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鉴定进入数字时代
----传世玉器计算机辅助鉴别方法问世
2007年1月一项名为“计算机辅助的传世高古玉真伪鉴别方法”的发明专利在香港国际专利发明博览会上被授予金奖,其知识产权价值被香港权威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评出了730万美元的高价。,这项发明的诞生,引起了国内外专业人员的关注,一位国内学者甚至预言,这项发明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玉器鉴定从此走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新时代。
这项名为“计算机辅助的传世高古玉真伪鉴别方法”的发明是一种传世古玉的鉴别方法,它采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为基础,利用大量的传世古玉上的常见特征的显微结构图像、量化数值以及人工制伪玉表层特征的高清图像,分门别类组合而成了一套真伪古玉特征的高清数码图像数据库。在鉴定时只需根据方法规定的标准对待鉴玉器的表面特征进行数码图片采集,并向计算机系统提供出待鉴玉器的器型、类别和表面特征等信息,即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在数据库中调取有关的真伪玉器特征图像与待鉴玉器的图像采集进行比对,并得到一个由计算机系统提供的鉴定结果。因为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鉴定工作是由计算机系统辅助进行,大大的提高了玉器鉴定工作的效率。同样,因为采用这种方法的鉴定工作全部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鉴定信息可鉴定结果均可通过网络传递,有效的减少了待鉴玉器在鉴定过程中的移动和运输,避免了鉴定工作中待鉴玉器的不必要损坏,为跨地区的远程鉴定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作为一种历史文物的鉴定方法,其鉴定结果准确性是对这种方法进行优劣评判的最根本标准。这项发明之所以能保证其鉴定结果的准确,就是因为在它独有的显微图像数据库中存有涉及泌色、结晶体、变形、突起、钻孔等16大类500余种传世玉器常见表面特征的海量图文数据。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特征中绝大多数都是人工无法仿造的,在实际鉴定工作中鉴定专家有时仅凭其中的一两项特征就足以鉴别待鉴玉器的真伪。与此同时,在这个数据库中也收集了大量的当代人工制伪玉器特有的表层特征,其中部分的伪品特征都是时下最新制伪工艺的“成果”。在海量的真伪两方面信息的衬托之下,加之科学的比对方法,足以确保让真品脱颖而出,伪品原形毕露。
如此完整、科学的数据和方法,耗费了开发者的大量心血。据这种方法的发明人周菩介绍,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触、收藏传世古玉,在20多年的收藏历程中收藏了大量的传世古玉珍品,也积累了大量传世古玉的真伪鉴别经验。在长时间的收藏、鉴定经历使他发现,传世古玉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风雨沧桑,历史会在他们的表面留下了许多不可抹杀的印迹。而人为制造的玉器伪品,因为制作过程中的急功近利,也会在玉石的表层留下磨洗不去的“罪证”。这些表面特征多数是不可人为伪造或掩盖的。所以周菩在收藏之余,十分注意玉器表面特征的收集。此项发明的图像数据库中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周菩在收藏之余所精心收集。为了使这些特征更好的系统化、全面化,周菩还收集了许多国家馆藏和他人收藏的传世古玉上的特征信息,在征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周菩还曾多次深入红山等遗址地区。并研究了其它领域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考古学中的埋藏学、层位学、类型学等,刑侦学中的指纹鉴定、笔迹鉴定、痕迹鉴定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科学的整理终于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发明成果。
作为一项科研成果,这项发明为从事玉器研究的文博专业工作者和广大的玉器收藏爱好者的玉器鉴定工作提供了一个客观、科学的数字化辅助工具。作为一种科学的鉴定方法,它还为文物鉴定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新思想。以往我们文博工作者眼中的鉴定信息化往往存在于鉴定信息的收集阶段,即通过色谱、C14等方法采集一些待鉴文物的物理化学信息,作为鉴订的参考依据,而很少将数字化思想引入到实质鉴定阶段。在实质鉴定阶段所通依靠的往往只有鉴定专家的感观、触觉和经验了。“计算机辅助的传世高古玉真伪鉴别方法”打破常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实质鉴定的阶段,以计算机图形比对的方式让计算机直接参与鉴定,在鉴定工作中让电脑部分的代替人脑,在提高鉴定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在原有的人工鉴定方法中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据周菩介绍他发明这种鉴别方法的初衷,就是因为在同一件文物的鉴定过程中专家的意见经常相互分歧,而专家的鉴定工作往往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在鉴定过程中缺少科学工具的支持,所以他才萌发了发明计算机辅助鉴定工具的想法。而他的这项发明也确时为传统的玉器鉴定工作提供了一种科学、方便的辅助工具,将玉器鉴定工作从此带入了数字时代。
目前此项发明专利已于2006年7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专利的成果转化和具体软件工具的开发工作都正在筹划当中。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文博工作者和收藏爱好者在从事古玉鉴定时就可以用上科学的数字化工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