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与如何成功任南红山古玉公益事业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在这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修这个法门,对身心都好,寿命也可延长。你们打坐时,有的人不是会乱摇吗?只要你把意念与呼吸配合为一,气就不会乱跑了。「则无愁忧恼乱之想,」所以学密宗的讲,由喉轮到心轮的脉打通的人,妄念就不来了,忧愁烦恼自然就去掉了。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则都具备了。

5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罗候罗闻法后,「往诣安陀园,」安陀园又译为阿兰若,意即清净的道场。他「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罗候罗开始修持佛所教的安般法门。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并没有错。你们以为应该无妄想,把正思惟也丢掉了,那就错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对的。

「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罗云依照佛的教法,入了初禅定,这时才真得大喜乐,发出真正的大慈悲心。
5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八讲

内容提要

修持证果

初禅到四禅

结使和大阿罗汉

念身与白骨观

念佛与净土宗

念法与学理实践

念僧念圣贤僧

念戒守戒

念施念舍

念天及天堂

5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9:22: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的笔记一定要交,但笔记不是记录,不是把我每一句话记录下来,而是记要点,加上你自己的心得。日记是把要点配合自己的修证、体会,再加上对问题的参悟作一个记录。

上次提到,自佛法传入中国,为什么东汉之后,隋唐以前,修行证果的人那么多;但在宋明以后,证果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就是修证的问题。

讲到修证事相的问题,要特别提出小乘经典——四阿含经。中国佛教喜欢讲大乘,但真正中国的佛教,是融合大、小乘的;而且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后来的显教与密宗的修法,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这次才特别抽出增壹阿含经的“十念”要点来讲。隋唐以前,学佛修道证果者多,就是因为注重这方面的修持。十念当中,念“安般”最重要。“安般”的修证方法,于后汉时传入:大安般守意经,就是这一个时期由安世高翻译的。

5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9:22: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继续上次罗侯罗所提出的报告,用安般守意的方法修持,到达不呼不吸的禅定境界。这里已将秘密告诉我们:一定要到达不呼不吸的状态,才能证入初禅。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名、利、财、食、睡等欲,是属大乘范围。小乘范围的欲,是指性欲。关于这点,还会再讨论。佛在三千年前,对于现在人所有的性花样,早都知道,在经典上佛都讲到了。欲念不得断,罗汉果位就证不到。这个欲念甚至包括了遗精,譬如梦中因欲念而有的遗精;同时也包括了各种自慰的方法;自慰,包括意淫,纯粹心理想象的自慰方法。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呼吸到了不出不入时,欲念才可能解脱,这是小乘境界的解脱。

「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这时才证入初禅境界。“觉”是生理上的感觉状态,冷热胀饿等。“观”是心理上的知觉状态,每个念头的来去都知道。此时呼吸不来不往,并不是呼吸完全停止,因为毛孔还是在呼吸,脉搏还是在跳动,到达浑身毛孔呼吸“静止”了(不是真的停掉),才称为呼吸不往来。此时知道自己的呼吸完全停止了,这就是“观”的境界。

「有觉有观」,即由感觉和知觉反应来的,这个反应就叫“一念”。「念持喜安」,就是心中发生无比的喜悦。“喜”,偏于生理而言,“安”,则是心理上的轻安,此时,身心如坐虚空,这时才证入初禅的状态。

证到初禅的状态,还不一定证到初禅的果位。证到初禅的果位,可以称为“初果罗汉”。至于什么条件可以称为初果罗汉,大藏经中的记述多得很,如果肯花时间加以融会贯通的话,自然就会知道。

修证部分乃南传经典主要精华;学理部分是「如是思惟」。

大乘见地略有不同,小乘有小乘的见、修、行,这一点要搞清楚。

学禅不离禅定,但不一定要从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见地,注重般若。当然仍须修证,没有渐修的根基,如何谈顿悟的成就!

