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391#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14:28: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倒霉大团圆的地方?

更约智者大师对法行二人,以止观安心,随四悉檀意,以逗机宜,俱令人道。

佛法到了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信入、法入两种人的修行方法,归纳为止观法门,修习止观法门可以得到四悉擅。悉擅是梵文,很难翻,我们不讲教理,不然又是一大堆理论,听起来很麻烦。

智者大师归纳出佛法修持的方法,达到了四种很高成就的境界,使任何一种根器的一般人皆可入道。

师即问言,汝于定慧,为志何等。

这是智者大师的教育方法,等于一个学生来报名学佛,先要问他为什么学佛、打坐?为什么要求智慧、修定?为志何等,为什么学佛?

几十年来的经验,我也常感觉到,第一句话很重要,有些人很干脆,我说年轻人好好地人不做,来学佛打坐干什么?他说想练功夫,噢!我说这样啊!那你到功夫馆去,佛法里有个什么功夫?就是给你坐好也要四、五十年工夫,你头发都白了!父母养你二十几年,结果你来学这一套连吃饭都吃不饱的事,你学了干什么?学佛是学空的,不要负了亲恩又负了佛恩。如果说我想成佛,那还差不多,但是几十年来没有听到一个敢说这种狂话

从某一角度来看,这种狂人,很值得欣赏,其狂亦可观也!但是没有这样气魄的人。再不然问学佛干什么?人生没有什么意思,人生没意思跑来学佛?学佛就有意思啦?你的观念是人生没有意思才来学佛,难道学佛都是倒霉来学的。我这里本来有一幅对子: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家说老师这幅对子好,我说这幅是挂在外面做招牌的,里面有幅真对子:发财不相见,倒霉大团圆。有钱得意之时不见人影,人生没有意思才跑来学佛,你说那佛家是什么呢?这不成了倒霉大团圆的地方吗!

这都不是佛法的道理。还有一些人,唉呀我想了生死,我说你对生死有没有经验?当然没有死过,那你了个什么生死?讲得恍恍惚惚。我这个话不是在跟诸位讲笑话!换言之,在坐诸位要弄清楚为什么研究这个?晚上的日子好过得很耶!买一张电影票去修止观,随便到哪里玩都很好,跑到这里来搞这个,这个玩意是什么?别弄错了。

所以智者大师问人家为志何等?为什么学佛?你的立志是干什么?
392#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14:28:00 | 只看该作者

其人若言,我闻佛说,善知识者,如月形光,渐渐圆著,又如梯蹬,渐渐增高,巧说转人心,得道大因缘,志欣渴饮,如犊逐母,当知是则信行人也。

假定有一种人,智者大师的经验,你问他来干什么?他说我听佛说的,善知识明师很重要,明师像天上的月亮,渐渐光明,越来越圆。大善知识又像登楼的梯子一样,让人渐渐登高。大善知识的善巧说法能转人心,是使人可以得道的大因缘,所以对老师我非常仰慕,希望你教我,好像小牛跟着母牛,左转右转,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伟大……一大堆。当知这一类人是信行人。此信行还不是大信行人,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兴趣而已,或者此信有一点问题,什么问题?盲目信。

你说老师怎么样,老师是人,释迦牟尼佛也是人耶!看《金刚经》就知道,《金刚经》讲得最平实: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佛化缘回来吃饭,饭吃饱了,把衣服整理好,钵洗好,脚上沾了泥巴洗干净,然后铺好坐垫准备休息……,就是这么平常。金刚经并没有说佛出门走路离地三尺、一身放光等等。
39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14:29:00 | 只看该作者

若言,我闻佛说,明镜若不动,色像自分明,净水无波,鱼石自现,欣舍恶觉,如弃重担,当知是则法行人也。

另有一类人,问他为何学佛?因为他了解一点佛法,或者东听一点、西听一点,道听途说,或者看经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他也许这么说,如果心里没有妄念,一切事相像在玻璃境中一样,照得清清楚楚;又如净水无波,水中鱼石看得明明白白,讨厌自己烦恼、妄念多,脑子不清净,想来跟老师学打坐,求解脱。这一类性向动机来的,接近法行人,只想从功夫路线来,不想从学理路线下手。

