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17|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孙守道先生-”开市场考古之先河,树实事求是之榜样“自然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 23: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沙里淘金 慧眼识真
(发布日期: 2007-9-21)

点击数:150
作者:姜念思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近十年间,他目鉴了数千件公私收藏的“红山玉器”,从中鉴别出一批红山玉器新品,并开始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红山玉祖神之衣冠、乘蹻及玉产地寻索》《红山文化“玉熊神”考》《红山文化玉蚕神考·蚕之化蛹》等论文。

将300余件玉器做了分类整理,并坚持写完了近两万字的序言——《故国神游》。

本书共收录红山文化玉器新品300余件,作者将其分为十三类:1.人形、人面形玉;2.生殖器形玉;3.龙形玉;4.动物形玉;5.勾云形玉;6.勾形玉;7.璧形玉;8.琮形玉;9.环形玉;10.珠坠形玉;11.兵器、工具形玉;12.印章形玉;13.块形玉。这十三类中,除了绝大部分属于典型红山文化玉器外,还收入部分属于红山诸文化即先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系列玉器(指虽与典型红山文化约处同一时代但有区域差异而具不同特点,形成一区域性或地方性文化类型的玉器)、红山文化式样玉器(指周边一些不同族属或不同性质文化的玉器)。本书收录的每一件玉器均经孙守道先生精鉴确认,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可以说,这些玉器真品是先生20余年研究鉴定红山玉器的成果和收获,也是先生对红山玉文化的全方位诠释。初读此书,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书中收录的300余件玉器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红山玉文化内涵的认识。刚翻阅此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眼睛一亮,耳目一新,同时感到一种震撼。红山文化玉器素以品种丰富、器型多变而著称,然而,此书所收录的众多品种、器型有许多是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就拿动物型玉来说,目前考古出土和已被识别的只有鸟、蚕、鹰、鸮、龟、鱼等数种,而本书新收录的动物型玉竟有蜘蛛、蜻蜓、螳螂、蝈蝈、蝗虫、瓢虫、蚕蛹、蝉、蛾、蝴蝶、蚂蚁、蜜蜂、熊、虎(首)、猫(首)、蝙蝠、海豹等十几种,给我们展现了红山文化先民丰富广阔的昆虫世界与鸟兽天地。这些动物型玉在造型上仍然运用红山文化惯用的对称均衡和简化变形手法,器型具有抽象化和概括、写意的特点,生动而充满灵性。原始社会,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红山文化众多动物型玉器的出现,正是这种信仰的体现。

另外本书还收录了红山文化第一件大型祖神,第一件大型玉骷髅,第一件大型女性生殖器,第一件玉琮,第一件熊形玉,第一件花果形玉,第一枚玉印章……这些奇异新品的发现和确认,在红山玉器发现史上无疑是一次突破,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书中收录的许多玉器新品有助于我们对某些神秘器型的解读。红山文化先民想像力之丰富、奇特,往往是我们今人难以理解的;他们创造的玉器造型变化莫测,内涵丰富,所涵寓意有些至今难以破解。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文物图录,而是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性著作。因为本书收录的每一件玉器,都不是博物馆的藏品或考古出土品,而是作者从大量公私收藏的真假难辨的玉器中鉴选出来的;有不少器型目前尚无明确的出土实例可资对比,这需要相当的研究水准和鉴定功力。实际上,文物的鉴定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我们从孙守道先生《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及其他有关文章中就能看到这种研究过程。孙先生长于鉴定是很有名的,对一件文物的鉴定,他往往能从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和例证来诸项解析这件文物,所以,他的鉴定结果往往被大家所认可。
孙先生抱病为本书撰写的近两万字的序言《故国神游》,是先生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最后的总结。文中对收录的十三类玉器分类加以解说,特别是对那些第一次鉴别出来的新器型,如玉骷髅、女性生殖器、玉琮、印章等都做了简要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读者初读此书,也许会因其新奇性而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怀疑某些玉器的真实性,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无论你相信与否,它同时一定会触动你的思想,引发你深入的思索。正如孙先生在序言中所强调的:“常言道,要给思想一个飞翔的天空。的确需要给研究探索和思考一个广阔的空间。”这也许是我们全面诠释神秘的红山文化的必备条件。

另外本书还收录了红山文化第一件大型祖神,第一件大型玉骷髅,第一件大型女性生殖器,第一件玉琮,第一件熊形玉,第一件花果形玉,第一枚玉印章……这些奇异新品的发现和确认,在红山玉器发现史上无疑是一次突破,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书中收录的许多玉器新品有助于我们对某些神秘器型的解读。红山文化先民想像力之丰富、奇特,往往是我们今人难以理解的;他们创造的玉器造型变化莫测,内涵丰富,所涵寓意有些至今难以破解。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文物图录,而是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性著作。因为本书收录的每一件玉器,都不是博物馆的藏品或考古出土品,而是作者从大量公私收藏的真假难辨的玉器中鉴选出来的;有不少器型目前尚无明确的出土实例可资对比,这需要相当的研究水准和鉴定功力。实际上,文物的鉴定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我们从孙守道先生《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及其他有关文章中就能看到这种研究过程。孙先生长于鉴定是很有名的,对一件文物的鉴定,他往往能从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和例证来诸项解析这件文物,所以,他的鉴定结果往往被大家所认可。
孙先生抱病为本书撰写的近两万字的序言《故国神游》,是先生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最后的总结。文中对收录的十三类玉器分类加以解说,特别是对那些第一次鉴别出来的新器型,如玉骷髅、女性生殖器、玉琮、印章等都做了简要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读者初读此书,也许会因其新奇性而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怀疑某些玉器的真实性,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无论你相信与否,它同时一定会触动你的思想,引发你深入的思索。正如孙先生在序言中所强调的:“常言道,要给思想一个飞翔的天空。的确需要给研究探索和思考一个广阔的空间。”这也许是我们全面诠释神秘的红山文化的必备条件。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23:36: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古玉专家孙守道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23361719272.jpg[/upload]

