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38|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怀瑾先生开讲《楞严》破“五阴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20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在前面

“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

然而楞严译文文词古奥,使佛法义理,愈形晦涩,学者往往望而止步。现转南怀瑾先生的一书,期望能有利于各位学子。

砒误之处难免,致歉之余,请参见原书。

内容提要:走火入魔、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这几次上课,就像上市场买菜,菜买好了,等于材料有了。希望同学们听课时,把我的意见听懂了,自己来求证修持。我讲课向来不预作纲要,随机而说,因材施教,希望大家都能够走上修持的道路。
 前两次上课的纲要是见地、修证、行愿三种。修定祇不过是修证中的一项而已。定是世间共法,为佛法、外道所共有。佛法的不共法不是在定,大家注意!不要把「定」当成佛法,这个观念要认识清楚,佛法的不共法是「慧」。定是修持的一种,但是修慧不离于定。换句话说,外道都做得到定,你学佛怎能做不到!释迦牟尼佛说:佛能通一切智,彻万法源。佛能通达一切万法,为天人师。你既然要学佛,当然也要学会定。
 上次讲到修持方面的事相,普通称为做功夫。大家记得吧?我讲课有些学生记不下笔记,以为没秩序,真冤枉,我不过从引证中又举例引证;虽然离开了,但仍在所讲范围里,还是又会转回来。你们做笔记就做不下去了,其实内容是很有条理的。
 前两次上课纲要:由事相到四加行纲要,再转入这里。如果般若不够,佛法也成魔境,即执着成「我」。譬如五阴境界--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等于可能发生的五十种阴魔。有人打坐一听到走火入魔,就吓住了,当场就入「魔」,坐不住了。其那里来的火?那里来的魔?魔由磨字变来,根本就没有一个魔。好比全世界说鬼,其观念还是离不开人类思想的形态。即如天堂、神仙,西方与东方的观念都一样。你意识里有鬼,鬼就来了。「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走火入魔是你心理思想搞错了,自己制造的,你自己「磨」自己而已,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罢了。
 所谓走火入魔,是武侠小说乱写的。为什么说到这个?因为我们引用五阴境界,每种都有十种魔境。其实,不止十种,佛只说大原则而已。现今社会人类心理,文化发展,都是一些魔境,大家没有看清楚。一个是佛经,已经太古老,被它困住了;另一个是太现代化,没看清楚。两个综合起来,就知我佛如来大慈大悲,都已经说过了。如果我光讲那五十种阴魔,就得花掉好几个月,只好暂时略去。
 上次介绍色阴境界时,提到坚固妄想以为其本,佛把妄想分析得很清楚。有人不懂坚固妄想是什么意思,大家到过精神病院吧?形成精神病的那牢不可破的病态心理,就是坚固妄想的一种。严格的说,扩大范围来讲,所有的色阴境界,都属于坚固妄想。必须要色阴尽了以后,才能破这个范畴。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受阴尽了以后,是什么境况。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打坐觉得舒服,不久腿麻了,这些都是受阴范围。脱离了这个感觉状态,才是受阴尽。尽并不是像死人一般,而是感觉快乐的、舒服的、与宇宙虚空是合一的,形容不出,我也不想形容,因为你们没到这个境界,无法懂。
 受阴尽了之后,虽然还没有到达漏尽,但心已能离开形体,如鸟出笼,达到菩萨的意生身。你们听了莫妄想,如能达到这一步,到美国不必买机票,说去就去,但别人看不见你,你却能看到别人。(众笑)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到达这个境界,如人说梦话,梦中说话很清楚,很有条理,但说过就忘了,必须问旁边的人,旁人再告诉他详情。佛比喻人可离心,但自己作不了主,等于梦中说话,自己好像懂,又像不懂。到达这个境界,还是思想功能的范围,还离不了意识境界,属于想阴的范围内。换句话说,你妄念还是在动,只不过这一句话,佛没有说出来罢了。接着: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其本。
 超越了想阴的境界,这时觉明的心性上,就好比没有了尘垢。如果心里都不动念了,浮思杂想也没有了,那么,觉明的心上,就好比没有了尘垢,这时才能开始谈了生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怕死,不知道从何而生,更不晓得死到那里。此所谓前途生死两茫茫。如人在黑暗中怕鬼,其实不是怕鬼,主要是「怕不知道」。等你知道了鬼是怎么回事,就不怕了。
 如果这一念想阴尽,就知道如何生来,如何死去。小乘罗汉可了分段生死。什么是我们的分段生死?就是诸有漏,善不善等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应,而得的三界六道果报。这种果报有分分段段的差异,所以称为「分段生死」。所有具见思惑的一切凡夫,都在分段生死中。
 六道轮回,也就是我们的分段生死。罗汉可以了分段生死,但非究竟,因为还未了变易生死,只是请假而已。(所谓变易生死,就是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到达菩萨境界时才能了变易生死。所以,如果你想下次不来了,那有那么容易!阿罗汉也祇是能请长假而己。
 此时做到不动念了,但是要注意下面那句:浮想销除。很多学禅的人,就落在这个境界中,以为这就是究竟。所以禅宗很容易落入小乘境界,守着那个空,以为就是道。虽然讲是讲大乘,事实上是很难的。大乘以行愿为主,见地、修证为辅。行愿谈何容易!好难啊!
