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网鉴定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享]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组图)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00:31:39 | 只看该作者

瓷器釉下存着气泡,可以用它的形态和变化作为鉴定古代陶瓷的依据之一。这已被陶瓷专家们所应用,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燃料和温度烧成的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组合形态都不同,用它可以作为断代和区分窑口的依据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气泡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规律;时间久远的瓷器一般死亡气泡,它的折光与釉面的包浆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静的萦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样的瓷器;釉质不一样的瓷器;施釉工艺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产的,釉下气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观察得到清末以后的瓷器釉下气泡无死亡。
  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
  一、以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应用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已经得出了社会公认的结论。如:
  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冯先铭先生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气泡死亡与釉面萤光的关系传统的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强光刺眼(又称贼光)即是新瓷。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也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绝对部为莹光。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釉下气泡的死亡对釉面光线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通过观察,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呈徽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气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二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三是受外因侵袭,如空气、手触等,环境如土泡、水浸等。四是瓷器在时间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

三、死气泡状态与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的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本文对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比较中,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气泡相对比,因青花料质不同,厚薄不同,对气泡的保护能力也不同,难于比较。白釉或青白釉虽有不同,但差异尚小。比较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助于准确的断代。

陶瓷界惯说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摆脱贼光,具备柔和悦目的萤光。以帝王朝代分大体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莹光。但宋元钧瓷、龙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们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钧瓷是含铜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笔者观察过多种这类瓷器,釉下气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个别气泡开始具有混污现象,有变死趋势。龙泉窑的石灰碱釉釉层厚,仅在釉薄的突核处才有死气泡现象。笔者藏一钩窑早期传世钢红彩斑茶碗,高4.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4厘米,青釉下已有好多气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银红彩覆盖下的气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来龙泉容香炉;仅在口边角和孩纹凸处有些死气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气泡完好。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

