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工艺上,可再从琢玉、镂空和钻孔几个工序观察之: 一,具有红山琢玉成形特点的,首先是此佩玉片背面较平,正面隆起,隨形象而起伏,纵然厚在1、5以至三里面之间,然延展到周邊则仍然琢成渐薄如刃的板壮式样。这是红山玉器群普遍具有的 。 二,在佩的玉人头上及周身施以蟠繞勾卷的云纹雕法,始盛行于红山文化时代。特别是佩背的勾卷型式变化端,唯在红山玉器中多见之。而后这一造型表现手法,为商周所继承,例如一件西周龙形人物佩(图二十),高僅8、7厘米但其头部、双肩及足部皆以蟠绕的夔龙纹样勾卷之,其相似性至 为明显,唯其琢工、雕饰、造型已非红山文化特点,然却渊源有自。 三,佩面雕工,特别是纹带,普遍刻出浅浅似槽的凹道,既所谓[打窪]技法,更是红山玉雕一大特色。玉人下面猪首眼眶直至耳周的凹道刻法,与著名的三星他拉玉龙眼眶、虫蛾形玉熊首眼眶的刻线凹道皆甚相近。 四,玉佩运用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佩正面的人物形象突出,双臂高起,杖圈有立体感,在以压地隐起雕技凸现面相五官以及其他形象線紋,乃红山制玉工艺的高水平发挥,出现于那个时代,确是超凡的。 五,红山玉器的镂空,以打眼镂空为主,间以砣磨镂空,或者两发结合镂空,视佩的厚薄大小与孔的宽窄长短而定。以此佩而论,在中心人物周边勾卷纹带的上下左右,即头上、脸外、肩上颈侧各两边,共有四对八处相对称的镂空。由于佩玉相当厚,只能采取先在一端或两端管钻成眼在拉切擴而镂空的技法,无疑有一定的难度,但却使上下四列两两相对的一曲一直镂空,规则而匀称,层层衬托的中心人物,轻逸而空靈实为红山镂空玉器中的代表作,可与大勾云形玉佩的镂空相媲美,艺术性相当高。 六红山玉器的钻孔,凡片薄孔小者皆程钻,片厚孔大者多管钻。孔的形状亦不一,除圆孔,又特有长圆孔和尖圆孔,此佩则为横长圆孔,较为独特,系并列管钻二孔扩成,正面孔上缘两角又各砣磨出一外斜的浅沟,是专为分支穿系悬佩以固定绳位的,并使玉人头上的日轮形像不受遮挡。此种孔沟迄今多在红山玉器上见有。 综合上述,玉佩之符合红山玉器的造型、工艺特点,明确可定,无可置疑。 二〉地下考古验证 1983年10月,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的发现与女神头像的出土,终于为此衣冠玉人佩之属红山文化时代遗珍,提供了至为重要而又至为確鑿的考古实证。 (一)首先看女神头像。它出土于女神庙主室西侧,原为一完整的女性泥塑彩像,大小约与真人相等,庙坍后碎破,身首分离。所幸头像保存较完好(图二十一)。1986年8月发布于世,震动学界(注十三)。 (二)现将女神头像与此大佩所雕玉人面相做一对比研究,就不难发现两者有相当大的一致性,既都具有北方蒙古人种类型的面相特征。表现在:一、两者难一为泥塑,属写实之作,一为玉雕,较写实,但已相当概括规范化了,不完全相同,但均遵循所属种族特征及所形成的人面范式而分别予以艺术表现。因此两者面相大同义,是同一红山文化在两个不同艺术品种上的创作体现。 二、具体比照,两者脸面硕长丰满,玉人尤甚,均有宽面隆起的额、尖而圆的下颏,一双弯眉相交于鼻端,近似长三角形的鼻,双眼似梭上挑,为吊眼,嘴俱小,唯女神之嘴因欲笑微张而上翘,下唇则已脱落,玉人之嘴亦露一丝笑意也微微翘起,至为传神。 其次,可做为红山文化面相及五官特征的又一旁证,是80年代在巴林右旗那斯台红山文化遗存采集到的一件女性裸体小玉人(图二十二),高约3至4厘米,虽小但完整,头型面相体态俱甚清楚明了,为立姿,头占人体三分之一强,双臂曲肘双手抚胸,突腹曲膝,叉腿而立。双乳对穿孔,颈侧更对对钻一贯孔。值得注目的是其头面五官特征,与此大佩玉人面嘴小唇薄,下颏尖,土女神面相比也较近似,非出偶然,两相参证,可知红山文化人体面相实具有一定的模式,而与其他史前文化的人体面相造型区别开来。 这里,可举另一典型实例比较之,如辽宁省文物店所藏一件小玉人(图二十三),亦女性裸体坐姿,质地为青绿色。软玉,呈片状,高4、4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头特大,占人体三分之一强,体宽腿短,是其显著特点。细观通体分头、胸、下肢三段加工,头呈 扁方近六角形,橄榄形双目不上挑,等腰三角形鼻,嘴为一道刻线,头两侧雕出长耳状形,上端成尖,高出头顶,、。此种面相五官,看似近于红山,倘若细加对比,实与上述红山玉人面相五官不同,当属于另一文化。据了解苏坑文物部门所编玉器资料图集亦收有同样的一件(图二十四),唯稍逊。有学者认其可能属于大汶口文化,依据是它与山东藤州岗村所出被考定为大汶口文化人面纹石佩饰的面相有很大相同性,所论不无道理,唯最后确认,仍待证实。不过,在已发现的各文化玉人中 ,目前还只有此种小玉人可与红山小玉人相類比,其他如含山、石家河、馀杭良渚等地出土的玉人,比之均迥然有异。此不拟细论,然其间差异,当与各所属人种种族、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诸方面因素不同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