0.jpg (26.75 KB, 下载次数: 3)

孙守道先生-”开市场考古之先河,树实事求是之榜样“自然太

孙守道先生-”开市场考古之先河,树实事求是之榜样“自然太
3#
发表于 2007-11-1 23:4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dmin在2007-11-1 23:36:27的发言: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123361719272.jpg[/upload]

[em23][em23][em23]

为缅怀和纪念先生对红山文化研究的贡献,特引述先生几篇专题研究报告,奉献大家,使我们能够了解先生如何从官方学者走向“开市场考古之先河,树实事求是之榜样”之路的!

4#
发表于 2007-11-1 23:49: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古玉专家孙守道同志敬礼   !!!!

 

[em01][em10]
5#
发表于 2007-11-1 23:51: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玉熊神]考

孙守道

自從八十年初,我對三星他拉紅山文化玉龍考定以來的十多年間,特別是遼西牛河梁壇、廟、塚的發現與發掘,紅山文化玉器群的存在已為世所公認。玉豬龍、玉鳥、玉鴞、玉龜、玉蟬、獸面紋丫形佩、二或三連璧以及和種勾雲形佩已相繼找到了它在考古學上的出土根據,同時使近一個世紀來散在於國內外各收藏機構及個人保存的一些傳藝的紅山文化玉器,亦得以恢復了它本來的文化面貌,明白了它產生的人文歷史背景,從而導致紅山文化玉器廣泛而多樣的鑒識與詮釋,引起關於中國文明起源深入而持久的探索與爭討(注一、二)。

然而時至今日,紅山文化玉器的發現、識別與研究,實際上仍處於開始階段,方興未艾。一些已知的紅山玉器需做深層次的詮釋,一些未知的、有可能屬於紅山文化的玉器有待細緻的辯認。這裏,我要專門為之考證的就是對傳世的幾件作葫蘆形體或胚胎形體的獸形玉,下一番探奇鉤玄、追蹤躡跡的功夫,以求識其真面目。其中一件為天津文化局文物處所藏(注三),兩件為臺灣日月坊所藏(注四、五)。特別是日月坊所藏的一件大獸形玉引起我的深入研究,並導致撰寫
文本                                                                                                                          此種獸形玉,目前尚無明確的考古出土實例可資對比,故我只能從其本身的造型特點和它的時代風格、文化屬性進行分析探索,從而得出三點認識:其一,此種獸形玉實為熊的造型。是熊形玉;其二,此種獸形玉應屬於紅山文化系列的一重要品類;其三,此種熊形玉之作葫蘆形體或胚胎形體,當有其神秘的文化涵義,並進而聯繫、試索五帝傳說時代有關「有熊氏」文化問題。

為此,特題為紅山文化玉熊神考,論列於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  熊形玉辨認

這裏先將獸形玉中,天津市文化局收藏的一件編號一號,日月坊收藏的兩件,大者編為二號,小者編為三號,依序分述之:
一號獸形玉(圖一)
玉呈淡黃色,通體近亞腰葫蘆形,高四點四釐米,最大徑二點一釐米。上端小圓作獸首,下端大圓為軀體。獸首頂部漫圓,上豎尖而圓的雙耳,額部傾斜,兩頰上寬下收,至吻鼻則圓而前突。尤以線雕的圓形雙眼,大而凸起,誇張而醒目。在眼眶上緣,複陰刻出一似額眉脊的雙弧線相交紋,頗具特徵。軀體長圓形,束頸,腹部渾圓,光素無紋,四肢不予表現,唯底部雕有一圓形短尾。
頸部兩側對鑽一貫通的圓孔,可穿系佩戴。
二號獸形玉(圖二)
此件形體大,通高十二點五釐米,最大徑五點五釐米。用料特殊,製作工整,是此種葫蘆形體獸形玉的典型代表作。
首先從選料看,用塊度大、硬度高、質地細密而似黑花瑪瑙的玉料雕琢而成。呈色以黑為主,灰白次之,間呈黃褐,斑駁陸漓,光彩變幻,顯然有意選之,相當講究。

再從造型工藝看,是先用塊狀料琢成柱狀體,再加工成小端小圓下端大圓有似葫蘆的形狀,然後進一步精雕細刻出上為首下為軀體的獸形玉。具體形象是:
(一)上端獸首呈球形體,具獸形臉,其渾圓的額頭寬而傾斜,兩頰下收使吻鼻前伸,額下以壓地隱起法雕出雙目,圓而凸起,作前視狀,頭頂雕出雙耳,圓而尖,向上豎起。

