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与如何成功任南红山古玉公益事业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我在闭关中,有朋友来信,我用王阳明的两首诗代为作答:

见说新居止隔山 肩与晓出暮堪还

知公久已藩篱散 何事深村尚闭关

乘兴相寻涉万山 扁舟亦复及门还

莫将身病为心病 可是无关却有关

“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这两句好极了,莫非你推辞,不想见我,有这么一个责任的味道在里头。

我们这堂课,重点在讲如何修证佛法,不是讲佛学,也不是讲普通的佛法,是讲学佛修证的路线。我们的纲要已提出来了,就是—见、修、行,三位一体。我们可以拿这三个纲要读一切佛经。功夫作不上路,是见地不对;见地不对,理不对,行愿没有到,功德没有圆满。换句话说,见地为什么不到呢?是修证没有到,行愿没有圆满。行愿为什么没有到?功德也没有圆满呢?因为见地、修证有问题。三位一体,不可分的。

以后,我们会花一点时间,纠正打坐槃腿的姿势。刚才我看见几位坐在那里,姿势都有问题,外姿尚有不对,何况内在。
3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法华与楞严为禅宗的两大经典,但我们今天讲课并不限于禅宗,也用不着走禅宗的路线。我们学佛应选对修证有利的路子走,管他禅不禅,不要有门户之见,不要认为禅是至高无上的,也不要以为有哪一个宗派是至高无上的。所谓宗派的分别,都是方法的分别,基本上仍是一样。

法华经与庄子一样,是讲故事的。现在人认为,庄子专说一些无边际的话,是一些幻想,这是错误的。所谓寓,就是寄,有寄托的,等于打丫头骂小姐,是有对象的,不是乱讲。最近百多年来,翻译的西方儿童故事、小说,很多都是先由日本翻译,再传过来。比如哲学这名词,也是日本翻译过来的。如此一来,这些幻想小说,就借用了庄子的“寓言”,所以年轻同学先读了伊索寓言,然后再看庄子,也是寓言,就认为与西方的幻想小说一样,这也是因果颠倒了。

法华经是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几乎找不出其他东西来。可是你要注意啊!这本经典自南北朝以来,影响中国文化非常巨大。神僧传、神尼传的这些高僧们,修法与法华经有密切的关系,与禅宗也大有关系。

法华经的序品,把最重要的摆在前面。佛这次讲经不同了,又是放光,又是动地,高明的弟子知道,佛这次要说大法了。但是有五千比丘,过去也跟佛很久了,反而走了,不要听,觉得佛今天说得不对,认为过去的才对。因为佛过去讲的是断惑证真,断去烦恼、妄想,证得真如自性。这是小乘佛法,所谓四谛、十二因缘等等的法门,可以证得罗汉果。但是佛今天却用另外不同的说法,因此这五千比丘、比丘尼就走了。换句话说,他们落于小乘道,走小路,只晓得空,还谈不上妙有,不晓得缘起法门,佛经上称为――焦芽败种。芽烧焦了,种子不能发,结不成果。这五千弟子走时,佛默然,让他们走,也没有说什么。走了以后佛说:「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意思是,留下的这些人,是可以承担大法的。

第一品――“东方现瑞”,这是我定的名称。原始的翻译没有分品,(佛经称品,普通书籍称章。)例如:金刚经三十二品,是昭明太子将其按品分章,当佛经讲一个法门时,有时提的是西方,比如讲净土宗,一定提西方;法华经讲东方现瑞。这是什么理由呢?又是一个话头。什么叫话头?这就是话头。

参话头,大家不要搞错了,以为是拿个小问题,在心里嘀咕,一天到晚嘀咕,以为这样叫参话头,这样是闹笑话。佛经就是大话头,为什么从东方现瑞?讲到涅槃境界才是西方现瑞。喜欢研究易经的朋友,对这个方位的道理,要多注意,这是相关的,不是偶然的。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所以那五千比丘非退席不可,听不下去。那些比丘专门出家修道,结果佛讲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间,也不离出世间。世间与出世间无所不在。「是法住法位」合于道,本来在的。「世间相常住」永远合于道,不一定出世才能够成道。

法华经卷二譬喻品第三,舍利弗说偈言:

