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红山文化网》考研探究红山诸古玉人文文化理路管窥[经]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4:16:00 | 只看该作者

研究方针
   

了解了有关的大致情况,再说到我们这次研究的方针。

属于宗教性的,有关信仰方面,由信教的同学去努力,要以未来文化为目标。

二、
   
属于学理,还要讲求证明,练腿打坐,才是应该努力的范围。

三、佛学的宇宙观、世界观,都到了应该打开的时候了,希望藉此机缘,将中国文化中的二大宝藏,道藏和佛藏,贡献给诸位。

所谓“众生同体”之说,古今中外,只有佛学的大同平等观,才是最伟大的说法。

至于宇宙与我们众生如何同体,一定要亲自证到,才能算是成功。(每天一讲以上为第一讲,为连贯,请勿跟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6 14:20:16编辑过]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1:0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讲

讲到佛学本身的问题,要从研究的方向开始,然后到观念方面。

不论是宗教性或者学术性,目前佛学的形势,都偏重用宗教的方法,这并非批评宗教有任何的不对,而是觉得这种偏向宗教的方法,对大部分学佛的人,有颇大的障碍。

我们的方向是在宗教与学术二者之间,提出纲要,来作为初学的一个开始。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1:01:0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的问题

释迦为什么要学佛?这是一个入门的问题。

让我们由客观到主观来研究。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假设,自己应是释迦,按照佛学的理论,众生个个是佛,这个假设是绝对可以的,我们的假设,推翻了以往的定律。

在以往的定律中,佛的教义可以研究,但是佛的本身是不可以研究的,也就是说,释迦是至高无上的,对释迦的本身,只能绝对的相信,不可以考虑、怀疑,或研究。

既然众生是平等的,自然大家对人生也有和释迦同样的疑问。狭义的说,这些疑问是共有的问题;广义的说,是众生共有的问题。

这些人生的问题,古今中外,人人都在追求答案,这个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就是生活的、精神的、身体的“离苦得乐”,也就是人类文化科学追求的所谓:为人类谋幸福。

这就是佛学的总目标:至高至乐。

但是没有人达到这个目标。

释迦是为了追求至高至乐而学佛,他成功了,解决了他的生老病死。

我们这些众生,也有释迦学佛时同样的人生问题,所以我们假设自己就是释迦,并非想当教主,而是追求人生的答案,研究释迦的成就,和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评定。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1:02:0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的问题是些什么?

生命从那里来?先有鸡抑先有蛋?为什么有生有死?一切的最初是从哪里来?宇宙如何形成?为什么如此颠倒矛盾(如花开花谢,既生又死)?为何有猪狗马牛?为什么有人穷有人富?究竟谁在作主?谁是老板?

在《楞伽经》中,有一百零八个问题,代表着人类的种种疑问。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1:02:00 | 只看该作者

傲慢的大智慧

《大藏经》中的《阿含经》《本行经》等,描写释迦由腋下出生,甫自堕地,即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

“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

站在宗教的立场上听来,大家马上顶礼膜拜,真是伟大不可思议的佛!

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来看,实在傲慢之极。这种傲慢,也是自古以来英雄们的共同气魄:唯我独尊,舍我其谁?!

否认释迦是否由腋下所生,他像普通孩子一样的被姨母抚养长大。

释迦的幼年,也和我们一样平常,但他特别聪明,充满了智慧。他冷静,喜问,多怀疑,对于万事都有追根究底的意志。

在他少年时期,已完成了世间的教育,他对数学更有特别的成就,可以达到五十三个数字单位以上,到达无量数。

至于他的武功,更是了不起,拉弓射箭,只手将大象丢出城外,再跑到城外去接住,一箭可以射穿七重铜鼓(不要因为我们做不到而否定)。

至此为止,无人可以再担任他的老师了,这些事足以说明,释迦追求他人生问题的答案,开始了他出家学道的生活。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1:03:00 | 只看该作者

社会背景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哲学思想,都与时代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近代爱好中国文化的人士,虽然常骂西方的文明,但是这些人仍要用电灯、坐汽车。换言之,西方文明的享受,仍不知不觉中在影响着大家。这一点证明了,任何文化产物,都不能脱离历史背景,也说明了时代与文化的关系。

释迦的时代,正当中国春秋前后时代。春秋共有百多个大小不同的政治单位,当时的印度,则有五百多个小国,印度的阶级更有四五百种之多。

在印度这个贫富悬殊,阶级森严的地方,王族,婆罗门教,僧侣为第一等,军人次之,农、工商人再次之,而以贱民为最下等。

印度的贱民,见了上等阶级,爬进爬出,好像狗畜一样,在落后地区,至今仍是如此。

当时的富者,金碧辉煌,贫者连裤子都没有得穿。大智慧的释迦,胸怀无比大志的释迦,对于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当然产生了疑情,要寻求答案。

印度当时的修道宗派,极为繁杂、无神论、有神论、唯物论、唯心论,及其他派别极多。修法各异,有拜火、有涂炭。打坐的方法亦多,有的坐、有的站、有烤火入定,像烤肉一般,都是欲求离苦得乐的沙门修行方法。

在《大藏经》中有“金七十论”,是南北朝时代翻译,内中论及释迦修道时代数理哲学的理论,共分廿五谛,其中的所谓冥谛就是谈论宇宙的开始,与后来吴稚晖称之为混蛋(混沌)的东西相似。

在“异部宗轮论”中,将种种不同的见解,分为廿多派。

《华严经》中,又归纳为十二大派。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1:03:00 | 只看该作者

是佛?是转轮圣王?

