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3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34:00 | 只看该作者

宗教哲学的两种争执

若不执断常见性之人,则八识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实相无有生灭。

结论来了。他说假使此人智慧特别高,不执断见,也不执常见,断常二见,以现代话说,就是两种思想、观念。拿佛学观点看世界一切学问,譬如偏于唯物的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根本没有灵魂,就是机械作用,死了就没有了,干脆烧成灰做肥料。若说死后有来生,那你见鬼了;死后上天堂,谁看见了?那是宗教家哄人的,唯物思想多半是断见。常见呢?死了以后躺在那里睡觉,还是存在,睡了很久,有一天你会醒过来,接受上帝审判。认为生命永远存在属于常见,有许多宗教哲学属常见。常见的人是固定的了!上帝永远是上帝,老南就永远是老南,老李永远是老李,女的永远是女的,男的永远是男的。常见认为生命永远是一个形态。有些哲学、有些外道是这个理论。中国有‘七世夫妻’的小说著作,怎么那么倒楣!那个男的永远是男的,女的永远是女的,七世如此。历史上说,宋徽宗诗、书、文学造诣深,是李后主变的。李后主何苦受这个罪?没有这个事。像这一类认为生命有固定形态的,都属于常见。

人类思想对生命来源的看法,大体归纳为这两类,不属于断见即属常见。无神论者即属断见,佛教界的同学尤其要注意,你们在佛教界少碰到,我与各个宗教有接触,其他宗教大师问我,佛学究竟是不是无神论!我说你听他们乱扯。外面一般学术界、哲学家也认为佛学是无神论,无神论谈空嘛!尤其是佛法不承认有个主宰。所以被一般人批驳为无神论,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你们大家在宗教团体中,反正一天到晚阿弥陀佛,看不到听不见没有关系,在学术思想界刮起一股大风,外界已经把佛教打入无神论的范围,这是很严重的。我们关起门来当皇帝,自己天大、地大、我大,我就有这样伟大。你关起门来尽管玩,开门一看,外界对你的看法误解太深了!

无神论是断见。那么,有神论是常见。常见与断见在佛法的五见中都属邪见。所以研究佛学的同学们,比如比较宗教,要把各个宗教的哲学理论搞清楚。很多哲学基本理论都属于断常二见。那么,中国民间社会流行的宗教属于多神教,也可以说是万神教,厕所有茅神、床有床神、灶有灶神、摇篮有摇篮神,每一个都去送红包,全都送总归对了吧!这些都是民间的观念,也是常见的一种,对与不对,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在此不赘。

人的思想,不执断见即执常见,总要抓一个东西。好比一个人精神好、万事得意,绝不烧香拜佛。如果看相算命,学心理学的知道,此人有问题。心思不定,看相算命。心思定了,忙都来不及,那有时间问命!如果我是算命的,有人来找我算命,我一定说:先生什么都好,只是最近有一点不如意,要不要算?要算,告诉你要失点小财,一定灵,给我五十块钱算命失点小财,不应验了吗?这个人如果没有问题,他便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什么都不信。有的人说,人都靠自己,算命卜卦是迷信。一旦他受了打击,他比谁都迷信,看到佛像,表面上跪不下来,怕人家笑,心里早已经拜了,这是一般人的心理。

所以,人天生都要抓一个东西,就是执著,不执断见就执常见。执是由第七识的我而来。真正的佛法,明心见性的本体是‘非断非常’的。注意!一般人听到非断非常,就认为佛学是无神论,他把‘非’字,下意识下了一个断语,认为‘非’是‘没有’。佛法说不是断也不是常,在因明方法就是‘破’。

世界上的事,不落在断见就落在常见。他告诉你,不是断见也不是常见,那是个什么见呢?他没有讲,如果他讲我这个是‘中见’已经不对了!中见也可以说是常见,也可以说是断见。所以佛法有许多逻辑,其因明用得真是高明,‘离四句绝百非’、‘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你说这是什么?‘即空’就是空嘛!‘即有’就是有,他又来个‘非空非有’,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就是能破。

