双眼睛,一张嘴,鼻子又被省略掉了(见像片二。约十二厘米长。自然旧貌反映在血沁、土沁均表现玉石机理)。两个人面具给人留下的感觉,好像古人就那么在上面随便一整,有些人模人样就拉倒了,石头依然还是简简单单的石头。

这样的人面具,在目前国家考古出土报告及红山文化藏家的藏品中,均无见到类似玉雕。不久前,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山玉器收藏与鉴赏”一书的作者透露,在赤峰市松山区徐鹏志收藏的陶塑中,也有一个写实的女人像,其头部倒是与像片二近似。

我这两个人面具的共同特点是拙:

首先,是制造工具拙。在放大镜下观看,其加工过程估计只是用某种钻头转动琢磨,和以硬物作来回动作的磨蹭。其次,是艺术表现观念拙,只考虑刻画需要刻画的部分,不考虑不需要刻画的部分,不管什么全不全的。这两种拙,必然要导致人面具艺术效果上的拙,好像参照对象有生理缺陷,天生少了一样五官。

这三拙,可算是拙到家了。但就是在拙到家中,创造出了神奇,称得上是廖廖数笔的经典之作,令人叹为观止。

那双以透钻刻画出来的眼睛,在观赏角度不同的时候,给人的目光竟发生变化,可以从中体会出安祥、沉默、孤傲、不屑一顾等不同的眼神,极富于表现人物内心,让人浮想联翩。

那张以透钻刻画出来的嘴,像在喊,像在叫,像在说,个性非常鲜明。这个黑洞效果,给人以有说不完话的感觉。而且,由于嘴型是由语音决定的,像片二上的人面具的嘴型呈猿啼状,让人清楚地得到一个信息,无论是在喊,是在叫,是在说,当时的人在发音方面与现代人有些不同,语言内容与现代人也不一样。古人对人物的把握相当准确,能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

两个人面具在雕刻艺术表现上,明显没有辽西出土的红山巫人神像成熟,至少是六千年以前的作品。把这样两个人面具,拿出来去和同时期的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的雕塑比,我们的确应该为我们的先人自豪。

另一方面,也可以猜想,红山古人大拙若巧,大拙若智,在拙的条件下,已经找到了最能表现人脸的艺术形式。他们当时可能是不太经意的,也可能是很经意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客观上都造就了简约的审美理念和美学境界,其艺术特点,更接近艺术的本质。这也正是现代艺术所要追求的。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9:06:00 | 只看该作者

等了多日,还是不见复信,A来财仍不气馁,又给给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写信。这一回,他迫不急待地把最容易惹事生非的玉衣拿了出来。他将原来收藏者的收藏情况,编成他家的故事:

我爷爷是民国时的大学生,喜玉,年轻时去赤峰西北地区打猎,从老乡手中买回一件玉衣。当时并不知是什么,只是收藏着玩。我爷爷过世后,东西留给了我父亲。我父亲也不懂,也只是收藏着玩。我父亲过世后,东西留给了我。直到那一年,国家发掘出玉衣,我才知这东西叫玉衣。

这件玉衣青白色,为女性玉衣。身长一米七六,二千二百多片。从整体形状上看,只缺少七八片。衣身、头盔与袖子、裤子上的玉片,分别是两种尺寸。对照国家发掘出的中山王玉衣,有以下不同:

一、是用一种非金属的丝线穿成。丝线因年久不行了,才被母亲以漆包线代替;

 

 

二、非汉代玉衣型制。1、有头盔但无面具;2、头盔上部为圆型,以顶部一个不大的圆心,引出数十条逐渐变宽的玉条,相互连接,看上去有些像蒙古女人的发式。3、手套上的手指,除拇指外,朝内均无封闭的玉片,手指可以在里面自然半弯曲;

 

 

三、材料似为半玉半石,有石花。

 

 

由此可以推测出两点,一个是汉代玉衣有个文化继承的问题,早于汉代之前,是不是已有雏形。另一个是汉代由多民族组成,在玉衣上,会不会有不同文化的反映。

 

  ……

 

 

我结婚以后,我爱人知道玉衣用途,觉得放在家中不得劲,几次趁我不在家想扔出去。我不得不处理玉衣。恳请您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带玉衣给您看看,并请您为玉衣找到有意义的去处。这是我和我爱人的最大心愿。

尽管A来财不停地变换着角色,为他的藏品讲着很有故事的故事,写着一封封信,但是几个月过去了,没有收到一封回信。他奇怪了:他讲的故事不够好吗?他的藏品不够绝吗?那么,为什么结果会是这个样儿呢?

