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读《大佛顶首楞严经》,《任南红山网》破探寻红山古玉道路上的障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02:33: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种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梵语,中译为‘智慧’,什么叫智慧?一般人都以为世人的聪明就是智慧,其实不然,聪明是世间智,智慧是出世间智,好像一般的科学、哲学、声光、电化……等等,所有的这些科学都叫世间智慧。那么什么是出世间的智慧呢?那就是成佛的智慧!

成佛的智慧也不止一种,而是三种,为什么这个‘般若’没有翻译过来呢?因为它有三种含意的关系,这在五种不翻的译规中,属‘多含不翻’的缘故。那么这三种含意是什么呢?第一是文字般若,所有一切经典都是文字般若。第二是观照般若,是用观照的智慧来反闻自性,这叫‘回光返照’,观是观察,照是光明普照,你能以观察所得的光明智慧,来照破自己里面的黑暗,照得干干净净,这便是观照般若。另外,还有一种最不可思议的般若,便是实相般若,什么叫实相呢?实相就是本经所讲的‘了义’,了义就是实相,实相无相,可是无所不相,这种的境界你若明白了,就和佛做邻居,离佛只有一步了。不过这种境界说是很容易的,要去证得却是不容易的,虽然不容易,便我们也要想办法往这条路上走,不然就永远不能到达;成佛说复如是,需要勉为其难,中国有一句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中国的梅花是十分芬芳的,不像美国的不香,为什么会这么香呢?因为它受得住冻,所以非常之香。

说到实相般若,是不是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呢?不是的!每一个众生都有这种般若,都有实相智慧,只是像本经中所说的‘密因’——没有把它显现出来而已,因此,原是自己本有的家珍,还不知道。自性的般若,乃是本具的实相,但因自己不了解,以致变成一个世间上的平凡人了。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见所有一切相,都是假的,你若能在这有相上而知道它是无相的,就是见到佛了,亦即你明白了这个法的本体,寻到了法的根源,便等于见到佛一样。所以,这个般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固有的智慧,我们要把智慧的宝藏打开,才能显现出我们的本来面目,这好比金矿里藏著金子没有人知道,有些人虽知道了金矿却不去开采,还是等于不知道一样。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必须动用人工努力去开采!而这个每人都有的金矿就是实相般若,如果我们不发勇猛心去精进修行,就等于知道了金矿不去开采一样,如此焉能取得金子呢?必定是得不到的。

以上说的是六度。那么,什么叫做波罗蜜呢?事情成功圆满了叫波罗蜜,你要学佛,终于成佛了叫波罗蜜,譬如你肚子饿想要吃饭,吃饱了叫波罗蜜;你想要睡觉,躺著就睡著了也叫波罗蜜。忍辱也是波罗蜜,持戒、精进也叫波罗蜜,禅定是波罗蜜,布施、般若都是波罗蜜。中国有一种水果叫波罗,也称波罗蜜,是甜的,因此,什么事情做圆满了,得到甜的果,就叫‘波罗蜜’,因此菩萨所修的六度,也叫六度波罗蜜。

每一个人都可以学菩萨发心,行菩萨行,做菩萨事,那就是初发心的菩萨,菩萨是不自私的,并不是我做菩萨你不能做,你不能和我相比,不是的!我们不但可以做菩萨,而且还可以做佛,‘一切众生,皆堪作佛’这句话,相信现在大家都明白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02:34: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种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梵语,中译为‘智慧’,什么叫智慧?一般人都以为世人的聪明就是智慧,其实不然,聪明是世间智,智慧是出世间智,好像一般的科学、哲学、声光、电化……等等,所有的这些科学都叫世间智慧。那么什么是出世间的智慧呢?那就是成佛的智慧!

成佛的智慧也不止一种,而是三种,为什么这个‘般若’没有翻译过来呢?因为它有三种含意的关系,这在五种不翻的译规中,属‘多含不翻’的缘故。那么这三种含意是什么呢?第一是文字般若,所有一切经典都是文字般若。第二是观照般若,是用观照的智慧来反闻自性,这叫‘回光返照’,观是观察,照是光明普照,你能以观察所得的光明智慧,来照破自己里面的黑暗,照得干干净净,这便是观照般若。另外,还有一种最不可思议的般若,便是实相般若,什么叫实相呢?实相就是本经所讲的‘了义’,了义就是实相,实相无相,可是无所不相,这种的境界你若明白了,就和佛做邻居,离佛只有一步了。不过这种境界说是很容易的,要去证得却是不容易的,虽然不容易,便我们也要想办法往这条路上走,不然就永远不能到达;成佛说复如是,需要勉为其难,中国有一句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中国的梅花是十分芬芳的,不像美国的不香,为什么会这么香呢?因为它受得住冻,所以非常之香。

