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与如何成功任南红山古玉公益事业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9:2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九个是「念身」。这里的念身法门,是就显教而言,不讲密教。后世的中国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线,偏重于修身的法门。但在最后,往往不知道把这个法门解脱,而过于执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这个法门解开,就不是外道。

这里所讲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小乘所讲的无我,是就现有的生命现象而言,在于提示人们,超越这个层面,取得涅槃。可是流入学术界后,尤其是流入西方以后,认为佛家的无我是断见,不承认有灵魂,也有说佛学是无神论,这真是笑话。

唐宋以前修持证果的人很多,修念身法门的也特别多,如不净观、白骨观两种,都是念身法门。天台宗的止观,采用了呼吸法门,再加上修不净观、白骨观。浙江宁波太虚法师有位弟子,学问非常好,三个月修成了白骨观,把人观想成骷髅架子,观想到每个人都是骷髅,到达二禅境界。后来他告诉我说:尽管出家,欲念还是有。虽然白骨观修成了,但是却觉得“纵然白骨也风流”。

所以白骨观、不净观,要修持到没有欲念,古人可以,今人不灵光。今人觉得白骨也蛮好看的。

念身,观身不净,主要在于去欲。大乘戒律第一条是戒杀;小乘戒律第一条是戒淫,为什么不同呢?

要得罗汉极果,必须先戒欲念。但是,白骨观也罢,不净观也罢,数息观也罢,百千无量法门,差不多都拿淫欲没办法。淫欲之断,就有如此的困难。能先转化了欲念,才能谈修证、禅定。
6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9:28: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个是念死。人生都要死,尤其是老年人,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同时鞭策自己,赶快努力修持。近代净土宗印光大师,特别注重修念死法门。
6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9:29: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再把十念重新讨论。与本题“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加以融会贯通。

第一“念佛”:这个念佛,并不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虽与净土宗同一原则,但修法不同。据阿含经所述,这是心心念念仰慕、追随、信奉、追求佛的成就,以佛来警策自己的一种法门。

慧远法师创立净土宗,采用净土三经,其目的是求长生不死。慧远在出家学佛前,学的是道家;后来觉得,道家求长生不死的修炼方法不够究竟,所以转到佛法里追寻,结果找到了精诚一念,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他便采用这个法门,创立了净土宗。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说是长生不死,但没有彻底“了”生死。要往生那里再继续修持,成就了以后,再到十方世界度众生。这是大乘路子,同时也包括了小乘的念佛法门。

此外,密宗的念佛法门最多,譬如毗卢遮那佛修法、普贤如来修法、上乐金刚修法、喜金刚修法等等,都是念佛法门。

这里我所讲的念佛,是广义的,包涵极广。狭义的,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那只是一个方法而已。

第二“念法”,也可以成就。现在一般人不能把学佛、佛学、佛教三者合一,真能合一,就是念法。譬如我们都知道「无常、苦、空、无我、十二因缘,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最乐」。这些学理就是法。我们只晓得这些学理,而没有把这些学理,用到自己身心上,没有和修证配合起来,这就没有“念法”。

孔子所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就是念法。把佛学的理,应用到身心上来,这是“念法”的法门。

第三“念僧”,念圣贤僧。如马祖、百丈禅师如何出家?如何参禅?如何成道,或憨山大师的修持经过,我们佩服他们,模仿他们,就是念僧法门,先辈的圣贤们,走什么路子,有什么成就,我们依法修行,就是“念僧”。但现在的人们,非但不看前辈修行传记,不学习他们的修行;即使看了他们的传记,也用客观的眼光去研究它,甚至批判它,这不是修行人应有的态度。

第四“念戒”。念戒也不容易,大陆上以前每个阴历的初一、十五,必须诵戒,非常隆重。每个出家人自己犯了戒,逐一作忏悔,希望不要再犯。至于念戒,和诵戒不同,念戒是一条一条都要熟记于心,连开步走,或做任何事,都要念着戒。这样,你的行为,处处都是合于法度,心心念念如此,做得到吗?戒又有遮戒、性戒的差别。因时间、地区不同,可以权宜变更的戒条,叫做遮戒。但是像杀、盗、淫这三大戒,是永远不能违犯的,这些就是性戒。