既知根性,于一入所八番安心。智者大师的教育,学生跟你学,你要先了解他心理的动机为何?观察他根器的利钝,如果是一把钝刀,你的教育法是找一块磨刀石,叫他天天去磨;利刀不能再磨了,再一磨就要发疯了!利刀要想办法使他钝;钝刀要想办法使他利,这是佛法的教育法。

你知道了此人根性,对于此人要使他自己能够安心、能够明心见性。
394#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14:29:00 | 只看该作者

咄,善男子,无量劫来饮狂散毒,驰逐五尘,升沉三界,犹如猛风吹兜罗毦,大热沸镬煮豆升沉,从苦至恼、从恼至苦,何不息心达本,以一其意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等于发脾气骂人。智者大师的教育法多半第一棒就打下去,咄!善男子,你要晓得一个人的生命,从无量劫以来都在饮狂散毒。以佛法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个正常人,都是精神病、狂人,心里发狂,如中毒一般,追逐色声香味触五尘,在三界中升沉,在男女的观念里滚来滚去跳不出来,像打摆子一样,今天清净一点,明天又不清净,后天又清净起来。被一股风力吹动,好似猛风吹木棉花,以中国的语言表达,就像三、四月开在杨柳树的白花,微风一吹,漫天飘散,兜罗毦像柳絮一样轻。

他又说人身无始劫以来,像在沸腾的热油祸中煮豆子,上上下下翻腾不已。唱京戏的有两句话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比滚油煎倒是很恰当地形容了这个人身。人身在滚烫的油中还跑得满快乐,从苦至恼,从恼至苦,由痛苦到烦恼;由烦恼到痛苦,不要看成玩文字,苦和恼两样,烦恼是轻微的痛苦;严重的烦恼就是痛苦。

何不息心达本,何不把心念休息下来,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就回到生命的本来,即佛的境界,一放下就息心,回到本来面目。禅宗祖师这句话了不起,本来面目”——中国禅宗祖师所创,此话用了几千年,很简单,仔细一想真厉害,人活了一辈子,自己面孔长得什么样子?不知道。我是没有看过自己长得什么样子,不晓得诸位看过没有?世界上真正准确的镜子很少,就算准确,镜中影像左右相反,镜子里看的也不是我们本来面目。我们活了一辈子,本来面目看不见,因此生不认魂,死不认尸,人活着,自己灵魂什么样子,没有看过;死了以后灵魂回转来看自己尸体,不认得。

最近有位同学翻译了一本有关投胎研究的书,西方心理学家做实验,以催眠术使人回忆投胎的过程,内容牵涉很广,颇有研究价值.催眠回忆时叙述妈妈前生是他什么人,爸爸前生是他儿子,投股成为双胞胎时两人吵架,一个要红头发、一个要黄头发,各人抢尸体等等,很妙的一本书。

生不认魂,死不认尸,众生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看过,所以要息心达本,认识我们心性的本体。

息心达本就是明心见性。以一其意是方法,在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修持止观只有四个字:以一其意,把意识专一起来。

意若一者,何事不办。专一意识,没有事情办不成。观心也是意识专一,佛经八万四千法门,真正修持方法就是一句话:系心一缘;释迹牟尼佛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若能心念意识专一,身心便有转机,只看大家能不能专一!

譬如现在很多同学学佛、学打坐,为什么没有效果?因为不能以一其意。有的也是偶然瞎猫撞上死老鼠,撞到一下子而已。一些人学佛好些年,外表看起来在打坐,里面热闹得很!又要听呼吸!又要念佛;这里有思想、那里又腿痛;这儿脚发麻、那儿又有声音来,吵死了!一会儿又讨厌人家从你前面走过、一会儿又怕风,你看你那个意在那里闹得厉害!真一心,或者一句佛号,专一其意,没有什么困难,就是一句话:以一其意。总之没有境界、没有效果,是因为你的意不能专一。
395#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无花休怨春

上次提到止观是定慧之因;定慧乃止观之果。修道学佛基本上要先能做到定,要得定则先要得止。而且世界上所有宗教凡求出世法的,都必须要修止、修定。像现在各位的打坐乃至净土宗、密宗、禅宗的方法,拿止观的道理来讲就是要求止。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譬如大家静坐,不管功夫做得多么好,内在的思想、意念能否永远停在某一处呢?做不到!比方拿念佛来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已经是两个念头了,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已经是四个了。这个念头总归不止。不止的道理何在呢?套个佛学名词乃因为我们用的是生灭心。我们的思想、念头一个一个来,就像波浪似地此起彼落,而且还是不连贯的,中间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念头随时会插进来,这是让人很讨厌的事。

