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关于《古玉“十事要说”---扔向古玉界的十块“板砖”》的批判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14:2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三肖居在2010-6-5 15:21: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玉人兄好!“老师”一称呼实不敢当。

这种评点方法是跟古人学的。

我们看老版本书籍上,

经常见有古人在阅读时所作的批注和点评。

其好处是针对性强,便于对照,清楚明白。

记得毛主席当年评点《二十四史》即采用过这种方法。

向古人学习。

向毛主席学习。

向各位师友学习。

给您敬茶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正是!我最喜欢读金圣叹点评的“才子”书。给您敬茶!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2#
发表于 2010-6-7 08:45:00 | 只看该作者
 

匡扶正义,弘扬正气,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只要真正热爱古玉的人汇集起来,就能形成正义的汪洋大海,就足以吞没一切邪恶和丑陋,还古玉市场以美丽和宁静。古玉“十事要说”说出了真正爱玉人的心声,鞭挞了不良现象,匡扶了不利玉古玉市场良性发展的各种现象和言论,如果这样的人我们还要去批判,我们的良心何在?fficeffice" />

43#
发表于 2010-6-7 15:2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aowanjia在2010-6-7 8:45:00的发言:
 

匡扶正义,弘扬正气,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只要真正热爱古玉的人汇集起来,就能形成正义的汪洋大海,就足以吞没一切邪恶和丑陋,还古玉市场以美丽和宁静。古玉“十事要说”说出了真正爱玉人的心声,鞭挞了不良现象,匡扶了不利玉古玉市场良性发展的各种现象和言论,如果这样的人我们还要去批判,我们的良心何在?fficeffice" />

正义?正气?邪恶?丑陋?黑白分明词义准确.但好象用错了对象和地方吧?还不到敌我矛盾或你死他活的界限吧?

44#
发表于 2010-6-7 15:35:0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收藏,藏的是真、稀、美。不真,则无真谛;不稀,则缺珍贵;不美,则寡趣味。三者齐全,虽难得,却是古玉藏家的最高追求。当然,在现实收藏中,能占据其中一二者已属难得,因此你在进入古玉收藏这一行当时你就得知道,什么是玩?什么是藏?惟有如此,你才会在收藏过程中不断提高品位,提高级别。


九、
古人千差万别,古玉千姿百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鉴别古玉需要客观、客观再客观。任何主观推测都是我们判定古玉标准的大敌。出土古玉上没有的形制,我们不能说假;出土古玉没有的工艺,我们不能说假;出土古玉没有的题材我们不能说假,而这一切恰恰有可能就是填补了出土古玉的空白。总而言之,我们不能以今人的思维去置换古人的思维,不能以今人的工艺去推断古人的工艺,不要以为今人做不了的事情,古人就没有办法。尤其是涉及宫廷用玉和工艺,常人最容易犯唯心主义错误。

十、
一个真正的懂行者在没有把握之前决不会胡言乱语。鉴定古玉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信口开河。一次错误的点评有可能使祖宗留下的遗产当作垃圾毁掉。因此,宁可将一件赝品看成真品,但绝不可以将一件真品断成赝品。几百年、几千年的时光没有毁灭她的存在,倒因为几个世俗小人的浅陋见识毁于一旦,这是我们对古人的不敬,对岁月的亵渎,对子孙的犯罪。我曾在其他帖子中说过“古玉真假只有天知道,倘若你知道,只是古玉检验了你的经验和阅历,而不是你判定的古玉的前世与今生”。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1870196

45#
发表于 2010-6-7 15:5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aowanjia在2010-6-7 8:45:00的发言:
 

匡扶正义,弘扬正气,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只要真正热爱古玉的人汇集起来,就能形成正义的汪洋大海,就足以吞没一切邪恶和丑陋,还古玉市场以美丽和宁静。古玉“十事要说”说出了真正爱玉人的心声,鞭挞了不良现象,匡扶了不利玉古玉市场良性发展的各种现象和言论,如果这样的人我们还要去批判,我们的良心何在?fficeffice" />

