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童子颂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一壶居士敬奉给大家-天心禅茶大红袍,您敬奉的是什么茶?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1:4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0# 童子颂经

2002年12月台湾传孝法师到香港拜访南怀瑾老师。南老师在寓所与传孝法师亲切见面。
6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22:2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1# 童子颂经

南怀瑾老师亲自为传孝法师装红包。左一为本如法师
6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 18:0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2# 童子颂经


64#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14:31:09 | 只看该作者

泽道法师宜春月下讲禅

本帖最后由 童子颂经 于 2012-1-4 20:53 编辑




泽道法师宜春月下讲禅
本报讯 见习记者漆思 报道:禅月相通,月明禅心。2011年9月10日下午,第五届月亮文化节活动之“月下讲禅法——明心”福建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明月与禅》讲座在我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市领导任桃英、周亚夫、龚源林、易鲁宜、徐剑元、傅文杰,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巡视员肖争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教授和来自市内外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信众居士等近千人一起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副市长王亚联主持。

讲座中,泽道法师围绕“明月与禅”的主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大家传达了“生活要懂得放下”、“人生要保持平常心”和“有则无,无则有”等禅学道理,通过对禅与月关系的把握和对禅与人生真谛的领悟,向大家描绘了禅月相通的意象,阐释了月明禅心的意境。

泽道法师是沩仰宗第十世传人,住持并恢复了武夷山最大的寺院天心永乐禅寺,现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平市佛教协会会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武夷山文化研究院禅茶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禅释武夷山》、《诗心与佛性》等作品,佛学造诣深厚.
              --------《宜春日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20:54:27 | 只看该作者
沩仰宗-----中国大乘佛教禅宗五家之一
      沩仰宗由灵祐和他的弟子慧寂创立,因灵祐住潭州沩山(今湖南宁乡县西),慧寂住袁州仰山(今江西宜春县南),故称为沩仰宗。
  虚云老和尚与沩仰宗
中国佛教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对中国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120岁的人生中,处处充满神奇的色彩----铁树开花、猛虎皈依、树神受戒、灵狐护法。重建南华寺、云门寺、云居山,整顿鸡足山、鼓山等名山古刹。一身肩挑五宗:传临济、曹洞,续云门、法眼、沩仰,创办佛学院培育僧才,组织建立中国佛教协会,为中国佛教呕心沥血,福慧天下苍生。正如他对自己百年的总结:“坐阅三朝五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虚云老和尚在1934年受李汉魂将军之请,在重修广东韶关南华寺期间,湖南沩仰宗祖庭沩山    禅师来到南华寺,至诚礼请老和尚前去恢复满目沧夷的沩山寺,因老人正在重修南华寺无暇分身,更重要的是老人家已推算出因缘还没成熟,但对沩仰宗一脉隐没失传几百年实为痛心,应各大名山大寺诸山长老之请,续接为沩仰宗第八世传人,并着手整理沩仰宗理论资料,同时也在思索以后如何传承下去等重大深远问题。
1953年虚云老和尚在江西庐山大林寺静养期间,云居山真如禅寺几位禅师来陈述云居山千年禅宗场,自1939年被日本侵略军炸毁以来庄严的大佛仍坐在废墟百草丛中,可怜的几个僧人在用生命守护着偌大的千人古道场。老和尚悲从心起,不觉潸然泪下,当时就决定前去云居山礼祖。达到后见如此清净的莲花佛国,真正是禅家的世外桃源,就建了七间茅蓬住下,发愿重建云居山。在此过程中,关于沩仰宗法脉传承问题,又时刻呈现在老人的脑海之中,云居山在其历史上虽属曹洞宗道场,但一直是十方选贤的大丛林,临济、云门、法眼、沩仰四宗也曾经在此弘扬过,如今沩仰宗刚续起,需要有个大道场作为弘扬的本山基地,于是决定在云居山挂沩仰宗钟板,边重建边考察座下的学子,至圆寂前,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十多人被传为沩仰宗法子,其中著名的有:圣一老法师、性福大和尚、海灯法师、心明法师、传印法师、一诚长老(再传法子)、戒全老法师(再传法子)等等一批当代佛教界的精英骨干。
66#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1:51:39 | 只看该作者

