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团队人类起源探索

   关闭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8-24 00:49: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玉器用金属钻床钻孔(图)

来源:新浪   日期:2006-8-12 8:34:39  人气: 279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字体: 字号:        
主题:新石器时代凌家滩玉器用金属钻床钻孔(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不足8厘米高的小玉人上,那个小孔竟是用钻床钻出来的。
  在世纪坛举办的国宝展,自开幕以来已经吸引了4万多人次前去参观,许多观众还一再打听国宝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文物背后还真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昨天,专家披露,展品中一个出土于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不足8厘米高的小玉人上,那个小孔竟是用钻床钻出来的。
 
这批1998年出土于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的玉器是初次公开展出。其中那个白色的小玉人很别致,小人方脸、细长目,双手举于胸部,呈站立姿势。国家博物馆外展部主任杨阳透露,别看这个小玉人只有7.7厘米,但其保险估价竟高达几十万美元。小玉人的背面扁平,有一个很小的对钻小孔,新时期时代晚期的人类是如何在这么小、质地这么硬的玉器上精确地钻出这个孔的呢?专家的回答非常出人意料——当时已经有了钻床和微型钻孔技术。据安徽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敬国介绍,他和台湾地区古玉研究专家陈启贤通过放大50倍的显微镜观看,断定用于钻孔的管钻直径应该只有0.07毫米,比人的头发丝还细,这种工艺只能是类似现代钻床的机械跎具。加上此前凌家滩遗址已经发现冶铁遗迹,所以进一步佐证了当时的生产力非常高。

以下是引用蓬莱九仙在2007-8-22 19:33:50的发言:

望任老师及与张如柏等专家早日完成断代,等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望任老师及与张如柏等专家早日完成断代,等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
[此贴子已经被admin于2009-11-27 15:53:55编辑过]
12#
发表于 2007-8-25 10:16:00 | 只看该作者
在任南先生与张如柏教授的沟通中,张如柏教授提到三星堆玉器上也有“文字”符号,任南先生告张如柏教授:根据《任南红山文化网》文化历史宗教小组对红山诸文化玉器(任南先生红山诸文化藏品诸型制和部分玉器上也有的“文字”符号)的研究,推断佛教经书记载的“种子”字是渊源,佛教《真言宗》对破解红山诸文化藏品诸型制和部分玉器上也有的“文字”符号有巨大启发和助力!
13#
发表于 2007-8-25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dmin在2007-8-25 10:16:36的发言:
在任南先生与张如柏教授的沟通中,张如柏教授提到三星堆玉器上也有“文字”符号,任南先生告张如柏教授:根据《任南红山文化网》文化历史宗教小组对红山诸文化玉器(任南先生红山诸文化藏品诸型制和部分玉器上也有的“文字”符号)的研究,推断佛教经书记载的“种子”字是渊源,佛教《真言宗》对破解红山诸文化藏品诸型制和部分玉器上也有的“文字”符号有巨大启发和助力!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831&page=1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8-25 17:25:00 | 只看该作者

成都理工大学张如柏教授资料

 




15#
发表于 2007-8-25 19:2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7-8-22 12:43:11的发言:
探索用科技手段寻找一个科学的检测方法
几年前,本人在红山文化遗址,有缘捡拾到了几件器物。当拿给一些对红山文化较有研究的专家看时,都被认定为仿品。其主要的原因是,在已出土的器物中,没有类似的造型。对此,使我感到异常的困惑。
但来自现场的真实,总是无法让我舍弃。为此,我将物品送到了国外的专业机构,委托进行了各种相关的分析试验,在经过近半年的分析试验后,得到初步的结论是制作年代大于6000年。遗憾的是,由于试验经费等原因,后续试验暂时停止了。
一个来自第一现场,且又有部分的分析试验,但只能证明这几件的器物。
在广大的红山藏友及爱好者中,同类型、同表象的器物还有许多。且各位都未必可以有条件进行同样的分析试验。且现在的某些人,由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制造出了很多的仿品。
为此,在领导们、朋友们、同好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我放弃了原有的公司及无关的业务。决心在对红山古玉的鉴赏方面,探索出一个科学的方法。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世界史等相关史学,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何处的何处而来<很多史书经中所描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读读山海经.深了去了.

简单点.就论辩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大千世界的自然变化规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块小小的红山玉也是一个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界万物之变是一样的.而这个自然态的变化是仿不了的....任南

几年来走出传统辩玉的圈子.寻找个能用科技方法测石头定代的可能.好在有多年现场采风的东东和石头.先用小镜看后用高倍看.立体扫描镜看.终于发现了能用技术手段下定议的东西.后请教化学专家.岩象?传家.石刻专家.田野考古专家.
 