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对所藏不同时代的瓷器进行了气泡对比鉴定,结果如下:宋代定窑早期白釉瓜棱罐 黑色(土浸)60%、 宋代汝窑三足高式炉黑色 10%、宋代耀州窑六瓣花口盘A 多数为黑色30%、宋代耀州窑六瓣花口盘B 多数为黄色20%、宋代龙泉窑香炉仅凸处有黄色死气泡、元代青花八桂兽扭罐(罩透明釉基本无死气泡)、元代干粉釉凤首扁瓶有花边缘处有大气泡.基本无死亡、元代青白釉青花小口罐黑色 10%、明永乐釉里红鱼藻纹盖罐褐色 10%、明宣德海马纹青花胆式瓷 黑褐色8%、明成化青花风纺大碗 黑褐20%、明嘉靖乙末年知县徐(王几)造青、花八面首贯耳弦纹梅瓶黄色8%、明万历龙凤效五彩盖罐 黄色40%、明代青花元宝黄色 10%、清康熙双留款青花罐 黄色8%、康熙吉庆堂青花风穿牡丹尝瓶 褐色8%、康熙树叶款五彩人物盖合 黄色8%、雍正仿成化斗彩盘褐色 10%、乾隆防雍正青釉瓜棱瓶 褐色8%、嘉庆半边款五彩大碗 偶乐发现死气泡、清同治五彩益合 基本无死亡气泡、道光青花小碟四件(半边款)釉面较差 黄色16%、清同治苏府藏宝款刀马人尝瓶一对,基本无死亡气泡、光绪红釉描金团龙纹瓶 基本无死亡气泡、民国仿雍正羊首樽 无死亡气泡、民国花鸟题诗水注无死亡气泡、民国花鸟题诗药臼无死亡气泡。
  由上表分析,虽然各瓷器的生活史不同,但大体可以归纳为:宋代瓷器气泡死亡多,已多数为黑色,少数为褐、黄色;元代瓷器气泡因釉而异;明代如釉面较肥厚的永乐、宣德瓷器釉面俱有较强的气泡保护能力,死亡气泡多为褐色。清代早中期瓷器气泡死后多为黄、微黄色;清后期、民国和现代瓷器基本上无死亡气泡。气泡在死亡过程中由浅色变深色,在质感上由水莹状变成固体状,随着釉面的损毁,有的逐渐成为黑洞。瓷器气泡的发展变化是随着制瓷工艺的改进与提高而变化的,同样存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典型的朝代气泡都是质变后的结果,对量变阶段,即过渡阶段的气泡的变化,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除典型的朝代气泡应予以肯定外;对边缘过渡阶段的气泡尤应研究和肯定归属;结合其他断代标准进行准确的断代鉴定。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
  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00:40:02 | 只看该作者
汝窑青瓷的鉴定要领2008-11-24 16:15:04 作者:高阿申 来源:收藏快报 浏览次数:3255网友评论 3 条  自笔者《解读汝窑青瓷》一文在2003年第3期《收藏家》上发表以来,来信、来照或者持物要求鉴别藏品的汝瓷收藏者先后有数十位。其中两位山东企业家,从杂志社获悉电话号码后即与笔者通话,并立刻带着交付 ...
  自笔者《解读汝窑青瓷》一文在2003年第3期《收藏家》上发表以来,来信、来照或者持物要求鉴别藏品的汝瓷收藏者先后有数十位。其中两位山东企业家,从杂志社获悉电话号码后即与笔者通话,并立刻带着交付了20万元押金的一件汝窑三足洗(与卖主约定的成交价为120万元),从临沂飞抵上海;另一位地处南方的收藏爱好者通过专递,分三次邮来十多件北宋汝窑藏品的彩照及其说明。然而,经过仔细辨别,诸多所谓的宋瓷,无不为当今一些中档或高档的仿制品,没有一件系真正宋器。上述被“打眼”者中,于事后感到庆幸的数临沂来者,由于及时地明了假之所在以及第二天顺顺当当地退货,满心欢喜地称飞机票花得值、避免了一次大出血。而多数藏者对一度撩人魂魄又花费昂贵的这些“古董”则流露出些尴尬,不知藏之好、还是弃之好!当然,亦有个别自我感觉极佳者,坚信在街上买到的宋官、宋汝和宋钧瓷是自己“拣了漏”,还用自己左手一件带兽足的官窑盘,来证明右手上那件带兽耳的汝窑尊,并非孤例,亦是有本有源的。这些都说明,对汝窑的认识,我们还须进一步提高。
图1 二十一世纪河南仿汝窑三足炉(笔者藏)
汝窑奥秘、特征与鉴别
  眼下,凡色泽青蓝、釉面晶莹、开有鱼鳞纹或冰裂纹片的汝窑瓷器(图1),绝大多数为现代人杰作。它们的出产年代,在最近三、四年以来,至多不会早于公元2000年,同汝窑遗址的发掘时间大抵能吻合。这些色如“雨过天青”的“汝瓷”,其釉汁之所以酷似真品、并让历代摹拟之作相形见绌,是造物主对今人宠幸,让千年不见踪迹的汝窑遗址于世纪之交,奇迹般地暴露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民宅下。这些各式的汝瓷残件,不独让通体满釉、欲看不透的汝窑之秘大白于天下,还赐收藏者良缘,能酣畅地与“青瓷之魁”作一番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同时又一视同仁地授造假者以蓝本,使之大有用武之地。
  面对当今不时会撞见的汝窑残器和各式貌似宋汝的现代赝品,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少走弯路、不花冤枉钱呢?这就需要收藏者知晓一定的相关知识,即,懂得器物的真,真在哪里;又知器物的假,假在何处!这真与假的辨别,在越窑、龙泉窑或景德镇窑等一些瓷器上,通常须耗费极大一番工夫,而想用寥寥数千字表述个大体,实属不可能,即便某个单项品种,有时亦会令人无可奈何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就北宋汝窑青瓷而言,情况就比较特殊,由于它烧窑时间不长、器物种类少、造型又比较划一,所以,面目与特征均属显眼又有规律可循的汝瓷,是应当人人可以看明白、琢磨透的。
  我们可从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寻找其规律和鉴定要领。首先得认识北宋汝窑“玛瑙入釉”的特点,它非常醒目:
图2宋代定、汝、龙泉窑标本之比较穴光泽度雪 笔者藏
  北宋汝瓷的釉面,光亮度普遍较差,不如官、哥瓷显得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亮度大抵只及后者的三分之一略强(图2)。这表明,汝窑的“玛瑙入釉”,致釉汁的玻化程度及耐腐蚀性,皆有明显下降。反过来则说明,缺乏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图3 北宋汝窑标本穴胎质与釉内气泡
  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有许多气泡聚拢在釉层的中、下方,而釉层上方的气泡并不多(图3)。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釉层中部以上的这些气泡,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一如文献上记载)。但是,釉层中、下方的这些肉眼可见的大大小小气泡,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釉的断面,在靠近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参差不齐、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宋临汝窑、宋耀州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还表明,汝窑的烧成工艺很奇特,以致釉内及坯泥中的气体,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逸出,较多地被封闭于釉层中、下方。
  其次是北宋汝瓷的胎体,它同样属“个性”独特:
图4 北宋汝窑定窑标本之比较穴胎骨厚度及间隙与空洞 穴笔者藏
  汝窑青瓷的胎骨,大多较厚,与同类器型的定窑白瓷比照,前者胎体厚度普遍为后者1至2倍(图4);
  汝瓷的胎色,以香灰色为主,该色类似燃过后的香灰,于浅灰中闪微黄。另有少量汝瓷,胎泥呈土灰色;
  汝胎的质地,明显疏松,远不及同时代越瓷、定瓷、龙泉瓷来得坚硬,体重亦相对较轻。从残器的断面上可见,胎质显得干枯、发涩,有较多的间隙和空洞(参见图4),缺乏瓷器通常应有的玻璃相(即瓷化度)。
