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蓬莱九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史前文明新发现

[复制链接]
191#
发表于 2007-6-21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积石冢环女神庙而建于周围各山头,冢内小墓围绕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筑 石框界。中心大墓的规格原原高于一般小墓,随葬品也明显多。中心大墓皆 为男性,这表明男性上升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当时已初步形成了较为明显的 等级观念,原始礼制已成了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它标志着中华文明正在这 里发生。
    在牛河梁中梁的顶部东西长150米、南北宽80米的范围内,分布六个建筑 单元,形制为五冢一坛。积石冢群以圆形祭坛为中心,呈东西对称分布,南 北也形成一定的格局。每个大冢的形体、结构和内涵既各具特色,又统一为 一个整体。 
    牛河梁遗址女神像出土于女神庙主室西侧。残高22.5,面宽16.5米。为一尊与真人大小相近的彩塑头像。其面部轮廓为方圆形,较扁平,颧骨突出,眼角上挑,鼻梁较低而短,鼻尖鼻翼较圆,嘴较宽,微露笑意,下颚则圆而尖,双眼嵌淡青色圆饼状玉石为睛。具有蒙古人种特点 。
    该雕像完美地塑造出一个极富生命力而又神话了的女神面相。她不仅是我国文明时期艺术高峰的标志,也是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的五千年前用黄土塑造的祖先形象。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红山人的“共祖”,是牛河梁遗址群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对中华文明起源史、原始宗教思想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92#
发表于 2007-6-21 22:13: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它被发现于1935年,这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
    红山文化以彩陶、之字纹陶器、细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为基本特征。红山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均为手制,泥制陶略多于夹砂陶。
    泥质陶多为红色,器形较常见的有钵、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其中钵都为“红顶碗式”,有深腹、浅腹两种。罐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敛口罐等。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纹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纹,其中以平行线、三角形纹、鳞形纹最具特点,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压纹。
    夹砂陶为褐色,器形少,陶质粗,火候低。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多饰有横压的之字纹和直线划纹。
    红山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征的器物是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器形主要有烟叶形和草履形两种。桂叶形石刀通体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对称,这些表明红山文化中农耕经济已比较发达。
193#
发表于 2007-6-21 22:13: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比较少。其种类有牛、羊、猪、鹿、獐等。牛、羊、猪应是家畜,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红山文化的先民们过着以定居为主,兼有畜牧渔猎的生活。
    红山文化出土的勾云形玉器总数已达20余件,勾云形玉器包含两个基本主题—勾角和小凸。利用勾角和小凸不同方式的组合构成了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各种形态,其中尤以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乡出土的大型墨绿色玉龙为代表。它高约26厘米,猪首蛇身,蜷曲若勾。接着在巴林右旗和辽宁文物店也发现了类似的玉龙。分析这些勾云形玉器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装饰类(如环、珠、玦等);二为工具类(如斧、棒、纺瓜等);三为动物类(如猪形、鸟形等);四为特殊类(如璧、箍形器等)。其中箍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类之一。把以上几种类型的玉器形状与当时的文化联系起来看,红山文化特殊类和工具类玉器应为满足宗教典礼需要而制作的。这种勾形玉器不是一般的装饰品,它们在墓葬中多放置在死者的头胸部,说明红山文化已将玉器作为礼器使用,这对后来的商周文化是具有影响的。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龙与赵宝沟猪龙尊形器之间有明显的承袭关系,玉龙的发现说明内蒙古地区是探索中华龙崇拜的重要起源地。
    八十年代以来,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又发现了红山文化宗教遗址“女神庙”和积石冢。东山嘴遗址中心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筑基址。基址总体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这种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还是首次发现。多处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说明这是一处当时人们从事祭礼等活动的场所。