几天后,A来财的脑袋到底开了一点窍,想到会不会是他的藏品太好,把故事撑破了。还是那样的故事,如果把故事里所讲的藏品尺寸变小,数量变少,比如项链只有4颗珠子,人面具只有一厘米高,玉衣也不完整,只有八片半,那么结果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呢?这就立刻想到“挑好的买,十个有十个上当”,想到“不要把古人想得太聪明,把今人想得太笨”,他的确有些后悔已经造出去的故事了。

只是转眼又全忘记。即便是A来财事先也想到“变”才容易建立关系,而且现在也允许他有神仙一样的魔力,可以往回变,再重新邮一遍那些信,也没一点用。他还是不会把自己的藏品变小。藏品大一点,小一点,涉及的是钱。如果能那样变的话,当初不买好不好。何况他的东西,珍稀就珍稀在那上。他一定要捍卫珍稀。捍卫珍稀,就是捍卫他的钱。

除了藏品没“变”之外,A来财竟想不出人家不回信还能有什么原因。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十一、东西二次犯法便光荣起来

 

日子在不觉的状态中过着。A来财比过去有脾气了,目光极其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动不动就能为个什么家庭小事和妻子吵起架来。

妻子收拾不了他这头野牛,就等机会。待A来财想床上事了,就把脸一背。背到他熬不住,认真求了,就翻小帐,问他以后还敢不敢随便和她吵架,有话还能不能好好说。

A来财顿时小猫了,口口声声答应今后有话一定好好说,随即呆在那里。后来,在月光中苦苦表情,又说:“也不是不好好说……”他越解释自己越解释不清,就把话停了下来。望了片刻夜空,神色竟一点点坦然起来。他告诉她,用不着这么卡他。他心里什么都明白,只是“人老了,都他妈的庸俗,不庸俗就活不下去。所以在骂人的人中,老的虽然没有小的多,但不是骂着玩,而是真骂,想骂个痛痛快快,天翻地覆的”。说完这个,也觉得自己临时分析出来的东西很有意思,活明白了,就忍不住笑起来。

妻子哭了。

A来财又劝妻子。

结果精神大大溜号,等两个人平静下来时,哪一个也记不得那事,只顾翻身去睡。

有过这么吃亏的事儿,从此以后,A来财不再和自己过不去了。不过,添上了新的毛病:敏感,极端,还动不动就想着和传媒做对。他不放过传媒在介绍鉴定古董真假时说的每一句错话。一抓就狠,要大大地批驳一番,再把他的藏品联系上,那就更有一通话好说了。他A君才是独具慧眼的大师。他把独具慧眼总结为他的那种感觉。他当工人摸过的石头太多了。区别不了石头的人造外貌与自然外貌,简直就是分不清公鸡母鸡。那下面的话,咧咧得更加难听。

后来,A来财听说鉴定专家大都是吃财政饭的,便为妻子大鸣不平,说妻子每月工资纳税,白养活了这些人不说,还让这些人给祸害着了。

妻子立刻不爱听,从女人角度坚决反对,说:“什么叫祸害呀?!……”祸害的内容太宽了,一宽就宽到不好听的事上。

A来财也不管,还是坚持用祸害来抨击鉴定专家。用错词,有时比不用错更有劲儿。

这一天看报纸,A来财突然哎哎哎地在屋里大叫起来。

妻子慌张张地从厨房跑了出来。

A来财指着报纸叫妻子看。

原来,在沈阳今报一版上,登了近两年沈阳海关怎么识破种种伎量,没收了八千件走私文物;又怎么举行隆重仪式,把这些价值无法估计的文物赠送给了省博物馆。省博物馆的老馆长也前来参加,又是怎么怎么夸其中的珍品。还配了五颜六色的彩照,把一个辽代鸡冠壶拍得老大。

妻子明白了,丈夫并没疯,倒立即急了:“你叫唤什么?叫唤什么呐!这么一点事,也这么控制不了自己,那能不生病呀!”

A来财说:“没事没事,好好的,想生病都生不成。”

妻子说:“精神老是过于紧张,就容易绷不住!”

