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9-3-8 23:37: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真品红山玉体上的自然态微孔口多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缘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洞为中心点,有色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沁色,玉质也会随之质变。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显现非自然态。</font></p>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9-3-8 23:38: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图25孔图一(眼能看到玉表).jpg]UploadFile/2009-3/20093823374177606.jpg[/upload]<br/>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9-3-8 23:38: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strong><font size="6">远去曾经古文明, </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6">红山古玉来现呈, </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6">微观世界天工绝, </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6">不是人力能造成。 </font></strong></p>
144#
 楼主| 发表于 2009-3-8 23:39: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图27孔图三(孔内景象).jpg]UploadFile/2009-3/20093823384110636.jpg[/upload]<br/>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9-3-8 23:39: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6"><strong>红山文化蕴奇妙, </strong></font></p>
<p><font size="6"><strong>千年沁变千年貌, </strong></font></p>
<p><font size="6"><strong>玉生微孔始为绝。</strong></font></p>
<p><font size="6"><strong>几人能识几人晓。</strong></font></p><br/>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9-3-8 23:42: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测试中.jpg]UploadFile/2009-3/20093823421394407.jpg[/upload]<br/>
147#
发表于 2009-3-9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高翔</i>在2009-3-8 23:39:00的发言:</b><br/>&nbsp;
<p><font size="6"><strong>红山文化蕴奇妙, </strong></font></p>
<p><font size="6"><strong>千年沁变千年貌, </strong></font></p>
<p><font size="6"><strong>玉生微孔始为绝。</strong></font></p>
<p><font size="6"><strong>几人能识几人晓。</strong></font></p><br/></div>
<p>太有才了。</p>
<p>[em27]</p>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0:47: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第六节&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坑</font></p><br/>
<p><font size="5">&nbsp;&nbsp; 第一级:概念界定</font></p>
<p><font size="5">“坑”——是由侵蚀,缩皱、开裂、次生物质隆起等原因导致的,在玉表之上形成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团状、带状、洼状、沟壑状的敞开式的浅性凹陷总称。这种“坑洼”是人眼无须借助特定设备就能看到“底”的表象。用3~5倍的放大镜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的坑都是一些不规则的晶体,在里面还有不规则的像晶体的结夹,还会有沁色。</font></p>
<p><font size="5">我所说的“坑洼”与在有些论述中被称为“古玉蚀斑”的表象是一回事儿。古玉蚀斑的存在状态有“山丘状”,“石林状”、“露筋状”、“剥皮状”、“周边状”、“岛礁状”和“洒点状”等等。千姿百态犹如自然界的地貌。从而让我们更明白了大至宏观世界宇宙星系之间,小至微观世界的原子运动的形式,它们都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的道理。</font></p>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0:48: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图28坑图一(目测龙眼部的坑).jpg]UploadFile/2009-3/20093920475789900.jpg[/upload]<br/>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0:49: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第二级:内涵拓展</font></p>
<p><font size="5">“坑洞”和“孔洼”都是从微观角度来谈的鉴别红山古玉的论述。这里要注意区分“坑洞”与“孔洼”的不同物理表象。总体来说,“坑洞”虽然也是深浅不一的,但应该还没有完全突破玉表并深及到玉体内部的,它还是应可看作归属于玉表层的物理现象;一旦突破玉表的,有相应通道深入玉体内的就属于“孔(洞)”了,就象人脸上的皱纹形成的沟壑以及麻子,虽然形态不一,甚至坑上有坑,洼内有洼,但它们仍然属于处在表皮上的现象,因此只能叫做“坑(洼)”,而非“孔洞”。另外,“坑洼”是敞开式的,而“孔洞”则是半封闭式的,其内里是人的视线不借助一定设备难以触及到其内部真实状貌的,洞则更甚。因此,较深的沟壑也可归入“孔洞”中,主要的取舍标准是人眼能否一眼望到底。</font></p>
<p><font size="5">用放大镜观测“坑”便能看到坑壁的自然态状貌,这一点很重要。这种自然态状貌是需数千年以上的沁蚀才会出现。红山古玉微观鉴别之法是涉及一件玉器的局部性的具体表象,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比较容易掌握有说服力的鉴别方法。</font></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6 17:55 , Processed in 0.0530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