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网鉴定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享]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组图)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3-2-2 22:56:18 | 只看该作者
汝瓷真品鉴别要点
(2006-09-21)
[/td]

    何为蟹爪纹     明曹昭格古要论中说:"汝瓷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近人许衡《饮流斋说瓷》也重申此论。明人高谦《遵生八笺》及清初谷应泰《博物要览》等书中有"汁中棕眼隐若蟹爪"的记载。看来从古至今汝瓷有无蟹爪纹成了鉴别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何为蟹爪纹?笔者请教过国内一些知名专家,他们的解释多在汝瓷釉面的开片上作文章。汝瓷开片细密,细如蟹爪毛,把蟹爪纹解释成了蟹爪毛纹。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能自圆其说。"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已经把蟹爪纹讲的非常清楚了。汝官窑瓷早期产品和后期产品,釉面或多或少都有棕眼存在。棕眼是釉中气泡破裂后留下的痕迹,即孤立的小洞。螃蟹是立行而不是爬行,假若你捉只螃蟹在松软的沙滩上走过,你会看到一个个孤立的小洞。在汝瓷的釉面上着就叫蟹爪纹。     对汝官窑瓷"釉面微微泛红"的解析     中国文物报一位专家在一篇文章中讲:"汝瓷釉面微微泛红是由于汝瓷瓷土中含有微量的铜。"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能自圆其说。因为并不是所有汝官窑瓷的釉面都有微微泛红的特征。笔者在无数次的观察中发现,汝官窑瓷早期产品绝大多数并不存在这一现象。汝官窑后期产品釉面微微泛红这一特征也仅出现在天青偏兰和天兰这种釉色的釉面上,泛红的特征随光线的强弱而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凡无纹的汝瓷都没有泛红的特征。笔者认为汝瓷釉面泛红与红玛瑙入釉的比例较大有关,与烧成的温度与降温的快慢有关。但这一结论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何为"鱼鳞状开片"     鱼鳞状开片是北宋汝官窑瓷釉面开片的又一特征。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汝官窑瓷釉面开片都有这一特征。汝官窑早期产品没有鱼鳞开片这一釉面特征。在汝官窑后期产品中,鱼鳞状开片仅发生在豆青釉汝瓷的釉面上。这种釉色仅占汝官窑瓷的5%,鱼鳞片纹在豆青釉汝瓷中也仅占5%豆青釉汝瓷是汝官窑瓷后期的产品,釉色是青中发绿。早期产品是青中发白、发灰。众所周知,鱼鳞片有外突感,有立体感,汝官窑后期生产的豆青釉汝瓷一部分开片有明显的外突感、立体感。因此才叫"鱼鳞状开片"。     何为"芝麻花"     北宋汝瓷的开片及釉中纹路决没有芝麻花一说,汝瓷是满釉裹足支钉支烧,而支钉数多数为3个或5个,个别器物也采用6个支钉。汝瓷支钉支烧留下的痕迹,形若张开的芝麻花,而非有些专家在文章中讲的釉中细小的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     何为"鱼子纹"     鱼子在水中是以灰白或灰黄的团状或片状物漂浮于水面。而这些漂浮物有异于水色。北宋汝官窑早期产品和后期的产品或多或少釉面均有鱼子纹呈现。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点状或片状有异于汝瓷釉面釉色块。
作 者:--- 责编:王海霞
来 源:中华汝瓷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3-2-2 23:00:28 | 只看该作者
《台北故宫之釉彩千年——汝瓷》视频
http://www.yn.xinhuanet.com/video/2009-02/04/content_15602884.htm
    五大名窑瓷器无疑是台北故宫最引以为豪的收藏之一,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宋人对现实生活的专注和讴歌,如何造就了这些让后世仰慕千年的美学典范?千年后,在海峡对岸,它们又经历了些什么?在本集中都将一一探寻。
汝窑粉青莲花式温碗
    这是台北故宫十大国宝之一。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唯独这件水仙盆釉色匀润,通体无纹,益发显得素雅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于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为传世仅有。
   汝窑粉青莲花式温碗
    这件汝瓷,是一件十瓣莲花造型的小碗。淡蓝的色调,端正的外形,流露出一种典雅高尚的美,是陶瓷工艺尽善尽美的代表作,呈现中国瓷业理想的典范,是一件全世界仅存的孤品。
  定窑婴儿枕
    宋代小瓷枕流行很广,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也有动物造型的,这件婴儿枕是其中造型较为繁复的一个,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存世定窑婴儿枕共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台北故宫藏有一对。
    钧窑丁香紫尊
    丁香紫尊的釉色是钧窑最知名的紫红釉,青中泛紫、紫中带红,绚丽多彩。釉层浓稠、层次丰富,展现了钧窑工匠擅于利用火候、釉料,创造深浅不一釉色的功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3-2-4 00:08:05 | 只看该作者
