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喋血文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析] 有点不同的良渚玉筒(P3、4有新图,P5有另外的惊讶)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0:2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喋血文明 于 2012-5-11 00:59 编辑
捕风 发表于 2012-5-10 23:55
文明兄,给您点思路

想想到战汉的时候,阴刻线的弧线,都要用砣来取直求圆。


       这个问题我反复仔细想过很久很久了,一些特殊的贝壳类物质就能做到。良渚玉软啊,也就5.0多一点。而和田硬啊。贝壳折断后的尖锐角的硬度可不低啊,所以根本不需要铊工。只是这类物质无法用来开片而已。也因此良渚器的阴线都比较浅,对于曲线反倒能应付,但就是不能走直线。因为贝壳刻画的方向不好掌握。尤其是良渚的圆弧眼睛中那种逗号的工艺,完全符合贝壳转折的一挖一挑。
       同时良渚器物中你难看到等宽线,也与贝壳容易损害,同一器物要经常换工具有关系。
       良渚器害怕长线,不怕繁密的短线。如果是它具,尤其是粗糙它具,肯定是开长线比短线容易。但良渚器宁愿走2-3毫米这样看不清的短线,也不走它具最容易的1厘米左右的中长线。它具刻下去肯定是标准的直线,而良渚器哪怕是2毫米都是弯弯曲曲的曲线。
      良渚好直线,但却怕直线,每个琮子都要标榜他的直线,仿佛在展示一种骄傲的成就,恐怕也是这个道理。
        我小时候玩贝壳玩得多,有相关的体会。尤其是海螺一类的贝壳,尖锐角硬得很,而且非常锋利,只要够尖,不亚现在的刀。只是容易磨损而已。
         也正因为工具容易损害,所以良渚器中带文的并不多,而且能简单尽量简单——除非有特殊追求和目的。
        此外,商朝时期人们肯定是大致了解良渚工艺的,但为什么不继承这种工艺?肯定是这种工艺本身并不先进,有着固有的缺陷,所以才不毫不留情地舍弃了。就如同我们今天的人明知道吃糙米饭更营养,但毫不犹豫地舍弃了,糙米饭有固有的缺陷啊。



102#
发表于 2012-5-11 01:1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独钓寒江 于 2012-5-11 01:18 编辑

才疏学浅,两点看法,请喋血兄参考:
1、观细图能见大面积同向且几近平行的打磨痕,这是手工解玉砂打磨很难做到的,疑是砂纸打磨结果。
2、找到老师以前发的“仿品酸腐”帖,发现网格状纹与此器相似,请兄参考。















学习帖:
http://www.rn-hswh.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513&highlight=%E9%85%B8%E8%85%90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2:08:19 | 只看该作者
独钓寒江 发表于 2012-5-11 01:15
才疏学浅,两点看法,请喋血兄参考:
1、观细图能见大面积同向且几近平行的打磨痕,这是手工解玉砂打磨很难 ...

          第一、这毫无疑问是酸性条件下形成的表观态,问题是如何判断是作假酸腐与自然条件下缓慢酸作用。这个问题,我没有经验。这也是此器的最大疑点
          第二、那几条异常笔直的工痕倒不是问题,就是那几条直线。每个良渚器都带这样几条直阴线。而且都异常笔直。
          第三、大面积的同向打磨痕,其实我也观察到了,隐约有疑,但当时重点不在那里,所以还没来得及细想。根据我读过的一篇文章,那位作者举馆藏品的大量例子举证过真品可以有大量这样的同向打磨痕。反倒是仿品打磨应该是大量的十字交错文。但这确实是个疑问。需要继续求证
       谢寒江兄如此仔细地看帖帮我找疑点!!!
       真的十分感激。共同学习、探讨!!!
       本来要去睡觉了,临休息前,祝晚安。来杯咖啡,加点夜宵
104#
发表于 2012-5-11 03:15:09 | 只看该作者
喋血文明 发表于 2012-5-11 02:08
第一、这毫无疑问是酸性条件下形成的表观态,问题是如何判断是作假酸腐与自然条件下缓慢酸作用 ...

当一件器物出现“偶然性”过多的情况,我们就应调整思路了!
105#
发表于 2012-5-11 03:50:53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些疑问,与喋血兄及众师友探讨: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7:52:04 | 只看该作者
独钓寒江 发表于 2012-5-11 03:50
还有些疑问,与喋血兄及众师友探讨:

           晕,你昨夜不眠啊,佩服。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8:03: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喋血文明 于 2012-5-11 08:07 编辑
喋血文明 发表于 2012-5-11 07:52
晕,你昨夜不眠啊,佩服。


          关于这四个疑问,我倒是可以一一解释:
         一、蹦渣处跟照片有点关系,这个问题捕版也提到了。这个原始位置我找不到了,但在类似区域再放了照片,那不是蹦渣现象,是贯穿的水草文、裂隙和阴线内多阴线交叉形成的照片感受而已。
         二、断沁也跟照片有关系,实际上没断,看似断的地方是被表面浆层压了一下,色淡。
         三、高速工具跑偏的问题。其实仔细想想,即使是高速工具,跑偏的痕迹一般也不会是如此,而会形成深刻的跳刀现象。既然高速,惯性就比较大。那道出轨滑翔的痕迹,理解为手工操作提刀擦器表更合理一些。(从这道痕迹看,倒是应证我的一个猜想,良渚工具是非常锋利的,这道痕迹与小眼睛拐弯处可疑的蓄力拖痕对比看倒是很有意思。)
          这个地方被兄找出来对我的启发最大!也价值最大。这直接关系到我对良渚工具的猜想。谢谢寒江兄!
        四、那个色质变可疑的工痕区,个见是白色闪透石解理次生的效果。

108#
发表于 2012-5-11 08:06: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扎西多吉 于 2012-5-11 08:08 编辑

诚恳建议看不懂此件北方口儿神圣玉琮的师友,
多从工上自然态质变角度考虑,
请勿纠结于南方口儿馆藏表象与此类器物的微观对比,
不同类别,
容易陷入……

祝师友吉祥,
共同学习。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8:11:31 | 只看该作者
扎西多吉 发表于 2012-5-11 08:06
诚恳建议看不懂此件北方口儿神圣玉琮的师友,
多从工上自然态质变角度考虑,
请勿纠结于南方口儿馆藏表象与 ...

           疑点发现越多,讨论越透彻无论对鉴定本身,还是对大家的学习揣摩都有意义。
          扎西兄,无论真假,无论看懂了没看懂,真理(或真或假的真相)本身都能通过深入的讨论把道理自己说出来。除了个别无理由评论外(这个帖子中还没出现这种人物,难得),质疑和看真都具有同等价值的。
          兄,早!
110#
发表于 2012-5-11 08:12:27 | 只看该作者
喋血文明 发表于 2012-5-11 08:11
疑点发现越多,讨论越透彻无论对鉴定本身,还是对大家的学习揣摩都有意义。
          扎西兄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2-29 16:31 , Processed in 0.0602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