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童子颂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一壶居士敬奉给大家-天心禅茶大红袍,您敬奉的是什么茶?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21:29:19 | 只看该作者
泽道法师:有了平常心,才会有高境界和大智慧
                                  来源:海峡茶道
      雨中参禅,与天心岩永乐禅寺主持泽道法师品茶、谈禅、聊天,整整一个下午,真是未曾意料的收获,一切都是茶缘所至!

  本来下午计划去天游峰、水帘洞等景点游览,因为上午九曲溪漂流经过时,看到天游峰上游人拥挤,所以大家一致认为:既然是为茶而来,那些个景点不去也罢,还不如找个茶园看看,或参观一下茶厂了解些制茶工艺。当我们把想法告诉导游小刘时,得到的回答很干脆:“好!行!没问题!”

  于是,下午给我们安排:去九龙窠拜谒“大红袍”,然后再到一个叫天新的茶农家,参观他的茶园并请我们喝茶。

  午饭后从酒店出发,此时天空飘起了小雨,天新开着他的皮卡车随我们一起上路,车开到大红袍景区外面时,遇到严重的堵车,远远可以望见,山坡上由花色雨伞构成的一条长龙在缓缓而动。――去大红袍景区参观的游人太多了,即使是下雨天。

  司机和导游临时决定改变方向,掉头、拐弯,汽车驶向了另一条山路,当汽车再次停下时,眼前是一座恢宏庞大的新建庙宇。

  小刘告诉我们:这是去年刚修建落成的新禅寺大雄宝殿,真正的永乐禅寺还在山岩的上面。

  “那就继续往上登!”

  沿着竹林掩荫的石阶一路往上,走不多会儿,便看到了一座木质结构的建筑群落。

  ――这就是武夷山著名的佛教名刹,有着几百年辉煌历史的“天心永乐禅寺”,与其它著名寺庙的金碧辉煌相比,这个寺院显得有些破旧,雨中看上去很显沧桑感。

  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据介绍,武夷山方圆百里,群峰林立,如成千的莲叶簇拥着一朵莲花,而禅寺正处于莲心位置,因而古称“山心庵”、“天心寺”,后被明成祖封为“天心永乐禅寺”。(引自《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烧香,拜佛,磕头,求签……好像到了任何一座寺庙都是这样的情形。然而此次心情不同,此地的风情也不同。天心禅寺跟大红袍、跟武夷岩茶,甚至跟乌龙茶的发源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盛唐时代,历史上高僧辈出,屡受朝封,其庙产拥占过武夷山正岩区内大部分坑岩,包括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大红袍”。天心禅寺的僧人历代种茶,清代陆廷灿《续茶经?随见录》中曾说:“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

  我还是从茶书记载的“天心禅茶”知道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此番能够拜访古刹领会禅茶一味,心中难免有些怦然和激动。

  天新好像跟天心寺里的僧人都很熟悉,问而得知,原来他已皈依佛门,成了佛门的俗家弟子,“天新”即是他的法号。怪不得一踏入禅院,天新就像进了自家门一样。

  到天心寺茶居喝茶,也是在天新居士的引领下。茶居内有屏风隔着的两张根雕茶台,一张已经围坐着一帮人在边喝茶边高谈阔论,而另一张好像专门为我们空着的。天新吩咐他的同门师弟天亮居士为我们泡茶,那是一泡02年做的武夷岩茶,陈放多年后,那茶更显和气。

  如果不是那身土黄色的僧衣,天心永乐禅寺的主持泽道法师看上去与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很像电影里常见的那些江南书生。当我们递上的名片时,泽道法师立刻像老朋友一样招呼我们入座,并让天亮拿出大雄宝殿观音菩萨像开光时制作的天心寺禅茶招待我们。

  坐在泽道身边的小白一脸委屈地嘟囔着:“他们都有面子,就我没有面子,你瞧不起我。”――他是指我们有名片他没有名片。泽道法师被小白故意装出来的模样逗得哈哈大笑,拍着他的肩膀说:“有则是无,无则是有!你没片子,说明你最有面子。”一番禅理,说的小白喜笑颜开。

  泽道法师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人,说起武夷山的历史和文化来,如数家珍;谈及历代名人掌故,如叙家常。在他看来,人和自然都是相通的,禅和茶一样,都是一门学问,人人都能解读它,深奥并不等于玄妙,只要你有一颗慧心,一颗智慧而又感悟的心。