印度的宗教、文化,及神秘学均极发达。在释迦出生不久,有神秘学派的大相士,替释迦看相说,如果释迦长大后不出家,即为“转轮圣王”。

什么是转轮圣王?

那是一个盖世英豪,转动世界人类的一切,使天下得太平,其功德如同如来。所以在释迦以后的说法岁月中,多处强调转轮圣王的雄伟和功德。

释迦在出家前,应该有过一段矛盾的心理,他当然考虑到不出家,统治全世界,使人类享有安乐和太平,作一个转轮圣王。

但最后他感觉到(这个道理,散见大小乘各佛经中),天下尽管太平,并不是人类的至高至乐。转轮圣王去逝,天下又会大乱,所以并不彻底,还是出家求得一个方法,能根本解决人类的苦恼为佳。

所以,他出家了,最后的成功,使他成为“万世教主”。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1:03:00 | 只看该作者

白马王子和我

十九岁的王子释迦,在夜里骑了一白马,离开了王宫,开始了学道的生活,这是一个真正的白马王子。

在开始的岁月中,他学尽了各种外道,各种派别,这些外道的实证法,释迦统统学会了。这位重实行的王子,并不是像一般人一样,在未学之前就下一个结论,而是等到自己学会了,才来一个明智的判断,这也是古今圣贤学问的一个态度。

释迦曾学过“无想定”,三年学成了,当他学成后,自觉其非道而弃之。为什么认为无想定不是道呢?

因为他觉得,能做到无想定的是“我”,但究竟什么是“我”则不得而知,故知其非道。

后来,释迦又找到一个教师,去学“非想非非想”,大意就是无思想,也不是不知道的意思。

他又学成了,一定就是三年,学会了仍丢弃,认为非道。

释迦没有老师可投,一人感觉忧闷,就走到印度北部雪山,去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打坐入定,参究生命的真谛。

释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髪如乱草,竟然有鸟来做巢下蛋,释迦只好不动直到育出小鸟,他的慈爱恰如中国人所说,是“仁民爱物”之心。

小鸟从头上巢中飞走了,释迦摸摸自己的肚子,却摸到了脊背,然后站起来说:“苦行非道”。

学遍了一切法门,“知非即舍”。

修成功的不是道,因为能修的是“我”。

“我”是谁?仍未得到解决。

后来禅宗说,释迦寻找的是生命的真“我”,我们的身体是物质,将来总要完结,归还大地,但那不是真正的“我”。

什么是真“我”?释迦学佛成功,即是“真悟”,也即“真吾”的意思。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1:04:00 | 只看该作者

菩提树下的七日

释迦在冰天雪地的雪山,患上了风湿症,他说了“苦行非道”,即离开雪山,向南行,渡了恒河。这时,他遇见了一个牧场的少女,极同情他的饥病交迫,便用牛奶来营养他,使他渐渐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

这时的释迦已是卅二岁了,有一天,他到菩提树下打坐,按照佛经的记载,座下铺了吉祥草,在他入坐时,发了一个大誓:

“不证菩提,不起此座!”

前六日中即神通具足,第七日,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用现在的话来形容,他是彻底大澈大悟了。

释迦找到宇宙的真谛,大悟后说道:

“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这是一个无比的大英雄,比英雄更伟大,英雄可以征服天下,却不能征服自己。释迦征服了自己,找到了人类的真“我”。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1:05:00 | 只看该作者

非主宰的宇宙观

释迦证得菩提,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当时的婆罗门教,认为神我是一切的主宰,并且又把这位主宰人格化,有喜怒是非和偏爱,非相信不可,这个所谓的主宰,创造了万事万物。

可是,释迦悟道后,推翻了宇宙间有主宰的说法,认为宇宙并没有超现实的东西为主宰,人们所谓的主宰,仍然没有摆脱现象。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真“我”,即:性相平等。

这就是说,宇宙的创造为“体”,世界的一切为“用”。释迦是人类文化中,第一个提出平等的人。

不但人是个个平等,而且与万物平等。

天人、人,以及有生命的动物、生物,性相皆平等。

释迦的平等论,打破了阶级观念,在当时的神权社会中,很了不起。在释迦日后的弘法岁月里,指派一个贱民出身的修道弟子阿那律执掌纪律,也是因为平等论的关系。

在释迦的说法,一切的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和本事,但却因妄想和执著,而不能证得。

人类是充满妄想的,一切都不实际,人类更是处处执著,一切都要抓住。

解脱妄想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寂静,进入涅槃。那是充满了快乐的境界,无可名之,称它为真善美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8 23:29:50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16:27 , Processed in 0.0666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