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网鉴定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享]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组图)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3-2-7 14:19:26 | 只看该作者
馆藏钧瓷选编1已有 361 次阅读  2009-08-17 20:12   标签:  钧瓷  选编  

钧瓷,是我国北宋五大名窑瓷器之一,岁月沧桑,民族多难,流落各地的钧瓷,也如民族多难的写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英、法、美、日、俄罗斯等国名列前矛。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这些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十分之九都秘不展示,除非得到特殊许可,一般游客无缘谋面。现选集部分,以飨瓷友。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



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



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



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热门日志导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3-2-7 15:34:08 | 只看该作者
法门寺秘色瓷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5月07日12:07 新浪读书
唐代晚期出现了一种瓷器,对中国瓷器影响非常大,叫秘色瓷。秘色,意为秘密之色,充满神秘感。实际上,秘色瓷算是越窑的改进版。今天很多商品都是一代代地改进,历史上的越窑也是这样不停地改进。我们讲过,最早的越窑颜色叫糖黄色,有点儿像红糖的黄色。黄色肯定不如绿色好看,于是它就向绿色慢慢过渡,要追求这个绿色。秘色瓷的颜色就非常青绿了。
目前为止,明确发现秘色瓷的就是陕西法门寺。法门寺的物品入库有单,上面写着“秘色瓷”多少件。因为有了法门寺这批东西的出土,才把我们传了一千多年的秘色瓷的谜底揭开。原来谁也不知道“秘色”到底是什么色,它是一个秘密的颜色,是一个你甭想看到的颜色。
法门寺在陕西扶风法门镇,系唐高祖李渊定名,寺中供奉佛指舍利。这枚舍利是佛教的至宝,由七个函套装着,一个套一个,最里面的函装着舍利。因为法门寺的塔突然塌陷,国家在抢救性挖掘时,发现塔下有个地宫。这个地宫从埋好到发现,中间没有任何人骚扰过,埋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所有的物品都是当时埋下,文字写得清清楚楚,一共出土了2499件文物。其中,对中国陶瓷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明确了秘色瓷是什么样子。因为法门寺秘色瓷的出现,民间很多过去不能解释的事全都迎刃而解了。唐代的法门寺在做佛事的时候非常隆重,所有人都顶礼膜拜,皇上亲自主持仪式,所以法门寺里埋的一定都是最高等级的东西,比如大量的金银器。那么,秘色瓷一共埋进多少呢?14件。门口搁着1件八棱瓶,剩下13件都搁在一个大盒子里。地宫里的《衣物账》上注明:“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写得很清楚,每一件都对得上。
我最早喜欢瓷器的时候碰见过很多秘色瓷,但当时不知道。法门寺不出土,谁也不知道什么叫秘色瓷。我就总觉得这个瓷器的颜色跟越窑有区别,按照越窑的标准,这个绿色不正。这种秘色瓷的价钱也忽高忽低,很多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时有人告诉我,说这个绿色的瓷器可能是龙泉地区烧的,窑口也不明。那时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不像现在。我记得有一次,有个人拿来很多,我挑一两件买了,剩下的都放弃了,现在想起来特别可惜,当时应该把它们都买了。
到了秘色瓷的时候,瓷器开始有了宫廷特征。后来说的“官窑”的概念是宋代形成的,宋代以前没有这个概念。惟独秘色瓷,开始有了官窑的雏形。比如唐代诗人徐夤,写过一首诗《贡余秘色茶盏》,“贡”是上贡,说明秘色瓷不是专门为皇帝烧的,但要为皇帝上贡,所以它带有官窑的一些特征,是官窑的一个前奏。诗是这么写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他就描绘这个瓷器有多么漂亮,说它像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都是溢美之词。但我们注意到,诗里表明这种秘色瓷的颜色已经不是黄,而是绿了。


20110909_084410_478.jpg (24.67 KB, 下载次数: 117)

20110909_084410_478.jpg

20100408162518-160848792.jpg (10.34 KB, 下载次数: 127)

20100408162518-160848792.jpg

20110328185727_77675.jpg (42.12 KB, 下载次数: 109)

20110328185727_77675.jpg

20110328185909_32241.jpg (59.63 KB, 下载次数: 110)

20110328185909_32241.jpg

20110328190330_23651.jpg (46.02 KB, 下载次数: 95)

20110328190330_23651.jpg

20111031164417_8693.jpg (70.59 KB, 下载次数: 111)

20111031164417_8693.jpg

20111031164552_9301.jpg (52.74 KB, 下载次数: 102)

20111031164552_9301.jpg

megajoy1_site_2006102416383438569152.jpg (21.42 KB, 下载次数: 95)

megajoy1_site_200610241638343856915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3-2-7 15:40:53 | 只看该作者
秘色瓷器探秘与鉴真:掀开其神秘的面纱!来源:百度博客  编辑:安妮


  关于秘色瓷器,历代都有探秘者,现代人(特别是法门寺出土唐代晚期秘色瓷后)更加掀起了探“秘”热潮。然而,大多纠缠于秘色之“色”,且“色说”纷杂。

  色说者先驱五代人徐夤曰:捩翠融青、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嫰荷涵露、竹叶初发……

  后来者曰:秘色瓷釉色灰或浅灰色;青灰色;艾色或青绿色;青黄色;黄绿色;色泽绿黄;釉色以青泛黄为主、青绿次之、个别呈湖绿色;釉色为黄或青中泛黄;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
秘色瓷

  由此可见,色说者所见者并非同样之器,或非同时代之器;且同一色也各自表述不同。无主见者“晕”,无所适从!

  探秘者以现代冯松林教授带领的团队为主,他们通过对古秘色瓷釉的化学元素解析,认为秘色瓷釉明显不同于一般越窑青瓷之釉;认为秘色瓷是特意所为,是秘制配方,故曰秘色……

  其实,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被人们搞复杂了。真正的秘色瓷,釉色是不统一的,说明其配方中的化学元素并不统一。不统一,就无所谓“秘密配方”。

  真正的“秘方”,其釉料配制比例是一贯性的、不可随意变化的、秘不外宣的。其化学元素的含量是不变化的(就像医药“祖传秘方”一样),所以,秘密配方的瓷釉颜色肯定应该是统一的。然而,众所周知,秘色瓷的釉色并不是统一的。

  我认为,秘色瓷作为贡瓷,其胎釉配制肯定精于普通越窑瓷器。秘色瓷胎骨淘洗精炼,其化学元素肯定不同于普通越窑瓷,釉汁配制只要考虑趋于精细、明亮、润泽,其化学元素肯定不同于普通越要瓷器。“秘密配方”之说,不过是增加其“神秘性”,使人们感到神秘莫测而已!

秘色瓷
  确切地说,秘色瓷是越窑中精细制作的贡瓷;晚唐时期作为地方特产进贡朝廷,从五代到北宋初期,它就是弱国向强国缴纳“岁贡”的地方特产之一。唐代、五代和北宋的秘色瓷是在不断发展的,因而,用法门寺出土的唐代秘色瓷来鉴定五代和北宋的秘色瓷,是认识不足的、缺乏全面认识的狭隘观点。

秘色瓷
  真正的北宋秘色贡瓷——金扣越器[见文后附注],至今未见报道。不论是全国的大小博物馆还是大小收藏家,都未报道过“金扣越器”。不仅未见完整器,甚至连碎片也未曾见过。据《二十四史》之宋史记载:吴越国钱俶[chu]曾给宋太祖进贡过金扣瓷器一万件;976年,给宋太宗进贡过金银扣器五百件;978年又给宋太宗进贡过越窑瓷器五万件、金扣越器一百五十件、银扣大盘十件。由此可见,现代人对于吴越国进贡给北宋的瓷器都还存在着“未知领域”,更不用说更久远的古瓷器,我们不知还有多少未知的知识!面对几千年浩瀚的“瓷海”,我们的知识和认识水平真的很贫乏,根本不敢妄言或自诩“行家”,我们还需要各方面涉古人士倍加努力,通过若干代人的共同努力,方可总结出较为全面而正确的古瓷器鉴赏知识。那种自以为古瓷知识丰富的人、自以为了不得而漠视收藏民众的人,实属幼稚可笑之人;那种敢于在网络论坛中打嘴仗、信口雌黄断真假的人,实属不知天高地厚之人!

秘色瓷
  如何分辨秘色贡瓷和普通越窑瓷器呢?不管是唐代的、五代的、北宋的,也不必细究其釉色,凡是秘色贡瓷,都是制作相对精细的,不是粗糙的。当然,受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限,特别是受单元瓷土不耐高温的限制,秘色贡瓷比普通越窑瓷器也不会存在“天壤之别”。北宋中后期的越窑精品与秘色瓷比较相近,只是不具备与定窑、汝窑竞争贡瓷的能力而成为普通民用瓷了。

  如何鉴定其真伪呢?只须牢记一点:凡是宋元以前的古瓷器,保存至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出土的,而出土的秘色瓷器都有土浸斑点或在支烧钉断面上有古旧的土碱(钙化物)生长其上。如下面这些图片。

  
秘色瓷

秘色瓷
秘色瓷
秘色瓷
秘色瓷

  总之,秘色贡瓷是越窑中的精品,是弱国进贡强国的土特产;秘色贡瓷的生产时段是晚唐至北宋初期(宋太宗后,未见史书记载秘色贡瓷——金扣越器)。[弱国向强国进贡性质的秘色瓷,只是五代至宋太祖时期;晚唐和宋太宗时期都是所属地方特产进贡朝廷的性质——公元984年,宋太宗将吴越国国王改封为“汉南国王”,987年又改封为“南阳国王”。史载:“雍熙元年[984年,赵光义将吴越国王钱俶——村夫加注]改封汉南国王。四年春,出为武胜军节度,改封南阳国王。俶久被病,诏免入辞。将发,赐玉束带、金唾壶、碗盎等。俶四上表让国王,改封许王。端拱元年[988年]春,徙封邓王。会朝廷遣使赐生辰器币,与使者宴饮至幕,有大流星堕正寝前,光烛一庭,是夕暴卒,年六十。]

  附注:本文多数图片搜集于网络(博物馆藏品)。

  关于“金扣越器”,村夫详阅《二十四史》,在宋史:卷四百八十,列传第二百三十九,◎世家三 ○吴越钱氏 中记载:“惟治字和世,废王倧之长子。倧初迁于越而惟治生,俶爱之,养为己子。幼好读书。八岁授两浙牙内诸军指挥使,判军粮营田事,又改德化军使,迁检校太保、台州团练使。乾德四年[966年,太祖赵匡胤——村夫加注]四月,制授宁远军节度、检校太傅,仍兼衙职,与惟濬节旄同日而至,国人荣之。

  王师讨江南,惟治从俶率兵下常州,策勋改奉国军节度。俶入朝,命惟治权发遣军国事。俶还,令奉币入贡,抚谕命赐甚厚。惟治又献涂金银香师子、香鹿凤鹤孔雀、宝装髹合、扣金瓷器万事,吴缭绫千匹。辞日,赐袭衣玉带、涂金鞍勒马、金银器、缯彩逾万计。

  还有:“太宗[976年,赵光义——村夫加注]即位,加食邑五千户。俶贡御衣,通天犀带,绢万匹,金器、玳瑁器百余事,金银扣器五百事,涂金银香台、龙脑檀香床、银假果、水晶花凡数千计,价直钜万;又贡犀角象牙三十株、香药万斤、干姜五万斤、茶五万斤。俶又请岁增常贡,诏不许。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赵光义——村夫加注]正月,孙氏卒,遣给事中程羽吊祭。九月,上言乞所赐诏书呼名,不许。

