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381#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22:45:00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即道体

三、教门即理门,文字即解脱故。那么,一定只修道,不要看经典而悟道吗?不一定。有许多禅宗大师或净土宗大师,看经教经典开悟的很多。理通了一定会开悟,读书后发智慧,启发到最高处,自然灵性也就启发了。

第三种,教门就是理门,因为文字本身也可以使我们解脱,有时在一句话上、一个字上可以得到解脱。譬如宋朝有位大师是拜《法华经》的,佛教中有这种人,非常诚恳,字认得很少,靠拜经开悟,念一个字拜一拜,香花烛果布置庄严,站在佛前拜《大乘妙法莲华经》,念一声拜一拜,有一天念到,要拜下去的时候,突然反问:大便拜它干什么?一下开悟了!所以说教门是理门,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文字本身也可以使你解脱的。

四、理门即教门,解脱即文字。第四种,如果不研究佛经而自己用功,或者念佛、参禅、念咒子,真的开悟了,所有经典俱通,没有读过的书也会了!所谓一了百了,一通百通。所以说理门就是教门,因为真得道就解脱,解脱本身智慧就出来,自然就有文字。

这四种不是呆板固定的,所以不要抓住某一边。
382#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22:45:00 | 只看该作者

四种宗教徒

故又以门对教,四句分别。一、得教不得门,文字法师是。二、得门不得教,观慧禅师是。三、得门复得教,闻慧法师是。四、门教俱不得,假名阿练若是。

故又以门对教,四句分别。所谓就是走一条路,用一个方法,走这一门。所谓即佛说的所有三藏十二部经教。以来讲,也有四种区别作用。

一、得教不得门,文字法师是。光晓得研究佛经,讲经也讲得天下第一,自己没有修持的功夫,这叫做文字法师,研究文字佛学的法师而已!

二、得门不得教,观慧禅师是。第二种,只知用功,用功到了某一种程度,境界也有,功夫也有,但是一问教理,不是一窍不通,大概三窍通半窍,讲得差不多,但是不对。等于会修水电器的工人,水电器修得很好,问他电机是什么?没有读过电机学,不懂,他是懂得实际功夫,不懂学理。如果叫一个电机学博士修理一个小机器,可能搞半天还修不好,还不如叫一个工人来修。博士懂理,不一定有实际功夫,要功夫与学理两样都到,才是学佛。

所以得门不得教者,有技术、有境界、有功夫,然而学理不通,也只是打坐、修禅的观慧禅师而已!

三、得门复得教,闻慧法师是。第三种,学理也通,功夫也证到,这是真正大智慧的多闻法师。

四、门教俱不得,假名阿练若是。第四种,门也不通,教也不懂,是假名的佛弟子出家人,阿练若是僧道道场。(注:汉译阿兰若为寂静处,是出家众所居住的寺院总称)
38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22:49:00 | 只看该作者

方法和目的之间

又或随方便之诠,则执权害实,若达圆顿之教,则了实开权。执权则教观两分。了实则人法一旨。人法一旨,则境智俱冥。教观两分,则信法双现。信法双现,则有观有闻。境智俱冥,则无内无外,斯乃随根利钝,有此开遮。

又或随方便之诠,则执权害实,若达圆顿之教,则了实开权。佛法有二种:一者权便,方便的说法;二者真实,真正的佛法。

《法华经》讲得很彻底,真正的佛法是什么?我们在这里研究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没得话讲,个个都是佛,只要晓得此心是佛,已经到了,而讲这句话也已经多了,那是真实。所以《金刚经》上佛说他说法这么多年没有说一个字,佛不是当面扯谎吗?这些经典都是他说的,他说没有说一个字。因为佛所说的都是方法,亦即方便。《金刚经》有一个比方:如筏喻者,方法像过河的船一样,人过了河,要弃船上岸,如果过了河还背着船走路,那多笨呢!

一切佛经所说的方法,大部分是开权显实,权者方便;实者真实,开方便以显真实。

又或随方便之诠,诠即诠释,跟着佛经以文字诠释道理的方便。则执权害实,抓住佛当时权宜、方便所说出的一种教育的方法,而当成了真实,那岂不是以权害实吗!

