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0340
- 积分
- 10260
威望
虚拟货币
金钱
贡献
精华
注册时间2010-9-22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
首先更正个错误,那个的确是田黄的图片,是我粗心上传错了,各位不好意思了,第二斐丽要我回答任南老师那件观音是什么料子,其实我已经在那个贴跟了,这里再发一遍吧
其实任南老师那个观音贴很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让很多藏友一直迷茫的几个问题最终会有个答案,在下也曾迷茫过,求助于很多前辈包括地质学家胡家燕老师,并结合馆藏玉手中藏品,翻阅大量文献资料,以下观点代表个人,如有不当,权当抛砖引玉.
一.错误观点----有藏友看到青海料(昆仑料)即武断认为是仿古,认为料子不对路!
大家都知道青海料是90年代初开采的,所以大部分料子功底很扎实的朋友一见到料子并非和田地区产玉,看似接近青海料的古玉就会武断说是赝品,其实作伪者一是玉材成本,二来歪打正着,古玉鉴定与玉材是哪里产没有必然关系,那么下面告诉大家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楼兰古墓国家文博单位检测材质证明均是来自昆仑山祁连山,至于玉材的来源,鉴于玉石材料天生沉重的特性和原始交通的局限,以齐家文化玉器来说,有明显的地域性的观点,更确切地说我们齐家先民制作玉器时,基本是都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的。昆仑山、祁连山产玉,这是古人就知道的。今天,我们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马寒山、积石山都发现大小不等的玉矿,而且也正是在这一带地方出土了不少的齐家文化玉器。还要说到的是,在齐家文化玉器中,有为数不少的玉质精美的玉器,过去有学者将它视为和田玉,并认为是先民最早使用和田玉的见证。实际却不然。因为甘肃、青海的玉料的检测表明,硬度也在6.2度以上。所以,我们不能将玉料组织均匀细腻、触摸时有细腻感,看起来有乳质感或瓷质感的齐家文化玉器,就断定为和田玉,只能说它近乎于和田玉而已。胡家燕教授根据地质标本和送检的古玉来统计,真正符合透闪石毛毡装结构的古玉里100件中不过2-3件,其他大多数看似和田的都是阳起石透闪石99%,纤柱状结构的玉材,更加符合昆仑料,祁连山料的特征,这些研究实例佐证了我们的先人不是以我们今人一厢情愿的思维只用和田地区产玉,而是以玉之“五德”选材,德符为首,这一切只能说我们的祖国,西土多美玉!
二.错误观点------以现代人“羊脂白玉”的标准去评定古人认为的“羊脂玉”
羊脂玉因为其稀少所以标本很难普及,现代人认为的羊脂玉强调温润,油脂感外主要的认识是“白”,所以又叫“羊脂白玉”,对玉知识初涉的女孩子特别喜欢“白”以白为首,这样很容易吃药的,白的料子很多,俄料,青海料,于田料,阿富汗料都有很白的颜色,但不是最珍贵的玉材,内行选玉,首先看重的是否温润和油脂感,密度,其次再是“白”,馆藏品里和市场上,收藏家手中可见的很白很透的古玉,个人认为由于昆仑山料中白色水透的量产较多,相对和田地区只有籽料中有纯白色玉质,古人认为的羊脂白玉和古人大量采用昆仑山料有关,即古人采用通透水白的料子时认为只要符合温润,油脂的特质便是好玉!
三错误观点-----看图可以说满话
同一件玉器,不同光线,不同相机,不同水品的人拍摄出的样子大相径庭,即使玉器在手,对于何种地区产玉的结论劝您还是不要那么武断,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可靠”,在下曾有一件看似黄玉的战国玉器经过地质检测为阳起石,透闪石99%的纤柱体结构的碧玉(青白玉),黄褐色为二次风化古玉三阶铁析出的颜色,一件很白的西周小羊看似和田羊脂的却也是透闪石99%的昆仑山白玉。以上所指检测乃是地质检测与一般质监所检测不同,而质监所根据国家规定,玉石不标注产地,只要符合透闪石非均质集合体的都可以出具“和田玉”证书,连韩料都可以出“和田玉”证书。所以不能用来参考产地的。
从任南老师上传图片来看,首先应该不是料器!因为玉为非均质集合体,故其虽然受沁极少,但观察其边缘和下部,与上部不同,明显的质地(质变)差异,所以个见非料器也,至于究竟是否和田地区产玉,就像任老师说的那样,只有等待检测报告看是否毛毡装结构了。所以建议各位藏友不管自己有多大的本领和经验,看图评贴还是谦虚敬慎为好,一般以“个人认为....XX%看为XX”来说话比较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