说到实相般若,是不是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呢?不是的!每一个众生都有这种般若,都有实相智慧,只是像本经中所说的‘密因’——没有把它显现出来而已,因此,原是自己本有的家珍,还不知道。自性的般若,乃是本具的实相,但因自己不了解,以致变成一个世间上的平凡人了。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见所有一切相,都是假的,你若能在这有相上而知道它是无相的,就是见到佛了,亦即你明白了这个法的本体,寻到了法的根源,便等于见到佛一样。所以,这个般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固有的智慧,我们要把智慧的宝藏打开,才能显现出我们的本来面目,这好比金矿里藏著金子没有人知道,有些人虽知道了金矿却不去开采,还是等于不知道一样。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必须动用人工努力去开采!而这个每人都有的金矿就是实相般若,如果我们不发勇猛心去精进修行,就等于知道了金矿不去开采一样,如此焉能取得金子呢?必定是得不到的。

以上说的是六度。那么,什么叫做波罗蜜呢?事情成功圆满了叫波罗蜜,你要学佛,终于成佛了叫波罗蜜,譬如你肚子饿想要吃饭,吃饱了叫波罗蜜;你想要睡觉,躺著就睡著了也叫波罗蜜。忍辱也是波罗蜜,持戒、精进也叫波罗蜜,禅定是波罗蜜,布施、般若都是波罗蜜。中国有一种水果叫波罗,也称波罗蜜,是甜的,因此,什么事情做圆满了,得到甜的果,就叫‘波罗蜜’,因此菩萨所修的六度,也叫六度波罗蜜。

每一个人都可以学菩萨发心,行菩萨行,做菩萨事,那就是初发心的菩萨,菩萨是不自私的,并不是我做菩萨你不能做,你不能和我相比,不是的!我们不但可以做菩萨,而且还可以做佛,‘一切众生,皆堪作佛’这句话,相信现在大家都明白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02:35:00 | 只看该作者

佛教全部藏经,共分为十二部:第一部是长行部,在经上分一行一行,很长的故叫长行。第二部是重颂部,是重复的再把经义说一遍,把长行经文重说,是为重颂。

第三部是授记部,在经典上提及佛为某一个菩萨授记的,如:汝于某某劫,应当成佛,名号为何?寿命有多长?教化众生有多少?在什么国土里……等等,都预先说明,这叫授记。好比释迦牟尼佛是然灯佛为他授记的,当释迦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遇到然灯佛,曾经布发掩泥,他看见然灯佛从一条非常泥泞的路上走过来,于是便将自己的头发打开,铺在积水的泥路上,让这位老和尚走过,以免污泥沾染到这位老比丘的双脚,谁知这位老和尚就是然灯佛,他看到这么虔诚的供养,就欢喜了,便道:‘如是,如是。’意思是:就是这个样子,你如是,我也如是,如是个什么呢?就是行菩萨道是这个模样,因为然灯佛过去行菩萨道也是这样子的,故认为是对了,于是便为释迦佛授记:‘汝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此,今生释迦佛就成佛,由于释迦佛的诚心感动了然灯佛,所以这位古佛就给他授记。

第四部是因缘部,由于种种的因缘而说种种的法。第五部是譬喻部,是以某一件东西比喻某一件事,来说明佛法的妙处。

第六部是本事部,释迦牟尼佛或叙述他前生的事,或讲述某一个菩萨前生的事迹。第七部是本生部,是说释迦佛今生的事迹,或者是某一位菩萨今生的事。

第八部是方广部,方是四方,广是宽广,表示所说的法极广大精微。第九部是未曾有部,这是从来没有说过,而现在才说的。第十部是自说部,是未经请法而佛自己放光动地的开演这个法。第十一部是孤起部,亦称讽诵,是在某一部经中与前文不相连,且与后面的也不生关系,而孤单独立的偈颂。

最后是论议部,是针对某一项佛法的研论博议,以上一共是十二部,所以有首偈子说:‘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大家如想详细研究,可以参看大智度论,里面对十二部经的分类有详细的解释。

这十二部经是不是个别分开的呢?不是的!其实每一部经都包括这十二部,这不过说明经典中具有这十二部的体裁及内容而已。

其次,讲到十门分别:

第一门是总释名题,第二门是启教因缘,什么是教?圣人契下之言日教,如佛菩萨用以教化众生所说的话,是为教。到底怎么会生起此教的呢?这需要具有因缘,此因缘是由众生来的,如果没有众生就没有佛;如没有佛也就没有教,故教乃为众生而设,其因缘是要令众生了生脱死,故而有教。

释迦牟尼佛就是为了使众生了生脱死而示现于世,在法华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死问题,生从何来?死住何去?这道理不明白即有生死,明白了就不会有生死,释迦佛到此世界来就是为了令众生知道怎样有生?怎样有死?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02:36:00 | 只看该作者