念戒,就是随时严重地告诉自己要守戒,看住自己的思想、念头,只能起至善的念头;至于坏念头、恶念头,绝对动都不能动,以免犯戒。

年轻人若真做到,七天规规矩矩念戒,一定会证沙门果。证了这个果位后,修持的路就好走了。但是,后世修念戒的人很少。

四无量心也在戒的范围,经与戒是合一的。学密宗的人,守戒方面就更严谨了。每次修法,先修四无量心:众生一切的痛苦,自己来担;修法不为自己修,希望修成了以后能度众生;所有的功德回向众生,自己完全不要。发菩提心、四无量心等等,这些都属于念戒法门。最近到处都流行密法,东传一个。西传一个,但是基本道理都没有。搞得我“可是无关却有关”,只好不看了,实在看不下去。真正的密法,在心理的行为,道德的反省上,都是非常严肃的。一般人听到密宗,都想到男女双修,把密宗给糟蹋了,也糟蹋了佛法。任何一个宗派,都不是这么简单的。

第五“念施”。施即布施,念舍,一切都要舍,如拾得引用弥勒菩萨偈子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这也是布施。念施谈何容易!大乘佛法第一个讲布施,布施最难修。中国文化中提到游侠的仗义疏财,财物拿出去没当成一回事;自己没有钱,却要给人,这也算得上是施。我们一般的施,往往是有条件的,不是求功德,就是求名利。如能一切都舍,舍到最后就空了,那就证到了空。这个法门还包括很多。

第六“念天”。西方宗教有天堂之说,那是正确的修天道,不是不对,不要看不起西方这个法门,学佛的人,不应该对西方宗教有偏见。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各个宗教的真理,都是对的,只是证道的程度有深浅,表达方式不同已。况且佛教小乘,也有念天法门。

怎么修“念天”呢?说起来难为情,我们一般人修持,死后能不能升天,还是个问题,更别谈往生西方了。苏曼殊说:“升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胜。”

由“念天”来说,与我们有绝对切身的关系;四禅八定最高的果位,并没有脱离三界天。所以真想成佛,跳出三界外,可真太不容易了。
6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9:2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九讲

内容提要

孟子的浩然之气

见思惑和结使

愣严经中的十种仙

六欲天道

断欲及炼气调息

瑜伽及密宗的修法

6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若将佛法的要点归纳起来,我们就了解,大乘与小乘是分不开的。而修行是以见地、修证、行愿三方面并进,以求自己证果;决不是学学静坐功夫就算了,那只是玩玩而已。所以要先提出南传小乘经典,增壹阿含经“十念”,作为修行基础。十念的方法是一个大原则,由这里再发展成八万四千种修持的方法。

增壹阿含经的十念法门中,第一是念佛。它包括了净土宗、密宗所有诸佛菩萨的观想方法等等。第二念法,第三念僧,都有很多道理。我们只能简化扼要说明,希强大家自已去作深入研究学习,不要只当故事听,辜负了我的讲解,也辜负了你自己。

十念的“念”字,与愣严经五阴解脱中妄念的“念”,是有分别的,不可混为一谈。

这十个方法中,除念身外,其余均属精神方法之修炼。念身,包括修白骨观,以解脱这个肉身给我们的麻烦。其中的念安般,是呼吸与精神互相配合。

读书不能只用眼睛,应该别具慧眼,须顶门上另有一只智慧的眼睛,用智慧去看。增壹阿含经特别强调念气,因此,由佛的公子罗睺罗,特别报告自己证阿罗汉果的经过。其他方法则没有特别报告,由此可见念气的重要。