 功夫到此,也不过是「融通」,妄念要到了另一境界时,才会没烦恼。这时不过是浮面的妄想融化了──浮想销除,还是离不开妄想的作用。佛交代得很清楚,这时还是属于思想功能的范围。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麤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色、受、想、行、识五阴,等于五十种境界,照佛经的道理来说,有几千万种之多。所以一般人的心理, 都是不正常的,说不正常不太好听,所以称一般人为:颠倒众生。
 想阴尽的神通大啦!首先是宿命神通。当年大陆上有一个和尚,一念专精,持恒如一,可影响物理世界,叫我皈依他,但不皈依。神通是戒律所戒禁,不能玩。违戒的话要挨香板,后来他的膀子都被打掉了,再赶出山门。为什么这样严格?其中是有道理的。
 什么是想阴尽呢?心经上告诉你: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到那里去了?转了。唯识不是告诉你,转识成智吗?其实讲穿了没有用,害了后来的人;不讲穿也害人。所以佛说:不可说!不可说!最好闭嘴不言,因为太难了。
 上面讨论的都是想阴的范围。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如来密因:因五阴的中心是「想」,「想」与「思」在唯识学中是属于五偏行,最重要的。所以你把佛经融会贯通了,三藏十二部都挑出来,一部一部的去搞,钻进去,爬不出来的。能爬出来的就会说:「不过如此」。不过能钻得出来的人不同了,这是闲话。现在告诉你,想阴尽就是这个境界。
 再进一步是行阴境界。在想阴尽之后,平当梦想消灭,心经上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与楞严经中梦想销灭,语句上有相同之处,但两个所比喻的不同。心经是讲实相,楞严是讲修证,主题不同,所以不要乱扯。
 如何叫梦想销灭呢?例如「圣人无梦,愚人无梦」,睡眠中有梦、无梦姑且不管,因为很多人睡醒来就忘了。至于说妄想没有,会讲话、会做事、「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此心平平静静,学禅的人能做到这样吗?不能!意见多得很。真正达到想阴尽者,才能做到梦想消灭,悟寐恒一。睡着与醒着一样,做到没有?可以说没有半个作到。真能做到时,睡在那里舒服得很,自己打呼噜都听得到,只要睡一个钟头,相当于睡七个钟头。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就是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睡觉,心中粗重没有了,那多可爱!当时憨山在台山顶上的一大光明藏,比起这个来,就差得远了。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
   修行人到达这个境界,看世间万事万物,好得很,就好像在大圆镜中看这一切一样。此时「时人看眼前一枝花,如梦中相似。」所以读书人看这类经书,那里能懂?这是讲功夫境界,如灯光般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交感相应,答复过就算了,就没有了。了罔陈习,看世界一切事情都是虚幻,到手就了,过了就没有。他也发脾气,发完了,屁事都没有。你不对,他骂你,是你该骂,过去就没有了。不像一般凡夫,一点事都在心中计较。
 这时,过去的习惯都改变过来,只看到自己生命有一个东西。一个什么东西?「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真有个东西。我说一句事相上的话,你功夫到了时,真觉得生命上有个东西回转到身上来,既非灵魂,又非物质,绝对唯心,他能生万事万物,也就是传大士那个偈子:
  有物先天地 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 不逐四时凋
 这个来了,你爱如何便如何,心境绝对可以控制。楞严经无法描写那个东西,就叫作精真,不是生理精虫那个精。换句话说,生理的精虫卵子,那个东西变化来的;一切细胞一切神经等等,也都是他变化出来的。所以你没到达那个境界,讲修定两个字,免谈!
 但是,到此也不过是刚刚开始,才开始修行,不能算成功。所以,学佛是科学的,一加一等二。这个一还没有到,不要吹!佛经这部分还看不懂,功夫到了,你才看得懂。
 精真也就是百丈禅师所讲:「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就是这东西。但是你研究禅宗,一般所谓的找到了「这个」,见到了「那个」,那个地步并不就是佛,那只是认得了走入佛的路线。即使像楞严经这里所说,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之后,也是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还没有成佛。实际上想阴尽了,还是妄想。
 想阴尽了,进入行阴境界的现象:
 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这时你看到生命类别多了──一共有十二类众生(又简称十种异生,诸如胎生、湿生、卵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十二类别的生命。)到了这个境界,可看到十方里所有的生命种类,看得清清楚楚。同时见同生基,看到我们这个生命的原动力,也就是一股生的业力的根本,有个东西在动。换成唯物的比方,好比科学中看到原子,有个原子在动,虽然其形不同,各有各的形状,但其根本结构,都是原子。而这个心物结合的生基,好像电能一样在动。
 最近报纸提到无性生殖,有人问我可不能,我说可能,在理论上可能,在科学上做不做得到,那就不知道了。有一个刚从国外回来的同学说,不要受骗这只是骗骗钱,事实上做不做得到,他本人也不信。
 佛学上讲,欲界天的生命靠两性,靠情欲。不管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命都有一个东西在动,这个东西犹如野马,这个野马不是一匹马。庄子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就好比阳焰,有如光影。我们的业报身、我们的生命,就由一个共同的生基而来。熠熠不是有形象的发光,是形容移动投胎来时,闪动着,也就是中阴身、行阴的境象。有时,有定力者,忽然看到有个影子在你面前闪动,就是一个中阴身来投胎,当然他不是找你,只是路过而己,很快就过去了。