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逻辑,能破(把一切不对的扫荡)以后,就是对的,对的在哪里?你自己去看。当然一切不对的拿完后,那个就是对的了。

所以他说,假使一个人不执断、常,已经明心见性了,那么也没有什么八识、七识、九识,什么识都不识。认得本体,‘八识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实相’。实相是无相,假名叫它实相,这个才是不生不灭的真性。
3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3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二章  龟迹能卜空有迷

   《宗镜录》第四十四卷,从这里开始,讲到生灭与不生灭的道理。生灭,一切法有生有死、有断有常,是跳动性、间隔性的。不生不灭,是讲宇宙万有形而上的本体,是永恒的,然而它不同于普通物质,不能以物质的概念来认识它,也不是我们平常意识的心。

这个道理在理解上并不困难,但要实证却太难太不容易。因为一提到不生不灭、永恒存在,人的下意识观念就会想像一个物体摆在那里不动。

比如说一座大山,几百年、几千年好像都是那一座山。又好比一块石头,好像永远没有变动过。事实上,一座山也好、一块石头也好,随时都在变化中,山不断有尘土加上而变大,或其他原因而变小。如果把形而上的本体当成一个物体摆在那里不动,这在佛学上犯了观念上的错误,即所谓‘常见’。

常见认为永远存在,像许多宗教讲宇宙万有的主宰,永远都是主宰、永远存在。有些宗教说人死了是休息,等到世界末日来临,人要复活接受主宰最后的审判,这种认为生命永远存在的看法就是‘常见’。

另一种不属于宗教的观念,是科学上唯物哲学的论调,即佛学所谓的‘断见’,这类论点认为人死了就没有了,一切事情过去就是过去,昨天一件事过去了就没有了;今天同样的事,不是昨天那件事,是两回事;明天的更不是今天的。‘断见’认为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东西,所谓‘见’就是观念,一般讲到生灭的观念,研究佛学也好、哲学也好,或者讲普通做人的观念,我们自己反省,不断在断见或常见中争执,把思想搅乱了!

前两次提到释迦牟尼佛与阿难‘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的论辩。他们拿眼睛做比方,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能见明见暗的并没有跟著明暗而变化,说明了能见之性真如不变,变化、生灭的只是现象;能使你生灭的那个并没有生灭。根据释迦牟尼佛与阿难二人辩论的事实,开眼见明、闭眼见暗,不错;能见明见暗的没有变动,也不错。然而我们可以提出一问题:这属于现有生命活著时候的情形,假定我们这个现有生命死了,眼睛也坏了,这个时候,它这个见性怎么样永恒存在?理论上有,事实上求证非常困难。我们上次讨论到此,现在还在这个范围,永明寿禅师继续引用解释.
3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38:00 | 只看该作者

如大智度论云: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

永明寿禅师著作《宗镜录》为了说明八还辩见,能见与所见、生灭与不生灭的功能,他强调一个不生灭性,因此引用比佛晚七百年的龙树菩萨所著的《大智度论》。佛所说的记载谓之经;后世诸大菩萨的说法与文字记录谓之论。《大智度论》属于大般若宗,即所谓性宗,是有名的一部大论,大家念《心经》或《金刚经》,甚至于谈明心见性的理论,非读这本经典不可。我们先解释其原文。

‘当知’,我们应当知道。‘色’,一般的了解是颜色,除了佛法以外,世俗中各种乱七八糟的书籍,差不多都用色代表男色或女色,指男人或女人的漂亮,这个说法太笼统狭隘。佛法所说的色有四个重点:显色、形色、有表色、无表色。显色指颜色,红黄蓝白黑等。形色:长短、方圆、大小。有表色:指事物的伸屈、旋转等现象。无表色:没有办法表达,比如物理学所说的电子、原子分析到最后,它真有物质可以拿到吗?没有,但是它有这个作用,科学上叫功能,它接近于抽象,没有形态的,甚至我们的思想观念,也有这么一个作用,这都属于无表色,没有办法用一个实际的东西表示出来。红黄蓝赤黑、长短、方圆可以表示出来,无表色则没有办法表示。学科学的知道,能量可以用资料、数理表达,实际上却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东西。

以上是简单的分析,归纳起来都谓之色,严格分析的话还有很多。以现代观念来说,色代表了物质的东西,很多物理学研究的物件都属于这个色。好了,这个观念我们了解了,现在再把它简化,什么是色?就是有一个东西,不管是具体或抽象的东西,你不要再分析什么是东西?说东是东、西是西、南是南、北是北,那就糟了!

