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作者的矛盾在于对古语的客观和对人的不客观。
作者把“第一块砖头”砸向“当今古玉界有三大名人”中的两位——周南泉和古方。这种指名道姓的攻击,是不合适的;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作者指责周南泉“开出的证书多是‘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这一点使他‘德艺双磬’打了折扣”。大家知道,周南泉老师是红山文化网的顾问,在古玉界以水平较高、作风严谨而颇有口碑,要说因为年龄、精力关系,在鉴定中出过错误,可以理解,要说多数都是“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则言过其实。作者说“至于古方,‘玉界赵括’而已。之所以名声在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主编’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然而,我想问一句,里面的文章有几篇是他所写?里面的图片有几个是他所拍?里面的点评有几个是他的观点?一个“主编”的名头几乎让所有付著劳动的专家学者黯然失色”。这样的评论不仅有失公允,而且相当外行。事实上究竟是名声在前,还是主编在前呢?试问没有在古玉界相当高的资历和威望,能够挂得上“主编”头衔吗?要求一个主编写文章、拍照片、作点评,就如同要求一位音乐指挥同时吹小号,要求电影导演同时客串演员。《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是一套质量较高的专著,这和主编的水平和劳动是分不开的。
作者把“第二块砖头”砸向“专门研究古玉文化的专家学者”,把他们归入“所谓雅人俗玩”这一类古玉收藏群体,说他们“在对理论知识侃侃而谈的同时,买一些似是而非的玉器,对号入座,沾沾自喜。这是以个别代替一般。其实,我国的古玉专家队伍素质和作风,总体上是好的。虽然一定程度上存在思想过于僵化、理论脱离实际、眼高手低、不能及时了解市场动向、个人收藏不丰富等问题,但是主要是体制造成的,责任不在他们自身。个别“专家”为经济利益不负责任地搞鉴定,造成不良影响,败坏了队伍形象,但只是极少数。
作者一方面提出“真、稀、美”为古玉收藏最高境界,一方面指责“白痴族”是古玉收藏向纵深发展的最大障碍,对古玉文化的传播起不了多大作用。其实白玉真品古玉正好符合“真、稀、美”标准,这和是否以投资赚钱为目的无关。作者说“因为白玉在古玉中的比例实在太少,从中古到高古呈递减趋势,由此也决定了这一部分收藏群体多数只能围绕着‘明清玉’打转。而玉文化的精髓绝不是‘明清白玉’所能表达的。由此看来,不玩中古、高古,不算真正的玩家。”其实,商周以降,和田白玉(包括青白玉)越来越多见,任南老师就有商周、春秋、战汉的羊脂白玉精品,爱白玉并不一定只能围绕着“明清玉”打转。和田白玉是历代爱玉者的共同喜好,乾隆皇帝痴迷羊脂白玉,使清中期玉器成为中国古玉发展的巅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的态度是:不薄明清爱高古;不薄珉玉爱和田;不薄国藏爱民藏;不薄专家爱杂家。
爱玉的人,要向玉学习“温润、含蓄、包容”的品德;
爱玉的人,要用爱玉的感情去爱人;
爱玉的人,要用包容美玉瑕疵的心胸去包容别人的缺点;
爱玉的人,要用盘玉的耐心体贴去与人相处。
只有这样,当我们走的生命尽头,跟我们一生珍藏的美玉再见的时候,我们才能无憾地说——此生不枉爱玉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