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37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9:39:00 | 只看该作者

六、执律方便小教以为正理,而障大道。戒律没有研究清楚,专门抓住细行来否定一切大行为。这点尤其青年同学要特别注意!不但学佛如此。一个人干事业也是如此。据我自己的经验,人,做任何伟大的事业,有个最大的弱点,喜欢在小事情上表现自己的精明,而且往往喜欢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小地方上。因此人很少有大英雄、大豪杰。大英豪小地方他一定知道,不知道那叫大胡涂蛋,不叫大英豪,但是知道了根本不在意,这是最难的,细行都知,而见地、着眼在大处,那才是大丈夫之行。

这句话,请青年朋友注意了!不但学佛如此,就是在世间做一个了不起的人,也应如此!我们读史书经常可以看到小人,秦汉以后不大用小人,汉朝历史叫细人,闽南话也叫细人,一点也没错,在小地方计较。我们学做人,尤其学佛,要把心胸、气度放大。不过,我经常有经验,某人本来蛮好,一学佛、一打坐,一下子变得大概跟我一样越来越小了!最后变成人扁了!

这里《宗镜录》说不要执律小教的方便,以为是正理而障碍自己的大道,应该在小处要知道,而在大处着眼。

七、师师执律不同,弘则多加水乳。佛法从佛弟子以后,各个宗派、祖师,戒律规矩每个庙子不同,佛法变成牛奶加了水。师师执律不同.每个老师所执戒律不同,虽然在弘扬戒律,若是加进自己主观的意见,那等于渗水入乳。

“八、不依圣教传授,误累后生”。光晓得研究戒律,没有研究真正的大乘的经典,没有体会形而上道,不依圣教传授后来的人,结果耽误后来的青年人。

“九、四众不沾真法之润,转就浇漓”。四众弟子(注:出家男女二众与在家男女二众,合称为四众)因而无法沾润真正的佛法,这样佛教便越来越衰败了!

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法师、禅师、律师,每一种都有十种毛病。永明寿禅师非常客气,实则从佛说的经典中全部节录下来并不只十点,他老人家已经笔下留情,只列举十点叫我们反省。

永明寿禅师为什么要提出这十种过失呢了?因为上面引用《楞严经》直接告诉我们怎么明心见性?从这一段开始,要慢慢告诉我们修持方法以及悟道。
37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9:39:00 | 只看该作者

是知若不观心,具如上之大失。

是知若不观心,具如上之大失。这是永明寿禅师的话。所以要了解,真正修行,若不向心念上观心反照,就会发生上面所讲三十种偏差的过失。

如大智度论云,菩萨摩诃萨,若欲不空食国中之施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讲,走大乘道的人,要不空吃人世间一口饭,你就要研究如何智慧成就、超凡入圣。摩诃即,菩萨摩诃萨翻译成中文即大菩萨们。菩萨梵文是菩提萨埵,简称菩萨,中文不好翻译,勉强翻译即是有道、成道、得道者为菩萨。中文刚开始也有翻成大士,后来觉得不恰当,又翻成开士。后来又认为这两个翻译仍不够圆满,干脆音译原文,叫做菩提萨埵。

菩萨摩诃萨假使要不空食人世间一粒米,换言之,没有成道以前,消耗了人世间生活的米粮,都还是欠债,将来要还的。尤其出家有一句话: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要想不空食国人的布施,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大智慧成就,要求大彻大悟。
37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9:40:00 | 只看该作者

又宝梁经云,若学大乘佛法者,受施主抟食如须弥山,受施主衣可敷大地,如不学者,若未堕僧数,十方无唾地处。

这里讲,你们要修大乘佛法的人,不管在家出家,自己专门去修持,接受别人的布施,受施主的一抟食就有如须弥山那么多。

佛法中关于饮食分为好几种。人吃的饭叫抟食,又叫段食,一天三餐,加宵夜四餐,再加点心五餐,若再加喝茶信仰就六、七餐了,分段吃。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印度人吃饭用手抓;新疆人吃抓饭,一手捏起一团饭叫一抟食。段食以外有思食,思想是一种饭食。欲界众生靠段食;天人境界是思食;入定的人吃什么饭?思食,真正入了定,舌识不动,鼻识不呼吸,《八识规矩颂》提到眼耳身三二地居,与这个道理有关。

佛说修大乘佛法接受人家一碗饭、一抟食的布施,就像须弥山那么多。你要晓得吃一口饭很不容易,那都是社会上许多劳苦功高者的付出,我们才吃得到,你不修道没有成就,欠的都是帐。

受施主衣,可敷大地,受施主布施一件衣服,甚至可覆盖整个大地,此是形容恩重难报。

如不学者,修道人不好好学,即使接受一件衣也还报不了,因为这都是社会大众功劳、血汗的成绩,我们凭什么该享受?学佛的人要晓得这个道理,如果你悟了道,可以还,那还的方法很多。

若未堕僧数,所以出家要真正做一个僧,什么僧?要证果悟道,做个贤圣僧,那可以。不然,十万无唾地处,换言之,不修行不成道,空过一生,尽管这个世界土地这么大,连吐一口口水那么丁点大的地方,都没有你的份,你非堕落不可。有那么严重!