  三年[978年,赵光义——村夫加注]三月,来朝,遣判四方馆事梁迥至泗州迎劳;惟濬先在阙下,上遣至睢阳候俶。俶先遣孙承祐入奏事,上即遣承祐护诸司供帐劳俶于郊,又命齐王廷美宴俶于迎春苑。俶尽至,对于崇德殿,赐袭衣、玉带、金银器、玉鞍勒马、锦彩万匹、钱千万;宾佐崔仁冀等赐金银带、器币、鞍马有差。即日宴俶长春殿,令刘鋹、李煜预坐。俶贡白金五万两、钱万万,绢十万匹、绫二万匹、绵十万,屯茶十万斤、建茶万斤、干姜万斤,越器五万事,锦缘席千,金银画舫三、银饰龙舟四,金饰乌木御食案、御床各一,金樽、盏,各一、金饰玳瑁器三十事、金扣藤盘二、金扣雕象俎十,银假果树十事、翠毛真珠花三丛,七宝饰食案十、银樽 十、盏 副焉,金扣越器百五十事、雕银俎五十,密假果、剪罗花各二十树,银扣大盘十,银装鼓二、七宝饰胡琴五弦筝各四、银饰箜篌方响羯鼓各四、红牙乐器二十二事,乳香万斤、犀角象牙各一百株,香药万斤、苏木万斤。上又尝召俶及其子惟濬宴后苑,泛舟池中,上手酌酒以赐俶,俶跪饮之。其恩待如此。



相关新闻
五代秘色瓷器概况秘色瓷器之谜中拍国际首推定窑和秘色瓷器专题拍卖
杂谈钧窑釉变及蚯蚓走泥纹


  
  这种不可视见的蚯蚓及其走坭纹路若表现在瓷器上则是一种线状开片纹痕,无规则的。若将放大器当作树枝,拨开表坭(即放大显示)可见到釉裂纹如绘线,线下出现一条放大状如磨沙的玻璃管,管内有部份出现因缩釉或喷釉及瓷胎老化充填物质甚至冒出纹线外,其状恰如蚯蚓退缩及喷坟的模样。(见图7)
图7-1
图7-2
图7-3
图7-4
  上面所说的只是两种比较方法。但笔者注意到所有的古代陶瓷器皿的胎都是较粗松容易老化,宋代的钧瓷胎也例外,为啥?笔者认为因宋代钧瓷从唐代演变过來且不改唐法故多是黑灰胎,但其质地仍粗且松散,且在瓷胎烧制成型之时有意受冷热不均导致开裂纹,其程度非一般可比。最后再经一至二次施釉方法烧制形成上述的开片纹饰。笔者认为这是先天的无意之中发生变成的特殊工艺。而后期发生的裂纹则是张应力作用下产生是后天的。

  万物归于土是自然界的定律,瓷器也最终还原为土。

  钧瓷到现代巳几百年历史,有上述的因素,钧窑瓷器出现老化现象是-定的。笔者藏有-件宋钧四系耳小罐(见图8)
图8  除底部经清洗造成装饰釉水全部褪化露胎外,其它器表面看不出老化现象。用放大微观法立刻证实钧窑到代釉面一定出现氣泡死亡坑和开片(裂纹或管道)坟堆特征,(见图9)是因其胎体先于釉面出现老化松散败呈象,又因其状如蚯蚓行走时出现的坟堆纹路,故后世皆称蚯蚓走坭纹。这是几百年岁月造就钧瓷的断代特征!因历史时间限制,加上从元代起用二元配方取代落后的唐宋配方及工艺技术,导致蚯蚓走泥纹后世失存而无法仿制,也间接证明蚯蚓走坭纹寇名不是宋代,而是后代。这些都是笔者个人肤浅见解请读者指正。

杂谈钧窑釉变及蚯蚓走泥纹



  钧瓷釉的基本色是蓝色。是各种浓淡不-的蓝色,淡的称为天青,深的称为天蓝,更淡的称为月白。这些乳光釉都具有莹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对于这种奇特的乳光现象和那种幽雅的蓝色的形成肌理,人们甚少研究。近年科学家才对宋元时期钧窑作了较为糸统的研究其结果在此引用部份大致如下:

  1>钧釉是一种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特征是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园球状的小颗粒。小颗粒称为分散相,能按瑞利定律散射短波光,使釉呈现异常美丽的蓝色乳光。

  钧釉的红色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钧釉的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熔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是由于在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2>钧釉化学组成特点是A1203含量低而SiO2含量高,还含有0.5-0.95%的P2O20早期宋钧的SiO2/A1203比介于11.0-11.4%之间,P2O5多数为0.8%,官钧釉的SiO2/A1203比在12.5左右,P2O5在0.5-0.6之间。
钧红釉中含有0.1-0.3%的CuO,还有差不多数量的SnO20在天蓝、天青和月白色釉中,CuO含量极低,只有0.001-0.002%,和一般白釉中的铜含量差不多。

  三)钧窑瓷器烧成的温度依据

  钧窑是还原窑据估计窑温可烧至l350°。而钧瓷烧成的温度介于12500-1270℃之间。由于采用还原气氛,经过还原的作用大大降低了Fe2O3的含量,便使得分相过程顺利进行,从而达到烧造钧瓷的目的。

  四)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及特征

  人人都知蚯蚓走泥纹是宋钧瓷釉的特征之一,那么蚯蚓走坭纹的冠名是在宋代吗?须然有书论述这种开片纹的形成原因是由于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乾裂,施釉后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的釉流入空隙填补裂罅所形成的。既然如此简单又为何无人能仿出真品一样的钧瓷呢?(见图3温家钧窑钧瓷瓶)
图3-1
图3-2
  其实宋代钧器瓷胎在上釉前都先经素烧成型,所以瓷胎经第-次高温烧制促使其发涨、收缩,钧窑工人利用当时钧窑特有的技术(或许是突发致冷办法)而促使成型的瓷胎出现俗称干裂的不规则裂纹,同时因钧釉是乳浊釉比较厚所以经一至二次的施釉也不可能即时浸入裂罅内,经入窑高温绕制在还原的氣氛下才有低粘度的釉质小部分填入裂纹內造成二次收缩形成内裂管因而产生蚯蚓走坭纹的现象。但话又说回來,真的蚯蚓走泥纹究竟有多少人见识?笔者在此说一说但凡从农村田野上,屋后园玩耍过或用蚯蚓钓过魚的人都会观察发现到蚯蚓及其走过的泥纹路,有二种。

  A种是可视的,表现在你只需掀起地上的砖或石块即可见一条倘开的圆管纹路,还发现被惊动的蚯蚓在纹路上退缩入坭洞内。(见图4)
图4
  而这种可视见的蚯蚓及其坭纹路,若表现在瓷器上则是一种开片裂纹,无规则的放大可见到的。裂纹内若有缩釉或喷釉现象就恰如蚯蚓退缩行走状。非常近似。(见图5)
图5
  B种是不可视的,表现是在松软的表面坭土下,蚯蚓在行进时崔发隆起一条条的遂道,被薄薄的松散坟表坭履盖着。面上是看不到蚓洞内容,可见的是隆起粗线坟状坭纹。(见图6)
图6-1
图6-2  当你用树枝轻轻地拨开坟坭表土就可见其管道,或许见蚯蚓正往管內退缩。

杂谈钧窑釉变及蚯蚓走泥纹


  
  这种不可视见的蚯蚓及其走坭纹路若表现在瓷器上则是一种线状开片纹痕,无规则的。若将放大器当作树枝,拨开表坭(即放大显示)可见到釉裂纹如绘线,线下出现一条放大状如磨沙的玻璃管,管内有部份出现因缩釉或喷釉及瓷胎老化充填物质甚至冒出纹线外,其状恰如蚯蚓退缩及喷坟的模样。(见图7)
图7-1
图7-2
图7-3
图7-4
  上面所说的只是两种比较方法。但笔者注意到所有的古代陶瓷器皿的胎都是较粗松容易老化,宋代的钧瓷胎也例外,为啥?笔者认为因宋代钧瓷从唐代演变过來且不改唐法故多是黑灰胎,但其质地仍粗且松散,且在瓷胎烧制成型之时有意受冷热不均导致开裂纹,其程度非一般可比。最后再经一至二次施釉方法烧制形成上述的开片纹饰。笔者认为这是先天的无意之中发生变成的特殊工艺。而后期发生的裂纹则是张应力作用下产生是后天的。

  万物归于土是自然界的定律,瓷器也最终还原为土。

  钧瓷到现代巳几百年历史,有上述的因素,钧窑瓷器出现老化现象是-定的。笔者藏有-件宋钧四系耳小罐(见图8)
图8  除底部经清洗造成装饰釉水全部褪化露胎外,其它器表面看不出老化现象。用放大微观法立刻证实钧窑到代釉面一定出现氣泡死亡坑和开片(裂纹或管道)坟堆特征,(见图9)是因其胎体先于釉面出现老化松散败呈象,又因其状如蚯蚓行走时出现的坟堆纹路,故后世皆称蚯蚓走坭纹。这是几百年岁月造就钧瓷的断代特征!因历史时间限制,加上从元代起用二元配方取代落后的唐宋配方及工艺技术,导致蚯蚓走泥纹后世失存而无法仿制,也间接证明蚯蚓走坭纹寇名不是宋代,而是后代。这些都是笔者个人肤浅见解请读者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3-2-7 16:03:24 | 只看该作者
中拍国际首推定窑和秘色瓷器专题拍卖来源:雅昌艺术网  编辑:安妮


宋金 定窑白釉七级佛塔 高43.5cm

  继成功地举办了2007年春季拍卖会后,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2007年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也将于12月21-23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三层亚洲会堂隆重开槌。本场拍卖会,设中国书画和瓷玉杂两个专场,本着“高精尖”的原则,精选了700余件拍品,供广大收藏爱好者选购。

  中拍国际在业界一向以善于运作高古瓷器著称。在2006年的春季拍卖会上,我们推出了“青瓷”专场,取得了非常优异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2007年的春季拍卖会上,南宋 龙泉窑粉青釉簋式炉,经过现场中、美、德等七位买家30多轮的激烈竞拍,最后以880万元的惊人价格成交,创下了国内龙泉窑青瓷拍卖的新纪录!为了配合国际市场上日益高涨的收购高古瓷器的热潮,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多方征集,在海内外藏家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将于本场拍卖会,在国内和国际拍卖市场上率先推出定窑和秘色瓷器专题拍卖。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我们此次征集的20余件定窑瓷器,有白釉、黑釉、酱釉、绿釉、青花、白地褐花等品种,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等类别,覆盖了定窑瓷器的各个种类,有些更为前人所未见,属首次在市场上面世,可谓定窑瓷器的实物百科全书。

  “秘色瓷”一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诗人用青翠欲滳的千峰秀色,描述越窑青瓷的 釉色,令古陶瓷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叫绝。五代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更是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用一连串的比喻把越窑青瓷的釉色描绘得犹如美女簪花:“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宋人赵德麟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的记载。前蜀王王衍的赞美:“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则对金棱秘色瓷碗作了生动描述。

  古人记载颇多,但后人却从未见过实物,究竟什么是秘色瓷,长期以来一直成为陶瓷界悬而未决之迷,自唐以降,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对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了13件瓷器,其形状规整,造型精美 ,晶莹凝润。釉色有湖绿、青绿、青灰、青黄和淡黄,其中两件为银棱金银平脱鸟纹瓷碗。另有碗5件,盘4件,碟2件。专家确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秘色瓷。

