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团队人类起源探索

   关闭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07-9-12 16:18:00 | 只看该作者
知无涯啊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7-9-15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发贴心情
美国今日传来消息.一件石斧80万年前加工
今日传来消息美国科研机构对我国一只石斧 利用同位素的氩氩法对其测代.....测得加工者在80万年前完成的....证实中国地质专家根据玉石上溢出物判断估计在10万年以上.的判断有了依据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11:08:00 | 只看该作者
百色有重大考古发现
新石器时代两大遗址科研价值巨大

  革新桥遗址发掘现场发现的古人类遗骨。
  本报广西百色2月9日电 记者庞革平、通讯员高久江摄影报道:广西百色盆地在发现震惊中外的百色手斧后,最近又发现距今六七千年的古人类生产石器工具的加工场,其规模之大,石制品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国内绝无仅有。近日,国家文物局著名考古专家张忠培教授等对百色新石器时代革新桥遗址和上宋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遗址对研究古人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美国史密森研究院人类起源署首席科学家鲍立克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人类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则认为,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科研意义。
  百色革新桥遗址和上宋遗址位于百色市郊9公里右江南岸,两个遗址相距仅500米,离右江约100米。在上宋遗址,广西文物工作队发现出土遗物200多件,其中玻璃陨石出土了70多件,其数量远远超过百色盆地历次发现的总和。据专家介绍,这些玻璃陨石,是8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时形成的产物。在革新桥遗址,则发现了距今已有6000至7000年的石器加工场,文物工作队已发掘了1500多平方米,出土的遗物多达数万件,95%以上是石器,器形丰富多样,主要有砍砸器、削利器、石斧、石锛等,还有不完整的陶器器物。专家告诉记者,目前的发掘面积只是一部分,估计至少还有5000平方米要发掘。
  上宋和革新桥两大遗址的考古发现,再次震惊考古学界。经过实地考察的中外考古学家认为,上宋遗址出土的玻璃陨石,为科学家研究“陨石雨”的降落特点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更为重要的是,百色手斧等旧石器去年经对玻璃陨石测年为距今80万年,但公布后在国际学术界有人持怀疑态度。此次出土的玻璃陨石,没有任何人类加工的痕迹,与石器出自同一地层,再次有力证明了石器与陨石有80万年的相同时代。
  而革新桥遗址的规模之大,石制品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广西尚属首次发现,在全国也罕见。张忠培教授认为,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骨,为研究华南地区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华南地区古人类与越南等地区古人类的关系以及壮民族的起源和分布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人民日报 . 华南新闻》 (2003年02月10日第一版)
104#
发表于 2007-9-19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踩在三叶虫上的足印:发现2.5--2.7亿年前的人类足迹。

史前科技: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矿石中的人造物: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不过几十万年历史,然而,人们却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人工制造的东西。

以上种种超文明不解之谜,一些科学家认为有两种解释,一是外星人访问地球所留下的痕迹,一是现代人类文明之前,曾经出现过前一届高级人类的史前超文明。越来越多的人更为相信后一种解释,有科学家提出了地球文明周期进化论。生物考古学家认为,地球诞生至今的45亿年历史中,地球生物经历了5次大灭绝,生生死死,周而复始,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之前。有人据此推断,20亿年前地球上存在过高级文明生物,但不幸毁灭于一场核大战或巨大的自然灾变。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几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痕迹,仅留下极少遗物,成了现代人类的不解之谜。
105#
发表于 2007-9-19 10:38:00 | 只看该作者

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2001-03-20 10:36:27

   原子能技术是人类近几十年中才开始掌握的一门高科技技术,而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曾存在着一个大型的链式核反应堆,运转了很多万年,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法国有一家工厂使用从非洲加蓬共和国进口的奥克洛铀矿石,他们惊讶地发现,这批进口铀矿石已被人利用过。铀矿石的一般含铀量为0.72%,而奥克洛铀矿石的含铀量却不足0.3%。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纷纷来到加蓬奥克洛铀矿考察,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史前遗迹--古老的核反应堆,由6个区域约500吨铀矿石构成,输出功率估计为100千瓦。这个反应堆保存完整,结构合理,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之久。
  
  据考证,奥克洛铀矿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之前,成矿后不久就有了这一核反应堆。而人类只是在几十万年之前才开始使用火。那么,是谁留下了这个古老的核反应堆?是外星人的作品,还是前一代地球文明的遗迹?
  