  那么,作为“青瓷之魁”的宋代汝窑,缘何出现上述令人费解的征貌?这同烧成温度有关,一句话,系汝窑追求玉质感和天青色釉的结果。下面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福康、陶光仪、阮美玲和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袁海清四位研究员,在论文《汝官窑的釉色、质感、斜开片及蚀斑的形成原因》(郭景坤主编《2002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中所列举的测试数据,为解答汝窑奥秘提供了科学证据:
  “有的文章说汝官窑胎质致密,但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多数汝官窑胎有不同程度的微生烧,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有时还可看到大大小小的空洞和断层,有明显吸红现象,特别是月白和粉青更甚,而北宋临汝窑、钧窑、耀州窑及南宋龙泉白胎青瓷则基本不吸红。造成汝官窑胎微生烧的原因有二,其—是胎釉配方不匹配,其二是当时偏爱玉质感釉。从表1(略)可见,汝官窑胎的AL203含量介于26%一31%之间。这种高铝低硅质胎至少要烧到1300℃才能完成致密化,但汝官窑釉属于高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超过1220℃,如超过这个温度,就不会得到玉质感,同时釉要流淌,为了迁就釉,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
  “显微结构大致有下面4种类型:1.烧成温度为1050℃-1100℃的月白釉呈完全失透感;2.烧成温度介于1100℃-1200℃的粉青釉呈玉质感———未熔釉料和钙长石比完全失透感的釉明显减少,但气泡没有明显减少;3.烧成温度为1200℃-1230℃的天青釉开始出现玻璃质感———钙长石比玉质感釉明显减少;4.烧成温度超过1250℃的釉出现较强玻璃质感———釉已完全玻化,钙长石和云雾状物基本消失。”
    下面为烧成温度对釉色和质感影响的示意图
“新仿汝窑的配方和烧造工艺同古代不完全一样,胎釉化学组成和汝官窑存在明显差别。另外,胎的致密化度、纹片形态以及釉色、质感等外观特征方面也有明显差别,两者不难鉴别。”
  由上可知,“玛瑙入釉”的确有许多独到之处,最显殊是釉泽精光内蕴具玉质感(系釉内大气泡折光反射之故)和釉汁失透呈幽玄静谧的青蓝色。这是北宋汝窑当初成名的根本与所在。然而,对于“至少要烧到1300℃才能完成致密化”的汝胎来讲,代价同样巨大,为“迁就釉,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因而,质地干枯发涩、似陶非陶的汝窑,终因“胎釉配方不匹配”,烧造只“约20年”,便被北宋汴京官窑所取代。这是“成亦萧何、败亦萧何”在陶瓷史上的重演。
  由此还可推知,因汝窑烧成温度不足,为质量计宜,汝瓷的胎体才被宋汝州人做得格外厚实,以弥补瓷骨粘结度及强度之不逮;而汝窑裹足包釉仅露出一丁点芝麻状的小铮钉,似应同“胎有不同程度的微生烧,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的装饰需要有关;至于汝釉的耐腐蚀性及光亮度差,显然系烧成温度过低缘故。
图5北宋汝窑青釉三足炉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6北宋汝窑青釉盘(上海博物馆藏)
图7北宋汝窑粉青莲花温碗
图8 北宋龙泉窑青釉莲花温碗
图9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温碗付注子
图10 二十一世纪河南仿汝瓶(外裹金属嵌宝装饰物) 私人藏
图11 北宋汝窑与二十一世纪仿汝“芝麻钉”之比较(笔者藏)
        再有就是北宋汝窑青瓷的造型特点,它让鉴定变得更为简便:
  据统计,传世汝窑的收藏,全世界不足70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3件(图5),上海博物馆8件(图6),英国大卫特基金会7件,日本4件,美国3件,天津艺博1件,香港和英国私人收藏家各1件……在这些可数的汝窑遗珍中,品种有盘、洗、瓶、盆、碗、炉及尊(数量仅l件),制式多为“素面朝天”加“圆唇”。而于同期越窑、龙泉窑和钧窑中习见的花样造型如菱花、方口及带附耳等形制,则一概不见汝窑有产出。这表明,汝窑青瓷不仅仅器型种类少,其造型亦极朴实无华。因而可以说,天底下属形制较花哨的汝窑传世件,莫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奉为“国之重宝”的一件汝窑粉青莲花温碗(图7)。而此等制式,在北宋龙泉窑青瓷(图8)或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图9)等系列产品中,大致很难称作是出类拔萃的。可汝窑,该莲花温碗造型无疑属不可多得的神奇者,以致台北故宫有必要将它从21件汝器珍藏中单独列出,举为汝窑经典之作。明白了造型上这一点,对于时下“宋汝”的一些精巧件,或者形制堪称“国宝”级的一些臆造品(图10),我们就不会激动了。此外,汝瓷器底有“芝麻小铮钉”,该芝麻钉的形状及凸出的程度,极具神韵(图11右),不但在宋时能独步天下,即便当今,其恰到好处之模样,仍然让模仿者难以把握。对于诸多宋汝上的“小铮钉”,爱瓷者应当多看、熟记,到时碰到那些仅仅貌似而已的现代“芝麻钉”(图11左),便立马可辨其真伪。
  人们的很多失败,其实不都发生在未知世界里,而是跌倒在常识里。因为,越浅显的道理,就越容易被漠视、被忘记。就北宋汝窑青瓷而言,许多浅显的道理,已都明明白白地显现于釉面、胎质和造型上了,这些大可一目了然的外在特征,同现代赝品之间的差别,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如若不见,肯定不属视力问题,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性情上是否多了些固执。
辨别作伪残片
  这一两年,随着宋汝残片的枯竭,市面上出现了作伪的汝窑残片,因其貌颇具迷惑力,生意红火。
图12 汝窑与二十一世纪仿汝品之色调及光泽度比较(笔者藏左边六件色调艳者为赝品)
图13 二十一世纪仿汝瓷的釉内气泡
  鉴别汝窑残器,以前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指蘸几滴天然水,涂抹瓷骨断面,测试其吸水性:倘若这些微量天然水,像抹在陶胎上似的很快被涩胎吸干,便是宋汝,反之就是明清或近代仿汝。此法尽管原始,因无需成本、又十分准确,当然很实用。可如今流行于市的仿汝瓷,都属更新换代产品,尤其高仿者,胎料取自汝窑故乡之土,加上温度控制得当,涩胎亦照样具明显吸水性。所以,此类土方法,目前只适宜作辅助性测试,对于高仿品的鉴定,主要手段,乃得靠前述要点,从胎釉上去“目鉴”:一、仿品的釉汁,往往青蓝过艳,不及真品柔和悦目(图12),有的色泽艳丽得刺眼;釉面的光泽,较出土的真汝强,器表大多无土蚀痕迹,或者土蚀现象不明显,也有的“土蚀”做得过度,釉面的受沁痕迹显得做作、不自然;断面之釉层,虽亦有肉眼可见之气泡,但大多聚集在釉层最下方,即紧贴于胎釉间。且气泡呆板、大小均匀、排列成相当整齐的单排形态(图13),不见有气泡在釉层的中、上部出现,此为现代气窑特点,与宋汝的釉内气泡活泼、形态上有大大小小变化,并参差不齐地分布于釉层中、下方的状况截然不同。二、当今的汝胎,具有“香灰色”特征已很普遍,少量仿汝,胎色与真品无二,很难区分,但多数胎质仍见有差异:有些仿品,胎色表现为灰度较低,闪黄色调偏重;有些的胎,色如没燃用过的香,呈桔红色;还有些“香灰色”,系击破后于露胎处涂以一层染料。此外,它们有一个共同破绽:胎体比宋汝略微薄了些,质地较宋汝细洁,宋汝胎骨中的间隙和空洞现象,在现代仿品的断面上几乎都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00:50:28 | 只看该作者