玉器专家.美术专家.国外同行.海外藏家.国际知名考古专家.国内外地质专家等.历经数年.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质变的次是可定量分析.这个次可不是说玉上的包包.

悟一开.又是一个大千世界

看到很多人都认为现代的科学技术还不能给玉石断代。我想这里有个误区,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上就已经使用科学技术手段为各种材质的石类文物进行断代检测了。像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复活节岛的巨大石像、马雅人的水晶头盖骨等都是通过科学仪器的检测而确定的真伪及年代。只不过因为使用的设备比较昂贵,国内的专业组织也只是部分拥有这些先进的设备,民间机构及民间藏家就更加无缘接触和使用这些设备了。

以扫描电镜观察玉的沁色为例:各种软玉的粒度大致在0.01--0.6mm之间,在电镜下观察,自然沁色,其晶形完好。一般受沁部位主要是在两晶体之间的空隙里产生。而人工染色做沁,是短时间以热与酸为主,所以对晶形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使晶形产生不完整。酸与原晶体间杂质产生酸化物质,在电镜下与未人工做沁处比较,则更可以一目了然。

美国科学家报告,他们新开发出一种石英水合测年技术,能够弥补现有手段在测定古代器物年代方面的不足。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埃里克森教授和同事说,新方法主要基于石英会发生水合作用的原理。各类岩石中几乎都含有石英,人类从文明早期就开始与这种矿物打交道。在塑造雕像或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包含石英的岩石经过切削和打磨后,其表面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与渗入的水分结合形成水合层。利用氮粒子束流测量文物外部水合层的厚度,就可以确定文物的制造年代。 
埃里克森等人认为,新方法较适用于测定距今5万到10万年间含石英文物的年代。而现有技术对这一时期文物的测年效果都不尽人意。常用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一般只适用于距今5万年以内包含有机成分的文物。而另一种钾氩测年法,通常在测定距今10万年到43亿年间的含矿物样本的文物时精确度比较高。 
石英水合测年法在鉴别文物真伪上可能也有用武之地,因为文物赝品表面通常不含水合层或水合层很薄。科学家们说,这一技术甚至还可以用来测定地震裂层等地质事件的发生年代。

1998年4月6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以“科学家对‘巫山人’遗址鉴定证实我国200万年前已出现古人类”为题报道:9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北京图书馆徐自强教授率领考察组,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巫山人”遗址进行挖掘考察时,发现了大量旧石器。经过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院士等权威学者的鉴定,这些在与 “巫山人”同一地层里发现的石器一样,都带有人工打击的痕迹,是古人类所使用的工具,这一结果,再次有力地证实了200万年前“巫山人”的存在。巫山人类化石首先是由黄万波于1985年在龙骨坡发现的。从1988年到1996年,美国Iowa大学、北京大学考古系、中科院地质所等5个单位先后运用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氨基酸测定等3种方法对这些化石进行鉴定,显示其地质年代距今约为200万年。1995年美国古人类学家石汉博士和黄万波合作在权威科学杂志《Nature》第6554期上发表了“亚洲的早期人类及其人工制品”一文,报道了他们的发现。由于当时只挖掘出2件石器,当时学术界对“巫山人”是古猿还是人存在争论,这次最新发现结束了这次争论。权威人士称,这一最新发现不仅把中国人的进化史向前推进到200万年前, 动摇了现有人类进化理论,而且为在中国境内寻找更为古老(200万到3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以及文化遗存,从而揭开人类起源之谜,提供了更为扎实的科学依据。

                                                                                                                任南


[em17]祝贺又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16#
发表于 2007-8-25 21:36:00 | 只看该作者

望任老师及与张如柏等专家早日完成断代,等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在任南先生与张如柏教授的沟通中,张如柏教授提到三星堆玉器上也有“文字”符号,任南先生告张如柏教授:根据《任南红山文化网》文化历史宗教小组对红山诸文化玉器(任南先生红山诸文化藏品诸型制和部分玉器上也有的“文字”符号)的研究,推断佛教经书记载的“种子”字是渊源,佛教《真言宗》对破解红山诸文化藏品诸型制和部分玉器上也有的“文字”符号有巨大启发和助力!

