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陆建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告诫各位藏友打好基本功!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00:35:00 | 只看该作者
再看看什么是羊脂白玉

4111453.jpg (17.63 KB, 下载次数: 46)

jpg

jpg

thumbnail_400_400.jpg (10.66 KB, 下载次数: 43)

jpg

jpg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00:36:00 | 只看该作者
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就是从籽料的皮色来入手: 真籽料是在河水中经千万年冲刷,自然受沁,只会在质地软松的地方沁入颜色,在有裂纹的地方颜色比较深。这种皮色是相当的自然, 也就是大家总讲的活皮。它的颜色浸入玉内有层次感,皮和里面的玉感觉是一致的。 皮上的颜色应是由深入浅, 裂隙上的颜色应是由浅到深。不过真正好的籽玉是不长皮的,即使是有,也是星星点点,或在细小的裂子里。 那活皮的色是从玉里透出来的, 真皮不管它是什么颜色玉工 雕玉时琢下来的玉粉都是白色的.而染色的假皮则浮于表面、色凝凹处,磨下的玉粉是带色的。一件带皮籽料是否为真皮,玉工最清楚。和阗玉的皮色是次生的,一般厚度小于一毫米。 第二就是从汗毛孔辨认: 有无汗毛孔,是鉴别真假籽料的重要一点。 真正的籽料,无论多么细腻,它的表面, 会有无数细细密密的小孔,非常像人身 皮肤上的汗毛孔。所以那一般就讲汗毛孔. 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表面现象, 绝不是人工可以伪造出来的, 在十倍放大镜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肉眼一般看不到)。 用汗毛孔来鉴别真假籽料非常有效。因为滚料上面有滚磨过的磨痕,一道道的擦痕而没有自然状态下的“汗毛孔”。这点百试百灵的啊.    第三就是看从籽玉的裂纹来辨认大家都知道,皮色是籽玉的重要特征之一, 自古以来和田仔玉以皮为贵质虎皮籽,鹿皮籽,秋梨籽,都十分难觅,但是天然形成皮色的概率只有十分之一不到, 玉质紧密纯净的好籽玉根本不会形成皮色,很多的籽玉只有很少的皮色,甚至沒有皮! 很多山料磨光假皮仔已经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 如何鉴別它的真伪呢?这时候,籽玉的裂就成了它的一个重要鉴別标志。 籽玉在河床中历经百百年的冲刷踫撞, 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裂,裂隙中往往侵入皮色 ,这些裂只要不影响主体都是好料. 磨光籽和滾筒料料型相对都十分完美无缺, 很少有裂,並且可以看出有多个初始的磨光的切面, 所以裂也是辨别真籽玉的标志!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00:50:0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墓葬形成沁色的原理与籽料在自然环境内形成皮色的原理相通,理解了这点,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古玉像新的一样,甚至没有沁色,其实恰恰是因为玉质细腻与坑口好的缘故,好籽无皮,好玉难沁,当然沁色漂亮的古玉另当别论! 下面是上海博物馆一些古玉图片

200621618412496354.jpg (28.64 KB, 下载次数: 44)

jpg

jpg

20097201424992373.jpg (98.29 KB, 下载次数: 53)

jpg

jpg

1045530.jpg (23.15 KB, 下载次数: 40)

jpg

jpg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00:53:00 | 只看该作者
再发一坑沁色基本很少沁色的汉代玉器

23.jpg (43.86 KB, 下载次数: 48)

jpg

jpg

26.jpg (35.97 KB, 下载次数: 32)

jpg

jpg

22.jpg (39.3 KB, 下载次数: 39)

jpg

jpg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00:58:00 | 只看该作者
玉质好正如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历经千年本色不改

DSC00612.JPG (51.89 KB, 下载次数: 43)

jpg

jpg

06 024.jpg (44.83 KB, 下载次数: 40)

jpg

jpg

http_imgloadCAA6VS5P.jpg (47.58 KB, 下载次数: 38)

jpg

jpg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01:06:0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以上内容,初学的朋友还会轻易用“沁浮于表”这几个字随便来否决一件古玉吗?想想真籽料百万年的皮子吧,是不是很薄?皮色深的籽料无非就是玉质较差的俄籽料和浆皮料子,另外玉质疏松的料子染色液较容易吃的深,而和田籽料一般不用来作伪,一是成本较高,二是很难染色,要是真的容易染得很像,这技术没必要用来仿古了,做假籽料更赚钱!现在新的比老的卖得好
17#
发表于 2010-10-19 02:07:0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顶起来!
18#
发表于 2010-10-19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敬茶!可否将和田籽料微观图发上来,以便我们学习辨认何为“汗毛孔”,呵呵,感谢!
19#
发表于 2010-10-19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在别的网发现过楼主足迹,觉得很有水平。怪不得,原来是这里的斑竹。学习了。
20#
发表于 2010-10-19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向您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19:57 , Processed in 0.0554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