「世尊知我心,拨邪说涅槃,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

首先舍利弗向佛说:我错了,世尊晓得我的程度。当时我一切的邪念、妄念去得干干净净,以为这就是涅槃。小乘到这里,的确是涅槃的最高境界。不要看不起小乘佛法,大乘佛法是要以小乘佛法为基础。我们讲修证,这个第一步没做到,还是不行啊!舍利弗是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再求进步,所以认错。

舍利弗说:我在修持的过程,完全停掉了邪念,达到了空的境界,「于空法得证。」我们常说四大皆空,只是理念上达到。你肚子饿时,明知四大皆空,何以还会觉得饿?冷起来,你说四大皆空,冷也空,不错,理论上是“性冷真空,性空真冷”,但是不穿衣服,你就受不了,那是什么理由?佛法不是光讲理论。所以舍利弗报告说:当时我证到了那个空的境界,自己认为已经得道了,到了涅槃境界佛的果位。现在晓得错了,这不是真的证入大涅槃。

大家从佛学的学理,晓得空也叫涅槃,是罗汉境界。做到了万缘放下,一念不生,绝对空的境界,那个叫作「有余依涅槃」,不是最高的果位。所谓果位,拿现在来讲,就是效果、成果。为什么叫作“有余依”?那是说虽然做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但是那一个业力根源的念,为万缘的种子依然还在,只是没有爆发而已。碰到其他因缘的刺激,还是会爆发的,因为种子习气都在。所以最高的阿罗汉界,可以了分段生死,只能够在生死的过程上,请长假而已。可以历经八万四千大劫都在定境中,以我们来看,是八万四千大劫,但在他本身而言,只是一弹指之间罢了。

这点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经验,定了几个钟头,一出定觉得眼睛只闭了一下,以为只有两三分钟,事实上,几个钟头过去了。所以时间是相对的,八万四千大劫,也只在一弹指间而已。

憨山大师三十岁的时候,同妙峰禅师上五台山住茅蓬,当时见万山冰雪,四周寂静,正好修行。后来天暖冰消,涧水冲激,其声如打雷一般。憨山大师在静中闻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感觉非常喧扰,就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

于是他就自己一个人,到溪水的独木桥上,天天去坐在上面。有一天,坐在桥上,忽然忘身,音声也没有了,从此以后才入流亡所,心所不动,觉得响声没有了,再也不为声音所扰了。

可是有一次,在平阳太守“胡公”皈依弟子家里,他说:“我休息一下。”就在床上一坐,一直坐了五天。家里仆人叫不醒他,直到五天后,这个皈依弟子从外面回来,拿引磬一敲,憨山大师才出定,但不晓得自己在什么地方。这又是个话头—无记。不过稍过一会儿,他又知道自己在哪里了。

憨山大师就在这个境界上。但是,这还不是究竟,所以他自己讲:“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这也就是走禅的路线。什么是荆棘丛,心里头乱七八糟,妄想多。像置身于荆棘丛中,到处是刺人的荆棘,还不算太难。他说,心里头乱糟糟的,能够把它一下放下了,当然很困难,但还不是最难。最难的是什么?当你功夫到了一个程度,坐起来心里头觉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的,往往就以为这个就是了,其实,落在小乘果。舍利弗所讲的,就是这个境界。这时候要想转过来,非常难,难得很。

我劝你们要常看憨山大师年谱,尤其是出家的同学,别人修持的经过,讲得确确实实,可以启发你们。当然人家学问好、佛学好、修持好,样样都好,无一不好。他除了注解儒家大学外,中庸、老子、庄子也曾注解;还有奇门遁甲、地理风水、阴阳八卦、算命等,无所不通。这么一个和尚,难怪轰动当时。这一段同舍利弗所讲的有关,所以才提出来讲一讲。

法华经的序品里头,有好多话头要参。为什么那些弟子们,还没等佛开口,就晓得听不下去了?可见那五千比丘并不简单。他们一看情况不对了,认为自己走出世的路子,学空就好,不想再听其他的了,也算是有先见之明。这是什么理由?佛的这些话,都在五千比丘退席以后讲的。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譬喻品,为了这次讲课的方便,我把它定一个名称——火宅三车之喻,三界如火宅,这个世界受大火煎熬,众生在这里生活,还自以为快乐得很。佛说这些众生、儿子们,都不肯出火宅,只好想办法说“有三车”。三车说是三乘道——声闻、缘觉、菩萨道。像佛这样一个老师,爱众生如爱儿女,可是没有一个儿女懂事听话的。没有办法,只好骗,只好诱导。诱导众生到那些车上去,总该不会车上有人劫机,把我们劫到地狱去,那就不得了啦,就很难办啦!(众笑)