资深影视人张子扬与北京同宗堂

本帖最后由 童子颂经 于 2012-1-8 11:59 编辑

资深影视人张子扬与童子

资深影视人张子扬观童子抚琴

张子扬,导演,诗人,学者,教授;少年入伍,青年考学,任职央视,高级编辑。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导演专业本科毕业后即在中央电视台任职,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较长时间执导央视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文艺联欢晚会,监制众多国际栏目,策划多部集电视连续剧,有多部电视学专著和报告文学流传海内外,有多部诗集译为英法德日语;担任中戏及中传等名校客座教授或硕博导师。
简介:   
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1998年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1973年应征入伍,历任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俱乐部电影放映员、图书保管员,哈尔滨日报社印刷厂工人,哈尔滨市《卫生健康报》编辑,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国际部及影视部导演、主任,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副主任兼国际部主任,高级编辑。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八届常委,中直机关青联常委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译制片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制片人协会理事。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所获奖项:
· 1992年获全国第六届“星光杯”最佳导演奖。
  · 1997年获“全国首届百名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
  · 1999年获中国“百名青年艺术家”称号。
  · 2000年获中央戏剧学院“学院奖”。
  · 2001年获中国广电系统“百优理论工作者”称号。
  · 2002年获中国“地球奖”。
  · 多次担任中国“飞天奖”、“星光奖”评委和“艾美奖”、“亚洲电视奖”国际评委。
  《祝你幸福晚会》获1996年中国"乌金文艺繁荣奖"。
  《1987年CCTV英语新晚会》获中国"对外宣传节目一等奖"。
  《跨入90年代·1990年元旦晚会》获中国第四届"星光杯"一等奖。
  《祝福明天·1992年元旦晚会》获中国第六届"星光杯"二等奖,并获导演单项奖。
  《金鸡唱晓·1993年春节晚会》获中国第七届"星光杯"特别奖。
  专题片《雪顿·西藏》、《关于西藏》于1988、1989年分别选送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参加国际电视节目展播。
  1986年,编导专题片《百米长卷-从天津到联合国》,送美国参加世界和平年电视节目展播。
  1991年,特邀执导东营市和胜利石油管理局联合录制的《黄河入海流·1991年春节晚会》,获全国第五届"星光杯"二等奖。
  1992年,执导国家公安部主办,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大地橄榄情·1992年春节晚会》获全国第六届"星光杯"三等奖。
  1994年,执导中央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冰·雪·火-中国哈尔滨冰雪节晚会》获第八届"星光杯"三等奖,并获1994年全国对外电视宣传节目优秀奖。
文学专著 电视作品与策划栏目:
《感悟荧屏》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1998年主编作家出版社出版“电视丛书”:《电视人手记》、《电视节目论集》、《荧屏与环球》、《译制剧本精选》、《专题片解说词荟萃》等十余卷,作家出版社1998年出版。
  《张子扬诗选》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 年2月
《雍正王朝》、《牵手》、《大学女孩》、《西藏风云》、《虎踞钟山》、《人往高处走》等。
《正大综艺》、《人与自然》、《环球》、《世界名著·名片欣赏》、《国际艺苑》、《每日佳艺》、《佳艺五线间》、《世界文化广场》、《世界影视博览》、《动物世界》、《世界各地》、《外国文艺》、《国际影院》、《世界影视城》、《佳艺剧场》、《佳艺影院》、《海外剧场》、《原声影视》、《周日影院》、《假日影院》等。
6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7:38:14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补是把内在的病完全清理干净----天心禅茶大红袍以能清理人体内在的毒为基础,同时清理意识上的染污与阿赖耶识的染污(精神境界的染污),,,