我们的精神、身体都很差,做功夫几乎很少有人上路。就连静坐,也少有人能将妄念清静下来。换句话说,如果能用炼气法门。像罗睺罗一样,较易得成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佛法传人中国前,有一位圣人,也早就提出炼气的道理,那就是孟子。他在公孙丑篇上的养气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学佛者不要轻视他家,天下真理是共通的。学佛的更要清楚,大乘菩萨是以各种不同的化身,各种不同的教化示现,孟子所提的养气,是大有道理的。修安般法门者,应注意孟子的话:“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如果精神与气不能配合,想不生起妄念,绝对做不到。孟子在尽心下篇中,提到养气做功夫的秩序,说到由一个凡夫,做到圣人,有一个程序:“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6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大乘与小乘,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学大乘菩萨道,如果不以小乘作基础,免谈。像现代人的学佛有个大毛病,动辄谈大乘,其实连基本—人乘都没做好。五乘道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大乘不是那么容易的。先不谈小乘的声闻、缘觉有没有修好,一般连人乘的修养都有问题。人乘的基础应先打好,把四书五经研究了再说。大乘与小乘的差别,就在见地、修证、行愿的不同。

十念,只是修炼的方法,至于如何修证到罗汉果,不是光凭炼气就可以的。为何不能修证到罗汉果?是心行不够,心里的烦恼妄想习气的根,转化不了,见地不到,修到小乘极果的罗汉果谈何容易!人死后不堕落,再得一个人身都不容易。佛经上形容,要得人身,如盲龟遇浮孔。

在大涅槃经卷二寿命品第一之二中,佛说了个偈子:

生世为人难 值佛世亦难

犹如大海中 盲龟遇浮孔

那是说一只瞎了眼的乌龟,在大海里漂,正好碰到一根浮木,木头上有个洞。这只瞎眼的乌龟,就正好把头穿进这个洞里。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个巧合!我们生而为人,就有如“盲龟遇浮孔”般的稀有难得。至于想生天道,那就更难了!

天人是由四禅八定修来的,四禅八定修成了,往生天道,但还未跳出三界,还是在三界中转。我们动辄谈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谈何容易!

打坐修定是共法,并非佛家才有,每个宗教、外道、魔道,都讲打坐。功夫做到了,可升华到欲界天,或阿修罗道去。升天界也并不容易,升天道要有见地才行。

下面参阅见思惑与三界九地、断惑证真之关系(如附表见最后一页。)

见惑:是指思想观念上的烦恼,也就是见地上的烦恼。见惑在具舍论中,归纳成八十八个结使。如绳子打结,解不开。学佛的人嘴里讲空,心结却始终打不开,“结”字译得非常好。为什么结打不开?因为气的关系,气质变化不了,所以结打不开。

身见:对身体的执著,包括身体上的各种痛苦。老子云:“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们忙了一辈子,为这个身,最后它还是要腐烂,变一滩脓水。可是,谁不爱此身呢?许多痛苦都是因为身见解脱不了。

边见:一切哲学思想都属于边见

邪见:有许多思想学派,和美国嬉皮,最近性观念开放等,都是邪见。邪见,就是偏见。

禁戒取见:因戒而生取舍上的偏差。

见取见:各人所执著的主观成见不同。

疑:不信任他人。慢与疑两者联在一起,总以为自己对,别人不对的心理,就是慢疑,每个人都有。

其他的贪、瞋、痴、慢从略,大家自己研究。

上面所说的,就是属于佛法的心理学。

普通的心理学,是讲现象的分析和研究,越发展越细。佛教的心理学,如八十八结使,唯识宗的百法明门论等,是道德的心理学。它有一个前提摆在那里:就是说只有证道者的心理才对,其余的都不对。这是至善的、纯善的心理学。唯识是了不起,现在这里谈的心理,还是大原则,如要一条一条分析起来,就不胜枚举了。

有心宏扬唯识的人应该留意,不要关起门来称皇帝,以为只有佛家的东西才了不起,普通的心理学也有它的道理。我们修行,就是要检查自己的心理,这就是见地。心行做不好,乃至对人处事的行为改变不了,就算是功夫做好了,也没有用,充其量也不过是大海里头的一个盲龟而已。

这个见地也涉及了行愿,修小乘的行愿,要证得罗汉果位,不但功夫要做好,心理上必须要去掉这些见思惑。
6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九地:三界中又分作九个程序,这个世上的人,是欲界“五趣杂居地”,也就是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这五类,都住在这里,是凡圣同居的地方;再加上色界与无色界各四地,共有九地。