「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

佛说,我爱一切众生,如父母之爱子女,我不会只度某一个人。「等与大乘」,平等地给予大乘道,不会不管那些对我不好的人。好比一部大车子,不管好的、坏的,都要装乘他们的。

「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问题来了,这句话是说,用佛的灭度法门,而实际得到佛同样的涅槃境界。为什么不说皆以世间灭度而灭度之?这是经过谨慎的抉择用字。如来者,是佛的本体,就是都到达形而上那个法身的境界。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

佛说,众生们能解脱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的话,我给这些孩子们什么玩具呢?禅定、解脱等等。换言之,佛说的一切法门皆是方便,等于使孩子们先得到一个快乐的境界。所以禅定、解脱等并不是涅槃、菩提之果,只是加行法门而已。

「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最后最高的原则,都是“一相”,即如来实相;“一种”,即佛种。我这个法门,是过去、未来一切圣贤所称赞的。虽然我把这些比喻为玩具,但是你不要搞错,这玩具不是我们的,有些什么功德?什么效果?「能生净妙第一之乐,」这是人世间第一法的快乐,清净美妙,但却不是究竟。

佛说:「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我爱一切众生,犹如爱我自己的儿子一样。

「深著世乐,无有慧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一切众生贪图世间短暂而不真实的快乐,是没有智慧的。因为人活在三界里,犹如在火烧的房子里煎熬,一天、一时、一秒,都在受煎熬。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话头又来了,佛说无我,这里又说有我;生下来即说有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涅槃的时候,他说平常所讲的「无常、苦、空、无我」,是方便法;究竟的道理则是「常、乐、我、净」。在法华经这里,也提起我“来”,不过也是说法的方便。所以现在他说:三界都属于我。这不是话头吗?什么理由?第二句话是大慈悲,「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佛说为什么谈这个法门?因为世上都是痛苦,这痛苦没有人可以救,只有我可以救。这是什么“我”?这是话头,要注意!

他说:我曾说证到涅槃,证到了空,就可以了生死。我现在在法华会上,老实告诉你们,没有这回事。什么叫做灭?灭也不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永恒的在这儿。这是什么道理?这不是话头吗?这还是见地的范围。现在还在清理见地,见地清理好以后,再开始讲怎么用功。

我们这一次采用的佛学经典,已向大家报告过了,希望大家自备。我们这次讲课,是为了大家一生的修持。或者是作学问也好,讲修持功夫也好,总之是非常重要的。

「离诸苦缚,名得解脱。」修小乘法有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本来学佛法为求解脱,为什么求解脱呢?因为有痛苦,所以才求解脱。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离开了一切虚妄,便得解脱。问题来了,普通人以为虚妄就是妄念,认为把妄念去掉了就得解脱。楞严经明白告诉你,五阴皆是虚妄,都要脱离。所以大阿罗汉入涅槃时,灰身灭智。佛经上说,大阿罗汉要走时,灰身灭智,口吐三味真火。就是自己放一把火,只见一片光一亮,身体没有了。这不是假的,真做得到。当然我们做不到,因为没有修持。大阿罗汉能发起地水火风的功能,意念一动,可以发起任何功能,就是这样自在,这是大阿罗汉的境界。

我们不要以为“虚妄”两字是指妄念;我们的身心一切,乃至物理世界,都算是虚妄。「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可是纵然到达这个解脱境界,也只叫作小乘极果。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虽做到这样,仍未完全解脱。禅宗里记载一个公案,有个大禅师自认大彻大悟了,结果师父涅槃时,并没有把衣钵传给他;反而把他的师弟从远地叫回来,接受法位。他觉得不是味道,而师弟也知道,所以在师父火化的时候,把他叫来,郑重地说:你以为你悟了对不对?现在如果我把你和师父一起火化了,你们在哪里见面?师兄很不服气说:你不相信我啊,你点一炷香来,香烟还没烧完,我就走了。换句话,我要走就走,要来就来。师弟不理,一把火把师父烧了。这个师兄也跑去槃腿,准备自己也要走,表示他跟师父两个可以见面。这叫作坐脱立亡。纵然到达这样的程度,还是没有悟啊!师弟走到他涅槃的身体旁边,拍一巴掌说:师兄啊!“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尚未梦见在。”你要走就走的功夫是有,但佛法的真正道理,你连梦都还没梦到呢!