《大智度论》告诉我们,当我们知道有一个东西产生,‘但是空生’,只是空生。‘但是’在古文有时当否定词,例如法律条文有‘但是’规定。《大智度论》的‘但是’并非‘但是’之意。当知色生时,只是空的生;当知色灭时,只是空的灭。这里有个问题,稍后讨论。我们先了解文字。‘色灭时’,外面的东西,死亡、过去、没有了,也是空的灭。《大智度论》讲这四句话,以现代观念来说,当我们看一个东西‘有’,是空的生出来,‘没有’并不是真的没有,只是空的没有。这样解释不知了解了吗?似乎没有懂!

刚才说这里有个问题,一般看佛经,看到‘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认为佛法讲一切是空的,空生空灭。在座有许多初学佛者,也有不少研究佛学多年者,我们反省,当看到佛经这类说法时,把这个‘空’当成什么?我可以武断地说(也许并不武断),一般人下意识观念都把‘空’当成没有,这是第一个错误观念。第二个错误,把‘空’构成一个本体,有个空摆在那里。不管哪一种错误观念,把空当成没有,等于唯物论者的断见;下意识有个空的观念摆在那里,则落于常见。研究佛学或念佛经,尽管一天到晚空啊空地念,甚至民间流传的济公传,唱‘天也空,地也空,生也空,死也空’,什么都空,一边念,一边讲对,很高兴!其实你根本不空,因为你很高兴,还是抓著一个东西。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了解,佛经翻成中国文字非常困难。古代翻译与现代不同,现代人学了八、九年乃至十年的英文,以为自己懂了英文,或者外国人到中国学三、五年中文,就认为自己懂了中文,其实不然。文字的了解同语言一样,很难!我们与最亲近的父母,彼此在言语沟通上都会产生误会,更何况又有文字语言的阻碍,想了解文字语言的本意太难了!因此,当初翻译佛经,非一人之力所为,而是集中数百人、数千人,讨论数月后才确定句子,可是还是出了毛病。出什么毛病?‘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对这个‘空’字,我们看佛经就容易发生前述的两个问题。

现在提醒青年同学研究佛学时注意,《大智度论》这四句话是讲‘色’与‘空’的分析,换句话说,是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一粒种子从土地冒芽生长,‘但是空生’,这个空不是物理世界虚空的空。佛经上对‘空’字运用大致有三种观念:有时指物理世界虚空的空;有时代表形而上、抽象的、绝对的空无;有时代表本体的无中生有,有了以后,回到无的境界,本体的空。在某一种经典、某一词句上用法不同,理念理解就有不同。如果只以一个观念看佛经所有的空,同时理解成没有,那真变成闽南话‘空空’了!

费了半天功夫,使大家一步步了解《大智度论》这几句话。当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物质生起存在时,‘但是空生’。比如一粒种子,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果落,没有了吗?并非没有,因为种子还存在。‘但是空灭’只是在虚空的境界中看到好像没有,这个后面则代表另一个生命的有。这就说明色相、一切境界的生灭变化,只是现象的变化,能使色相生灭变化的那个形而上的本体没有动过。《大智度论》与佛经的高明在何处!它只告诉你,这一切的生灭都是空花,变化无常,它使我们了解这个,体会求证到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体存在。但是佛经上绝不那么说,说一切变化生灭是空花,而就在这空花以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体存在,这不是佛法。为什么不是佛法,佛法不会那么差劲,因为这种说法,容易使人在观念上,走入另一个狭谷,钻入牛角尖,认为有个东西,诱导有佛可成。

