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6-21 19:3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dmin在2007-6-21 19:09:36的发言:

这是高翔先生在个人红山古玉收藏历程中,在经验教训基础上的一篇肺腑之言,专贴置顶表敬意!

为保持高翔先生文章的连贯性,对会员的三个跟贴进行了整理,特此告知!抱歉!

                                                                                        网管:admin

                                                                   

[em17][em17][em17]能将自身过失反省,提升为经验,并贡献大家,免得后来人再重蹈覆辙,可谓--慈悲喜舍,也可称之为--法布施!一壶敬佩高翔先生!

[em27][em27][em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1 19:32:28编辑过]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9:45: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各位的支持,我们都要向任老师学习,把我们的经验、体会、认识、方法等等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提高我们的鉴别水平。

不要象以往的一些人把一些鉴别的方法、经验体会密不传人。其实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共同交流才能共同提高。

对于红山古玉来说,我们只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相识相遇既是缘分也是使命。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9:53: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古玉有几时?

我今有缘得遇之。

人求古玉不可得,

古玉却与人相随。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20:11:00 | 只看该作者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爱美玉皆如此。

今人不见古时人,

古人制玉传今人。

25#
发表于 2007-6-21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6-21 19:53:19的发言:

红山古玉有几时?

我今有缘得遇之。

人求古玉不可得,

古玉却与人相随。

[em27]
26#
发表于 2007-6-21 21:3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6-21 19:53:19的发言:

红山古玉有几时?

我今有缘得遇之。

人求古玉不可得,

古玉却与人相随。

 

[em01][em10]

27#
发表于 2007-6-21 21:43:00 | 只看该作者

实践出真知!!!

 

[em01][em01][em01]

28#
发表于 2007-6-21 22:39:0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鉴定专家,考古专家,博物院鉴定大家是怎么回事?就是从事故文明史的学者,通过一定时间的实地考察,在出土器环境和表现的描述文章发表后成名,在古代玉器或者相对专业的领域里成为名人,并开始公开被邀请参与鉴定他较熟悉的年代和专业研究领域的文物或者藏品。久而久之就成了该领域的专家。
其实,比起真正从事单项藏品研究的藏家而言,文物专家的研究深度和专业程度并不一定有专业的藏家更有发言权。尤其是在专业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精神和各种物理表象成因求证的客观态度方面,专业藏家的水准和求证的结论必靠文章发表的数量来成名的专家更有说服力。
有的专家只是在该领域多学科研究中成名十年八年,就成了专家中的权威。相比一个专业收藏几十年,具有科学求证态度,勇于用物理试验结果来证明鉴定特征的民间藏家。我肯定愿意接受后者的权威性。问题是我们却错了,原因是学院派和官方权威不承认红山玉鉴定领域的眼泪!这才是红山文明史的悲哀!
任南先生对红山古玉文化的求证精神,求证方法,求证中已经获得的成果,在现代广袤的红山文明发祥地,还能找到无法否定的史迹和物证!难道讲究科学的官方权威们不知道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为何一直不能直视和面对呢?
但愿网易能为民间藏家的红山古玉寻得为历史正名,为红山竖碑的良好开端。也为象任南先生一样毕其一生经历和财力为红山文明呐喊的藏界专家做更多的宣传和介绍。祝网易发展建设也更上一层楼,谢谢!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07:57:00 | 只看该作者

对红山古玉“神韵”的感觉,是要以一个人的艺术、美学、经验、各种知识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是文化素养以及多年收藏知识的积累,才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能力。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个藏家,要感悟红山古玉的神韵,只要多看真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功到自然成,终有一天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本领。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08:02:00 | 只看该作者

形似尚可仿,神似不可求。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是神,神的旨意通过玉器这样的神物表现出来。

后人在仿制这时期的玉器时为的是牟利,由于没有对神灵、对祖先、对图腾的崇拜之情,因此,他们也就碾琢不出红山古玉所蕴藏的神韵。
    
所以仿品形似而难达神似。

 识别伪红山古玉的形似神不似现象,只要熟知红山古玉器的造型和神韵,增强审美能力和水平,还是不难掌握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2 8:12:3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8 20:46 , Processed in 0.0574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