    先把这个文字消了,下面的注解叫做玄谈,玄谈就是发挥讨论。我们现在又回到这个十二辟卦,诸位把手里这个表好好搞清楚,将来会很有用处的。譬如你研究起来,复卦冬至一阳生,冬至是气,大雪是节。冬至是一阳初生处,冬至要吃汤圆,吃汤圆是假的,叫你注意这个时候可以配合补品了。但是有伤风感冒的话,一点补药都不能吃,有其他毛病也不能随便吃补喔!只要身体内外有一点不清爽就不能吃补,一补就把它封锁住了,病就好不了,所以要特别注意清补这个道理,清理就是补。有些人非常莫名其妙,“哎呀,老师啊!这个清补不算补。”所谓清补,不是说轻微的补药叫做清补,完全搞错了。譬如这个房间,你说墙上破了把它补一补,表面补好了,实际上里头还是破的。还不如干脆把破的清理干净,倒是个新的局面。所以真正的补是把内在的病完全清理干净,因为我们的生命功能自有生生不已的力量,生命自己会补助自己,这就是清补。
    过去有一位很有名的老西医,他去世好几年了,四五十年前德国留学的,是蒋介石的医疗顾问。他懂中医也会打坐,因为忙得没有时间,抓住一点时间就打坐。那个时候没有出租车,一般人出门坐三轮车,他就坐在三轮车上打坐。有一次我有点头痛,打电话问他,他就帮我开药。实际上他是学医理学的,是医生的顾问,回到国内来他反而变成看病医生了。吃了他的药以后我对他说,你到底是学理论的,药不灵。他说,我本来医术就不好,你何必相信我?后来我别的药试试也不对,又再吃他的药,吃了以后又好了。我又打个电话给他,喂!你的药还是对的。他说,本来就很对。他这个人就那么可爱。
    又一次我家里人病了,我说你弄一点什么补血的给他吃。他说,你怎么搞的,别人可以讲这个话,你怎么讲这个话?哪有补血的药?我说,怎么?中医当归总补血吧! “女人血亏吃当归。”他说,你能把当归里挤出来一滴血,我的头给你!真补血就是打血浆,十毫升的血你能吸收到两亳升就了不起,其余都排泄掉了,吸收它好困难。他又说,如果要吃补血的药,你多吃三块肉就够了。不管中药西药,都没有补血的,所谓补血的药都是刺激你肝脏的功能,自己生出血来。
   生命的功能,只要你一口气没有断,把内在清理了就是补,你不需要饮食补啊!乱吃补药被药补死的,我看了很多,所以绝对补不得。以前有一个老朋友住在医院,已经病危了,他太太端来喂他东西,我一看是燕窝!我说:“拿开!不准,这个时候可以吃燕窝吗?” “不行啊!好久没有补了。” 我说:“不准!汤都不能喝,补不得啊!” “燕窝不算什么补 吧?这是清补。”我说:“他都快不行了,宁可留一点气多讲几句话,有什么事情没有讲完,快讲吧!”其实只要一口气在,里面清理了就是补。懂得修道的人,年纪大了到那时不要怕死,充其量是死,就完了嘛,除了死还有什么可怕的!对不对?又要死又怕死,你看多可怜!修道人先要懂这个,随时准备死,算不定你还死不掉呢!上礼拜天我夜里上山去,又下雨又崩山,既然上就上了,车开上去,崩山也不管,开!我说有护法神保佑,结果没有事,不知是否真是有山神保佑。既然来了就是一条命,如果“咚隆”滚下去,就算报销了!早死迟死一样,这有什么怕的呢?怕是在你要去不去的时候,已经决定去了还有什么前途好考虑?后途都不管,还管到前途吗?要有这个勇气才可以修道。
          