(二)下端軀體作長圓形,背部漫圓,光潔無飾,正前面胸腹分明,胸部豐滿,腹部微鼓,並雕出雙前肢,爪似手掌,交於胸上。腹下起凸棱二道,至底部又起棱一道。下肢則省略,收而為圓底。從而使整個獸形玉有若亞腰形葫蘆狀,成為一特定造型。
頸部兩側靠後亦對鑽一圓形洞孔,橫貫穿通。
三號獸形玉(圖三)
此件形體甚小,高僅九釐米,最大徑二點五釐米。玉淡黃色,個別受沁呈紅褐色。通觀其造型,雖基本同於上述大獸形玉,上為獸首下為軀體,然其具體形態不同,且形象更朦朧難認。細審之,其上端獸首作方圓形,上部有雙圓形凸起為雙目,其上吻鼻亦前突,唯頂部無雙耳,被省略了。下端軀體則細長而圓,背部彎曲,收而為尖底,近似哺乳動物的胚胎形體。
頸部由粗漸細,亦對鑽一孔,供穿戴。
非常關鍵的問題是,此三件寓有神秘、高度概括而屬於寫意造型的獸形玉,究竟是以何種動物為其原型的?
多方剖析,一再檢驗,我以為是熊,非熊莫屬。
分說於下:
熊,在動物學上為食肉目熊科熊屬,是一大型食肉動物,特徵是頭圓、吻較長、頸短,尾亦短,四肢粗壯,有似手的前掌,具五趾,能直立行走。分佈在我國的有棕熊、黑熊等。棕熊身材大,一般身長約二米,高約一米餘。頭較長、腦臚寬,矢狀脊明顯,眼眶部平緩傾斜,體多呈褐色,耳有黑褐色長毛,胸有一寬白紋,延伸到肩前,前後肢則黑色。主要生活在北溫帶山林地區,我國東北多有棲息。黑熊體形亦較肥大,能游泳,善攀樹,也能直立行走。其頭骨短而寬,吻較短,矢狀脊不明顯,頸至肩部毛較長,胸部有半月形白紋,尾僅長七至八釐米。分佈于我國、東北亞、南亞等地,稱亞洲黑熊,以別于美洲黑熊(注五、六、七)。
那麼,在我國考古發現上,在古文物中,熊的造型、形象及其時代風格如何?茲配圖略舉唐以前的熊造型、上溯夏商,以資對比,明其演變:
()南朝青釉瓷熊尊(圖四),江蘇南京出土,通高八點五釐米。熊作蹲坐式,肥首圓腹,五官四肢俱顯,周身體毛以紋飾圖案化表現之,形象相當寫實,栩栩如生,一望而知其為熊,塑造水準和表現手法相當高。
()漢代,尤其以西漢時期熊的造型相當多。屬玉雕的早期有陝西咸陽渭陵附近出土的白玉熊(圖五)為最典型,圓雕,相當寫實,體態肥碩,豐滿圓潤,圓首尖鼻,圓眼圓耳,作漫步前行狀,雕刻技法簡潔嫺熟,以極少的線條,略略幾刀便將眼、鼻、耳、尾、四爪,體毛,準確生動地勾勒出來,至為傳神(注三)。再一件是東漢的玉飛熊水滴(圖六),江蘇邗江縣出土,通高七點七釐米。報告稱是用和田玉製作。能為坐姿,然有雙翼,右前掌托靈芝草,面露威嚴之相,顯然被神化了(注八)。另山西右玉縣大川村出土的一件鎏金銅溫酒樽(圖七),上有「河平三年造」款,為西元前二十六年鑄(注八)。樽體周身鑄有各種動物形象,其中則有生熊寫實的熊,多作張牙舞爪狀,而樽下三足則各作一蹲熊狀,已具有圖案化了的寫實造型。此種熊紋也有圓形的,如河南中山靖王劉勝墓以及遼寧酉豐附近出土的西漢鎏金熊紋大銅扣(圖八),就很典型。圓形熊紋以浮雕手法表現,取正向蹲坐式,形象寫實,然亦圖案化了,間隙加飾曲線雲紋,金光爛爛。漢代人對熊是有特殊感情和寓意的。