若达圆顿之教,则了实开权,如果真正开悟,懂了以后,不需要佛经一样成佛,这就是圆满顿悟。此谓了实开权,彻底了了,便能以权便的方法教人。

执权则教观两分。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看佛经,抓到鸡毛当令箭,那就糟了!教观两分,教理不通,功夫也不到。

了实则人法一旨。佛法真正告诉我们就是一句话:心就是佛,如果真正悟进去、懂了,则人法一旨,无所谓人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人法一旨,则境智俱冥。晓得心就是佛,何必向外面找什么佛法呢?此心就是佛,此心在哪里?此心就在这里。你说此心要空,你空他干什么?它根本要空你的。你说此心留不住,怎么留不住?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都一样,都在这里。能在这个地方悟进去,则人法一旨,境智俱冥,无所谓境界,也无所谓大智慧,两样都清净了!

教观两分。则信法双现。因此。一般人没有悟道,把佛经教理,与修持止观的方法分开,分开就产生一个问题:信佛法与修持佛法变成两条路线、信佛法与修佛法一分为二,变成两样。

384#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22:50:00 | 只看该作者

信法双现,则有观有闻很难,稍后再讨论。信与法两条路线呈现,没有办法,只好以种种方便来告诉我们修行的办法。有观,怎么观?有闻,耳朵听到道理,怎么理解这个道理?有观有闻是修行的方便过程。

境智俱冥,则无内无外,斯乃随根利钝,有此开遮。假使真相信心即是佛这句话,无境界也无烦恼。无所谓内也无所谓外,不管钝根利根,就在这个地方都可了悟。此乃随着根器的利、钝而有此方便说法。(注:开是允许的意思;遮是禁止的意思)

刚才提到信,我们先作广义的解释。

任何一个宗教,都是要人们信,信就进去了!甚至旁门左道的,也要你信,才进得去。其他宗教也一样,信则得救,不信不得救。我说我不信。为什么?因为太不慈悲不博爱。真仁爱真慈悲信者得救,不信者更要救。

那么,这种信普通叫迷信,尤其现代知识分子,一看学佛打坐信宗教的,就断言为迷信。这个话不是现在才讲;几十年来我都如此告诉人家。我问他懂不懂?不懂怎么知道人家不对?你才迷信,因为迷者不懂也,莫名其妙就说别人迷信,你本身就迷信。譬如现在是科学时代,有许多人动不动就说你这个不科学,你要先问他学哪一种科学?没有学过,那你懂什么科学?这种人叫人不要迷信,就等于街上有一家原子理发店,他叫你千万别进去,当心头爆炸!他懂不懂原子。原子是个什么东西?这是跟着科学迷信的人。当然也有迷信宗教的,开个菩提店卖波罗蜜,什么叫菩提?波罗蜜是凤梨吗?

所以,宗教叫人信,本身可能是迷信,但是要人不迷信的,他自己也不见得不迷信。这都不是佛法的信,佛法叫我们求正信。

什么是正信?很难讲。譬如这里有杯茶,我喝了一口,告诉各位很烫,你们信了就是迷信,因为你们没喝过呀!没喝过怎么被我骗呢!

这个就不是正信。什么是正信?我说过这杯茶很烫,必须要你亲自拿到手喝了说烫,这个时候才叫正信。所以真正的信要证得、求证到,在没有证到以前,皆非正信。

还有,信是信这个理,真理所在。譬如拿佛法来讲,心即是佛,翻开大乘小乘经典都有这个道理,这句话,在坐大部分学佛的人能不能信得过自己这个心呢?例如讲中国文学时提到过,唐朝一位名诗僧贯休和尚有两句诗:

禅客相逢唯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表面上一看是开悟的诗,结果他去看一位当时开悟的大善知识。悟了道的人得了解脱,文字自然很清楚。大善知识说,你诗作得很好,我问你,你说:此心能有几人知?怎么样是此心?此心即是佛,怎么样是你的心?贯休答不出来了!光玩文字,没有真正开悟、没有真正证道,答不出来就是障碍!那位禅师说,你照原话问我。贯休说,请问大师如何是此心?禅师答:能有几人知啊!将就他的话打他一耳光,都是你说的嘛!自己做的诗,碰到大禅师、开悟的人就这么教育你,这个就是刚才说的开权显实的权,佛法教育,信手拈来都对。信要正信,真正正信进去。《华严经》佛有一句话: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最重要。等于做一个人或做一番事业,对自己、对事业没有信心就垮了!如果一个人活着对自己没有信心,立刻可以死,现代心理学许多事实可以证明。所以探视一个有病的朋友,尤其危急的病,要增强他的信心。像我有许多例子,我说你一定会好的,活下去,大概他对我有点迷信,听我讲话更有作用,我说我早看到你活得很长;你寿命起码还有二十年,有信心,活下去,结果真的好起来。