[em56]laowanjia网友:您误解了。“十事要说”本身无可厚非,本主题帖只不过是对其中的错误观点提出批评意见。当然,任何人均可对此批评意见提出反批评。相信每位网友自会分辨。《中国古玉器论坛》本来就是关于中国古玉器业务方面讨论的网络平台,关键词是讨论,而且讨论所秉承的原则是对事不对人。平心而论,“板儿砖”作者文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其中有些观点和提法太过分了。这是对该文提出部分批评意见的初衷。给您敬茶了![em27]

46#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4:1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三肖居在2010-6-7 15:55:00的发言:

laowanjia网友:您误解了。“十事要说”本身无可厚非,本主题帖只不过是对其中的错误观点提出批评意见。当然,任何人均可对此批评意见提出反批评。相信每位网友自会分辨。《中国古玉器论坛》本来就是关于中国古玉器业务方面讨论的网络平台,关键词是讨论,而且讨论所秉承的原则是对事不对人。平心而论,“板儿砖”作者文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其中有些观点和提法太过分了。这是对该文提出部分批评意见的初衷。给您敬茶了!

[em56]

47#
发表于 2010-6-11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玉人在2010-5-31 15:23:00的发言:

附录:原文

一、
当今古玉界有三个名人比较瞩目,一个是杨伯达,一个是周南泉,再一个就是在电视节目中频频亮相的古方。杨伯达和周南泉著作等身,对古玉文化的传播不可谓贡献不大,但周南泉开出的证书多是“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这一点使他“德艺双磬”打了折扣。至于古方,“玉界赵括”而已。之所以名声在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主编”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然而,我想问一句,里面的文章有几篇是他所写?里面的图片有几个是他所拍?里面的点评有几个是他的观点?一个“主编”的名头几乎让所有付著劳动的专家学者黯然失色。

二、
古玉收藏群体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四类,一类是俗人俗玩,一类是俗人雅玩,一类是雅人俗玩,一类是雅人雅玩。所谓俗人俗玩,就是对古玉一窍不通,见别人玩玉心里痒痒,于是不管真假好坏,也弄块玉在身上挂挂;所谓俗人雅玩,是指对玉器知之甚少,但为了故充高雅,或为投资赚钱,不惜一切代价买好玉,买真玉,然而对玉器本身的文化内涵缺乏兴趣,看起来是个玩玉之人,实际上是个爱财俗人;所谓雅人俗玩,是指一些专门研究玉文化的专家学者,在对理论知识侃侃而谈的同时,买一些似是而非的玉器,对号入座,沾沾自喜;所谓雅人雅玩,是一个特别喜爱玉器的群体,他们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藏品独到,知识丰富,既能鉴别玉器,又能在收藏中注重提高自身品位。

三、
古玉收藏不能首重玉材。玩古玉若首重玉材,则会禁锢视野,狭隘心胸,不得其乐。中国上下五千年,古玉形态各不同。简言之,应该是:“文化期重沁,商周重线,战汉重型,唐宋元重题材,明清重玉质”。文化期的古玉大多型制简单,素面无纹,此期古玉最美的是沁,几千年大自然造化之精华尽在其中;商周古玉,线条优美,艺技天成,根根撩拨人心;战汉古玉张扬霸气,匠心独运,此期古玉最值得玩味的是型;唐至元期间,题材千姿白态,或乐声阵阵,或舞姿翩翩,或秋山春水,或鹤鹿同春,人文自然尽收眼底;明清古玉讲求实用,题材广泛,工艺繁缛,虽有视觉冲击,若玉质不爽,则玩之败兴。

四、
“白痴族”是古玉收藏向纵深发展的最大障碍。所谓“白痴族”是指那些推崇白玉近乎痴迷的一类人。这类人目前在玉器收藏者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客观事实注定了他们以投资赚钱为目的,对古玉文化的传播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白玉在古玉中的比例实在太少,从中古到高古呈递减趋势,由此也决定了这一部分收藏群体多数只能围绕着“明清玉”打转。而玉文化的精髓绝不是“明清白玉”所能表达的。由此看来,不玩中古、高古,不算真正的玩家。