6#
发表于 2007-11-1 23:52:00 | 只看该作者
(三)再上溯千年看商代玉熊,例如安陽殷虛婦好墓所出,無論圓雕還是平雕,熊的形象雖較寫真,但卻相當概括而被 規範化,具有固定的模式(圖九)。統計此墓出玉雕熊四件、石雕熊二件,共六件(注九),不論正面或側面,熊首吻鼻皆近三角形體,上豎雙圓尖耳,雕臣字眼,軀體肥碩,身飾變形雲紋,臀下有短尾,全作抱膝坐式,無一例外。高自八至三釐米不等。圓雕熊多在頸後部鑽一上下相通的孔,以穿系。
這是典型的商代玉熊造型,有它自身的文化傳統、藝術風格與時代氣息。因而,近年在山西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一座西周晚期大墓(M63)裏,出土一件玉熊(圖十),由於其造型與上述「婦好墓所出同類器如出一轍」,便被認為有「商末遺風」(注十)。
(四)那麼由此再往上溯,在距今四千年前後,即約相當於夏代的二裏頭文化中,是否有熊的造型遺物,迄無明確報導。但據我個人分析所得,認為已有發現,如一九八四年在偃師二裏頭一墓中,曾發掘一面鑲嵌松石獸面紋銅牌飾(圖十一)。
在銅牌飾上用無數小塊松石拼接鑲嵌的所謂「獸面紋」(注八),經仔細觀察辨認,其實正是一完全圖案化了的熊紋,為仰首俯身,粗腰肥臀,四肢撐踞,四爪勾捲,作臥伏狀。熊首方圓碩大,伸出的吻鼻尖圓細長,雙眼近臣字形,雙耳上豎內捲,雖寫意卻很形象,是傳統的三代造型構圖手法,與常見的由龍虎之屬組成的饕餮、獸面紋迥然不同,而另一墓所出另一件鑲嵌松石銅牌飾的紋樣,細審之為熊,決非虎,只是更抽象化了(注十一、十五)。銅飾牌出於墓主人胸部,牌四邊鑄有穿系的方環狀孔,顯然原是綴佩於胸上的,當具有特殊的寓意。
可以說這是迄今唯一可能早到夏的熊紋圖樣,且可下延到商初,極有研究價值。
由上可以清楚明暸從距今四千年到二千年前後,中國歷代熊的藝術造型之演進脈絡,它的時代特點、不同風格及其發展變化的歷程,是如何從寫意、概括、圖案化逐步向寫實、求真、具象化的方向轉變和過渡,那麼我們就不難基於此再往上溯到史前時代,看看本文所要論證的三件獸形玉之為熊的生物學上與藝術造型上的特徵。可舉如下十點為其例證:(一)二號獸形玉獸首的近圓形輪廓很似肥碩的熊首(圖十二),尤以一號獸形玉獸首正向顏面,略呈不等邊的圓六角形,上半圓而寬,頭頂渾圓,額至顴骨寬緩傾斜,下半圓而窄,兩頰下收,吻鼻圓突,正是熊首的生物學特徵。
(二)獸形玉上之雙耳上豎,尖而漫圓,下是熊耳之顯著特徵。不唯此獸形玉之耳,前舉歷代熊形文物,其雙耳之形莫不若此,其尤與商朝玉熊之耳酷似。
(三)獸形玉之眼皆為凸起的圓形,本近圓形的熊眼及其眼眶,是既有其求實的一面,也有其誇大的一面,並與時代的審美傳統有關,如商周特以臣字眼表示之,但在史前動物眼往往以圓形來表現,一如玉豬龍之雙圓形眼。不過前述一寫實的西漢玉熊,眼則近圓形,且在眼周雕出幾道眶線。二裏頭文化墓所出另一件鑲嵌松石獸面紋銅牌飾的熊首雙眼亦是用圓而凸起的松石鑲嵌的,也很說明問題(圖十三)。
(四)一號獸形玉的額部,即在雙眼眶上部刻有如眉的雙弧線相交紋,這是熊頭額脊的一種象徵紋樣。無獨有偶,上述西漢溫酒樽之熊形足的熊首額部,亦飾有此種雙弧線相交紋,是一佐證。
(五)三獸形玉之首下方皆雕刻出圓而突伸的吻鼻,有的在圓形的鼻端再雕刻出一道棱邊以表示上突,是熊鼻在生物學上又一顯著特徵,並在藝術上加以概括、誇張的表現,很形象。
(六)三獸形玉之首與軀體之間,皆雕刻出粗短的頸,正與熊頸之特徵相符。在現生的棕熊黑熊中頸大都粗短,唯北極熊的頸才長一些。
(七)三獸形玉皆採用了藝術造型上的減肢法,省略肢爪不予以表現,唯二號大獸形玉只減去後雙肢而保留了前雙肢,其雕出的雙爪似掌,有女人手交無於胸前,表現出熊臂,熊掌功能的特長(圖十四)。
(八)獸形玉之軀體及腹背的長圓肥碩,亦如熊。尤其二號大熊形玉,其腹下部更行凸起,再下複雕刻出梭線以界之,至為明顯。
(九)更在一號小獸形玉的臀底下雕有一形短尾,當示之為熊尾。因只有熊才有短尾,如現生黑熊,其尾一般長不到八釐米。商代婦好墓玉熊亦雕有短尾壓臀下,可為說明。
(十)最後,以一、二號獸形玉為例,其整個頭與軀體比例及外形的造型,不唯似熊,且儼然如熊之蹲坐狀,可為之佐證者,一號獸形玉之尾壓於臀下,二號獸形玉之腹直至軀體底部,只是完全省略了雙後肢,可以說是中國歷代蹲坐熊的原初型。倘若從熊體藝術造型的構圖規律與步驟而言,現代 亦然(圖十五)。
這樣,可將前述歷代蹲坐熊依次排列成圖(圖十六),從中不難明瞭熊之藝術造型在不同時代的演進軌跡。
7#
发表于 2007-11-1 23:54:00 | 只看该作者
二、熊形玉的時代與文化屬性
論定了三件獸形玉實為熊形玉之後,再進而對其相應時代與文化屬性,予以析定。
(一)        熊形玉當屬史前時代。
熊形玉迄今雖無明確的考古發現出土例,然後文物類型、比較學上進行嚴密推論,還是有望解決的。
首先,從熊形玉的造型、雕琢工藝特點上看,明顯要早于商代玉器。
一是做為穿系佩帶的圓雕動物形玉,以商代較流行,唯其造型複雜,具像性較強,如前所舉婦好墓出土玉熊,五官四肢皆具,此則古拙、簡撲,抽象性強,其熊形輪廓被概括為亞腰形的葫蘆體,頭部具耳、目、吻、鼻,軀體僅具橢圓形,有雙前肢無雙後肢,甚或全無,另一胚胎形體則更為簡略、抽象化了,在在顯示其原始性。
二是此熊形玉軀體上無額外的裝飾性紋樣,顯得單調、簡潔、素雅,而二裏頭文化、商文化的動物形玉則常常在其形象輪廓內添加裝飾性花紋。此種添加額外紋飾的手法,早在良渚文化一類玉器中見到,如此可由以推知熊形玉不會晚到良渚文化期。
其次,從考古發現上看,人物造型與動物的雕塑(注十六),早在史前時代便運用了對稱均衡手法和簡化變形手法。當時,石雕像或陶顏像按不同需要而採取蹲坐式戳立型、柱式穩立型和亞腰式葫蘆型三種造型。
屬戰立型的,早期有內蒙林西縣白音長漢文遺址――房內出土的石雕女性神像(圖十七),高約三十五釐米,體甚肥碩,雙臂抱腹,屈膝蹲坐,然形像模糊,作工粗拙,其上下端皆圓而尖,戳立於灶旁。較晚而與此類似的,還有河北灤平後臺子出土的幾件石雕像,其中較典型的如編號采十四(圖十八)和采十五(圖十九)的兩件(注十二),其下端皆呈尖狀,宜於戳立,唯其文化性質有待論考。
總上所論,這幾件大小熊形玉俱屬於紅山文化系統的玉器系列,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在科學探途上,事多有湊巧,當我去濟南參加玉器研討

