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使用道具 举报
无论作伪仿古水平如何高超,总是不及真品纯粹、自然。作伪可以做到形似甚或有几分神似,但要完全“做到指定的年代”与真品毫无差别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个人收藏经历、学习体会和感悟,介绍几点经验供同好参考,希望朋友们尽量少走弯路。
1、要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不能盲目下手。
2、要把握好心态,这是避免受骗上当最重要的一点。
3、仿制品终究是仿制品。仿品既然是仿制出来的,理论上讲,无论如何精到只能尽量接近真品,但由于真品与仿品所包含的信息量不同,永远也无法做到完全一致。只要你认识了真品,仿品也就不揭自露了。所以爱好者一定要抓住一切机会去接触真品、接触实物,要坚信这一点。
4、建议爱好者在学习实践之余,还要注重与藏友们多交流,这是一条捷径,在切磋中共同进步,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學習
学习
以往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仿。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现在文物界有一个普遍认识:只要是研究某领域或专题文物理论文化的大专家,大师级人物,就一定毫无异议地认为他同样也是鉴定家,我们不怀疑文物理论研究有助于文物鉴定,也有一少部分既是理论大家又有实践鉴定经验。但事实上,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至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直白地说,现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都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们对玉文化,或理论研究可能一窍不通;再者,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
赞同此说法的顶贴啦!
这是高翔先生在个人红山古玉收藏历程中,在经验教训基础上的一篇肺腑之言,专贴置顶表敬意!
为保持高翔先生文章的连贯性,对会员的三个跟贴进行了整理,特此告知!抱歉!
网管:admin
网管这样做实乃多此一举,好贴自会得到公认,也自会被大家顶起,你把“敬意”都表完了,也要给在家伙留点吧。。。你有私用职权之嫌。。。
人活老了,便可知道有许多人间世事,被自己耳目所欺骗,被自己情感主观所蒙蔽的,非常之多。既然自己的耳目亦难全信尽为真实,只有用心体会历史法则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才较为切实得当。
同样的道理,相反的表达,便有子思在《中庸》篇中所谓的“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其实子思与老子一样,极其重视历史哲学与历史经验的因果法则,鄙薄“予智自雄”、“师心自用”,但重“察察之明”的不当。
由此而反照今日世界,普遍都靠耳目收集资料,作为统计的政治方针。甚至凭藉电脑统计的资料以定人事的管理。有时碰到电脑本身的误差,或人为有意对电脑的错误操作时,想起老子“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妙语,在无可奈何之处,便只好哑然作会心的一笑了!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8 20:46 , Processed in 0.0572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