  我们此次征集的几件秘色瓷器,都经过了多位专家的反复论证,市场行家的多次推敲,并与法门寺地宫的秘色瓷器多番比对,确认无疑后,才推向市场,求教于诸位方家。

  此次拍卖会,在瓷器拍品中,还包括明清官窑和民窑的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单色釉等类别,如清乾隆 粉彩九桃纹盘(一对)、清道光 斗彩忍冬纹盘(一对)、清 黄地轧道粉彩梅瓶、清光绪 粉彩花卉大碗、明万历 青花人物大罐等。

  玉器拍品中,包括有战国龙凤玉佩、唐代青白玉带饰、明代白玉雕双螭龙纹玉瓶、清代白玉雕山水楼阁人物香筒、清代青白玉天女雕像等。漆器拍品中,包括有汉代漆凤纹杯、清乾隆 黑漆贴黄圆盒、清中期大捧盒、清描金彩捧盒等。此外,还有唐宋金银器、吴昌硕等大师的三十多方印章、铜器、佛造像、竹木牙角雕、珠宝翡翠饰品等各类拍品共计近400件。

  在中国书画专场中,有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作品350件,荟萃了八大山人、龚贤、齐白石、陆俨少、关山月、黎雄才、李苦禅、王雪涛、刘炳森、王明明等名家巨匠的精品。

  北京中拍国际2007年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将秉承“诚信至上”的经营理念,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各界朋友的支持下,尽心尽力办好每一场拍卖会,铸造中拍品牌,以回报广大客户的厚爱和期待。



相关新闻
五代秘色瓷器概况秘色瓷器之谜秘色瓷器探秘与鉴真:掀开其神秘的面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3-2-11 08:25:30 | 只看该作者

张公巷窑极有可能是北宋官窑
http://news.mycollect.net 2010-7-2 15:49:52 华夏收藏网 浏览1346次 加入收藏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在此间召开的一个中外专家学术研讨会上说,河南宝丰张公巷窑就是他寻找了几十年的北宋官窑。
    20世纪50年代,上海博物馆在河南开封市场上购买到了4片青瓷盘的残片,虽然不知道它的原产地,但因其非常有皇家气派又来自开
封(当年的北宋京城),有人认为它就是宋代官窑的产品,找到了它的产地就找到了北宋官窑。张公巷窑址发现以后,它出土的东西竟和上海博物馆采集到的东西完全一致,这让汪庆正非常兴奋。
    汪庆正说,张公巷出土的瓷器显然是皇宫里用的,它继承了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制作工艺,但在胎、釉上又不一样,它的胎料成份含铁更多,釉厚,乳浊状多一些。更为重要的是,张公巷瓷器出现了园形支钉纹和鱼鳞状开片,这和南宋早期官窑杭州老虎洞修内司窑制作的瓷器相类,说明张公巷窑是南宋官窑的源头。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这样一个宋代青瓷发展序列:汝窑-张公巷窑-修内司窑。张公巷承上启下,年代上应该属于北宋宋徽宗后期。
    他的观点得到了与会大多数专家的认同。专家们一致认为张公巷窑对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应该继续扩大发掘面积,找到更多的考古依据证实它的性质,同时应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其保护工作做好。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说,文献记载“官窑,色好者与汝窑相类”,张公巷青釉瓷本身的造型、釉色、烧造工艺等,显然承继了汝窑风格,从中获得的大量瓷器标本,的确有色好者与汝窑接近的情况,但因为窑炉没有发现,现在说它就是北宋官窑还为时过早。
    事实上,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发现的全新宋元瓷器和窑址,在丰富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同时,也将一桩悬案摆在了专家的面前:张公巷窑是不是文献中所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的官窑?它的年代、性质以及与传世汝窑的关系是怎样的?
    个别专家对张公巷是北宋官窑的说法提出质疑:文献上记载"宣正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日官窑",而张公巷距当时的京师开封200公里之遥。另外,出土器物目前又没有和北京故宫、台北故宫里收藏的传世北宋官窑瓷器对上号,所以张公巷窑有可能是金代或元代官窑。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认为北宋官窑并不存在,官窑就是汝窑,因为汝窑的年代也在北宋晚期,皇家没有必要设两个窑址,再说开封没有瓷土和釉料,不具备烧造瓷器的基本条件,河南的窑址都分布在京广线以东有煤、有水、有釉料的浅山区。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应尊重文献记载,北宋官窑在开封,只是北宋开封被泥沙淤积,当时的地面在如今地表7米以下,无法发现线索。 (完)
  新闻标题:张公巷窑极有可能是北宋官窑 本文来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3-2-11 08:30:11 | 只看该作者

洞察秋毫 去伪存真:宋代官窑瓷辨识
http://news.mycollect.net 2011-1-12 15:39:19 浏览867次 加入收藏

宋代时,“汝、官、哥、定、钧”五窑瓷器闻名于世,其中官窑瓷更因其私密性、非商品化生产等特点而愈显弥足珍贵。因此对广大藏家来说,了解如何辨识宋代官窑瓷现今存世品的真伪尤为关键。
  所谓宋代官窑瓷,应是指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的统称。据研究,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的窑址就是新近在河南汝州发现的张公巷窑遗址。该窑与烧造汝官窑的宝丰清凉寺窑相隔仅30多公里,同属汝州之地,年代也同在北宋,只是比汝窑晚一些,时在北宋晚期。历来有“汝官不分”之说,我以为,说的就是此两窑之瓷。
  南宋官窑产生于北宋灭亡,皇室迁都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之后。南宋王朝在杭州先后修建了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专为宫廷烧造官窑瓷。由于皇室南迁时,大批烧制汝瓷的艺人、窑工为避战祸,也跟着南迁,来到杭州和龙泉等地,大大地促进了南方瓷器的烧造。正因为有了这批汝瓷艺人的加入,我们在南宋官窑的烧造中,可看出汝窑和北宋官窑之间的某种传承关系。因此,可以说,南宋官窑的烧造,应是在继承了汝窑和北宋官窑瓷的某些工艺的基础上,并吸收了越窑和龙泉窑的某些工艺,运用本地的胎釉原料创烧而成的。所以,在南宋官窑器上,既可看到汝瓷工艺的影响,如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可看到越窑和龙泉窑工艺的某些制瓷特点,如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等。通常说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一般指的是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的合称。但北宋官窑烧造时间太短,存世品又太少,因此,这五大名窑中的“官窑”, 我以为主要应是指南宋官窑。
  和汝窑瓷一样,官窑瓷也属青瓷类瓷。由于宋代官窑器专供宫廷使用,产品要求精益求精,不合格的产品就地砸碎,生产工艺秘不外传,又规定民间不得仿烧,因此,传世之品极为稀少。现存的极少数传世品几乎都是清宫流传下来的。现在,在杭州的杭州历史博物馆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内完整器也绝无仅有,馆藏之品大都是由碎瓷拼接而成。因此,收藏官窑瓷先要了解这类瓷品的留存现状。当下市场所见,可以说几乎没有真品的可能。即便对某些拍卖公司的拍品,也要多一分谨慎小心。因此,在收藏宋代官窑瓷上,首先一定要克服侥幸的“捡漏”心理。
要鉴识官窑瓷,还是要从它的胎釉入手去进行辨别。北宋官窑(张公巷窑)与汝官窑的烧造差不多同出一地,在创烧时间上几乎是先后衔接的,同出于皇家的专用窑,可以看到其间的承接和发展。所以,这两个窑口的瓷器胎釉特征和工艺特点虽多有相仿之处,但还是有差别的。北宋官窑的胎骨与汝窑相似,但较汝窑器要薄些,胎质细腻坚实。胎色一般作灰白色,也有粉白、深灰的。由于北宋官窑器胎质中含铁成分比汝窑要高,因此,也有一些呈紫灰色、紫褐色胎体的器物。北宋官窑器一般都用正烧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为多,也有少量是满釉裏足用支钉支烧的。其支钉与汝窑的芝麻粒状不同,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钉数量也较汝窑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单数也有双数。