A来财说:“那倒不会,只是睡不着时有点头疼。”

妻子便说:“这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已经生病了!”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9:08:00 | 只看该作者

A来财早没心搭理这个闲事,只顾涨着红脸说他的。“你看看这报就知道了。看看公安局抓着人审出来的是什么口供。你看见没?在这儿,这儿呢!这些人走私出去的文物,都不是盗墓盗来的,不是偷博物馆偷来的,而是在文艺路古董市场上买的!不是说市场上的东西全是假的吗?那么海关凭什么扣?随便扣留人家合法获得的东西是犯法的!这些人还真应该找到那些鉴定一定说假的鉴定专家鉴定鉴定,弄个证据和海关打官司!海关是国门,政治大门,和鉴定专家把的那个大门不一样,所以就出现一面说市场上的东西全是假的,一面又说扣留了多少从市场上买来的文物。这个事,也是要多滑稽,就有多滑稽。更可笑的是,有时报上还弄个某某博物馆抢救国宝,斥巨资到境外购买流失文物。什么流失文物?其实,相当一部分就是前天从地下挖出来,昨天走私出去,今天又被买回来的东西!谁能说清,每次敲锣打鼓迎接回归的国宝,都不是这样的东西!这又纳谜了,说不好了。东西一次违法可耻,真假国家也不认。而二次违法呢?二次违法光荣,国家也跟着认,全是国宝了。这也矛盾,也不矛盾。还是多违法好,往两次以上违,这就是真东西的出路啦!”

妻子听亮了眼睛。她第一次发现丈夫很能讲,一双儿童眼睛还幽默起来了。她陪丈夫闹哄一会儿,见时间不早,才赶紧去厨房做早饭。

也没过多一会儿,A来财在里屋又叫唤起来。原来他从那篇报道中,又分析出新的名堂。在两年中,沈阳海关扣下了八千件文物。这就有帐可算了。除了这个数之外,还有没查出扣着的呢,还有收藏者平时买走的呢,还有没卖了的呢,还有运来运去打碎扔了的呢。这样一加,文艺路古董市场到底出了多少件文物,获诺贝尔奖的大数学家来了也算不清了!而国家一件也不买。国家培养出来的鉴定专家告诉国家,市场上的东西全是假的。

妻子听了忙说:“那咱们也不买了。”

A来财一愣。应了这句话,再说下去时,倒也一样开心。至少到现在,妻子还站在自己一边,坚信他买回来的东西,全是真的。至于今后不买,那是另一回事。

当晚,妻子下班一进家门,只见A来财迎了上来。

A来财大惊小怪地说:“要不,咱们走吧?”

妻子说:“上哪儿?”

A来财说:“美国呀,英国、西德也行。”

妻子定在那里,又一次害怕丈夫疯了。

A来财说:“咱们就利用利用一个东西,有两个衡量标准。你马上找张哥们儿。通过张哥们儿,找面包厂那套货。把家里的东西全鉴定一遍,然后拿着这些鉴定书,把东西一带,大大方方从国门一走。一旦到了那边,就再也不用再回来了。哪一件古玉,不是一个好车钱。人家西方发达国家鉴定古代艺术品真假很准,难怪老有人想把东西弄出去。话说回来,如果你舍不得爹妈,在美国鉴定后,我们也可以拿着美国的鉴定书回来,并在第一时间通知沈阳今报。那时候,我们的东西也是国宝回归了,一定身价百倍,十分抢手……其实,也用舍不得爹妈,你爸你妈有钱也不给你,给儿子……”

顾不上生没用的气,妻子笑开了。她明白丈夫又疯在哪儿了。尽管看上去是个玩笑,可又说不出这样一定不行。古董行当里的玩笑实在不少了,真的假,假的真,没见哪一个不行。

两个人筹划起来,想象力越发丰富。遥远的日子近在眼前了,真的一样了。

第二天一早,A来财便从家里出来,去打听信儿。等妻子回来,便垂头丧气地说开海关那面的情况:

原来,按照海关规定,凡携带疑是文物的古代艺术品,都必须事先申报,由国家指定机构鉴定。鉴定时间为三个月。只有鉴定出不是国家禁止出境的文物,才可以放行。

A来财告诉妻子,本来鉴定出什么结果都不怕,假的就按原计划进行,出国去;鉴定出真,也挺好,等于国家给他们家出了一个权威的鉴定书。只是鉴定时间讨厌。鉴定期可以三个月,一百多天,那么就意味着那些无知专家,有充分的时间拿他们的东西做试验,这得怎么抠他的古玉呀。古玉是他刚接触女人时的妻子,他心疼呀,下不了这个让人随便抠的决心。