  “有了平常心,才会有高境界和大智慧。”泽道法师如是说。

  天南地北的爱茶人围聚在天心寺茶居里的茶台前,像老朋友一样攀谈,像在家里一样喝茶,听泽道法师讲禅、讲茶、讲解人生的道理、讲自然和万物的关系,以至于生活和事业、道德伦理等方方面面的疑惑,均在这里,在泽道法师的戏语妙谈中,得到一一化解。

  没有说教的感觉,更像朋友间的倾心攀谈、随意闲聊,时不时还打着简单而又通俗的比方,甚至一些很时髦的现代词汇也能随口而出,泽道法师给我们的感觉真是清新可人。

  窗外雨声瑟瑟,竹林葱翠;居内茶香袅袅,紫烟氤氲。

        三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此时觉得:茶喝透了,心也透了。
7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3:46:43 | 只看该作者
快乐的武夷山: 天心永乐禅寺、茶


    心平气和,身生百“善”内心的平安才是永远
    入清凉境生欢喜心 - 快乐的武夷山  
    在武夷山每天都会很早醒来。
    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听说是因为这里空气里的负氧离子特别高的缘故。身体是不会骗人的,细胞接受到了某种神秘的信号异常清醒。
带着如此清醒的身体,再看周遭的景象和世界,往往就会很不同。
    有一次去天心永乐禅寺,当时已是中午,可能天气热的缘故,人并不多。通往寺院的那条路,安静得可以听到微风的声音。默默的一个人走路我喜欢这种从内到外的安静,身体之外的世界模糊了,热也没有了。
    到了寺庙里面的食堂,果然也是没有空调的。寺里的和尚和工人们没有谁觉得热,我亦是。端上桌的菜,统统都是“粗茶淡饭”菜油炒的青菜带有童年的记忆;有着豆腥气的豆腐却是最本真的味道;茄子也是用最家常的做法,但正是“可口”两个字能形容的。
人们静静地坐着吃饭,其中有寺里的人,也有外来的游客。彼此并无多话,也不用支付饭钱,吃完以后大家都自觉把碗筷洗干净。然后坐回原来的地方,喝一杯茶,心里好像什么都不用有但并不是空洞,而是另一种满满的拥有?
    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生活乐趣,但现在为什么却越来越稀有?而让我这个偶入“寺院”深处的莽撞者,细细体会尽致。
    沿着永乐禅寺往里面走,就可以到大红袍了。树荫少许,青山如黛,岩石堆砌的粗糙的边际,像是从过往寄来的手信,掺杂着一些无以参透的语言说的是什么呢?不知道,只是,岁月如驹。皆是如此。
 
快乐随笔
    在武夷山,和禅、茶相关的故事,特别多。此地有个天心禅寺,传说其庙里的大红袍特别有灵性。如果心平气和地喝,则禅茶互谐,饮则身生百善;但如果是心火旺燥而饮,那么,禅茶相忤,饮则必生大恶了。另外,桃源洞也是一个神奇的去所,据说里面的道长会在新年里烧腊八粥给你喝,是不是喝了这个粥,也会生出点仙气来?
    我有一个朋友叫芋头,我第一次认识她的时候,就听到她说大清早一个人去桃源洞,走着走着累了,然后就卧倒在桃源洞的石凳上睡了一觉,醒来的时候,仰头看着天上的白云,看着看着,呆了。

