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童子颂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一壶居士敬奉给大家-天心禅茶大红袍,您敬奉的是什么茶?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1-12-17 15:3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弘历00


天心禅茶--僧人制作
童子颂经 发表于 2011-12-16 13:03



    好地方出好茶
5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39: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童子颂经 于 2011-12-18 11:42 编辑

回复 51# 林中秋雨

名山产名茶
●产自千年古刹、华胄名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
●茶山位居武夷岩茶正岩产区“三坑两涧”流域的中心。
●百亩茶园分布千年古刹周边,晨钟暮鼓,清越梵音,沐浴吉祥和瑞气。
●茶山属武夷岩茶国家原产地保护核心地带。

5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22:0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2# 童子颂经

5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13:56: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童子颂经 于 2011-12-19 13:57 编辑

回复 53# 童子颂经
名寺出名茶
●大红袍祖庭——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1385年,“大红袍”因治好举子的病而名声大燥,状元报恩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传颂。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大红袍”因品种殊胜、制作工艺绝佳,被礼部官员胡潆赏识,进贡受封。
●武夷岩茶发源地、中国乌龙茶诞生地:1646年,天心茶僧首创乌龙茶(岩茶)制法。
●中国工夫茶发祥地:经久耐跑的乌龙茶为工夫提供物质条件,促使工夫茶道盛行于世。
●台湾冻顶乌龙故乡:咸丰五年(1855年),天心方丈赠与台湾举子林凤池36棵茶苗,移植到台湾冻顶山,发展成冻顶乌龙名茶。
●1927年天心茶僧为保护大红袍母树,勒石摩崖“大红袍”三字。
●1951年“土改”把天心庙产九龙窠“大红袍”母树划归农场管理。

5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20:2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4# 童子颂经
深山藏古寺——记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铺展了一幅“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于武夷山之枢极,亦有座能纵览总领群峰的佛教古刹——天心永乐禅寺。武夷山方圆百里,群峰林立,如成千的莲叶簇拥着一朵莲花,而禅寺正出于莲心位置,因而古称“天心寺”。后被明成祖封为“天心永乐禅寺”。
  曲径通幽,徜徉于古刹,殿宇雾列,秀丽的山色怡悦群鸟的性情。于浓荫蔽日的参天古木上,窥见时光的流逝。寻觅风中一缕缕奇香的芳踪,芳馨于心林似花瓣舒展,鲜为人知地扩散。感知“一旦树摇叶婆娑,顿觉飘然风乍起;但当林木低头时,便是一阵风吹过”的韵味。品“禅茶一味”的悠然禅趣。
  放眼看去,宫殿楼阁,情韵流畅而气象完整。头角峥嵘,轮廓矍烁,把佛门信徒的祷告举向天际。惯于天花板低压头顶的现代人,在高如几楼的大殿上俯仰睥睨,真是“敞快”。复瓣密蕊的佛灯灿人眉睫。大殿中一排排红烛及一盏盏古典的灯罩举着暖目温心的金黄,肃静地烘托着低缓的时间,扑面的寒寂令人醒爽。圣颜饱满庄严的佛像,坐镇于众目焦聚的正中。佛像目光俯视,神情宁静之中似在沉思,曲线起伏流畅。庄重的佛像是人类面目的升华,是信仰的符号,是千百年历史文化活的记忆。瞻仰之久,感慨莫名。怀抱信仰的老老少少额头俯磕表达虔诚之心,领受神恩……这些都与周围的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都和谐而欢快地相互渗透。最空灵的美,此刻也变得具体,仿佛触手可及,留下深邃而广博的禅理遐想。置身期间,仿佛觉的自己靠着一种信仰的媒介体,拥着自然独创而深奥的思想高高翱翔。
  踏进大殿后的第二庭院,两尊巨灵在城楼两侧正眈眈俯视众生。登上巍然而高的城楼式楼阁,品味君临全城不可一世的气概。极目远眺,疲乏尽清,层层山峰峦叠嶂,神情飞动。独具“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韵味。
  岁月如镰,收割了所有随波逐流的日子。然而在岁月的凝眸里,在古刹深沉的肃穆之中,听远处历史迂回的回音,总有些东西点缀着这座古刹的背景。并在时光的注视下慢慢凸现出来,即使古刹楼阁的色调变得班驳,这种班驳依旧绮丽,并随着似水流年成为武夷文化经典中的一抹新绿。这一宗教的圣殿,也是历史的记忆,建筑的典范,雕刻的珍藏……
  踏上归程,那逐渐消逝于眼际的古刹忽已变成幻异蛊人的空中楼阁。真的,我曾行迹期间吗?这庄周式的疑问,即使问近旁的流水,除了不置可否的潺潺之外,恐怕什么都归于:用禅意的那份淡定荡涤心灵的尘土。
作者:中文系07级本科二班   邓新广
载:《散文诗》(2009.6)