  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这个窑口所独有的。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凡刷护胎釉的,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一方法也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的装饰与汝窑相仿,大多数是素面无纹的,个别器物上有弦纹装饰。器型多数是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造型比汝窑要多些。主要有盘、碗、瓶、壶、炉、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类。这一点,与南宋官窑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窑要显得古朴浑厚。汝窑和南北两宋官窑均罕见大件器物,所见的传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窑是在汝窑和北宋官窑的基础上,于宋王朝南迁后在官窑器的烧造上的又一发展。无论是在胎釉和工艺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承接和发展的关系。南宋官窑器的胎骨,因为加入了杭州当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质虽也比较细密,然较之北宋官窑要显得差些,里面杂质较多。加上这种土内含铁成分高,又有烧造温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种。南宋官窑多为黑胎,凡垫饼烧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的现象。除了垫饼烧的以外,支钉烧的器物底足也可见棕褐色支烧痕。晚期用垫饼托烧的也见有一些灰白色胎的,这种胎上常刷以酱色护胎釉,因此烧成后也有“紫口铁足”的效应。早期南宋官窑与汝窑一样,采用支钉托烧,但支烧痕呈圆形,数量也比汝窑器多,大器可达到20个,而且单双数都有。晚期多采用垫饼托烧。
  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窑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几层甚至十几层,釉的厚度甚至超过胎骨。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青灰、青黄、灰绿、黄绿和炒米黄等色。釉面有开片,以蟹爪纹为主,也有冰裂纹等,大多是较稀疏的浅黄色开片。在开片中以暗红色的所谓“鳝血纹”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纹再次之。
  南宋官窑器均属皇家所用,器型极其严谨规范,追求精致,不可越规。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铜器形式而制作,形制尺寸都有严格规定。大件器物较少见,所见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盘、碗、瓶、炉、洗和文房用品等。
  鉴于上述制瓷特点,要鉴识南宋官窑器,就必须先看胎质。市场上可见到一些黑胎的仿官窑器,但这些仿品黑胎虽相似,而胎质常显粉状而过于细腻,不像真品因含杂质较多反而显得粗糙,在酱色的露胎处,可见点点黑褐色斑状色块。所以,凡在露胎处不见点点黑褐色斑者,就要小心。真品胎色呈糯米状,仿品胎质常无法做出糯米状。因为缩釉,真品有棕眼,棕眼呈自然状态,露胎处也可见点点黑褐斑。仿品常无棕眼,有的也不自然。在釉面上,因为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无玉质感。真品视之如青玉。因为要追求玉质效果,釉面玻璃质感不强,釉面润泽,呈亚光乳浊性。放大镜下可见气泡如细小的串珠紧密聚集在一起一样。因为烧造温度不高,整器击之声音较低。仿品这一点上是最难做到的。所以,凡器物无玉质感者,就须谨慎待之。出土器在开片之内可见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颜色,但在放大镜下常可见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匀,认真细看,不难识别。真品器形规正,形美而又有沧桑之感;仿品在这一点上常无法达到,尤其是不能传递出历史的沧桑之感。
  对于官窑器,明清时就有仿制。当时的仿品,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涂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开片过于规正。明清仿品是慕其官窑之美,因此,虽与官窑真品有别,但制作精良,也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样值得收藏。近代以来的作伪之品,工艺粗糙,毫无审美价值,为的是遮人耳目,在收藏时要小心剔除,勿为所骗。
  新闻标题:洞察秋毫 去伪存真:宋代官窑瓷辨识 本文来源:华夏收藏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3-2-11 08:34:16 | 只看该作者
罕见中国国宝露面日本 中国官窑"柴窑"惊现http://news.mycollect.net  2011-1-12 15:40:45   浏览1019次  加入收藏
    一件有着"雨过天青云破处"天空般青色的千年古瓷器"青百合花瓶",近日在日本首度公开展出。由于这件珍宝被日本文物专家认定为已经失传数百年的中国柴窑的作品,引起日本文物界的关注,甚至连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也慕名前往参观。
    "柴窑"被誉为诸窑之冠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柴窑,是指在五代十国时期,为后周皇帝柴荣烧制瓷器的官窑。根据清代朱笠亭所著《陶说》中的记载,柴荣在其官窑建造之际,下达命令"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也就是让他的窑工烧制出能够再现雨过天青后天空般青色的陶器。因此,柴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着色为独一无二的青色,而且这种青色与后来的青瓷有着显著的区别,后世的青瓷实际上是橄榄色系的绿色。
    遗憾的是,由于柴荣在位仅有短短的五年,柴窑作品本来就很稀少,后来逐渐失传,只留下了"柴窑精色为诸窑之冠"、"片柴值千金"这样的历史记载。
    青百合花瓶已历千年
    在日本九州佐贺县武雄市的阳光美术馆,一个名为"至宝--千年之旅"的展览日前开幕,此次展览最大的看点,就是一件被日本学者认定为柴窑作品的青百合花瓶。
    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对中如云先生12年前见到这件花瓶后,就被其独一无二的青色所打动。多年来,每当台风过境、骤雨初霁之时,他都会拿着青百合花瓶的照片或实物奔到室外,对着天空仔细比照。他还遍访了世界各地的文物专家,最终认定这件作品的特征完全符合历史文献对柴窑的描述,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此外,经过牛津大学根据热致冷光法进行的年代测定,证实这件珍宝确为700年至1100年前烧制的,这和后周皇帝柴荣在位时间基本一致。
    阳光美术馆理事长関口胜利也认为,世界上如果有柴窑存在,那么这件作品是第一候选;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青百合花瓶得以在阳光美术馆向世界首次公开展出。
    有望回国"省亲"
    根据日方的介绍,大约600年前,中国明朝皇帝将这件青百合花瓶赠给了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后来由日本古笔家族世代相传下来。
    已经有幸看到这件花瓶的中国陶瓷专家认为:青百合花瓶的素胎与汝窑或钧窑为代表的北宋官窑相类似,下面有一层白色的化妆釉,也是其中的一个共同点;此外,青百合花瓶从上至下浇涂的釉药据推测应是唐代波斯产的天然颜料,这就使青百合花瓶同时具备了唐代和北宋的特征。因此,推测它是夹在这两个时代之间的后周柴窑作品,是有极大可能性的。同时,中国专家还认为,青百合花瓶"宝光十足",如宝石般的润泽的光泽及细小密麻的开片,没有至少几百年的时间是无法形成的.
    此次展览的主办方--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和北京汉和协力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别在日中各自的领域里相互协作,共同致力于发掘和保护在日本的中国历史文物,向日本公众传播、弘扬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向中国人民和文化研究者宣传介绍在日本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共同进行学术性的调研与交流,增进两国在这一领域的民间友好往来。主办方的相关负责人俞岚介绍,为了让中日两国的学者合作开展研究,早日揭开柴窑千古失传之谜,将尽力促成这件青百合花瓶早日回国省亲

引用 中国历代瓷器鉴定--高古瓷器鉴定要领

引用

文玩才子引用 中国历代瓷器鉴定--高古瓷器鉴定要领
引用
龙亭堂收藏博客中国历代瓷器鉴定--高古瓷器鉴定要领
中国历代瓷器鉴定--高古瓷器鉴定要领
   瓷器,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一项特殊贡献。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科技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意趣,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结晶的典型代表。
瓷器既是一种生活日用器皿,同时又是根据各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创作出的工艺品。自瓷器产生之后,在早期和发展阶段,每一件成功的瓷器制品,都可以说是实  用性与艺术美和谐统一的产物。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奇葩,精美的中国古代瓷器理所当然地成为海内外的收藏热点,吸引着全世界收藏界的目光。
      中国瓷器的美,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在器表所饰瓷釉的晶莹剔透和瓷胎的细腻让人们倾倒和痴迷的中国古代瓷器,自然是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价值。致密上,又呈现出器物制作工艺的精细和造型的优美多姿上,还展现在装饰手法的技巧和纹样图案的华美上。当然,不同时代的瓷器,会有各自不同的时代风貌,因而也会展现出不同的审美侧重——中国古代瓷器制作中力求表现出的艺术性和美感,无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古代上层社会——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以及文人墨客更多地决定着社会的时尚和社会审美取向。在东汉瓷器创烧以迄唐代,由于瓷泥难以纯净,胎质难以大幅度提高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社会特别看重的是瓷釉釉质所具有的特征。这一审美侧重,决定了中国瓷器在初创时期和发展时期的演变途径——立足于开掘出瓷器釉色和釉质所带来的美感。早在东汉我国就成功地烧制出青釉和黑釉瓷北朝至隋唐又创烧出黄釉和白釉瓷。对这些单色瓷釉的制作和使用,反映出当时人们审美意识所追求的意境——获得与自然界的各色玉石相仿的效果。重视美玉的传统观念在这里很自然地与瓷器审美侧重相融合起来。于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烧造出的青、黑、黄、白色的单色瓷釉可否达到玉质美感,不仅是对其进行观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而且成为众多窑场努力的方向。
      毫无疑义,这种以玉喻人的审美意识——对瓷器单色釉的评价以是否有玉质感为标准,决定了中国制瓷业两千年来的主导思想;即使在中国制瓷史上的后期阶段,釉上彩、釉下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彩瓷鼎盛时期,仍然对瓷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原始瓷器自商周时期发端,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到东汉,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既有艺术装饰而有具有实用价值的原始瓷器,成为浙江、江苏等地主产区的外销产品。
      东汉原始瓷器,胎质坚硬致密,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处无釉;由于改刷釉法为浸釉法,釉层增厚,胎釉结合的状况大为改进,脱釉现象少见。器型比较规整,多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身为素面,有简单的弦纹和水波纹。到东汉晚期,由专烧原始瓷器的原始瓷窑烧制出成熟青瓷和黑瓷——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了。
      这种刚从原始瓷器演变而来的青瓷,无论在造型和装饰风格等方面,都与原始瓷器有相似之处,但它已经是脱胎换骨了——通过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制方法的改进,窑炉结构的进步,烧成温度的提高等技术进步,它具有胎质吸水性低、透光性好,胎釉结合紧密,釉层具有较强的光泽度,已达到了真正瓷器的标准。
      东汉晚期出现的新兴制瓷业,为魏晋南北朝的瓷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原料
陶器的原料主要是用易熔黏土(经过淘洗或未淘洗的陶土),掺砂或炭末烧制;原料中所含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的成分控制不严,尤其是三氧化二铁的比例较高。  瓷器的原料主要是含熔剂较少的黏土(如高岭土、瓷土),即三氧化二铝含量高,三氧化二铁含量低的黏土,这样烧出的胎质才白。
烧成温度
陶土因含三氧化二铁成分较高,所以烧成温度不能超过摄氏1000度,否则就会造成陶器变形熔融。在1000度以下火候中烧成的陶器,扣之,声音低沉。
  瓷土中的三氧化二铁成分较低,三氧化二铝的成分较高,故可承受摄氏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造,这样使得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敲击发出清越的金石之声。
釉质
    陶器开始不施釉,后来出现釉陶,由于是低温烧造,所采用的是低温釉或铁质釉,烧造出的成品胎釉结合不够好。  瓷器一般都施釉,釉的品种多,胎釉结合紧密、牢固,釉质厚薄均匀。
在上述几个区别中,制胎原料是最重要的方面,烧成温度和施釉是次于原料的另两个方面。
可以肯定地说,瓷器生产是基于陶器生产而又高于陶器制造的一个门类。其工艺价值、审美价值都在陶器品类之上(唐三彩、明清紫砂陶等特种工艺陶除外)。
三国时期的瓷器
      三国的制瓷业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相继建造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尤其是江南的浙江地区,窑场广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三国时期的南方青瓷瓷器(主要是江南地区)普遍采用龙窑烧造,龙窑具有容积大,热效率高,燃料省,造价低等优点,使当时的瓷器产量、质量都有提高。
瓷器的成型采用了轮制拉坯技术,并辅以拍、印、堆、雕和模制等技术,使器物不仅造型规整而且美观。
瓷器的瓷胎原料都用当地瓷土,胎色呈浅灰色,与东汉晚期相似。
釉料使用石灰釉釉色呈淡青色,透明度较高,富有光泽。施釉用浸釉法。釉层厚而均匀;烧成温度掌控得当,无流釉或剥落现象。
瓷器的器型在造型和装饰上承袭了汉代特征,常见的器型有碗、盘、洗、碟、钵、盆、罐、耳杯、格、香薰、虎子、水盂、水注、唾壶、盘口壶、鸡头壶、羊形器等,还有房屋、谷仓、灶、鸡笼、狗圈等随葬冥器。
瓷器纹饰较多吸取了汉代陶器、铜器、漆器的图案花纹,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及兽足。
断代提示
三国时期的瓷器罐、壶类等琢器器体不断加高,上腹收小,下腹和底相应扩大,重心向下。碗等圆器都是拉坯成型,胎壁厚薄一致。
三国时期南方青瓷主要窑口
                         越窑
      越窑是浙江境内著名的古代窑址,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等地。自东汉晚期烧制成青瓷,以迄宋朝,一千多年,其青瓷烧造,从未间断。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越瓷类玉……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
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以来,三国时期主要烧造青瓷,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坚硬细腻,胎呈淡灰色,少数烧成温度不足的,呈淡淡的土黄色。
釉汁:釉色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剥落现象。
器型:与前代相比,品种繁多,样式新颖。常见器物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等日用瓷器,以及谯斗、火盆、鬼灶、鸡笼、狗圈、谷仓、碓、磨、米筛等明器。
纹饰:主要是弦纹、水波纹、耳面印叶脉纹、铺首等;拍印、模印、雕刻等传统装饰继续保留;晚期出现了方格网纹,并在器身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佛像等,装饰逐渐繁复。
                           瓯窑
瓯窑在浙江温州,自汉代就开始烧造原始青瓷。三国时期烧造青瓷,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胎质较粗,坯体没能完全烧结。
釉色:颜色大多淡青,透明度较高,也有少量青黄色和青绿色。
器型:与越窑大致相同。但基本不生产三足洗、狮形烛台、蛙形水盂、格等一类日用器和文具,也基本不生产用于随葬的明器。
纹饰:多为弦纹。
                         婺州窑
婺州窑位于浙江的金华地区,是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著名古窑。由于其地在隋唐时属于婺州,故名婺州窑。该窑址三国时期烧造的青瓷,具有以下特征
胎质: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
釉色:一般为淡青色,少许为青灰色或青中泛黄;釉层厚薄不匀,常凝聚成芝麻点状;釉面开冰裂纹,在釉层开裂处和胎釉结合不紧密处,往往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
器型:以盘口壶、碗、碟、罐、水盂等日用器物为主,有少量猪圈、鸡笼、水井、谷仓等明器。独具特色的器物是人形五联罐、三圆柱形足水盂。
西晋时期的瓷器
西晋时期的青瓷,较之三国时期的青瓷,在烧造技术上又有了提高:依然使用石灰釉,但已掌握了釉中氧化铁的恰当比例,并基本控制了还原焰的烧成气氛。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胎质的质地比较细腻,胎色较深。
釉色:釉色多为青色,色调稳定,而且有透视感。
器型:器型增加很多,除三国时的器型之外,新出了不少器型,如鸡头、羊头、虎头双耳罐,鹰形盘口壶,人形、熊形、兔形水注,辟邪水注,方形或圆形扁壶、三足盘、水盂,盥盆、瓷俑等。
纹饰:纹饰装饰普遍使用各种印、划或堆贴花纹,通常在器物的口沿或肩腹部划弦纹和压印斜方格网纹、连珠纹、禽兽纹等。器物上还常常堆贴铺首等立体纹饰,常与网纹、连珠纹带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多层次的艺术效果。
断代提示
西晋时期的青瓷,已受到佛教东传的影响,出现了佛造像、忍冬纹等佛教艺术的因子。
西晋时期的主要窑址
                       越窑
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较之东汉晚期和三国时期青瓷区别较大。其鉴定特征如下:
胎质:胎骨较以前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
釉色:普遍为青灰色,釉层厚而均匀。
器型:此时的器型矮胖,端庄稳重。品种较多,除日常生活用瓷和文具、卫生用瓷之外,还有许多随葬的明器。主要有盘口壶、扁壶、鸡头壶、尊、罐、洗、盆、格、盒、灯、砚、水盂、唾壶、熏炉、虎子、猪栏、狗圈等。
装饰:器身多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连珠纹或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为装饰;器足多以刻画细腻的龙头、虎首、熊形来装饰。
                       瓯窑
胎质:较粗,胎色呈白色。
釉色:青色,色淡,胎釉结合欠佳,常有剥釉现象。
纹饰:较为简单,有弦纹、水波纹。
器型:与同期越窑相同。
                      婺州窑
西晋前期青瓷类似三国时期的青瓷,西晋后期有较大变化,其特征是:
胎质:用红色黏土作坯料,烧成后的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
釉面:在胎上使用化妆土,因此釉层滋润柔和,釉色青灰或青中泛黄。其釉面开裂和析晶的情况比以前使用瓷土做胎的瓷器还严重。
器型:主要有盘口壶、罐、盆、碗、碟、簋、水盂、唾壶、虎子等日用器物;明器有谷仓、水井、谯斗、鸡笼、猪圈等。罐壶等肩部近平,上腹向下斜出,下腹向内聚敛,有别于其它瓷窑。
东晋时期的瓷器
东晋时期瓷器的最大特点是,青瓷与黑瓷共存,单一的青釉传统被突破
青瓷在西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型更加丰富,装饰更加美观。其具有以下特征:青瓷生产开始普及,器型和装饰由繁复趋向简朴,注重经济使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青瓷与黑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在工艺上设法加重铁釉着色,便能烧造成漆黑闪亮的黑瓷。早期的黑瓷呈色多为黑褐色,玻璃质感差,到东晋时期,浙江的德清窑才烧制成功真正的黑瓷。黑瓷的出现,丰富了釉装饰的内容。
                  东晋时期的主要窑址
                    越窑
东晋时期初期,越窑青瓷与西晋时期的风格相类;东晋中后期,越窑青瓷生产有扩大的趋势。其鉴定特征是:
器型:偏重于日常用器,如餐饮具、文具、卫生用瓷,停烧以前曾大量烧造的随葬用明器。新出的器形有莲花尊、牛形灯、圆形格盘等。器形演变由西晋时的矮胖逐渐向高瘦发展,变得更为秀气。
装饰:趋于简便,大多通体光素,仅在肩、颈、口沿等部位装饰一二道弦纹,少数器物上使用水波纹和莲瓣纹。西晋后期出现褐斑装饰,此时盛行。普遍在器物口沿、肩腹部醒目处和盖面上点彩,变幻出多姿多彩的优美图案。为以后的釉下彩绘瓷的烧造成功创造了条件。
               