會之前,六月屬穩立型的,早期有平谷縣上宅文化遺址出土的鳥首形陶柱(圖二十),較晚的則有丹東後窪文化遺址出土的滑石雕人首柱身像(圖二十一)。
屬葫蘆型的,以仰紹文化中半坡類型的葫蘆形彩陶壺為代表(注十四、十五),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注八)和陝西南鄭縣龍崗寺遺址出土的是其典型器(圖二十二),而且有做人首形器口的,如甘肅泰安寺咀坪出土者(圖二十三)。
與上一一對照,比較之,則不難看出此熊形玉的造型亦明顯具有其大的時代上的共性,推定其屬於史前時代應當是沒有問題的。唯此獸形玉的獨特之處,是在頸部對鑽一洞孔用以穿系懸佩,而不是立置於地,就另當別論了。
(一)     熊形玉應屬於紅山文化系列
在已發現的紅山文化玉器群中,迄無此種熊形玉的器類。雖如此,但早在此前,便有人指出一號熊形玉,從玉質,玉雕風格、製作手法上看以屬紅山文化玉器範疇,不無道理。現經我們多方面綜合再分析。具體提出幾點考證:
()就造型特點分析,熊形玉與玉豬龍的抽象化、概括化,成為特定模式,實有異曲同工之處。例如簡化、寫意的熊形輪廓;局部誇張的圓形目;省略部分五官如有眼無耳;運用減肢法如大熊形玉只減去雙後肢,小熊形玉則四肢全減。這些都具有很強的紅山文化玉器造型特色,比如三星他拉紅山玉龍之有眼無耳,胡頭漢玉鳥之減去雙爪,均可佐證。
()就佩用特點分析,三件形熊玉俱在頸部兩側對鑽洞孔穿系以懸佩之。此一特徵恰與玉豬龍之頸背部兩側對鑽一洞孔系之懸佩的方法相同,而與商代圓雕人物、動物乃至玉熊用於懸佩穿孔方法有異。
()此類熊形玉起碼已分大小規格和幾種樣式的存在,此點尤與紅山文化玉豬龍之分規格、樣式異常相似。如大熊形玉可比大玉豬龍,小熊形玉可比小玉豬龍,且樣式均各有不同,似出於對某種規則、定式的遵循(注十八)。當然其間有的不同也會因分期、地域和演變所致。
()二號大熊形玉的質料似一種黑花瑪瑙,這在紅山文化玉中尚罕見之,故有的提出質疑,然做為紅山文化的細石器,多用瑪瑙為之,牛河梁一帶曾出土兩件玉球,其中一件質亦近黑花瑪瑙,與大熊形玉的質地、色調多相同,故不能輕易否定其為紅山文化系統物。
()在牛河梁紅山文化中更有一不可忽視的考古現象,既在女神廟前一坑穴中出土了熊的下鶚骨(圖二十四),在第二地點二號積石塚中心大墓旁填土中亦出有同樣的熊下顎骨,很不一般。以此推論,紅山文化玉雕中有熊的造型,是完全可能的。
()近日又更看到在內蒙東部哲裏木盟奈曼旗境內收來的一件黑色小熊形玉,與三號熊形玉有很大相似性,茲編為四號熊形玉(圖二十五)。奈曼旗這一帶正是紅山文化分佈區域之一,決非偶然,因而它為此類獸形玉之出土地域提供了重要資訊和考古例證,此是一。其二,此件小熊形玉,其形制大小本同於三號小熊形玉,然在胸部竟雕有相交的雙前肢爪,卻與二號大熊形玉之有雙前肢爪同,為大小兩式熊形玉之間存在有內在聯繫、相承關係提供了確實的證據,頗為重要。十三日在北京見到《藍田山房藏玉百選》一書,內亦收有一件小熊形玉(圖二十六),極似前述三、四號小熊形玉,茲編號五號熊形玉(注十九),呈青黃色,腹底同樣雕有幾道棱紋,胸部似雕有前肢的部分痕跡,唯未見實物,尚待審定。如此,迄今起碼已有五件此咱熊形玉,可以相互驗證,彼此推定,進一步予以深一層探考了。
三、熊形玉的文化內涵
自遼西牛河懸案梁紅山文化壇、廟、塚發現以來的十多年間,對紅山文化玉器的研究,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探討,對傳說五帝時代的覓蹤,一而再地引起中外學者的關注,來訪考察進行學術交流的日益增多。學者中有的更提出紅山文化為黃帝文化說,又有主端頊說的,還有提蚩尤說,女媧說的,不一而論。就中以主黃帝文化說者較多,且最力,有學者特指出黃帝之稱「有熊氏」者,當與熊崇拜有關,紅山文化玉器中應有熊的形象與造型,然十序年來迄無發現,甚至使個研究者改變看法,認為玉豬龍之豬豬首應為熊首,當稱之為玉熊龍云云,總之,這在當前已形成了一種對中華民族文明的覓祖尋根之風,而紅山文化社會歷史背景,即五帝傳說時代的歷史背景,更引起海內外學者的關注與探討。