五、
你可以以“工”去看真一件古玉,但你千万不要以“工“去否定一件古玉。【三肖居点评:对于“工”的研究是必要的。但其难度较大。任南先生讲“工上自然态质变是鉴别真伪的关键”。如果一件红山玉器其“工上”完全呈自然质变态,那么,我们根本没有以所谓“工”的理由去刻意否定它。当然,与此同时,我们还需从造型及表象等方面综合起来看,看它的风格,看它的年代,等等。】因为你眼里的“机器工”很可能就是误导你的错觉。【三肖居点评:同感。我们看问题切不可一成不变。必要时须有否定自己的勇气。】可以说,谁都没见过古人治玉用的是什么样的工具,古人与古人在信息流通不畅的年代使用的工具未必一样。【三肖居点评:其实,我们许多网友在这方面的研究上有不少成果,应当给予关注和学习。】“汉八刀”的犀利,“双沟碾”的婉转流畅一点不逊色今天的机器,良渚玉琮的钻孔技术可以说让现代的钻孔工具汗颜。【三肖居点评:赞叹古人的聪明和智慧!】你可以怀疑你的知识与经验,但你不要去怀疑古人的能耐。什么U型是新工,V型是老工,如果以此“断言”真假,这本身就是在“扯淡”,古玉鉴定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不可靠的就是“以工断玉”。【三肖居点评:诚如“板儿砖”作者所言“古玉鉴定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大家共同研究积累并完善。其实,《任南红山文化网》是古玉研究和鉴定的最好平台之一。】[em56]

六、
不要一见红沁就说是“血沁”,不要一见黑沁就说是“水银沁”,不要一看到五彩斑斓就说是“寿衣沁”。古人的偏见源自局限,今人发现古人的错误就应该去纠正,否则我们的子孙会原谅古人的局限而不会原谅我们的无知。如今是信息时代,我们可以看“出土玉器”,也可以摸“出土玉器”,甚至对古玉的出土状态都可以亲眼所见。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发现古玉沁色的形成并非都是外界物质的侵入,相当一部分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玉器本身发生了质变。古人企图通过沁色的命名解释玉器的表象与形成的原因,但事实是这种“企图”在科学相对发达的今天也是一个难题。因此,我的意见是:你看到是红沁就说是红沁,你看到黑沁就说是黑沁,你看到五彩斑斓就可以说五彩沁。,当然,“鸡骨白”“黑漆古”诸如此类的形容词可以沿用甚至发扬光大,关键是屏弃主观猜测成分,只去相信眼睛,至于沁色形成的原因留待慢慢解决。

七、
如果你只玩新玉,你就认识“和田玉”也就够了;如果你想玩古玉就不仅需要对和田玉的特征烂熟于心,还要知道青海玉、俄罗斯玉、独山玉、岫玉、阿富汗玉等主要玉种,此外对蜡石、大理石、玻璃等与玉相近的东西有个比较熟悉的了解,否则你玩古玉随时都有可能“吃药”。当然,在初步解决了“吃药”问题之后,还还要搞清什么样的玉器能上什么样的级别。也许你有明清玉一百件“童子”,也许别人只有一套明朝玉带,你俩玩玉的档次就不是一个级别。

八、
古玉收藏,藏的是真、稀、美。不真,则无真谛;不稀,则缺珍贵;不美,则寡趣味。三者齐全,虽难得,却是古玉藏家的最高追求。当然,在现实收藏中,能占据其中一二者已属难得,因此你在进入古玉收藏这一行当时你就得知道,什么是玩?什么是藏?惟有如此,你才会在收藏过程中不断提高品位,提高级别。


九、
古人千差万别,古玉千姿百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鉴别古玉需要客观、客观再客观。任何主观推测都是我们判定古玉标准的大敌。出土古玉上没有的形制,我们不能说假;出土古玉没有的工艺,我们不能说假;出土古玉没有的题材我们不能说假,而这一切恰恰有可能就是填补了出土古玉的空白。总而言之,我们不能以今人的思维去置换古人的思维,不能以今人的工艺去推断古人的工艺,不要以为今人做不了的事情,古人就没有办法。尤其是涉及宫廷用玉和工艺,常人最容易犯唯心主义错误。

