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略释六度中之第一度——布施,第二度是持戒。佛教中最重要的是戒,什么是戒呢?戒是‘止恶防非’,止恶是停止一切的恶事,防非是提防所有的过错,也就是‘诸恶莫作’——所有的恶事都不要做,‘众善奉行’——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 我告诉你们一件事:小时候,我是不懂算数的。一有钱就给了人,有一块钱给一块钱,有两块钱就给两块钱,这在一般人来说,是不是太愚痴了呢?其实这是帮助人,帮助人就是利人,利人就是菩萨发心,菩萨发的心是要对人有利益的,自己忍苦而劳,受点委屈都可以,这种利他的心就是菩萨心,菩萨心就是‘众善奉行’。 我们不要只愿盘算著这一回我有没有吃亏?有没有上当?看看自己有没有占著便宜?一切事情总要算算自己的利益,总想要占便宜,但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吃亏了,所以我们应该为人家打算,不应该为自己打算,持戒的目的,也就是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那么,戒有多少种呢?戒有很多种,基本的有五戒,在家学佛的皈依三宝之后,若想往前进一步,就要受五戒,受了五戒之后再前进是受八戒、十戒;受十戒就是沙弥了,受了沙弥戒后要正式做出家人,就必须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比丘尼则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也有戒,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重的犯了不能自行忏悔,轻的犯了还可以改过自新。 佛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向佛请示:‘佛在世的时候,佛是我们的师父;佛入涅槃之后,我们以谁为师呢?’佛陀便告诉他们说:‘我入涅槃之后,应以戒为师。’ 所以,在家人要受戒,一定要向师长求,授戒也是一定从比丘受,在佛的戒律上比丘尼是不能授戒的。戒也有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很多的名称,任何人要想修道就一定要受戒,守护清净的戒体就好像守护摩尼宝珠一样,例如终南山道宣律师,因为持戒持得精严,便有天人来送供,可见持戒是最要紧的。学佛的人如果不守戒,就等于一个瓶子底下有了洞,水一装进去就漏掉了,要是能守戒,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无漏。 这个楞严法会是一个最苦的法会,也是最难的法会——由清早六点到晚上九点钟,有人说:‘到学校里也没有这么多的课程呀!’可是,我们是个了生脱死、行解相应的学校,讲楞严经就是解,坐禅叫行,解行并进,这才叫脚踏实地。我们要躬行实践的去做,一点也不能马虎,一点也不能骗自己,你若骗人也就是骗自己。为了将来能有最大的功力来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所以,一定要解行并进。 现在我举个比喻:一个盲人和一个瘫子,两个人住在一起,另外还有很多人都来帮他们的忙,于是便有很多人住在这间房子里,有一天,其他的人都出去游玩了,他们不是去学楞严经,而是去钓鱼、买东西……等等,凡是世界上所有的事,他们都想去做,只留下那个瞎子和瘫子在家里。 说来真巧,有天这房子著火了,怎么办呢?瞎子看不见,不知往哪儿跑;瘫子虽看得见,却是有腿走不得,你说这不是很危险吗?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善知识来告诉他们说:‘你们两个都可以逃离这个火宅,只要瞎子的腿借给瘫子用,而瘫子的眼睛借给瞎子用,怎么借法呢?就是瞎子背起瘫子,由瘫子为瞎子指示方向。’经善知识这么指点,于是两个人都逃出这座火宅了。 我举这个比喻,大家可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其实不是说你们是瞎子、瘫子,连我也是瞎子、瘫子,我们都是瞎子、瘫子的,因此,这也不是说你,也不是说我,但也说的是你,也说的是我。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自满:以为自己已明白很多了,以为自己智慧大了,既然如此,请问你为什么又还没有成佛呢?就因为太自满了,以为已学得了许多的知识,其实学什么就被什么障碍,有了障碍,也就成不了道了。 现在,诸位把你我他的思想放下,把这个思想平静下来,把自己的心念空了,要做什么呢?装无上的妙法呀!如果每一个人能把自己心头的杂念渣滓清除了,然后听经,这样便会一闻千悟,容易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