如果看到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怎么得这个病……那你不是咒他早死吗?这就把他信心击垮了!生命的力量依傍信心非常大,千万注意!普通人要信心,学佛的更要信心。学佛乃至念佛也好、修禅也好,为什么大家用功不上路?老实讲,没有信心,一边阿弥陀佛,一边心里嘀咕修不修得好?许多人来跟我讲,老师啊!你教是教,我恐怕不行哦!我火大了!你既然不行何必来找我嘛!那不是花我时间、开我玩笑吗!找我一定行,为什么人对自己那么没信心,一边念佛一边疑惑不晓得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临死时不知道会不会往生?阿弥陀佛有没有把入境证开给他,没有把握!

38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22:51:00 | 只看该作者

学佛第一要信心,信心非常重要,信心成为正信,没有不成的。信的相对一面即是疑。佛法讲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人是最多心的,怀疑这样、怀疑那样,人的疑害了自己一生,学问不成功、道德不成功、做事不成功、学佛不成功,大都因为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尤其一般做功夫的人,道理懂了,到了境上,哟!这个不晓得是不是?说空,有时想想觉得空很好;有时想了发抖,这个空恐怕不是空吧!很多人跑来问我,我说你这个不是空,是什么东西?空当然有大小,大空是空,小空也是空,对空还要起怀疑!你说这样笨到什么程度?这个理论都不懂,你说我空得太小。那你放大一点就是了,很简单嘛!佛法是非常简单的,之所以求证不到,就是缺乏,理论上搞不清。疑的害处很大。

所以学佛要从着手,用怀疑心念佛能够一心不乱吗?说一心不乱已经不是一心不乱了!若说有时候还有妄想,妄想没有关系,慢慢练习惯了就化得了!不要怀疑,一路下去很容易的,要有信心。我就是怕一般年轻同学,越是佛学学得好,信心越丧失,东一下、西一下,都是自己在捣乱,这个疑会害了自己。 

386#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22:51:00 | 只看该作者

禅宗的信心

再来,就法来讲。一般人有个最大的毛病——好奇。总认为找个老师传一点秘诀,偷偷在耳朵边上讲一声,然后明天就成功了!人类生来就有这么一个劣根性,对自己没有信心。

所以古代禅宗祖师有一些教育方法很不同,像宋朝的慈明禅师,了不起,悟了道的,就有这种教育方法。慈明禅师连佛、祖师都骂,骂到晚年嘴巴歪了!徒弟说:师父啊丢脸啊!慈明问什么事?弟子说:你一辈子呵佛骂祖,现在果报来了,大家都在笑你。禅师一摸嘴:正起来!嘴就正了,他就有这样大的本事。

我们现在中风一定吓死了,又是打针又是吃药的。有个徒弟跟着慈明禅师几十年未开悟,有一次向他辞行告假,禅师问为什么?徒弟答说跟着师父出家学佛要悟道,可是出家这么多年,师父教我做这样做那样,也没有传个法,所以没有开悟。慈明说;你要开悟啊!来来我告诉你。徒弟聚精会神把耳朵凑过去,一耳光,这一耳光真把徒弟打得开悟了!你想他那个信心多具足!全副力量都在等师父秘密传法,多诚心啊!当他的诚心达到极致时,一耳光,什么念头都打光了!他就等这一下,这是禅宗的教育法,研究禅宗这些教育方法很妙的!而那徒弟以为他师父要传他密法的信心,是迷还是正呢?大家分辨看看!