所以印度的因明(逻辑)除讲究能立外,更重能破,各种认识上的盲点都要破除。后来禅宗的教育法也是这样,你问一个问题,认为这样,他说不是的;你认为那样,他又说不是的;都把你破掉,四面八方都不是,‘是的’在哪里?‘是的’你去找!告诉你一个‘是的’又变成‘不是的’。这是他在教育上最高明的逻辑方法。所以能破,自然能建立一个东西。人的知识、智慧,建立一个东西,马上被建立的东西粘住了。佛法基本上叫你不执著,因为人喜欢去抓一个东西,认为有佛可成,有道可修。‘如果说这里面进去什么都没有,那我进去干什么?用不著!’人会犯这样错误的观念。因此佛的教育法就是能破了,你去求证,这个不生灭你去找。

有一本书《中论》,也是龙树菩萨著的。又叫《中观论》,由佛法辩证空有的问题,而提出‘中’,由因为空有相对落于一边。可是,建立一个中,中也变成边了,大家又死死抓住一个中观。后世修行批评人家修的不对,问他修什么?他说修中观的,中观对了吗?有中就落边了!比如一个东西有两边,两边都不对,那么中才对吗?有边与中,又是相对。所以建立一个名相很难!禅宗祖师有一句话:‘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一个人如果说一句很对头的话,建立一个宗旨,完了!‘千古系驴橛’,等于搭一个石椿子或木椿子。过去农业社会长途旅行,骑马或骑驴,途中休息,怕马跑掉,就搭个石椿或木椿拴马,从此以后,凡是经过此处休息的人,就把马拴在椿子上。所以,建立一个东西后,大家的观念就向那里头抓。等于刚才讲佛法谈空,大家学佛打坐拼命找空,这在理论上多冤枉!问他:‘干什么打坐?’‘想证空性。’‘那你坐在这里干嘛?’‘求空啊!’聪明人只好对他笑一笑!这不是背道而驰吗?空就是空,用那么大一个力量去找一个空,结果坐了半天都不空。中观的道理也是一样。
3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38:00 | 只看该作者

缘非缘,物非物

中观论偈云:无物从缘起,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故知万法既不从缘生,亦不非缘生。

这些逻辑观念真要命!据我几十年经验,中国人的个性对这种用逻辑方法说明的论述,不大欢迎,因为太费脑筋。如唯识、法相不容易发达,而《金刚经》、《阿弥陀经》因简单明了,很容易流传。

‘无物从缘起,无物从缘灭’,佛经讲形而下的世界万有的现象,皆是因缘和合而来。像我们聚在这里也是缘起,因为诸位都是缘,很多缘凑拢,我也凑这个缘上来吹牛。换句话说,你们想找一个人乱吹,像我这样肯吹的这个缘也很难啊!必须要有我这个缘,大家凑在一块听我吹,这都是缘起。一幢房子的建筑,钢筋、水泥、砂子、木料、木工,统统是缘起和合。佛法不承认有一个万物之主,世界上没有一个主宰,万物皆是因缘所生。但这个因缘怎么来?不是自然来。如果自然来的话,泥土里自然生出稻谷,谷子自然裂开跳进我们嘴巴,这是不可能的。必须把米磨去糠,合水、火、电锅而煮成饭。所以,没有一个东西不是因缘生。

佛法讲一切都是因缘,但是到了《中论》,他叫我们进一步认识,不但没有主宰,不是自然来,连‘缘生’这个道理也是方便,没有一样东西真的从缘生。比如十个指头是十个因,十指合并是一个形状;八指合并又是一个形状,这个形状是从因缘来,但是只要变动一个因缘,随时没有,一因缘凑拢的东西,非散、非变去不可,从生灭中,我们了解‘无物从缘起’,那么你说没有了吗?没有不是唯物论的没有,它又有因缘所生的假像。