                      瓯窑
东晋时期的瓯窑,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其鉴定特征如下:
胎质:胎子细腻,呈白色。
釉色:釉层厚而均匀;釉面大多呈淡青色,部分为青绿色,青黄釉少见;胎釉结合牢固。
器型:以牛形灯、五联罐、褐彩盖罐等器为特色。
纹饰:普遍使用褐彩,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器物口沿及肩腹部加几点褐彩,或者在器物的肩腹部褐色点彩组成各种图案;二是绘长条形褐彩,用毛笔绘彩,起笔细,收笔粗;线条的粗细长短视画面大小而定,盖面小条形褐彩就细小,器腹部大,条形褐彩就粗大。
断代提示
用毛笔绘的条褐彩这种装饰手法是瓯窑独有的,为当时其它瓷窑所不见。
                          婺州窑
胎质:仍沿用西晋后期的红色黏土作坯,胎色较深,多呈深灰色或紫色。
釉色:青黄色或青黄中泛一点褐色,釉面开裂,析出晶体较多。
器型:主要有罐、壶、碗、碟、水盂、鸡头壶等器,不见明器。盘口壶腹部瘦长,肩腹采用柔和的圆弧形廓线,有别于其它瓷窑。
                         德清窑
德清窑位于浙江德清县的焦山、丁山、戴家山、陈家山等地,是浙江境内最早的黑瓷产地之一。虽然烧造历史很短,从东晋至南朝初年,仅一百多年时间。但由于它的产品青瓷黑瓷覆盖面较广,所以,在历史上仍很有影响。
胎质:多为黑褐色,少数是灰色或白色的。
釉面:青瓷釉色较深,一般呈青绿、豆青或青黄色,釉层均匀,具有较好的光泽。 黑瓷釉层厚,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佳者釉面滋润,色黑如漆,釉光闪闪。
器型:有碗、碟、盘、钵、盆、耳杯、盏托、罐、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灯等器物。所产茶盏再配上浅盘形的盏托,成为时尚茶具。直筒形小盖罐和扁圆形的盖盒,也是独具特色的产品。
纹饰:比较简单,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几道弦纹,或在青釉器上点上几点褐彩。
断代提示
德清窑瓷器造型简朴实用,轮廓线柔和,风格与婺州窑相似,不像越窑瓷器那样挺拔。
南朝瓷器
南朝瓷器在两晋时期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创造出不同于前代的新风格。
南方瓷业出现了闸钵烧造,青瓷已发展到很成熟阶段:在器形上,品种更加多样化;在器物造型上,趋于高大规整;在装饰上,改变了东晋时期的简单质朴,纹饰繁缛华丽,工艺细致精巧。
                   南朝主要窑址
                    越窑
南朝时期的越窑在制瓷工艺上与前期相比,没有多少变化,变化主要是在器型和纹饰方面。
胎质:胎呈灰色,胎壁致密;有少数胎较松,呈土黄色。
釉面:通体施青釉,釉色匀净。
器型:主要有碗、盘、盏、壶、罐、盏托、唾壶、虎子、鸡头壶等器型。其代表性器物是青釉刻花壶,也是南北朝时期所独有的器形。该壶大口、折沿、短颈、圆腹、平地假圈足。肩围置流、柄以及二竖耳——流是短流,略弯;柄是短柄,上立,外翻;耳是复式系耳,双系耳耳孔较大。两侧系耳对称,管状短流与单柄相对。这种单柄壶是隋代注子的前身。
纹饰:前期的褐色点彩依然流行,只是褐点小而密集。装饰纹样主要是刻划莲瓣纹,多为仰覆莲瓣。出现连续卷草花纹,即缠枝花纹;它是以植物的枝干或藤蔓为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于填充画面。这种装饰纹样循环往复,婉转流动,节奏鲜明。
断代提示
莲花装饰在南朝青瓷中普遍使用,此期越窑在器物外壁或盘面常常划刻重线仰覆莲,而且最早使用卷草纹(缠枝花纹)。
                        瓯窑
  
