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但寻教而不观心,受执指数宝之诮”,光研究教理而不观心,抓到指月亮的指头当月亮,抓住经典的理论当佛法,自己内心一点也不受用,那叫“数宝之诮”,等于为别人管帐当会计,每天经手几千万,自己一个月不过拿三千块,还不够用。他说这样不行,均有所偏。可是一般研究教理与讲修持的,两方面不能圆通、融会。要佛学好,功夫也好,那就圆融了!研究了佛学理论,自已在修持上都证验过,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可是社会上要找到这样的人不容易! “有不达者,递相是非”,于是乎研究佛学的人,批评光用功、不懂教理的人什么都不懂,是错误。反之,用功的人看到光研究佛学,两条腿盘不了,盘起腿都发涨的人,则取笑理论有什么用!这两种人皆不能通达另一方面而“递相是非”.互相指摘对方不对。 “今宗镜广搜祖教意足,请为微细开拆,以决深疑”,现在你写《宗镜录》这本书,广泛搜罗了祖、教(教、观)的意见,足以把教、观这两方面的是非贯通起来,请详细地为我们剖析说明,以解决我们深深的疑惑。 答:教观难明,须分四句。如云,一、教门非理门,教是能通,理是所通,能所异故。二,理门非教门,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故。三、教门即理门,文字即解脱故。四、理门即教门,解脱即文字。 “答:教观难明,须分四句”。这是纲要。他回答,研究佛经的理论,与实际修持观心的法门,有四方面的理论必须要懂得。 “如云,一、教门非理门,教是能通,理是所通,能所异故”。比方说,佛经经典上所讲的道理是教门,教门不是理门。譬如《六祖坛经》所引用佛经的名词非常少,直接告诉你这个就是道,此仍讲理,是属理门,不是讲教。讲教的人,譬如讲“金刚般若波罗蜜”,他会解释什么叫金刚;什么叫般若;什么叫波罗蜜;这些解释是讲教,所以教门不是理门。“教是能通”,教是佛法根本的依据:“理是所通”,是讲理。禅宗许多祖师的语录是讲理,他自己悟道,随意用普通的言语讲出自己悟道的道理,此是所通。而教是根据佛经讲教理。教门、理门是两样,好比一个是面粉,一个是成品。佛经所有的教义是面粉;禅宗祖师悟道以后讲出来的话变成馒头,由面粉做成馒头;净土宗法师讲出来的话也可比做是面粉做成的面条;有些宗派的修法,是把面粉做成了饼干,反正面粉是一样,作法不同,可是样样都吃得饱。能、所二字差别在此。现在跟大家讲的也是理,这么一比喻,大家就懂了,否则只在文字上解释又变成教了。 “二,理门非教门,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故”。第二,理门不是教门,悟道的人,不一定通教。譬如唐代了不起的大和尚马祖道一禅师,马祖未出家前俗家姓马,是四川人,悟道以后回到四川成都,父亲家中并不富裕,以卖竹筛子为生,四川俗语叫“畚箕”。家乡人听说从江西回来一位大禅师,同乡列队欢迎。结果一看是马畚箕的儿子,他会悟道?大家都不信。所以马祖感慨地说:“修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马祖的嫂嫂非常相信他,但是没有读过书,怎么办?马祖教她把鸡蛋吊在床头,天天用耳朵听,等鸡蛋开口说话就悟道了。这个嫂嫂因为信他,就相信了,果然设法做了一个网袋把鸡蛋挂在床头天天听,听了三十年,吊线氧化,有一天晚上正在听时,鸡蛋的线突然断了,鸡蛋“叭嗒”一声掉下地,她开悟了!开悟以后什么都会了,这是理门,道理懂了!得了理门,即得解脱。 理门不是教门,理门是解脱之道,解脱之道“无有言说”,什么叫般若?不需要了!金刚不金刚都一样,都可以,悟了就是悟了。这是第二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 22:44:2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