来到这个世界的众生,都是奔波劳碌,辛辛苦苦,他们为住而忙,为蔽体的衣服而忙,为充饥的食物而忙……他们忙碌地劳作,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要工作呢?’一般人都会同答说:‘为了三餐。’不管是中国人或外国人,每个人都是为了生活的问题而奔走忙碌,但是却没有人为生死而忙,更没有人会去想一想:我为什么到这个世界来呢?我是怎么来的?从什么地方来的?也不见有人见面时会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来了多久啦?……’真是连自己来的地方都忘了,去的地方也忘了。释迦牟尼佛看见人把生死大事忘记了,故到这个世界来提醒我们,必须要注意及研究这个问题,是以,法华经方便品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何谓‘开佛知见’呢?一切众生,本来具有佛的知见,本来的智慧和佛是一样的,只不过像金矿一样,尚待开发,然后本性才能显现,必须如法修行,才可以把真金开采出来,真金之中,是没有渣滓的,如掺入杂质,便不是真金了。

那么,我们本有的佛性、本有的智慧,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我们每个人的烦恼里面,由于每个人都有烦恼,故个个都有佛性.只是未能显现出来,因而成为烦恼罢了。

现在打个比喻:烦恼犹如一块冰,佛性好比是水,水有湿性,而冰也具有湿性;水是智慧,冰即烦恼,由此可知,智慧与烦恼同是含藏佛性的。

现在,再来比喻它的作用,水柔不会直接伤害人,而冰硬却能伤身害命,比如一盆水泼到你身上来,你只觉清凉,却不会伤及身体;但如把一大块冰往你身上掷,就会打伤你,甚或置于死地,这便是智慧与烦恼的分别。例如人起了烦恼即会生嗔心,继而破口骂人,使他人也生烦恼,但有智慧的人说出来的话,令人听了会心生欢喜,甚至连原有的烦恼都一并消除了,这就是冰与水,亦即烦恼与智慧的不同处。假如我们将烦恼变成智慧,那便是返本还原,因为冰可化成水,水也可以成冰,因此不能说众生不是佛,佛不是众生。其实,佛是众生的佛,众生是佛的众生,这只是一种转变,若能明白你的自性便是佛性,就能把烦恼变成菩提。

菩提即是觉悟的道理,觉悟些什么呢?悟到一切都无所执著,若有所执,就不会觉悟。觉悟的滋味怎么样呢?是把烦恼断了,到没有烦恼、没有无明时,就现出智慧,因而得到解脱,这叫开佛知见。

还有‘示佛知见’,示即开示,佛的知见开发了,还必须用一番功夫,怎样用功呢?像开金矿一样,需要工人去工作,一点一点地把泥土挖开来,还须专心去淘洗,把真金淘出来,所以必须指示众生怎样去得到真正的精金,这是示佛知见。然后,又要悟佛知见,得到了指示,必须依法修行,如实用功。比如天天坐禅,有一天使会豁然贯通、突然的开悟了,开什么悟呢?是真正的了解,会觉得:哦!原来是这样,原本是这么一同事!于是人生的问题便明白了,这是悟佛知见。

佛的知见,不像我们众生的知见,整天尽打妄想,生出执著心,谁对我有一点不好,就生出烦恼心,其实,你若对人家好,怎会有人对你不好呢?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有人对你不好,因为不是人家对自己不好,而是自己对人家不好,这叫做‘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才会响。’在悟佛知见之后,便是入佛知见,须勤谨专修,回光返照,待光照到了心里去时,整个智慧也就开现,这是入佛知见。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02:37:00 | 只看该作者

佛说法凡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为众生说法,教化众生,这是指佛所说法,一代时教的大概而言。若以本经来说:‘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这部经的因缘有六种:

第一因缘是‘恃多闻,忽定力’,恃乃仗恃之意,仗恃什么呢?仗恃多闻。多闻是多所见闻,如读经听法多,知识也多,好像阿难便具有多闻的机缘与能力,佛所说的法因他常随侍数十年,每一法会所说的他都记得住,真是过耳不忘,这叫多闻,也称博闻强记。因所记取的道理多了,便有所仗恃,故说恃多闻。忽定力,是忽略了定力的重要,阿难就是这样,以为能广闻知见就够了,因而不重视定的修养,不去用功参禅,不晓得打坐是行,听法是解,所以我们必须解行并进,互为相应,才是正途。希望各位既重多闻,尤重定力,双管齐下,勇猛精进,这样,当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殊胜境界。

这部经乃以楞严咒去解救阿难而引起的,一天,阿难独自出去乞食,遇到摩登伽女,那时的摩登伽是外道,她会一种咒术,名先梵天咒,由于见到阿难生得英俊,便为她的女儿用咒术迷惑阿难,供其淫乐,阿难因定力不够,于是不由自主,眼看将要破淫戒了,那时佛陀知道了,即敕文殊菩萨用楞严咒救回受迷的阿难。

