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28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6:00 | 只看该作者

是知颜貌虽童耄,见性未曾亏。

以眼睛看见东西的功能来讲,有青年、中年、老年的差别,但能见之性并没有亏损。老了戴老花眼镜模模糊糊,不要认为模模糊糊,那也是看,功能并没有退失。为什么会模糊?因为用的工具损坏衰老,眼根、眼神经退化了,与那个能见之性并没有关系。

28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6:00 | 只看该作者

明暗自去来,灵光终不昧。

佛教导波斯匿王开眼闭眼的道理,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的去来是现象。心经上说‘是诸法空相’,你把现象一丢开,一空了,‘灵光终不昧’,你本身的灵光自然在这里,何必去找?你到哪里去找一个性?明心见性,性有多大?白的?黑的?它白了就能够白,黑了就能够黑。

28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7:00 | 只看该作者

则是现今生灭中,指出不生灭性。

佛在《楞严经》中说,就在我们现有人生生生灭灭变动的境界中,不生不灭的本性就在这个地方。就在现有的物质世界中,可以了解超物质世界作用的那个不生不灭的本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17:37:38编辑过]
28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7:00 | 只看该作者

方知穷子衣中宝,乃轮王髻里珠。

你才晓得悟了道是什么?穷人衣服里的宝贝。这句话出自《法华经》里面的故事。有一个非常富有人家的儿子,自小调皮离家出走,不成器当了太保流氓,最后沦落乞讨。世界首富派人到处寻找。他的父母怕儿子不成器,早就在他的衣服中缝了一颗无价的宝珠,儿子不知,穿著那件衣服,等于端著金饭碗去讨饭。这个儿子忘了自己是哪里人?也忘了父亲是谁?

上次跟你们讲过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有一位本省朋友很有钱,在台中,结果儿子到哪里找不到!儿子也不知家在何处?被送到孤儿院。过了五、六个月,一位朋友在孤儿院碰到这个失踪的儿子,把他领回去。这一对父母的糊涂,加上儿子的涂糊,此是现代的妙事。

总之,这个故事是说佛对于一切众生像爱这个儿子一样,我们这些人都是离家出走、浪走他方的流浪汉,自己衣服里就有颗无价宝珠而不知,却在外面干讨饭。因此佛嘱咐菩萨跟我们一起讨饭,行教化。打坐、拜佛,干什么?做清洁工作,扫厕所,把大便尘埃扫干净。慢慢修得好,再加一点钱,不要做清洁工作,管帐,研究佛学嘛!十二因缘。管了半天慢慢熟了,最后叫你当老板。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乃轮王髻中珠’,这又是佛经上的另一个典故。转轮圣王,一个治世的帝王,天生有一颗宝珠在头顶上,这也是代表最高的智慧。其实我们心里头就有宝,所以我常提唐宋时代云门祖师的一句话:‘我有一宝,密在形山’,我们本来有一块宝贝,不生不死,就在这个形体中,你怎么去找出来?
28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7:00 | 只看该作者

贫女室中金,是如来藏中物。

也是佛经上一个典故。《法华经》说贫子指男性,另一本经典讲贫女指女性。实际上贫女家中很富有,祖传遗产,室内遍是黄金,她自己不知道。这里是讲如来藏,藏在里头是阴性的,阴性拿女性来代表,男性代表阳,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就有。
28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8:00 | 只看该作者

何假高推极圣,自鄙下凡?一向外求,不能内省。枉功多劫,违背己灵。空滞行门,失本真性。

我们学佛常有一个毛病‘高推圣境’,把菩萨、佛的境界,假想推测的太高而看不起自己。这些凡夫动不动就流眼泪,我一辈子没有办法了。‘自鄙下凡’,没有自信心,自卑感重。众生何必自卑,佛是圣人,圣人也是凡夫作。

 

一向外求,不能内省。’见性成佛很容易,你不要向外面找东西,只要回转来找自己一念清净,一念自在,就行了。成佛也不难,发财才难,做生意、赚钱、谋生什么都难,就是成佛容易,因为那些要向外面去找。我一辈子最怕的是钱,认为发财最难,成佛最容易,自己一找就找到了。钱可不容易,要把你口袋的钱骗到这里很不容易呢!有神通都骗不过来,因为每个众生抓钱的神通都很大。

枉功多劫,违背己灵。’这一段好得很,一字万金,不但文字好,也是语重心长的教诲。他说我们修行是‘空滞行门’,一天到晚讲修行,早晨烧香,晚上拜拜,今天打坐,明天磕头,处处表示自己在修行,这些都是挑粪啊!《法华经》上讲搬大粪,你哪里有那么多粪搬?一次清洁,一洒就完了嘛!