RE: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组图)

汝窑为魁 瓷片亦珍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9日 09:46 东方早报

北宋 汝窑天青釉花口洗  

  陆斯嘉
  汝窑与官窑、哥窑、定窑、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传世文物极稀。3月底,一件宋代汝窑天青釉花口洗将在拍场上拍,这只高度3.9厘米、口径13.7厘米的小盘的估价达6000-8000万港元。
  早在北宋宣和年间,随使高丽的徐兢就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将“汝州新窑器”与“越州古秘色”相提并论。南宋时期叶寘的《坦斋笔衡》中更记载“汝窑为魁”。
  存世不足百
  与另外四大名窑相比,汝窑的存世量最少。故宫(微博)博物院瓷器研究专家王健华告诉《东方早报(微博)·艺术评论》,上世纪8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家、已故的冯先铭先生根据研究认为约有60余件汝官窑存世,此后出土的汝窑既有官窑也有民窑,保守地说当今存量应不足百件。其余宋代名窑的存量依次为:北宋官窑不足200件,集中于台北、北京故宫以及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馆内,如把南宋官窑也算上的话,数量大大超过这个数字。哥窑、定窑和钧窑的数量为几百件。
  香港苏富比(微博)亚洲区副主席、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仇国仕对《艺术评论》表示,根据出川哲朗2009年出版的《北宋汝窑青磁——考古发掘成果展》研究,目前来源有序的官汝窑数量是79件,绝大部分馆藏于全世界各博物馆中,仅有7件被私人所藏,分别为葵花水洗1件、圆形水洗3件和浅盘3件。
  今年88岁的叶喆民先生自幼学习陶瓷,曾在故宫博物院从师陈万里、孙沄洲,赴全国各地考察窑址鉴定博物馆藏瓷,1977年,时年53岁的叶喆民首次发现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在其编纂的《汝窑聚珍》中记录了两只天青釉花口洗,一只高3.6厘米、口径13.5厘米,为 “大英博物馆藏”,另一只高度3.9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9.4厘米,但标记了“藏处不详”的字样。
  2012年3月,那只“藏处不详”的官汝窑终于浮出水面,这就是近期将上拍的汝窑瓷器。据业内人士介绍,上述2只天青釉花口洗在上世纪30年代由英国收藏家夫妇Alfred Clark(艾弗瑞·克拉克)收藏。1936年他们将其中一只捐赠给大英博物馆。1950年克拉克先生去世后,克拉克夫人继续保留另一只花口洗直至1976年去世前才转由日本收藏,近期从另一位日本私人藏家手中流向市场。
  三特征辨汝窑
  目前艺术市场中虽然不少汝窑拍卖记录,但只有极少数成交记录被专家认可,如1992年纽约佳士得拍卖的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盘,原属于美国收藏家斯蒂芬·君尼库克三世的旧藏,被香港藏家区百龄以154万美元成交;另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汝窑三牺尊曾创下5000万港元的天价。
  根据叶喆民的研究,汝窑的鼎盛时期可推测在宋元祐元年(1086年)至宣和末年(1125年),即哲宗、徽宗时期,前后不足40年。近千年后完整器件传世数量稀少是市场对汝窑倍加追捧的一个原因,此外哲宗、徽宗及历代对汝窑的推崇也加剧了收藏之风。明人沈节甫在《记录汇编》中说“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芍药》画中题诗“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
  历代有关汝窑的分析,以叶寘的《坦斋笔衡》、曹昭的《格古要论》和高濂《遵生八笺》较为详实可信。关于汝窑的典型特征,可以从底部工艺、釉中气泡、开片中观察。高濂《遵生八笺》说“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是汝窑主要的工艺特点,向被视为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并有所谓“裹足支烧”的专称(即器底不露胎体而用釉包裹,以耐火土制成环形支具垫烧)。支具上有3-5钉状凸起,烧成后在器物底部留下如芝麻大小的支撑痕迹,故称“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汝窑釉质的另一典型特点是釉中气泡,用10倍以上放大镜可以观测到,多浮在上层且较为明亮,若倍数过高反而会见到气泡大小混淆一片难以辨识,因此可用“廖若晨星”形容汝窑釉中气泡,相比之下,官窑、哥窑釉中气泡特征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聚沫攒珠”。
  典型汝窑的第三个特征是釉的开片为“蟹爪纹”。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指出汝窑:“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所谓“无纹”,只是肉眼难辨,如用放大镜观察,在釉层中隐约仍可见浅色的大小开片。汝窑瓷器的胎色有土黄、灰白、灰色等。釉色则多种多样,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曾说:“豆青、虾青之色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上世纪80年代叶喆民对宝丰青龙寺窑址再度考证时还发现了天兰釉、黄釉、青釉印柳斗纹、青釉白花纹、黑釉褐斑、里绿外黄釉、白釉黑口边等。
  仿品飞 片有价
  尽管收藏者可以从形、釉、胎等典型特征判别一件汝窑器件,但在“高仿中国”时代,手艺人制作仿品几可乱真。宋瓷藏家李家明告诉《艺术评论》,他的朋友去年以8万元购得一只汝窑笔洗仿品,无论从器形、釉色、出土痕迹等都仿制得相当到位,瞒过了不少圈内朋友的眼睛,但是将器物在手中掂量,手感还是偏轻。
  “广州还有不少做瓷器修理的工匠,瓷器所有的零部件就像超市货物摆放在货架上一样,有各种形状的瓷片,如瓷瓶的瓶口、瓶身、瓶底等都是从窑址找出来的,缺什么到那里一配一装就可以了。有古玩城的地方,就有修瓷器的人。有些修理过的瓷器会拿到香港拍卖,虽然拍卖行会出具品相报告表明经修理,但修的位置和程度全靠买家自己的眼力。”李家明透露:“北京某拍卖公司每次都有汝窑瓷上拍,宋代五大名窑几乎每年都有。(拍卖行)名气很大,不过是反过来的名气。(拍卖)价格不高的,一件汝窑三五百万元。”一位业内专家直言“该公司开门至今就没卖过真东西”。   
  故宫博物院王健华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目前的文物仿品有极似仿品、中高档仿品和低档垃圾仿品几个层次。极似仿品也称“克隆”,即所有的泥料、制作流程、手工技术等完全仿古,成品售价可达几万至十余万元;中高档仿品讲究用料和手工技术,但借助了现代化机械仿制,成本降低后售价从数千到数万不等;低档垃圾仿品更下一等,行内人一眼即可辨出,低档垃圾无法入眼。
  既然汝窑真品廖若晨星而当代仿品又缺乏历史价值,民间对宋代汝窑感兴趣的藏家转而投身瓷片和残件收藏。2006年,一件经过火烧、口沿损减的汝窑盘残件在纽约佳士得以6万美元成交并被业内认可。李家明说,所谓“残件”至少原器形要保留4/5以上或是由同一个器物碎裂片粘贴成形才有意义,如果是不相关的碎片七拼八凑而成则毫无收藏投资价值。尽管汝窑价值连城,但李家明认为,碎裂的瓷片并不具有投资价值,他还从朋友手中免费得到过一片。
  “即便是一块瓷片,如果是真的也有收藏价值,起码它透露出真实的历史信息,它是时代遗物,会反射或沉积时代的精神特质。瓷片在造型美方面缺失了,但别的方面并不缺失。”王健华认为,对有意收藏汝瓷的人来说,瓷片是必须过的关,如同生物研究要研究骨骼一样,瓷片的断面就是瓷器的骨骼。从断面上观察到土的特征、颜色、烧制火候、表面的光泽度、纹理等,都是相当真实的。对于一块瓷片将来究竟价值几何,王健华表示自己对流通领域的行情并不非常关注,但称最近20年中名窑瓷片的涨幅惊人,出现了几十倍的增长。也有投资人指出,有的瓷片从2元涨到了2万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2-1 16:16:1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自信而不盲目自信,兼听去粗取精则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2-2 22:56:18 | 只看该作者
汝瓷真品鉴别要点
(2006-09-21)
[/td]