北宋早期。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少量青瓷和黑瓷。青瓷施 釉很薄,釉色还不稳定,呈淡青色。器物以素面为主,仅见少量印花菊纹等装饰。 2、发展时期:北宋中期。仍以白瓷为主,但青瓷数量明显增多,施釉均匀, 釉层变厚,装饰上新出现了莲花、牡丹、竖条纹和凸线纹。 3、鼎盛时期:北宋晚期。青瓷不仅数量上超过了白瓷,而且器类多样,花 样繁缛,釉色以豆青和豆绿为主,还出现了少量天青釉瓷器,装饰上增加了印花 龙纹、刻划牡丹和海水游鱼等,并在同一件器物上划花和印花并用,即器表划花、 器内印花。除印花外,素面器物一般不使用模制,多采用手拉坯工艺制成。 4、衰落时期:金、元时期。青瓷釉色变深,釉面缺乏光泽,釉层内杂有褐 色小斑点,器型增大,壁面加厚,器体显得粗笨。 (二)官汝瓷(约宋哲宗元佑元年 1086 年——宋徽宗崇宁五年 1106 年间 共 20 年) 1、第一阶段:创烧阶段。既烧制满釉支烧的天青釉瓷器,支钉粗壮,又烧 制豆青和豆绿釉刻、印花瓷器。 2、第二阶段:成熟阶段。天青釉瓷器占全部瓷器的 99%以上,传世的汝瓷 形制应有尽有,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类。其中不少器类,无论素面还是有纹饰, 大多采用模制,如洗、盘、钵、盆、碟、炉和部分碗、盏、套盒等,器物外壁有 纹饰的用外模,内外壁无纹饰的皆用内模器物造型工整,器壁厚薄均匀,支钉小 而尖,工艺非常精细。大型器物或不便使用模具的器物如各类瓶、樽、器盖等, 则以手拉坯工艺为主。此时,出现了大量的支圈垫烧器物。 二、官汝瓷的特征及鉴定 1、胎体特征 胎骨薄,胎色呈浅灰、灰白,俗称“香灰胎”,褐灰和深灰色的极少,而出土 残片其断面色调多接近土黄和灰中泛白,这是与泥土长期接触土蚀造成的,非汝 瓷本色。烧成温度越低胎色越淡,烧成温度越高胎色就越重。与同时期的民汝相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比,官汝瓷胎烧结程度差,呈未完全烧结状态,质地疏松,断面涩且没有光泽, 吸水率相当高,大小不一的孔洞特别多,这是鉴定官汝瓷片的重要条件之一。 2、釉色特征 施釉较薄,釉色莹润,有的呈半透明,有的呈乳浊状,以天青色(即“雨过 天青”之类的淡蓝色)为主,釉色变化大,包括了粉青(即青中闪绿,釉层透亮, 有浓淡之分)、月白、卵青(即与青色鸭蛋壳相似,有失透感)等,还有青绿釉 色,釉色变化小,在传世品中绝少。实际上可归纳为天青和青绿两种釉色,其中 粉青、月白和透明度较好的卵青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淡灰色。从显微结构可以看 出,乳浊状釉中有大量钙长石及少量残留石英形成的细小晶体团存在。 3、造型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官汝瓷器类有碗、盘、碟、盏、盏托、器盖、钵、洗、盆、 套盒、瓶、炉、壶等 20 余种,约 40 多种造型,较传世品器类明显增多。但也 有窑址没有发现的器类,如樽等。其器型多为宋代常见的瓷器风格,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征,只是在制作方法上以模制为主,器物形制更加规范、工整。 4、纹饰特征 有刻划、模印和雕塑等手法,图案以莲瓣、龙纹为主,还有鱼纹、鸟形、乳 钉和弦纹等多种。 5、工艺特征 不少器物内外满釉,外裹足支烧,支钉细小如芝麻,排列多紧靠圈足足墙, 支钉断面呈白色,支钉数多为 3、5 个,极少有 4、6 个的,如壶类方形器、椭 圆形水仙盆等。完全支烧的器物有各类洗(外裹足、深腹平底)、盘(外裹足、 假圈足、三足、平底)、碟、钵、盆(外裹足、假圈足、四足、平底)、樽等。 碗类器物,垫烧占绝大多数,除外裹足碗皆支烧外,直圈足花式口碗也有满釉支 烧,个别的敞口小矮圈足碗支烧置于圈足跟上。瓶的种类繁多,多为垫饼垫烧, 足端露胎无釉,满釉支烧的仅见盘口折肩瓶和个别矮圈足小型瓶类器物上。盏 托、盏、套盒比较特殊,以垫烧为主,少数满釉者,支钉横置在圈足底面上,个 别较矮套盒支烧在盒内底面上。 汝瓷系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釉面多有无色细碎开片,呈鱼鳞 状或冰裂纹,另有极少部分无开片的器物,如椭圆形水仙盆等。
6、釉内气泡特征 以四十倍显微放大镜察看,一种气泡大而稀疏,一种气泡若隐若现,犹如数 颗水泡由水底窜升还未到水面之状,但总体为“寥若晨星”。 当然,从总体上而言,上述所有特征并不是在每一件汝瓷上都全部具备的, 不能形而上学,贸然肯定或否定。 三、官汝瓷后仿品的鉴定 汝瓷的仿烧始于明宣德年间,清代雍、乾时期达到高峰,不仅数量大,而且 质量颇佳。现代的仿烧主要集中在河南汝州市、禹州市和平顶山宝丰县的诸多民 间窑场。 (一)明宣德仿品特征 1、器类主要有菱花式洗、蟋蟀罐、鸡心碗和盘等,器型为宣德时期常见造 型,与汝瓷造型相去甚远; 2、只重视模仿釉色,但釉色偏蓝,釉面片纹较重; 3、有些器物的底部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不辨自明。 (二)清雍正、乾隆仿品特征 1、清代仿品品种繁多,多有创造,且大小悬殊,绝大部分是高档陈设瓷和 文房用具,瓶类器居多,碗、盘、盅、碟类圆形器十分少见。雍正仿品器型主要 有象耳瓶、菊瓣瓶、贯耳瓶、蒜头瓶、葫芦瓶、弦纹瓶、三系瓶、双耳扁瓶、石 榴樽、象耳樽、犀耳樽、六方渣斗、缸式钵、桃式洗、水仙盆、花觚等;乾隆仿 品器型主要有撇口瓶、弦纹瓶、蒜头瓶、直颈瓶、葫芦瓶、观音瓶、鱼耳瓶、象 耳瓶、贯耳方瓶、五孔方瓶、七孔花插、花口缸、双耳樽、水仙盆、印泥盒、桃 式洗等; 2、修胎规整。胎体为灰中泛红褐色,颇似“香灰胎”; 3、釉面呈泛蓝透亮的天青色,清澈晶莹,釉色匀净,与汝瓷整体质感相差 甚远。开细小纹片,与蟹爪纹较为相似; 4、底部圈足处理平滑圆润,露胎处全部涂以红褐色的釉水,且大多书写有 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款识,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现代仿品特征