‘空滞’,冤枉停留在行门上的事。等于最近教一班同学修白骨观,白骨观有几十个次序,先从观脚趾头起。很多同学老是啃那个脚趾头,一问我,我就生气。你抱著脚趾头啃干嘛呢?这叫‘空滞行门’。你不会试第二步、第三步?跳过来不会试?笨的要命!‘老师,我没有问过。’这样笨!你怎么不问怎么活下去?要不要活下去?你能勇敢地活下去,做起功夫来又那么笨!该聪明的不聪明,不聪明的又要枉做聪明。

所以,以我的推测,包括我在内,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笨蛋;真笨蛋是假聪明。最怕的是假聪明,看起来样样能,门门行,自己认为高人一等,两只眼睛看人都向上面看,结果他什么都没有看见,自己看自己更看不见。所以‘空滞行门’这句话严重得很!也用得好极了!自己停留在行门中,功夫境界。‘失本真性’,找不到自己本来的本性。这句话文字美、道理深,回去要深切体会。
28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8:00 | 只看该作者

就是你这个!

现在他又引用《楞严经》佛告阿难明心见性这一段:

所以《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楞严经》载佛跟阿难辩论心在哪里,这就是有名的‘七处征心’、‘八还辩见’。阿难说在这里,佛说不是;在中间,也不是……共讲了七处。‘八还辩见’,还:往返讨论,阿难说在这儿,佛说不在这儿,如此往返辩论的八次。现在他引用佛与阿难辩论的结论。

佛告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佛对阿难说,当你眼睛看见东西时,当然是你看见,不是我看见。阿难是佛的兄弟,你不要看经典文字写得那么美,佛当时一定急坏了,瞪起眼睛骂阿难,你注意啊!当你看见东西时,是你看见,不是我看见。佛要阿难了解,阿难说是啊!我知道。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见性的功能无所不在,在这一面看见,回头也可以看见,无所不见。当我们眼睛张开看见光明;闭起眼睛看见黑暗,明暗过去了,那个能见之性永远存在。一岁看见的,同一百年以后看见的,那个能见之性没有变动啊!昨天看见,今天张开眼睛还是这样看,这个没有变动。‘非汝而谁’,这个不是你的本性是什么人的呢!所以后来禅宗参话头有‘念佛是谁?’

非汝而谁’,这个不是你自己,是什么人?你向哪里去找?佛急坏了,阿难到底是他兄弟。刚开始,佛问阿难:‘怎么老不修行,搞了那么久还不行!’阿难说:‘我是你兄弟,你成了佛,总有一天给我一点,我也成佛。’佛大加斥责:‘简直胡闹!兄弟与成佛有什么关系?我吃饱了饭,你不吃饭,肚子饿不饿?’阿难说:‘当然饿。’‘好啦!既然我是你兄弟,我吃饱了,你可以不吃啦!’佛是那样不留情面地教训阿难。
28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39:00 | 只看该作者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佛又说:‘这个不是你的本性是什么?你怎么自己怀疑自己的本性呢?’

性汝不真’,你怀疑这个就是吗?有些活宝就是这样,‘老师啊!你所讲的我都懂,我就是信不过啊!’阿难也是如此!佛说你怎么怀疑自己的真性?是不是你觉得这个不实在?

取我求实’,结果你到我这里求个明心见性、求一个真实,我怎么给你?明心见性要你自己去找,你到我这里找什么?看文字没有味道,经过我这么一表演就有味道了,你不相信。叫释迦牟尼佛来看。

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哦!他的才华又来了!他说所以我们要了解,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有来去,现象有变化,能见明见暗的并没有跟著明暗而变动。这个道理懂了吧!