8#
发表于 2007-11-1 23:55:00 | 只看该作者
現在,由於上述五起熊形玉的鑒別,可以認定在紅山文化系統的玉器系列內確有熊的造型,而且相當規範,有其特定的模式。探徽索隱,這就不能不對其所寓有的文化內涵,深一層地加以研究。茲試為之一析:
(一)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紅山文化人曾為一拜熊之民族。早在八十年代,我們就注意到,在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第二號地點的二號和四號積石塚墓地曾出土熊的顎骨,非同一般。這次在傳世和回收的出土品中又接連鑒別出規格有大小、形制有兩種的熊形玉,更不難推知在屬於紅山文化系統的一些氏族部落中曾流行過熊崇拜。所崇拜之熊,屬黑熊還是棕熊,尚待動物學家對遺骨的精確鑒定。不過須先指出,二號大熊形玉的質地近于「黑花瑪瑙」一類,今主要產于遼寧阜新地區,恐非偶然。我們知道現生黑熊,體黑色,但在胸部卻有一半月形白紋,而在棕熊從胸起有寬白紋,延伸至肩前。此黑灰色熊形玉的面部又呈褐色。總的看,雖不能認其為俏色玉作,然選此材色,實出有意,特別四號小熊形玉則全身黑色,間呈墨綠色,光亮如漆,尤可資以說明。
從民俗學上考察,現今我國東北一些民族,如鄂倫春人、鄂溫克人、赫哲人、達幹爾人都存在有熊崇拜。在東北亞,如西伯利亞這漢特人、曼西人和分佈到庫頁島的吉利亞克人以及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甚至北美的達科他人、阿西尼本人都崇拜熊,舉行熊祭。這方面的資料和實例很多(注二十至二十四),是有歷史傳統的,溯源而上,可以說紅山人拜熊遺蹟遺物的發現,對我國歷史上北方民族熊崇拜的淵源、流傳與演變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二)一般而言,熊崇拜當與圖騰信仰與祖先崇拜有關(注二十二、二十五)。熊為「五短」身材,胸腹豐滿,能以後肢支撐作「人立」行走,前後爪能向內旋,前爪猶如人掌,能握物,能送食入口,能遮光罩眼以遠望,其生殖器與母熊雙乳俱如人,力能撥樹,使人敬畏。在北方一些民族中,視熊如神,產生種種傳說、神話,認為熊與人有親緣關係,人熊合一偉力無窮,超過對一切動物的崇拜,敬熊、尊熊、祭熊認之為祖,如鄂倫春人稱母熊為祖母,稱公熊為祖父,承認 自己族人是熊的後裔;鄂溫克人則以母系或父系的最高輩分尊稱母熊為曾祖母,外曾祖母,公熊為曾祖父,外曾祖父;達幹爾人則稱「老爺爺」、「老奶奶」。赫哲人的祖先偶像神,是以兩個人形木偶裹以熊皮,男平頭,女尖頭,長二十八釐米,代表一切老祖宗,置居所西牆隔板上以祭之。推想古昔紅山文化的熊丹之熊崇拜,當會有類似情況的存在。
特別從此五件獸形玉的造型看,還應具有生殖崇拜的寓意。五件熊形玉的形態特徵,雖說是一脈相承,然確分為兩種樣式,一種似亞腰葫蘆形,且雕雙耳,如一、二號熊形玉,尤以二號大獸形玉最為典型;再一種似胚胎形,如三、四、五號熊形玉,俱無雙耳,身微捲曲,尖底,呈哺乳動物胚胎狀態,可謂「熊胎」、一如紅山文化小玉豬龍常被稱之為「龍胎」者,然不如「熊胎」形象之似,且其右前肢壓在左前肢上相交於胸前,有如人之胎兒之狀,以此象徵生命的生生不息,顯示其對生育的崇拜,或示其族人之由來及與熊之親族觀念。而就第一種葫蘆形的熊造型而言其頭部更似幼熊之首,尤其一號小熊形玉之首極像熊崽的,頭大體小,額高眼圓,口小鼻短,頸部分明,是其顯著特徵(圖二十七),一號大熊形玉亦具此特徵。聯繫現今一些拜熊民族看,如鄂溫克人崇奉之熊神偶體就是用一公一母的熊崽之皮製成,鄂倫春人有母熊、幼熊的傳說。即使更往東北方的尼夫赫人、阿伊努人,每舉行熊祭、往往專捕一幼熊禮敬之(圖二十八),殺祭前飼養之,甚或婦女以乳汁哺育之。還應指山、熊曾是男根的象徵物,以玉為之,玉亦曾被作為男根隱語,今華北、東北民間還有將男童生殖器戲稱為「亞腰葫蘆」者。而且,這種隱喻習俗之古,至晚可追溯到西周,《詩經•小雅•斯幹》有雲:「維熊維羆」,男子這樣。便是指夢見熊羆就會生男的吉兆。到漢代,如在畫像石等一類石刻中,凡與生育有關或與母抱子哺乳有關的畫面上,往往出現有熊的形象,不為無故。可以推想,紅山文化這類熊形玉,不僅可能與生育信仰、求育巫術有關,也可能與熊圖騰之感生神話有關。所以,熊形玉當有其神聖不凡的含義,是靈物,是紅山文化的玉熊神。
我們再從紅山文化壇、廟、塚中遺存有熊下鄂骨等推論,當時已有獵熊之舉,與熊崇拜、熊祭之禮密切相關,有待今後從考古上再加以研究、闡述。
()紅山熊形玉與上古「有熊氏」文化可能有所關連。如前所論,熊形玉,現已考知是紅山文化玉器中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品類,有其特殊的、非同一般的神化了的象徵含意,做為玉熊神,它能不能與上古五帝時代黃帝族之「有熊氏」文化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呢?可試為一探: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集解引譙周雲「有熊國君」。《帝王世紀》:「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國以為名」。據郭沫若考證,有熊氏黃帝原是北方戎狄人的祖先。黃帝之「黃」,原義為獸皮,是北方民族中以熊為圖騰的部落首領,後來發展為一強大部族,與炎帝、蚩尤逐鹿中原,後世被尊為人文始祖。有關黃帝的神話傳說亦複不少,徐州銅山縣苗山漢畫像石墓中有「黃帝升仙」畫像石雕(圖二十九),內容詭奇,形象生動(注二十六)。原石高一點零五米,上左角刻一日,日中有金鳥,右旁為一熊首人身的神人,既黃帝,作飛升狀,極生動傳神。又下刻飛馬,再下為翼象。飛馬,應名「乘黃」,《漢書·禮樂志》應邵注雲「龍翼馬身,黃帝乘之而仙。」此書,黃帝特作熊首人身形,突出反映了漢代對黃帝形象的想像,並與熊聯繫起來是有所本的。那麼,這幾件紅山熊形玉,是否可由此以資推想其有所關連呢?推想可以,但仍難以證實。因為熊崇拜,在北方一些民族中相當普遍,並非是一族一文化所特有的,慎之為宜。雖如此,然而若上溯到五至六千年前,地處河北北部、內蒙東部與遼寧西部的北方紅山文化分佈地域內,發現了此種熊崇拜的文化遺存,不能認為這是歷史的偶然,更不能斷然否定其與「有熊氏」文化無任何關連。
正在我進行這一研究的過程中,鄧淑平女土過來遼寧觀研紅山玉器,六月二十五日出示了她認為可能屬紅山文化的玉人幻頭片,特別一張可俯視玉人頂部的圖片,清楚顯示出玉人頭上雕出一熊的上身形象,頭部豎雙耳,伸出前肢雙爪引起我的注意,憶起九三年初曾得友人所贈英文版期刊《Orientations》一冊(注二十七),內刊有此玉人的彩色和黑白圖片版三幅,為正、側、背三面,形象清晰,頗便研究(圖三十)。唯無俯面圓像尚難窺知全貌,當時因未睹實物不知真偽,又無此類出土物參證,其文化所屬尚難定之,故一直存而不論。現在,因得見其玉人頭頂熊的俯視面,又據此冊所刊熊玉人圓像反復分析了數日,結合這五件熊形玉的對比,參研,結果得到一個重要的認識與突破,即熊玉人與熊形玉之間有內在聯繫和驚人如出一轍。玉人頭上的熊體上身正面作人立,昂首、舉肢揚掌前伸狀,其頭方而徽圓,雙目圓而凸起,吻鼻前突,正與三、四號熊形玉頭部雷同,風格、意匠一致。就連鼻端嘴面的刻紋,也與四號熊形玉鼻端紋的象徵手法相仿。兩相比較,兩者之為熊,不只可以互證,相得益彰,而且使其的具有的神秘寓意得以溝通,使熊崇拜的文化內涵層次更高,更豐富,更昇華了。