当回到佛前,阿难便痛哭流涕地说:‘(我)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因此恳请佛陀,告诉他十方诸佛是怎样修行而得以成正果的。故本经的因缘是为了阿难仗恃多闻,忽略定力,引起佛陀广说诸理,来破他的迷执。

第二因缘是‘警狂慧,护邪思’,警是警告,警告具有狂慧的人,狂慧是天生的聪明,但却不务正道,反而藉他的智慧去做害人的事情,而且思想邪恶,不加改正,甚至更运用其智慧去掩护他的邪恶思想,即所谓护短。简言之,是警告有狂慧的人,护持他那不正当的思想,亦等于警告那些做糊涂事的聪明人。正是:

‘聪明乃是阴骘种’:由于前生有些德行,所以今生就聪明了。

‘阴骘引入聪明路’:为什么会聪明呢?是因为曾做过很多善事,阴骘即是人所看不见的好事。假如做了件好事便鸣锣击鼓地大事宣传,这就不算是阴骘,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做了好事就到处告诉人,那便不是真的行善,只不过贪图一个善的名而已。‘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做了恶事,却恐怕人家知道,这就必然是件大恶事。

‘不信阴骘恃聪明’:因为现在聪明了,便用不著广行阴德,也不再行善了,只是专运用那些小智慧,于是

‘聪明反被聪明误’:终于,被那小聪明贻误了自己,不再往好的方面去精进,而渐渐的堕落。

由此可见,大恶的人,如回过头来便成大善;相反的,大善土也会因堕落而转为大恶;具有狂慧的人常会做出颠倒的事情,是因为有了邪恶的思想,本经就是要纠正这些人,让他们走上正路,回复正确的思想。

第三因缘是‘指真心,显根性’,这部楞严经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那么,指人的什到心呢?是直指真心!真心,是看不见的,或说:我知道我的心生在体内,形状像倒挂的莲花。须知那个不是你的真心,只是一个肉团心,它不会有什么作用,只不过是维持躯体生存的一种机器而已。如果认为它有更大的功能,那么,何以人死后,其心虽在,但已不能起什么作用了呢?这足以证明肉团心并非真心,故知真心乃本有的佛性,它不在身体之中,也不在外面。关于这方面在讲到经文时,会说得很详细,其中也会提及十番显见,见性才是我们的真心。

因此,这部经的其中一个因缘是要指明: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我们的真心是不去不来,不动不变的,同时,它的本体也没有染污,故明示真心实相,显出根性本然,乃本经的第三个因缘。

第四因缘是‘示性定,劝实证’,修定的法门很多,即使外道也有他的定力,但其间的差异,却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们必须修正定,而不是邪定,外道与小乘所修的是邪定,而不是正定,如不修正定,那么不管修到什么时候,也是不能成正果的。关于性定,有两句话很重要:‘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我们修行时遭遇到种种魔障、业障的出现,是因为性还未定故,性若定了,则什么魔都会被降伏的。

魔有很多种,据本经所讲,即有五十种,其实可说是很多很多的,有天魔、地魔、人魔、鬼魔、妖魔………等等,都是从各方面来扰乱禅定。其因是由于我们在末成佛或未信佛之前,与所有的魔王同是一家人,互为眷属,而现在要与他们分家,去修禅定了,他舍不得你,于是便从中扰乱,障碍你的修行,因此,如果定力不够,就会被魔的境界所转而跟魔跑了;若定力具足,则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如如不动是定力,了了分明是慧力,能有定慧的力量,则什到魔也动摇不了你,反之若没有定力便会到魔的家乡去,成为魔子魔孙,辗转不已了,这是很危险的。

外道所修的定力,因不知性定的重要,反而从末梢上著手,光在自己的假躯壳上用工夫,头一件是错把自己的心识作真心,所用的功,即使有一点寂灭的境界,都是不实在的,犹如用一块石头把草压上,这可能暂时使草不能生出来,但把石头移开了,草仍然会长出来的,因此如不把妄想的根截断了,就不能了生死。禅宗里头讲的‘念佛是谁?’这个话头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彻底地把妄想的根清除掉,这样,有一天使会豁然开悟。假如用妄想心去修道,就好像煮沙欲成饭,一无是处,纵修尘劫,亦难脱出轮回。

上面所提的魔,只不过是外魔,此外还有自心魔;外魔还易于消除,而源于自心所生起的魔却难以消除,例如病魔:记得我年轻的时候,曾说过两句狂话,我说:‘人人都怕魔,我是魔怕我!’谁知说了不久,魔就来了——那是病魔,经过一场大病,终于变成我怕魔了。由此可知,修道的人切勿信口雌黄,不要胡言乱语,必须一心修道,不要用人的心,而要用道心,亦即是要修性定、修实证,不要老在虚妄之中打转,比如乱打妄想:或者以为自己成佛了,于是乎在坐禅之间便觉得放光动地,或在坐禅中看见佛来为自己授记,说:你快要成佛了。……这些都属妄念,或魔的境界,而不是实证。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02:38:00 | 只看该作者