 清扰,在一清清静静的境界中,一个扰乱的动力。 浮根尘,你眼睛一揉,马上星光点点,这是生理受刺激而发光的一个虚幻现象。这个现象要加以追究,不追究就相信的话是胡涂。
 究竟枢穴,在行阴境界中的修行人,功夫到这里,正是「行阴」。「定」不必靠打坐,就在定中,每个生的来源都知道了,清清楚楚。连自己生命的那个动力,心物结合的那股动力,都清清楚楚。这个境界,叫行阴区宇,行就是运动。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就是宇宙永恒地在动,中国文化是如此活泼,无一不动。不动,宇宙就毁灭了。有人说,打坐是静。其实入定才是大动,到了这个行阴区宇,就清楚的看到一股生灭的动力。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不起波澜作用,宇宙归到那个大静态中,还超越过这个大静态。形容为澄水,变成波澜不起,「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扬下天风。」出家人对中国文化要特别努力,把清修时的记录保持下来,可观得很。这诗就是这个境界。「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也是这个境界。这就是行阴尽的境界。佛给你一步一步,一个程序一个序地解说,无法躐等,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没有办法让你躐等的。修持到达这里,可超越众生浊,可解脱生命的生死根本。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这还是个大妄想,他并没说这个大妄想不对,注意!这就是「密因修证」,要把握这个经题,秘密在这里面,佛并没有说这个妄想不对。不过佛叫你认识清楚,把妄想变成坚固妄想,是色阴境界;变成虚明妄想,是受阴境界;变成融通妄想,是想阴境界;变成幽隐妄想,是行阴境界。但那个不变的在那里?
 释迦牟尼佛的佛学,真是一大辞典,他的字字语语,都是好极了的。幽隐妄想,把妄想提升进入另一种状态,幽隐深远,不可限量的深,深到了「隐」,引发了不可知意念的功能。
 你看!妄想可使它起坚固作用、虚明作用、融通作用,也可使起幽隐作用,所以研究佛经要特别注意。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沈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己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这就是唯识的境界,实际上,五阴也就是唯识所变,都是唯识所生。楞严经解释这五阴的作用,与唯识法相所解释的方向不同。大家要配合起来参究,才能融会贯通。但这只是勉强这样说而已。
 由行阴转到识阴境界时,是当行阴尽了,阳极阴生,又进一步即转入识阴境界。行阴境界也有十种魔,到了识阴中,不称为魔,而称作外道。
 什么是外道?四果罗汉声闻、缘觉,在佛法上都算是外道。因为他们没有透彻证菩提道果。所以,从这个观点看,也都是外道。这是根据佛说的。因此有些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不能成佛,因为生生世世爱好搞思想,永远搞下去,要好多劫才可以转回来。佛并没有说这样不对,而是可怜他们,被思想学识这个东西困住了,永远在那里转。但是他们不会到下三界里去,如楞严经所讲: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搞思想的人是向上走,如果是被情欲牵着走的人,就会往下堕。
 所以我常说,许多读书的知识分子,夫妇间及家庭间,常常处得不太好,都是因为太过于向思想上面发展的缘故。佛经上讲几分情、几分想,会堕落生在何处。照此说来,一切生物乃至植物,也都是有执着的。
 到了行阴尽时,这宇宙世界真的可以了了吗?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旧译为人或众生,新译是「数取趣」,即在六道轮回中常常不断的在生死轮回。 )在这时,因「因果报应」而来还帐、算帐。这时,行阴尽了,中阴身的重点在那里,自己都可以知道,这一股力量吸不了自己,一般人则一吸就走。到了行阴尽时,就可以向这个生死请长假了。
 有人打坐,坐不到多久就坐不住了,不是腿麻,就是觉得坐不住,或者想看看表。行阴的作用,是坐久必动,或是仁者心动。信不信试试看!参禅的人处处都是话头,参看看,为什么?为什么六点钟起来的人,每天六点都会按时起来?因为他的神经比较执着,这些日常事都是学问,都是话头。佛能通一切智,彻万法源,不可一事不懂,事事胡涂。
  到了此处,这股感应的吸力就断了,这时生死还不能作主,但有些人能作主,有些人或作一半主。有人入胎不迷,住胎迷;有人住胎也不迷,出胎迷。我过去曾经有一友人,他在入胎出胎还有点记忆影像,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这个境界,不过感应悬绝,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快要大彻大悟了。等于天快亮,看看有一点曙光出来。这时身心六根清净,不会向外面跑,而进入了无所入的境界,就是楞经观世音菩萨讲到证入耳根圆通法门: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此时,身心通达,十二类众生生的根本,有了「观由之本」,不去投生,可以留在自性本位之中,就如傅大士那首偈颂所讲的:
有物先天地 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 不逐四时凋
 这就是进入解脱生命的识阴区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1 10:27:39编辑过]
2#
发表于 2007-7-20 12:03:00 | 只看该作者
看您的文章最累。[em26][em26][em26]
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19:53: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看《大乘广五蕴论》的第一段。
    