    从红山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既是北方具有自身特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自己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194#
发表于 2007-6-21 22:13:00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是在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三者在宗教传统方面具有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在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中尚未发现专门的祭祀场所。而70年代后牛梁河遗址的发现表明,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这不仅是红山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而且对探求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红山文化在建筑、制陶、玉雕、陶塑等发面都有显著成就,技术水平都高于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在敖汉旗西台红山文化房址堆中出土了两件方形陶制合范,尚属国内迄今为止最早的金属铸范,表明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掌握了铸铜技术。
    再次,在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当中狩猎活动占较主要地位;而在红山文化中,农业生产已成为主导经济。
    从红山文化在古代北方及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的地位来看,红山文化是当时中国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为先进的古文化之一。当时社会上已出现冶铜现象,以围沟圈护的早期方城也已出现,城乡分化已经发生。以崇龙尚玉、尊祖敬宗为特征的宗教礼仪活动极为盛行,各社会群团之间的冲突和由此导致的统一宗教神权之争已成为社会基本问题,这说明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率先由氏族社会跨入古国时代。
    因此红山文化为中华国家五千年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规定和影响了中华礼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格局,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卷帙浩繁的典籍中,一向视中华文明史为上下5000年,然而从考古学角度,其地下证据只能上溯至4000年——红山文化提供了前1000年文明史的实物证明。
    自秦始皇以长城将华夏大地南北两分,中原即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就成为2000余年间不争的事实——红山文化向世人揭示,素以荒蛮称世的北方,亦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红山文化以其灿烂的远古文明,验证并扭转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思维定式。
    红山文化是指华人祖先在距今五、六千年间,于北从西辽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湾北岸,并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区域内,创造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原始文化形态。因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红山后村,而于1955年正式得名,并将其后面世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195#
发表于 2007-6-21 22:14: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之代表为牛河梁。
    牛河梁位于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居大凌河、老哈河之间,是蔓延于努鲁儿虎山谷的三道黄土山梁。自20多年前红山文化得以在此发现并发掘,这三个土得掉渣的字就变得大气十足,几乎在一夜之间举世闻名。
    女神庙处于整个遗址中心,面积75平方米,现被圈起,并用8道房梁搭了个篷。篷内只是一块长方形空地,凹凸起伏,坚硬的黄土地残留着发掘的痕迹。远近松涛在篷外阵阵呼哨,使之显得空旷而又苍凉。
    由于科技上的不足,当年只对女神庙进行了局部试掘,之后掩上黄土,一直保护至今。至于何时才能具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没有人说得清。
    试掘之时,女神庙出土了红陶彩绘的壁画和祭器残块,以及泥塑的熊爪、鹰爪和鸟翅。最令世人震惊的是女神像残件,分属于6个个体,有大小不一的女神头像、手臂、腿部,以及鼻和耳。女神头像缺了半边耳朵,整个面部表情却依然生动。绿玉石的眼睛深深凹进眼窝里,使眉骨、颧骨显得很高。嘴巴有点特别,回缩微咧,好似略带笑意。
    牛河梁女神庙是考古界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神殿;女神庙里的女神像,是亿万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的5000年前由泥土塑造的祖先形象。当年女神头像重见阳光的辉煌一瞬,曾被辽宁省博物馆的摄像师抢入镜头,照片以“五千年后的历史性会面”为题,刊登于国内外大小报刊。后人一片喧哗,祖先雍容自若。
196#
发表于 2007-6-21 22:14:00 | 只看该作者