‘起唯诸缘起’,一切万有生起是靠因缘凑合而生。

‘灭唯诸缘灭’,一个物质构成后,也不大容易灭,要一切的缘都散掉才灭,不是一下子就完了。茶杯因各种因缘物质而制成,摔破后完整的杯形虽没有了,玻璃碴子还存在,从破玻璃渣磨成粉,变成空,还要经过许多阶段,等一切缘散尽了才灭掉,这个道理很清楚。

‘故知万法既不从缘生,亦不非缘生。’有一年打七,提到《楞严经》‘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既非因缘也非自然,有几位大居士,年龄老大、资历也久一点,所谓老大就是老化。当然,他们对我客气,当面不讲,背后说我讲错了,‘既非因缘又非自然’那是什么东西?人家问我,我也忙,懒得理,错了就错了,反正我一天到晚说错话,已经把它说错了嘛!没有关系,说错就好了嘛!后来这位问的同学紧跟著屁股后面转,我说你怎么那么笨?自己不去找《楞严经》看看,又不是我讲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我说错了,佛也说错了?!

谁知道佛有时讲因缘所生,为什么在这些经典上,又把因缘的理论推翻了?因为讲因缘所生,是指现象界而言,形而下万有的存在与生灭都是缘生缘灭。形而上的本体,不是因缘能生,也不是因缘能灭,所以叫‘不生不灭’。所以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很自然的道理。可是这些老大,脑子一下子转不过来,教育上很痛苦。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我说人生有三苦,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
3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39:00 | 只看该作者

龟迹能卜空有迷

万法既不从缘生,不是因缘能生万法,这句话已经令人摸不著头脑,跟著又说‘亦不非缘生’。佛经的说法,能建能离,建立一个东西,马上就扫掉,所以禅宗有一个比方:‘灵龟扫迹’。通灵的乌龟在地上爬,爬过的地方留下印子,乌龟尾巴立即把印子扫掉,使你找不到。等于高明的小偷戴上手套、套上塑胶袜,偷完东西后,连手印都不留。

因缘不能生法,如果因缘能生法,生出应该永远存在,但是生出马上就不存在,所以说‘既不从缘生’,说了‘既不从缘生’,马上又说不对,‘亦不非缘生’,也不能说不是缘生,也是缘生,即生即灭,即灭即生,不知讲些什么?其实已经把形而上的道理讲得很清楚了。

那么,永明寿禅师已经引用了两段经文,一段是《大智度论》,一段是《中观论》的偈,说明生灭与不生灭的理由,还没有说完。

又不空亦不生,空亦不生。

诸位做功夫,求证佛法的人更要注意了!永明寿禅师告诉我们‘不空亦不生’,真正的形而上、至性的本体不是空。那么,不是空就是有吗?也不是有。‘生而不生’、‘空而不空’、‘有而非有’。有,不是世俗的有一个东西。有,硬是有,大家看到有;我说现在这里有一枝笔,大家看到没有笔,可是在观念里有,这个观念是空的。所以不空也不生。虽然生出万有,生而不生等于没有生。

第二句话更要注意!‘空亦不生’,如果有一个空的存在,生出一个空来,那不对的。学佛修道的人,打坐修了半天,‘唔!今天很有进步,坐到空了。’那应该说:‘恭喜你,你像生小孩生出一个空了。’你看这不是犯了错误!既然空,怎么还有个境界?空也不生,连空也没有,空也空。
3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41: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三章  身是泡沫心同海

何者?若一切法是不空者,即无有生,以无自性空故,方能随缘成诸幻有;若一切法是空者,亦无有生,以无自体故,无有生相,既无有生,亦无有灭。

要解释这些理论很麻烦,这些理论都是高度的逻辑思考论辩,透过智慧的正思惟,了解本体的道理,真正了解透彻、明心见性了,就见道了,不是眼睛见到,而是心眼开明、豁然开朗。因为理就是事,事也就是功夫。换言之,理就是学问;学问就是功夫,功夫也就是学问。

现在继续申诉理由。‘何者’,什么理由?