十、
一个真正的懂行者在没有把握之前决不会胡言乱语。鉴定古玉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信口开河。一次错误的点评有可能使祖宗留下的遗产当作垃圾毁掉。因此,宁可将一件赝品看成真品,但绝不可以将一件真品断成赝品。几百年、几千年的时光没有毁灭她的存在,倒因为几个世俗小人的浅陋见识毁于一旦,这是我们对古人的不敬,对岁月的亵渎,对子孙的犯罪。我曾在其他帖子中说过“古玉真假只有天知道,倘若你知道,只是古玉检验了你的经验和阅历,而不是你判定的古玉的前世与今生”。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1870196


 

[em57]学习与批评,欢迎反批评![em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1 10:15:25编辑过]
48#
发表于 2010-6-11 12:18:00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好文,往往不在于它的形式、局部提法、个别措辞。应该更重其内涵、意境。
功底、觉性不到一定境地的人是不会提出此等见地的。
毛泽东的伟绩在于开国;

邓小平的伟绩在于改革。

中庸,中国历史上有若干个阶段长时间在中庸中徘徊、蹉跎。
当今文博界意识混乱。不打破点什么,不足以建立点什么。
建立点什么的前提是“觉性”。
再次欣赏下面的精彩语句:

“古玉真假只有天知道,倘若你知道,只是古玉检验了你的经验和阅历,而不是你判定的古玉的前世与今生。”
“一次错误的点评(判断)有可能使祖宗留下的遗产当作垃圾毁掉。因此,宁可将一件赝品看成真品,但绝不可以将一件真品断成赝品。”
“出土古玉上没有的形制,我们不能说假;出土古玉没有的工艺,我们不能说假;出土古玉没有的题材我们不能说假,而这一切恰恰有可能就是填补了出土古玉的空白。”
“古玉收藏,藏的是真、稀、美。不真,则无真谛;不稀,则缺珍贵;不美,则寡趣味。三者齐全,虽难得,却是古玉藏家的最高追求。”

“古人千差万别,古玉千姿百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鉴别古玉需要客观、客观再客观。任何主观推测都是我们判定古玉标准的大敌。”

 

学习与批评,欢迎反批评!

49#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13:2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泉水在2010-6-11 12:18:00的发言:

一篇好文,往往不在于它的形式、局部提法、个别措辞。应该更重其内涵、意境。
功底、觉性不到一定境地的人是不会提出此等见地的。
毛泽东的伟绩在于开国;

邓小平的伟绩在于改革。

中庸,中国历史上有若干个阶段长时间在中庸中徘徊、蹉跎。
当今文博界意识混乱。不打破点什么,不足以建立点什么。
建立点什么的前提是“觉性”。
再次欣赏下面的精彩语句:

“古玉真假只有天知道,倘若你知道,只是古玉检验了你的经验和阅历,而不是你判定的古玉的前世与今生。”
“一次错误的点评(判断)有可能使祖宗留下的遗产当作垃圾毁掉。因此,宁可将一件赝品看成真品,但绝不可以将一件真品断成赝品。”
“出土古玉上没有的形制,我们不能说假;出土古玉没有的工艺,我们不能说假;出土古玉没有的题材我们不能说假,而这一切恰恰有可能就是填补了出土古玉的空白。”
“古玉收藏,藏的是真、稀、美。不真,则无真谛;不稀,则缺珍贵;不美,则寡趣味。三者齐全,虽难得,却是古玉藏家的最高追求。”

“古人千差万别,古玉千姿百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鉴别古玉需要客观、客观再客观。任何主观推测都是我们判定古玉标准的大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学习与批评,欢迎反批评!

诚如三肖居所言,“板砖”一文中的后半部分有关论古玉鉴别的真知灼见是有目共睹的,但文章前半部分有关论人的不客观、不适当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并不是“中庸”。毛泽东评价斯大林是“三七开”,我们姑且也对这篇有相当思想深度的文章也来一个“三七开”——学习其精华,批判其糟粕,而不是一味地说好,不加区别地接受。愿与泉水兄探讨![em56]

50#
发表于 2010-6-11 15:55:00 | 只看该作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1 15:57:11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30 17:11 , Processed in 0.1108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