             节录自南怀瑾先生《我说参同契》
6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3:02:46 | 只看该作者
天心寺和大红袍
从天心岩九龙窠的“大红袍”产地,岩壁上遗留的天心寺和尚所作“大红袍”石刻,到今天天心村世世代代的制茶人,“天心”二字一直被誉为“大红袍”是否正宗的标志。而当我们追溯“天心”二字与“大红袍”的缘分时,才发现其实在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不仅是大红袍传说的起源地,而且还是乌龙茶制作工艺的起源地,这份因缘显得尤为殊胜。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隋唐以来,全国寺院的收入除了靠香火和少量的施与,主要靠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由于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种植茶叶成为天心寺的主要收入。
  明初,福建籍举子雷镒进京赶考,途经武夷山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为天心寺采茶的僧人所救,并以浓茶入药为他祛暑。雷镒高中后立即回武夷山天心寺报答救命之恩,可方丈再三推辞说:“救你施主之命的并非老衲,而是天心禅茶,你就报答这些茶树吧。”于是,雷镒脱下状元袍披在茶树上,并三磕九拜以表感恩。从此“大红袍”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遍了大江南北。
  靖难之役后,明朝大将胡潆来到武夷山,崇佛又嗜茶的他被武夷山的天心禅茶所沉醉,他亲眼目睹了茶僧制茶全过程,聆听了举子报恩“大红袍”的故事。回京时,胡潆把天心禅茶带回并进贡给皇上。明成祖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
  在天心永乐禅寺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两块圣旨碑和一对石龙,见证着这一段茶以寺名、寺以茶荣的历史。“大红袍”由此无可替代地成了武夷茶的代名词。
  1646年,清兵入闽,途经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恰逢采茶时节,疲惫的士兵们一时找不到住所,干脆就睡在刚采摘的茶叶堆上。士兵走后,茶叶已变软,部分叶片边缘发红。僧人们痛心不已,但又舍不得废弃,只好照常制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做出来的茶不但香高味浓,而且完全没有松萝茶的苦涩之味。原来,士兵们历经军旅劳顿,在茶青上睡觉时难免辗转反侧,这无意中完成了茶叶“做青”的工序,为茶叶起到了发酵的效果。而这恰到好处的“发酵”正是后来乌龙茶制作的点睛之笔。
  制茶僧们经过反复推敲和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晾青、晒青)、做青(摇青、晾青)、炒青、揉捻、烘焙等五大环节。做青过程中,因鲜叶互相碰撞,叶缘细胞被擦伤破坏,改变了供氧条件而发生轻度氧化并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则由暗绿转淡绿再变为黄绿,从而形成了“绿叶红镶边”的独特风采。炒青后的杀青叶,由于经过反复揉捻,叶片由片状卷成条索,而被揉碎的叶细胞所渗出的茶汁又粘附在茶叶的表面,在冲泡时易溶于水,让茶汤香高味浓。经过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状呈条索,形同乌龙,俗称“乌龙茶”。乌龙茶从此问世。
  随后,乌龙茶制法被武夷山的茶农们所沿用,经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武夷岩茶的标准制作方法。武夷岩茶从此声名雀起。如今,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闽南是南明政权的根据地,南明灭亡后,许多遗民被迫逃亡到江西上饶和武夷山一带,报国无门的志士们纷纷遁入空门,先后隐逸武夷山中。一时间,武夷山中的每个寺院几乎都有闽南僧人常住。他们普遍嗜茶,常在天心永乐禅寺举办茶宴,在一起宣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说经,成为传播武夷山乌龙茶的先驱。在闽南籍僧人的传播和推动下,乌龙茶制作工艺很快就传到了闽南和潮汕,直接促进了安溪茶和潮汕工夫茶的兴起。
  清咸丰五年,台南人林凤池来闽考试,中举后,乘兴游览武夷山,对武夷岩茶钦羡不已,向天心永乐禅寺老方丈表达了想引种武夷茶的愿望。老方丈便赠送武夷“青山乌龙茶种”茶苗36株,林凤池携苗而归后,引种成功,并逐渐被移苗广植,成为今日的冻顶名茶。(高见)
6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2:01:46 | 只看该作者
《天心禅茶疏》(明) 徐  柳
窃以随缘应物,无非回向菩提;指事传心,总是行深般若。欲破人间之大梦,须凭劫外之先春。
伏惟扣冰古佛,宝集正宗,转轮真子。启悟于天心明月,道德无邻;神游于教海义天,利乐有情。笑辟支独醒于一己,拟菩萨普悟于群生。借水澄心,即茶演法。涤随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于是待蛰雷于鹿苑野中,声消北苑;采灵芽于鹫峰顶上,气靡蒙山。依马鸣、龙树制造之方,得地藏、清凉烹煎之旨。焙之以三昧火,碾之以无碍轮,煮之以方便铛,贮之以甘露碗。玉雪飞时,香遍阎浮国土;白云生处,光摇紫极楼台。非关陆飞之家风,压倒赵州之手段。以故居人共啜,过客争尝。使业障、报障、烦恼障,即日清除;资戒心、定心、智慧心,一时洒落。
今者法筵大启,海众齐臻。法是茶,茶是法,尽十方世界是个真心;醒即梦,梦即醒,转八识众生即成正觉。如斯煎点,利益何穷?更欲称扬,听末後句:红袍施满恒沙界,永祝龙图亿万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5:39:56 | 只看该作者
月满茶香——记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林 青
武夷北山,天心岩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天心永乐禅寺。古诗云:“始知九曲外,又有南山南。森邃更险豁,深篁倚烟岚。”写的即是禅寺四周的美景。浓绿苍劲的青松,翠绿清新的篁竹环绕着幽静典雅的禅寺,远远观去,薄雾缭绕,飞檐曲栏隐现其中,顿让人觉得禅寺的庄严与凝重;置身其中,一草一木,一台一柱,无不让人感到佛门的清净与悠然。