‘若一切法是不空者,即无有生’,一个实在的东西就不能化生其他的东西,由于它是空灵的,不是死的,所以能化生一切。

‘以无自性空故’,因为任何东西都无自性,这句话是严重的问题。唯识学经常提到‘无自性’,一般研究佛学的就搞错了!认为禅宗或其他般若经典,讲‘自性’都是错的。佛经讲‘无自性’,怎么又有一个‘自性’呢?这是中国文字古代翻译辞汇不够的毛病。‘无自性’是说一切法没有自己永恒存在的性能或性质。譬如毛巾无自性,它是由于因缘而生,当毛巾制成成品那一天,就是毁坏的开始,毛巾没有固定的自性,不可能在几万亿年以后还是毛巾,它一定要变去。所以说一切法本身没有自性,没有自己永远存在的性质。‘无自性’指的是这种无自性,与明心见性的‘自性’——见性不见性的词不相干。可是后世许多著作把不相干的关系,一看到‘无自性’就扯到‘见性’上了!如果要扯的话,光拿一个性字就有得扯呢!此即说明,研究佛学要有绝对智慧的头脑,而且绝对要注重逻辑推理的清楚。当然,读佛经更要非常渊博,三藏十二部融通后,还要正思惟、去参透。

31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41:00 | 只看该作者

空与有的奥秘

所以说:‘一切法以无自性空故,方能随缘成诸幻有’,譬如毛巾因没有固定的性质,才能随缘,随什么缘?现在有人需要一条带子救命,找不到带子,用剪刀把毛巾裁成几段结成带子,这条毛巾不叫毛巾,而叫带子,它随缘成诸幻有,这条带子是假借毛巾、剪刀、人工剪接等因缘变化而成。诸法如此,人也如此,为什么?无有生。当婴儿一出娘胎‘哇’一声,大家高兴地说好,男孩子,实际上好吗?今天第一天生,换言之,今天就开始死亡,明天死一点,后天又死一点,如果活一百年,刚好死一百岁,最后由有归到没有,它无自性,不能永恒存在。

我们这个生命存在,也是随缘成诸幻有。我们一般人的缘是什么?每天白米饭、面包、青菜、萝卜、牛肉、豆腐、鱼加进去,然后新陈代谢,维系此生。有些人头发变化一点花样,嘴巴抹点口红,再换些衣服,幻有成这么一个人。把外缘一脱,像我,再把皮、肉一剥,就变成白骨,一副骷髅。一切法成诸幻有。

那么,照上面所说,一切法就空了吗?本来没有,何有空来?

‘一切法是空者,亦无有生’,空就是空的嘛,永远不会变出个什么来!我们到殡仪馆天天看到哭哭啼啼地抬进去,再过两天,妇产科医院一个一个抱出来。空,就不会再生;却又再生。‘以无自体故,无有生相’,因为它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体存在,万有只是一种虚幻的现象而已!所以叫‘无有生相’,生而不生,生了以后没有了!开天辟地到现在,我们讲五千年历史太少了,不晓得几百万亿年,生了多少人。它不存在。现在生到我们这一代,我们在这里也在做客人,做了几十年再见了!不过走得没那么痛快,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还舍不得再见,最后哦……几声叹息!拉倒!本来没有,‘无有生相’。

‘既无有生,亦无有灭’,一切本来无生,生而不生。所以死亡、灭,也是不灭,生生不已!中国文化从生生不已这一头看,永远看到它是生出来的。我常讲,只有中国文化从生生不已的立场看生命,它永远站在妇产科医院门口看;其他的文化,尤其是宗教性文化,永远站在殡仪馆门口看,可怜啊!悲痛啊!完了啊!站在妇产科门口看,有什么可怜!又出来一个,男的、女的,忙得很。这两者所站立场不同,看法两样。实际上,从这两头看的都落边见。形而上本体是中观,既非生又非有,能生能有,反正就是乱忙一气。那个本来无生也无有,比方像天空一样,太阳落下叫夜晚,伤心人看到夜色非常悲哀,高兴的人看到夜景很美。夜晚与白天,只是两种不同的现象,与虚空不相干。夜晚是虚空,白天也是虚空。
3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42:00 | 只看该作者

