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怀瑾先生开讲《楞严》破“五阴魔”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20:3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gaoMG在2007-7-20 12:03:57的发言:
看您的文章最累。[em26][em26][em26]

谢谢!当年(十一年前),也是个夏天,我第一次读《楞严》这部经书时,遇到的“魔障”最大了!读着,读着,文辞对我来讲不但生硬苦涩,但硬啃到底,不知不觉到了子夜,不知从那儿冒出了那没多的蚊子,咬了浑身上下的苞!但由于抱着信古人“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鼓励,硬啃,硬啃,再硬啃!
 

好在遇到怀师的开示,坚信“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古训,才得到了些消息!

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

确然楞严译文文词古奥,使佛法义理,愈形晦涩,学者往往望而止步。现转南怀瑾先生的一书,期望能有利于各位学子。
 

确然楞严译文文词古奥,使佛法义理,愈形晦涩,学者往往望而止步。现转南怀瑾先生的一书,期望能有利于各位学子。
 

请您用茶!您也硬啃啃试试?

[em27][em27][em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1 9:33:17编辑过]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受阴解脱 超越见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一八二页)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一八六页)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这里文字用得很妙。讲色阴区宇是从“汝坐道场”开始,这里换成“彼善男子”了。在《金刚经》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大乘菩萨境界,不管你是男是女,到了菩萨境界都称童子,所以文殊菩萨又称文殊童子。 

这里佛说,诸位先生们,诸位兄弟们,修定修止达到色阴尽的境界,你见到一切佛的心就和我们的心一样,一切众生心等于一切佛的心一样,这一点你看得很清楚,好像明镜中的影像一样。

注意啊,这时你还在定中啊!在奢摩他(止)的境界里啊,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念头,都像影像一样飘过来飘过去,无所谓,好像是空的,很轻松。你们用功有时也会有这个境界啦。这时你自己觉得好像已经懂了,明心了,但还不能起用。

“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佛作了一个比方,此时的情形,就等于我们在睡觉做梦,好像被鬼压在那里,心里很明白起心动念都很清楚,但叫不出声,手脚都在,也感觉得到,但就是动不了,被它压得死死的,很害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呢?因为“心触客邪”,有灵鬼,或者魔障,或者因为身体里有病,总之,都是邪气碰到你的身体,而使你的心起这么一个反应。这种情形叫受阴范围。

受是怎么来的呢?无始以来,我们生命多生累劫,触受都搞惯了,受苦、受乐、非苦非乐、喜忧,这些都是受阴解脱不了而来的。还没有离开身见的作用。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前面讲到睡著了,被鬼压住了,后来一下子醒了,鬼也没有了,身体也不受压了,这时身心可以分离,随时可以把这个身体丢掉,要走就走,可以解脱这个身体了,功夫到了这里,触受都没有了。等于道家讲的阳神出窍一样,不过道家讲的阳神出窍还有一个影子,这里连影子都没有了,身心都无所谓了。此时,去住自由,没有障碍了,要留在身体里也可以,要走也可以。这是受阴尽。

修行到这种境界的人,智慧打开了,观念思想不会有偏差了,不会被小乘的五见(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所缚了。色阴尽的时候是超越劫浊,不再被现实的物质世界所困住,不像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这批人,被电脑等等这些物质文明所困。到受阴尽,超越了思想见解,得正见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虚明妄想”。色阴的时候,是被坚固妄想抓得牢牢的,到受阴,是被虚明妄想抓住了。好比说你坐在公园里,思绪飞得好远好远,可能想到阿拉斯加去了,这就是虚明妄想。受阴境界有触受两面,有十种魔境,都是虚明妄想来的。要想妄想不虚明了,还需要小心用功。正如神秀大师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20:47:00 | 只看该作者

受阴尽得意生身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受阴尽了,就好比是人睡觉不受梦魇压力了,但不是成道,还没有得漏尽通。六根都不漏了,一念不生,得无生法忍,念念清静了叫漏尽通。普通天人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没有漏尽通。只有佛的弟子,小乘阿罗汉或者大乘的菩萨才有漏尽通,尤其是大阿罗汉,得漏尽通,六根都不漏了。换句话说,不动心了,等于中国孔子讲的对境心不起,起而不起,不是完全不起,起了也像是没有起。