 

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煖性。风轻动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注意啊,梵文的语法与中文相反,与英文一样,都是倒装句。按中文的语法应该写成“色蕴云何”才对。色蕴是什么呢?色蕴就是四大种,以及通过质量互变,由四大种所变化、所构成的“色”——物质与能量。这个色后面还有解释。
     

“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煖性。风轻动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四大种包括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这里的“地界”,不是讲地方的界限,而是指“地大”的范围。“水界”是指液体的这个范围。“风界”是指风大的范围。地是属于固体的,具坚固性。水具有湿性,火具有煖性,风具有轻动性。四大各有其范围,各有各的特性和功能。
     

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含藏了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比如这个录音机,是人造的化工产品,它有燃烧的功能,所以有火大的种性;温度高了,它可以变成软软的液体,所以它也有水大的种性。依次类推,它还有地大和风大的种性。即便是水果,像西瓜,也可以燃烧,也含有四大的种性。实际上,基因本身就具有地、水、火、风四大种性。
     

这个研究起来很细致很科学的,但科学最终一定要归纳到哲学的高度。所以当今世界的科学很需要与哲学再来一次会合,但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0 20:17:48编辑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19:54:00 | 只看该作者
《楞严经》所讲四大
   

关于四大,《楞严经》解释得最清楚了,以风为例,《楞严经》讲,“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同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也就是说,四大的本体、那个“性”本来就是空的,而只有真正空了,才能生出妙有,空与有是分不开的。四大本来清净、自然清净,它充满法界,无所不在,而你能了知的那个量,取决于你智慧的大小,依赖那股业的力量,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物的功能很大,这是《楞严经》秘密的秘密,多少次讲《楞严经》我们都没有讲这些,因为一般人智慧不够,听不懂。他们研究《楞严经》,只注重七处征心,只知道在心性方面一功夫,弄不清楚物的这一面。
    

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什么叫作“应所知量”呢?比方说,你功夫好,定力高,你的功能就强,所知量就大。再比如说,你在那里叫:“哎呀,我的身体好痛啊!”旁边人叫你忍一下,轻点叫,那个旁边的人不晓得你痛的程度,你的所知量知道你自己痛的程度,他的所知量不知道。再比如说,小乘罗汉修到最高成就,可以证到空,可以解脱了。他认为那就是究竟,这是他的所知量,他只到达这个程度。菩萨境界的所知量就不同了,就超过这个了。真正到了大彻大悟、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就连“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戏论了,那个所知量又不同了。像你们现在听课,听同一个理论,同一句话,每个人理解的深浅也都不同,也是“应所知量”的不同。
    

“宁有方所”,意思是这并不是死板一定的。“循业发现”,各人的业力不同,智慧不同,理解的就不同。气派大的、智慧高的人了解得就多。

5#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19:56:00 | 只看该作者
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五蕴论,我们修行学佛,以及任何佛法以外的旁门左道,乃至魔道,一切的修持都离不开五蕴。根据佛法的归纳,生命就是一个五蕴。不管你是修持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还是小乘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都是以五蕴为基础。    
在这里先为大家定义几个名词。五蕴就是五个范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六根是根据五蕴分析出来的,指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识指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与六根相对应的外在世界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应六尘,中间靠六识起分别作用。六根、六尘、六识加起来一共十八,叫十八界。之所以叫,是因为六根六识六尘各有它们自己的范围与界限。与眼相对的是色,与耳相对的是声,与鼻子相对的是香臭,与舌头相对的是味道,与身体相对应的是饱饥冷暖等,与识相对应的则是各种各样的思想情绪,它样各有各的界限。好比说,耳朵不能看色,鼻子不能听声。所以十八界也就是我们这个肉体生命与外在物质世界发生的作用。六根、六尘合在一起也叫十二根尘。是新译,梵名塞建陀,是积集的意思,有蕴藏、含藏在里面的意思。也有人翻译成五阴,是旧译,有盖住的意思。就好像说众生清净光明的佛性被盖住了,不是阳面,而是黑暗、无明这一面。两种翻译都对。浓缩归纳来讲,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作用都属于五蕴的范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谁都会念,谁都没有办法把五蕴空掉,所以说有般若极难。我们现在研究这个做功夫的课题,会把许多秘密揭穿!因为我们不注重佛教的形式,好像随便就把秘密都跟你们讲了,你们不要因此而不晓得珍重啊!你们没有多大的因缘和福报听到佛法,现在听了,要晓得回报给世界,发心把中、英文都整理出来。不能整理出来,罪过无边啊!这里严重告诉你们,不要轻易听过去。

    
说色蕴

    
我们先介绍色蕴。用现代的话来解释,色蕴是物质的、物理的,包括地水火风四大。所谓四大也就是四种大类的意思,地是坚固性的,水是温性的,火是热能,风就是气,是动性。两千多年前,科学还不发达,佛就简单的把色蕴归纳为四大。严格来讲,还应该加一个空大,一共是五大,但一般只提四大。

    
整个五大是属于物的方面,四大是物质的,空大已经接近物理的了。注意,我们可以看见的天空的那个空是有相的空,属于色法(色蕴),不是般若的空。我们身体的气、脉、血、热能,乃至拙火,都属于色蕴的范围。