現在盡可能全面地來分析這一熊玉人的造型、形態與姿勢。
()就造型上說,是人熊合一的造型。熊體就明顯可見的而言,其上半身正位於玉人頭上。能在上,人在下,突出了熊的顯赫地位,從而也合人與熊聯繫起來,玉人的身分也就與熊分不開,賦予人以熊的神性。
()就形熊上說,在上的熊首與在下的人首,已上下結合一起,並非如一般所謂的是玉人戴熊帽或披熊皮之類。玉人之臉位於熊之胸前,而玉人頭之後部正是熊之背部,已合為一體,不能截然分開,就相當說明問題。
()就姿勢上說,玉人通體作短頸平肩,曲臂抱膝,雙腿蹲坐之式。到於雙足所踏一彎曲的梭形物為何尚不明。有意思的是,此玉人的坐姿,與商代玉熊的蹲坐式有所相近,只要與前述婦好墓出土的玉蹲坐熊比較其相似,便可釋然。
現在,再來辨析一下熊玉人的性別問題。玉人加上熊首通高十二點二釐米,而頭部比例約占整體的二分之一強,是早期雕像重在表現、誇張人首面相的特點之一。玉人面部為圓額首,上下兩道刻紋似皺紋,眉部彎曲,梭形眼,長三角形鼻,嘴不明顯,鼻下一較深的短線刻紋,或為口,然尚不能定,下刻特尖長,有似一老婦之面相。其腹下所刻三角形溝紋似女陰,從背面看起臀部尤其寬碩,更需注意者,是在玉人頭上部兩側各雕出一凸起的圈狀乳點紋,或以為人之雙耳,其實不然,因其雕於頭頂兩邊,位置不甚符,且不做通常之耳形,故非是,亦不能用藝術上的錯位手法加以解釋。我以為是熊的雙乳,從生物學上看熊乳近似人乳,由於所雕熊胸大部為玉人頭部所佔,而又欲示其為母熊,故雙乳稍移近于熊腋兩端雕出,是可以理解的(注二十八)。
這是熊被神化,又被附於女性人體上的一個最高層次的偶像創造,是祖先偶像崇拜的精神產物之一,是原始文明的閃光點,有鑒於此,我們可將此件玉熊人名之為「玉熊母神」,可以說是一種祖先神。聯繫今之東北鄂倫春人以至赫哲人、滿族人、達幹爾人中都流行有大同小異的關於族人與母熊成婚生子以及熊變人,人變熊的種種神話傳說,其由來是有所本的。更早的如夏禹之化為熊而禹原為熊的傳說,又如古朝鮮開國神話中有桓熊大王妻熊女的傳說等。以上可見,此類人熊神話在東北亞的來源之古和流傳之廣。
9#
发表于 2007-11-1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從玉熊神到玉熊母神,在屬紅山文化系統的玉器系列中出現,正如前前屢為指出的,肯定是有它的文化涵義、思想信仰和歷史背景的,應當說,本文此篇考證紅山文化中的玉熊神,即玉文化中的熊文化,其結論的畫龍點睛處,就在於認為它們的存在,反映了五帝時代歷史的真實,是其歷史的折光,從而在雲遮霧罩的時空隧道裏,為歷史上傳留的炎黃文化――尤以「有熊氏」文化之謎的揭開,抽出了一線光明(注二十九)。
這就需要再進一步結合這一批熊形玉和熊玉人的文物實例,從更大的時空範圍,綜合更多的文獻、考古資料進行多方面的探索了。
本文僅是一個開端,意在抛磚引玉。
最後,謹以此文志念先行學者李寶先生,于以往三年間多次從臺灣來東北(注三十)迢迢萬里,在燕山南北考察、探尋有關黃帝「有熊氏」文化史跡,在白山黑水走訪、搜集有關「熊崇拜」民族民俗資料,我曾陪同之,先生那尋根覓祖的炎黃赤子之心,那孜孜以求的學風和鍥而不捨的精神,每每使人常常為之感懷不已!
注釋:
一、《中國考古之美》第一卷《文明曙光期的祭祀遺珍――遼寧紅山文化壇廟塚》文物出版社、光復書局,一九九九年版
二、《五千年前的神秘王國》,卜昭文編著。新華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三、《中國玉器全集》,第一卷,原始社會,河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
四、《海外遺珍展》臺灣日月坊林敬超先生藏曆代古玉,北京首都博物館,一九九五年
五、《中國古脊椎動物化石手冊》,(增訂版),科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
六、《脊椎動物的演化》楊鐘健著。科學了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
七、《梢椎動物的演化》,「美」E、H科爾伯特著,周明鎮等譯。地質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
八、《文物精華》,文物出版社,一九九零年版、一九九二年版
九、《殷虛婦好墓》,文物出版社,一九八零年版
十、《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四次發掘》,《文物》,一九九四年,第八期
十一、《中國考古論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著。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十二、《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專題文代卷,張碧波、董國堯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十三、《灤平出土紅山文化早期石雕女神像考察記》,湯池,《文物天地》,一九九三年第六期、《文物》,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十四、《陝西考古學研究》,三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十五、《中國民藝學》,「美」羅伯特,萊頓,中譯本。文化藝術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
十七、《三星他拉紅山文化玉龍考》,孫守道。《文物》一九八四年第六期
十八、《論遼河流域的原始文明與龍的起源》。孫守道、郭大順,一九八四年第六期
十九、《藍田山房藏玉百選》鄧淑蘋。財團法人年喜文教基金會。一九九五年版
二十、《薩滿教研究》,秋浦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零年版
二十二、《中國圖騰文化》,何星亮。山東大學出版社,無一九九二年版
二十三、《阿伊努文化的源流》,「日」渡邊仁。《考古學無志》,六十卷一號,一九七四年版。
二十四、《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報告》,十卷二十號,一九八五年版
二十五、《生殖崇拜文化論》,趙國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零年版
二十六、《徐州銅山縣苗山漢畫像石墓詮釋》,武利華、王黎琳,中國漢書學術講座會論文,一九九二年
二十七、《中國的五件玉人像――新石器時代紅山玉器雕刻形式發展之研究》,安格斯,福賽斯。《Orientations》,五月號,一九九零年
二十八、《三內九山遺跡》增補修訂版,日本東奧日報社,一九九五年版。為青森縣繩紋文化遺址,所出一最大板狀女性土偶,其雙乳便位於近腋處,可參考附圖
二十九、《東北文化――白山黑山中的家牧文明》,香港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六年版
三十、《試從地下史料驗證黃帝》,李寶。第四屆環渤海學術會議論文,一九九二年。
10#
发表于 2007-11-1 23:59: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玉祖神考