    何为蟹爪纹     明曹昭格古要论中说:"汝瓷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近人许衡《饮流斋说瓷》也重申此论。明人高谦《遵生八笺》及清初谷应泰《博物要览》等书中有"汁中棕眼隐若蟹爪"的记载。看来从古至今汝瓷有无蟹爪纹成了鉴别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何为蟹爪纹?笔者请教过国内一些知名专家,他们的解释多在汝瓷釉面的开片上作文章。汝瓷开片细密,细如蟹爪毛,把蟹爪纹解释成了蟹爪毛纹。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能自圆其说。"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已经把蟹爪纹讲的非常清楚了。汝官窑瓷早期产品和后期产品,釉面或多或少都有棕眼存在。棕眼是釉中气泡破裂后留下的痕迹,即孤立的小洞。螃蟹是立行而不是爬行,假若你捉只螃蟹在松软的沙滩上走过,你会看到一个个孤立的小洞。在汝瓷的釉面上着就叫蟹爪纹。     对汝官窑瓷"釉面微微泛红"的解析     中国文物报一位专家在一篇文章中讲:"汝瓷釉面微微泛红是由于汝瓷瓷土中含有微量的铜。"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能自圆其说。因为并不是所有汝官窑瓷的釉面都有微微泛红的特征。笔者在无数次的观察中发现,汝官窑瓷早期产品绝大多数并不存在这一现象。汝官窑后期产品釉面微微泛红这一特征也仅出现在天青偏兰和天兰这种釉色的釉面上,泛红的特征随光线的强弱而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凡无纹的汝瓷都没有泛红的特征。笔者认为汝瓷釉面泛红与红玛瑙入釉的比例较大有关,与烧成的温度与降温的快慢有关。但这一结论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何为"鱼鳞状开片"     鱼鳞状开片是北宋汝官窑瓷釉面开片的又一特征。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汝官窑瓷釉面开片都有这一特征。汝官窑早期产品没有鱼鳞开片这一釉面特征。在汝官窑后期产品中,鱼鳞状开片仅发生在豆青釉汝瓷的釉面上。这种釉色仅占汝官窑瓷的5%,鱼鳞片纹在豆青釉汝瓷中也仅占5%豆青釉汝瓷是汝官窑瓷后期的产品,釉色是青中发绿。早期产品是青中发白、发灰。众所周知,鱼鳞片有外突感,有立体感,汝官窑后期生产的豆青釉汝瓷一部分开片有明显的外突感、立体感。因此才叫"鱼鳞状开片"。     何为"芝麻花"     北宋汝瓷的开片及釉中纹路决没有芝麻花一说,汝瓷是满釉裹足支钉支烧,而支钉数多数为3个或5个,个别器物也采用6个支钉。汝瓷支钉支烧留下的痕迹,形若张开的芝麻花,而非有些专家在文章中讲的釉中细小的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     何为"鱼子纹"     鱼子在水中是以灰白或灰黄的团状或片状物漂浮于水面。而这些漂浮物有异于水色。北宋汝官窑早期产品和后期的产品或多或少釉面均有鱼子纹呈现。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点状或片状有异于汝瓷釉面釉色块。
作 者:--- 责编:王海霞
来 源:中华汝瓷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2-2 23:00:28 | 只看该作者
《台北故宫之釉彩千年——汝瓷》视频
http://www.yn.xinhuanet.com/video/2009-02/04/content_15602884.htm
    五大名窑瓷器无疑是台北故宫最引以为豪的收藏之一,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宋人对现实生活的专注和讴歌,如何造就了这些让后世仰慕千年的美学典范?千年后,在海峡对岸,它们又经历了些什么?在本集中都将一一探寻。
汝窑粉青莲花式温碗
    这是台北故宫十大国宝之一。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唯独这件水仙盆釉色匀润,通体无纹,益发显得素雅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于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为传世仅有。
   汝窑粉青莲花式温碗
    这件汝瓷,是一件十瓣莲花造型的小碗。淡蓝的色调,端正的外形,流露出一种典雅高尚的美,是陶瓷工艺尽善尽美的代表作,呈现中国瓷业理想的典范,是一件全世界仅存的孤品。
  定窑婴儿枕
    宋代小瓷枕流行很广,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也有动物造型的,这件婴儿枕是其中造型较为繁复的一个,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存世定窑婴儿枕共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台北故宫藏有一对。
    钧窑丁香紫尊
    丁香紫尊的釉色是钧窑最知名的紫红釉,青中泛紫、紫中带红,绚丽多彩。釉层浓稠、层次丰富,展现了钧窑工匠擅于利用火候、釉料,创造深浅不一釉色的功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2-4 00:08:05 | 只看该作者