相传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朝贞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武夷山目前最大的一座寺院,也是“华胄八名山”之一。禅寺始称山心庵,因地处方圆百里的武夷山景区中心,坐拥“五象朝圣”、“千叶莲心”之美景而得名。后易为天心寺,此后明成祖又敕封:天心永乐禅寺。禅寺历史悠久、风景宜人、名流辈至,从古至今享有盛名。

天心永乐禅寺闻名于世,与一位和尚、一首诗歌、两大名茶以及清帝的两回御赐有着莫大的关联。

一位和尚

这位和尚即是武夷山市及邻县各地广为奉祀的扣冰古佛。扣冰古佛(844~928年)法名藻光,据传其母因梦辟支古佛而孕,13岁时出家为僧。唐咸通八年(867年)落发受戒。唐咸通十一年(870年),为寻得佛法真谛,藻光不辞艰辛前往参拜闽侯雪峰义存禅师。大师曾惊叹说:“汝异日当为王侯师也!”

藻光之母所梦的辟支古佛,全称辟支迦陀佛,是印度佛教的一名菩萨。佛经说辟支佛性好寂静,无师友之教而能自悟真谛,故名独觉。因辟支佛观内外之缘而悟圣果,所以又名因缘觉。由此,被神化为辟支佛投胎转世的扣冰古佛,也同样具有“独觉”和“因缘觉”的佛性。唐乾符元年(874年),藻光和尚受辟支古佛显化指点到山心庵挂单修行。

在这年中秋之夜,月圆天心,藻光望月而豁然启悟,感叹道:“欲会千江明月,只在天心一轮光处,何用捕形捉影于千岩万壑?以踏破芒履为耶?”

这就是“天心明月”典故的由来。后人为纪念藻光的禅学境界,便把山心庵改名为天心寺。此时的“天心”二字蕴藏着禅语“天心明月”和佛教徒所向往的“极乐世界”等无穷寓意。

藻光是我国古代参悟到禅学真谛的大师之一,也是武夷山唯一载入佛教典籍的由僧入佛的人士。千余年来,信徒对其的顶礼膜拜从未间断。

一首宋诗

这首宋诗即出自南宋着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的手笔。朱熹一生与武夷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其70年生涯中,有40余年时光是在武夷山和附近的建阳等县度过的。朱熹13岁时,其父朱松病故,母子二人被托付给武夷山的挚友刘子羽,并拜谒理学宿儒胡宪、刘勉之等人为师。这几人皆为当时醉心学佛的道学家。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朱熹年少时曾拜大慧宗杲禅师法嗣道谦为师,在密庵、开善寺、天心寺寄斋学禅,持续1年多,此间朱熹多次致书问禅于大慧禅师。

绍兴二十年(1150年)五月,朱熹回故乡江西婺源扫墓归来,顺道拜访时居天心寺的道谦禅师,恰逢大慧禅师应道谦之请到天心寺说禅,豁然省悟,作诗《天心问禅》记之,盛赞大慧禅师高妙的禅学境界与天心寺得天独厚的环境。诗曰:“年来更惑青苔路,欲扣天心日不撑。几度名山云作客,半墙禅院水为僧。枕石漱流心无语,听月煮书影自横。不待钟声驾鹤去,犹留夜籁传晓风。”后大慧禅师也致偈朱熹:“天心一别朱元晦,相忘已在形骸外。莫言多日不相逢,兴来常与精神会。”