无唾地处是佛在印度形容而翻译成中文的文字,假使不用梵文词句翻,直接以中文翻译就是他生来世无立锥之地,站都没有你站的地方。换言之,没有人身给你变啦!这块土地你还有资格站吗?没有资格在地球上站,因为你再变出来就不一定是人啦!这都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不要搞错了。
37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9:41:00 | 只看该作者

学问之道

维摩经亦云,敬学如师,才起学心,便有为人天之分。

《维摩经》也说,真正学佛修道的人,要发起真正的恭敬心。对任何一种学问知识,尤其佛法的见地,要敬它,不是敬老师,这个学问本身就是老师,就是佛在这里也一样,会敬学如师。只要真正发起对人、对法、对学问的恭敬心的人,你发起这种修行、学习的心,便有人天的立定点甚至已经天人合一,超越人世间了!

大家求学,往往因为好奇、喜欢、兴趣,问他为什么学?有兴趣,这个话拿学佛来讲。先打三百下手心,赶出山门外。这个兴趣很难听,其动机不是一种恭敬的追求心追求真理。所以《维摩经》告诉我们,求佛法一定要发起恭敬心。

或闻宗镜一句,定成佛无疑

或闻宗镜一句,定成佛无疑。这是真的,《宗镜录》所辑全是佛经的精华,抓住其中一点,决定可以成功。

故法华经云,若有闻是法,无一不成佛,唯除未闻者,盲冥不信人。

《法华经》说唯信能入。这个不是迷信之信,要正信,要自己证进来的信。当然正信前总有迷信的一段过程。我经常跟朋友讲,你不要搞这个玩意,搞这个要问自己发疯没有?硬发疯摸进来,还必须具备一个肯上当的心情,发疯要上这个当,你把它抓一下看看!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其实不但学佛法,任何一门学问,不发不会成功的。你说你聪明,这个东西研究研究,一副专家很懂的样子,戴个厚厚的手套,表现得很聪明,实际上这种人反而是个大笨蛋,百无一成,因为他自以为聪明。

所以要诚敬心,以诚敬心由肯放手投入的信而进入正信,无有不成功的。
37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9:41: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儒生的佛缘

若已闻者,皆是曩因既受衣珠,曾亲佛会,不可放逸,须志披寻。

这是告诫我们的。假使已经听闻到,也都是过去生的因缘,不是这一生的因缘,即过去。佛家讲三世因果,不是这一世的因缘,而是多生的因缘。譬如昨晚找资料,偶然翻到二百多年前清朝人写的一本书,很有意思。他说明朝末年满清入关时,有个读书人,不信佛的。过去的儒家不得了!对宗教观念很排斥,看到和尚道士,理都不理,认为是妖魔鬼怪。哪像现在奖励大专青年研究佛法,没有这回事!年轻人搞这一套事,老一辈的人眼睛瞪得像鸭蛋那么大,斥之为邪门、异端,门口贴张条子:僧道无缘,不要来化缘。这个人也是如此,学问、修养好,又有功名,明朝亡国,满清入关,他也不出来做官,意志清疏,行止潇洒。有一天跑到一个庙子的小庵堂,有二、三个比丘尼在那里,他无聊随便翻翻经典,看到《金刚经》,站在那里不动。看完了讲一句话:我这个一生几乎错过了!也不晓得怎么了。此人回来以后就开始打坐,六年以后圆寂了!玉津双垂,头顶放光。儒家一般都不信的也都亲眼看到。玉津双垂,死时鼻孔流出来的不是鼻涕水,而是白玉一样的筷子插下来,比烧的舍利子还高一点,玉津散掉就烧出舍利子。整个村庄风云雷雨,异香三天。这是一个读书人反对佛法,到了晚年幡然觉醒,最后得到这个成就。这就是正信的道理。这种人不是一生的因缘,皆是曩因既受衣珠。贫子衣中珠,《法华经》的比喻。这个不是我们身上穿的衣,把衣服脱了还有一件衣,是妈妈给我们用皮做的,不要本钱,是爸爸妈妈给的本钱,穿了几十年,这件衣服里就有无价的宝珠,你找到就成佛了!这是《法华经》上的形容。

曾亲佛会,不可放逸,须志披寻,亲自见到过佛说法,所以这一生有这个因缘,绝不可放逸,要立志把经典翻开、披开去找、去研究,不要买了经典放在那里陈设给人看的,没有自己去披寻。