既仿釉色,又仿造型,仅有少数略得神韵,看上去颇有几分相似,但绝大多 数只是照葫芦画瓢,不仅釉面透亮,釉色偏蓝,且器物不成比例,尺寸大小也与 汝瓷相差甚远。有的新器作旧,应谨防上当。 四、汝窑与张公巷窑的区别及鉴定 (一)张公巷窑的特征 1、胎釉特征 类似汝窑的青釉瓷器,是张公巷窑烧制的唯一产品。从整体上看,它既不同 于临汝窑的豆青釉,也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釉。其釉色可分为卵青、淡 青、灰青和青绿等,釉面玻璃质感较强,有的器表布满细碎冰裂纹开片。常见以 薄胎薄釉为主,胎质细腻坚实,胎色有粉白、灰白和少量浅灰色; 2、器型特征 器类有碗、盘、洗、瓶、壶、盏、盏托、熏炉、套盒和器盖等 10 余种。 3、底足特征 带圈足的器物外裹足的较少,以平直圈足为主,器底有支钉痕的呈非常规整 的圆形小米粒状,分别为 3、4、5、6 枚。 4、工艺特征 与汝瓷一样,系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 (二)汝窑与张公巷窑的主要区别 1、汝瓷釉色为纯正的天青色,而张公巷窑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手 触有光滑感; 2、汝瓷开片有冰裂纹和鱼鳞状两种,而张公巷窑开片较汝窑细碎、显著; 3、汝瓷胎体呈香灰色,而张公巷窑胎体较薄,胎色泛白,一般作灰白色; 4、汝瓷支烧器物以外裹足为主,支钉细长如芝麻状,支钉数量绝多为单数 3 或 5 枚,而张公巷窑多为平直圈足,外裹足较少,支钉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 钉数量从 3、4 枚到 5、6 枚,单数、双数均有; 5、张公巷窑中的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堆塑莲纹熏炉、套盒、盏托等 不少器型,与汝瓷同类器均有一定的差异,而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 椭圆形圈足洗和四方平底盘等器型,则为汝窑所不见。 五、汝窑与南宋老虎洞官窑的异同
(一)两窑的共同点 1、窑场的性质相同。都是为宫廷烧造瓷器的窑场,既烧礼器、陈设器,又 有日用器; 2、釉质和造型相同。均为烧造青瓷的窑口,釉呈乳浊、半失透状。汝窑以 天青色为主,也有粉青、天蓝诸色调,老虎洞窑以粉青和米黄色为正烧品主流; 大部分器物有开片,同为冰裂纹或鱼鳞状;两窑造型相同的器物主要有洗、盘、 碗、鹅颈瓶、梅瓶、纸槌瓶、套盒、盏托、器盖等,不少器物用模制成型,毫无 二致; 3、窑具及烧制工艺相同。均最常见的是带有 5 支钉的圆形薄饼状支烧,也 有不少圆形垫饼和垫圈,一些大器均可能采用裸烧的方法;两窑同为两次烧成, 不少器物裹足支烧; (二)两窑的不同点 1、窑炉结构不同。 汝窑属北方地区常见的半倒焰式馒头窑,窑炉小,窑温高,便于控制火候, 故烧出的青瓷釉色纯正;而老虎洞窑为南方地区常见的长条斜坡式龙窑,窑室升 温慢、冷却快,窑室气氛难以控制,故烧出的青瓷釉色灰暗,不如汝瓷亮丽; 2、产品各有特点。 (1)胎釉有差异:老虎洞窑使用当地的紫金土和黏土作原料,内含大量的 氧化铁成分,故胎色较深,胎体都呈黑、紫或灰褐色,而汝窑则为香灰色;老虎 洞窑的釉色为较深的青色,而汝窑釉色较浅,同时不见米黄色器物; (2)器类有差异:老虎洞窑的觚、鼎式炉、鬲式炉、夹层碗、穿带瓶、镂 孔套瓶、渣斗式花盆等,为汝窑所不见,而汝窑的莲花碗、双鱼纹洗、荷叶座炉、 六方倭角套盒等,也不见于老虎洞窑; (3)装饰有差异:老虎洞窑不重装饰,仅在少量碗、盘的器表刻有莲瓣纹, 花盆唇下装饰一周附加堆花边,套瓶腹部饰上下两组缠枝镂孔花卉,而汝窑装饰 种类繁多,尤以莲纹最为常见,另有龙纹、鱼纹和铺首衔环等装饰,更有鸟体、 龙身等雕塑,形象逼真,制作精致; (4)烧制工艺有差异:汝窑采用支钉支烧和垫饼垫烧两种,支钉痕为 3、5 枚小芝麻状,支钉断面呈白色,而老虎洞窑除支烧和垫饼垫烧,支烧痕呈圆形且
偏大,支钉断面呈黑色,支钉数量以 5、6 枚居多,也有 7、8 枚,最多可达 13 枚外,还有不少大件器物,如樽、盆、洗、钵类外底刮釉,使用环形垫圈垫烧; 3、残次品的处理方法不同。 汝窑是将残次品打碎后就地扔掉,且瓷片碎小;而老虎洞窑则不是随意处 理,是将残次品打碎后,有意识地深埋于表面覆盖有纯净黄土的专用瓷片坑,以 避免向外流失,坑内瓷片基本上都能复原成完整器物。 六、汝窑与禹州钧台窑钧瓷同类产品(即汝钧)的区别 汝窑与禹州钧台窑钧瓷同类产品(即汝钧) “钧汝不分”是指两者之间比较接近的天青、天蓝釉品种和挂紫红斑的产 品,其胎质的粗细、造型式样、釉的厚薄、釉质釉色、装饰纹样和烧造工艺等方 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很难区分。但仔细比较,其区别如下: 1、釉的配方上:汝瓷属高铝低硅,所以施釉薄而呈色均匀,而汝钧瓷属高 硅低铝,必须施厚釉才能呈天青色; 2、挂斑呈色上:汝钧瓷紫斑深暗,而汝瓷红斑鲜艳且较为少见; 3、工艺特征上:汝钧瓷一般为紫口、铁足、芝麻酱底,器底均刷有芝麻酱 色护胎釉,烧造时多采用锯齿状的支具支烧,留有支钉痕,而汝瓷则采用外裹足 满釉支钉托烧,一般为 3 或 5 个细小芝麻状支钉,也有足底露胎不上釉而采用 垫饼垫烧的,这与汝钧瓷底足刷护胎釉的做法有明显区别; 4、产品档次上:汝钧瓷基本上是民窑产品,造型多为碗、盘、钵之类的生 活用品,只有少量的如粉妆盒一类的精品。其在北宋早期多素面,并有细小开片, 少数碗、盘皆用凸线纹将器壁分为若干等份,此为汝钧早期的装饰特点;北宋中 期采用刻花装饰,以缠枝、折枝花卉加以装点;到了北宋晚期,则大量采用印花 技法装饰器表,图案丰富,花纹流畅,印花规整。未曾发现官汝瓷产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3-2-4 00:23:21 | 只看该作者
學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3-2-5 16:23:38 | 只看该作者
张公巷是什么已乘鹤西去的汪庆正先生(原上海博物馆付馆长)在会上讲:从南宋鱼鳞纹饰,推断汝州张公巷窑就是南宋官窑的前生。
   他说:“张公巷被发现后,张公巷出土的瓷片是不同于汝窑的。一、瓷片的胎里含锰少,胎质比汝窑的白;二、釉总体上来说呈乳浊状,比汝窑的厚一点;三、出现了较多的圆形支钉痕,汝窑为芝麻支钉痕;四、瓷片上的开片鱼鳞纹多。谈到这儿就与南宋官窑联系起来了,在杭州发现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台下官窑的瓷器上有圆形支钉痕,还有大量的鱼鳞纹瓷片。这说明南宋官窑是从北宋官窑演变而来的,而北宋官窑的前身就是汝窑。张公巷出土的这批东西,除了官窑之外一般民窑绝不会有。”汪庆正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这一段话是我们认识北宋官窑和官汝瓷极重要的知识财富。