 环女神庙而建于各山头的,是诸多积石冢和祭坛。所谓积石冢,即以石板搭建的坟墓,其墓室、墓盖、墓底、墓界均为石板。祭坛则是积石冢的附属设施。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的特征之一,与国内华北、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以土坑为主的墓葬形制完全不同。
    纵观牛河梁发掘的所有遗址,每一处积石冢群均是小墓围绕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筑石墙以为框界。大墓上面积石封土,形成高耸的山头。大墓皆为男性,其随葬品亦明显多于周边小墓。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古人,无疑已经学会了区别,以及区别对待,从而形成阶级的雏形,文明的原胎。
    红山文化的墓葬另有一独特之处,即只随葬玉器。这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普遍随葬有陶器,亦迥然不同。其墓葬玉器除常见的玉镯、玉箍、玉璧等之外,比较打眼的有玉龟、玉凤、玉人。而其最为夺目的亮点,则是玉猪龙。
    牛河梁第4号墓为成年男性,随葬品不多,只三件,但除了一只枕于头下的玉箍形器,另两件均为珍贵的玉猪龙。两只玉龙安卧于人体胸腔,一大一小,大的10厘米多一点,小的充其量6、7厘米;一绿一白,绿的莹澈闪亮,白的泛着微黄;头朝下,背靠背而眠。通体胖嘟嘟,头部肥大,支楞着饱满的双耳,嘴和鼻梁上有活灵活现的皱纹,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微微突起,好像在目不转睛地望着人。其神其态,酷似女神庙对面的猪首山。
龙是炎黄子孙的原始情节,其究竟起于何时成于何物,现已难溯其源。历来最流行的说法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闻先生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再结合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形成——内里没有猪的影儿。
197#
发表于 2007-6-21 22:14:00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从发现第一块玉雕龙时起,其命名就已被考古界吵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其形像鹿,有人认为像熊、像金龟子的幼虫蛴螬,甚至像胎儿、像道家的阴阳鱼儿,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10月21日,在距今8000余年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发掘出一个由石块和陶片组成的S形动物,静静地躺在一个灰坑里,活脱脱一只巨龙,其龙头部,安放着一只野猪头骨。
    ——“玉猪龙”由此叫响全世界,并认为其不仅仅是一种饰品,而更应是一种图腾物。
    玉猪龙大体可分两类,一类体形细瘦,长鬃飘飞,形似英文字母“C”,称“C形龙”,红山文化另一处遗址——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龙即属此类;另一类环体肥厚,形象似猪,称“玉猪龙”。牛河梁出土的玉雕龙均属此列。
    红山文化北从西辽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科左中旗、开鲁县,到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三星他拉,再到辽河上游及老哈河、大凌河流域的阜新、赤峰、喀左、建平等地,其文化行程陆续南移,一直到辽河入海口的盘锦。
    盘锦于1982年在市郊发现七处红山文化遗址,并于地表采集到彩陶器残片、细石器、玉石斧、磨制石斧、网坠等,至今没有进行发掘,以至再无收获——辉煌数千年的红山文化,据此在长城以北消失了踪影。
然而红山文化一经发现,其文化特征就迅速被世人捕捉。
    中国史前集中出土玉器的文化,除红山文化外,还有距今3、4千年前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两者都有以玉器为陪葬品的特点,其玉璧、玉环、玉龟、玉鸟等玉器均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是红山文化“C”形龙的龙头与良渚文化大目兽的面纹,具有共同的基本构成因素。
    遂有学者以此为据,推测后期红山先民迁至盘锦后,曾沿着渤海湾海岸线陆续南移,不断向中原迁徙,从而使长江下游文化面貌剧变,融入诸多红山文化的崇玉传统,最终形成了良渚文化。
进而推出一个足以令世人震惊的结论:史前更为发达的文化,并非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仰韵文化,而恰恰是中国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除长江、黄河之外,辽河,更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198#
发表于 2007-6-21 22:1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原始文化,因1935年首次在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发现此种文化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初步查明,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为中心,西起张家口,东达辽河中游,北至大兴安岭,南及燕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滨田耕作等人的主持下,对赤峰扛山后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1938年,滨田耕作和水野清一根据发现的遗物资料,整理出版了《赤峰红山后》一书。l954年,尹达著《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正式将其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一种自具特色的彩陶与细石器共存的原始文化,距今为五六千年,延续了大约二三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原始先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村落密布,房屋大都是长方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中央有带斜坡式火道的瓢形灶坑,既可用来烧煮食物,又能取暖御寒。遗址多分布在高出河面的台地和山岗上,主要有赤峰西水泉、蜘蛛山,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敖汉旗三道湾子、四棱山,凌源三官甸子、牛河梁,喀左旗东山嘴等。1971年眷,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一件5 000年前红山文化时代的大型墨绿软玉雕龙。这条通高26厘米、猪首蛇身、蜷曲若勾的碧玉龙曾轰动了世界。