忽遇缘差,空无所得。所以瑜伽论云,不缓加行中,又能如是勇猛精进,谓我今定当趣证,所应证得,不应慢缓。何以故?我有多种横死因缘,所谓身中,或风、或热、痧痰发动,或所饮食,不正消化,住在身中,或宿食病,或为于外,蛇蝎蚰蜒,百足等类诸恶毒虫之所蛆螫,或复为人非人类等之所惊恐。因斯夭没,于如是等诸横死处,恒常思惟,修无常想,住不放逸。
37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9:41:00 | 只看该作者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他告诉我们大家,尤其年轻人,既然知道这条形而上的路,是为自己而学,为自己找生命的根源而学佛,就不能够慢慢来。其他为谋生、为职业而学的知识也应该学,但是为形而上道,《瑜伽师地论》说:不缓加行中,拿土话讲就是慢不得,不能说今天没空,等到明天再来,要勇猛精进。

他接着又说,人随时可能死亡,你不要认为自己还年轻,人有种种的死法,身体里或者一下风动,气不对,或者高烧使你死;或者痰壅塞使你死;或者饮食中毒、胃溃疡、消化不良,各种坏食残积身中;或者在身外被虫咬伤等等,有各种死亡。譬如前两天媒体报导有个小孩在屋外棚架下被猪咬死,才几岁的小孩,本来有七、八十年的未来,谁知道会被猪吃了脚指头而致死。生命是很脆弱、最靠不住的,求真理、自己生命来源的这个学问,本可以迟疑。你说等等,儿女结婚,没事再来,等一下又抱孙子……,来不及的,要赶快啊!
377#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22:4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谁堪与佛共指弹

本书作者永明寿禅师是在宋朝初年,看到当时的佛法、佛教已经分道扬镳。宗教修持的人与研究经典的人,彼此不能够融通,换言之,大家对学佛如何求证的功夫没有了!因此永明寿禅师对当时佛教佛法这种普遍的情形作了一番批评。批评以后又劝大家学佛要切实修持。那么,讲修待,同时要知道修持不是那么简单,不管净土宗、禅宗、密宗哪一种修法,必须把学理、教理融会贯通,配合修持方法切实求证。

现在继续讲永明寿禅师教我们如何修持,怎么修止观

378#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22:42: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继续讲永明寿禅师教我们如何修持,怎么修止观。

由住如是不放逸故,恒自思维,我之寿命,偿得更经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半时须臾,或经食顷,或从入息至于出息,或从出息至于入息,乃至存活经尔所时,于佛圣教,精勤作意,修习瑜伽,剂尔所时,于佛圣教,我当决定多有所作,如是名为不缓加行。

这一段不作字句分析,注意前后两句话:由住如是不放逸故……名为不缓加行加行是佛学名词,就是现代名词加工的意思,如棉纱加工成布;布再加工染色成花布。学佛的人要赶紧加工,加工的道理就是不放逸

佛学上有两个名词:精进,、不放逸。看似意近,但两者还是有别。精进是非常努力地用功,好比做生意赚钱,昼夜苦思如何把别人口袋里的钱哄到自己口袋里。昼夜努力叫精进。

不放逸就是不马虎,与精进不同,一般人总是原谅自己,原本今天想要修持、打坐、念经,因为吃得太饱消化不良,先睡一下,等消化完了再念佛,这个就是放逸。原谅自己,对自己很宽松,或者今天有一点不舒服,马马虎虎先休息,明天一早起来努力。第二天闹钟响了又觉得太早,再睡半个钟头,一睡三个钟头又过去了!这个就是放逸。精进是积极的;放逸是消极的。

这一段告诉我们真正学佛用功的人要不放逸,不缓加行,不可慢,不可纵容自己,要努力加工。
379#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22:43:00 | 只看该作者

有宗有教名宗教

问:义学多乐听读,禅宗唯精内观,然教观二门缺一不可,若但观心而不寻教,堕暗证上慢之愚;若但寻教而不观心,受执指数宝之诮,有不达者递相是非。今宗镜广搜祖教意足,请为微细开拆,以决深疑。

在中国佛教,讲道理、研究佛学理论的叫义学。过去讲经的法师叫义学沙门,专门研究经典。

义学的人多乐听读,喜欢研究经典,或者喜欢读经、听经。禅宗一般修法不管这些,专打坐、内观,参究用功,也不管经教不经教,懂一点《六祖坛经》,好像已经很对得起六祖了,只管自己用功。一个是宗,一个是教,两个合起来叫宗教,也叫做教观,教是研究佛经教理;观是反观、反照自己。