发布时间:2012-03-22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唐代,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汝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汝官窑址在何处?是一大悬案。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曾在汝州市、联郏县、鲁山、宝丰、宜阳、新安等10多个县市,发现多处窑址,均属于民窑系统。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窑址附近盛产玛瑙石,是汝窑特殊色泽的釉料。所烧青瓷,色泽莹润,并有美丽的开片。宋哲宗元祜年间,在青岭镇设巡检司,专管坑治。试掘中,出土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盘托、器盖等。这一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   

汝窑的釉色青如天: 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睛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面如玉: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融化之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 .

反过来则说明,缺乏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釉质肥厚莹润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匀、显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量气泡和缩釉现象, 蝉翼纹: 用"蝉翼纹"来形容汝官釉面的开片最为形象。前人用"蟹爪纹"来形容,这里有二种说法。其一"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是说釉面上因气泡破裂而产生的棕眼犹如螃蟹走过沙滩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开片的长短无序,呈不规则交错尤如蟹爪。笔者看法:所谓"蟹爪纹"是在瓷器开片的一条主纹上,另生出一条次纹,形成一个"Y"型(蟹爪),然后在次纹的一边又生出一条次次纹,形成又一个小一点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树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样。其实中国画技法中创始于宋初的枯树画法的一种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来解释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最简单不过了。

不过用蟹爪纹来形容汝官釉面开片却有不足,因为它只形容了开片的主次及走向,却无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开片。因而有人在考虑这方面时就用"鱼鳞纹"或者"冰裂纹"来形容。因此用"蟹爪纹"、"鱼鳞纹"、"冰裂纹"来解释汝官釉面的开片都是只抓住了一点而没有顾及其余。而蝉翼纹既包含了蟹爪纹又包含了鱼鳞纹或冰裂纹,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晨星稀: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鱼子纹: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状泛黄有异于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块。对鱼子纹的解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釉面细小的开片细若鱼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但我觉得用蝉翼纹来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一些美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张。说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红斑块显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己,我甚至觉得,这是汝瓷的缺陷。不过对汝瓷来说,又多了一个非典型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有铜骨无纹者。所于,鱼子纹是汝瓷的非典型特征。   "蔡"字款铭文,涂紫褐护胎釉,色泽深沉。当属宋朝蔡京{(1047—1126) 字元长,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司空,拜太师。}的文房用品 。蔡京为北宋"米蔡苏黄"书法四大家之一,所用的文房以及其他用品当属地方官员所送。大家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生辰纲就是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十万贯金珠、宝贝、玩器等物,送上东京,与他丈人蔡太师庆生辰。可见当时全国各地官员贿赂蔡京的情形。蔡京乱政专权达二十年之久。鼓吹"丰亨豫大",耗竭国库资财,把北宋拖到了灭亡的边缘。史载蔡京在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在北宋将灭逃离京城时,把他平日所积金银珠宝、文房清玩用船运走,装了满满一大船。为了防备盗匪抢夺,蔡京还将其中的四十担金银珠宝寄放到浙江海盐的族人家中,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钦宗将蔡京贬为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韶州(今广东韶关)安置,路上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汝州与宝丰之间 就是汝瓷的遗址! 希望大家多了解汝瓷!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在河南临汝县, 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後人补刻的。   

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由上可知,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   

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一般。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当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因此汝窑大部分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经过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 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汝窑的历史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20:5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3-2-7 14:19:26 | 只看该作者
馆藏钧瓷选编1已有 361 次阅读  2009-08-17 20:12   标签:  钧瓷  选编  

钧瓷,是我国北宋五大名窑瓷器之一,岁月沧桑,民族多难,流落各地的钧瓷,也如民族多难的写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英、法、美、日、俄罗斯等国名列前矛。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这些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十分之九都秘不展示,除非得到特殊许可,一般游客无缘谋面。现选集部分,以飨瓷友。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品