  奥克洛(Oklo)是非洲加蓬共和国一个铀矿的名字。从这个矿区,法国取得其核计划所需的铀。1972年,当这个矿区的铀矿石被运到一家法国的气体扩散工厂时,人们发现这些铀矿是被利用过的,其含量低于0.711w%的自然含量。似乎这些铀矿石早已被一个核反应堆使用过。
  
  法国政府宣布了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科学家们对这个铀矿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于1975年在国际原子能委员会(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的一个会议上公布。
  
  那么,这个铀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的确,这些铀矿石是被利用过。法国科学家在整个矿区的不同地方都发现了核裂变的产物和TRU废物。开始时,这些发现让人很迷惑,因为用天然的铀是不可能使核反应堆越过临界点(而发生核反应的),除非在特别的情况下,有石墨和重水。但在Oklo周围地区,这些条件是从来都不大可能具备的。
  
  U235的半衰期为七亿(7.13E8)年,少于U238的半衰期四十五亿(4.51E9)年。从地球形成至今,相比U238,更多的U235衰变了。这就说明在久远年代以前,天然铀矿的浓度比今天要高的多。实际上,简单的计算就可以证明,30亿年前此浓度为3w%左右。而此浓度已足以在一般的水中进行核反应。而当时在Oklo附近是有水源的。
  
  让人吃惊的是,这座核反应堆的构成非常合理。比如,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 这个核反应堆有几公里,如此巨大的一个核反应堆,对周围环境的热干扰却局限在反应区周围40m之内。更让人吃惊的是,核反应所产生的废物,并没有扩散,而是局限在矿区周围。
  
  面对这一切,科学家们承认这是一个“天然”的核反应堆,将它写进了教科书,并研究它在核废料处理方面的价值。但是敢于再向前探索一步的,就没有多少人了。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史前文明所留下的遗迹。也就是说,二十亿年前,在今天我们叫做奥克洛的地方,可能存在着高度发达的文明,远远超过今天人类的文明。
  
  与这个“天然”的大型核反应堆相比,今天人类所能建造的最大的核反应堆, 也显得黯然失色。
转自中华网 http://culture.china.com/zh_cn/legend/mystery/340/20010320/147462.html

106#
发表于 2007-9-19 10:39:00 | 只看该作者
矿石中的人造物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6-12-09   字体: [ ]  
 
    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不过几十万年历史,然而,人们却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人工制造的东西。

    1844年,苏格兰特卫德河附近的矿工,在地下8英尺的岩石中发现藏有一条金线。

    1845年,英国布鲁斯特爵士报告,苏格兰京古迪采石场在石块中发现一枚铁钉,铁钉的一端嵌在石块中。

    185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多契斯特镇进行爆破,从坚实的岩床中炸出了两块金属碎片。这两块碎片合拢后,竟是一种钟形器皿,高12厘米,宽17厘米,是某种金属制成,有点象锌,或锌与银的合金,表面铸刻着6朵花形图案,花蕊中镶有纯银,底部镌刻着藤蔓花环图纹,当地报刊誉为“精美绝伦”。

    1852年,苏格兰一处煤矿中,在一大块煤炭中发现一件形状象钻头的铁器,而煤块表面无破损,也找不到任何钻孔。

    1885年,澳大利亚一处作坊的工人,在砸碎煤块时发现煤中有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属物,是一个平行六面体,两面隆起,其余四面皆有深槽,形状规则,使人无法否认这是一个人造物体。

    1891年,伊利诺州摩里逊维尔镇的柯尔普太太在敲碎煤块时,发现煤里有一条铁链,两端还分别嵌在两块煤中。这两块煤原来是一个整体,只是在敲碎时才分开。

    196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恰市洛亨斯宝石礼品店3位合伙人兰尼、米克谢尔和麦西,在一个海拔4300英尺的山峰上,找到一块化石。当他们用钻石锯开化石时,锯刃被坚强的东西弄坏了,打开后才发现,化石中包着一个“晶洞”,里面有一个象汽车火花塞一类的东西。中间是一条金属圆芯,外包一个陶瓷轴环、轴环外又有一个已变成化石的木刻六边形套筒,套筒外面便是硬泥、碎石和贝壳化石碎片。据地质学家估计,这块化石在50万年前就已形成。而50万年前又何来汽车火花塞?
转自  中国历史科普  http://history.pupk.com/lishizhimi/20061209/143.html 
107#
发表于 2007-10-1 16:0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薄法平在2007-8-28 11:21:53的发言:

任南先生关于“红山文化前诸文化及人类起源揭密有望实现”的见解,具有超前的思维和非常开放的态度,他的思想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一人做出的某些论断,我想,唯有这种思维和这种态度,才是人类科学和人类思想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原动力。

薄法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08#
发表于 2007-10-1 16:20:00 | 只看该作者

上面转载的诸文章,使人耳目一新。谢谢!