佛说,到受阴尽的时候,虽未证得漏尽通的涅槃境界,但是心已经可以离开身体了。此时,要死就走,要留也可以留。那个舒服程度就像小鸟出笼一般,到这个程度,当然比道家所谓出阳神高明多了。不过这个时候,寿命没有尽,业力没有完,如果想要早走,逃避痛苦,那是犯了杀戒。这是顺便提到的。

这时如同经历了菩萨的六十圣位一般(六十圣位包括三渐次,十信、十住、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妙二觉等),对佛菩萨的境界都能体会了。这就比道家的阳神高了,天上人间任意寄居,随便你的意思。寄居,只是挂褡一下,偶然住住。苦难的人世间需要我来就来一下。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20:49:00 | 只看该作者

想阴解脱 超越烦恼浊

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一八七页)    

“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 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这时佛又作了一个比喻。这个情况就好比是一个人睡著了说梦话,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讲话,可是他的讲话话别人听起来都能听懂。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可以像菩萨一样说法了,说的法与大菩萨、佛说的一样,使没有睡的人听了他的话都懂了,可是他自己不知其所以然。你若问:“你怎么会说出来?”这时他是自然就说出来了。所以,你不要轻视普通弘法的人,他虽然没有到家,他讲的话却是菩萨的话。这是想阴的范围,分析起来又有十条岔路。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浮想也就是妄想。如果心念如如不动,任运自在,一切妄想都没有了,尘垢都洗去了,一念不生,悟了,生也无所谓,死也无所谓,为了度畜牲,就去投畜牲道,要走就走,这叫一伦生死。      

这时,从头到尾都是圆满清静的。修到这里,就是想阴尽了。修到这里,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前面讲过,妄想有坚固作用,虚明作用,而我们之所以有想阴,是因为妄想的融通作用。所谓融通,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融会贯通了,则一悟千悟,一了百了,此心“一念不生全体现”,平常什么都明白了,像大明镜一样。    

我们一般人都受想蕴的控制,随时都被控制着。但是平时思想用在对自己身体的坚固妄想方面,很严重。有时候也会有虚明妄想来。有时候看佛经修持,忽然有所领悟,似乎很解脱了一样,那个就是属于妄想的融通作用。      

在想阴区宇,已经得意生身,自己可以自由来去,但还不能成形,而且生死也还没有看通,还在现在这个身体里,等到想阴尽的境界,对六道轮回、生生死死都无所谓了,生死涅槃等空花。

“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 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这时佛又作了一个比喻。这个情况就好比是一个人睡著了说梦话,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讲话,可是他的讲话话别人听起来都能听懂。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可以像菩萨一样说法了,说的法与大菩萨、佛说的一样,使没有睡的人听了他的话都懂了,可是他自己不知其所以然。你若问:“你怎么会说出来?”这时他是自然就说出来了。所以,你不要轻视普通弘法的人,他虽然没有到家,他讲的话却是菩萨的话。这是想阴的范围,分析起来又有十条岔路。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浮想也就是妄想。如果心念如如不动,任运自在,一切妄想都没有了,尘垢都洗去了,一念不生,悟了,生也无所谓,死也无所谓,为了度畜牲,就去投畜牲道,要走就走,这叫一伦生死。      

这时,从头到尾都是圆满清静的。修到这里,就是想阴尽了。修到这里,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前面讲过,妄想有坚固作用,虚明作用,而我们之所以有想阴,是因为妄想的融通作用。所谓融通,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融会贯通了,则一悟千悟,一了百了,此心“一念不生全体现”,平常什么都明白了,像大明镜一样。    

我们一般人都受想蕴的控制,随时都被控制着。但是平时思想用在对自己身体的坚固妄想方面,很严重。有时候也会有虚明妄想来。有时候看佛经修持,忽然有所领悟,似乎很解脱了一样,那个就是属于妄想的融通作用。      

在想阴区宇,已经得意生身,自己可以自由来去,但还不能成形,而且生死也还没有看通,还在现在这个身体里,等到想阴尽的境界,对六道轮回、生生死死都无所谓了,生死涅槃等空花。