慈明对另一个徒弟杨岐禅师也是如此。慈明实在很高明,杨岐信心不够,最后这一关过不了,心想老和尚总是不告诉我,有一次发了狠,学小太保,晓得师父晚上从小路回来,他在路口等着。一看到师父,立即趋前抓住师父问:师父啊你要告诉我,不然我要揍你。师父笑一笑说:够了吧!大概他练过功夫,把他一拉说:你过来,我要过去,一拉过来,师父过去,杨岐开悟了!所以你们学佛打坐的妄想,妄想有什么关系!你过来,我要过去,把妄想一拉开就是了嘛!

 
387#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面目悔向镜底讨

若能就旨圆融自无取舍,则尘尘合道,信行同法行之机,念念归宗,教门等观门之旨,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执观门,无一法可闻,孰论教道,方入宗镜与此相应,未达斯门终成隔碍。

这一段是说,若能把佛法的宗旨与教理完全圆融了,自然没有取舍分别,那么也就能尘尘合道,人世间世俗上的事,都合于佛法的道理。信佛法的行为与佛法本体的功行都是同一个东西,念念皆归到佛法里,无所谓教理,无所谓方法,教门与观门的宗旨都一样。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来执著观门?无一法可闻,如何论教道?如此方入宗镜,与之相应,如果未能通达这个道理,终究还是有障碍阻隔。

且教中具述有二种修行人,一是信行,二是法行。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

且教中具述有二种修行人,一是信行,二是法行。佛告诉我们的教理中,关于修行的正路有两条:一是信行,由信念而修行;二是法行,依佛法而修行。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弟子分成很多派,对修持方法各有不同看法,这里提到萨婆多派和昙无德派。

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萨婆多派的理论认为,光从信行而入道,或依佛教教法而悟道,这两种人初步的程度在见道位。懂了这个理,或见到空性,是见道,然见了空性,破了我见、边见,但思惑没有断。贪嗔等习,以及习惯性的思想残余这个力量还没有达到空,换言之,空只切掉了一半障碍。古代有一位悟了道的人去见一位大师,他对自己有点怀疑,虽然见了道,还是有困扰。这位大师告诉他,这就好比把窗子戳破一个洞看天空,空是空,但只是一小孔,要慢慢把窗子打开,房子也拆掉,在高山顶上、半空中看空又不同,这还得靠功力慢慢增加。一般人修持,为什么有困扰呢?因为教理不通,不去研究经教。我经常拿一个比喻告诉大家,你们看过点蜡烛了吗?(也许千百年后看不到了)蜡烛虽然在燃烧,黑烟也同时不断地冒。懂了蜡烛燃烧的道理,你有一点定力,如同烛火的亮光,烦恼犹如黑烟尽管让它冒,没有关系,你只管亮光,不管黑烟,慢慢使它消掉,此所谓渐修。但渐修与顿断、顿悟又不同了!

萨婆多派认为这种信行是法行来的,位在见道。

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因为听到、看到佛经而进入这个境界,这叫信行,因信而修行。因参话头、或念佛、或修止观法门而来的是思入,这个叫法行。这是佛涅染后小乘说一切有部——萨婆多派的看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2 14:25:24编辑过]
388#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见道是菩萨行的序曲

昙无德云,位在方便,自见法少,凭闻力多,后时要须闻法得悟,名为信行;凭闻力少,自见法多,后时要须思惟得悟,名为法行。

昙无德派认为,见道有信入的、有法入的,只能说还在方便位而已。昙无德派给这两种位阶的评价并不高,换言之,只是预备生或旁听生,还没有成为正科生。什么理由?自见法少,凭闻力多,自己悟到的少,多半凭籍佛或祖师悟道的理论的帮助,而又懂了一点,那是靠人家、靠老板那里借来的钱,这老板是释迹牟尼佛,自己真赚到的本钱太少。那么,这一类人,以后还要慢慢用功,将来闻法得悟,忽然听到善知识的指导,或者看到佛经某一句话,突然彻悟了!才谈得上是信行。

假使凭闻力少,经典看得少,听善知识指导的机会少;自见法多,靠自己悟进去这一方面道理的多,那么,这一类路线的,将来还要思惟得悟,自己必须好好地参究,才能真正彻悟,这一种人谓之法行。

昙无德派是律部中的一派,对信行法行的判别如此。然而昙无德又认为,即使到了此一境界,也不过进入菩萨方便位而已!所以,学禅宗的要明白,何况没有真悟,就算是悟了,也不过是方便位而已!还只是行菩萨道的前奏,不要以为悟了道,就颠狂起来,最后只是一个嘴巴厉害,变成言字旁“误”,要晓得此时还在方便位上。