    
讲到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一般人以为只有心是不生不灭的,其实物也是不生不灭的!心与物同等的功能!一般人把这一点都忽略了,或者根本就不清楚。诸佛菩萨也没有直接讲这一点,现在我直接明白的告诉你们,物的功能也非常伟大。

    
虽然物的功能很伟大,对修行来讲,注重的还是唯心的一面。但是,这样讲并不是说心与物是对立的,心与物其实是同一个根根,是一体两面,用中国的哲学观念来讲,就是心物一元。但是,世界上的凡夫都困在物这一面,跳不出来,都被物所左右,被物转动了。正如《圆觉经》上说的,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第一步都是要解脱物理的困惑,进入心的那一面,然后再用心转物。

    
一般人修行打坐,不管是修持佛法,或者旁门左道,或者魔道,搞了半天,都是在那里玩弄色蕴的变化,没有什么了不起啊!连佛法的边都还没有摸到呢!比如你坐在那里盘腿打坐,不管你是修什么法门,是修显教还是密宗,乃至观想什么东西,反正你是四大这一堆东西堆在那里对不对?你说,我坐起来这里舒服那里舒服,今天有个好境界,很清净,明天境界不好,不清净,这都是在色蕴的范围。所有这些现象都只是说明色蕴在起变化,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佛法,那是你自己认识不清,自己乱加注解,自我陶醉。

    
一切凡夫之所以不能解脱,首先就是因为被色蕴困在那里。不要说佛法,要跳出三界外,就连你自己身体色蕴的三界你都跳不出来。比如说男女性冲动的问题,就与色蕴有关。不是说性冲动完全就是色蕴的关系,而是说色蕴很厉害,引动你的心理起作用。拿我们身体来讲,从脚到横膈膜这一段属于欲界,男女性关系都是从这里引动的;从横膈膜到眼睛属于色界;从眼睛到虚空则是无色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0 19:57:53编辑过]
6#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19:59:00 | 只看该作者

五蕴解脱修证次第之一 

前面讲了五蕴以及四禅八定,现在我们讲五蕴解脱和修证次第。我把《楞严经》的重点和秘密抽出来,取个名字<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你们许多人虽然都读过这个经典,但是怕都没有注意到这些重点,因此就拿原文,带领你们读书。
《楞严经》讲五十种魔境,就是说修持走岔路的境界有五十种。现在人不知道,实际上,像国内气功、特异功能,包括印度、尼泊尔欧美那些莫名其妙的修法,这些魔境,佛当年都已经讲过了。大家看不懂,因为翻译用的是古文。其实佛说的都是有科学根据的。如果把五十种魔境配合现代科学,详细作个说明,对人类的贡献应该很大,但是没有时间去做,这个世界人太多,让他疯一下也不错。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楞严经》卷九---一七九页。)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道场两个字翻译得很有趣。四十年前,一位中国教授在美国史丹福大学教禅学,他翻译了很多禅宗典故寄到台湾,要我给他修改。我看了就头大。修改还不如自己写!他是位老先生,怎么给他改呢?当时我有个学生,年纪比我大,要是现在还活着,已经超过一百岁了。我这位学生曾留学加拿大,我说,你看英文,看完后告诉我内容。他看了就笑:“老师啊,他把禅宗祖师讲的道场译成了坟场。”我说:“他没有错啊。”他是没有错,他小的时候在中国大陆,一定看到过和尚给死人念经,送到坟上,叫做“作道场”。所以他把道场翻译成坟场了。

他当然是错了,什么是道场呢?道场就是修道的场合,密宗叫曼陀罗或坛城。你今天在这个位置上两腿一盘,或者打坐,或者念佛,这里就是你的道场。也不一定讲打坐不打坐,所以佛告诉你,行住坐卧都行。不过,静坐是求证道业方法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姿势,尤其是盘腿跏趺坐,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采用的。

所以这里讲,你坐在道场。你注意啊,他中文翻译得太美了,很容易一下就读过去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不肯用心。“销落诸念”,一切杂念自己不起了,注意不是你把它压下去了。“销落”等于下雪时雪飘下来自己化了,杂念都掉下来,杂念自己清净了。

“其念若尽”如果你所有的杂念都干净了,清清楚楚了,注意,我把念都解释成杂念了,到下一句就清楚了。
“则诸离念一切精明”那么你就内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可不是杂念,不是妄想,很自然的,中间一个杂念都不上来,道家有一句话,“烦恼无由更上心”,此时,外界对你没有任何影响,即使是一把枪顶在你头上,你都没有生气和烦恼,来吧,打死就打死吧!比如参禅、念佛、或念咒,开始时杂念非常多,等你制心一处,专心到某个程度的时候,慢慢杂念没有了,就连念咒这一念也没有了,一切离念,离开妄想。

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如三摩地。”

 一动一静之间,都一直保持杂念自然清净的境界,没有变动。一动一静是讲生活的形态,尤其是在家人,还要去办公室工作,还要做事,在动中也要保持这种境界。或者赶快去办公室一两个钟头,处理完事情回来,再进入这种状态。

“忆忘如一”,不管你是用心去保持这个境界或者不用心去保持都一样。这里的“忆忘”两个字,一个代表用心加上保持,一个不需要用心保持,它反正在这个境界中。“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应该这样入三摩地,这是定境。如果盘起腿打起坐来只是在禅堂有定境,放掉腿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不是修定,那是修腿。