釉色:普遍偏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胎釉结合还不如东晋。
器型:与越窑相同。
纹饰:常见弦纹、莲瓣纹和褐彩,其中褐彩使用最为普遍,最有特色,与东晋时期相似。
                        婺州窑
釉色:普遍呈青黄色,胎釉结合较差,容易剥落。
器型:继承了东晋以来的造型和品种,碗、钵、盏的数量大增,出现盏托。
北朝瓷器
公元六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据考古发现,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范粹墓中的白瓷可能是最早发现的白瓷),中原地区也出现了本地烧造的白釉瓷器。从此之后,我国制瓷业便形成了两大系统——以浙江上虞一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主要烧造青瓷的南方瓷系;以中原(河南、河北、陕西)一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主要烧造白瓷的北方瓷系
北方出现馒头窑,窑温明显提高,烧制出的瓷器更坚硬。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型窑具,例如高大粗壮的各种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等等。
北朝瓷器全属于日常使用器物,如碗、盘、杯、缸、壶、瓶、盒等,很少陈设器和明器。生产的白瓷、青瓷、黑瓷都以素面为主,很少有纹饰。纹饰装饰主要是莲瓣纹、弦纹、划纹。
北朝时期的青瓷,与南方青瓷相比,还处于初期阶段的烧制水平:胎质较疏松,胎骨厚重,釉色青灰,挂釉不到底,易于剥落。
北朝时期的早期白瓷,胎料经过淘炼,比较细白,没有上化妆土。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处呈青色。由此可见白瓷脱胎青瓷的渊源关系。器型有碗、杯、长颈瓶、三系罐、四系罐等。
北朝北齐时期,已能烧造成熟的黑瓷,改变了南方黑瓷独盛的局面。其胎骨比较坚硬细薄,有的釉色漆黑光亮,釉质均匀;有的釉层较厚,器上半部呈黑褐色,下半部呈茶褐色。器型有碗,四系缸、罐。
                      北朝主要窑址——寨里窑
斋里窑位于山东淄博市城东,其时代为北齐,是目前所发现的南北朝北方唯一的青瓷窑址。
胎质:胎骨一般较薄,胎质粗糙,胎色灰白,火候较高(可能是用馒头窑烧制)。
釉色:深浅不一,有带青褐色,有带青黄色;釉面厚薄不匀,多黑色斑点;胎釉结合不紧密,有剥釉现象。后期采用二次上釉法,釉层加厚,明亮光泽。
器型:多为碗、盘、缸,其中直壁平底足碗数量最多。
纹饰:多为刻划的莲瓣纹和同心圆纹。
底足:多挖成内凹形。由于用三足支钉叠装焙烧,烧好的器物内底面留下难看的疤痕。
南北两大瓷系的产品特点
南方瓷系
1造型比较秀气,胎质颗粒较细,胎色瓦灰,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空隙度小,胎中黑少。
2瓷器胎料中的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于北方;二氧化硅的含量较北方为高;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钛的含量都较北方瓷系为低。
3釉层青绿发翠,有的带暗黄色,有半木光。
4瓷器烧成温度较低,一般在摄氏1200度左右。
北方瓷系
1造型比较新颖,器体高大粗犷;胎体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孔,孔隙度大。
2瓷器胎料中的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达32%;二氧化钛的含量也高,超过1%;二氧化硅的含量较南方为低。所以,胎的呈色较南方瓷器的偏深一些。
3釉层较薄,玻璃质强,颜色灰中泛黄。
4瓷器烧成温度高,多在摄氏1200度~1300度。
隋唐五代时期的瓷器鉴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业的空前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瓷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全国的大一统局面,又为隋唐瓷业的发展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南北朝时期所产生出的南北两大瓷系,在隋唐统一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下,双方有加快交流和交融的趋势,但它们毕竟是数百年对立时期的产物,难以在短时期内消弥两地在文化上的差异,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相对而立,自成体系,形成了唐代瓷业布局的“南青北白”的显著特征。
    在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瓷器的审美情趣是以类玉为上,这不仅是受限于瓷器生产的时代条件,也是社会上层和文人的审美取向的必然结果。在唐人的某些诗句中,就大量用瓷器与玉器进行类比,明确表露了他们对单色瓷器的审美取向。如顾况的诗《茶赋》就有:“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是对“似玉”的越窑青瓷的赞美。又如杜甫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中有:“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是对“扣如哀玉”“胜霜雪”的大邑白瓷的感慨。基于此因,唐代茶圣陆羽在评价当时国内烧瓷水平最高的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时,认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故“邢不如越”,以“类玉”的越窑青瓷定为唐代瓷器的最上品。在越窑青瓷中又以晚唐五代至宋初被誉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为最高水平。
古人这种想往和喜爱玉质的审美意识,由来已久,它是中华文化自远古和三代就崇尚玉器观念的延续和发展。“昔者,君子自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岁,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礼记·聘义》孔子云)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诗经·秦风·小戎》)。这种以玉来象征君子美德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历代君王和士大夫,然后成为社会的共识。在社会整体接受了以玉为宝贵的观念的大环境下,将玉的概念自然地引申到瓷器制作上,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被授予了人格化的种种美好品质的玉,便成为唐五代瓷器品质高低的评判标准。
隋代主要窑址
                        贾壁村窑
窑址位于河北磁县峰峰矿区之西的贾壁村,是北方有代表性的青瓷窑场。
胎质:分为两类,一类胎质细腻,颜色灰白,瓷化良好;一类胎质较粗,有黑色斑点,瓷化较差。
釉质:胎质细腻者胎面施透明青绿色釉,流釉现象不显著;胎质较粗者胎面施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现象。内外施釉,外部釉不及底。
器型:器物一般胎体厚重,形体较大而不变形。器物成型主要是轮制,少数附件如砚足、罐系、把柄等是用模印、手捏而成。器物有碗、钵、高足盘、壶、罐、盂、砚等,其中以碗、钵、高足盘为最多。由于叠烧,器内均有三个支钉痕迹。
纹饰:素面器为主,有的钵内划有花瓣纹和波浪纹。
                         安阳窑
窑址位于河南安阳市北郊洹河南岸,也是北方隋代有代表性的青瓷窑场。
胎质:胎泥经过淘洗,比较细腻,胎色灰白,胎壁较厚。
釉色:透明发青,釉薄匀而有光泽。也有青中带绿、青中带黄以及青灰、灰褐等色。器内外施釉,外壁不及底。
器型:主要有碗、钵、杯、瓶、高足盘、四系罐等等,还有较精美的瓷塑品。器物内部有支烧和叠烧的痕迹。
纹饰:主要有莲瓣、忍冬、草叶、三角、水波纹等纹饰,采用刻花、划花、印花、贴花等装饰方式。
                          湘阴窑
窑址位于湖南省湘阴县(在唐代湘阴属岳州,故唐代又称为岳州窑)。湘阴窑是隋代南方有代表性的青瓷窑址,也是湖南烧瓷历史久、延续时间长的青瓷窑址。湘阴窑在烧制工艺上,创造了装烧瓷器的匣钵,这是烧瓷窑具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胎质:胎壁较厚,胎色一般有青灰、灰白等。
釉色:有青釉、黄釉、褐釉、酱釉之分,局部釉因窑变呈蓝色或紫色。青釉莹洁有光,有透明半透明感,釉面多开片,器物均施半釉,釉层薄,有流釉现象,但不甚显著。酱釉以酱绿为主,不太透明,略开片或不开片;酱黑釉开片且易剥落。
器型:主要有碗、盘、钵、高足盘、盘口壶、四系罐、瓶等。
纹饰:以花叶多变的印纹为主要特征,根据不同器物划花。高足盘中心部位的多层花纹装饰,为它窑所不见。
                       淮南窑
窑址位于安徽淮南市上窑镇,是隋代南方青瓷较重要的一个窑址。
胎质:质地坚硬,断面较粗,胎泥未经淘洗,胎壁较厚并有气孔及铁质斑点。
釉色:透明,呈青绿、青黄;釉层不匀,施釉不及底,有脱釉露胎现象;釉面常有小开片,有些器物在积釉处产生紫翠色“窑变釉”。
器型:有碗、盏、高足盘、盘口壶、四系瓶、小口罐等。
纹饰:主要为刻划弦纹、复弦纹、弧纹、莲瓣纹、波浪纹,贴塑卷草纹,印花纹。
                       邛崃窑
窑址位于四川邛崃市的固驿镇和什方堂两地。是四川隋唐两代有代表性的青瓷窑场。其隋代所产青瓷的特征如下:
胎质:胎体较厚,细砂料分布均匀。胎色甚多,主要的胎色为紫红色,胎与釉之间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其次为土黄色、灰色、酱黄色、黄褐色等等。
釉色:以米黄色最多,青绿色次之,还有蓝色、酱色、茶褐色、鹅黄色等等。釉层较薄,不太透明。器物内施全釉,外施半釉。
器型:主要为桥形系罐、盘口壶、高足盘、和大小平底碗。造型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高足盘形制较矮,碗浅腹有平底小足。
唐代时期的瓷器
唐代是一个国力强盛的时期,开放的社会和经济,注定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唐代的瓷器生产也不例外。
唐代瓷器,除还继续保持着自隋代以来的“南青北白”的基本格局之外,其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胜于前代。唐代由于瓷器产地不断增多,各地区出现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为便于区分,开始给瓷窑冠以地名,如越窑、邢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等。   
   青瓷在唐代瓷业中仍占主要地位。越窑青瓷既是“南青”的典型,又代表了当时全国青瓷制作的最高水平。从出土和传世的越窑青瓷来看,其釉色葱翠,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如冰似玉,而且造型典雅、式样优美,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故有“越瓯犀液发茶香”(韩握),“越泥似玉之瓯”(顾况)之赞。
越窑青瓷品种繁多,器物以釉色取胜,力求有玉的效果,因而不太重视纹饰。不过,其装饰手法却很丰富,有划花、印花、刻花、堆贴、雕镂等,常见花纹有云龙、仙鹤、虫鸟、花卉、水草等。
白瓷自北朝晚期出现后,隋代开始批量生产。据考古发现,北方已有若干白瓷窑址,如隋代白瓷窑址已在河北内丘贾村发现。唐代时期白瓷已经发展成熟,出现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窑场。
邢窑是“北白”的代表,也是当时全国白瓷的最高水平。从考古探测邢窑窑址发现的瓷片来看,其中的白瓷精品已达到体薄釉润,光洁纯净的程度。与越窑青瓷一样,邢窑白瓷在唐代也深受人们的喜爱,有“其白如雪”(陆羽《茶经》)之誉。唐代诗人皮日休《茶瓯》诗中,也是将越窑和邢窑相提并论:“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
唐代前期的白瓷,大多在瓷胎上施白色化妆土,以增加瓷器烧成后的白度;而釉则往往只施半釉。到中唐时期,白瓷除了一部分粗瓷外,基本施全釉;较粗的白瓷,瓷胎上也施化妆土。到盛唐、晚唐,白瓷已多采用高质量的坯料,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其中的精品瓷质细,白度高。
唐代的黑瓷,其烧制工艺较北朝有明显进步,主要反映在北方瓷窑烧制的黑瓷上。北方黑瓷采用烧结度高的硬质黏土为胎料,烧成温度要比南方黑瓷烧成的温度高。
唐代还创烧出黄釉瓷器。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窑场都烧黄釉瓷器。据分析,寿州窑烧造的黄釉有可能是低温黄釉,即采用铅釉做基础,用含铁的天然矿物作着色剂;其是在烧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铁色料,再施釉在低温下烧成。河南密县烧造的黄釉瓷器,可能是用以三价铁离子着色的石灰釉,这种高温釉是在素烧过的涩胎上直接施黄釉。
花釉瓷器是唐代瓷器的又一创新。它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茶叶末釉、天蓝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这些斑点或任意挥洒几点,或利用釉的流动性,有的作规则排列,有的如水波荡漾,在深色底釉的衬托下,显得十分显眼悦目。花釉瓷器器身上的那些光怪陆离、气韵天成的斑点,使器物具有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花釉瓷器常见的器型有各种形式的罐、双系壶、花口或葫芦式瓶、三足盘、腰鼓等。其中以壶、罐为多。
唐代烧造花釉瓷器的窑口有河南郏县黄道窑、鲁山窑、内乡窑,禹县窑,山西交城窑。鲁山窑、禹县窑、交城窑烧造的,为黑色釉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色或灰白色彩斑,典型器有腰鼓、壶、罐等。黄道窑、内乡窑烧造的,为黑色釉、月白釉、钧蓝釉,饰以天蓝色细条纹彩斑,典型器有壶、罐。
绞胎瓷也是唐代出现的一种创新产品。陕西、河南等地的唐墓,都有这类瓷器出土。所谓绞胎瓷,就是将白、褐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相绞,捶坯,制作成型,于是瓷胎便出现白褐相间的纹理,然后再上釉烧造成器。由于绞揉的方式不同,瓷胎纹理也就有异,有的如木纹、有的如鸟羽、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朵朵鲜花。这种纹理流畅自然,变化多端的绞胎瓷器,体现出唐人在制胎工艺上进行装饰革新的努力。
唐代绞胎瓷器的常见器型有杯、碗、三足小盘、长方形小枕等。碗为唐代常见的弦纹碗,口外撇,碗身中部凸起一条弦纹,圈足。三足小盘为浅式,盘口沿平折,盘底平坦,下有三个矮小的乳足。长方形小枕枕面纹出三组圆形的团花,成等边三角形排列,构成装饰性很强的图案,一般称为“花枕”。绞胎瓷传世品较多,流散到过外的也不少。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烧造绞胎瓷的窑口仅河南巩县窑一处,还需继续寻找其他窑址。
唐代瓷器总的特点是:
在唐代,瓷器使用范围更为广泛,器类大大增加:中外文化的交流,导致新的器物应时而兴,如皮囊壶、鸳鸯壶、堆花高足钵、跪人尊、塔形罐、双龙柄瓶、凤头壶、花釉拍鼓等等;茶具、酒具、餐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各类陈设装饰器类,无所不备。
器物造型是浑圆饱满,舒展大方,不论大件器物还是小件器物都不例外。这是唐人喜欢丰满圆润形态的审美观和自信心态在瓷器造型上的体现。
在釉色上,开始追求釉色的变化,如绚丽的三彩釉,斑斓的花釉,醒目的黄釉、黑釉,变化巧妙的绞胎瓷,表现出唐人的创新精神,为单色釉转向彩瓷开了先河。
在工艺上,讲究质量,器物要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器型制作单纯而又富于变化。
    在装饰风格上,有多元化倾向。既有在光素的器面上划几条垂直的划线,使之产生节奏感,以质朴大方取胜;又有装饰性极强的堆贴花工艺,堆贴的人物、动物形象栩栩如生,花朵图案排列穿插,整齐而有变化,以纹饰丰富优美而取胜;还有移植域外的装饰艺术,瓷器上的象头、狮子、胡人、卷草纹等,以新颖奇特取胜。
唐五代时期主要窑址
越窑
越窑瓷器自东汉创烧以来,经过三国、两晋、南朝时期的空前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
初唐时期
唐代早期越窑青瓷基本沿袭南朝以来的风格,其基本特征是:
胎质:灰白而酥松。
釉色:青黄,容易剥落。
器型:常见器物有鸡首壶、盘口壶、折腹碗、盅、罐、砚等。鸡首壶的胎釉、造型都保持着南朝和隋代的风格。
纹饰:有刻划覆莲、忍冬纹,有贴塑,等等。
断代提示
越窑典型器物鸡首壶,其造型变化极富时代特征——
西晋时的鸡首壶,鸡头短小无颈,流可通,也有不通而只作装饰的。
东晋时鸡首壶壶身变大,鸡头由无颈短小变成有颈昂首,鸡嘴由尖变圆,鸡冠由矮变高;并首次出现壶柄,柄作鸡尾形,上端与外口沿相接,下端连于肩部;肩部有桥形方系,便于提携。
南朝时鸡首壶身增高,鸡颈细长,作昂首长鸣状;壶柄往往高于口部,柄上端出现龙首衔沿造型;鸡冠高,壶口也高,肩部仍有系,以双系为多。
隋代鸡首壶较南朝器更为修长挺拔,颈变细,壶口更高;鸡头趋于写实,做昂首曲脖打鸣状;柄部仍为南朝时的龙柄造型,龙首衔于盘口,龙身贴接于壶肩;肩部双系出现新的形式。
唐代鸡首壶基本同南朝、隋代器。
唐代中晚期
这一时期的越窑瓷器,原料加工精细,瓷土经过很好地粉碎和淘洗,坯胎在成型前经过揉练;制作也很精细,器型和纹饰也很讲究,生产出许多精品。
