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古玉辨》一壶谈学古玉:古玉辨伪古今善知识说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11-5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em24][em27][em27][em27]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辨》

<古玉辨自序>刘大同先生将著述的缘起讲明,内涵六成就.

六成就是什么呢?

一信成就,前贤人品一流,智慧开启,唯有信则能入其中信受不疑,不信者就不相应先生如是之法。

二闻成就,闻即我闻我听到的,我能闻到,福报不浅。

三时成就,时即一时的意思。先生清末民初讲述,今天能看到,有缘之人如同当面与前贤学习。

四主成就,主即刘大同先生主述。先生慈悲行菩萨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先生为世间说古玉真伪辨别法化导有缘人。

五处成就,处即先生讲述说法之地点。

六众成就,众有缘能读先生著述的众读者。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14:28:0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普通名称

玉之未入土者,名曰传世古,又名自来旧;

入土者名曰土古;

殉葬之玉,因其含殓,名曰琀玉;

红如血者,曰血古;微红曰尸古;水银沁者,曰黑漆古;受地火者,纯白曰鸡骨白,微黄曰象牙白,微青曰鱼骨白;

重出土者,曰重出土。(指的是二次或多次入土)

伪造者曰老提油,又曰油炸侩(kuai)

改造者,曰旧玉,改造后雕者,曰古玉后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0 14:31:06编辑过]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玉之性

玉入土者,性喜燥,不喜湿。土湿则易烂,色亦黯淡无光。

南方出土之玉,不多见者,皆腐烂,多不完整,而色又不足惊人故也,南方三代之物,固所少见,即六朝之物,亦寥寥无几,即偶尔过之,求其色泽鲜明,体质完善者鲜矣。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14:36:00 | 只看该作者

玉之品

玉有乾老鲜嫩之分,又有粗疏细腻之别。此皆有产玉之地质,与出土之地点不同故也。若玉之美者,虽受色沁极厚,而精光内蕴,厚重不,一望而知其如端人正士之正色不屈不挠也,此不可不辨者也。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14:44:00 | 只看该作者

玉之质

古玉形式,考之《古玉图》、《古图》等书,言之鲜矣!

若论玉质,坚者如入燥地,虽万年亦不能朽烂如泥。陈原心《玉纪》云:“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千年,质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枯骨;三千年烂如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此乃臆断之词,决不可信。(余)见出土之玉,有清初之物,入土不满三百年,亦受土沁,但不能入骨;又见夏器,玉质完善,五色灿然,令人可爱。入土三千年之久,并未有烂如石灰者。又见石器时代所用之玉斧玉铲,虽属沙蚀土吃,经数千年以上,而亦未有烂如泥者,即此足原心所见之不广,抑或原心所见之玉,以鸡骨白色为烂如石灰,则更误矣!

玉入土,年久即软,不软则色不能沁入;出土后,见风即硬,其或有朽烂之处,日久亦即坚硬,决无如泥之理。如在土中,化为泥者,即不能出土矣。此必然之理也,故玉质不坚,与出于海滨之地,及闽越之间者,不在此列

一壶:“古玉形式,考之《古玉图》、《古图》等书,言之鲜矣!”肯定《古玉图》、《古图》的价值,从《古玉图》、《古图》收录的古玉型制,可以彰往察来,可更加衬托出红山和红山前古玉寓拙朴于精致、老道与纯熟之中的特有神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3 8:19:50编辑过]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玉之色

玉有新旧之分,色有九种之别,曰(翳去下羽+玉),则玄如澄水。曰碧,则蓝如靛沫。曰璍,则青如鲜苔。曰,则绿如翠羽。曰玵,则黄如蒸栗。曰琼,则赤如丹砂。曰(王+满去三点水),则紫如凝血。曰(王+谐去言),则黑如墨光。曰瑳,则白如割肪。曰(王+而上大下),则赤白如斑花,此玉本色也。若入土之玉,年久受地气所蒸,无论与何色之物相邻,皆能沁入。因地中水银,到处流动,引物与玉镕于一体,故玉之受色沁者,不止九种,每至十余种不等,直同窑变,令人莫名其妙。并且气味亦能沁入,若尸水所沁,即带臭气,卤水所沁,即带腥气。土沁者多土锈气,铜沁者,多铜臭气。故非用开水煮之,或灰提油法,不易退其腥臭之气,惟铜沁不宜用开水煮之,此法,不可不知也。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11:17:00 | 只看该作者

玉皮

三代之器,无论大小,未见有带玉皮者,秦汉六朝之器,亦不多见,唐以后即时常有之,人皆不以为贵,至清乾嘉以来把玩之玉,专尚玉皮,将来千百年出土后,或有以玉皮为色沁者,抑未可知也。

一壶:红山和红山前诸文化古玉更未见有带玉皮者。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玉之出产

玉性属金,多产于西方,以和阗叶尔羌二处为最上。精光内蕴,体如凝脂,其坚洁细腻,厚重温润。佩之可以养性怡情,驱邪辟瘟,有益于人身者,美不胜数。水底所产者,名曰子儿玉,则尤足贵重;若宝玉次之,尤有异品,曰天智玉,入火不热。昔殷纣自焚,曾以玉五千裹其身,他玉皆化为石灰,独天智玉仍旧毫无所损,故武王取而宝之,以其为稀世之珍。至蓝田荆山所产者,虽极美,而所产者少,又有于阗之三河: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又西有鸟玉河。以及新疆峭壁崖之石,亦多产玉。又有莎车之玉河,昆仑山下各河,青海及南山之间,皆产玉。若西南阿丹巴勒布两处所产,质同翠石。翡翠出于缅滇,其形似玉,实非玉也。有光浮于外,带有石锈者,人每目为色沁,则大谬矣。此不可不辨者也。

一壶注:“多产于西方”说,从汉至今的实际和认识,老三代和之前的史前玉的出产,无定论。

20#
发表于 2007-11-19 22:3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11-4 12:28:44的发言:

善知识推荐一壶的一本书——《古玉辨》清.刘大同;

善知识推荐一壶的一个理——《红山古玉任氏十二字鉴定法》;

善知识推荐一壶的另一位古玉界善知识——任南先生。

善知识推荐古玉界善知识——任南先生时讲的话:刘大同先生你只能通过他的著述向师学习了,任先生嘛,你可以交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em27][em27][em27]

一壶居士01师者

[em27][em27][em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09:24 , Processed in 0.0614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