你们应该提问题啊,你们不提,那好,我帮你们提。世尊,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求得制心一处呢?您老人家告诉我,达到这个境界气脉是否通呢?答案是:不用方法。这个《楞严经》所讲的“楞严大定”,等于《华严经》里面讲的“法界自性”。以我们中国话来讲,要“体任天然”任是一切放下,连放下也不要,很自然就达到个境界,这里其实也是讲专一,不过这个专一不像小乘,要加一个什么方法或者念一句佛、咒子或者作一个菩萨本尊的观想等。这里是自然就达到的。体任自然,销落诸念,在智慧里,这就叫做“法界体性自性智”。当然你也可以走小乘的路线,那是别的法门了。

从现代生理科学的立场告诉你,在这个境界上,气脉一定宁静,气住就达到止息的境界,呼吸几乎没有了,但是还有一点,心脉也快要打开了,所以讲心与物是互相影响的,气脉不调和,色身四大没有调好,杂念思想就不会停下来,气就宁静不下来,注意,佛对这个一点没有明说,这是我加进来的,很值钱啊!

7#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20:09:00 | 只看该作者

色阴区宇之鉴别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佛他老人家真是很慈悲,又为你作了一个比喻。他说,到了这个境界,就好像是一个眼睛好好的,没有瞎,没有近视,也没有老花的人,被关在一个黑暗的房子里,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被关到一个极其黑暗的房子里的经验?(有人答:“有,停电的时候。”师答:“关那么一下下不算数。”)       

 密宗有一个方法,叫“闭黑关”只准七天,房间不大,可以通风,里面有床铺,有洗澡的地方,可能还摆一张桌子和椅子,当然还有佛像,你一个人裸体在里面打坐,一点光都没有,这是修眼通,也可以说是修天眼用的。处在黑暗久了,慢慢会有亮光了,那个亮光不是太阳光,不是月亮光,也不是灯光,是真实能看见的光哦!
 
至于这种亮光在物理上叫什么,我现在不告诉你们,要参考现在的物理学、光学的理论。       

佛是说你上面的这个境界,就好比是有眼睛的人处于黑暗里,我给它加上裤子啊衣服啊,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形容得更仔细,你们不要被我的话骗住了。所以现在学佛不懂科学就免谈了,佛都知道这些道理,不过,他老人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不是现在,如果现在他老人家再来说法,就会加上科学了。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佛他老人家真是很慈悲,又为你作了一个比喻。他说,到了这个境界,就好像是一个眼睛好好的,没有瞎,没有近视,也没有老花的人,被关在一个黑暗的房子里,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被关到一个极其黑暗的房子里的经验?(有人答:“有,停电的时候。”师答:“关那么一下下不算数。”)       

 密宗有一个方法,叫“闭黑关”只准七天,房间不大,可以通风,里面有床铺,有洗澡的地方,可能还摆一张桌子和椅子,当然还有佛像,你一个人裸体在里面打坐,一点光都没有,这是修眼通,也可以说是修天眼用的。处在黑暗久了,慢慢会有亮光了,那个亮光不是太阳光,不是月亮光,也不是灯光,是真实能看见的光哦!
 
至于这种亮光在物理上叫什么,我现在不告诉你们,要参考现在的物理学、光学的理论。       

佛是说你上面的这个境界,就好比是有眼睛的人处于黑暗里,我给它加上裤子啊衣服啊,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形容得更仔细,你们不要被我的话骗住了。所以现在学佛不懂科学就免谈了,佛都知道这些道理,不过,他老人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不是现在,如果现在他老人家再来说法,就会加上科学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20:10:00 | 只看该作者

黑暗中那个隐隐的光是有相的光,不是自性的光明,不过于宇宙自性和你自性也有关联。在黑暗的房子里,什么都看不见,可你心里特别清楚。

像我们原来带兵的时候,最好的处罚就是关禁闭,不是正式坐牢,而是把你关在暗室里,一点亮光也没有,一点声音也听不见,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怕哦,当然,如果把我关进去,那我正得其所哉,正好打坐。

这时你的心孤零零的,只有个精性,心里头自己思想都很清楚,可是自性的智慧光明还没有发出来。“心未发光”是说还没有发智慧的光芒,无相的,心里头还没有透亮,没有大彻大悟的那种境界。“如明眼人,处大幽暗”那个黑暗里的亮光是有相的光,是物理的作用。心光不是物理的作用,但是文字只能用光字来形容、来代表。

现在很多学密宗的人,动不动就把“心光”的光看成有相的光,都错了,有个电影里演中阴境界时,也用那么一团光,我告诉大家,这样理解中阴光,人就更难得度了。你以为中阴时还真有一片光明来接你啊,有是有,是“心光”,不是有相的光。像我们常说:这件事情我没有想通,突然灵光一现,我想出答案来了,这也是心光。

佛说到了这个境界叫“色阴区宇”。色阴是身体四大(地水火风)加空大所变化作用范围,还不是道,憨山大师在盘山顶上经行时,看到整个的海天和世界,在一片光明之中,那是生理变化,也是在色阴区宇。