释迦牟尼佛证果,是在菩提树下,他坐了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开悟了,于是他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在他未证果之前,天魔曾来试验他,变成美女,在佛前施以诱惑,但佛当时在定中,未为所动,因此才得以证果。故我们欲修实证,必须要有性定,性不动摇,所证的果才是真实的,不然则成邪定。

第五因缘是‘销倒想,除细惑’,倒想是颠倒之想,不是正确的思想,故阿难回到佛所,虔受教示之后,曾感动地表示:

‘妙湛总持不动尊’,总持乃梵语‘陀罗尼’,即咒之意,不动尊即楞严大定的表现,整句合起来是对佛的赞词。

‘首楞严王世稀有’,意思是首要的楞严大定是世间稀有的法门,怎么的稀有呢?因它能: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意思是说:销除了我无始以来,生生世世的颠倒思想,而且不需经历三祇百劫,便顿悟真心乃是本具的法性身,亦即是如来藏性,不必久远的经历,便已获致了。

什么才是颠倒想?其实,我们世间所有的人所想的都是颠倒想,故楞严经出世的因缘是要销除我们的巅倒思想,因此称‘销倒想’。除细惑,除去世人微细的、眼睛所看不见,耳朵所听不到,心里所想不出的那些微小的迷惑。如果一念不觉,便会生出三种细惑,所谓‘细惑如尘,自性如镜。’现在我们犹如明镜之上沾著无数的微尘,故神秀大师有一首偈颂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曾经有人说:这首偈是不对的,但我认为是对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本具菩提的种子,故身好像是菩提树,人的本性真心犹如明净的圆镜一般,故说要时时勤拂拭,即是需要时常修行,并劝勉行者不要让明净的真心被世尘污染了,正是:‘今日擦,明日净,擦来擦去如明镜。’所以这首策励行人勤谨修行的偈颂是对的,是开悟前的人所应予遵循的。但是,对六祖大师来说呢,就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由此偈颂,可见是开悟后之作,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一念不生起,佛性自现;六根一动,心光障蔽,如被云蔽。故为众生销倒想,除细惑,即是本经一大因缘。

本经第六因缘为‘明二门,利今后’,首句的意思是令众生明白平等与方便这两种法门,平等法门乃一心万法,原本无差,平等一相的意思;方便法门为权宜之法,意即不是实在的,而是在实法之中善巧运用,属暂时性的,而实法则永远不会变易,故说法有权实两门,时以权巧方便,导之趋入实法。

举个例子:好像释迦牟尼佛的‘空拳度子’,他抓著一个空拳头,去救度一个小孩子,起因为有一个小孩子往井边爬去,差不多要掉到井里去了,如果掉进井里去就会淹死,叫他回头,他是不会听从的,因此,释迦佛便抓著他的拳头说:‘我这手里有糖,你快点回来吧!我把糖给你。’小孩子听说有糖吃,于是便爬回来了。这是不是佛在打妄语呢?不是的!佛陀对众生施教,常用这种权巧的方便法门。

‘利今后’的今,可以指为佛在世的时候,也可以指为现在,以致于将来的一切众生,因为大家都可以得到这个利益,得到法的灌溉,故称‘明二相,利今后。’这是十门分别中之二——起教因缘的第六因缘。

由于上述的六种因缘,故有这部楞严经之说,而此部经是以平等与方便这两个法门说法的,平等法门是实法,方便法门是权宜之法,佛以此二门教化众生,令诸众生离苦得乐,终证佛果。

第三门是‘藏乘摄属’,也可以说是藏乘分摄。藏即三藏,分为经藏、律藏,及论藏,三藏又属三无漏学,亦即‘戒、定、慧’。经藏属于定学,律藏为戒学,论藏乃慧学,在中国的经典上常看到‘三藏法师’这种称呼,便是指这三藏。经藏中所宣说的,多数是教人修定,例如此部经便是教你修禅定的,故这部经是有关定学,属于经藏,但其中也兼及戒学与慧学,只是不多,故说它是以定学为本,如前面所说:‘示性定,劝实证’,便是此部经的宗旨。在经文中,说及了四种清净明诲,这是讲戒,但演释不多,故此部经不属戒经,也不专论慧学,只是以戒慧辅导定学而已。

说到乘,什么叫乘呢?比方轿车,车有大小,小车只能自乘,如脚踏车,故称小乘,小乘乃声闻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菩萨乘犹如大车,可载很多人,所以佛所说教,有大小乘之别。而这部经为教菩萨法,乃诸佛所护念,属大乘所摄,故是一部大乘的经典。

为何说这部经是教菩萨法的呢?因为有些阿罗汉要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阿难从摩登伽女的家回到佛所,乃启请释迦牟尼佛,指示他过去一切如来所修的菩提道,于是,释迦佛答覆他所问的,说道:‘这种法就是菩萨所修的法。’故这部经是属菩萨乘,而不是小乘法。