思惑:指思想方面的发展。如有人写佛学方面的文章,可谓“文章华丽、考据精详”,但是毛病落在思惑,也就是思想没有搞清楚。又如我们打坐,有时偶尔撞到定境,能思考的那个就想:嗯!这大概就是道吧!他却不知这一点念就是思惑。所以,见与思是两个不同的成分。

未证得菩提以前,都在三界中转。这里自己去研究,做心得报告。这一章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思想、见地一有偏差,就已经落在凡夫境界中了,自己还不知道。

在断惑证真的四果中,断了见惑粗的观念烦恼,才是预流果,又称须陀洹果,也就是初果。

一来向:断思惑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称斯陀含向,也是一来果的候选人,又称斯陀含果。斯陀含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五还人间“,生天,再下人间,如此来往五次,就不再来人间了;但另一种说法是,死后升天,再下一次人间,就不再来了。

所以在教理上说,认为立地成佛是做不到的。证罗汉果也不容易,须看我们自己的修持功夫。

关于见思惑,三界九地与断惑证真的关系,在俱舍论中都有提及,可以作参考。所谓“论”不是佛说的,是一些菩萨修证成果的经验,记下来告诉我们。

佛在世时,人的社会不像现在这样复杂,所以佛在阿含经中,教了这几个法门,许多弟子们,当场就证得了罗汉果。但是,后世人何以成道难呢?

我们想修道证果,见地不能不弄清楚。光修道不通理是没有用的,功夫做得再好,不通理还是没有用。现在许多所谓教主,功夫做得很好,可以发生各种境界,但要走的时候,还是脑充血、糖尿病。这些人都是讲究做功夫,而理却未通达。

反之,光通理,不做功夫的人,则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尽管此身之可恶、虚幻,但是为了这几十斤肉,却很难安排。所以光做功夫,见地不到不行,行愿不到不行;光有见地,修证不到也不行。

禅定功夫做得好,才能升天,但一般人升天的第一步都做不到,为什么?因为男女关系断不了。所以小乘果位,先从基础来讲。不只男女关系不可以,连遗精、手淫,乃至所有的自慰方法,或者意淫,都不可以。所以小乘第一条戒律是戒淫。

不漏精不是指漏精液,修持的人应该在没有发动精液以前化掉它。道家广成子说:“情动乎中,必摇其精”。心中有一念,感情一动,精气已经在散了。精的道理是这个精,不是精虫的精。何况还有遗精(道家称漏丹)、手淫、自慰等。基本上先要守住这个戒,但据我所知,一般人做不到,打坐坐了几天,又垮了。

其次是饮食。有许多人功夫做得好,但肠胃吃出毛病,又搞坏了。

这些道理都知道对治以后,佛经上告诉我们,佛的弟子们三天、五天或七天以内,就证了阿罗汉果,是绝对有的事。所以立地顿悟是做得到的,要点是务必注意守戒。
6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愣严经卷八提到十种仙。

一般攻击楞严经为伪经的理由是—印度没有仙道,只有中国才有。实际上印度修仙道的婆罗门教,比佛教还早。比如“唵嘛呢叭咪吽”这个咒子,在南非、南美等地,几乎全世界都有人念,但并不是中国传过去的。这个时代搞学术文化的人,常闭门造车,闭户称王,令人感叹。

佛在愣严经卷八说这十种仙道: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干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这十种神仙,只在心的方面修炼自己,没有大彻大悟证得菩提,他们掌握到了生命存在的关键,活一千岁一万岁都办得到。但这只是轮回妄想的流转,没有明心见性,还是会堕落的。如果能明心见性,那就对了。执著了方法为究竟,那就不对。不明心见性,什么都不对;若证得了菩提,什么都对。

再讲天道;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有些人不会眷恋这世界,不像仙道的人想活上几千岁、几万岁,可是妻子的恩爱舍不掉,有这种思想的人很多。但有些人可以做到:于邪淫中,心不流逸,儒家的方法也如此,不管干什么,心没有散乱。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像这样有相当修养的人,命终后,可以超越这个娑婆世界,往生到天道的四天王天(见书后页三界天人表)。然而还是在欲界中,称六欲天。

六欲天的天人,寿命比我们长太多了,而且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痛苦、烦恼。他们福报很大,所以都是做善事、修善行、做功夫的人往生。因为没有离开男女的欲念,所以叫六欲天。虽未离欲念,但已将欲念升华到很高的境界,所以能升到六欲天。