然教观二门缺一不可,真正学佛的人,研究佛经理论与修持,少一样都不可。

若但观心而不寻教,堕暗证上慢之愚,他说假使只观察自己内心修持,而不研究佛学经典的理论,容易堕落在昏暗傲慢的愚昧中,未证言证。研究经典理论是要找出自己怎么修持的方法,并不是只求学问好,写佛学文章给人家看。暗证是求证不到,譬如我们都晓得佛法言空,我们空得了吗?什么都空不了!脾气来的时候,一边晓得空,一边脾气照发不误;有烦恼来了,明明知道空,烦恼空不了;肚子饿了,说空会不饿?做不到的。那么,可见这样一来,佛法就变成理论,不是一个实际的东西。实际上真空得了,这些事情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的。是看不见,暗证是永远达不到,闭起眼睛来黑洞洞的,没有用。

上慢,自以为有点功夫就愈傲慢,看不起别人,看每一个人都不是佛、不是菩萨,这只能说是堕落,不能说是上进。

38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22:43:00 | 只看该作者

若但寻教而不观心,受执指数宝之诮,光研究教理而不观心,抓到指月亮的指头当月亮,抓住经典的理论当佛法,自己内心一点也不受用,那叫数宝之诮,等于为别人管帐当会计,每天经手几千万,自己一个月不过拿三千块,还不够用。他说这样不行,均有所偏。可是一般研究教理与讲修持的,两方面不能圆通、融会。要佛学好,功夫也好,那就圆融了!研究了佛学理论,自已在修持上都证验过,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可是社会上要找到这样的人不容易!

有不达者,递相是非,于是乎研究佛学的人,批评光用功、不懂教理的人什么都不懂,是错误。反之,用功的人看到光研究佛学,两条腿盘不了,盘起腿都发涨的人,则取笑理论有什么用!这两种人皆不能通达另一方面而递相是非.互相指摘对方不对。

今宗镜广搜祖教意足,请为微细开拆,以决深疑,现在你写《宗镜录》这本书,广泛搜罗了祖、教(教、观)的意见,足以把教、观这两方面的是非贯通起来,请详细地为我们剖析说明,以解决我们深深的疑惑。

答:教观难明,须分四句。如云,一、教门非理门,教是能通,理是所通,能所异故。二,理门非教门,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故。三、教门即理门,文字即解脱故。四、理门即教门,解脱即文字。

答:教观难明,须分四句。这是纲要。他回答,研究佛经的理论,与实际修持观心的法门,有四方面的理论必须要懂得。

如云,一、教门非理门,教是能通,理是所通,能所异故。比方说,佛经经典上所讲的道理是教门,教门不是理门。譬如《六祖坛经》所引用佛经的名词非常少,直接告诉你这个就是道,此仍讲理,是属理门,不是讲教。讲教的人,譬如讲金刚般若波罗蜜,他会解释什么叫金刚;什么叫般若;什么叫波罗蜜;这些解释是讲教,所以教门不是理门。教是能通,教是佛法根本的依据:“理是所通”,是讲理。禅宗许多祖师的语录是讲理,他自己悟道,随意用普通的言语讲出自己悟道的道理,此是所通。而教是根据佛经讲教理。教门、理门是两样,好比一个是面粉,一个是成品。佛经所有的教义是面粉;禅宗祖师悟道以后讲出来的话变成馒头,由面粉做成馒头;净土宗法师讲出来的话也可比做是面粉做成的面条;有些宗派的修法,是把面粉做成了饼干,反正面粉是一样,作法不同,可是样样都吃得饱。能、所二字差别在此。现在跟大家讲的也是理,这么一比喻,大家就懂了,否则只在文字上解释又变成教了。

二,理门非教门,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故。第二,理门不是教门,悟道的人,不一定通教。譬如唐代了不起的大和尚马祖道一禅师,马祖未出家前俗家姓马,是四川人,悟道以后回到四川成都,父亲家中并不富裕,以卖竹筛子为生,四川俗语叫畚箕。家乡人听说从江西回来一位大禅师,同乡列队欢迎。结果一看是马畚箕的儿子,他会悟道?大家都不信。所以马祖感慨地说:修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马祖的嫂嫂非常相信他,但是没有读过书,怎么办?马祖教她把鸡蛋吊在床头,天天用耳朵听,等鸡蛋开口说话就悟道了。这个嫂嫂因为信他,就相信了,果然设法做了一个网袋把鸡蛋挂在床头天天听,听了三十年,吊线氧化,有一天晚上正在听时,鸡蛋的线突然断了,鸡蛋叭嗒一声掉下地,她开悟了!开悟以后什么都会了,这是理门,道理懂了!得了理门,即得解脱。

理门不是教门,理门是解脱之道,解脱之道无有言说,什么叫般若?不需要了!金刚不金刚都一样,都可以,悟了就是悟了。这是第二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 22:44:28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4 05:36 , Processed in 0.0777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