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红山古玉玉表的自然脉象之见解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11-10 22:44:00 | 只看该作者

     晚辈不才,能得高前辈之厚爱,诲我以不倦,所述之观点也皆因先得前辈之启悟方成!

      文字略有不通之处,再作修改,再烦高兄整体,以作抛砖引玉:

    红山古玉之“脉象”的呈现是玉内部物质运动之外现,亦有外界物质对玉表侵蚀之呈现态,如流水蚀地壳,如风沙蚀地表物,因侵蚀之物在宇宙运转之中有其相应的通道及力向。故在一定时间内,其具有相对固定的运动方向,久而久之,促成玉表自然态之一定变化态,然后成其“脉象”,所以“脉”应依侵蚀物质的运动方向而成。

红山古玉在地层所受侵蚀物及侵蚀力极为复杂。就侵蚀物质而言,有液体物质也有固体物质,这些物质积年累月地在玉表上沿一定通道促成流动性侵蚀,形成道;也有此类物质沾附在玉表相对固定的一处,长时间侵蚀形成“坑”,也有两者交错作用之结果。且玉在地层中所处的态势不同,或水平或倾斜;或倒置或侧身,形态多样,因此,玉件与所埋地层的土壤接触也有松有实,角度多变,千万年如一日地受外来侵蚀及来玉内部的自身质变,所以玉表自然侵蚀态有凸起有凹陷,千变万化。另外,不同地层的土壤,其化学元素成分亦不同,不同深浅的地层,其内部压力也不同,古玉所处复杂之因素形成玉表自然态之复杂,便不难理解了。于无规律处见规律,正成就了古玉表面自然态之“乱而有脉”的真像!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23:0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uanmeitan在2007-11-10 22:39:26的发言:

   此段再作修改如下:

   且玉在地层中所处的态势不同,或水平或倾斜;或倒置或侧身,形态多样,因此,玉件与所埋地层的土壤接触也有松有实,角度多变,千万年如一日地受外来侵蚀及来玉内部的自身质变,所以玉表自然侵蚀态有凸起有凹陷,结合侵蚀源与侵蚀方向,所成之“脉”也会出现在玉表的不同位置,千变万化。

千变万化在其中,事物规律理相同。

13#
发表于 2007-11-11 14:0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1-10 23:02:09的发言:

千变万化在其中,事物规律理相同。

      好贴。古玉蚀变的脉象对通过古玉表象来鉴别有理解其成因的意义。高老师讲得很好。学习。我的理解是,一个古玉,它的蚀变表象首先取决于它的内部机理或纹理/节理结构。这是第一位的,是内因。玉料内部的纹理当然是呈脉状的(原因是一般的玉料都属变质岩)。外界环境的侵蚀作用结果,就将原玉料的纹理结构表现了出来,也就构成了此玉件的蚀变脉象表象。此玉件是此脉象而非彼玉件之彼表象。通过古玉的脉象表象,我们还可以辨识此件玉器哪一面是接近表皮的。地球表面的脉象也是由于其地下岩石的地质结构特点在地表的表现。

    “千变万化在其中,事物规律理相同。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20:22: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12021578049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120401568710.jpg[/upload]

这两件有着截然不同的脉象,内部结构与外部作用的共同结果,

那么这两件脉象有什么相同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1 22:22:16编辑过]
15#
发表于 2007-11-11 22:03:00 | 只看该作者

    内部结构与外部作用的共同结果形成脉象这是共同规律,但不同器物最后呈现(成为我们手中之玉)时的脉象截然不同,这应该去关注玉件自身材质、自身年龄、入土时间、受侵蚀物质、受侵环境、时间等来断,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假如上楼两件古玉材质一样,那么它们的自身年龄、入土时间、受侵蚀物质、受侵力向、受侵环境及时间等因素会完全一样吗?不一样的话,其脉象能一样吗?

    假如此两件古玉的自身材质不一样,再加上它们的自身年龄、入土时间、受侵蚀物质、受侵力向、受侵环境及时间等因素不一样,脉象会一样吗?

    所以说,如果要求不同玉件的脉象规律,我们该去求什么同,该去求什么异,我们要更辨证些、更明确些。

       上面两件东西的脉象肯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在认可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通的地方,我觉得才更有价值,所以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同”这一点来探讨,可能更有价值,因为这才是一切脉象的规律所在。

    个人观点,贻笑大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1 22:13:44编辑过]
16#
发表于 2007-11-11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em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1 22:14:33编辑过]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22:13:00 | 只看该作者

所言极是,脉象乃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件古玉的脉象各不相同,但其“理”相同的。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22:19:00 | 只看该作者

引用suanmeitan:

   上面两件东西的脉象肯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在认可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通的地方,我觉得才更有价值,所以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同”这一点来探讨,可能更有价值,因为这才是一切脉象的规律所在。

19#
发表于 2007-11-11 22:20:0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建议高兄,改问为:这两件东西的脉象上有什么共同点?(大家一起来找相同之处)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22:2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uanmeitan在2007-11-11 22:20:43的发言:
    所以建议高兄,改问为:这两件东西的脉象上有什么共同点?(大家一起来找相同之处)

好建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7 21:29 , Processed in 0.0559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