13.jpg (112.48 KB, 下载次数: 39)

13.jpg
5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2 14:4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5# 童子颂经
天心禅色,茶寿茶缘
     秋景正佳。正是第二届武夷山国际禅茶研讨会在天心永乐禅寺举办的时间。祭拜完茶祖殿,趁着斋饭前的一段空闲时间。我邀请潘燕九老、寇丹老及茶友李彦峰先生到望月古楼随缘居饮茶。
  望月古楼是天心永乐禅寺的一座古建筑,约建于清代中期,民国时经过改造,所以有一些“西式”楼房的痕迹。禅寺的新殿落成后此古楼就荒芜了,仅仅用作临时寮房。我到寺里的时候拜访主持泽道法师,说起我想住在望月古楼,和天悦禅师做邻居,泽道法师表示赞同,并半开玩笑说: “那里可是我们永乐禅寺最高的地方!”
  望月古楼其实并不高,才三层,负责寺庙制茶的天悦禅师就住在顶楼。上楼后一条长长的木板走廊,左边住房,右边护栏,据说这里是欣赏“天心月圆”的最佳景点。屋内共四间房舍,中间是佛堂,左边是天悦禅师的寮房,取名“随缘居”;右边是我临时住的房间,就叫“如寄居”:后面两间暂时空闲。望月古楼因为年久失修,木地板已有损毁,看上去很破落。
  然而比起终南茅棚,这里的条件却优越多了。天悦禅师曾在终南茅棚住过三年,我也陪了他三年。这次能在天心永乐禅寺重逢,而且住在“同一屋檐下”,可谓茶缘法缘深厚。而且这里的陈旧气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终南茅棚,联想到一起煎水饮茶的日日夜夜,平添了许多感慨。
  登楼有一道关门,挂着“止静”和“放参”字样的牌子。推开关房木门,来到随缘居,屋里茶席上已坐着两三人。其中有台湾来的范增平老师和黄丽秋茶友,另一位则是香港大公报记者,天悦禅师正在招呼他们喝茶。我笑道: “怪不得刚才到处找范老师不见,原来你们先到了!”范老师也笑道:“我说等等你们,他们说你们自己知道地方,所以就先来了。”说话间黄女士因事外出,我锁好关房木门,挂出“止静”牌。笑道:“这样我们就可以前下身,心喝茶了,”
  喝过一道茶,闲谈之间得知今天是寇丹老师生日,众人大喜,于是重新煮水瀹茗。我笑着说道:“这就是寇老您的不是了,为什么不早些告诉我们?早说我们就带生日蛋糕来了!”寇老的机锋是出了名的凌厉,立刻笑道:“现在说也不晚啊,蛋糕就不必了,诗总该有一首吧?”我连忙笑道:“谨遵寿星之命。”
  作诗是我的“本分事”,一盏茶汤未凉,诗句已成,诗曰:
  人生多感慨,茗饮结奇缘。
  永乐禅风古,天心月影圆。
  适逢寇老寿,莲舍茶语喧。
  范增平老师提议说:“今天这样殊胜的茶缘,大家一起联句如何?”众人齐声称好。范老师道:“每人一句,先从有‘茶仙’之称的潘燕九老人开始,按年岁往下排。”我拿起洞箫道:“你们大家联句,我吹箫助兴,最后一句归我!”
