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高翔</i>在2009-3-8 23:32:00的发言:</b><br/>
<p><font size="5">第六节 孔</font></p><br/>
<p><font size="5">第一级:概念界定</font></p>
<p><font size="4">“孔”——指古玉在土中经千万年的埋藏,自然受沁蚀,在玉的表面形成自然的蚀“孔”,并衔连一定通道,突破玉表层深入肌理的深浅不一的“洞”或“关口”。注意这里的“孔洞”不单指简单意义上的小洞。这种“孔洞”是很自然的,可以称之为<strong><font color="#ff0000">“活孔”。之所以叫“活孔”,是因为它如同人的汗毛孔一样有吐故纳新的能力,“孔洞”往往是沁门,是玉的受沁蚀通道。</font></strong>玉在不同的地层环境中所处的外部条件不同,一般有水、沙地、高山等等,因此,它所形成的沁、沁痕、沁孔、沁色都是不一样的。红山<strong><font color="#ff0000">古玉出土后也是由“孔”吐灰的</font></strong>。真正的红山古玉,无论多么细腻,它的表面,会有无数细细密密的小孔,像人体皮肤上的汗毛孔。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表面现象,绝不是人工可以伪造出来的,在四十倍放大镜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font></p>
<p><font size="4">用40至70倍的放大镜观察玉的沁门、沁孔等那些毛糙的地方即玉的沟槽,会发现那里的毛孔必然是开放的,这些地方最容易受沁,因此,红山古玉埋在地下几千年,它的沟槽部位的侵蚀痕往往要明显,这是因为真正的红山古玉沟槽部分的<strong><font color="#ff0000">毛细孔多并且伴随有浆</font></strong>。另外如果对红山古玉进行抛光,其沟槽部分的光亮程度是不及玉体其他部位的。</font></p></div>
<p><strong><font color="#ff00ff" size="5">*[em17]字里行間...道破了"泌,蝕與漿的來龍去脈"...[em27]</font></strong></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1 8:07: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