不管哪一宗,哪一派,用哪个方法,当你觉得自己坐得很好时,严格来讲,这个自己觉得坐得好,都是属于生理感受的状态。因为人都是忙乱惯了的,一旦上坐,脑神经及身体的肌肉都休息下来,当然会有一种很轻松、舒服的感觉。很多人却以此种感觉而觉得修道很有用处。其实我们仔细想想,这是生理在一个休息状态所得到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即使你不盘腿打坐而是躺在床上稳稳睡上一觉,精神也会很好、很舒服。至于内在的思想、念头不管你功夫做得怎么好、它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世界上学佛修道的人那么多,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意念从来得的究竟有几个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30 21:49:39编辑过]
396#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21:50:00 | 只看该作者

止不了就空不了

这个止在禅宗而言就是截断众流,因为我们的思想就像一股流水一样永远地流下去,要如何才能把它给截断呢?当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未来的念头还未来的中间,这个念头就是空,止于这个空上面,就把它给截断了。不管修哪个法门,意念若无法做到止于专一,那么所有的工夫都是白费的。想要了生死那是不可能的,想成仙、成佛也不可能,只能说是在玩弄自己。以这个道理来看就不难发现世界上所谓修道、做功夫的人往往难免在自欺、欺人,不然就是被这个法门所欺。

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静坐上一点宁静的感觉当作是功夫、是佛道。懂了这个原理之后再来研究如何使意念专一得止。

以我们现代医学的道理来说,意念不能止就是脑波不停地在跳动。假如意念专一的话,脑波的跳动就呈现不一样而变成平静得多。然而对初学静坐的人而言,生理上的障碍会把意念给牵走,如腿痛发胀等感觉,虽然一边在念佛或持咒,但心里头却在叫痛,这都是意念在波动,因此无法专一。

若不能得止,学佛都是空谈。四禅八定都达不到就想着要开悟,大有问题。然而我们大家在道理上却都是悟了的,凡是中国人都知道四大皆空,人生如梦,大家在劝人家时都是如此慰藉对方的。但是当事情真正降临自己头上时,却是半点也空不了。为何空不了呢?只因为意念不能止。因此真正的修行,释迦佛告诉我们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上次我们也曾提到过。今天有位同学问:何谓无事不办?只要心境专一能够做到,要入定就入定、出定就出定;要智慧开发智慧、求神通会发神通;出世也好、入世也好,都可以做到,问题就在于我们无法做到制心一处。

这个道理我们知道了!再来看永明寿禅师的原文。
397#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21:51:00 | 只看该作者

他老人家首先赞叹修定的重要。

意若一者,何事不办。苦集得一。则不轮回。无明得一。不至于行。乃至不至老死。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六弊得一。则度彼岸。唯此为快。善巧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情。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也。

意若一者,何事不办。这同我刚刚提到的制心一处,何事不办是同样的意思。苦集得一,则不轮回,这苦集二字乃四圣谛中苦集灭道的苦集。一切凡夫在未得道前都在痛苦中,如生老病死等苦。佛说一切众生以集苦为乐,就好像我们把吃苦瓜当成是好味道。若不集苦为乐就是灭道,得了道灭一切苦。苦集得一,虽然是凡夫,若能修到意念专一,则不轮回,可以避开生死不入轮回。无明得一,不至于行乃至不至老死,拿十二因缘来说,无明烦恼若能得到定境,专一了就不会有后面的十二因缘而了生死。

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得了止,意念专一以后不起无明了,因为无明在专一中,因此叫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有许多禅宗祖师悟了以后,他们描述自己的生活是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把过去的业力,善、恶的债都还光了,现在连一毛钱的账也不赊欠了。悟了道的人如何能做到只还旧债而不欠新账呢?必须要做到专一。所以说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