下面佛会讲十种魔境,讲修行过程中的岔路,十种还只是讲原则而已,许多练气功的人,也有一点心得,有时也会有清净的心境,但很容易从这里走到岔路上去,很容易入魔。魔者磨也,就是自己迷糊了。你说没有外魔吗?也有啊!外魔内魔一起来的。这也是在色阴区宇。如果能把十种阴魔配合现代医理和物理讲出来,是很大的贡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0 20:17:00编辑过]
9#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20:10:0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补充两点,要修一个闭黑关的关房很难,需要双重墙壁,不能透一点光,但是空气要流通。这是一。第二,其实,我们现在闭眼打坐就是“如明目人。处大幽暗”啊!不过不是在房里头,而是在爸爸妈妈借给你的这个身体的房间里打坐。这都是在生理、唯物的范围内转哦,都还是色阴区宇的范围。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佛他老人家真是很慈悲,又为你作了一个比喻。他说,到了这个境界,就好像是一个眼睛好好的,没有瞎,没有近视,也没有老花的人,被关在一个黑暗的房子里,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被关到一个极其黑暗的房子里的经验?(有人答:“有,停电的时候。”师答:“关那么一下下不算数。”)       

密宗有一个方法,叫“闭黑关”只准七天,房间不大,可以通风,里面有床铺,有洗澡的地方,可能还摆一张桌子和椅子,当然还有佛像,你一个人裸体在里面打坐,一点光都没有,这是修眼通,也可以说是修天眼用的。处在黑暗久了,慢慢会有亮光了,那个亮光不是太阳光,不是月亮光,也不是灯光,是真实能看见的光哦!
至于这种亮光在物理上叫什么,我现在不告诉你们,要参考现在的物理学、光学的理论。       

佛是说你上面的这个境界,就好比是有眼睛的人处于黑暗里,我给它加上裤子啊衣服啊,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形容得更仔细,你们不要被我的话骗住了。所以现在学佛不懂科学就免谈了,佛都知道这些道理,不过,他老人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不是现在,如果现在他老人家再来说法,就会加上科学了。       

黑暗中那个隐隐的光是有相的光,不是自性的光明,不过于宇宙自性和你自性也有关联。在黑暗的房子里,什么都看不见,可你心里特别清楚。    

像我们原来带兵的时候,最好的处罚就是关禁闭,不是正式坐牢,而是把你关在暗室里,一点亮光也没有,一点声音也听不见,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怕哦,当然,如果把我关进去,那我正得其所哉,正好打坐。    

这时你的心孤零零的,只有个精性,心里头自己思想都很清楚,可是自性的智慧光明还没有发出来。“心未发光”是说还没有发智慧的光芒,无相的,心里头还没有透亮,没有大彻大悟的那种境界。“如明眼人,处大幽暗”那个黑暗里的亮光是有相的光,是物理的作用。心光不是物理的作用,但是文字只能用光字来形容、来代表。      

现在很多学密宗的人,动不动就把“心光”的光看成有相的光,都错了,有个电影里演中阴境界时,也用那么一团光,我告诉大家,这样理解中阴光,人就更难得度了。你以为中阴时还真有一片光明来接你啊,有是有,是“心光”,不是有相的光。像我们常说:这件事情我没有想通,突然灵光一现,我想出答案来了,这也是心光。   

佛说到了这个境界叫“色阴区宇”。色阴是身体四大(地水火风)加空大所变化作用范围,还不是道,憨山大师在盘山顶上经行时,看到整个的海天和世界,在一片光明之中,那是生理变化,也是在色阴区宇。 

下面佛会讲十种魔境,讲修行过程中的岔路,十种还只是讲原则而已,许多练气功的人,也有一点心得,有时也会有清净的心境,但很容易从这里走到岔路上去,很容易入魔。魔者磨也,就是自己迷糊了。你说没有外魔吗?也有啊!外魔内魔一起来的。这也是在色阴区宇。如果能把十种阴魔配合现代医理和物理讲出来,是很大的贡献。 

这里补充两点,要修一个闭黑关的关房很难,需要双重墙壁,不能透一点光,但是空气要流通。这是一。第二,其实,我们现在闭眼打坐就是“如明目人。处大幽暗”啊!不过不是在房里头,而是在爸爸妈妈借给你的这个身体的房间里打坐。这都是在生理、唯物的范围内转哦,都还是色阴区宇的范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0 20:12:17编辑过]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20:13:00 | 只看该作者

色阴解脱 超越劫浊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佛接着打比方说:如果像白天张开眼睛看东西一样,一切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看到天空,看到空灵的境界,这才叫色阴尽。在生理方面,现在气脉完全通了,跳出了生理的范围,这叫色阴尽。  

这段色阴的讨论是讲生理的,物理的,不盖在无明中,发生光明了。到达这个境界的人,不再受这个物理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了,但是还没有成佛证得菩提。为什么呢?因为这还在妄想境界,心念想念还在。但是,也就是靠这个坚固妄想,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你若思想不坚定,学学就退道,那你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呢?虽然这个不是道,不是菩提,可是功夫能做到这一点,那已经不得了啦!