北宋早期。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少量青瓷和黑瓷。青瓷施 釉很薄,釉色还不稳定,呈淡青色。器物以素面为主,仅见少量印花菊纹等装饰。 2、发展时期:北宋中期。仍以白瓷为主,但青瓷数量明显增多,施釉均匀, 釉层变厚,装饰上新出现了莲花、牡丹、竖条纹和凸线纹。 3、鼎盛时期:北宋晚期。青瓷不仅数量上超过了白瓷,而且器类多样,花 样繁缛,釉色以豆青和豆绿为主,还出现了少量天青釉瓷器,装饰上增加了印花 龙纹、刻划牡丹和海水游鱼等,并在同一件器物上划花和印花并用,即器表划花、 器内印花。除印花外,素面器物一般不使用模制,多采用手拉坯工艺制成。 4、衰落时期:金、元时期。青瓷釉色变深,釉面缺乏光泽,釉层内杂有褐 色小斑点,器型增大,壁面加厚,器体显得粗笨。 (二)官汝瓷(约宋哲宗元佑元年 1086 年——宋徽宗崇宁五年 1106 年间 共 20 年) 1、第一阶段:创烧阶段。既烧制满釉支烧的天青釉瓷器,支钉粗壮,又烧 制豆青和豆绿釉刻、印花瓷器。 2、第二阶段:成熟阶段。天青釉瓷器占全部瓷器的 99%以上,传世的汝瓷 形制应有尽有,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类。其中不少器类,无论素面还是有纹饰, 大多采用模制,如洗、盘、钵、盆、碟、炉和部分碗、盏、套盒等,器物外壁有 纹饰的用外模,内外壁无纹饰的皆用内模器物造型工整,器壁厚薄均匀,支钉小 而尖,工艺非常精细。大型器物或不便使用模具的器物如各类瓶、樽、器盖等, 则以手拉坯工艺为主。此时,出现了大量的支圈垫烧器物。 二、官汝瓷的特征及鉴定 1、胎体特征 胎骨薄,胎色呈浅灰、灰白,俗称“香灰胎”,褐灰和深灰色的极少,而出土 残片其断面色调多接近土黄和灰中泛白,这是与泥土长期接触土蚀造成的,非汝 瓷本色。烧成温度越低胎色越淡,烧成温度越高胎色就越重。与同时期的民汝相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比,官汝瓷胎烧结程度差,呈未完全烧结状态,质地疏松,断面涩且没有光泽, 吸水率相当高,大小不一的孔洞特别多,这是鉴定官汝瓷片的重要条件之一。 2、釉色特征 施釉较薄,釉色莹润,有的呈半透明,有的呈乳浊状,以天青色(即“雨过 天青”之类的淡蓝色)为主,釉色变化大,包括了粉青(即青中闪绿,釉层透亮, 有浓淡之分)、月白、卵青(即与青色鸭蛋壳相似,有失透感)等,还有青绿釉 色,釉色变化小,在传世品中绝少。实际上可归纳为天青和青绿两种釉色,其中 粉青、月白和透明度较好的卵青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淡灰色。从显微结构可以看 出,乳浊状釉中有大量钙长石及少量残留石英形成的细小晶体团存在。 3、造型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官汝瓷器类有碗、盘、碟、盏、盏托、器盖、钵、洗、盆、 套盒、瓶、炉、壶等 20 余种,约 40 多种造型,较传世品器类明显增多。但也 有窑址没有发现的器类,如樽等。其器型多为宋代常见的瓷器风格,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征,只是在制作方法上以模制为主,器物形制更加规范、工整。 4、纹饰特征 有刻划、模印和雕塑等手法,图案以莲瓣、龙纹为主,还有鱼纹、鸟形、乳 钉和弦纹等多种。 5、工艺特征 不少器物内外满釉,外裹足支烧,支钉细小如芝麻,排列多紧靠圈足足墙, 支钉断面呈白色,支钉数多为 3、5 个,极少有 4、6 个的,如壶类方形器、椭 圆形水仙盆等。完全支烧的器物有各类洗(外裹足、深腹平底)、盘(外裹足、 假圈足、三足、平底)、碟、钵、盆(外裹足、假圈足、四足、平底)、樽等。 碗类器物,垫烧占绝大多数,除外裹足碗皆支烧外,直圈足花式口碗也有满釉支 烧,个别的敞口小矮圈足碗支烧置于圈足跟上。瓶的种类繁多,多为垫饼垫烧, 足端露胎无釉,满釉支烧的仅见盘口折肩瓶和个别矮圈足小型瓶类器物上。盏 托、盏、套盒比较特殊,以垫烧为主,少数满釉者,支钉横置在圈足底面上,个 别较矮套盒支烧在盒内底面上。 汝瓷系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釉面多有无色细碎开片,呈鱼鳞 状或冰裂纹,另有极少部分无开片的器物,如椭圆形水仙盆等。
6、釉内气泡特征 以四十倍显微放大镜察看,一种气泡大而稀疏,一种气泡若隐若现,犹如数 颗水泡由水底窜升还未到水面之状,但总体为“寥若晨星”。 当然,从总体上而言,上述所有特征并不是在每一件汝瓷上都全部具备的, 不能形而上学,贸然肯定或否定。 三、官汝瓷后仿品的鉴定 汝瓷的仿烧始于明宣德年间,清代雍、乾时期达到高峰,不仅数量大,而且 质量颇佳。现代的仿烧主要集中在河南汝州市、禹州市和平顶山宝丰县的诸多民 间窑场。 (一)明宣德仿品特征 1、器类主要有菱花式洗、蟋蟀罐、鸡心碗和盘等,器型为宣德时期常见造 型,与汝瓷造型相去甚远; 2、只重视模仿釉色,但釉色偏蓝,釉面片纹较重; 3、有些器物的底部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不辨自明。 (二)清雍正、乾隆仿品特征 1、清代仿品品种繁多,多有创造,且大小悬殊,绝大部分是高档陈设瓷和 文房用具,瓶类器居多,碗、盘、盅、碟类圆形器十分少见。雍正仿品器型主要 有象耳瓶、菊瓣瓶、贯耳瓶、蒜头瓶、葫芦瓶、弦纹瓶、三系瓶、双耳扁瓶、石 榴樽、象耳樽、犀耳樽、六方渣斗、缸式钵、桃式洗、水仙盆、花觚等;乾隆仿 品器型主要有撇口瓶、弦纹瓶、蒜头瓶、直颈瓶、葫芦瓶、观音瓶、鱼耳瓶、象 耳瓶、贯耳方瓶、五孔方瓶、七孔花插、花口缸、双耳樽、水仙盆、印泥盒、桃 式洗等; 2、修胎规整。胎体为灰中泛红褐色,颇似“香灰胎”; 3、釉面呈泛蓝透亮的天青色,清澈晶莹,釉色匀净,与汝瓷整体质感相差 甚远。开细小纹片,与蟹爪纹较为相似; 4、底部圈足处理平滑圆润,露胎处全部涂以红褐色的釉水,且大多书写有 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款识,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现代仿品特征