5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9:23:00 | 只看该作者

有觉有观再进一步:「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

由有觉有观的境界,再进一步证入内心无比喜悦。这不只是口头的高兴,而是看到一切众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内心都是详和的;他们即使有错,也是值得怜悯的。慈祥是内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于勉强的,所以菩萨“慈悲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状态久了,整个身体会僵化,气脉就不能通了。

这时「专其一心」,专在初禅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状态。气停了,就是道家“无火之为炁”,渐渐的证到:「无觉无观,三昧念喜」,心中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的境界就是“念”。此时证到二禅。

增壹阿含经,在三国东汉末年传入,这时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因为一修就有效果。当时西晋的文化相当高。如果佛教光靠学理进来,不一定被接受,但定力与神通一来,知识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现在学佛的人,哪里有神通!只有神经。如从禅定入手,就会有神通,个个都有,不足为奇。

无著菩萨一系下来,专讲唯识法相方面的修证,在这一套理论系统下,我们方才讲的,「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还在「有寻有伺」的境界里,还是在第六意识的状态中。到达「无寻有伺」时,才是这里所讲「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心理思想,不在象电子般乱跳动,而进入「无寻有伺」的境界。可是此时还有境界存在,还没到「无寻无伺」地,还不到“无心”地,还早得很。“无心”谈何容易啊!如果我们认为万事过了不留意,就叫做“无心”,这样每个人都会。禅宗祖师说:“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7 9:24:27编辑过]
5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

这里又起变化,到了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守着一种境界——「觉知身乐」。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变化。到了三禅境界,才有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为两腿一盘就是禅。能到达三禅,是要无量功德无量善心,慢慢熏修来的。在这以前,只能略微改善身体现状,做到少病而已。证入三禅后,看以前的欢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样。因为现在才达到至善的喜悦,这是圣贤的境界。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这时再进一步,证到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忧愁,更没有幽闷。大家要注意,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也还是“念”,所以接着说「护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融化了,证到四禅境界。

这是佛的公子罗候罗,自己的心得报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这时身心毫无渣垢,如婴儿状态一般,要到三禅才能证到这个境界。以前高僧大德,都可预先说出何日死,且临死时身体象婴儿般柔软。或者更高明的,化成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几片指甲,或一束头发作为纪念。

此时智慧到达了:「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同时解脱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来,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无量忆劫事。四果罗汉只能知五百生,大果罗汉知道的就多了。罗候罗就是到达这个境界。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一切烦恼诸结,都解开了。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注意这八个字,四禅是禅定功夫境界,如结使未断尽,所以四禅并不就是大阿罗汉,还未证果,到了这个境界时,「复更施意」,如果念头来了,要更加修持。「成尽漏心」,就是无漏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7 9:26:06编辑过]
5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但是,不能动念不就成木头了吗?不是的,起心动念,用过便休,没有渗漏,没有黏着。有定力的人,尽管一天忙到晚,他那个处在定境的本心,并没有动,并且还是光明清净。处理烦恼事,在当时现烦恼相,但心境的光明,则一点都没有动。

「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这时,所有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统得解脱。到这个境界时,「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四禅功夫到了这个程度,才算得到了解脱。大家注意,「心得解脱」,这个解脱是修持上的一个境界,「得解脱智」则是见地。智慧不属于功夫,不属于境界;但是功夫,境界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到了解脱的境界以后,还要继续努力,慢慢地得“解脱智”。大家又要注意了,在这一段修证程序中,最后归于“解脱智”。可见小乘还是以智慧的解脱为终究,何况大乘。用大乘的说法,则是大般若圆满的解脱。

到了这个境界,罗汉的果位来了,这个生命就叫「最后身」,以后不再来了。(到哪里去?)这一生,清静的果位已立;世间所有的冤债都还光了,以后不再到欲界中来了。这就是小乘的极果。但是大乘的道理,这种成就最多经过八万四千大劫,非再回来不可。不回心向大乘,不能彻底了脱生死,只能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的境界。

这是罗候罗的修证报告,经上没有记载他修了几年,或几个月。然而佛在世时,确实有人当下证罗汉果,有人三天证果,也有人七天成就。
5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罗候罗向佛报告修持经过,佛很高兴,奖励了一番。接着说:「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增壹阿含卷七)。佛说修安般,由调息的方法入门;修成后,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诸根神而通之而得解脱。比如佛学中的四大皆空,要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到饥饿寒暑不侵,四大才转得过来。

要证得大阿罗汉,还要断「三有结使」。“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结使就是心理行为,即心理状况、起心动念所构成的作为。这些习气的结使都断光了,才能证得大阿罗汉果。

在佛所提出的十念当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利用呼吸证果,佛的公子也报告了这方面的修证经过。
6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在增壹阿含经第十一、十二品中,提倡孝道,强调父母之恩难报。由于中印基本文化思想上这个共同点,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就为中国文化吸收,并发扬光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12:49 , Processed in 0.0611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