「佛说是人,未实灭度。」这种人,没有真正达到涅槃之果。

「斯人未得,无上道故。」这种人,还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意不欲,令至灭度。」佛这句话妙了。他说为什么这些人那么笨呢?事实上,我不愿意教他,太笨了。佛为什么这么小气?他答复得很怪。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我是法王,在三界中,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说这成什么话?真令人想起贪嗔痴慢来。其实不然,佛是大慈悲,这就好比临济棒,故意刺激大家,故意不教大家,看我们能不能自己反省,自己忏悔,能不能谦下。这是佛的教育法,但也是真话。

「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佛说我为了救度众生,才到这个世间来,我岂有不肯教之理。我之所以不教,是因为你自己承受不了,因为你自己不是法器。

到这里结束了,这又是一个话头,你自己去参去,不过我已解释过了。
3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品“信解品”,大家注意,光靠相信也可以得道;但必须是真正的信仰,不是迷信,信那个真理,也可以得道。这里的代表是迦叶尊者,就是禅宗标榜的那个祖师爷,与舍利弗不同。

迦叶尊者,头陀第一,出家人修苦行头陀,是走戒律的路子。小乘的戒律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偏向于头陀行,你们自己去研究。照头陀行的规矩,我们坐在这里是犯戒的,因为有贪图享受的味道。头陀不三宿空桑,恐怕留恋,有了牵挂的情感;着粪扫衣——垃圾堆里头捡来的破布,洗净后做的衣服。

现在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起来报告了: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闲,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迦叶尊者直截明了地报告小乘的境界。他说我们跟佛学修持,到了“内灭”,打起坐来,里面没有妄想,一念不生,这就是道了。灭是灭掉一切烦恼,以为到此就是究竟,认为自己已经到家了,其他就不管了。至于净佛国土的大乘境界——注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叫一个佛国土,不是教化一百人、一千人,而是要教化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归极乐净土,这个叫作净佛国。大乘菩萨走的是这个路子。多难!我前几次讲课就觉得自己多事,何苦来哉!但跟净佛国相比,这一点点多事又算什么!迦叶尊者等一听大乘道,要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唉!免了,我一点都不高兴,那个事不干。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他讲的没错,是你老人家教的嘛!世界上一切无常、苦、空、无我,本来不生不灭,本来不大不小,本来无漏无为。既然如此,何必去度众生?这样一来不就有为了吗?

我讲课是对佛法,不是对人的。当年有个学生问我:你学禅嘛!为什么要办个东西精华协会?我问他:那你认为学禅要怎么样才对?他说要像寒山一样。寒山标榜的是另一形态,佛学叫作示法。寒山大师的诗:

闲自访高僧 烟山万万层

师自指归路 月挂一轮灯

寒山的诗我熟得很,同红楼梦一样熟。我提寒山就想到红楼梦,为什么?话头。我向这个同学笑笑,不想说了。这种人如同五千比丘退席一类,我懒得跟这种笨人谈。

「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著,无复志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

迦叶尊者自责,自己在佛法智慧上不求进步,如同在夜里摸黑一般,自以为在佛法上已达究竟。这是他忏悔的话。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

他说我们真是小器,如同在长夜漫漫中摸索,以为达到了空的境界,达到了究竟,自认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行了。但要注意啊!迦叶尊者有资格讲这个话,我们只懂佛学,而没有真正修持用功的人,没有说这个话的资格。迦叶尊者作到了“最后身”,这个肉身在分段生死中不来了,走入变易生死的范围。

什么叫变易生死?化身境界。但不是佛的化身。罗汉境界是住最后身,要走的时候都说同样的几句话,我看了很痛快:「长揖世间,我生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立名都有了。但这是小乘极果,非究竟涅槃,是有余依涅槃。

为什么这段话叫信解品?什么是声闻?是自己没有悟,全靠老师教化的。我们都是声闻。讲法讲了半天,都是佛的成果。真正信佛法是信这个。接着还有:

「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

这里有个典故,上面迦叶尊者对释迦牟尼佛的忏悔,「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很难得希有的事情,佛作了。知道那些人爱小乘,爱走小路,没有办法,先用一个方便,拿块糖给我们舐舐。现在你又打我们耳光,说我们错了。「乃教大智」,要学大智慧的成就。「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现在我们懂了,高兴极了,意外得到的,不是先前所企望的。以为你的口袋都掏光了,没想到还有一点。要注意啊!佛已经掏给我们了,但要怎么拿到呢?法宝不在佛那里,我这里都有。“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如彼穷子,得无量宝。」就像穷光蛋,无意中发了大财,这下子不知多么高兴。

法华经这几段都是话头。两个顶顶大名的大弟子,是这部经典的请法之主,请求说出这部大法。一个是智慧第一,一个是头陀第一,两个都已达到小乘极果的境界。

但舍利弗尊者那一品,同迦叶尊者这一品,名称不同。信解品是相信这个就是,要信得过。为什么这样安排?是个大问题。我先露一点给大家,佛认为大乘的路子,还是以小乘为主,性空以后再谈缘起,你这一步还没有做到,免谈下文。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跟着是卷三第五品“药草喻品”,这一品很妙,佛说:我的说法像下雨一样;大地山河上面这些草木都是药。这个问题好大啊!在指月录卷二,记载了有关药草的故事:

“文殊菩萨一日令善财采药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遍观大地,无不是药。却来白曰:无有不是药者。殊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遂于地上拈一茎草,度与文殊。殊接得示众曰:此药能杀人,亦能活人。”文殊菩萨叫善财童子去采药,善财童子就蹲到地上,抓起一根草给师父。这是什么?他说:大地草木哪一样不是药?

佛在这个药草喻品是讲什么?人的身体是肉做的。不是铁打的,不吃药不行,一身都是病。很多人说:既然修行,病要靠功夫赶掉。可以啊!几十年功夫才去得掉病,这几十年不是修道,是修病,划得来吗?所以,非要重药不可,这是有形的药,无形的药到处都是,百千法门都是药。

这一品完了,突然来一个“授记品”,佛一个个授记,大送人情。他把小乘诸大弟子都叫来,摸摸这个的头说:你啊!几百几百年以后成佛,叫什么什么佛;你啊!几百几百劫以后成佛……结果个个都成佛,大家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还会成佛。这是玩什么花样?这为小乘众授记,却没露一手给大乘菩萨。这是什么意思?又是一个大话头。

到这里为止,这部经典就是这样,热闹得很,半句佛法也没有讲,不像楞严经,也不像法华经,也不像华严经,也不像唯识的经典有逻辑。法华经没有讲道理,就那么授记了一大堆,你说怎么看得下去嘛!这是小乘的部分,到这里为止了。小乘的部分讲完了以后,就开始授记。这里头存在一个大话头。
3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然后另一幕开始了——“化城喻品”。变化出来一个城市,一个非常美妙的化城。这是大乘的路子,化城的主角叫大通智胜佛。这个佛来头很大,他有十六个王子,都成了佛。阿弥陀佛也是他的王子,释迦牟尼佛是最小的王子,第十六子。大通智胜佛原来是国王,后来出家,带了十六个王子都出家,后来都成佛。

人做到像大通智胜佛一样,这个人就做绝了,怎么说呢?世间法,身为国王,福禄寿喜样样皆有,十六个王子个个好,世间法的福报享到不要享;出家,又个个都成佛,我看他的八字要算成十字才对。

这是佛在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第七说的故事,把我们带到许多亿劫以前。佛说我在这个老王之下,「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注定的,这是什么理由?这是讲宿因,三世因果。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

我将来涅槃以后,有些弟子不相信这部经典,也不知道这个法本,真正叫作大乘菩萨道的行愿,应该怎么做,一概都不知道。「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这句话很严重,不要以为我们研究了很多经典,看了许多大乘经典,就懂得菩萨行。事实上,是大有问题的,将来我们谈到行愿的时候,要大加讨论。

「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

他说将来我灭度以后,有些弟子不懂,而且又傲慢,认为所得到的一点小功德,就可以证得涅槃,那就错了,如达摩祖师讲梁武帝的“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布施了万把块钱,以为自己做了功德,其实是小之又小的事。

「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

我在这个世界灭度以后,到了他方国土,仍在那里成佛,当然不叫释迦牟尼佛,有别的名字。(这些名字在华严经上曾提到过释迦牟尼佛,在上方世界叫什么;在另一处又叫什么……多得不可思议。)所以,你不要以为涅槃就是没有了。

