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之质 古玉形式,考之《古玉图》、《考古图》等书,言之鲜矣! 若论玉质,坚者如入燥地,虽万年亦不能朽烂如泥。陈原心《玉纪》云:“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千年,质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枯骨;三千年烂如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此乃臆断之词,决不可信。(余)见出土之玉,有清初之物,入土不满三百年,亦受土沁,但不能入骨;又见夏器,玉质完善,五色灿然,令人可爱。入土三千年之久,并未有烂如石灰者。又见石器时代所用之玉斧玉铲,虽属沙蚀土吃,经数千年以上,而亦未有烂如泥者,即此足陈原心所见之不广,抑或原心所见之玉,以鸡骨白色为烂如石灰,则更误矣! 盖玉入土,年久即软,不软则色不能沁入;出土后,见风即硬,其或有朽烂之处,日久亦即坚硬,决无如泥之理。如在土中,化为泥者,即不能出土矣。此必然之理也,故玉质不坚,与出于海滨之地,及闽越之间者,不在此列。 一壶:“古玉形式,考之《古玉图》、《考古图》等书,言之鲜矣!”肯定《古玉图》、《考古图》的价值,从《古玉图》、《考古图》收录的古玉型制,可以彰往察来,可更加衬托出红山和红山前古玉寓拙朴于精致、老道与纯熟之中的特有神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3 8:19: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