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继续讲识阴区宇。识阴范围大得很,其实五阴的范围都很大,这还是讲好的境界,正面的境界。如果走真正修持的路子,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些步骤,真正修持的路,几乎是固定的。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 关于一切生灭的根源,在行阴区宇的范围,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的六门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们一般人不靠眼睛就看不见,不靠耳朵就听不见,为什么?我们生命无始以来的业力,必须要靠这器官各自的功能。如果真正到达了修持有成就,识阴解脱的范围,就可以不靠这些生理功能了。「销磨六门」,就是说成就者不受六根功能的限制、障碍,而且「合开成就,见闻通邻」,眼睛可当耳朵用,耳朵可当眼睛用。这听起来有些古怪,其实一点都不古怪,不但有成就的人可以办到,有些事连凡夫也可以做到。 比如我们注意一件事,只注意前面,但是后面有人过来你也晓得,没有回头,也没有用眼睛看。现代人讲第六感等,都是属于这个范围。不过这是普通人一点点体会,到了「合开成就」,境界就大了。下面八个字「见闻通邻,互用清净」,说明了六根互用不是杂乱、烦忧的,而是非常清净的。我们常说出家人六根清净,就是语出这里。六根清净不是听不到声音,而是不论听到好的、坏的、善的、恶的、是的、非的,都一样清净,这个清净以后还要再讨论。 到此时,「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识阴进一步解脱,达到什么境界呢?整个的宇宙,以及个人的生理、心理、整个身心,跟宇宙浑然一体,像一个琉璃圆体,内外透明,通体光明,没有障碍。到了这个境界,才算解脱了识阴的作用。 识阴解脱了,就很了不起,我们望尘莫及,连想都想象不到的。现在先把理透彻了,搞清楚了,修行的事相就容易了。佛说到达这个境界,「是人则能超越命浊」,才了三界的命根,可以超出三界了。但要注意,到识阴尽了以后,才可以超越命浊。下面佛的结论又要特别注意了!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由识阴境界而到「识阴尽」,而至于「超越命浊」,仔细一研究,这还是妄想作用,还没有离开一念。我们学佛打坐都讨厌妄想,要赶掉它,但是你们看,要能解脱五阴境界,也就是靠它呢!大家现在学佛学禅的,不管你学什么,总把心理的思想、意识状态,往来于脑子里头当作一念。但这只是一念的浮想,浮在上面,还不是真正妄想意识之根。所以佛在楞严经开始时,告诉阿难:「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又说:「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果。」他说你们学佛就算灭掉一切见闻觉知,清清净净的,都还在意识的状态中。 法尘就是意识,为什么?譬如当你听过佛法有什么境界等话,你下意识已经先中毒了。所以你静坐起来,达到那个境界,有时并不是真的,而是你的意识状态,将那个境界勾划出来。这只是随便打一个比喻。甚至你虽证得九次第定,也还不能证果,何况只是“法尘”影事! 法尘分别影事,是第三重录影。比如我现在讲话,录音是第二重,别人再拿去录是第三重、第四重。它究竟不是我现在讲话的真声音。就是这样,到达这个境界还是大妄想,而这还算是正路。佛告诉你,这里头有邪路――外道。五十种阴魔,最后的识阴叫作外道。罗汉、声闻、缘觉都是外道之见。佛说这是「罔象虚无,颠倒妄想」来的。 “罔象”这两个字出自庄子,罔象等于影像,也就是影像的影像。当然,它不是一个实际的东西,它是虚幻,却也的的确确有那个影像,所以楞严经这里这个「罔象虚无」,放在「颠倒妄想」上面,的确安排得很好。 你看,这一念这么难,五阴就是一念。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念头清净了,身心内外清净,能达到这个境界,一半还是生理帮忙你,心理较宁静时,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因为是身心两方面互相影响,所以我们这时气脉――严格说,还谈不上气脉,只能说你那个神经系统,在平常的感受境界上,突然得到一种没有经验过的宁静境界,因而起了变化。尤其是当气脉通过后脑这一部分时,耳朵会听到一种声音;到了眼睛,眼睛出毛病;到了牙齿,牙齿出问题;到每一部分都出问题。了解了这个问题,都可以因应、证入;不了解这个关键,就会走火入魔。其实,既没有火,也没有魔,这是你心理幻想变化的错觉。而你认为的清净,也不是清净;你认为的光明,也不是光明。 楞严经最后,把渐修方面的次序功夫,讲解的很清楚,顿悟不离渐修。我们平常看楞严经,绝对会马马虎虎把珠宝看过去,其中的巧妙你去找吧!珠宝都埋在泥矿里头,自己去找吧!它是藏在五十种境界里头,要用智慧,把首尾贯通,要读到滚瓜烂熟才能真懂。我现在告诉你们的,是我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成本,才把密因抽出来的。你找找看,古人也没有把它认真指出来过。所以“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下面是一个总论: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魇,自作沉孽。」 佛吩咐他的出家弟子,一定要存心发愿。存心就是发愿,儒家称为存心,佛家就叫发愿。也就是立志的意思。佛说等我过世以后,把这个法门,传给修持的人,使一切众生明白这个道理。「无令见魇,自作沉孽」,一切观念、一切修持的错误,都是“见”的问题。见解的错误,也就是所谓“见浊”。我们这个世界,有所谓“五浊恶世”的说法,见浊就是五浊之一。这世界上意见最多了。例如战争,就是因意见上的纷争而起。人的烦恼都是从意见上产生的,我的对,你的错,大家就闹起来了。执著了个人见解,变成了见魔。佛说「自作沉孽」,这个孽字,不是那个业字,这里干干脆脆,就是说自己造孽。 「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所以你们要把修持的路子告诉大家,使大家不要走错了路,走错了路不得了。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精真”比喻这个本性,生命本来的这个东西。楞严经上不用学理性的名称,如“真如”啦,“法界”啦,“法性”啦,“如来藏”啦……干脆用事相来表达。每一本经典都有它的重点,楞严经偏重在修证,所以明明白白用这个代名词――精真。佛家讲本性是本觉、始觉。觉什么?觉那个“本觉”,并不是另外得到一个东西,是觉我本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本来清净的。 「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注意这句「非留生死」,不是没有生死,生是有的,只是生死无妨,不留不碍,不垢不净,没有关系。所以张掘秀才悟到“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于空花,涅槃也等于空花。换句话说,你认为涅槃是一个东西,涅槃就是生死。又换句话说,你证了生死本来虚幻,生死就是涅槃。这个“留”字实在用得好极了。“非”字也改不得的。 年轻的出家同学,你们注意!未来的佛教,中国文化的佛教,是要你们挑担子的,文学没有搞好,这个担子怎么挑啊?挑不起来的。唐、宋以前的高僧为什么样样好?再加上诗词歌赋,个个都是高手。他们会的,你们不会;所以那时上自皇帝,下至挑葱卖蒜的,没有不佩服这些高僧的,而现在我们做了出家人,你不会的,在家人会,你会的,在家人都会,那么问题不就来了吗?我站在你们这一旁,勉励出家人,要发愿挑这个担子。你看!楞严经翻译,一个字也不能马虎的,「非留生死」,不但“留”字用得好,那个“非”字,也真不知用尽多少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