妻子听后还是笑了起来。丈夫毕竟是在夫妻二十年后,对自己还能有那么一个抹不去的记忆,比她自己端详她当年留下来的那些照片更有滋味,也算是为眼下十分困难的家里添上了一点有意思的事儿。她告诉丈夫,没事别老想那些破事儿了,多练练笔,让自己说的和自己写的一个水平,将来也许还能写出这方面的故事。她不怕他写她私底下的事,反正一发表就有稿费,还帐就快,也是东面损失西面补的一招儿。

A来财应一声对,不过脸色有点阴沉。

妻子拿出真诚,说:“你写的那些信,一点也不生动流畅,时不时还上来一点小病句,绊绊兑磕磕的……”她希望丈夫能够接受。

半个月后,妻子单位免费检查身体。妻子借故不去,拖到第二天,竟带丈夫来到医院,免费检查他的头疼。

一检查才发现,A来财神经没有一点问题,但高血压了。

回来一路上,A来财格外沉闷。

妻子更说时刻保持心平气和的重要性,并断言一旦做到,高血压能够好过来,一点没有。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9:09:00 | 只看该作者

十二、还论不清真假,东西却又像漂亮女人诱惑到很有文化的地方去了

 

这一天,A来财突然接到电话。

里面的人努力用标准音说话,可声音哝哝咕咕的,泡在怪味里,让东北人听起来吃力。就一声一声地叫出自己的名字,这才让A来财知道里面的人,是那本研究红山古玉著作的上海作者。

A来财说话的声音立刻颤抖了,重新嚷一遍您好,由衷感叹起他的书真好,是填补了中国鉴赏红山古玉的空白。就说得自己更加崇拜不已,让人家在得意中有些不好意思。

上海学者老C,比A来财冷静,极其知道在这种时候相互尊重的重要性,等到A来财的话一断,便认真解释才给A来财打电话的原因。原来,A来财通过出版社转给他的那封信,因为责任编辑出差,被耽误两个多月。

A来财开心地笑了。老C也笑了。双方浑和成一团,天下欣赏红山古玉者一家人了。

C说说从信中照片看见的阴阳两面玉雕不错,便打听A来财的其它藏品。

A来财一口气讲开能够记起来的全部古玉。

C不时送来啊啊的声音,鼓励A来财讲下去。

C是上海某雕塑艺术单位的学者,艺术迷,极欣赏东北三个文化时期的古玉。在造假传闻漫天飞扬的时候,非常相信石头自己会说话。他讲起来他研究古玉的信念,毫无上海男人的柔弱,几乎和共产党员信仰共产主义一样坚定了。

A来财又一次激动开了,就换了声音,说:“我绝对支持你出第二本书,我的是东西,你随便照!我那个龙塔,很适合上封面!……”

C说:“我第二本书,准备出十六开精装本,照片全部激光印刷。上海印刷条件好……”

A来财想起来打断老C,说紧要的。“你什么时候来沈阳呢?”

C说:“我想,我……

A来财忙叮住一句,说:“现在正是红山古玉兵荒马乱的时候,求知的人多,出书好卖。”

C停了一下,说:“‘十一’吧,‘十一’放假时间能长一点……”

A来财大喜,赶紧又说体量人的话,“你不像我失业,你有正经工作,得天天上班,不能明天就来,也真是没有办法……”

尽量日子距离“十一”,还有两个多月,但老C总算是答应上沈阳来了,能理睬他的收藏品了,能对他的收藏品进行学术研究了,能像那次拍照击鼓说唱俑一样拍照他的红山古玉了。出头的希望,再次从A来财的心底升起。

心里记着上海学者“十一”来,A来财每天都过得特别好。坐在那里,随便一想,便想到收藏中的好东西,他的好东西老了。一旦龙塔登在那本激光印刷的精装书封面上,在全国个个新华露面,再往国外发行发行,那是个什么劲儿呢。一想到这些,他的脸全热了起来。

A来财又十分后悔推荐龙塔上封面了。为什么一定要推荐龙塔呢。他觉得,也许用阴阳两面雕更好。阴阳两面雕比龙塔简单,几乎就是人们形容传神时爱说的那个寥寥数笔,极富艺术张力,让人过目不忘,忍不住想象,那才是大美。