“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 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这时佛又作了一个比喻。这个情况就好比是一个人睡著了说梦话,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讲话,可是他的讲话话别人听起来都能听懂。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可以像菩萨一样说法了,说的法与大菩萨、佛说的一样,使没有睡的人听了他的话都懂了,可是他自己不知其所以然。你若问:“你怎么会说出来?”这时他是自然就说出来了。所以,你不要轻视普通弘法的人,他虽然没有到家,他讲的话却是菩萨的话。这是想阴的范围,分析起来又有十条岔路。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浮想也就是妄想。如果心念如如不动,任运自在,一切妄想都没有了,尘垢都洗去了,一念不生,悟了,生也无所谓,死也无所谓,为了度畜牲,就去投畜牲道,要走就走,这叫一伦生死。    

这时,从头到尾都是圆满清静的。修到这里,就是想阴尽了。修到这里,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前面讲过,妄想有坚固作用,虚明作用,而我们之所以有想阴,是因为妄想的融通作用。所谓融通,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融会贯通了,则一悟千悟,一了百了,此心“一念不生全体现”,平常什么都明白了,像大明镜一样。    

我们一般人都受想蕴的控制,随时都被控制着。但是平时思想用在对自己身体的坚固妄想方面,很严重。有时候也会有虚明妄想来。有时候看佛经修持,忽然有所领悟,似乎很解脱了一样,那个就是属于妄想的融通作用。    

在想阴区宇,已经得意生身,自己可以自由来去,但还不能成形,而且生死也还没有看通,还在现在这个身体里,等到想阴尽的境界,对六道轮回、生生死死都无所谓了,生死涅槃等空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0 20:51:14编辑过]
15#
发表于 2007-7-20 20:50:00 | 只看该作者
[em24][em24][em24]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20:53:00 | 只看该作者

含光默然

不管时间长短,现在大家打坐至少可以了解什么叫身心(思想的心)分开了。你闭眼打坐,好像被关在黑桶里一般,身体不动,思想来来往往、昏昏扰扰的,但是慢慢的,你可以把身体六根和思想往来分清楚了,能随时清净自己的思想念头了。有了这么一个基础,即使心仍然被盖在这个肉体里面,能够这样清静的人已经很少了,很不错了。有了这个认识,估计你还听得进我们这个五蕴解脱的课,否则是听不进了。

你们大部分人都是闭眼打坐,照古代严格的讲,打坐并不完全是闭眼,眼睛应该是微微张开的。后来道家对这种方法叫“垂帘”,眼睛的上下眼皮,等于窗帘一样,闭三分之二,留一点缝。

根据古时候佛经的翻译,做白骨观也好,安那般那呼吸法门也好,都要眼观鼻,鼻观心。就是说眼睛三分之二关闭起来,看着自己的鼻尖,而鼻子与心窝子对成一条直线,然后不管眼睛,回转来观自己的心念。另外严格地讲,小乘修法是半闭眼睛看前面三步距离的地方,大乘修法是开眼对着前面五、六步的地方。

眼睛去看的这个注意力是意识,我们一般人习惯性的会把眼识和意识配合起来去看。如果是开眼打坐,要把眼睛的意识拿掉,眼珠子开着,但没有看,这种方法与闭眼的感受不同。你们平时闭眼打坐习惯了,让你开眼你还受不了呢。如果你训练自己把眼识拿掉,那你对于身心分开,思想与身体分开的体会就会比较清楚了。

这样眼睛半睁半闭,用中国字来形容叫“含光默然”,那个样子就像健康婴儿睡觉那样,眼睛有一条虚虚的缝。注意,只有脑力、神充满了才做得到这样,对现代人来讲,我主张闭眼打坐,什么道理呢?因为现代人用眼用脑太过度,神都不充满,开眼打坐容易把气神都提到脑上,算不定搞出毛病来,把神经搞错乱了。

为什么眼睛要这个样子?你看佛菩萨塑相都是这样。我告诉你,比方借用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来说,神充满了,你想闭眼都闭不住,自然会开开。但是眼睛开开并不是看哦。我不叫人走这个路线,因为普通人会习惯性地往前面看,这就不对了。