胎质:瓷胎细腻致密,不见分层现象,气孔也少;胎呈灰、淡灰、淡紫等色。
釉色:釉色呈黄色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隐露精光,如冰似玉,开细碎纹,胎釉结合较好,剥釉现象少见。
器型:常见器有碗、盘、盏、托盏、钵、碟、匙、罐、执壶、唾壶、水盂、灯、印盒、粉盒、墓志、瓷塑等。中唐新出器型有撇口碗、盘和翻口碗、盘。晚唐的碗盘的形式多变,有荷叶形碗、、海棠式碗、葵瓣口碗、葵瓣口盘、委角方盘等等。
底足:碗有撇口璧形底、翻口矮圈足、敛口平底几种形式;盘碟有敞口璧形底、撇口平底、翻口平底、直口矮圈足等。
断代提示
初唐生产的鸡首壶到中唐时则逐渐演变成为执壶。中唐以后,多产执壶,鸡首壶少见。
中唐执壶,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把手扁宽,壶的重心在下部。
晚唐执壶,颈部加高,嘴延长,孔加大,椭圆形腹上有四条内凹的直线,美观而实用。
五代时期
越窑瓷器在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相传为五代吴越国王钱氏朝廷专用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称“秘色瓷”。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很长一段时期都未搞清楚。晚唐人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称赞说:“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清人说秘色瓷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都是笼统而言,无法确认。只是在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发掘唐代地宫,出土了16件越窑瓷器,通过同出的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记账,才知道这批越窑瓷器就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
从出土实物来看,16件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釉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宁静的湖面一般清澈碧绿。
胎质:秘色瓷的原料处理精细,瓷土经过细致的粉碎和淘洗,瓷胎质地细腻致密,胎色多呈灰色或浅灰色,胎壁较薄。
釉面:表面光滑。早期的釉色以偏黄色调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后期的釉色以青釉为主,黄釉少见,胎釉结合紧密。
器型:主要有碗(撇口璧形底、翻口矮圈足、敛口平底、荷叶形、海棠形葵瓣口、折棱口、直口等)、盘碟(敞口璧形底、撇口平底、翻口平底直口矮圈足、委角方形、葵瓣口形等)、杯、钵、瓯、盏、盏托、水盂、洗、釜、罂(由初唐盘口壶、瓶发展而来)、罐、缸、唾壶、执壶以及印盒、粉盒、灯、枕、墓志等。造型规整,成型精致,给人以轻巧之感。器物口沿细薄,转折处分界明显。
纹饰:以划花为之,题材比唐代更丰富,有花鸟、莲花、云龙、飞凤、云鹤等。
断代提示
五代越窑的执壶与中晚唐执壶相比,有如下变化:流变长增高,快与壶口平;壶底由唐代的平底改为圈足;壶身加高,容量增大。整个器身一改唐代造型的浑圆、饱满,显得轻盈、修长。
五代越窑瓷器的经典之作——金扣边碗,通体施橄榄青色釉,晶莹滋润如碧玉,是国内外少见的珍品。
瓯窑
唐代瓯窑,仍在浙江南部的温州、永嘉、瑞安等地,是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制瓷业集中地。唐代瓯窑瓷器具有如下鉴定特点:
胎质:胎呈灰白或淡灰白。
釉色:多为透明玻璃质釉,釉色呈淡青,透明度高,釉汁肥厚。唐早中期瓯瓷釉色呈黄或淡黄色,釉易剥落;晚唐瓯瓷为青色或黄青色,滋润如玉,胎釉结合紧密,极少剥落。另有施用不甚透明的铁质釉,经还原焰烧成的瓷器,这种瓯瓷青色中泛出淡灰绿色,称为“缥瓷”,即季南全诗中所云的“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
器型:与越窑产品大体相同,主要有碗、钵、洗、盘、壶、罐之类。在器物制作上注重艺术造型,充分显露出浑厚质朴之美。晚唐时期的盘、碗、壶、盏托等器,造型突破以往稳重而略显呆板的格局,多仿花果造型,秀丽活泼。如瓜形执壶,形体修长,廓线柔和流畅,式样优雅。鱼纹执壶,鱼形装饰肥美,引人注目。
纹饰:主要为刻划纹饰,有牡丹、缠枝花卉、鱼纹等。
断代提示
瓯瓷与越窑瓷很接近,属于越窑系。二者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瓯窑瓷中的“缥瓷”是独有的。
2、        瓯窑瓷的胎色为灰白或淡灰白色;越窑瓷的胎色只有唐早期是灰白而松,大多为灰色、淡灰或淡紫色。
3、        唐代撇口璧形底碗,越窑产品腹壁较坦;瓯窑产品腹壁作45度倾斜,较越窑碗为高。
婺州窑
    唐代婺州窑仍在浙江金华、兰溪、义乌等地。唐人陆羽《茶经》中论茶碗时将之列为第三,次于鼎州窑而胜于洪州窑、寿州窑。其实,婺州窑瓷器瓷器多为民间用瓷,质量一般。其造型与越窑、瓯窑相似,但器类比越窑少。风格实用大方,比较单一而缺少变化。制作不如越窑、瓯窑精致。
胎质:胎色较深,呈深灰或紫色;胎较粗。
釉面:釉色带灰或泛紫,釉中呈现星星点点的奶白色,这种奶白色也出现在釉层开裂处,这是婺州窑自六朝以来常见的现象。胎釉结合不好。
器型:常见器型有碗、盘、碟、盏托、瓶、罐、盆等。中唐以后,多生产蟠龙罂和多角瓶等器物。蟠龙罂上的蟠龙,用宽扁形泥条堆贴而成,多用指甲压成鳞纹;多角瓶直口圆肩,腹部自下而上逐段弧收成级,每级按等距离装圆锥形四角,上下成垂直。多角瓶是由魏晋时期的谷仓演变而来的一种盛粮食的明器。
洪州窑
唐代名窑之一。窑址位于江西丰城县罗湖一带。唐代为洪州属地,故名。始烧于南朝,盛于隋唐,终于晚唐,历时五百余年。
洪州窑以产青瓷为主。陆羽《茶经》评价说:“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胎质:胎骨坚致,胎色灰白,胎壁虽厚重却匀称,旋削规整,多数妻壁下端有一道规整的旋削面。
釉面:釉色呈青绿、黄褐、酱紫等色。釉下施用化妆土,焙烧后釉面明亮,青中泛白,玻璃质感强。多数器物有开片现象,有的器物下部有蜡泪状痕迹。常运用釉料变化,使瓷器形成结晶等自然纹样。
器型:种类繁多,有碗、盘、杯、碟、豆、盏、钵、罐等二十余种。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器物造型朴实厚重,富于变化,并具有仿金银器的风格。
底部:素胎无釉。
纹饰:装饰技法多样,有划花、刻花、剔花、堆塑、镂空和模印等。纹样线条清晰,堆塑造型生动。刻划纹样有莲瓣、篦纹和水波纹;模印纹样有梅花、蔷薇、柏树、宝相花纹,尤其多用于盅、盏口沿外的一周重圈纹(也称为圆涡纹)。图案组合匀称,纹饰富于变化,如莲瓣纹就有单瓣、双瓣、重瓣、仰覆瓣等多种形式。
属于洪州窑系的有江西临川白浒窑、江西新淦窑、江西东平窑。
岳州窑
岳州窑窑址在湖南湘阴县,隋代时称为湘阴窑。唐代湘阴属岳州,故称为岳州窑。是隋唐五代时期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陆羽《茶经》评价云:“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
胎质:胎质不如越窑瓷致密,胎一般较薄、较轻;胎色早期呈红或米黄,晚期呈灰白。
釉面:釉色以青绿、青黄居多,早期有米黄色釉,晚期有豆绿或银白色釉;釉薄而质细,釉泡小,玻璃质感较强,开细碎冰裂纹,有的胎釉结合不好,容易剥落。
器型:主要有碗、盘、钵、瓶、盘口壶、、高足盘、四系罐等。
纹饰:以印花为主,配以划花。
底足:甚浅,近似乎平底。
断代提示
岳州窑在五代时期仍在继续烧造青瓷,其盘、碗之类器物的烧造工艺有较大改进,垫饼垫烧改为支钉支烧,所烧盘、碗底部均留有四至六个圆而小的支钉痕。
长沙窑
长沙窑窑址位于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因而又称为“铜官窑”或“瓦渣坪窑”。长沙窑不见于文献记载,是由考古发掘而获知的。它是受湘阴窑—岳州窑的影响而开创的,始于中唐,盛于晚唐,终于五代,为唐五代时期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
长沙窑最著名的特点是在瓷器装饰方面取得特殊成就,其首创的釉下彩,艺术性相当地高。其装饰手法也非常丰富。从艺术性角度而言,唐代长沙窑瓷器,极有收藏价值。
长沙窑彩绘的成分有含铁成分,又有含铜成分,用铜元素作高温瓷装饰着色剂,是长沙窑的一大发明。
胎质:细密坚致,瓷化程度较高。胎色有灰白、灰黄、青灰、灰红以及肉红,有的器物施化妆土。
釉面:釉子润泽,以青色釉为主,也有蓝、绿、酱、褐、黑、白、黄等釉色,还有黄地绿彩、黄地酱彩、黄地三彩和白地加其他彩色;釉层较薄,釉面有细碎开片,有施釉不匀的现象。   
器型:产品样式很多,既有碗、盘、碟、杯、瓶、壶、灯、枕等日常生活用品,又有鸟、鱼、青蛙、兔、狗、猪、羊、鸡、鸭、鹅、马、象、狮子等瓷塑玩具和贵妇、仕女、婴孩等瓷俑。其中,以筒形身、短颈、大平底罐,筒形或瓜棱形腹、短流或长曲流(流口为六棱形)、短颈或长颈执壶等器物最具代表性。
装饰:装饰手法众多,有模印印花、刻花、堆花,模塑贴花、印花、雕镂等装饰。模印贴花为特有的风格,用薄瓷泥片模印成纹样,再粘贴于器身,之后在模贴纹样上加绘彩斑;模印图案有飞禽、狮、鹿、龙、花蝶、武士、乐舞人、神佛等等,轮廓线条清晰有力。彩绘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装饰。初期是单一褐彩,绘以简单的花草纹,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彩色,笔画线条流畅,纹饰题材更加广泛。另一种装饰方法是青釉下饰褐绿斑点,其初期形式是在壶、钵的上部饰四个圆斑,或在口部饰四个半圆形的斑点;还有的在贴花纹饰上覆盖以褐色圆斑。晚期出现褐绿彩点装饰。     彩绘的区别在于:长沙窑釉上彩绘有褐、蓝、绿等色,是在将施釉的瓷胎阴干之后,在未烧的釉面上作画,然后入窑一次烧成。题材有云朵、云山、树木、彩带、彩斑等,烧成品彩釉交晕,有水墨淋漓的感觉。长沙窑釉下彩绘有两种手法,一种是用彩色直接在坯胎上作画,之后罩一层青釉;另一种是在坯胎上刻划出纹饰轮廓,再填绘彩绘,之后再罩一层青釉。彩绘有褐、绿、蓝、白、紫诸色。纹样有飞鸟、游龙、走兽、昆虫、水族、花卉、人物、山水、宝塔、楼阁等。还有用釉下彩题以诗词。
断代提示
长沙窑的釉下彩纹饰颇得写意画之妙,寥寥数笔,却生动自然;所绘花鸟,笔法流利,一气呵成,神态如生。
罐、瓶、壶的口、腹系、流等部位,多别具匠心地随形变换,创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
邛崃窑
唐代邛崃窑是从隋代邛崃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胎质和釉质与隋代相类,其生产的青瓷装饰又明显受到长沙窑彩瓷的影响。
器型:品种繁多,既烧制碗、盘、洗、壶、罐、瓶等生活用品,又大量烧制小件雕塑。具有地方特色的器物有:提梁罐,口大于底,罐身成斜直形,在口沿上有弓形提梁,便于携带;省油灯为四川地区独有,其制作别具匠心,灯盏为夹层,可注水降低灯盏的热度,减少油的过度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这种唐代省油灯一直烧到南宋)。包括人物动物的小件瓷雕也具浓厚地方特色——身体一般较细小,姿态维妙传神,形态生动逼真。
装饰:多为青釉褐绿斑与釉下彩绘。具有地方特色的带彩器皿主要是青釉褐彩绘花。点彩装饰也较多,有用褐点组成纹饰;有用褐彩点成一圈,中央点绿彩;也有用褐、绿两色间隔排列组成纹饰,一般装饰在罐或钵的肩部或盖面上。
寿州窑
唐代南方一大名窑。以出产黄釉瓷而著名。其窑址是在安徽淮南市境内,是在隋代烧青瓷的淮南窑基础上扩大而成。只是寿州窑不烧青瓷而转烧黄釉瓷。其所产黄釉瓷,颇得当时人的好评。陆羽〈茶经〉云:“寿州瓷黄,茶色紫。”并将其排在洪州瓷之前。唐代寿州窑历时二百年,兴盛于唐代。
胎质:胎体比较厚重,器胎流行使用化妆土。
釉面:用蘸釉法施釉,釉汁常不及底,釉色为蜡黄、鳝鱼黄、黄绿数种。釉面光润,呈玻璃质感,开片细小。釉层厚薄不一,釉色浓淡不均,并有剥釉现象。
器型:主要有碗、盏、杯、钵、注子、枕和玩具。器多平底,有的底部微凹。碗、盏一类器型的足的边棱用刀削去;钵的形体较高,敛口圆唇,腹壁微曲:瓷玩具姿态生动,形态逼真。
断代提示
隋代淮南窑烧青瓷,唐代寿州窑烧黄瓷,并不是原料不同,而是改变了窑炉的烧成气氛所致。隋代用还原焰烧成青釉,唐代改用氧化焰烧成黄釉。由于器型的缘故,唐代寿州窑坯体制作有轮知、模知、手知三种形式。
铜川窑(耀州窑
铜川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是北方青瓷最著名的窑场之一。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唐五代时期称为鼎州窑;到宋代,因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
铜川窑—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公元618——906年),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
  黄堡镇的耀州窑址,经过本世纪多次实地考察和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已获取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资料,从而使世人真实了解到耀州窑的发展面貌。发掘出土的逾百万件陶瓷残器,分别属于唐代、五代、宋、金、元明五大历史时期所烧制。五大历史时期的烧瓷,各有不同。
唐代铜川窑开始烧制瓷器,以黑瓷、白瓷为主,兼烧一定数量的青瓷、褐釉瓷、黄釉瓷、茶叶末釉瓷、花釉瓷,及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等彩绘瓷。此外,还烧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当时我国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
铜川窑早在盛唐时就开始了青瓷的创烧,然初时釉质粗,釉不均匀,釉色青黄或青褐,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以后学习了越窑的烧造工艺,青瓷烧造水平提高很快,中唐的产品已赶上和超过了国内的婺、岳、寿、洪等青瓷名窑。晚唐时呈现青绿釉色的精美青瓷烧造数量日增,奠定了其成为北方青瓷代表的基础。不足之处是器胎含铁量高呈铁灰色,青釉的釉层薄,玻璃质感强而温润的玉质感不够。
胎质:黑瓷胎较厚,胎经淘洗而较细腻,胎色呈灰白、青灰等色。
釉色:黑瓷漆黑闪亮,也有部分酱黑色,釉质饱满而施釉均匀,施釉不及底。
器型:造型丰满,大气,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兴盛。 产品种类很多,有碗、盘、盒、钵、盆、壶、盖罐、注子、灯以及瓷塑等。碗有五花瓣口圈足碗、平底碗两种;壶为喇叭口,腹近椭圆,短流,双带形柄,平底;双系瓶,盘口,短颈,长圆形腹,盘口与肩部联以双带形系,盘口内凸起三个乳钉。
装饰:有贴塑、贴花、划花、绘花等装饰手法。黑瓷主要突出黑釉之美;青瓷、白瓷、黄瓷的纹样有动物、植物、几何纹等。
五代时期,铜川窑仍以烧青瓷为主,青瓷烧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为宋代耀州窑青瓷的烧造奠定了基础。该窑的青瓷产品有黑、白两种器胎。黑胎器的青釉,呈湖绿、湖蓝、微灰湖青、深兰天青几种色调。白胎器的青釉,多是淡青、淡天青、粉青几种色调,少数为湖青和湖绿色。两种胎的青釉,质地都很精细,釉层均匀,透明度适中,具有较好的玉质温润性。与其后的宋代相比,则又具有釉色色调丰富多样而欠稳定性的特点。
釉色:青釉有灰绿、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还兼烧少量黑、酱釉瓷。
造型:秀丽华美,多仿金银器。
装饰:往往采用剔花或划花手法,制作出各种生动流畅的纹样。在瓷器纹样中发现有专为皇室用瓷设计的龙、凤图案。
铜川窑还发现有刻“官”字款的青瓷器底多件。这些优美瓷器的发现,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五代时期仅见的重要青瓷窑场的系统陶瓷考古资料。
邢窑
邢窑是唐代最为有名的白瓷窑,是“北白”的代表。窑址据文献记载在河北内丘县,考古调查实际是在今河北临城县祁村一带。内丘与临城祁村交界,建置沿革内丘在唐武德四年属赵州,次年改隶邢州,故名邢窑。
唐李肇《国史补》曾说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内丘白瓷瓯,就是指邢窑瓷。由于邢窑瓷器质精釉美,很得时人称赞:“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枣花似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皮日休诗)。在唐代,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齐名,是当时的贡品之一。
邢窑瓷器的烧制始于初唐,流行于中唐,产品行销全国;唐末五代,由于定窑的兴起而逐渐衰落,最终被定窑产品所取代。
胎质: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高,叩之作金石声响。“以越瓯、邢瓯十二,使加减水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
釉色:釉面白润不甚亮,微闪黄或闪青,还有带乳白色的。唐人称为“邢瓷类银……类雪”(陆羽〈茶经〉)。釉厚处呈浅水绿色,胎釉之间施粉质护胎釉;施釉的方法是器内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釉面很少开片,但时有泪痕。
器型:常见器物有碗、杯、盘、壶、钵、盏、盒、罐、小瓷塑。壶有凤首壶、皮囊壶;碗多折边,边沿凸起成沿,器外旋削痕明显。
断代提示
邢窑瓷器作风朴素,不带纹饰。造型特点是圈足厚而底平,轮旋极为规整,有的足底外缘切削斜棱一道。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质有粗细之分:璧形底中心施釉者为高级瓷,不施釉者为一般瓷。
瓷器年谱  