17#
发表于 2007-8-25 21:4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ong在2007-8-25 19:25:46的发言:

[em17]祝贺又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em10][em10][em10]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4:49:00 | 只看该作者
 从红山文化的性质分析,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尚待解决:

    一、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文明层次很高的文化,它又是独立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的考古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那么,它们的源头在哪里,何时产生,发展历程如何?

    二、红山先民是以游牧为主相对定居、经常迁徙的民族,因此,红山文化分布地域广,文化积层薄。这与红山文化文明层次高显然是一个矛盾,处于这种生活状态的人们如何在短期内建造方圆几十里,有王国象征的坛、庙、 冢 统一的人文景观?又怎么可能制作出大批文化品味很高的精美玉器?

    因此,红山文化给人们的感觉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考古专家苏秉琦等曾推断:红山文化必有其更早更深的历史渊源。 杨天佑先生即是通过一大批与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工艺与玉质等方面有共性的史前玉器的研究证实红山文化确有其前身的一个史前超文明的存在。这一批玉器制作工艺精湛,艺术水平高超,文化内涵深广。它们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完全覆盖了红山文化玉器,显示了存在一个地域广阔,时间上限在一万年以上,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奇特,文明程度很高的史前文化。 杨天佑先生称其为“泛红山文化”,与该文化相应的玉器群称为“泛红山文化玉群”。
李恭笃任任南红山文化网顾问
    
[ 作者:admin    转贴自:原创    点击数:169    更新时间:2006-8-17    文章录入:admin ]

李恭笃: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曾任辽宁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是我国早期参与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人员之一,具有丰富的原野考古实践经验。

李恭笃:1938年09月15日生于河北阜平。中学时代在北京七中读书。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在辽宁省博物馆,后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研究员。他怀着探索东北古文化的激情,离开了苦读5年的北大校园来到东北边陲,扎根塞外,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不断奋进的道路。1973年,为了寻觅我国北方中华文明的踪迹,冒风沙、战寒暑,跑遍了昭乌达盟(“文革”期间昭盟一度划为辽宁省)的山山水水,沙丘草原。在配合沙通铁路修建工程的考古发掘中,在敖汉旗发现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小河沿文化,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极大关注。1980-1993年间,配合辽宁省观音阁水库建设工程,在太子河上游,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涉激流,攀峭壁、探岩穴、挖遗址,一干就是10多个春秋。谁没有一个繁杂的家,谁没有儿女常情,谁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但他以超人的毅力,把一切置之度外,不畏艰苦、逆境,终于经过数年的求索,于1983年夏,又在该县马城子村洞穴内,发现了马城子文化。这一早期新青铜文化的爆光填补了辽东地区战国以前原始文化的缺环,促进了东夷族文化史的研究。30年来,他以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进取,在广袤的辽河东西两隅,发现了两个考古学文化,与高美璇及同志们合作,撰写了辽宁第一部考古专著《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墓》,《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发表考古报告和论文百余篇,为祖国的考古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老说他要用他几十年积累的考古经验,与任南红山文化网携手,共同把红山文化的研究与探索进行到底。

  • 上一篇文章: 探索史前古玉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李恭笃任任南红山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4:54: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贴心情
    杨天佑先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30 13:35:50编辑过]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4:55:00 | 只看该作者
     
    周南泉担任任南红山文化网顾问
        
    [ 作者:admin    转贴自:任南红山文化网    点击数:263    更新时间:2006-5-24    文章录入:admin ]

            周南泉,男,汉族,1936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市,祖籍广东。
      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同年供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
      1972年调入故宫博物院,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特别是古代玉器的研究、鉴定和陈列展览工作,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等卷条目的撰写;先后参加《中国美术史》(王朝闻主编)部分章节、《中国美术全集》玉器卷等国家组织出版的重点图书的撰写与编著。
      曾在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物总店、故宫博物院、陕西省文物总店、山西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广东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民族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地质大学、新加坡收藏家协会、台湾古玉文化研究会、香港珠宝学院等文博单位和院校授课、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先后应邀赴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古玉学术交流、讲座、授课和鉴定等活动。主持故宫《中国古代玉器馆》等大型展览十余次。
      现任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常委,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暨学术委员会、评估委员会委员和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珠宝玉器鉴定组组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新加坡收藏家协会、中国古玉香港学会顾问。
      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 下一篇文章: 周南泉为任南红山文化网题词

  •          
  • 2006年11月7日任南老师与故宫博物院专家在一起:左一:故宫博物院专家张寿山老师,左二:故宫博物院张淑芬老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南与故宫专家在一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30 13:37:07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1-25 12:17 , Processed in 0.1191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