第四门是‘义理深浅’。此部经所讲的道理是属那一家呢?按天台宗的判断,分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藏教是小乘法,属三藏教,所说的经典是阿毗达磨,和阿含经,阿含是古印度语,中文译作无比法,虽说无比法,但仍是小乘法,所以天台判彼为三藏教。那么,什么叫通教呢?意思是前通三藏,后达别教,即前后通达之义。通教之后是别教,与前面的通教和后面的圆教都不同,是特别的。别教之后是圆教,所谓‘藏通别圆’,是为天台宗所判的四教。

按以上天台四教的分析,这部经应归属别教。若以贤首宗的判法,是分为五教,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与圆教。小教即天台所判的藏教,始教就是天台的通、别二教,而终、顿、圆三教都包含在天台圆教中,故五教四教之判,虽名称不同,其义理却是一样的。依贤首宗所分,小教但知人空,不说法空;小教之后,始教为大乘教的一个开始,明诸法空义,而终教则入大乘法的深处,既知人空,也知法空,故人法双亡。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02:38:00 | 只看该作者

提到人法双亡,我倒记起一则公案:

在释迦牟尼佛时,常有人讲去供斋,当佛受供之后,就会给那些斋主说法。按照律仪通常是由斋主向佛稽首顶礼,然后求佛说法,有时佛不在,就请佛的弟子、罗汉等去应供,应供完了也是要说法的。

有一天佛领著大比丘众去应供,只留看一个小沙弥看门,这时又来了一个斋主要施供养,但是佛及大比丘们都赴斋会去了,于是那位斋主便道:‘只有你一位沙弥也好,还是请你去应供吧!’这位小沙弥终于战战兢兢地便跟著去了。

受供完了,这位斋主便毕恭毕敬的拜伏地上,向那小沙弥叩头请法,你猜这位小沙弥怎么样呢?他怕得静悄悄地下了座,跑回佛的住所去了。

这位斋主跪了那么久,都没听见讲什么法,便偷偷地抬头一看,只见座上都空了,就在这刹那之间便开悟了,究竟他开的什么悟呢?是悟到人空法空,当时顿然觉到:‘噢!原来是这样,但是,光开悟还是不行呀,需要去求印证才是。’便赶紧跑到祇树给孤独园去,找那位小沙弥印证。

那位小沙弥,逃回去之后便连忙躲到自巳的睡房里,把房门拴上,原因是怕那位斋主来找他讨法债,要他说法,谁知刚锁好了门不久,斋主便已登门找他来了,而这个无法可说,缩成一团的小沙弥也因此急得开悟了,他也悟到了人空法空的道理。

这正是因缘一到,焦急和欢喜都一样可以开捂,当境界来了,则水流风动,钟声铃响,都可以开悟,就像煮饭似的,需要等到机缘成熟了才可悟入,只要能专心一致的修行,毋急毋躁,毋怠毋荒,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所谓圆教,是一切圆融无碍,交互相摄,就像我们念佛,一声南无佛,便即回向一切的众生,念佛应为大家念,为众生念,这就是圆融无碍。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带看弟子们到一个国家去,而那儿的国王臣民都不欢迎、也不供养他们,后来等到摩诃目犍连尊者来了,这国家的国王大臣,以及诸老百姓,都恭恭敬敬的给予欢迎,并且悉心供养各种所需,这么一来,佛的弟子们大感诧异,不明所以,认为盛德如佛,到了此城都不受欢迎,亦无人供养,反而他的弟子目健连却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这是什么道理呢?因此便请问于佛。

佛遂向徒众解释说:‘这是因为在过去生中,我和他们并没结下善缘,而目健连在往昔生中,为一樵夫,有一次遇到一窝蜂来螫他,他曾对这窝蜂念了一句“南无佛”,并发愿说:“请你们不要螫我。我将来得道,当先来度你们成佛,千万别起这个恶心害人。”因此,蜂子也就不螫他了。而这窝蜂轮转至今,成了这个国家的国王臣民,那樵夫也在今生修成比丘,往昔曾发过愿来度他们,故今日相遇,便受到热烈的欢迎和礼遇,这都是夙世的因缘所造成的。’

所以我们修道,就应该与一切众生结缘,当眷顾他们,发愿度化他们,同登彼岸,共成佛道,所谓:‘未结菩提果,先结众生缘。’这是很要紧的,这乃是大乘菩萨的发心,不要成为一个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了汉,正是:‘欲结菩提果,广结众生缘。’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众生就是佛,如对众生好,即是对佛好,你若把一切众生看作佛,则众生也会把你看为佛;若把众生当作魔王,则众生亦把你当魔王,这等于带著有色眼镜看人,你看人是有色的,人家透过你的有色玻璃看你也一样。所以我说:众生之间,就好像互通了无线电,是共相连系的。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02:39:00 | 只看该作者