有人打坐,在那里规规矩矩地“眼观鼻,鼻观心”。我做给你们看,你们注意我的眼睛,它慢慢变成两个眼珠向上去,前面一条白的线出来,这样是不对的哦,这还是有意在看,是把眼睛硬拉到上面去看,这样都会使精神出问题,是一种病态。你们用这个方法很容易这样出问题,理由等一会儿告诉你们。眼睛巧妙得很,你们身心有时候观照不清楚,就有这个毛病,所以在讲行阴之前补充讲一下。

眼睛去看的这个注意力是意识,我们一般人习惯性的会把眼识和意识配合起来去看。如果是开眼打坐,要把眼睛的意识拿掉,眼珠子开着,但没有看,这种方法与闭眼的感受不同。你们平时闭眼打坐习惯了,让你开眼你还受不了呢。如果你训练自己把眼识拿掉,那你对于身心分开,思想与身体分开的体会就会比较清楚了。

这样眼睛半睁半闭,用中国字来形容叫“含光默然”,那个样子就像健康婴儿睡觉那样,眼睛有一条虚虚的缝。注意,只有脑力、神充满了才做得到这样,对现代人来讲,我主张闭眼打坐,什么道理呢?因为现代人用眼用脑太过度,神都不充满,开眼打坐容易把气神都提到脑上,算不定搞出毛病来,把神经搞错乱了。

为什么眼睛要这个样子?你看佛菩萨塑相都是这样。我告诉你,比方借用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来说,神充满了,你想闭眼都闭不住,自然会开开。但是眼睛开开并不是看哦。我不叫人走这个路线,因为普通人会习惯性地往前面看,这就不对了。

有人打坐,在那里规规矩矩地“眼观鼻,鼻观心”。我做给你们看,你们注意我的眼睛,它慢慢变成两个眼珠向上去,前面一条白的线出来,这样是不对的哦,这还是有意在看,是把眼睛硬拉到上面去看,这样都会使精神出问题,是一种病态。你们用这个方法很容易这样出问题,理由等一会儿告诉你们。眼睛巧妙得很,你们身心有时候观照不清楚,就有这个毛病,所以在讲行阴之前补充讲一下。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20:55:00 | 只看该作者

七处征心 八还辨见

这个是顺便带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广东韶关六祖道场南华寺,我们有同学从那儿回来跟我讲:“哎呀!那真是大祖师!我们拜下去,他的眼睛好像在注意我们一样,我们换一个地方站,他的眼神好像就会跟着我们换一个方向。”你要晓得他的肉体眼睛是半开半闭的,佛菩萨塑相也是这样,这可是个大关键哦。

《楞严经》里佛开头就讲两个要点,“七处征心”,跟阿难讨论“心”是个什么东西,心在哪里?七次往返讨论心的问题。佛说心不在外,不在内,也不在内外中间,不在虚空,也不是不在虚空。换句话说,心也在内,也在外,也在中间,也在虚空,也不在虚空,无所在也无所不在,全体内外、心物一体都是一个心的作用。所以你若真明白了这个心的道理,就不要守着自己这个肉体、和这个思想意识心,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楞严经》已经把这个大秘密告诉大家了,你们也都读过《楞严经》,只是就这么读过去了,都没有看懂。一般法师们讲《楞严经》,也都是像鹦鹉学舌传声筒一样的过去了,我们很多同学在外面讲《楞严经》也是一样的情况。不过,即便是传声筒,也还是了不起,还是有功德的。

《楞严经》开头讲的第二个要点是“八还辨见”。八次辩论“看见”这个“见”字的道理,佛特别用眼睛来讲这个道理,我们开眼可以看见光明,那是因为宇宙里有光,像太阳光、月光、星星的光,还有人造的电灯光等等。佛问阿难:“瞎子能看吗?”阿难说不能看,佛说:“你错了,瞎子也能看。看到里面黑洞洞的,不像我们看到外面这个样子。”开眼见光,闭眼见暗。这样来回有八次辩论。佛就告诉阿难,明来暗去,暗来明就去,现象的变化是无常的,但能见明见暗的那个能见的东西,不在明暗上面。