「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

我的弟子们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证得了涅槃,离开这个世界后,往生到他方国土去,可在那里求大乘道,还有机会再听到法华经的道理。

这段故事完了,佛提出一个大问题来,在禅宗里头也常提到的,释迦牟尼佛讲他当年的父亲——大通智胜佛,在那里打坐学禅。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大通智胜佛修行好苦啊!坐在那里入定,不是一两天,而是十小劫,这个功夫还得了!坐在那里不动,修证功夫和定力到达这个境界,仍不算悟道。菩提没有显现,没有证悟,不得成佛道。

佛法不离定,更不离打坐。不过打坐入定许多劫,也不一定有用。这是法华经上有名的一首偈。年轻的同学们,不要随便学不倒褡,光坐在那里有什么用?不倒褡有什么用?佛法不现前,就不能成佛道。要注意,不能随便搞,把身体搞坏了,虽然大地都是药,可是你不会用,那就更糟了。
3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讲

内容提要

法华与寒山

衣中宝

少欲及无欲

佛法与皇帝

永恒不变的真理

大医王

多宝如来和张商英

龙女成佛

3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上次偶然提到寒山大师,因为寒山同法华经与天台宗,都有密切的关系。现在寒山诗非常流行,有人考证他有个哥哥,有个嫂嫂,因为嫂嫂对他不好,逼得他只好出家。听说是从他的诗里考据出来的,但寒山诗里讲到过老婆,难道他又讨了老婆?这些说法无从理喻,只好付之一笑。

法华经上说五千比丘退席,他们愿走小乘的路线,这些比丘走的就是寒山拾得的路子。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大乘菩萨有时化身在小乘比丘中,也就是说,小乘的比丘众中,就有大乘菩萨的化身。可是,这些是无从考据的。

中国的诗,不但是出家人的诗,在家人的诗也往往带些佛法,因为凡是诗词之学,照佛法来讲,都有一点慧业种性,悲叹无常,感叹世间一切都靠不住。失恋了,是爱情的无常,所以有茶花女、红楼梦等名著。寒山大师的诗,在悲叹无常方面特别多,走的是小乘路线。我们只看到他的诗美,没有看到他的“行”,我帮你们找出来: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且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就是寒山、拾得的了不起。

寒山云:“还有什么诀可以躲得?”拾得就用弥勒菩萨偈回答:

老拙穿衲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 随它自乾了 我也省力气 他也无烦恼

者样波罗密 便是妙中宝 若知者消息 何愁道不了

寒山的行持,虽说是小乘的风范,我们做得到吗?所以只有顶礼膜拜的分。

这是走绝对小乘的路子,你们自己去研究。
3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上次提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一个故事,他说大通智胜佛,功夫那么好,在道场——不一定是在禅堂,或天台宗的观堂,只要我们坐在那里,一切清净,就是道场。什么叫“佛法不现前”呢?什么叫现前佛法呢?这值得注意,话头来了——广义地说,话头就是问题,你不要把话头就当作:狗子有佛性也无?这是小话头。这里现前的佛法才是大问题、话头。

佛说:我爱一切众生,就如同爱我的儿子一样,等于当年大通智胜佛爱他的十六个王子一般。但是孩子们不听话,自己家里有钱,却不要,只在外面乱跑。父亲只好在每个孩子的衣服里头,缝了一颗宝珠,等穷得没饭吃时,自己发现了,也就发财了,这是父亲的慈爱。

迦叶尊者说:您大慈大悲,把宝贝塞在我们的衣服里头,我们却愚蠢得不知道。这就是中国文化有名的典故“贫子衣中珠”的来源。每个人都有财富,自己不晓得,所以变成穷人。这又是个话头。

什么是我们的衣服呢?我们的肉体,妈妈所生,就是我们的衣服。这是一个假房子,里头有宝贝。“衣中珠”怎么找?法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品第八告诉你——「内秘菩萨行」。中国道家讲“借假修真”。没有这件衣服,就没有办法找出真的。这一个东西是“内秘”,内秘之行,「内秘菩萨行,」秘中之秘,在自己内心找。

