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解读任南12字鉴真法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7-10-27 20:06: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致敬致敬!!!

 

 

[em17][em17][em17][em17][em17]

 

[em20][em20][em20][em20][em20]

 

[em23][em23][em23][em23][em23]

 

[em44][em44][em44][em44][em44]

 

[em27][em27][em27][em27][em27]
92#
发表于 2007-10-28 23:0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07-9-27 23:51:32的发言: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内,已经形成的矿物和岩石,由于受岩浆活动或地壳运动的影响,造成岩石结构的改变或成分的改组并形成一系列变质矿物的作用。按发生变质作用的原因和物理化学条件的不同,可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包括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作用。热变质作用是指岩浆侵入与围岩接触时,围岩受岩浆高温的影响而发生变质的作用。它主要是由岩浆熔融体释放出的热量所引起,基本上没有岩浆挥发成分的参加。热变质作用主要引起围岩中矿物的再结晶,使矿物颗粒变粗,如石灰岩变为大理岩。也可以形成新生的矿物,如泥质岩石中的红柱石和堇青石。而接触交代作用,是指岩浆侵入围岩时,岩浆侵入体中的某些组份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发生在侵入体内外接触带的范围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红柱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区域变质作用在造山运动地带,由于大规模的地壳升降、褶皱和断裂,使原有的岩石和矿物所处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岩石和矿物就必须进行改造才能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处于平衡,这就导致了岩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变化,导致了新矿物的形成。由于这种作用的波及范围具有区域性的意义,所以称为区域变质作用。

[em27][em27][em27]
93#
发表于 2007-10-28 23:50:00 | 只看该作者

多掌握原生态后天之自然变化的次、对于各文化区、文化层、众多不知名的玉的辩真伪就不难了、

94#
发表于 2007-10-30 23:3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06-11-30 10:49:52的发言:

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个别阶段的体表特征,因古玉从深坑到脱胎它的变化是无穷的,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不能因为自己见过某个(时段)的古玉就作为比对标本.这样就会丧失很多收藏良机!,,,RN

95#
发表于 2007-10-31 08:49:00 | 只看该作者
ding.ding.[em02]
96#
发表于 2007-11-9 17:03:00 | 只看该作者

高翔专贴.学习红山文化任老师12字鉴定法的体会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5920&page=1

高翔专贴.学习红山文化任老师12字鉴定法的体会

我把自己对任老师的红山古玉的鉴别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的学习体会向大家进行交流,个人体会不一定正确,更不会全面,还望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学习提高,我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9 17:05:19编辑过]
97#
发表于 2007-11-10 19:2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ong在2007-11-5 19:55:46的发言:
我最近发现;凡是没有包浆皮壳的红山古玉,包浆都少或类似油状,而且有的甚至表面没有浮着物,次生,只有开裂,橘皮纹,沁色,多数泛光,这类玉的种类还是有几种的.大家谈谈.
以下是引用才洪在2007-11-6 20:52:45的发言:
浅表及地表的红山古玉件大部分次、坑、缩、沁等特征明显,而非地表及浅表红山古玉件上述特征则相反。大部分红山古玉件肥、熟、浆感很足,但深坑的特别是入土前新做的东西在相对稳定环境下大部分浆感不是很足,即使是这样,真老的东西也是和新东西有区别的,老东西的光泽看上去特别舒服,表面光泽柔和、不贼,且有深度,有包浆的一般显亚光型。而人为新做的“浆”不是过于光亮、浮浅再就是显得脏“旧”。有的有浆的老东西用手撮摸有粘腻感,撮摸一回甚至有出皴的感觉,还有的老东西初用手撮摸刚开始较粘腻,但继续撮摸一会感觉就象触摸小儿肌肤一样舒服滑润(此种现象在真古东西经盘磨一段时间易产生)。今人把玩一段时间或用荞麦皮撮摸所形成的包浆一般显油光,深度不够,与真老东西的亚光型包浆是有区别的。----个人体会

浅表及地表的红山古玉件大部分次、坑、缩、沁等特征明显,而非地表及浅表红山古玉件上述特征则相反。大部分红山古玉件肥、熟、浆感很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0 19:25:24编辑过]
9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19:34: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古玉玉表的自然脉象之见解

“脉者何?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循一定轨道和一定方向、连贯有条理的运行现象称之为“脉”。

大到宇宙星系运转,小到原子运动无处不在,地球表面的山脉、河流的走势、起伏、转折和变化,人体的血脉,事物的传承,等等脉者无处不在。故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皆呈现各自之脉息。

红山古玉在自然界经历了千万年的演变,故在其玉表必有脉的呈现。如地表之山脉也。

在红山古玉上可以看到如地表一样的那些蜿蜒而至气脉流贯,叠峦起伏,变化多端的脉象。

     山脉在水平面以上的丘陵山区清晰可辨,那么到了平原,没有山体的地方,是否也有“脉”呢?答案是肯定的,平原也有脉,只是其标志不象山脉那么明显,但也有足迹可寻,此时的“脉”虽已经转入水平面以下,而由地表的地形与水流组成的形态为标识,依:“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察其隐隐若现的山脉入地的脊梁,一望而可知。”也就是说,此时的脉是指伸地下的岩土层,地下岩土层也是有走向的,根据山脉的脊梁伸入地表时的脉象,也可以探知。从地质构造来看,水往低处流,岩层的走向也一样。不同的地区地下岩层的构造也不尽相同,导致地表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

 

 

 

 

   红山古玉的表象也同样有山脉有平原。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与地貌极为相似。

红山古玉脉的呈现是玉内部运动之外现,亦或外界物质对玉表侵蚀之态,如流水蚀地壳,如风沙蚀地表物,因侵蚀之物在宇宙运转之中故一定时间内具有相对固定的运动方向,促成玉表自然态之一定变化态,然后成其脉,所以脉依侵蚀物质的运动方向而成。

红山古玉在地层所受侵蚀物及侵蚀力更为复杂,有液体物质有固体物质,有积年累月在玉表上沿一定通道流动性侵蚀形成道,有沾附在一处侵蚀形成坑,也有两者交错作用。且玉与所埋地层的土壤接触也有松有实,所以有凸起有凹陷,千万年如一日。还有不同的土壤化学元素成分不同,不同深浅的地层压力不同,复杂之因素形成玉表自然态之复杂。

 

 

 

9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21:21:00 | 只看该作者

“次”--正像张如柏教授所讲: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如何理解张如柏教授这句话呢?

一壶体会:对民藏真伪鉴别断代的理化方法、古微生物方法等而言张老所言一语中的!任先生所讲“有些高古玉因环境问题不会有次生物”指我们不具备理化设备鉴定的、靠感官鉴别的民间藏家而言。

因此建议任先生对“有些高古玉因环境问题不会有次生物”修订为“有些高古玉因环境问题次生物及不明显”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21:22:00 | 只看该作者

高古玉器千万年,

次生矿物自然变。

悠悠岁月天工成,

岂是人力能实现。

次生矿物有根生,

仿次漂浮在表面。

各种特征有共存,

综合判断真伪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22:40 , Processed in 0.0559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