瑜伽师地论卷五,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云:一切欲界天众,无有处女胎藏,然四大王众天,于父母肩上或于怀中,如五岁儿歘热化出。起世经卷七,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二如此记载着:诸比丘,彼于天中或在天子,或在天女,或于坐处或两膝内,或两股间忽然而生,初出生时,即如人间十二岁儿,若是天男,则在天子坐膝边生,若是天女,则在天女两股内生。至于色界天的天人则由父亲生,头顶裂开而生出来。天人头上都有花冠,死前花冠先枯萎,这时天人、天女都哭了,这个人快死了,要堕落到下界去了。到了下界变成我们这些人,我们这些人还觉得自己很伟大呢!

人类靠两性关系生下一代,欲界天人行欲时,如起世经卷七,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二云: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行欲之时,根到畅适,亦出风气,夜摩诸天,执手成欲;兜率陀天,忆念成欲;化乐诸天,熟视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语成欲,魔身诸天,相看成欲。色界天人彼此以眉目传情就可以;无色界天人,彼此连看都不必,只要彼此意念一动,就生下一代了。

若把描写三界天人这一部分佛经资料集中起来,当作小说写,变成一部新的宇宙生命观,一定很吃香,也很可观,可惜我们没有兴趣这么做。

修持到达初禅,才能往生欲界天,何以如此?因为在初、二禅之间的人,欲念还没有完全断,只不过最后那欲念属于思惑了,只是风流而不下流,看看,觉得很美而已,没有邪念。这是情,情属于思惑,一样是贪瞋痴。

说到痴,古代高明的文学家,如清朝龚定盫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怜花,多美好的句子。又如宋朝黄山谷的诗:“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这两句诗,若拿佛法来看是思惑,是感情思想上的烦恼,是生死的根本,轮回的根本。当然这已经升华得多了,欲念是最粗的,所以欲念不断,不能证果。

如何断欲?佛只先教我们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有几大功德:第一,不易昏沉;第二,断睡眠;第三,断情欲;第四,身体清明。

断欲除了这个方法以外,佛没有教别的,但是断欲是最难的,很少人真正能把欲断了的。年轻人打坐,刚刚把功夫做得好,情欲就来了。没有情欲时,打起坐来,半在昏沉半睡眠。这怎么办?要靠炼气,所以,十念中第八项“念安那般那”,非常重要。
6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佛教有两大宗派,特别提出炼气以求定。一为天台宗的调息、数息、听息(参考书籍:摩诃止观;大止观、小止观;六妙门);另一为密宗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大师,他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强调,做功夫要注重调息。尤其红、白、花教更注重炼气;所谓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等,炼好了以后,才能证得菩提。

为什么“息”这么重要?生命的四大—地水火风,其中:骨头、肌肉属地大,不大好下手修炼;水大属血液,属于液体类,从这一步下手修炼也很难,不过,功夫做好以后,水大自然完全净化了,此时血液流出来是白色的乳汁;至于火大:功夫到了相当的火候,三昧真火发出时,百病皆除,可长生不死。

总之,四大中最重要的是风大,就是呼吸往来的气。一口气接不上来就会死亡,所以气最重要。念头与呼吸有很大的关系;思想越散乱,呼吸就越乱;思想细了,呼吸也跟着细了。到鼻子不呼不吸时,才叫做“息”。所以打坐做功夫,调不好息,谈不到得定;也谈不到止观的止;充其量,只不过有一点影子而已。打坐后身体变好,并不是你方法修得好,是静坐中,无形中在调息,气息变细了,身体便转好一点,如果我们把意志专一起来修持,那效果就更大了。

由初步起修,到证果成阿罗汉,再到成佛,不论大小乘,都不离这个安般法门。佛在增壹阿含经中,由罗睺罗的报告,已露消息给我们,只是我们没注意到而已。

成道不成道暂时不谈,活着能少病少恼,走时干脆利落,不麻烦自己,也不拖累别人,已是第一等人了。借着炼气修气,最容易达到这个目标。炼气只是初步,因为真息并不是气,这个初步的方法,等于靠火柴来点燃一个东西,使它燃烧。所以密宗称之为“燃法”,是靠我们后天的呼吸,来点燃与生俱来,本有的原“炁”使其发挥功能。