‘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明与暗可归还本位。‘明’归还给光明,还给发光的作用。太阳出来、电灯开了,有光明;太阳下山、电灯关了,则没有光明。‘暗’还给不发光的范围。明暗都可归还,你那个明来见明,暗来见暗的那东西归到哪里去啊?我们可以测验,现在看到明,等一下把电灯、窗户关了,我们看到黑暗。明,因为开了电灯;暗,因为关了电灯。开灯晓得亮、关灯晓得暗,那个东西要怎么还给电灯、还给光明、还给黑暗?还不掉的那个正是你的本性。

明、暗这两者有差别,是可还之法,能见明暗之性,‘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真如妙性’,永远不变动的。真如不变,你本来没有变动啊!怕什么?生老病死,唉哟!发高烧难受,拔牙齿牙痛,不痛的时候晓得不痛。这时你生病,你在哪里?你在痛上?痛也没关系,不痛也没关系,你那个痛绝不因为牙齿拔掉把你本性也拔走一点吧!乃至砍了手,并没有把本性砍掉一点。痛的时候在唉哟上,不痛的时候在舒服上,本性并没有变动,所以是不迁之门。
28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八章  明暗还天地

上次讲到见性这个问题,引用了《楞严经》的经文。有很多同学提出来讨论,例如,我们眼睛可看见,瞎子看不看得见?就有一位同学根据《楞严经》的说法,认为瞎子是看不见前面的东西,可是瞎子看见前面黑洞洞的,所以还是看见。另一个同学说,你讲错了,瞎子是看不见前面东西,但是能看见前面黑洞洞,那不叫做看见!那只能够说能见的功能,‘能见’的‘能’看见。这是两位同学很认真也很有趣的辩论。

29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明暗之辩

我们上次谈过,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是两个现象,就是开眼看到一切东西,闭著眼睛看不到一切东西,实际上闭著眼睛还是看见了,看见什么?如果在灯光底下,就看见一片蒙蒙的,不过看不见东西而已,如困在黑暗底下,就是看见前面黑暗的,并没有看到东西而已。实际上,那个黑暗和蒙蒙也是你所看见的。拿现代的观念来说,你的眼神经的反应功能还存在。可是假使眼睛瞎掉了,是不是还是这个样子呢?还是这个样子,只是程度加深了,那就是说看到前面暗暗的,不过这个话还要注意。

现代不像佛那个时代,而是个科学的时代,人类文化经过几千年经验的交流与融合,说法、理解又不同了。我们说,瞎子两个眼睛,假使拿掉,看到什么?‘什么都看不见了。’‘那你有什么感觉呢?’‘什么都黑洞洞的。’好,根据这个理论,这个瞎子是因为他过去没有瞎以前,曾有‘看见’那个经验。假定他一生下来就瞎了,什么也看不见,你问他:‘你看见什么?’他会说:‘什么叫看见啊!’对不对?‘我只晓得前面……’你说:‘是不是暗暗的样子啊?’他如果跟著你说:‘是,暗暗的。’那么,这个瞎子说了谎话。为什么?他天生下来没有看见过什么光明、什么黑暗,也怎么晓得这叫黑暗呢?对不对?只能够说:‘我也不懂,我只晓得前面……’,他讲不出来的,因为他没有这个经验嘛!对不对?这是第一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我们做梦的时候,往往以为看到很多东西,如果某人问你:‘你在梦中看见什么?’你一定会说:‘噢!我看到很多奇怪的景象’,这个话拿科学、哲学的逻辑来讲,是不对的。你是根据人清醒以后的习惯,讲自己在梦中看见什么,实际上你作梦的时候并不是看见啊!眼神经并没有张开看见东西,是你那个意识的境界。用弗洛依德的话来讲,是潜意识所呈现的境界,严格讲起来,不能说是看见,你只能够说,我梦见。假使你说,我梦中这个眼睛张开看见了,嘿,老兄你注意,那不是梦,你醒了,发神经了,对不对?所以,这与见性不能混为一谈。这些问题,大家肯讨论,我觉得很好!对于常识研究会有进步,就怕不知道有问题存在。

我们现在倒回来看,释迦牟尼佛他当时的一段话:‘故《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这里头是有个大问题。

这是个大原则,这四句话佛同阿难讲,当你眼睛看东西的时候,‘是汝非我’,是你看见,不是我看见。

后面两句话,讲大原则,假使人以眼睛看东西的时候,‘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你那个见性与明心见性,不能笼统混为一谈。千万注意!这个观念把握不清楚,那就错得一塌糊涂,非常严重。