「外现是声闻,」声闻众菩萨常常以出家相示现。声闻众的心行是「少欲厌生死」。大乘八地以上的菩萨,到了佛的境界,才能够彻底做到绝对无欲。“少欲知足”是头陀行。所以大家对出家修声闻众的修道人,不要过分要求。“少欲”已经很难了,“知足”更不容易。“少欲知足”是声闻众戒行之一。声闻众生是“厌离生死”,菩萨众则是“不畏生死”。所以「少欲厌生死」是声闻众、罗汉境界,如寒山大师等人行径的极果。

「实则净佛土,」释迦牟尼佛所在的这个娑婆世界,是凡圣同居,有净、有垢。但佛说:我这里就是佛土。为什么必须先由「少欲厌生死」去专心修证,才能达到净佛国土?这就是内秘之行,这个内秘是什么秘?又是一个话头。

贫子衣中珠的典故,在中国文化的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常常可以读到。比如李后主死了儿子,就引用到这个典故:

永念难消释 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寞 愁剧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 昏朦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 贫子正迷家

这首诗是他亡国以前写的。李后主的佛学学得很好啊!佛学全通,和梁武帝一样,但政治搞不好,这是中国文化上一个重要问题。你们要注意,佛学是佛学,为政是为政。

文学同修证的事相,有莫大的关系。说到见地、修证、行愿,世法与出世法都一样。后世禅宗兴盛以后,要评论一个人,先从“器识”看,器就是器量,识就是远见。任何事情没有远见,就没有伟大的作为。器与识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器就是行愿,识就是见地。李后主这首诗很好,但是不像皇帝,像酸溜溜文人的诗。

唐太宗的后代,有好几个当过和尚。唐宣宗未即位以前,就作过小沙弥,因为武宗要谋害他,他只好溜入空门。历史上的皇帝谥号叫宣的,都很了不起,像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等。

唐宣宗参禅是参通了的,他和黄檗禅师是同学,都是百丈的弟子。黄檗禅师知道他是皇家的宗室,不过,当他有什么不对的时候,还是照样给他一棒。两人有这样的因缘。有一次,两人同去游山玩水,到了一个瀑布旁边,宣宗说:我们俩来作诗吧!你先作前两句,我接后两句。黄檗就作了: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人作诗时,无意中把自己的见地吐出来了,黄檗后来就是一代大禅师。唐宣宗怎么接呢?他说: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黄檗立刻给他一掌,去你的!小和尚,你当不成佛了。宣宗接的这两句,是皇帝气派,他也在无意中流露出来。这个光头是暂时剃的,留不住我的,我会终归大海作波涛。唐宣宗当时还有别的好诗呢!

日月都从肩上过 山河尽向掌中看

描写他参禅所悟到的境界,也是后来做皇帝的气派。现在转回来讲法华经。

贫子衣中珠的故事结束了,佛并没有告诉你衣中珠怎么找,这是「内秘菩萨行」。注意!父母给我们放了一颗宝珠在身上,你找不到,活该!父亲呢?过世了,他老人家不管你了。你把秩序这样一看,就发现法华经的编排非常精采。
4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08:27:00 | 只看该作者

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学”,就是修学戒定慧,譬如初果、二果、三果罗汉都还在学习阶段,如当时的阿难等。到了四果罗汉,功行圆满了,得果位,就叫“无学”。佛把有学和无学的弟子,一起都叫到面前来,一概授记,并且说:「正法与像法,悉等无有异。」佛法是真理,永恒存在于这个世界。佛说将来我过世以后,就没有正法,那只是方便说而已,那是不了义教。了义教的说法,没有什么正法、像法、末法时代。真理是永恒不变存在的,但要大家自己去找出来。所以“无学”的成佛,有“有学”的也成佛。

接着讲“法师品”第十,凡是宣扬法华经的正法者,都是大法师。「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是大乘的根本。紧接着佛说:法师是这世上的大药。这又是个话头。依教理解释,佛为大医王,能医众生病。不错!心病能医,但生理的病能不能医呢?显教释迦牟尼佛不谈这个,他自己几次示病,表示生病了。比如涅槃时,表示因年轻时在雪山苦行,受了风寒,风湿发出来了,得了背痛而涅槃。他死了,他已经躺在棺材里头了,但还能把脚露出来给你看看呢!