通过定的境界再加上般若的开发,你可以到达色阴尽了,不过这里不用什么方法,只是讲销落诸念,一切杂念都放下,一切都销融掉,进入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这是修大乘菩萨的境界。在这种三摩地的定境里,自然包含了四禅,至于说用那一个定,到这时,连四定这个念都要放下,四禅八定已经微不足道了。但是四禅定的经历就在里面了。所以大可以包小,但小不能包大。从欲界到无色界的三界,四禅八定,乃至小乘的灭尽定,都没有离开第六意识的范围。注意第六意识并不是什么坏东西,转了就变成妙观察智,还是那个第六意识,重要的是看你怎么用。《楞严经》里面讲的十种仙,寿可达万岁,长生不死也都是靠这个坚固妄想,所以从作用的角度来讲,坚固妄想作用很大。当然这还不是菩提道。

为什么我们有色阴区宇呢?因为自从无始以来我们这个生命都在坚固之中,所以叫“坚固妄想以为本”。我们的色阴区宇就是我们这个肉体色法。包括地水风火,我们一入胎,有了这个地水风火的生命,就有这个色阴区宇了,甚至入胎以前,生死中阴的时候也有,在唯识学中叫“法处所摄色”是在意识境界中,自己有个地水风水空的物质观念。好比说,在梦中,本来是个梦,我们还是觉得有个身体,那个身体是法处所生的色,换句话说,自无始以来,我们认为这个身就是我,身见很难忘掉。那么身见又是怎样来的呢?是坚固妄想来的。所以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牢笼一样,把我们困于色阴区宇,就是云门禅师所讲,“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被形体关住了,空不掉。

要解释色阴区宇,达到色阴尽,需要销落诸念,那时就好比十方世界,一切幽暗都没有了。但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一点呢?大乘的方法不是四禅八定一步一步做工夫了,而是用智慧的解脱,就像永嘉大师所说的:“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一步步做工夫,慢慢进去,那是“生因之所生”,所以永嘉大师的方法是不用方法,等于《楞严经》讲的无门为法门,这是真正的大秘密。一般人只是把这些当作是显教的教理,这些都错了。

了因之所了,“了”就是了,放下就是了。换句话说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达,“道”就是“了”,“了因之所了”的“了”是减法,一减一等于零。零就是零。“生因之所生”的“生”是加法。 

在《圆觉经》上佛说:“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众生都错了。把四大肉身误认为是自己,“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把六根六尘接触的反应当成了自己的心,所以身心两方面都认错了。我们今天父母所生的四大之身和六根,都是第二、三重的影子,自性功能本来在那里,没有动过,所以《圆觉经》是很高的华严境界,本来也是佛境界。如果你真正认识到这个色身不过是四大假合之身,一切放掉,管他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乐也好,根本不去理它,那就是大乘根器了。 
     
有人问这时气脉通了没有,有两个答案。第一,你这句话本身就说明你坚固妄想的习气没有变。第二,告诉你,真的放下了,气脉当然就转变了。佛在《楞严经》第三卷就告诉你了:“返观父母所生之身”,回转来看看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若存若亡”,好像有好像没有,几十年,或者一百年,随时都会走掉,我们的身体不过是我们借住的一个房子,如果你真能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自身的体相,不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不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一切放下,就对了。问题是大家就是放不下。比如你们大家学佛打坐,眼睛一闭,坐在那里,都是闷在牢笼里一般,所以禅宗祖师骂人:“黑漆桶一团”,等于一个东西放在桶里,盖住了出不来。一般人打起坐来很难跳出色阴的范围,动不动就在那里做功夫,可见身体这个牢笼很厉害的,色阴的范围很严重。
 
     
如果你的心不在身体上搞什么气脉了,不为它所转了,就像《楞严经》一开始就告诉你的:“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整个虚空在你心里,犹如一片浮云在太空里一样,那么渺小,你的心、本体有这么大,整个身体,整个世界有多么渺小啊,为什么还要管这个身体呢?这样你认识本来之后,再“返观父母所生之身,若存若亡”,就是这样的,本来空的。

不管你是走大乘还是小乘路子,若真能转化色阴,销落到空了,于虚空合一,连虚空也销落了,就像道家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时还没有到家啊!“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打破色阴的牢笼了,算是色阴尽了。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是一个比喻,已经是虚空了,还粉碎什么呢?地球都毁灭了,没有时间空间了,更没有肉体这些观念了,都打破了。

李居士:色阴尽的物理现象或者说标记就是“若目明朗,十方洞开”好像站在高山之顶,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都是亮的,整个虚空都没有障碍了,不像“处大幽暗”的时候,什么都是黑的。

包卓立:“十方洞开”,这种境界是不是暂时的?不修就没有了?像西藏有一些记录,有的大法师曾经有一段时间可以看得很远很远,什么都可以看见,但是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
怀师:真的达到“十方洞开”这个境界的时候,所有的脉统统都打开了,而且这种成就不是暂时的,至于你说的那个大法师的情形,他只是中脉打开了而已,还在色阴范围。气、脉、拙火都是色阴范围。之所以跳不出来,是因为无始以来自已的坚固妄想这个根根没有破掉。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也还是在色阴范围。破这个坚固妄想还是要用第六意识,还是用坚固妄想去破它,这叫以楔出楔。色阴区宇还包括生理,物理方面。下面讲不同的东西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0 20:15:31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25 13:05 , Processed in 0.08964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