我们任何一个人眼睛能够看见的这个见性,拿现在的话怎么说呢?你那个能看见的功能,或者说你那个眼睛,能够看的那个作用,叫它作用也可以,功能也可以。古代辞汇不够,而中国人又是喜欢简洁扼要,所以‘见性’、‘性子’、‘性能’、‘感性’、‘理性’、‘明心见性’都是使用这个‘性’字,一切功能也是这个‘性’。比如唯识论的‘诸法无自性’,一般研究唯识学的,都搞错了,认为是绝对空没有自性。实际上,‘诸法无自性’是讲世界上每一个存在的东西,都没有固定性,不是永远在,同明心见性的空性不相干。可是近一、二百年来,大家研究佛学,没有把这个观念搞清楚。换句话说,逻辑的范筹混淆了以后,关于佛法、佛学,在见地、理解方面全错,很严重。如果站在受戒的立场来讲,那更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所以佛告诉阿难,你的‘见性周遍’,无所不在,当你意识看东西的时候,这是你意识见性的作用,如果这不是你自己的见性,还是谁啊?难道还是我替你看见吗?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你的见性这个功能很真实啊!‘性汝不真’,这个真实的见性的功能,在你的生命上的作用是真实的,你为什么怀疑它有假呢?‘取我求实’,这个道理在你自己身上,你为什么从我这里求一个东西呢?

故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这两句话,不是《楞严经》原文,是永明寿禅师加上的。在古文的写作方法上没有错,如果拿我们现在用逻辑的观点去论辩这两句话,就嫌文字太模糊,交代不清。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文字,‘故知’,所以知道是根据《楞严经》的说法,所以知道,‘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眼睛张开看到光明,眼睛闭著看不见光明,看见什么?看见黑暗。明来的时候,暗就跑掉了;暗来的时候,明就没有了。明暗有差别,有相待,互相接替的,所以‘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明和暗这两件事情,有本位可归还。

比方说,就在我们这个房间,大家看到了光明是电灯的关系,把电灯关掉以后,这光明没有来,那么这个光明还给电灯去;把电灯打开,光明又来了,那样黑暗还给黑夜了,其实也是还不了啦!这是逻辑观念的假定,在我们的理念上,头脑思想的意识,可以有个范围把它归纳起来,光明还给灯光,黑暗还给夜晚。

当光明还给电灯,黑暗了,那我们看见看不见?看见啊!看见黑暗来了。这个眼睛能见的见性,没有变动过。换句放说,可看见的现象有变动,我们能见本身的功能,没有变动过,你说看到好看的,是看见什么?看见好看的;不好看的给你,你看见什么?看见了不好看的。好看与不好看,它两个现象可以交换,你那个能见好能见不好的那个功能呢?没有变动。‘明暗差别,是可还之法’,我们理解了。

但下面这一句,‘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之间的关系,永明寿禅师就交待不清楚了。在古文的写作方法,中间可以不必加一介词。但以现在的观念来说,就认为不通了,拿逻辑来讲更不通,中间交待不清楚。这里要是交待一句:‘以此理推。’也就是说,由这个道理推论,我们那个无始以来的那个‘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就交待清楚了。

诸位年轻同学如果要写作文,尤其是学法律、学论辩的,在这个关键地方,一个字都不能马虎,要交待清楚。

当然大家一看《楞严经》,以为佛讲的这个见性,就等于真如妙性嘛,就是本体功能嘛,马上就把你搞错了。尤其后世一般学佛的人,凡是研究圣人的经典,在心理上早就给圣人吓住了,不敢变动。我们要知道,西方哲学家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作学问学道,要老实,我们敬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尊重释迦牟尼佛的佛法。

真理要交待清楚,现在我们加了这句介词,‘由此推理’,接上,‘真如妙性,乃不迁之门。’我们无始以来的那个本性,在佛学上,那个‘本性’又叫作‘真如’。这‘真如’是永远不变的,换句话说,变就是一切诸法无常。无常是指现象来说,一切万有的现象都是无常,都要变化;那个能生万有的本性,是寂然不动的。真如妙性不变,所以叫做:‘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万有的现象是永远在离合之中,所以是无常,而真如妙性是不变的,这个道理我们知道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17:41:4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5 07:19 , Processed in 0.0726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