你说他不死可以吗?可以!可惜当时阿难没有留他。他死以前问阿难(他以阿难为代表):我的时间快要到了,不过我也有办法永远活在这个世界,留形住世,你看我怎样比较好?阿难闷声不响,失念,他闷住了。过一阵,佛又问阿难:我的时间要到了,你看留形住世怎么样?如此,三次问阿难,他都哑然不语。于是佛宣布了:某一天涅槃。这时阿难却哇啦哇啦哭了起来。佛说:我问过你三次,魔障了你的心窍,你一次也不回答。佛为什么要涅槃?「佛种从缘起,」这个缘不对了。佛说:算了!缘过了,只好走了。

佛虽走了,他的四个大弟子倒留形住世了。第一个是迦叶尊者。第二个是宾头卢尊者。现在要请宾头卢尊者,他还是会来的,不过他走后你才会知道。说不定我们这里他也来了呢!佛的公子罗候罗是第三个。另一个则是君屠钵叹。他们都是受佛的遗嘱吩咐而住世的,他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形态来教化。

为什么讲到这里呢?因为这个与药王菩萨有关系,但是这部经典找不出这个道理。所以这部经典看起来没有什么,却问题重重,都是话头。

佛告诉你,药在哪里: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

若想住持——荷担如来大法,要成就根本智,那本有的是自然而来,不是任何人给你的,是人人都具有的。每个人本身都有,要把它找了来,要「成就自然智」。要如何成就呢?常常要供养受持法华法门者。又是法华——花。释迦牟尼佛为何拈花?迦叶尊者为何微笑?重要的经典处处讲到花,这是什么道理?

这一品结束后,法华经的重点来了,是有名的“见宝塔品”。塔就是坟墓,也就是宝库。佛在说法时,地上涌出一个宝塔,坐了一个佛,是过去很早以前,尘点劫前成佛的。(尘点两个字,在数学上是最初的数字,在零以前那一点,一阳来复之初。)这个佛叫多宝如来。

多宝如来向释迦牟尼佛招招手,门忽然开了,叫释迦牟尼佛进来,分半座给他坐。这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啊!两个都是佛,所以分半座。然后,他方菩萨从各处都来了。这个故事如果光讲学理,可当成一个比方,但真讲修证,则确有其事。

多宝如来可说是化身佛、报身佛,也可说是法身佛;也可说释迦牟尼佛就是他的化身佛。法、报、化三身合一。修持走禅宗路线的人,充其量,得一个法身境界而已。我可以大胆说一句,能够三身成就的,禅宗那么多人,一两千年来,没有几个。因为学禅容易走小乘境界,只得一点法身清净就跑掉的人,蛮多的,舍利弗就是如此。可是现在能如达摩祖师遗言所讲的:“说理者多,行证者少。”就不错了,后世连这个说理的也没有了。如果我们真正要学佛法,这一品要特别注意。

我再讲一个故事,宋朝宰相张商英学佛、为政、又悟道。当张商英病重临走时,告诉儿子及女婿:我告诉你们,法华经上所讲,地上涌出多宝如来宝塔,多宝如来分半座给释迦牟尼佛坐,确有其事,不是学理上的。讲完后,把枕头一丢,两腿一伸走了。本来他生病,躺在床上,但他要走的时候,不想躺着走,所以把枕头随便一丢,打在窗上,空中响一声大雷,他就走了。由他临终嘱咐家人的话,证明他的公子及女婿,也都在参禅。

所谓从地涌出,这个“地”就是心地法门真正达到某种境界时,真空生妙有,自然涌出的事物,这才叫成就,修成无缝之塔,也就是华严经的弥勒楼阁。宝塔是没有门的,也就是楞伽经所讲的无门为法门,并不是说理。

打坐时,达到念头平静,清清净净,那不过是第六意识境界初步的初步而已,心地法门还没有摸到。唐朝贯休和尚的两句诗:“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又想到杜荀鹤的一首诗,我不是教大家学诗啊!诗里头,就是禅,也就是佛法,讲修证,这就是鞭子,杜荀鹤生在唐末五代的乱世,他的诗说:

利门名路雨无凭 百岁风前短焰灯

只恐为僧心不了 为僧得了尽输僧

大家要注意,真正的修持需要真切的反省,名与利可不容易除去;我说得太客气了,不是不易去,是去不掉啊!真除去了这个名与利,修证的“行”字才有一点像样,这一点没有去,不像样,不像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10:43 , Processed in 0.0750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