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



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



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



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热门日志导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3-2-7 15:34:08 | 只看该作者
法门寺秘色瓷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5月07日12:07 新浪读书
唐代晚期出现了一种瓷器,对中国瓷器影响非常大,叫秘色瓷。秘色,意为秘密之色,充满神秘感。实际上,秘色瓷算是越窑的改进版。今天很多商品都是一代代地改进,历史上的越窑也是这样不停地改进。我们讲过,最早的越窑颜色叫糖黄色,有点儿像红糖的黄色。黄色肯定不如绿色好看,于是它就向绿色慢慢过渡,要追求这个绿色。秘色瓷的颜色就非常青绿了。
目前为止,明确发现秘色瓷的就是陕西法门寺。法门寺的物品入库有单,上面写着“秘色瓷”多少件。因为有了法门寺这批东西的出土,才把我们传了一千多年的秘色瓷的谜底揭开。原来谁也不知道“秘色”到底是什么色,它是一个秘密的颜色,是一个你甭想看到的颜色。
法门寺在陕西扶风法门镇,系唐高祖李渊定名,寺中供奉佛指舍利。这枚舍利是佛教的至宝,由七个函套装着,一个套一个,最里面的函装着舍利。因为法门寺的塔突然塌陷,国家在抢救性挖掘时,发现塔下有个地宫。这个地宫从埋好到发现,中间没有任何人骚扰过,埋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所有的物品都是当时埋下,文字写得清清楚楚,一共出土了2499件文物。其中,对中国陶瓷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明确了秘色瓷是什么样子。因为法门寺秘色瓷的出现,民间很多过去不能解释的事全都迎刃而解了。唐代的法门寺在做佛事的时候非常隆重,所有人都顶礼膜拜,皇上亲自主持仪式,所以法门寺里埋的一定都是最高等级的东西,比如大量的金银器。那么,秘色瓷一共埋进多少呢?14件。门口搁着1件八棱瓶,剩下13件都搁在一个大盒子里。地宫里的《衣物账》上注明:“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写得很清楚,每一件都对得上。
我最早喜欢瓷器的时候碰见过很多秘色瓷,但当时不知道。法门寺不出土,谁也不知道什么叫秘色瓷。我就总觉得这个瓷器的颜色跟越窑有区别,按照越窑的标准,这个绿色不正。这种秘色瓷的价钱也忽高忽低,很多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时有人告诉我,说这个绿色的瓷器可能是龙泉地区烧的,窑口也不明。那时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不像现在。我记得有一次,有个人拿来很多,我挑一两件买了,剩下的都放弃了,现在想起来特别可惜,当时应该把它们都买了。
到了秘色瓷的时候,瓷器开始有了宫廷特征。后来说的“官窑”的概念是宋代形成的,宋代以前没有这个概念。惟独秘色瓷,开始有了官窑的雏形。比如唐代诗人徐夤,写过一首诗《贡余秘色茶盏》,“贡”是上贡,说明秘色瓷不是专门为皇帝烧的,但要为皇帝上贡,所以它带有官窑的一些特征,是官窑的一个前奏。诗是这么写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他就描绘这个瓷器有多么漂亮,说它像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都是溢美之词。但我们注意到,诗里表明这种秘色瓷的颜色已经不是黄,而是绿了。


20110909_084410_478.jpg (24.67 KB, 下载次数: 78)

20110909_084410_478.jpg

20100408162518-160848792.jpg (10.34 KB, 下载次数: 84)

20100408162518-160848792.jpg

20110328185727_77675.jpg (42.12 KB, 下载次数: 71)

20110328185727_77675.jpg

20110328185909_32241.jpg (59.63 KB, 下载次数: 67)

20110328185909_32241.jpg

20110328190330_23651.jpg (46.02 KB, 下载次数: 63)

20110328190330_23651.jpg

20111031164417_8693.jpg (70.59 KB, 下载次数: 74)

20111031164417_8693.jpg

20111031164552_9301.jpg (52.74 KB, 下载次数: 62)

20111031164552_9301.jpg

megajoy1_site_2006102416383438569152.jpg (21.42 KB, 下载次数: 61)

megajoy1_site_200610241638343856915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3-2-7 15:40:53 | 只看该作者
秘色瓷器探秘与鉴真:掀开其神秘的面纱!来源:百度博客  编辑:安妮


  关于秘色瓷器,历代都有探秘者,现代人(特别是法门寺出土唐代晚期秘色瓷后)更加掀起了探“秘”热潮。然而,大多纠缠于秘色之“色”,且“色说”纷杂。

  色说者先驱五代人徐夤曰:捩翠融青、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嫰荷涵露、竹叶初发……

  后来者曰:秘色瓷釉色灰或浅灰色;青灰色;艾色或青绿色;青黄色;黄绿色;色泽绿黄;釉色以青泛黄为主、青绿次之、个别呈湖绿色;釉色为黄或青中泛黄;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
秘色瓷

  由此可见,色说者所见者并非同样之器,或非同时代之器;且同一色也各自表述不同。无主见者“晕”,无所适从!

  探秘者以现代冯松林教授带领的团队为主,他们通过对古秘色瓷釉的化学元素解析,认为秘色瓷釉明显不同于一般越窑青瓷之釉;认为秘色瓷是特意所为,是秘制配方,故曰秘色……

  其实,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被人们搞复杂了。真正的秘色瓷,釉色是不统一的,说明其配方中的化学元素并不统一。不统一,就无所谓“秘密配方”。

  真正的“秘方”,其釉料配制比例是一贯性的、不可随意变化的、秘不外宣的。其化学元素的含量是不变化的(就像医药“祖传秘方”一样),所以,秘密配方的瓷釉颜色肯定应该是统一的。然而,众所周知,秘色瓷的釉色并不是统一的。

  我认为,秘色瓷作为贡瓷,其胎釉配制肯定精于普通越窑瓷器。秘色瓷胎骨淘洗精炼,其化学元素肯定不同于普通越窑瓷,釉汁配制只要考虑趋于精细、明亮、润泽,其化学元素肯定不同于普通越要瓷器。“秘密配方”之说,不过是增加其“神秘性”,使人们感到神秘莫测而已!