如论偈云,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灭,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灭,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灭,但随心现,毕竟无生。

后世悟道证道的大师著论说,‘果’,果位,修行证果难,学佛修行要求证果,得到成果。比如念佛的人,南无阿弥陀佛,后世叫净土宗,实则念佛包括十方三世诸佛。后世所讲净土宗念阿弥陀佛,现生活著有成果,必须念到一心不乱,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至于死后,起码要能往生西方,其中阶级很多。西方极乐世界九品九生。那么,生西方就算得果位吗?也算一个果,苹果是果、芒果也是果、庵摩罗果也是果,西瓜是果、南瓜是果、冬瓜也是果。真正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证果,要八地以上不退转,甚至阿弥陀佛也是果,最后花开见佛,自己与阿弥陀佛一样成佛,证得大果。拿净土宗来讲,学佛要求成果,当然做人也求成果,例如读书求学,毕业拿张文凭,辛苦多年不过一张纸,这个成果叫可惜怜哉!果也是虚空,但是虚空又是真的。果是不生不灭的,证到了不生不灭那个果,你就成就了!学佛的目的如此。因为果不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它的存在不是那生生灭灭的现象,所以不生也不灭。

‘果不空,不生’,反面理论,佛法的果的本身就是空,因为空,所以不生也不灭,所以叫‘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灭’。

‘以果是空故’,因为果本身的体就是空,这个空不是虚空的空,虚空也有形相,眼睛所见太空有形相。佛法所讲形而上的空,无形相可得,不生也不灭。讲了半天理论,最后怎么办?假使现在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我们跟他老人家说:老师啊!您说的理我都懂,那您叫我怎么办呢?说了半天都是您说的对,四面八方,我怎么说怎么不对,都给您驳完了,怎么求证呢?
31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42:00 | 只看该作者

业随心现

‘但随心现,毕竟无生’一切唯心,此即《楞严经》佛所提出几句重要的话。研究科学、哲学或各种宗教的要注意!《楞严经》第四卷中间,讲物质世界构成与精神世界关联,也就是心物一元论的地方,有几句话: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佛在《楞严经》所说的这几句话,正好说明‘但随心现,毕竟无生’。这是佛法‘唯心’的基本道理。这个‘心’不是西方哲学所讲唯心的心。西方哲学所翻译的唯心,是把意识思想的心当成本体的心。佛法‘毕竟唯心’,是本体形而上的那个东西。例如《楞严经》所言‘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比方一个空空洞洞的房间,没有任何人、物,每个进来的人都有不同的观念。某人进来说可以放电影,某人进来说可以打跆拳,画家一进来说可以摆两张桌子画画,我们这一班人说,这地方好,可以打坐,有人说念佛好,各人不同,随一切众生的心。同样一个空间,随个人观念、需要不同而有不同作用。等于一块布,不做抹布做衬衫,头痛的正好做包头。一切东西随众生的心,这个心讲的是现有意识的心,不是本体的心。‘应’,感应,就是现代科学的话,电感交流。‘知’,知道,每个人知识范围的力量有多大就有多大。等于方才比方的这个房间,有人进来说太大了,隔成三间就好了,一间当睡房,一间当书房,一间当客厅。有人说太小了,隔两间就够用了,我要摆一套什么东西。每个人心量不同,认识有别,此谓‘循业发现’。由于个人心念业力不同,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你看某人难看得很,有人看却漂亮极了。到百货公司一看就懂得佛法,买成衣的人东挑西挑,这一件不好,那一件不好,结果不好的都选走了。‘循业发现’。等于乡下人喜欢拜拜,买猪肉拜猪头,肉摊最后只剩下一个臭猪头,我小时候看到这个场面,跟老板熟,问老板猪头卖得出去吗?他说少爷你不要担心,等一下就卖出去,我问怎么呢?他说臭猪头有烂鼻子的菩萨吃,他闻不到臭味的!哈,我那时听了好好笑,臭猪头有烂鼻子的菩萨吃,拿去拜拜,不晓得哪个菩萨的鼻子是烂的?这个道理简单明了,就是‘循业发现’。

