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看到这里,感慨中,让我们不得不延伸和联想起中国文化的发展探讨和思索,研究和探讨科学的学术会议中,有其严谨的学术风格,专业语言和国际规范,通用的国际标准术语,(符号,简称,缩语,拉丁语--)都成为学术水平档次的表现,如语言表现不相匹配,会逊色不少是小事,被人当作笑柄就遗憾了,这样的尴尬也曾发生,但随着我们在向国际社会和标准接轨同步时,中国的科学研讨等也让世界看到了水准。相对科技与中国文化研讨,文化研讨更注重的是文化语言,中国文化语言是汉语,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体现在它不是语音符号,是象形文字,就拿简体和谐繁体来说,现代人急功近利,认为管它简体繁体,容易写和用的就是好体,能说这些人不对吗?但可是我们中国古文化的易经“测字”是根据笔划部首边旁来测的,中国书法是视觉的,字形线条行在行云流水中把美表现出来,中国的对联古诗除了格律,体裁,平起平收,偷春,拗体--笔划部首亦在复合中巧妙隐喻运用,可谓一绝!那么在讨论中国历史文明文化的时候, 中国文字的表达形容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古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作者为了是用“推”还是用“敲”而冥思苦想从而产生了“推敲”二字,字不厌精,引经据典是中国语言中的精髓,中国语言是人类语言中最华丽,最悠雅,最押韵,最富表达的,我们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儒家精典,有人类用兵奇书孙子兵法,有涵盖天地的道德经,每一个汉字可以成为一副山水画,每一个字蕴藏着居大信息,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财富,可惜的是现在我们的国家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可以,就凭2000个字,再查查字典,大家可以读书(希望不是知音,或故事会)看报就行了,这一点我认为香港,台湾在中国文化继承方面是没有断层的,中国要走向世界,汉字一定要走出国门,汉语走向世界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之时,还是陆版说得好“哥玩的不是玉,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