秘色瓷
  确切地说,秘色瓷是越窑中精细制作的贡瓷;晚唐时期作为地方特产进贡朝廷,从五代到北宋初期,它就是弱国向强国缴纳“岁贡”的地方特产之一。唐代、五代和北宋的秘色瓷是在不断发展的,因而,用法门寺出土的唐代秘色瓷来鉴定五代和北宋的秘色瓷,是认识不足的、缺乏全面认识的狭隘观点。

秘色瓷
  真正的北宋秘色贡瓷——金扣越器[见文后附注],至今未见报道。不论是全国的大小博物馆还是大小收藏家,都未报道过“金扣越器”。不仅未见完整器,甚至连碎片也未曾见过。据《二十四史》之宋史记载:吴越国钱俶[chu]曾给宋太祖进贡过金扣瓷器一万件;976年,给宋太宗进贡过金银扣器五百件;978年又给宋太宗进贡过越窑瓷器五万件、金扣越器一百五十件、银扣大盘十件。由此可见,现代人对于吴越国进贡给北宋的瓷器都还存在着“未知领域”,更不用说更久远的古瓷器,我们不知还有多少未知的知识!面对几千年浩瀚的“瓷海”,我们的知识和认识水平真的很贫乏,根本不敢妄言或自诩“行家”,我们还需要各方面涉古人士倍加努力,通过若干代人的共同努力,方可总结出较为全面而正确的古瓷器鉴赏知识。那种自以为古瓷知识丰富的人、自以为了不得而漠视收藏民众的人,实属幼稚可笑之人;那种敢于在网络论坛中打嘴仗、信口雌黄断真假的人,实属不知天高地厚之人!

秘色瓷
  如何分辨秘色贡瓷和普通越窑瓷器呢?不管是唐代的、五代的、北宋的,也不必细究其釉色,凡是秘色贡瓷,都是制作相对精细的,不是粗糙的。当然,受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限,特别是受单元瓷土不耐高温的限制,秘色贡瓷比普通越窑瓷器也不会存在“天壤之别”。北宋中后期的越窑精品与秘色瓷比较相近,只是不具备与定窑、汝窑竞争贡瓷的能力而成为普通民用瓷了。

  如何鉴定其真伪呢?只须牢记一点:凡是宋元以前的古瓷器,保存至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出土的,而出土的秘色瓷器都有土浸斑点或在支烧钉断面上有古旧的土碱(钙化物)生长其上。如下面这些图片。

  
秘色瓷

秘色瓷
秘色瓷
秘色瓷
秘色瓷

  总之,秘色贡瓷是越窑中的精品,是弱国进贡强国的土特产;秘色贡瓷的生产时段是晚唐至北宋初期(宋太宗后,未见史书记载秘色贡瓷——金扣越器)。[弱国向强国进贡性质的秘色瓷,只是五代至宋太祖时期;晚唐和宋太宗时期都是所属地方特产进贡朝廷的性质——公元984年,宋太宗将吴越国国王改封为“汉南国王”,987年又改封为“南阳国王”。史载:“雍熙元年[984年,赵光义将吴越国王钱俶——村夫加注]改封汉南国王。四年春,出为武胜军节度,改封南阳国王。俶久被病,诏免入辞。将发,赐玉束带、金唾壶、碗盎等。俶四上表让国王,改封许王。端拱元年[988年]春,徙封邓王。会朝廷遣使赐生辰器币,与使者宴饮至幕,有大流星堕正寝前,光烛一庭,是夕暴卒,年六十。]

  附注:本文多数图片搜集于网络(博物馆藏品)。

  关于“金扣越器”,村夫详阅《二十四史》,在宋史:卷四百八十,列传第二百三十九,◎世家三 ○吴越钱氏 中记载:“惟治字和世,废王倧之长子。倧初迁于越而惟治生,俶爱之,养为己子。幼好读书。八岁授两浙牙内诸军指挥使,判军粮营田事,又改德化军使,迁检校太保、台州团练使。乾德四年[966年,太祖赵匡胤——村夫加注]四月,制授宁远军节度、检校太傅,仍兼衙职,与惟濬节旄同日而至,国人荣之。

  王师讨江南,惟治从俶率兵下常州,策勋改奉国军节度。俶入朝,命惟治权发遣军国事。俶还,令奉币入贡,抚谕命赐甚厚。惟治又献涂金银香师子、香鹿凤鹤孔雀、宝装髹合、扣金瓷器万事,吴缭绫千匹。辞日,赐袭衣玉带、涂金鞍勒马、金银器、缯彩逾万计。

  还有:“太宗[976年,赵光义——村夫加注]即位,加食邑五千户。俶贡御衣,通天犀带,绢万匹,金器、玳瑁器百余事,金银扣器五百事,涂金银香台、龙脑檀香床、银假果、水晶花凡数千计,价直钜万;又贡犀角象牙三十株、香药万斤、干姜五万斤、茶五万斤。俶又请岁增常贡,诏不许。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赵光义——村夫加注]正月,孙氏卒,遣给事中程羽吊祭。九月,上言乞所赐诏书呼名,不许。

  三年[978年,赵光义——村夫加注]三月,来朝,遣判四方馆事梁迥至泗州迎劳;惟濬先在阙下,上遣至睢阳候俶。俶先遣孙承祐入奏事,上即遣承祐护诸司供帐劳俶于郊,又命齐王廷美宴俶于迎春苑。俶尽至,对于崇德殿,赐袭衣、玉带、金银器、玉鞍勒马、锦彩万匹、钱千万;宾佐崔仁冀等赐金银带、器币、鞍马有差。即日宴俶长春殿,令刘鋹、李煜预坐。俶贡白金五万两、钱万万,绢十万匹、绫二万匹、绵十万,屯茶十万斤、建茶万斤、干姜万斤,越器五万事,锦缘席千,金银画舫三、银饰龙舟四,金饰乌木御食案、御床各一,金樽、盏,各一、金饰玳瑁器三十事、金扣藤盘二、金扣雕象俎十,银假果树十事、翠毛真珠花三丛,七宝饰食案十、银樽 十、盏 副焉,金扣越器百五十事、雕银俎五十,密假果、剪罗花各二十树,银扣大盘十,银装鼓二、七宝饰胡琴五弦筝各四、银饰箜篌方响羯鼓各四、红牙乐器二十二事,乳香万斤、犀角象牙各一百株,香药万斤、苏木万斤。上又尝召俶及其子惟濬宴后苑,泛舟池中,上手酌酒以赐俶,俶跪饮之。其恩待如此。