2009-12-04 20:54:03|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url=]订阅[/url]





瓷器的起源
  
  中国瓷器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如下三个条件具备时,从陶器工艺中就发展创造出瓷器来。一是以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龙窑的发明与运用,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条件在中国东汉末年,约公元年到年间,在浙江余姚地区先后具备了。草木釉在高温溶合下附着在胎体上呈青色或黄绿色,这就使中国发明出来的瓷器首先是高温釉青瓷。余姚一带古代属越州,因此越州青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
  
     
  年谱与瓷器的发展演变
  一、汉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瓷器的起源
   名窑:越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瓷、瓷罐的出现
  
  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的瓷艺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瓷壶、瓷瓶、瓷尊、白瓷的出现
  
  三、唐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中国开始出口瓷器
   名窑:长沙窑、陶窑与霍窑、刑窑、耀州窑、磁州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唐三彩、瓷盒、执壶、花釉的出现
  
  四、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瓷艺
  
   名窑:柴窑
  
  五、宋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宋代的瓷器综述、宋瓷的出口、景德镇建镇
   名窑:龙泉窑、湖田窑、五大名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白瓷、玉壶春瓶、窑变釉、葫芦瓶、提梁壶、注碗、胆瓶、梅瓶
  
  六、元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元代的瓷艺综述、元瓷的出口、景德镇设“浮梁瓷局”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卵白釉、青花瓷、釉里红、多穆壶、蓝釉、僧帽壶、法华彩、觚
  
  七、明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明代的瓷艺综述、明代瓷器的外销
   名窑:御器厂、德化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红釉、甜白釉、永乐瓷、三彩、宣德瓷、天球瓶、黄釉、成化瓷、斗彩、红绿彩、牛头尊、嘉靖瓷、五彩、万历瓷、将军罐、象腿瓶
  
  
  八、清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清代的瓷艺综述、清瓷的出口、“官搭民烧”制度
   名窑:郎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棒槌瓶、康熙瓷、油锤瓶、凤尾尊、太白尊、粉彩、观音尊、珐琅彩、马蹄尊、雍正瓷、灯笼瓶、墨彩、赏瓶、乾隆瓷、贲巴壶、盉式壶
  
  九、近代的瓷艺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帽筒、浅绛彩、洪宪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3-2-14 22:09: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上传我认真学习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3-3-1 12:41:0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3-3-1 12:51:15 | 只看该作者
好教材,学习领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2 15:52 , Processed in 0.0897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