有人说,佛说的不如现在详细,不如现在科学,那是乱说。当今科学虽然很详尽,但对很多事情也还没有定论。佛是两千多年前讲的,那真是了不起。你们现在学佛经很容易有主观成见,不像我们当年看这些经典,那是完全听他的,然后用自己做试验,把自己的主观都拿掉。

佛说,你把光明还给太阳、月亮、星星,把障碍还给墙壁(如果是一张纸挡住你了,就把障碍还给那张纸),把一切都还完了,但还有一个东西没有办法可以归还的,也没有办法还给虚空,那个东西不就是你那个能见的吗?这样分析完了,佛讲了四句名言“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道时,明心见性的这个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见道的本身不是物质的东西,离开物质的东西,离开现象的东西,不是眼睛看见的见所能达到的,这是谈形而上的见。

那么佛为什么在提出七处征心以后就提出眼睛谈“见”呢?

道家有一个最古老的经典,姜太公的《阴符经》,也有人说是姜太公的师父作的,到底如何不知道。《阴符经》就讲“机在目,机在心”(眼心之机也),眼睛是心的开关,当我们休息好了,睡醒了,眼睛就要打开,做白天一切的活动。等疲劳了,就要走入黑暗状态,走入阴境界,就闭上眼睛睡眠了。一阴一阳都在眼睛这个机关里,所以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这两句话可以用来修道,也可以是世法大政之治,大谋略的哲学。“机在目”,外面要观察清楚,“机在心”,应用之妙就在于你的思想心了。

为什么讲到这里呢?因为前面讲到一念之间有坚固妄想,有虚明妄想,还有融通妄想,大家平时都没有看清楚,《楞严经》把这些言语文字表达不出来的秘密都告诉你了。

眼睛能见色,见一切物理的现象,但是还有无表色,还有理念世界,那就不是物理的现象了,但与眼睛也都有关联。讲这些就是告诉你们,不能光听色受想阴的理论,要自己试验。现在要讲行阴了。 

《楞严经》已经把这个大秘密告诉大家了,你们也都读过《楞严经》,只是就这么读过去了,都没有看懂。一般法师们讲《楞严经》,也都是像鹦鹉学舌传声筒一样的过去了,我们很多同学在外面讲《楞严经》也是一样的情况。不过,即便是传声筒,也还是了不起,还是有功德的。

《楞严经》开头讲的第二个要点是“八还辨见”。八次辩论“看见”这个“见”字的道理,佛特别用眼睛来讲这个道理,我们开眼可以看见光明,那是因为宇宙里有光,像太阳光、月光、星星的光,还有人造的电灯光等等。佛问阿难:“瞎子能看吗?”阿难说不能看,佛说:“你错了,瞎子也能看。看到里面黑洞洞的,不像我们看到外面这个样子。”开眼见光,闭眼见暗。这样来回有八次辩论。佛就告诉阿难,明来暗去,暗来明就去,现象的变化是无常的,但能见明见暗的那个能见的东西,不在明暗上面。

有人说,佛说的不如现在详细,不如现在科学,那是乱说。当今科学虽然很详尽,但对很多事情也还没有定论。佛是两千多年前讲的,那真是了不起。你们现在学佛经很容易有主观成见,不像我们当年看这些经典,那是完全听他的,然后用自己做试验,把自己的主观都拿掉。

佛说,你把光明还给太阳、月亮、星星,把障碍还给墙壁(如果是一张纸挡住你了,就把障碍还给那张纸),把一切都还完了,但还有一个东西没有办法可以归还的,也没有办法还给虚空,那个东西不就是你那个能见的吗?这样分析完了,佛讲了四句名言“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道时,明心见性的这个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见道的本身不是物质的东西,离开物质的东西,离开现象的东西,不是眼睛看见的见所能达到的,这是谈形而上的见。

那么佛为什么在提出七处征心以后就提出眼睛谈“见”呢?

