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喋血文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析] 有点不同的良渚玉筒(P3、4有新图,P5有另外的惊讶)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18:41:44 | 只看该作者
捕风 发表于 2012-5-10 18:09
别低估良渚先民的实力

馆藏精品的纹饰,现代人还做不出来。

         但我还是不太信他们能如此规整,能做那么长的规整的平行直线。
         另外,那大半变色区理解为酸腐是对路的,不像正常的灰皮。当然南方土壤多酸,这也算是一种解释。但肯定与酸有关,无论如何是个大疑点。
62#
发表于 2012-5-10 18:45:49 | 只看该作者
喋血文明 发表于 2012-5-10 18:41
但我还是不太信他们能如此规整,能做那么长的规整的平行直线。
         另外,那大半变色区理 ...

土壤中含酸碱,历经4000年的微溶态渐进性质变,与快速酸腐是不一样的。

我现在觉得把良渚或红山先民称为原始人,那是不合适的。

文明兄多看馆藏精品,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6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19:11:54 | 只看该作者
捕风 发表于 2012-5-10 18:45
土壤中含酸碱,历经4000年的微溶态渐进性质变,与快速酸腐是不一样的。

我现在觉得把良渚或红山先民称为 ...


          捕版所说酸性土壤,这点我认为对头,仅仅从这件器物的酸性腐蚀特征不能断假。只是一个大疑点。但与此同时,这上面的自然态特征呈现的是弱酸至少较长时间才可能形成的特征。要是强酸,早就报废了。要是作假弱酸,时间费得长不说,还很难形成三色自然过渡现象,也很难同时形成典型的F+2、F+3离子的半边深入整器的沁色。同时第二个同样工艺的器物,显然没有酸腐痕迹,底座的沁色也能间接支持。
        但这些都不能断真也不能断伪。另一个关键还是工对不对。
        这两件器物的工实在是在我见过的良渚里即使不是最精湛的,至少是最规整清晰的。那笔直的直线,显然是它工完成的。眼文的宽度和深度也是它工完成的(除非带金刚石的琢刀)。
         是啊,很想有机会去杭州看下良渚博物馆啊。如果在标准器里看到类似规整的直线文和神纹,我对这两件东西的信心就会回来。目前流传的照片我是几乎没看到,或者不够清晰。
          敝帚自珍!!!我当然希望这两个东西朝真里看,但如果是假的,那也得尊重事实和逻辑啊。

64#
发表于 2012-5-10 19:1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捕风 于 2012-5-10 19:30 编辑

至于用酸泡多久,我就不知道了,没试过

纹饰可以参考一下

这个是放大的图片,其实这些纹饰,肉眼很难看清楚。


文明兄对鉴真12法工上自然态的认识还不充分,所以今天我们就不从自然态来分析。

请文明兄仔细看看您这件玉琮的纹饰工法,仔细思考一下。

_MG_3551.jpg (141.48 KB, 下载次数: 27)

_MG_3551.jpg

104405c6z6c00sea2wzje4[1].jpg (240.47 KB, 下载次数: 23)

104405c6z6c00sea2wzje4[1].jpg
6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0:2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喋血文明 于 2012-5-10 20:26 编辑

天啦,我刚才几乎把眼睛看瞎了,最后的结果是:第一个筒子几乎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正是良渚工,工艺非凡的精确,但出自先民智慧而无奈的手笔。后一个带蝉的却毫无疑问是假的。是当代工艺的小杰作。
如此相近的两个东西,最终的结果却非常可能是一真一假,真有点真假孙悟空的味道。
第一个器物显然害怕长直线,外表虽然笔直,但是无数细线凑出来的,像针一样慢慢磨出来的。每一个转折处的用力的逻辑可能性,我都琢磨过了,理论上能行通。属于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范畴之内。
而第二个,显然是一刀到位,只是偶尔故意藏点拙,但也不是直接的机器工,而是带现代金刚头的东西手工操作的。有点类似微雕的原理。
66#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0:28:04 | 只看该作者
捕风 发表于 2012-5-10 19:18
至于用酸泡多久,我就不知道了,没试过

纹饰可以参考一下

   这阴刻线可不是一气呵成啊,里面的奥妙多呢,连小眼睛的转折都讲究多呢。这牙科磨头比较适合说明第二个。
67#
发表于 2012-5-10 20:28:31 | 只看该作者
喋血文明 发表于 2012-5-10 20:22
天啦,我刚才几乎把眼睛看瞎了,最后的结果是:第一个筒子几乎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正是良渚工,工艺非凡的精确 ...

机器工,一般不是指用雕刻机雕刻

实则指的是,电磨头

文明兄再仔细看看
6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0:34: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喋血文明 于 2012-5-10 20:35 编辑
捕风 发表于 2012-5-10 19:18
至于用酸泡多久,我就不知道了,没试过

纹饰可以参考一下


走线原理跟你提供的经典器一样,但工艺更加精准一筹,显然更费时间和精力。接刀更加小心,而且处心积虑地掩盖接刀。长线都是中间起刀,向两边射线的,所以看不到起笔,只有两头出锋的效果。接刀处明显有凹坑,大致反映出当时的刀是针状物。这一点其实竹子能做到。还有可能是锋锐的贝壳。小眼睛的是至少3笔连接的,每一笔相当于一个逗号或者说后来的卧蝉文。所以是宽细结合,宽处蓄力,然后迅速挑起。估计这种工具应该是贝壳。整个器物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刀是超过一厘米的。
6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0:3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喋血文明 于 2012-5-10 20:38 编辑
捕风 发表于 2012-5-10 20:28
机器工,一般不是指用雕刻机雕刻

实则指的是,电磨头


       这个我明白,必要时对付这种硬度6.0一下的东西,直接用金刚头手工也不太难,我看过民间艺人的微雕。就是这个手法。这个特征在第二个器物上非常明显。
7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0:39:58 | 只看该作者
捕风 发表于 2012-5-10 19:18
至于用酸泡多久,我就不知道了,没试过

纹饰可以参考一下


       还有你观察到的也不是蹦渣,而是同一条阴线中的深浅不平的多条更细的阴线。这个东西本身没有崩渣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2-29 01:32 , Processed in 0.1091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