有些人打坐时,身子会自然地摇动起来,那是因为身体里头有问题,气在动,走到有毛病的地方,自然就摇动起来,趁现在还健康的时候开始炼,不要等到病入膏盲再开始,就来不及了。

天台宗小止观法中,有一个偈颂:

心配属呵肾属吹 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脏热来嘘字至 三焦壅处但言嘻

呵(管心脏)、嘘(管肝脏)、呼(管脾胃)、嘻(管三焦)、吹(管肾脏)、呬(管肺)。

在空气干净的地方,站着或打坐,用这六字之中的一个,作口形呼气,不要出声音,尽量呼,呼到不能再呼了(肚子瘪进去),嘴巴一闭,让它自然吸。炼得累了,停下来作调息功夫。此时就是小止观所谓“有觉有观”,感觉自己不呼不吸了,非常轻微,杂念少了,慢慢练习下去,身体内部会起各种变化。

瑜珈术洗胃法:吞长纱布,一端吞下,另一端用手拉着,吞至胃,然后拉出。测出胃不好的人,须马上找医生。

洗脑法:干净的水,用鼻吸进去,初练习时,头痛如万针穿孔,练惯了以后,水一吸一喷,由嘴里出来。炼到后来,一吸气,不是只到肺部,同时可以直接进到脑里去,脑子可整个贯通,同时也到脚底。庄子云:“真人之息以踵,常人之息以喉”,一点不错。

洗胃的另一种方法:头仰,舌尖向小舌头里顶,发“呕”欲吐,胃里的脏东西,就会拉干净。

最好能一个礼拜断食一天,光喝水,清理肠胃,身体会健康。

这些都是有为的做法,密宗的宝瓶气、九节佛风,走的是瑜珈术的路子。身体四大不调,想打坐得定绝无可能。气息调整不好,身体也不会健康。同时还要懂得营养,懂得医学。儒家讲: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所以必须发心,样样学问都要知道,这是大乘的精神,各种常识要学,就是菩萨道。相反的,不懂又不学,就是凡夫。

气功做得越好,精神越旺盛,也不会累,然而心会累,关于这其中的道理,以后再作研究。这时妄念少到极点,如果调整得好,妄念根本没有了。妄念没有,思惑就来了。所以打坐时觉得:唉,已经坐很久了,这不是妄念未断,是惑没有断。这两者层次不同,本质则差不多。所以学禅的人,如果连这个道理都参不出来,还叫什么禅呢!光是一个话头是没有用的,学禅要开悟,开悟的人已得无师智,自然懂这些道理。

第二步到达不想做气功时,注意,即罗睺罗所讲:息入则知息入,息出则知息出,身体内的气,像能量一样在动,道家有任督二脉之说,其实是气的作用,任督二脉之说是见惑。

到了息入知入,息出知出,有觉有观的状态时,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在,以为这是妄念没有空的缘故。其实这种心理是矛盾的,再做十年功夫也没有用。这是初步有觉有观的当然现象。以为这是妄念,就是理认不清。拼命想办法除妄念,怎么能得定!怎么能上路!白做了。功夫到了这个时候,要参考罗睺罗的这一段报告。

到息真正充满了以后,可以忘掉身体,进一步求大乘道,再进一步到达: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佛把秘密说了,呼吸的往来是生灭法,是现象,我们的生命都在生灭中,而能使它往、使它来、又能使它生灭的那个,并不在生灭中。那个是本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心的体。所以,炼呼吸时,如走大乘的路线,定中有慧,性风真空,性空真风,然后到达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与孟子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炼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炼息可断去欲念,做到不漏丹。老年人炼息可使阳气重来;有病的人可借此去病,健康长寿。

总之,五千法门无量妙处,就在这个法子里。没有时间对诸位详尽地讲,很抱歉。
7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2:42: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讲

内容提要

听息数息的问题

精气神乐明无念与三界

空假中三止三观

密宗及修气

修脉

生命和宇宙法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18:03 , Processed in 0.10679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