相关新闻
五代秘色瓷器概况秘色瓷器之谜中拍国际首推定窑和秘色瓷器专题拍卖
杂谈钧窑釉变及蚯蚓走泥纹


  
  这种不可视见的蚯蚓及其走坭纹路若表现在瓷器上则是一种线状开片纹痕,无规则的。若将放大器当作树枝,拨开表坭(即放大显示)可见到釉裂纹如绘线,线下出现一条放大状如磨沙的玻璃管,管内有部份出现因缩釉或喷釉及瓷胎老化充填物质甚至冒出纹线外,其状恰如蚯蚓退缩及喷坟的模样。(见图7)
图7-1
图7-2
图7-3
图7-4
  上面所说的只是两种比较方法。但笔者注意到所有的古代陶瓷器皿的胎都是较粗松容易老化,宋代的钧瓷胎也例外,为啥?笔者认为因宋代钧瓷从唐代演变过來且不改唐法故多是黑灰胎,但其质地仍粗且松散,且在瓷胎烧制成型之时有意受冷热不均导致开裂纹,其程度非一般可比。最后再经一至二次施釉方法烧制形成上述的开片纹饰。笔者认为这是先天的无意之中发生变成的特殊工艺。而后期发生的裂纹则是张应力作用下产生是后天的。

  万物归于土是自然界的定律,瓷器也最终还原为土。

  钧瓷到现代巳几百年历史,有上述的因素,钧窑瓷器出现老化现象是-定的。笔者藏有-件宋钧四系耳小罐(见图8)
图8  除底部经清洗造成装饰釉水全部褪化露胎外,其它器表面看不出老化现象。用放大微观法立刻证实钧窑到代釉面一定出现氣泡死亡坑和开片(裂纹或管道)坟堆特征,(见图9)是因其胎体先于釉面出现老化松散败呈象,又因其状如蚯蚓行走时出现的坟堆纹路,故后世皆称蚯蚓走坭纹。这是几百年岁月造就钧瓷的断代特征!因历史时间限制,加上从元代起用二元配方取代落后的唐宋配方及工艺技术,导致蚯蚓走泥纹后世失存而无法仿制,也间接证明蚯蚓走坭纹寇名不是宋代,而是后代。这些都是笔者个人肤浅见解请读者指正。

杂谈钧窑釉变及蚯蚓走泥纹



  钧瓷釉的基本色是蓝色。是各种浓淡不-的蓝色,淡的称为天青,深的称为天蓝,更淡的称为月白。这些乳光釉都具有莹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对于这种奇特的乳光现象和那种幽雅的蓝色的形成肌理,人们甚少研究。近年科学家才对宋元时期钧窑作了较为糸统的研究其结果在此引用部份大致如下:

  1>钧釉是一种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特征是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园球状的小颗粒。小颗粒称为分散相,能按瑞利定律散射短波光,使釉呈现异常美丽的蓝色乳光。

  钧釉的红色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钧釉的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熔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是由于在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2>钧釉化学组成特点是A1203含量低而SiO2含量高,还含有0.5-0.95%的P2O20早期宋钧的SiO2/A1203比介于11.0-11.4%之间,P2O5多数为0.8%,官钧釉的SiO2/A1203比在12.5左右,P2O5在0.5-0.6之间。
钧红釉中含有0.1-0.3%的CuO,还有差不多数量的SnO20在天蓝、天青和月白色釉中,CuO含量极低,只有0.001-0.002%,和一般白釉中的铜含量差不多。

  三)钧窑瓷器烧成的温度依据

  钧窑是还原窑据估计窑温可烧至l350°。而钧瓷烧成的温度介于12500-1270℃之间。由于采用还原气氛,经过还原的作用大大降低了Fe2O3的含量,便使得分相过程顺利进行,从而达到烧造钧瓷的目的。

  四)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及特征

  人人都知蚯蚓走泥纹是宋钧瓷釉的特征之一,那么蚯蚓走坭纹的冠名是在宋代吗?须然有书论述这种开片纹的形成原因是由于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乾裂,施釉后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的釉流入空隙填补裂罅所形成的。既然如此简单又为何无人能仿出真品一样的钧瓷呢?(见图3温家钧窑钧瓷瓶)
图3-1
图3-2
  其实宋代钧器瓷胎在上釉前都先经素烧成型,所以瓷胎经第-次高温烧制促使其发涨、收缩,钧窑工人利用当时钧窑特有的技术(或许是突发致冷办法)而促使成型的瓷胎出现俗称干裂的不规则裂纹,同时因钧釉是乳浊釉比较厚所以经一至二次的施釉也不可能即时浸入裂罅内,经入窑高温绕制在还原的氣氛下才有低粘度的釉质小部分填入裂纹內造成二次收缩形成内裂管因而产生蚯蚓走坭纹的现象。但话又说回來,真的蚯蚓走泥纹究竟有多少人见识?笔者在此说一说但凡从农村田野上,屋后园玩耍过或用蚯蚓钓过魚的人都会观察发现到蚯蚓及其走过的泥纹路,有二种。

  A种是可视的,表现在你只需掀起地上的砖或石块即可见一条倘开的圆管纹路,还发现被惊动的蚯蚓在纹路上退缩入坭洞内。(见图4)
图4
  而这种可视见的蚯蚓及其坭纹路,若表现在瓷器上则是一种开片裂纹,无规则的放大可见到的。裂纹内若有缩釉或喷釉现象就恰如蚯蚓退缩行走状。非常近似。(见图5)
图5
  B种是不可视的,表现是在松软的表面坭土下,蚯蚓在行进时崔发隆起一条条的遂道,被薄薄的松散坟表坭履盖着。面上是看不到蚓洞内容,可见的是隆起粗线坟状坭纹。(见图6)
图6-1
图6-2  当你用树枝轻轻地拨开坟坭表土就可见其管道,或许见蚯蚓正往管內退缩。