孙守道

前言

一九八二年,我在京為全國玉器鑒定班首次以《紅山文化玉器的發現、鑒別與研究》為題进行讲课期间,傅大卤先生曾出示自己精心手拓、珍藏多年的一件长近二十八厘米的大型浮雕玉人佩拓片(图一、图二),以求共同研讨。当时经反复分析并对实物加以鉴别,认为所拓此件玉雕,及有可能属红山文化的玉器,并在讲课中提出此一看法,但还需要进一步求证,方可最后定之。为此,作者便与傅大卤先生在此后数年的通信中,继续研讨。就我来说,更在有关红山文化考古实践中多方求索验证,终于取得了突破,认定此件雕有神化人物的大型玉佩,确属红山文化的遗世之珍,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而且,正由于此认定,对我们1983年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的考古发现与认定,特别对女神雕塑形像造型的深层次剖析,以至红山文化文明的曙光这一命题的提出,曾经起了相当的启迪与参证的作用。
如今,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傅大卤先生已离我扪仙逝而去,也为了志念先生,故将此项研究成果及多年前的初稿再序修订,重撰此文,加之此件文物图像及解说已刊发於世(注一),又加之在我写出《红山文化玉熊神考》、《玉蚕神考》之后(注二),实感有必要将此大玉佩做为红山文化玉器系列研究的第三考予以发表,显然是到时候了。
下面兹从玉人图像部析、造型工艺特点、地下考古验证、衣冠名物考订和炎黄文化探秘五个方面,逐一论考。仍希先进来哲,鉴正幸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2 22:37 , Processed in 0.0680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