这部楞严经,它的意义讲过了,但是在理的方面,究竟是深是浅呢?它的理就广大海那么的深,而大海又有多深呢?在大海之中,它的深度是不一的,这是依学人的根基及其所能收摄的而各有不同。由于经典的理深,故我们所能摄取的智慧才会大,所得的定力才会坚固,是以称为一切事究竟坚固。此部经中深奥之理,也如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获得多少,端视你的根性,而它却是浩浩然,不增不减。

十门中的第五门是‘能诠教体’,什么叫教体呢?为什么要有教体呢?凡佛所说法,都有它所依的教体,这部经所教的体是:声、名、句、文。在文殊菩萨启请释迦牟尼佛说:‘启请如来,出现于世。’如来出现于世所说的教义是什么?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即指娑婆世界,声、闻就是教体之一,但是单以音声,不成教体;因为风也有声,水也有声,故乃有名、句、文之说。声为佛所说法之音,由此言声而生名目,有名目即生句读,从句读便成文章了,故声、名、句、文,为本经的教体。

依贤首疏起信论的说法,则略分为四门:上面所说的声、名、句、文为随相门,按万法唯识的旨趣,是以唯识为教体,故称唯识门。然识心无体,此经所说,一一皆归如来藏妙真如性,故声、色二教,皆以归性为教体,名归性门。再者,为剖明前三门之理,心境理事皆相无碍,互摄圆融,随相门属境,唯识门属心,合成心境无碍。又随相、唯识两门属事,归性门属理,而成理事无碍,故曰无碍门,而为本经的教体。

第六门是‘所被机宜’,是属于教化众生所契的机。此部经所教化的是什么众生呢?是‘情与无情,同缘普化’。主要的是声闻、缘觉,及有学,声闻是闻佛言声而入道的,修苦、集、灭、道四谛法。缘觉有两种:(一)生于佛世之时,修十二因缘悟道的。(二)生于无佛出世时,藉现事缘而悟道的,亦称为独觉,独觉的行者,住在深山幽谷里,隐于岩崖洞穴间,静观天地万物之生灭现象,因而悟道。

这部经正是教化声闻、缘觉这两类当机,且又教化有学的行者,如四果罗汉、菩萨等,若到了佛的果位上便是无学位了。此外,还教化一种定性的声闻——不顾意回小向大的,不定性声闻就能回小向大。本绝的宗旨是使之回小向大,即由声闻经缘觉而趣入菩萨道上去。这四类小乘人都属本经所教的当机众,皆当受教化,发菩提心,成菩提果,故本经可说是无机不被,无人不度的。

第七门是‘宗续通别’,宗崇曰‘宗’,乃‘崇尚’之意,宗之所归即‘趣’。佛所说的教法,有权乘、实乘之分,权为短暂,实属永恒,权乘的法门多谈因果,如二乘人之专说因果,则因是宗,果是趣了;而实乘方面乃讲悟入,那么悟便是宗,入即是趣了。又如本经以阿难当机问难,佛教他回小向大,此是宗,待他从闻思修而达致极果,便是趣,故这部经,实乃通于佛道的宗趣,不若小乘经典,仅拘限于二乘的权宜教法,而未通于佛果,此为宗趣通别。

第八门是‘说时前后’,这部经是佛在什么时候说的呢?佛说法四十九年,有教无类,循循善诱,观机对病,化导有时。但以此部经的义理因缘,却系通前达后,宗趣圆融,而致各家的疏判注释,莫衷一是。就以此部经之开示回小向大说,应在方等之期,然就波斯匿王年龄说之,彼与佛同年,经中波斯匿王曾自述行年六十又过于二等,则其时又当属般若之会了,如从多方面的经义教理看,均为引摄,导进菩提;则时维中转,教在方等,该是比较善适,至若排异强诤,这又何必呢?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02:42:0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我们需要戒酒呢?这里给各位讲一则故事:

有个人发心学佛,并受五戒,唯独好酒,且恶习未除之余,一天举杯欲饮,却苦无下酒之菜,适见邻鸡,搜啄而来,乃大喜过望,捕而烹之,这么一来,只为杯中物,转瞬间接连地犯下了盗戒与杀戒,迨畅饮之余,邻妇过门查询了,此君复频频摇首,口口称无,更于酒气翻腾之下,见美色而起淫心,竟强而污之,由是,妄语戒及淫戒也一并犯了,事后,拘于官,绳于法,系于囹圄。你们看!只为一点小毛病,便使一个佛子接二连三地把五戒全犯了。此乃因酒能乱性,到时身不由己,即胡天胡地,而招致大祸临头,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各位不可不慎,也不可不戒!