    是一种“真”的满足武夷山不算多好,可是“快乐”所需要的,她都有了
 
    到岩茶村去是件很偶然的事情。同去的朋友有朋友在那里,于是我也就跟着去了。在景区的一隅。从外面走进去,并看不到茶园,只是一间间的平房,有人倚在门口,淡然的表情。
    朋友和那些村民们打招呼。张叔,李叔,我只有一味地傻笑,跟着一起喝杯茶,聊的话我好多都听不明白,只能装模作样地端坐在那里,偷偷地摩挲着茶杯的边缘,偷偷地在心里笑。
    茶一泡一泡地换。这个地方就是以喝茶为生活的乐趣的,而来的人,没有一个能逃脱得了这茶趣的陷阱。
    “你喜欢哪种味道?”对面的李叔问我。
    “呃?……”我说不上来。其实心里是有自己喜欢的味道,可是觉得自己不懂,不敢讲。就怕讲了被人笑话。
    他似乎是看透我了。“讲怕什么?喜欢的味道就是好的味道么。”
    我不禁抬头看他,觉得这句话怎么那么有味道,怎么那么有哲理。其实这就是这个岩茶村普通的老茶农。他的2个儿子现在都在北京,在四环买了房子,叫老爹过去住。李叔不愿意去的。他说就在这里吧。养老。一直到最老。
    这里的人都不大愿意离开此地的。就比如老杨也是。
    老杨是我的朋友,他有着圆圆的脸和微笑的眼睛。老杨说话总是不急不躁。老杨喜欢叫我“lulu姐姐。”我就要假装生气骂他,因为他那么老了,却叫我姐姐。他但笑不语,端起一杯茶,慢条斯理地喝上一口。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要打心底里感叹一下。
    “哎。”
    老杨就问我,lulu姐姐叹什么气呢?
    我说,羡慕你呢。
    羡慕他什么呢?就是羡慕他慢条斯理不着急的样子。
    有时候我也问他,老杨啊,你想没想过去大城市发展。
    老杨说:“就这里吧。”没多余的话。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种满足。我顶佩服他这样子的满足,人生的一个境界。
    有一次深秋,我们俩在大红袍散步。两边都是岩石,偶尔有一棵古树,老杨像个孩子一样上去摸了摸树,对我说,你看啊,我们这武夷山的树啊,……好美。
    我说老杨啊,正是因为这样美的地方,所以有了这样的你呀。
 
快乐随笔
    内心的快乐,不是有多大的房子,多豪华的车子。而是坦然的接受自然所给予的种种给予。
    所谓入清凉境,生欢喜心。这“境”,既是周遭的环境,还是这环境所养育出来的人的心境。武夷山的快乐,如果说是山水之美,莫若说这山水之    美所滋养的内心的平和;如果说是文化之美,莫若说这文化之美所浇灌的内心的开阔。
    这种感受也并非在此地就能感受得到,而是当我脱离那快乐,重新沦回到快乐之彼。
    但无论如何,总有些余味,填补在心的沟壑在下一次舒展开的时候,扑出来满满都是关乎于她的,快乐回忆。
   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3:59:03 | 只看该作者
生态是茶叶的命根

74#
发表于 2012-3-18 07:32:29 | 只看该作者
茶道,人生。
7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11:49:35 | 只看该作者
过山车 发表于 2012-3-18 07:32
茶道,人生。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儒、释、道三教,在武夷山独具文化特色,展现了三教同山、三教共荣的和谐景象。神奇的山水孕育了武夷山的灵性,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和人居仙境,共同构造出洗净宗教文化成长的强磁场。武夷山止止庵的虚中道长就表示,这种独特的文化构筑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
    正是由于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让三教可以在武夷山和谐的共处。由于三教的存在,对武夷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三教思想之精华,又丰富了武夷文化的内涵。当武夷茶把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武夷茶文化的发展由此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而当中最为精髓的部分在于茶的中庸之道。
    武夷由于秉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大自然赋予的俭朴、清纯、和静的禀性,深得儒释道三教的喜爱,成为三教的精神寄托和理想的物质基础。
    道教,在武夷山三教中,占主导地位,在武夷山已有千年历史。道教称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武夷山是“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第十六升真元化之洞”,乃洞天仙府。武夷山清溪九曲,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大多按道教意志命名。真是“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武夷山道教在北宋时非常兴盛,真宗年间(1009年)建宫、观、堂达300多处。如著名的有桃源道观、止止庵、天游观等,其代表人物有吕洞宾、白玉蟾、刘碧云等。
    武夷山上止止庵中的虚中道长还介绍,道即人道,促进人与社会的和静,人与人的和乐;道亦禅悟之道;道又是“天人合一”与人自然和谐之道。而当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在与“和谐”二字,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谐社会”是不谋而合的。
    如果你来到武夷山,走入这里的道观,缭绕的香火,常常可以看到有远道而来的海内外的求道之人,其中也包括了来自台湾的道友。而两岸的道教界人士也常常在武夷山交流道法,增加修行。在虚中道长看来,现在的大环境是最好的,两岸的文化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提升。  
    除了道教,在武夷山佛教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地位,而说到武夷山的佛教文化,就不得不提天心禅寺了。建于唐代以前的天心寺是武夷山最早的佛教禅院,历史上它几经兴废,命运坎坷。但那古老的禅茶之风却被精心地传承至今。茶禅一味,壶里乾坤,在漫长的岁月里,僧侣们以茶为伴,武夷茶至今被他们赋予了超凡的文化品味。茶和禅之间也着说不完割不断的缘分。而天心禅寺的主持释泽道法师也道出了其中的玄机。而释泽道大师也介绍了两岸在茶禅文化的交流方面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
    禅,是佛教中一种修行的方法,禅宗强调入世重视现实人生。主张参禅悟道,以达顿悟,居家也能成佛。而悟从静得,静虑修心,专注一境,心诚意静,才能达到内心空无清静,内心空无清静便是佛,“心即是佛”。
    最后再来说说儒教,在武夷山最突出的代表是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创闽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他在武夷山潜心著述,并于1183年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授徒讲学。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极大。正如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所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而修身必须淡泊、宁静。儒家主张“中庸治国”。所谓“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和敬谦让,以和为贵。朱熹的一生,在武夷山中度过了50年的光阴。伴着脉脉的武夷茶香,他在这里讲学、著述、思考,把那些影响中国近千年的理学思想逐渐完善,传播到大江南北…… 而释泽道法师也表示是武夷山成就了朱熹,也是朱熹成就了武夷山。释泽道法师表示,“和、静”的禀性,正是儒释道三教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也是武夷山的茶文化中最为精髓的部分。
    “三教”都十分强调“和”“静”。在它们看来,能达到“和”“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崇高境界。只要达到“和”“静”的境界,儒家就能“治国平天下”;佛家就能“顿悟”成佛;道家就能得道升仙。而武夷山的灵秀底蕴正好营造“三教同山、三教共荣”的和谐景观。也许这就是武夷山最为独特的魅力所在吧。