  箫声起处,潘老轻捋银须,缓缓道:“今朝良辰寇老诞。”寇老接道:“天心古寺品茗欢。”然后按年龄依次联句。最后一句该我,我放下洞箫说:“今天我们八人饮茶,六人联句,另有一盏茶汤供佛,我就用这九盏茶汤做结:茶汤九盏天地宽。”
  联句成。范增平老师题跋。寇老提议: “书写的任务当然是潘老了!”潘老欣然说:“好!好!我来书写!”
  用斋时间到了,下午还要为禅茶论坛发言做准备。一行人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望月古楼。告别了天悦禅师,口问心里无不被茶意所盈满,为海峡两岸茶友间的真挚情谊所感动,所谓的“禅茶一味”,所谓的“一期一会”,大概就是此意吧。
  附联句:
  今朝良辰寇老诞 天心古寺品茗欢
  生来永乐满堂香 美人不在七老圆
  日月光现皆欢喜 茶汤九盏天地宽
  跋文:岁在戊子冬月海峡两岸茶人会聚天心永乐禅寺望月古楼品茶适逢寇丹诗翁七五华诞诸子联句以贺潘燕九书。
  附录
  武夷山禅茶大会呈潘燕九茶仙
  拄杖下终南,武夷访茶仙。
  天心都一念,茶饮伴三餐。
  普陀风光好,来岁续茶缘。
  小注:
  1、拄杖:《毗奈耶杂事》:“佛在鹫峰山,有老苏刍登山上下,脚跌倒地。佛言:‘应畜拄杖。’”
  2、武夷访茶仙:“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宋•范仲淹《斗茶歌》)。传说昔时有神仙驾紫云,降此山,曰:“吾武夷君也。奉上帝命,统录群仙,罗绾于此。”(《武夷山志》卷四)另潘老今年85岁,此次武夷山禅茶大会,只身从台湾来大陆,真茶仙也。
  3、2009年禅茶会将于3月20日在厦门南普陀举行,故有此约。
  武夷山禅茶大会呈寇丹老师
  岩头粟粒芽,焙后众口夸。
  禅客重空境,茶农喜金沙。
  新莳董家素,窗前几茎花?
  小注:
  1、粟粒芽:苏轼《荔枝叹》:“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2、金沙:武夷岩茶有“韵”,称“岩骨花香”。予考其产地,云雾霜露,溪流潺湲。而岩石多金沙,堆积古茶树下,尤多滋养。《佛说阿弥陀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铺地池底纯以金沙铺地。”意味可谓深远矣。
  3、董家素:禅茶会期间,一日寻寇老不见,晚上遇见,告诉我说,他今天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一盆武夷吾心兰,因为是从姓董的人家得到的,因而取名董家素。此老爱茶、爱兰。于此可见一斑。莳:移栽(植物)。《说文》:莳,更别种也。从草,时声。