受戒,应怎么受呢?并不是自己看看书上所说的,怎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就算受了戒,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随便的,也不是在佛前上了炷香,或烧几个香疤,就算是受戒了。而是必须请求一位高僧大德,为你正式地依法主持,说戒作证,授你戒体,才属受戒,然后更需依法修行,这样,才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此部经的宗旨,是教我们修习坚固大定,因为修定便可智慧大开,如果没有定力,便得不到慧力,没有慧力,又怎能学佛呢?那么,定力又从何而来呢?乃是从戒而来,平素不滥于情,而用道心处事,是为定;修定,源于受戒守戒,方能在修行之中,与法相应,获致法水的灌溉,而得以欣欣向荣。

沙门共分四类:(一)胜道沙门,凡修行证果的,如证阿罗汉,或证菩萨果等是。(二)说道沙门,凡宏法利生的,像我现在给各位讲经,称做宏法,能使一切众生得到利益的,便叫利生。(三)活道沙门,凡精持戒律,注重修行的,即所谓以道过活之意。(四)污道沙门,凡开斋破戒、违背佛律,对佛教有所染污,而生毁坏,甚且令一般人不生信心的,便属有污佛道的出家人了。

‘般剌密谛’是主持翻译这部经的人,梵语为名,华言‘极量’,意谓智慧、才能,均极丰富圆满。为什么称他做译主呢?因为当时一同进行翻译这部经者,不止他一个人,而是聚集很多法师大德,一起工作的,谛师乃此译场的首座故。

‘译’者,变易之义,意即从梵语转易为中文,这位主理翻译的谛师,当时是在广州的一座大寺院——‘制止寺’进行工作,故在历明传译这一门中,先提到他的名字。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在谛师主译的译场中,有一位助手,是来自‘乌苌国’的‘沙门’,名叫‘弥伽释迦’。乌苌国也是当时古印度的一个国名,是前阿输迦王的花园,旧称乌场,在印度北部的地方。弥伽释迦,中译‘降伏’,这位元法师是助理语音翻译的工作、确定由梵音变易成华语的适宜词句,他是担当译场要务的一员。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罗浮山’,是广东省名山之一,‘南楼寺’是‘沙门’‘怀迪’法师所住的地方。在怀师的师父为分取这法名的时候,望他能精进用功,故用此名,因怀者抱负之意,迪者进取之谓,具有常怀精进、刻意修行之义。怀师学问渊博,平素广览群经,深研佛典,融会贯通,兼擅梵语,故能当证译之职;虽然,般剌密谛与弥伽释迦两师均谙梵华语文,但是,缘于甫抵华夏,犹恐未适,为得以彻底明了,故特用一位中国法师,来协助参证译文,以求尽善尽美。

不过,在最近的经本中,就没有提到怀师的名字了,古本上是有的,至于为何略去呢?则无从查考,但我希望以后我们研读或讲演这部经时,仍该知道这位担任证译的法师。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菩萨戒’共有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是修学菩萨道的戒法,亦属大乘的戒法,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应受的戒。梵网经有云:无论国王百官,在受位时,都应受菩萨戒。房融以宰相之身,因深明佛义,因以佛作父,以菩萨为兄,而于受戒后自称为‘弟子’。

‘前’即以前,‘正议’在史册中称正谏,官名也,是对朝政国务任谏议之职,故亦称‘谏议大夫’,又称‘言官’、‘大夫’,官职之谓也。

‘同中书门下’的同字,具有两义:(一)兼同之意。即说房相兼掌‘中书’及‘门下’这左右两相府的事务。(二)共同之谓,意乃与同僚等共理职事。中书,是职掌帝言御劄。门下,为主理政务。

‘平章事’,平即平均,章是彰显,事乃事务,串起来的意思是:均理政事,彰显法度等务。

‘清河’地方名,也就是房融的家乡,‘房融’,人名,姓房名融,有子房琯,他们父子均先后官拜宰辅,房融的事略极少,有之多出自其子琯的记载中。

‘笔受’是以其文笔,润色经文之意,使章名语法,文理词义,同致佳妙故此,楞严经的行文措词,都极为优美,堪称诸经之最,各位如有志研学中文,这部经亦足为你们的范本。

第十门是‘别解文义’,这是将全经的含义,析别分解,都判三分,计:(一)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这一分判,始于晋朝高僧道安法师,因后秦主苻坚曾挟十万师之众,直取襄阳,以得亲近安师为乐事,故后人提及安师时,亦称‘苻秦道安’。

‘初序分’,属于经前的序介起缘,‘正宗分’为阐明经中的宗趣,‘流通分’是经后劝信与流布的文字,安师这一分判,曾得证于亲光菩萨的佛地经论,由是可知,梵华高德,所见雷同,故以后的法师皆依此判,而经弘教化。

以上所讲的,都属经前方便,现在我们循此三分,正说经文。
20#
发表于 2007-8-11 11:29: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网管将佛顶首楞严经》宣化上人经题详解在《任南红山文化网》为大家上传!

[em27][em27][em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1 11:33:50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2 22:44 , Processed in 0.0644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