7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21:27:23 | 只看该作者
童子颂经 发表于 2012-3-24 11:49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儒、释、道三教,在武夷山独具文化特色,展现了三教同山、三教共 ...

天心禅茶居赋茶趣                              ——题天心禅茶居
----陈伯安

林茂鸟鸣处,天心禅茶居。        引我到此来,一句吃茶去。        卢仝七碗诗,品茗得真趣。        神闲可悟道,气静烦自除。        禅茶一味里,极目云天舒。    天心禅茶居坐解放公园内,长桥卧波、明湖塔影、人在草木中,洗尽尘劳,静心品茗,参禅悟道,与高僧大德研习佛理,诚人间胜境、世外桃源矣!    静坐欲得定,念佛想西天。有求皆妄想,扬灰水云间!因作一联以状此情此景:    云水邀月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坐云水轩中,云在青天水在瓶;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步邀月台上,邀来明月映我心。    文人雅士、幽人韵士、达人高士于此间独坐观心、静坐品茗,或三五好友共聚一堂,观摩书画、吟咏谈笑,皆人间至乐也!    缘起性空,缘缘堂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想见兰亭之羲之,遥思滕王阁之王勃,古人遗风,于斯现已!开坛说法,三国水浒、儒释道医易,说理循微,大道至简,而听者悠然会心,如醉如痴,不知日之盈则、月之盈亏,宠辱偕忘、是非俱泯,如庄周梦蝶,游于大块,得意而忘言矣!    人因道立传薪火,道以人宏写春秋。十室之内,必有忠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草木皆春,天心月圆,皆迎客之礼;高僧大德,高人韵士,俱同修之辈!自度度人,自觉觉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吾辈之事功也!     吾坐天心禅茶居,诚邀八方客,共聚缘缘堂,修养身心;同步邀月台,玩赏风月!                                              无智亦无得。

7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 22:00:51 | 只看该作者
童子颂经 发表于 2012-3-26 21:27
天心禅茶居赋茶趣                              ——题天心禅茶居
----陈伯安
林茂鸟鸣处,天心禅茶居 ...


78#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17:33:11 | 只看该作者
79#
 楼主| 发表于 2012-4-4 18:14:30 | 只看该作者
童子颂经 发表于 2012-4-3 17:33


8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7:57:43 | 只看该作者
童子颂经 发表于 2012-4-4 18:14

为什么武夷山出好茶---好山好水出好茶



补充内容 (2012-5-6 19:09):
为什么上传不了图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9 03:47 , Processed in 0.0554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