六弊得一,则度彼岸,六弊即六根。得止专一以后六根自然不违越,甚至空了,就得道了而登彼岸。

善巧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情,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也。一切经典上,佛用各种善巧方便的方法,用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说了那么多教理,无非是让我们认识清楚了,很高兴去修定、修止,这在佛学名词上就叫做随乐欲以止安心也
398#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21:51:00 | 只看该作者

符咒的奥密

我们在这里先插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有画符念咒之事,比如喉咙被鱼骨头刺到了,拿个符这么一画,这杯水喝下去就好了。这是小事情,还有许多大的也很管用。这种咒语画符很容易学,但是多半都不灵,为什么不灵呢?因为精神意念无法专一。尤其是我,学了这些一定不灵,因为我不信嘛!其实不是符与咒语灵到什么程度,而是每个人的精神力量就有如此伟大。只要你专一,随便怎么画都灵!学画符念咒的有一句老话:不会画符,为鬼所笑。画符降鬼,符不会画,鬼都笑你。有些符字很多,而且还有上古时代的字,术者都要认得会写,他一枝笔拿来哈一口气,呼吸闭住,一口气就把这符给画完,而且中间还不能有第二个思想,必须全神贯注在这枝笔上来画符,这张符才灵。我们诵经、持咒的道理也一样,所以以止安心有如此的重要。

 

399#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开发记忆力与智慧

又善男子。如天亢旱。河池悉干。万卉焦枯。百谷零落。婆伽罗王。七日构云。四方淫雨。大地沾洽。一切种子皆萌芽。一切根株皆开发。一切枝叶皆郁茂。一切华果皆敷荣。

这里说明修止是学佛的第一步,等于夏天大旱到处一点水都没有,得了止以后就好像天上有甘露降下来,干枯了的百草都会重生。婆伽罗王,就是佛经上的大龙王,以七天的时间兴云施雨。得了止后有什么好处呢?下面就是它的形容:一切种子皆萌芽,一切根株皆开发,不但此生的记忆恢复,就是很多劫以前的事你也都会清楚。假如过去读过书的,得了定以后智慧开发了,诗也会作,文也会写了。因为在阿赖耶识田中,我们过去的种子还在。我们过去的种子不起作用,那是因为我们不在定中,因此无法发生作用。

一切枝叶皆郁茂,一切华果皆敷荣,譬如大家学佛都想得神通,其实神通是修道的枝叶,悟道才是根本。

 
400#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21:54:00 | 只看该作者

无花休怨春

人亦如是,以散逸故。应生善不复生。已生善还退失。禅定河干。道品树灭。万善焦枯。百福残悴。因华道果。不复成熟。

我们一般人为何变成普通人而不能得道,因为自己散逸,散是散乱,逸是放逸。所以应该生的善根没有发起。不能说我们全都是坏人,我们前生也曾做过好事,可是我们没有定力,以致于前生的善报发不起来。而且人因为散乱、放逸而严重到已生善还退失,这一生一些善根刚刚萌芽的,因为你散乱、放逸,这点善根也退失掉了。禅定河干,道品树灭,禅定之河也干了,得道也没希望了。万善焦枯、百福残悴,放逸、散乱的果报会使得我们的万善焦枯那么严重,而且所有福报因为没有得定也都憔悴了、凋零了。因华道果,不复成熟,修定是因,成道是果,因为不修定,所以不复成就。

若能闲林一意。内不出。外不入。静云兴也。发诸禅定。即是降雨也。功德丛林。暖顶方便。眼智明觉。信忍顺忍无生寂灭忍。

若能闲林一意,我们打坐做功夫,不管念佛或是空观也好,假使能做到只有这一念,就叫做闲林一意。内不出、外不入,我们的念头不向外攀缘想东想西,外面的境界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做功夫。静云兴也;这就是初步达到静的境界。

发诸禅定,即是降雨也,静的境界不是定,而是定的前兆。他比方说,我们修定的人若是意念专一了,而内不出、外不入时,就好像在下雨前天上起云了,这个形容得非常好。明白一点地说,各位学静坐的,一上坐两腿一盘、手一摆准备静的时候,此时最静,你把握这一刻就对了,再过一下子就不静了。真的是不静吗?其实不然!虽然坐到后来腿胀脚麻腰酸,其实正是静云兴也。就好像天之所以会下雨是由于地上的水气经过蒸发上升,碰到冷气团就凝结成云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5 06:21 , Processed in 0.0803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