现在不管怎么闹心上哪一个好,有一点还是非常明确的:一旦叫学者研究上,东西便有了名分,价钱只能比原来贵。老C从上海来,送来的不是什么学术,分明就是钱。这就不得了,A来财再也等不得了,就早早计划开接待的事。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A来财把事想得极细。这一细,来了实际问题:来时接风,走时送行,中间的日子怎么也得再来一顿,那就是三顿客饭了。这三客顿,少一顿也不像样儿,而且照搬东北人下车饺子上车面,也根本不行。可是,钱在哪儿呢。

事在心里憋了数日,A来财不管了,只让妻子一定预备出那三顿请客的饭钱来。见妻子为难,倒一提声音,大气起来,说:“没处借也得借,反正咱们也没几天借头了,就是这一哆嗦的事。到了还钱时,过去借的,一律加厚,另付两倍利息。那时候,咱不差钱!还差钱吗?!”

妻子没和丈夫一起激动未来能有钱,坐在那里没表情似的。如今一涉及到钱,她就格外冷静。

A来财说:“面包厂那套货都请了,上海学者大老远地奔咱们来,怎么还能不请呢!得请得请!而且标准一定不能比招待面包厂那套货低!”声音一下子就恶狠狠似的,更不怕花钱了。

妻子还是不言语,一夜没睡。第二天,眼睛布着血丝,出去张罗,竟也准备出四顿客饭。

A来财忙打听这个特别值得他感谢的人是谁。

妻子说是向A来财大哥借的。

A来财只管嚷大哥够意思,说:“上一次借的没还,这次还肯再借,将来还时得想着他一点了。给别人都加厚了,给大哥也得加厚!”

其实,也不算是地地道道的借钱。妻子说,大哥借她钱时,还劝她一点也别发愁,大大方方地吃,吃完把收据给他拿过来,他找人报销。有好几个人欠他人情欠了三四年,也应该给他们表现表现的机会了。

A来财夸张地叫了一声是吗,更笑开了。

这之后,只等老C来了,愁饭钱之前的笑容又罩上脸来。A来财一下子想起多日不管家务,倍感内疚,忙勤劳起来,以行动补救。一干上家务,心情顿时沉重很多。原来这些天,家里勤俭渡日,都是靠多出力气实现的。不禁暗自感叹,家里这个日子叫他给过的。

“十一”的天气绝好,凡是讴歌秋景的形容词,尽管拿来用。

A来财早早来到车站出站口等候,手里拿着接人的招牌,白纸上大大写着接上海学者老C,一直举过头顶,这就接得非常顺利。

A来财一共接到五个人,四个是计划中的,多的那一个,是锦州来的,特意赶上这趟车,来会沈阳的古玉收藏家。锦州人离北京比沈阳近,说话却没沈阳地区接近标准音,再一笑,更不得了,大家本来五花八门的声音显得更有些乱。一路走下去,引得一路人看。

因为是“十一”,人人休息,市场就不管日子是不是周六,一样开。上海客人新奇沈阳古董市场,临时动意去看,A来财便嚷出租车司机,过了电视塔之后,见路往西拐。

文艺路古董市场依然是热闹的。A来财领这五个人走着看着,忽然停下脚。看清楚了,忙把头低了下来。不好意思见人的人,倒是他了。原来他看见的人,是省博物馆那位给他鉴俑的专家。那专家这时已经不露眼睛了,戴着宽边墨镜。但没用,他对他的印象太深了,一辈子也忘不了。

那专家从A来财面前走了过去。他像很多逛市场的人一样,身后也背着一个大包。只是面料高级很多,不是一般贩子能有的。大包已经下坠,显然他很守市场的钟点,在天没亮的时候,就来买东西了。

接下来,A来财想着这位专家在报上说的“如今古董市场很乱,全是骗人的假东西”,脚下的路就不知道是怎么走的了。一下子又记起,专家还常常被拍卖行请去鉴定拍品,就胡乱猜测,活生生造出故事来。也许是这个专家故意搞的那气氛,让别人不买,把好东西剩在市场上;也许仅仅是绝对相信自己,别人都是阿斗;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为了悄无声息地在市场上收货,然后让拍卖行谁也不认识的小舅子,拿到拍卖行去卖。那他可就一鉴一个国宝了,还显得非常公正。

尽管心里也应知道把这位专家想得很坏毫无用处,但A来财还是愿意这样想。这样想开心,有意思,一点也不怕自己十分庸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31 20:28 , Processed in 0.0743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