从科学、宗教、哲学等诸方面探寻人类起源之谜,感觉思路越来越清晰,结论越来越近。基于众多证据的假说和理论从逻辑上不得不让人信服。首先要克服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理论束缚,才能在思想上放开对未知事物的探究。

科学是什么?实质上也是人类大脑的意识通过逻辑思维对现实世界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从而为人类自身的利益服务。科学在对现实世界的未知事物的探索中发展。宗教呢?是对未知世界尤其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另一种解释。科学也要从宗教中汲取营养。精神和物质,意识和存在,正是站在更高角度上的哲学所研究的。如果我们承认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那就要勇于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发现,并努力去获得合理的解释,尽管可能与现在的科学认识相矛盾。

“红山学”的研究无疑可能会给“人类的起源新说”提供新的证据,反过来,“人类的起源新说”也会指导对“红山学”的研究。

109#
发表于 2007-10-4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发现--人字洞遗址200万~240万年前
早在200万~240万年前,古人类就开始在长江流域繁衍生息。位于繁昌县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人字洞,至今出土了300多件石骨制品,还原了欧亚大陆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的冰山一角。

人字洞位于繁昌县孙村镇癞痢山南坡,海拔高度100米,是一处发育在三叠纪岩层中经水溶蚀形成的洞穴,是早期人类较为理想的生息场所。洞穴堆积厚度约30米,宽8~12米,由于洞穴自然剖面呈人字形,故称人字洞,自上而下分为8层。

人字洞遗址发现于1998年5月,经过多年的挖掘,考古学家在人字洞发现了7000多件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包括大量的大型灵长类的丰富多样的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发现了动物群中还有真马的存在,十分珍贵。此外,在已出土的石骨器制品中,有10多件骨制品有加工痕迹,上面的打击点甚至极其细致的修理疤痕都清晰可见。专家推断,这些石骨器应是古人类制作的工具,在距今200万~24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我国长江流域就已经有古人类的活动了。

新华网合肥10月16日电(周立民、吴芳)亚洲最早古人类遗址繁昌人字洞日前发掘一头完整的乳齿象骨骼化石。据中科院考古专家介绍,这是目前亚洲出土的乳齿象化石中最完整的一头。
  这头乳齿象年龄在14岁左右,门牙、头骨、脊椎骨和腿骨都相当完整。可能由于长时间沉积或大象死后遭受重压等原因,这头乳齿象化石已经呈扁平状。此前考古专家也曾在人字洞多次发现乳齿象化石,但像这么完整还是第一次。这个发现对研究古生物学、环境气候学、古地理和埋藏学具相当高的价值。

“人字洞”位于安徽繁昌县瘌痢山。中国科学院“寻找人类起源及背景研究”课题组1998年以来中科院对它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200至24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和古人类石制品,其中包括67种动物,5000件哺乳动物化石,以及若干数量的灵长类化石标本和石制品、骨制品。这些化石经过考证被确认为目前亚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物
110#
发表于 2007-10-4 14:41: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考古重现史前文明聚落

作者:高平 赵爱民 [2003-7-6 23:44:25]

    《光明日报》消息:一处距今约6000年至5500年的红山文化中期聚落,一处距今40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规模较大的8处祭坛组成的祭祀遗址在内蒙古赤峰市发现。  

    6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一队与赤峰市有关部门在红山文化考古调查中发现一处距今约6000年至5500年的红山文化中期聚落。这个遗址分布有红山文化时期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表面呈灰黑色,直径约7米。已发现房址20余座,面积约5万平方米。这是自1935年日本人发现红山后遗址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对红山后遗址进行的第一次系统调查。与此同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4000年前显贵的祭祀遗址,这个遗址有2万多平方米,由8个祭坛组成,建造得非常精致,规格很高。该遗址是夏家店文化同类遗址中最大的,保存非常完整,在红山后文化遗址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前没有发现过如此显贵的祭祀遗址。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红山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瓷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从本次调查出土的遗物看,泥制红陶占相当大的比重,罐、钵、碗是主要的器类。器表多施以平行斜线、弧边三角纹等几何图案,是红山文化中期典型彩陶纹样。同时还发现有施以压划“之”字纹的夹砂灰陶。红山文化陶器以“之”字纹为主,“之”字纹线细且纹带较宽,连线和篦点共用,横压竖带与竖压横带共用,直线与孤线和波浪线共用,是红山文化承继本地区土著文化因素的物质化的反映。  

  在采集到的诸多标本中,有一件造型完整的红山文化石器。此石耜形体较大,状似草履,长26厘米,最宽处14厘米,这是国内考古发现中罕见的、完整的、为数不多的石耜标本之一。石耜主要用于垦荒、起土,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以耜耕农业为主,印证了赤峰地区发达的红山文化耜耕农业。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一队队长、副研究员刘国祥认为,这次调查对红山后遗址的立项和全面发掘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内学者对该遗址的认识尚显不足,但此次重点踏察、测绘和考古发现,标志着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转自 国学网 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374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7 06:35 , Processed in 0.0590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