萨婆多与昙无德两派理论,对信行和法行的判别,看似有差别,其实并无多大差别。见道位,并非见道就行,譬如我们看到银店里的金刚钻,难道看到了这个戒指就是我的吗?不是的。此在见道位,我们还得一毛一毛赚,赚够了几十万再把戒指买回来套在手上。即使套在手上也还不属于你的,算不定明天被小偷偷走了,也会掉的。所以,见道位也等于方便位,还不是你的,教理要搞清楚。

因此自己用功的人,自己到了什么程度?何必随时要老师!有时我被问烦了,什么老师、老师,我死了你怎么办?你也要活下去,自己走路,为什么不把教理搞清楚呢?

以上所讲是印度萨婆多派和昙无德派的看法。那么,现在讲到在中国方面,天台宗智者大师创立的止观派呢?

389#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止观云,若论利钝者,法行利,内自观法故;信行钝,藉他闻故。

在中国佛法,天台宗修止观的智者大师对法行、信行又另有看法。智者大师是中国的小释迦,他等于当时中国的现代佛。智者大师的判教说,人的根性有利根、钝根。所谓利根,是绝顶聪明的利,像快刀一样快。利根的人是可爱!你叫他向后转,他不转,后面一定有人打我,倏地他走了!叫笨人向后转,挨了耳光还莫名其妙,怎么有人在后面打他呢?利、钝之人差距悬殊。

智者大师说,法行人利,靠自己内在参究用功,观心进来,信行人钝,靠佛菩萨、善知识帮忙指导,不是自己参悟来的,问一点懂一点,不问则不懂,这就是钝根。所以禅宗祖师马祖有时候骂弟子钝根阿师,就是这个道理。

又信行利,一闻即悟故;法行钝,历法观察故。或俱利,或俱钝。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已上且约三师所说。自然不可偏执,观心与教道,定据听学与坐禅。今若得一心万邪灭矣,则何心而非教。若一闻千悟,获大总持。则何教而非心,何教而非心则心外无法;何心而非教则法外无心。

又信行利,一闻即悟故;法行钝,历法观察故。但反过来说,真的利根的人,信行不同,一听说空,一句话,已经到了!空嘛!就空下去了!禅宗有一辈子就说一句话的,随便什么人问他,他只答莫妄想,很多人因这句话而开悟,不妄想就不妄想了嘛!可是我们都是钝根,两腿一盘,师父叫你莫妄想,你还反问怎么莫妄想?此即钝根。莫妄想还盘腿干什么?站着也好、躺着也好、坐着也好,莫妄想就是了嘛!

所以说信行利,一闻即悟,这是真信。如果听了以后,还要打坐三十年修到不妄想,那就是法行钝历法观察敌,靠这个方法慢慢研究观察才达到。

法行利、信行钝;信行利、法行钝这是两种相反的说法。

或俱利,或俱钝。另外,有信行、法行俱利,也有信行、法行俱钝的人。这是讲人的根器各有不同。佛法叫根器,用现代心理学名词叫性向不同;用医学来讲,头脑不一样,有些人冬瓜,有些人西瓜,有些人南瓜,各人脑瓜子不同。

他说有些人或俱利,信行与法行两者皆利,悟性非常高。譬如昨天跟同学讨论到,有些人记忆力非常好,大概现代青年的脑子都训练到这种程度,很会考试,那我真是佩服。老实讲,现代的联考,叫我考,我宁可不读书,一定考不取。现代许多年轻人,脑瓜记忆力之好,没有话讲,当然是死记的,联考过了问他,什么都忘了。虽然记忆力好,悟性却差得很。有些天才悟性特别高,你叫他记一样东西就不行,记性差。脑子前后左右的部分不同,用处不同。

有些人两样都利,又有信心,修行又好。然而往往有些人,修行好,信行没有了,看到佛满不在乎!认为自己与佛差不多,这是信行差了!有些人盲目地变成迷信,不研究佛法。有些人两样都钝,钝得气死人,像用一把钝刀裁纸,很麻烦。

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再分析,有些信行的人闻慧利,一听就懂,但是功夫证不到。有些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叫他住茅棚闭关打坐,本事大得很!叫他讲经说法,结结巴巴讲不出来,般若讲成菠菜;真如讲成斤如(台语),这就没有办法!

