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釉的基本色是蓝色。是各种浓淡不-的蓝色,淡的称为天青,深的称为天蓝,更淡的称为月白。这些乳光釉都具有莹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对于这种奇特的乳光现象和那种幽雅的蓝色的形成肌理,人们甚少研究。近年科学家才对宋元时期钧窑作了较为糸统的研究其结果在此引用部份大致如下:
1>钧釉是一种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特征是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园球状的小颗粒。小颗粒称为分散相,能按瑞利定律散射短波光,使釉呈现异常美丽的蓝色乳光。
钧釉的红色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钧釉的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熔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是由于在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2>钧釉化学组成特点是A1203含量低而SiO2含量高,还含有0.5-0.95%的P2O20早期宋钧的SiO2/A1203比介于11.0-11.4%之间,P2O5多数为0.8%,官钧釉的SiO2/A1203比在12.5左右,P2O5在0.5-0.6之间。
钧红釉中含有0.1-0.3%的CuO,还有差不多数量的SnO20在天蓝、天青和月白色釉中,CuO含量极低,只有0.001-0.002%,和一般白釉中的铜含量差不多。
三)钧窑瓷器烧成的温度依据
钧窑是还原窑据估计窑温可烧至l350°。而钧瓷烧成的温度介于12500-1270℃之间。由于采用还原气氛,经过还原的作用大大降低了Fe2O3的含量,便使得分相过程顺利进行,从而达到烧造钧瓷的目的。
四)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及特征
人人都知蚯蚓走泥纹是宋钧瓷釉的特征之一,那么蚯蚓走坭纹的冠名是在宋代吗?须然有书论述这种开片纹的形成原因是由于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乾裂,施釉后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的釉流入空隙填补裂罅所形成的。既然如此简单又为何无人能仿出真品一样的钧瓷呢?(见图3温家钧窑钧瓷瓶)
图3-1
图3-2
其实宋代钧器瓷胎在上釉前都先经素烧成型,所以瓷胎经第-次高温烧制促使其发涨、收缩,钧窑工人利用当时钧窑特有的技术(或许是突发致冷办法)而促使成型的瓷胎出现俗称干裂的不规则裂纹,同时因钧釉是乳浊釉比较厚所以经一至二次的施釉也不可能即时浸入裂罅内,经入窑高温绕制在还原的氣氛下才有低粘度的釉质小部分填入裂纹內造成二次收缩形成内裂管因而产生蚯蚓走坭纹的现象。但话又说回來,真的蚯蚓走泥纹究竟有多少人见识?笔者在此说一说但凡从农村田野上,屋后园玩耍过或用蚯蚓钓过魚的人都会观察发现到蚯蚓及其走过的泥纹路,有二种。
A种是可视的,表现在你只需掀起地上的砖或石块即可见一条倘开的圆管纹路,还发现被惊动的蚯蚓在纹路上退缩入坭洞内。(见图4)
图4
而这种可视见的蚯蚓及其坭纹路,若表现在瓷器上则是一种开片裂纹,无规则的放大可见到的。裂纹内若有缩釉或喷釉现象就恰如蚯蚓退缩行走状。非常近似。(见图5)
图5
B种是不可视的,表现是在松软的表面坭土下,蚯蚓在行进时崔发隆起一条条的遂道,被薄薄的松散坟表坭履盖着。面上是看不到蚓洞内容,可见的是隆起粗线坟状坭纹。(见图6)
图6-1
图6-2 当你用树枝轻轻地拨开坟坭表土就可见其管道,或许见蚯蚓正往管內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