465d37d745c9f4292b5d4.jpg (48 KB, 下载次数: 38)

465d37d745c9f4292b5d4.jpg

465d37d745c9fd7933bfe.jpg (42.37 KB, 下载次数: 44)

465d37d745c9fd7933bfe.jpg

465d37d745c9fe304bb6b.jpg (32.35 KB, 下载次数: 54)

465d37d745c9fe304bb6b.jpg
5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1:1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童子颂经 于 2011-12-25 11:20 编辑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天心禅茶------
名山产名茶
●产自千年古刹、华胄名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
●茶山位居武夷岩茶正岩产区“三坑两涧”流域的中心。
●百亩茶园分布千年古刹周边,晨钟暮鼓,清越梵音,沐浴吉祥和瑞气。
●茶山属武夷岩茶国家原产地保护核心地带。
5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3:0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7# 童子颂经
      
     名山藏美景,古刹出御茶。茶中之尊的大红袍,源自天心禅茶,誉传人间千百年,让天下多少茶客陶醉!
引茶入禅,茶缘佛法。中国佛教传于印度,发展在中国。开宗立派,禅宗成为一大佛教体系。然而,茶是思想,茶是文化。引茶入禅,源于寺院经济。禅机深厚,法缘殊胜的泽道施茶与我而言道:“茶佛一家,天心永乐也”!自北魏到隋唐,由于政教失融,儒、释、道三教的论争,佛教曾经历几次毁灭性的洗礼。佛教子弟据于当时的社会实际,开始了旨在世俗化、大众化的变革,提倡众生平等。特别是百丈法海推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清规,僧人农禅并举,以补充寺院经济来源。各地寺院亦发挥自身优势效之,形成禅寺合一的文化传统,得到社会的认同。在“五象朝圣”,“千叶莲心”之胜的武夷天心庵,扣冰古佛望天心圆月而悟,后人改庵为寺。九曲武夷方圆百里,红岩叠嶂,云雾山中,寺院从唐贞年间就开始种植岩茶。明末清初同安人,曾随师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的一代茶僧释超全禅师,巧制茶工艺,善烹功夫茶。他云游山川名刹,尝天下名茶,最终向往如梦似幻的武夷自然仙境。在这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茶园里,茶僧创始了乌龙茶工艺。禅是茶,茶是禅。赴茶宴,研茶艺,探茶道,说茶德,超全禅师写下了七言四十六句《武夷茶歌》,刻画出天心禅茶的风采:“如梅斯馥兰斯罄,大抵焙时候香气”。至今,半山岩上那六株老茶树的灵姿如茶歌如赋,“岩阿宋树无多丛,雀舌吐红霜叶醉”!
    品茶悟经,茶融政教。知茶道,明禅心的泽道主持,胸襟宽大,忍让谦和,常示大乘之风。一日茶会,我悠然笑问:“何为和尚?”答:“以和为尚!”从他援禅如茶、融茶于禅的造诣之中,我适然领悟到中国佛学的融通、简易、和谐。据寺中记载,从小受禅学影响,慧根极深的朱熹,进士及第后,贯通儒释,来武夷天心寺与大慧禅师彻夜品茶论禅,精神领会,日后创立了集儒、释、道之一体的理学体系,留下北有孔子,南有朱子的中国理学灿烂文化。禅茶,叫人和平相处,和气长生。进山的大弥勒佛像后的岩壁上,留有清康熙大帝为来京说佛的天心寺铁华上人的御书“佛”刻大字,浮现政教和通!三教相融,茶是天使。一片茶叶,是金、木、水、火、土的集成。茶,教人修心养性,安静、思考、理智、清和就是茶的灵性。南韩人说茶是“清和礼乐”,日本人道茶为“和敬清寂”。而中国的儒家在茶中“清心寡欲”,道家在茶中“清修无为”,佛家在茶中“清静般若”。世人在喝茶中交流思想,在融通百家中喝茶。佛学的“普渡众生”,儒学的“以民为本”,道学的“一视同仁”,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把人类社会的“无”与“空”,把顺应自然与因果道理统一起来。这里,茶中味的浓与淡,苦与甘就是辩证法。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如梦令》词中,“直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今政通人和,以和为贵,人们醉心于构建和谐社会,茶话会上,清茶一杯,共识社会科学发展观,同建全面小康社会,不就是百姓之渴么?但愿“清茶能醉客,人间皆天堂”!