既仿釉色,又仿造型,仅有少数略得神韵,看上去颇有几分相似,但绝大多 数只是照葫芦画瓢,不仅釉面透亮,釉色偏蓝,且器物不成比例,尺寸大小也与 汝瓷相差甚远。有的新器作旧,应谨防上当。 四、汝窑与张公巷窑的区别及鉴定 (一)张公巷窑的特征 1、胎釉特征 类似汝窑的青釉瓷器,是张公巷窑烧制的唯一产品。从整体上看,它既不同 于临汝窑的豆青釉,也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釉。其釉色可分为卵青、淡 青、灰青和青绿等,釉面玻璃质感较强,有的器表布满细碎冰裂纹开片。常见以 薄胎薄釉为主,胎质细腻坚实,胎色有粉白、灰白和少量浅灰色; 2、器型特征 器类有碗、盘、洗、瓶、壶、盏、盏托、熏炉、套盒和器盖等 10 余种。 3、底足特征 带圈足的器物外裹足的较少,以平直圈足为主,器底有支钉痕的呈非常规整 的圆形小米粒状,分别为 3、4、5、6 枚。 4、工艺特征 与汝瓷一样,系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 (二)汝窑与张公巷窑的主要区别 1、汝瓷釉色为纯正的天青色,而张公巷窑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手 触有光滑感; 2、汝瓷开片有冰裂纹和鱼鳞状两种,而张公巷窑开片较汝窑细碎、显著; 3、汝瓷胎体呈香灰色,而张公巷窑胎体较薄,胎色泛白,一般作灰白色; 4、汝瓷支烧器物以外裹足为主,支钉细长如芝麻状,支钉数量绝多为单数 3 或 5 枚,而张公巷窑多为平直圈足,外裹足较少,支钉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 钉数量从 3、4 枚到 5、6 枚,单数、双数均有; 5、张公巷窑中的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堆塑莲纹熏炉、套盒、盏托等 不少器型,与汝瓷同类器均有一定的差异,而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 椭圆形圈足洗和四方平底盘等器型,则为汝窑所不见。 五、汝窑与南宋老虎洞官窑的异同
(一)两窑的共同点 1、窑场的性质相同。都是为宫廷烧造瓷器的窑场,既烧礼器、陈设器,又 有日用器; 2、釉质和造型相同。均为烧造青瓷的窑口,釉呈乳浊、半失透状。汝窑以 天青色为主,也有粉青、天蓝诸色调,老虎洞窑以粉青和米黄色为正烧品主流; 大部分器物有开片,同为冰裂纹或鱼鳞状;两窑造型相同的器物主要有洗、盘、 碗、鹅颈瓶、梅瓶、纸槌瓶、套盒、盏托、器盖等,不少器物用模制成型,毫无 二致; 3、窑具及烧制工艺相同。均最常见的是带有 5 支钉的圆形薄饼状支烧,也 有不少圆形垫饼和垫圈,一些大器均可能采用裸烧的方法;两窑同为两次烧成, 不少器物裹足支烧; (二)两窑的不同点 1、窑炉结构不同。 汝窑属北方地区常见的半倒焰式馒头窑,窑炉小,窑温高,便于控制火候, 故烧出的青瓷釉色纯正;而老虎洞窑为南方地区常见的长条斜坡式龙窑,窑室升 温慢、冷却快,窑室气氛难以控制,故烧出的青瓷釉色灰暗,不如汝瓷亮丽; 2、产品各有特点。 (1)胎釉有差异:老虎洞窑使用当地的紫金土和黏土作原料,内含大量的 氧化铁成分,故胎色较深,胎体都呈黑、紫或灰褐色,而汝窑则为香灰色;老虎 洞窑的釉色为较深的青色,而汝窑釉色较浅,同时不见米黄色器物; (2)器类有差异:老虎洞窑的觚、鼎式炉、鬲式炉、夹层碗、穿带瓶、镂 孔套瓶、渣斗式花盆等,为汝窑所不见,而汝窑的莲花碗、双鱼纹洗、荷叶座炉、 六方倭角套盒等,也不见于老虎洞窑; (3)装饰有差异:老虎洞窑不重装饰,仅在少量碗、盘的器表刻有莲瓣纹, 花盆唇下装饰一周附加堆花边,套瓶腹部饰上下两组缠枝镂孔花卉,而汝窑装饰 种类繁多,尤以莲纹最为常见,另有龙纹、鱼纹和铺首衔环等装饰,更有鸟体、 龙身等雕塑,形象逼真,制作精致; (4)烧制工艺有差异:汝窑采用支钉支烧和垫饼垫烧两种,支钉痕为 3、5 枚小芝麻状,支钉断面呈白色,而老虎洞窑除支烧和垫饼垫烧,支烧痕呈圆形且
偏大,支钉断面呈黑色,支钉数量以 5、6 枚居多,也有 7、8 枚,最多可达 13 枚外,还有不少大件器物,如樽、盆、洗、钵类外底刮釉,使用环形垫圈垫烧; 3、残次品的处理方法不同。 汝窑是将残次品打碎后就地扔掉,且瓷片碎小;而老虎洞窑则不是随意处 理,是将残次品打碎后,有意识地深埋于表面覆盖有纯净黄土的专用瓷片坑,以 避免向外流失,坑内瓷片基本上都能复原成完整器物。 六、汝窑与禹州钧台窑钧瓷同类产品(即汝钧)的区别 汝窑与禹州钧台窑钧瓷同类产品(即汝钧) “钧汝不分”是指两者之间比较接近的天青、天蓝釉品种和挂紫红斑的产 品,其胎质的粗细、造型式样、釉的厚薄、釉质釉色、装饰纹样和烧造工艺等方 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很难区分。但仔细比较,其区别如下: 1、釉的配方上:汝瓷属高铝低硅,所以施釉薄而呈色均匀,而汝钧瓷属高 硅低铝,必须施厚釉才能呈天青色; 2、挂斑呈色上:汝钧瓷紫斑深暗,而汝瓷红斑鲜艳且较为少见; 3、工艺特征上:汝钧瓷一般为紫口、铁足、芝麻酱底,器底均刷有芝麻酱 色护胎釉,烧造时多采用锯齿状的支具支烧,留有支钉痕,而汝瓷则采用外裹足 满釉支钉托烧,一般为 3 或 5 个细小芝麻状支钉,也有足底露胎不上釉而采用 垫饼垫烧的,这与汝钧瓷底足刷护胎釉的做法有明显区别; 4、产品档次上:汝钧瓷基本上是民窑产品,造型多为碗、盘、钵之类的生 活用品,只有少量的如粉妆盒一类的精品。其在北宋早期多素面,并有细小开片, 少数碗、盘皆用凸线纹将器壁分为若干等份,此为汝钧早期的装饰特点;北宋中 期采用刻花装饰,以缠枝、折枝花卉加以装点;到了北宋晚期,则大量采用印花 技法装饰器表,图案丰富,花纹流畅,印花规整。未曾发现官汝瓷产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3-2-4 00:23:21 | 只看该作者
學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2-5 16:23:38 | 只看该作者
张公巷是什么已乘鹤西去的汪庆正先生(原上海博物馆付馆长)在会上讲:从南宋鱼鳞纹饰,推断汝州张公巷窑就是南宋官窑的前生。
   他说:“张公巷被发现后,张公巷出土的瓷片是不同于汝窑的。一、瓷片的胎里含锰少,胎质比汝窑的白;二、釉总体上来说呈乳浊状,比汝窑的厚一点;三、出现了较多的圆形支钉痕,汝窑为芝麻支钉痕;四、瓷片上的开片鱼鳞纹多。谈到这儿就与南宋官窑联系起来了,在杭州发现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台下官窑的瓷器上有圆形支钉痕,还有大量的鱼鳞纹瓷片。这说明南宋官窑是从北宋官窑演变而来的,而北宋官窑的前身就是汝窑。张公巷出土的这批东西,除了官窑之外一般民窑绝不会有。”汪庆正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这一段话是我们认识北宋官窑和官汝瓷极重要的知识财富。





