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继续上次罗侯罗所提出的报告,用安般守意的方法修持,到达不呼不吸的禅定境界。这里已将秘密告诉我们:一定要到达不呼不吸的状态,才能证入初禅。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名、利、财、食、睡等欲,是属大乘范围。小乘范围的欲,是指性欲。关于这点,还会再讨论。佛在三千年前,对于现在人所有的性花样,早都知道,在经典上佛都讲到了。欲念不得断,罗汉果位就证不到。这个欲念甚至包括了遗精,譬如梦中因欲念而有的遗精;同时也包括了各种自慰的方法;自慰,包括意淫,纯粹心理想象的自慰方法。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呼吸到了不出不入时,欲念才可能解脱,这是小乘境界的解脱。 「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这时才证入初禅境界。“觉”是生理上的感觉状态,冷热胀饿等。“观”是心理上的知觉状态,每个念头的来去都知道。此时呼吸不来不往,并不是呼吸完全停止,因为毛孔还是在呼吸,脉搏还是在跳动,到达浑身毛孔呼吸“静止”了(不是真的停掉),才称为呼吸不往来。此时知道自己的呼吸完全停止了,这就是“观”的境界。 「有觉有观」,即由感觉和知觉反应来的,这个反应就叫“一念”。「念持喜安」,就是心中发生无比的喜悦。“喜”,偏于生理而言,“安”,则是心理上的轻安,此时,身心如坐虚空,这时才证入初禅的状态。 证到初禅的状态,还不一定证到初禅的果位。证到初禅的果位,可以称为“初果罗汉”。至于什么条件可以称为初果罗汉,大藏经中的记述多得很,如果肯花时间加以融会贯通的话,自然就会知道。 修证部分乃南传经典主要精华;学理部分是「如是思惟」。 大乘见地略有不同,小乘有小乘的见、修、行,这一点要搞清楚。 学禅不离禅定,但不一定要从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见地,注重般若。当然仍须修证,没有渐修的根基,如何谈顿悟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