     岩茶通神,茶红御封。一次风雨之晚,我领友人到寺,泽道主持巧在,他在茶宴中笑云:“你们前来,是佛缘,人缘,机缘,随缘,善缘哉!”茶,让人理性,给人明白。喝茶,愈喝愈清楚,愈喝愈有味。友人问及寺中国宝《大红袍》,大和尚把如烟往事讲述得如现,让人身临其境。明洪武年间,朝廷关心民生,改龙团为散茶,明代闽县知县徐柳崇佛好茶,游九曲胜景,品天心禅茶,茶浓情更浓,茶醉心不醉,举笔一气写了了著名的《天心茶疏》,描下“依马鸣,龙树制造之方,得地藏,清凉烹煎之旨”;“玉雪飞时,香遍阎浮国土;白云生处,光摇紫极楼台”。茶中,有禅的意境;禅,在茶香中跃出。天心禅茶,由于引入黄山僧人的松萝制法,以炒代蒸,茶叶色香味美,品之如甘露玉浆,成为茶中极品。制茶过程中,僧人还发现茶的入药功能。据说明初有举子雷镒赶考进京,中暑寺旁,用茶得救,高中榜首后以大红袍披茶谢恩,于是大红袍茶名不经而传。茶缘来自人缘,人缘在茶缘之中。永乐初年,尚书胡潆奉命来武夷暗访时,却留连忘返于洞天花雨的禅院,耽迷天心寺的禅茶,见到茶僧的制茶功夫,聆听报恩大红袍的由来,沉醉于芳香的禅茶中,月后回京献茶朱棣帝,龙心大悦,下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泽道述茶中情,以寺中两块圣旨碑佐证。我思之,寺旺茶兴,是禅茶培育在这片净土上,一方山水之功,展一方贵茶之美!武夷处于丹霞地貌,重岩滴泉,茶树以山岩为骨,饮露沐风,人勤种护,方现茶之本色!然而,声听大红袍的美丽传说,谁也忘了下山时间,一个个如痴如醉……
     贡茶利乐,茶荣民福。人生开门七件事,其中少不了茶。茶是社会文化贯通的桥梁,是人们思想共识的载体。下山的路上,泽道主持说:“茶,奉献人生,禅,愿众生得安乐!”禅茶,是神茶,仙茶,也是皇茶,民茶。是的,茶与禅神合,以茶会友,以茶为媒,造福了武夷山的人民。茶绿,是诚信,茶红,是振奋。过去的崇安县,已变成武夷山市。为国茶一绝的天心古岩茶,进入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接待外宾之用,万茶之冠的武夷大红袍,远销五湖四海!禅茶之德,觉我,觉他;禅茶之道,律己,律人。天心永乐禅寺的茶僧们,资戒心,定心、智慧心,继承农禅一体,禅茶一味的精神,广劈茶园,以永乐茶坊为手工制茶基地,把天心禅茶居为茶文化交流窗口,让“大红袍旅行社”为接待友人的禅茶之家!禅茶利乐有情,带来武夷的兴盛,迎来山寺的金光。在社会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泽道领众僧醉心宗教旅游文化事业,善心慈悲济世,热心社会责任。如今,重建的天心永乐禅寺辉煌一新,十万茶农在茶文化中得经济实惠,天下第一茶,走向海内外,……玉女羞对大王峰,天心贡奉皇家茶。神山胜景,禅寺名茶,引来了无数来客,荷兰女王亚特丽克丝,国家领导人杨尚昆、李瑞环、李鹏、吴邦国等相继莅临观光!禅是缘,茶为诗,景如画,展现“红袍施满恒沙界,永祝龙图亿万春”! 
     武夷山景美,天心禅寺古,大红袍茶醉!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9:2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8# 童子颂经
僧家造法极功夫
6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1:38: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童子颂经 于 2011-12-30 11:47 编辑

回复 59# 童子颂经
名寺出名茶
●大红袍祖庭——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1385年,“大红袍”因治好举子的病而名声大燥,状元报恩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传颂。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大红袍”因品种殊胜、制作工艺绝佳,被礼部官员胡潆赏识,进贡受封。
●武夷岩茶发源地、中国乌龙茶诞生地:1646年,天心茶僧首创乌龙茶(岩茶)制法。
●中国工夫茶发祥地:经久耐跑的乌龙茶为工夫提供物质条件,促使工夫茶道盛行于世。
●台湾冻顶乌龙故乡:咸丰五年(1855年),天心方丈赠与台湾举子林凤池36棵茶苗,移植到台湾冻顶山,发展成冻顶乌龙名茶。
●1927年天心茶僧为保护大红袍母树,勒石摩崖“大红袍”三字。
●1951年“土改”把天心庙产九龙窠“大红袍”母树划归农场管理。


台湾传孝法师在武夷山九龙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8 18:17 , Processed in 0.0580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