历史上朱熹虽鼓吹“存天理、去人欲”,但他不是禁欲主义者,他热爱大自然,美感极强烈,诗作清晰、活泼。《天心问禅》致使朱熹一朝启悟,为他日后创立融儒、释、道之大成的朱子理学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两大名茶

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几乎峰峰有寺,岩岩皆茶。作为武夷山最大佛教寺院的天心永乐禅寺有着其独特的禅茶文化。据了解,被誉为武夷岩茶四大名丛的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中,就有大红袍和水金龟即源自于天心永乐禅寺。

大红袍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其闻于世,传说与明朝大将胡潆有关:

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年),大将胡潆奉明成祖之命抵达武夷山,假以寻访张三丰为名寻找建文帝的踪迹,遍访各寺院后无果。胡潆将军被浓浓的茶香所陶醉,因而在天心寺留住了1个多月,回京后将天心禅茶进贡皇上。品了天心贡茶后,明成祖十分欣喜,于是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降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从此,茶由寺出,寺以茶荣。

从大红袍受封,我们可以遥想到古寺禅茶的香浓与至醇。如今两块圣旨碑和两尊石龙犹保留在禅寺旧楼内,见证了几百年来天心永乐禅寺的兴废荣辱。也难怪当年赵朴老在为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撰写寺名之余,高声吟唱道:“千言与万语,不如吃茶去”了,可见赵朴老对武夷岩茶的钟情。

关于水金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水金龟扬名于清末,原属于天心寺物产。一天,大雨冲塌了峰顶茶园边岸,茶树被水冲至磊石寺附近的半岩石凹处。磊石寺方丈就势磊石蓄之,命名为水金龟。民国年间两寺为水金龟的产权归属问题打官司。经公堂判定,茶树系天然造成,非人为盗窃,判归磊石寺所有。由此,水金龟茶树的归属问题才尘埃落定。

两回御赐

在清朝年间,天心永乐禅寺还受到了清朝两位皇帝的御赐,更使得禅寺声名远播,香客云集。

第一次是在清康熙年间,禅寺方丈铁华上人以74岁高龄杖锡京师为康熙大帝说法,朝野为之震动。诚亲王躬身拜访并叩请禅宗大略,书“洞天花雨”额赐之。康熙大帝御书“佛”字赐予铁华上人,今刻在禅寺大弥勒佛雕像后的岩壁上,字高11米,宽9米,计99平方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第二次是在光绪年间,鼓山德容大和尚来禅寺主持重建,大兴土木,广增庙宇,弘扬佛法,禅寺由此鼎盛,僧众近200人。光绪帝御赐五爪龙青花画筒一个,帝师陈宝琛题写“福德因缘”匾额,作为镇寺之宝,世代珍藏。

天心永乐禅寺的建筑在明清之际曾辉煌一时,寺庙的中轴线上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库房、斋堂、禅堂、客堂、香客楼等,两侧建有三层重楼的钟楼、鼓楼和偏殿。大构体则斗拱飞檐、壮丽雄伟;小雕件则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只惜岁月无情,这座规模宏大、清净庄严的名刹,文革中几经尘劫。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禅寺得以重修。经过禅寺僧众的共同努力,以及原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大和尚,台湾传孝大师、开证上人等高僧大德的鼎力加持,禅寺现已复建了大雄宝殿、观音殿等数座主体建筑。新建的大雄宝殿古朴、庄严、凝重,为重檐歇山式的仿宋建筑,具有闽北和武夷山的地方特色。宝殿正门前两根镂空龙柱,巧夺天工,精美绝伦;殿内供奉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三尊铜像,法像庄严、香火鼎盛。禅寺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禅寺四周古木参天,篁竹蔽地;寺内梵音清越,香烟缭绕。在通往禅寺的山径旁,还修筑了一片放生潭,依崖凿刻了一座弥勒佛像,佛像后即是当年的康熙御赐的“佛”字了。所谓“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应,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名山深藏古寺,古寺深蕴禅心,这就是古今中外各界名流以及平凡百姓喜欢来到这座禅寺的原因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8 17:51 , Processed in 0.0579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