所以,有些青年男女同学说不结婚,要修道,我听了只好笑!这叫没有碰到冤家,碰到冤家自己都昏了头,老师在后面叫回来打坐,他说等一等,过二十年再回来,好多朋友跟我讲过,我告诉他,好吧,我会等你,因为我想不死慢慢等,这就叫‘循业发现’。

大家注意这几句话:‘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在古书庄子只用一句话就把这几句话的意思表达完了!、

‘万窍怒号’。台风本身没有声音,碰到东西才发出声音,触物大则音大,触物小则音小,风本身无声。不过有人说旷野有声音,非也!因旷野有泥沙灰尘,积聚多即发出声音,真空地带没有风当然没有声音。所以庄子说‘万窍怒号’,窍即有洞之处,这些声音从哪里来?‘闲即自取’。大洞接受风力大,声音大。小洞本身力量小,发出的声音就小。庄子早悟此理,都是自己搞的毛病。一切众生烦恼哪里来?大家打坐不是要去烦恼吗?修道打坐最怕妄想烦恼,妄想是你去除得掉的吗?妄想我给你,你去得掉,佛给你,你也去得掉,任何人给你妄想,你都去得掉,为什么妄想去不掉?因为你自己找的,自找烦恼,自己给自己去掉,所以统统是‘闲即自取’。听到台风来吓死了!仿佛天地发脾气,哪有个上帝、如来在发脾气?都是‘闲即自取’,此即《楞严经》所言‘循业发现’,业力全是个人自己所造。
3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43:00 | 只看该作者

接著他又引用《楞严经》。

如首楞严经云,佛言,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这一节很重要!大家想求真正的佛法,《楞严经》这一段都说完了!不管你修净土、密宗、止观、参禅……都在其内了!佛在这里讲‘心物一元’的道理,上面引用了那么多,现在引用《楞严经》。

佛说,善男子,我常常告诉你们‘色心诸缘’。‘色’是物质,‘心’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心。以现代话讲,我们这个身体、心理、思想、感情等等作用,以及物质世界的作用,就是‘色心诸缘’。

‘及心所使’,所使,使者使用,在佛学上也叫心所。由我们意识这个心所使的心。我们思想、知觉、感觉的习惯、习气,佛学名词叫‘结使’,像打了结一样坚固。譬如有人爱发脾气,有些人爱小心眼、爱多心,有些人爱自卑,有些人爱贡高我慢、狂妄自大,这是每一个人心理、结使的习气。结使就是习气,习气结使的作用就叫业,业是一股力量。爱发脾气的人,看这个也不对、看那个也不对,自己有时思想,何苦嘛?心里理智那么想,脾气照发不误,因他的习气、结使形成一股力量,业力循业发现。

佛说,我常常告诉你们,‘色心’,物质世界乃至心理思想,诸缘一切、心理意识等等所发生结使的作用,‘诸所缘法’,乃至世界,一切精神世界、物理世界,皆是唯心所现。刚才讲过‘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都是本体心的功能所呈现。换言之,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是这个欲界众生共同的心理、观念这股业力所形成的。

这么说还不大清楚,比方这里二十多年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高楼林立。当年来此,到处一片荒田,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情景?二十年前建三层楼还要但心地震、台风,哪敢建高楼!现在再盖三层的楼,人家说这个家伙落伍、神经。你看物质世界的变化,是一切众生共同心理唯心所造成,大家认为这样才对,恢复到以前不对,此即心理结使共同的业力所造成。这是地层表面的世界。那么,我们心理、精神背面那个功能,因为欲界中的芸芸众生共同业力而构成这个地球,这一层就更深了!研究起来包含的学问就太大太大了!所以佛说这一切是唯心所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6 15:40 , Processed in 0.1034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