发布时间:2012-03-22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唐代,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汝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汝官窑址在何处?是一大悬案。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曾在汝州市、联郏县、鲁山、宝丰、宜阳、新安等10多个县市,发现多处窑址,均属于民窑系统。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窑址附近盛产玛瑙石,是汝窑特殊色泽的釉料。所烧青瓷,色泽莹润,并有美丽的开片。宋哲宗元祜年间,在青岭镇设巡检司,专管坑治。试掘中,出土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盘托、器盖等。这一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   

汝窑的釉色青如天: 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睛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面如玉: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融化之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 .

反过来则说明,缺乏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釉质肥厚莹润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匀、显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量气泡和缩釉现象, 蝉翼纹: 用"蝉翼纹"来形容汝官釉面的开片最为形象。前人用"蟹爪纹"来形容,这里有二种说法。其一"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是说釉面上因气泡破裂而产生的棕眼犹如螃蟹走过沙滩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开片的长短无序,呈不规则交错尤如蟹爪。笔者看法:所谓"蟹爪纹"是在瓷器开片的一条主纹上,另生出一条次纹,形成一个"Y"型(蟹爪),然后在次纹的一边又生出一条次次纹,形成又一个小一点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树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样。其实中国画技法中创始于宋初的枯树画法的一种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来解释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最简单不过了。

不过用蟹爪纹来形容汝官釉面开片却有不足,因为它只形容了开片的主次及走向,却无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开片。因而有人在考虑这方面时就用"鱼鳞纹"或者"冰裂纹"来形容。因此用"蟹爪纹"、"鱼鳞纹"、"冰裂纹"来解释汝官釉面的开片都是只抓住了一点而没有顾及其余。而蝉翼纹既包含了蟹爪纹又包含了鱼鳞纹或冰裂纹,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晨星稀: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鱼子纹: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状泛黄有异于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块。对鱼子纹的解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釉面细小的开片细若鱼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但我觉得用蝉翼纹来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一些美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张。说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红斑块显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己,我甚至觉得,这是汝瓷的缺陷。不过对汝瓷来说,又多了一个非典型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有铜骨无纹者。所于,鱼子纹是汝瓷的非典型特征。   "蔡"字款铭文,涂紫褐护胎釉,色泽深沉。当属宋朝蔡京{(1047—1126) 字元长,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司空,拜太师。}的文房用品 。蔡京为北宋"米蔡苏黄"书法四大家之一,所用的文房以及其他用品当属地方官员所送。大家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生辰纲就是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十万贯金珠、宝贝、玩器等物,送上东京,与他丈人蔡太师庆生辰。可见当时全国各地官员贿赂蔡京的情形。蔡京乱政专权达二十年之久。鼓吹"丰亨豫大",耗竭国库资财,把北宋拖到了灭亡的边缘。史载蔡京在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在北宋将灭逃离京城时,把他平日所积金银珠宝、文房清玩用船运走,装了满满一大船。为了防备盗匪抢夺,蔡京还将其中的四十担金银珠宝寄放到浙江海盐的族人家中,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钦宗将蔡京贬为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韶州(今广东韶关)安置,路上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汝州与宝丰之间 就是汝瓷的遗址! 希望大家多了解汝瓷!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在河南临汝县, 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後人补刻的。   

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由上可知,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   

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一般。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当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因此汝窑大部分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经过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 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汝窑的历史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20:5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1-22 15:50 , Processed in 0.0669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