杂谈钧窑釉变及蚯蚓走泥纹


  
  这种不可视见的蚯蚓及其走坭纹路若表现在瓷器上则是一种线状开片纹痕,无规则的。若将放大器当作树枝,拨开表坭(即放大显示)可见到釉裂纹如绘线,线下出现一条放大状如磨沙的玻璃管,管内有部份出现因缩釉或喷釉及瓷胎老化充填物质甚至冒出纹线外,其状恰如蚯蚓退缩及喷坟的模样。(见图7)
图7-1
图7-2
图7-3
图7-4
  上面所说的只是两种比较方法。但笔者注意到所有的古代陶瓷器皿的胎都是较粗松容易老化,宋代的钧瓷胎也例外,为啥?笔者认为因宋代钧瓷从唐代演变过來且不改唐法故多是黑灰胎,但其质地仍粗且松散,且在瓷胎烧制成型之时有意受冷热不均导致开裂纹,其程度非一般可比。最后再经一至二次施釉方法烧制形成上述的开片纹饰。笔者认为这是先天的无意之中发生变成的特殊工艺。而后期发生的裂纹则是张应力作用下产生是后天的。

  万物归于土是自然界的定律,瓷器也最终还原为土。

  钧瓷到现代巳几百年历史,有上述的因素,钧窑瓷器出现老化现象是-定的。笔者藏有-件宋钧四系耳小罐(见图8)
图8  除底部经清洗造成装饰釉水全部褪化露胎外,其它器表面看不出老化现象。用放大微观法立刻证实钧窑到代釉面一定出现氣泡死亡坑和开片(裂纹或管道)坟堆特征,(见图9)是因其胎体先于釉面出现老化松散败呈象,又因其状如蚯蚓行走时出现的坟堆纹路,故后世皆称蚯蚓走坭纹。这是几百年岁月造就钧瓷的断代特征!因历史时间限制,加上从元代起用二元配方取代落后的唐宋配方及工艺技术,导致蚯蚓走泥纹后世失存而无法仿制,也间接证明蚯蚓走坭纹寇名不是宋代,而是后代。这些都是笔者个人肤浅见解请读者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3-2-7 16:03:24 | 只看该作者
中拍国际首推定窑和秘色瓷器专题拍卖来源:雅昌艺术网  编辑:安妮


宋金 定窑白釉七级佛塔 高43.5cm

  继成功地举办了2007年春季拍卖会后,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2007年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也将于12月21-23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三层亚洲会堂隆重开槌。本场拍卖会,设中国书画和瓷玉杂两个专场,本着“高精尖”的原则,精选了700余件拍品,供广大收藏爱好者选购。

  中拍国际在业界一向以善于运作高古瓷器著称。在2006年的春季拍卖会上,我们推出了“青瓷”专场,取得了非常优异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2007年的春季拍卖会上,南宋 龙泉窑粉青釉簋式炉,经过现场中、美、德等七位买家30多轮的激烈竞拍,最后以880万元的惊人价格成交,创下了国内龙泉窑青瓷拍卖的新纪录!为了配合国际市场上日益高涨的收购高古瓷器的热潮,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多方征集,在海内外藏家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将于本场拍卖会,在国内和国际拍卖市场上率先推出定窑和秘色瓷器专题拍卖。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我们此次征集的20余件定窑瓷器,有白釉、黑釉、酱釉、绿釉、青花、白地褐花等品种,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等类别,覆盖了定窑瓷器的各个种类,有些更为前人所未见,属首次在市场上面世,可谓定窑瓷器的实物百科全书。

  “秘色瓷”一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诗人用青翠欲滳的千峰秀色,描述越窑青瓷的 釉色,令古陶瓷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叫绝。五代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更是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用一连串的比喻把越窑青瓷的釉色描绘得犹如美女簪花:“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宋人赵德麟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的记载。前蜀王王衍的赞美:“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则对金棱秘色瓷碗作了生动描述。

  古人记载颇多,但后人却从未见过实物,究竟什么是秘色瓷,长期以来一直成为陶瓷界悬而未决之迷,自唐以降,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对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了13件瓷器,其形状规整,造型精美 ,晶莹凝润。釉色有湖绿、青绿、青灰、青黄和淡黄,其中两件为银棱金银平脱鸟纹瓷碗。另有碗5件,盘4件,碟2件。专家确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秘色瓷。

  我们此次征集的几件秘色瓷器,都经过了多位专家的反复论证,市场行家的多次推敲,并与法门寺地宫的秘色瓷器多番比对,确认无疑后,才推向市场,求教于诸位方家。

  此次拍卖会,在瓷器拍品中,还包括明清官窑和民窑的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单色釉等类别,如清乾隆 粉彩九桃纹盘(一对)、清道光 斗彩忍冬纹盘(一对)、清 黄地轧道粉彩梅瓶、清光绪 粉彩花卉大碗、明万历 青花人物大罐等。

  玉器拍品中,包括有战国龙凤玉佩、唐代青白玉带饰、明代白玉雕双螭龙纹玉瓶、清代白玉雕山水楼阁人物香筒、清代青白玉天女雕像等。漆器拍品中,包括有汉代漆凤纹杯、清乾隆 黑漆贴黄圆盒、清中期大捧盒、清描金彩捧盒等。此外,还有唐宋金银器、吴昌硕等大师的三十多方印章、铜器、佛造像、竹木牙角雕、珠宝翡翠饰品等各类拍品共计近400件。

  在中国书画专场中,有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作品350件,荟萃了八大山人、龚贤、齐白石、陆俨少、关山月、黎雄才、李苦禅、王雪涛、刘炳森、王明明等名家巨匠的精品。

  北京中拍国际2007年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将秉承“诚信至上”的经营理念,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各界朋友的支持下,尽心尽力办好每一场拍卖会,铸造中拍品牌,以回报广大客户的厚爱和期待。



相关新闻
五代秘色瓷器概况秘色瓷器之谜秘色瓷器探秘与鉴真:掀开其神秘的面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7 06:48 , Processed in 0.0635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