    红山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唐盘、石磨悻和石耜等。数量众多的烟叶型或鞋底形石耜、大型石磨盘和石唐樟,是红山文化典型遗物之一,表明红山文化的先民已掌握精耕细作的方法,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发达。石器中包含着数量巨大、小巧精制的细石器,如石核、细长石条片、小石片、刮削器、圆刮器、短刮器、尖状器、石钻.石箭头等,是红山文化又一典型文化遗物。
    红山文化陶器有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两种,器物有各种罐,盆,钵、瓮等。陶器纹饰有压纹,划纹、附加堆纹、彩绘花纹等,其中,压印“之”字形纹是红山文化最有特征的纹饰。彩陶多见于泥质红陶器物上.用黑彩绘成平行线纹、三角纹、菱形纹、鳞形纹、涡纹等。晚期还出现了古老的“ ”字纹符号。   
199#
发表于 2007-6-21 22:15:00 | 只看该作者
考古界多数人士曾认为,红山文化是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70年代以来,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众多的红山文化建筑遗址和墓葬遗址,继三星他拉玉龙后,又在喀左县东山嘴和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玉龙,并发现了红山文化时期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址、金字塔形的巨型建筑,发掘出大批陶塑女像,特异型彩陶器以及龙形,龟形、鸟形、蝉形等各种动物形玉器。这些新的发现使考古界开始重新估价,探讨红山文化的渊源和地位。
    有的专家认为,根据30年来考古发掘的成果,证明中国史前期存在着两个大文化区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占文化X由红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组成。这两个文化区系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简单地看成是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变体。红山文化是多种古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它在中阔文明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低估。
    红山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找到“龙”的起源,而且改变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摇篮的传统史学观点。牛河梁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群址和巨型金字塔式建筑物以及大批精美绝伦的出土玉器和彩塑女神像等文物有力地证明:5 000年前这里确曾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中国的文明起源是多元的,辽河流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使中华文明吏提前了1 000多年,对中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吏的研究将产生重大影响。
200#
发表于 2007-6-21 22:15:00 | 只看该作者
    2006年7月25号红山文化又有新发现
25任南与部分爱好者及记者发现红山文化新遗址,发现大片切削工具,陶器,农用工具 石器 墓葬坑 此处遗址国家尚未发现。陶片工具数量惊人 以无法拣拾回来只带回部分样品 近日发给大家看一看 之后捐赠国家
                                                                                                                                                     任南八月三十一晚北京三台科技全方位栏目将播放红山遗址新发现节目

    主持人:高先生的这个秘密其实并不神秘,只要稍一探究,秘密就不存在了。在辽宁与内蒙古交界的地方,埋藏着一个更有深度的秘密:在一个偏僻的村落里,当地的农民时不常地会在种地的时候,捡到陶片、石器工具甚至是经过雕刻的玉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又为什么会大量出现这些东西呢?这个秘密,吸引了一支科考小队前来探究。

  导视

  偏僻村落 频现陶片石器

  白色石堆 埋藏千年往事

  这里曾经有过怎样的文明

  神秘的古玉又是何人所制?

  《科技全方位》 为您透析事物原貌  还原古老世界

  敬请关注——《发现之——红山的记忆》

  我们的记者与几位玉石收藏者组成的科考小队,从北京出发,经过艰难跋涉,驱车近千公里,终于来到了位于内蒙古境内的这个偏僻村落。村里的人们对于我们这些突然降临的外来户,都感到十分好奇。在他们看来,这里并没有什么值得参观的,而且拣陶片和玉石,对他们来说都是经常的事儿,哪值得我们这么兴师动众地前来探究呢?他们哪里知道,正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事儿,对于我们却充满着诱惑,因为,这也许会引出一个惊人的发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3 12:51 , Processed in 0.0576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