39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14:27:00 | 只看该作者

全心是三藏

已上且约三师所说。以上举出佛弟子印度两派和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等三种说法。

自然不可偏执,观心与教道,定据听学与坐禅。后世学佛的人,不可偏执某一方面,或者认为只要修行,不看经典才对;或者执著只要看经即可开悟,不需修禅,有所偏执就错!

今若得一心万邪灭矣,则何心而非教。如果真正明心见性,悟到了一心,那么这些偏差没有了。则何心而非教,这个时候一切教理自然通达,这是真的,现在大家流行讲禅宗,不是那么容易啊!禅宗真正悟了,所有经典,没有看过的,拿上手都看懂了,不要人家教的,如果你相信自己有点道理,千万不要这里悟了,那里看经却了,那就更糟糕!真正悟了,所有经教的道理,世间一切学问拿上手,人家要学五年,你几个钟头就会了。智慧的灵光自然显现,这是真的,什么理由?心的力量,真正悟道,心就有这个力量,所以说若得一心万邪灭矣。懂了一点,其他千百样都懂了,若一闻千悟,获大总持,一切世间学问、出世间学问,总纲抓在手里。

则何教而非心,何教而非心,则心外无法;何心而非教,则法外无心。心与教两面都说了。真地悟道、明心见性,什么道、什么法,你统统彻底了解了。所以说何心而非教,何教而非心,没有差别!

以上是一段。接下来又是另一段,也就是修止观的要点,比如大家念佛一心不乱就是止,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观。乃至坐禅的人,一念清净、一心不乱即是止;如何开悟就是观。又等于修密宗的人,如何念咒子观想开悟?观想成就即是生起次第,包括了止,然后由生起次第达到万缘皆空的圆满次第就是观。如果拿止观二字言,一切佛法大乘、小乘、三藏十二部都是止观,没有不修止观而能成道的。止观是因,果是定慧,定慧等持.自然能成就、得道、了生死。

这里引用智者大师天台宗的止现法门,学禅不要轻视天台宗止观法门。第一、先了解小释迦智者大师;第二、止观法门包括一切佛法的修持。譬如西藏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修持方法,全是止观,止观是一切佛法的正统修法。

但是有一点要搞清楚,我们修天台宗止观,坐在那里打起坐来,呼————呼,然后听听鼻子,问他修什么的?修止观,笑话!这样就叫止观?那不过是呼吸、调气,是修止观法门开始调整的步骤而已!

然而后世的人就把那个抓着当止观,于是乎几十年打坐,一天到晚听呼吸、观鼻子。你观这个鼻子做什么?鼻子两个烟囱,等断气后,不过是一块臭肉。而且你猛观气干什么?气是你管得住的吗?那个气被鼻子吸进来,一定要出去,出去又吸进来,你管它干嘛!你想把气管住不吸、不呼,不可能的。

所以为什么大家修止观不能成就?都是拿到草纸当公文、鸡毛当令箭。现代人很好玩,问他修什么?修止观,接着不要问了!他坐在那里搞鼻子呼吸,还以为这个就是止观。还有些人问他打坐干什么,守丹田,肚子修得大大的。女孩子尤其不能注意丹田,注意丹田非出毛病不可,要人命的!至少变得月经不正常。有些人一打坐,哟!气脉通了,任督二脉通了,结果一脸乌黑,搞得肝脏发炎,神经紧张;再不然红光满面,血压高,真的,不是跟你们开玩笑。所以不管止观不止观,必须先把教理搞清楚,才来谈修持,不要乱搞。

以前我经常提到,有一古人说人生只有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被人欺。一般人一辈子就是做这三件事,自己还认为很高明。有时自欺,天大、地大、我大,我最了不起;再不然欺人,有一点鸡毛蒜皮的功夫,气通了,告诉大家这样通、那样通,害别人生了病都不知道;或者被人欺,人家靠近你耳朵秘密传你一个方法,你把它当宝贝,不能讲。佛法是公开的,凡是道是天下的公道,是大家的,没有什么可以欺人的地方。现在我们来谈这个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4 04:51 , Processed in 0.0844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