道家有一个最古老的经典,姜太公的《阴符经》,也有人说是姜太公的师父作的,到底如何不知道。《阴符经》就讲“机在目,机在心”(眼心之机也),眼睛是心的开关,当我们休息好了,睡醒了,眼睛就要打开,做白天一切的活动。等疲劳了,就要走入黑暗状态,走入阴境界,就闭上眼睛睡眠了。一阴一阳都在眼睛这个机关里,所以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这两句话可以用来修道,也可以是世法大政之治,大谋略的哲学。“机在目”,外面要观察清楚,“机在心”,应用之妙就在于你的思想心了。

为什么讲到这里呢?因为前面讲到一念之间有坚固妄想,有虚明妄想,还有融通妄想,大家平时都没有看清楚,《楞严经》把这些言语文字表达不出来的秘密都告诉你了。

眼睛能见色,见一切物理的现象,但是还有无表色,还有理念世界,那就不是物理的现象了,但与眼睛也都有关联。讲这些就是告诉你们,不能光听色受想阴的理论,要自己试验。现在要讲行阴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行阴解脱 超越众生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睛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 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一九七页)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09:42:00 | 只看该作者
行阴区宇前的想阴尽现象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   

修定修慧到想阴尽的时候,平常就没有梦与想了,等于《心经》里讲的“远离颠倒梦想”。梦就是想、想就是梦,梦、想消灭以后就清净了,而普通人不是在做梦就是在思想。

这里讲的“没有想”是真的一念不生,是自然的一念不生,不是压下去的,压下去就是无想定了。到这个时候,“寤寐恒一”,清醒与睡眠一个样,这就很难懂了,一定要实际修持到那个境界才了解。三祖僧璨禅师的《信心铭》就讲:“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如果你瞪着眼不睡觉,自然就没有梦了,如果你心没有分别没有变异,也就万法如一了。这里的“梦想消灭,寤寐恒一。”是想阴尽的境界,只有到了想阴尽的人才晓得行阴,行阴是很难懂的。

“觉明虚静,犹如睛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到这个时候,才是灵明觉知之境,永远清楚,永远清净。佛作了一个比方,说这个时候就像万里无云,永远是晴空万里那个样子。用中国文学来形容它,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时身心没有粗重的感觉,很轻灵。这时也还能像普通人一样做事。思想吗?也可以!但是我们普通人做事都负担很重,很粗重,而到了这个时候不管是吃饭也好,高兴也好,骂人也好,都飘飘的,像做梦一般,又不是做梦。以前的事情也都像影子一样。

“前尘”不是以前的意思,现在所有的也都是前尘,我们睁眼闭眼看的,心里想的,都是前尘影事。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这个样子想阴清净了,就慢慢进步了,看一切世间,整个物质世界,整个地球,山河大地,一切事和物,此心是“心如明镜台”“如镜鉴明”,完全清清楚楚,心不会被黏住,一切用完了就了无踪迹了,心中还似明镜一般。我们普通人想阴没有尽,自己随时都会被自己的思想骗住。《楞严经》不用骗这个字,而是用黏,像浆糊粘住那样,普通人那个思想的灰尘一来就粘住了,慢慢越积越多,明镜就不见了。想阴尽的人,一切灰尘来了都无法黏了,一下就溜过去了,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永远“虚受照应”。

那么这时他还是起作用吗?没有想阴的人,作用比我们普通凡夫还要大,智慧还要高,更清明,只要一来就有反应,所以有时候你一起头讲,下面的结论我就已经很明白了,不用等你讲完。所谓“虚受”就是像镜子照东西一样,“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一切都照应,都有反应。但过去了就过去了,没有留。

“了罔陈习,唯一精真”。这个翻译太高明了。“了”就是明明了了,“罔”就是恍恍惚惚,一切事情都是不实在的。“陈习”就是无始以来陈旧的习气,拿这一生来讲,从小到大我们这个陈旧的习气都是想阴的连续作用。想阴过了,习气就真可以转了。

“了罔陈习”,是说不会被思想骗了,现代人经常讲的“理性”也是思想。“唯一精真”的这个精,不是男女性交出精的那个精,这个精是形容词,就是中国人讲的精神的精。这里是说到了这个时候,唯一那个精,是真的。真正的精就是心中很清明,没有杂念,没有昏沉和散乱,什么都很清楚,那个是精真。

色阴境界与医学、生理学、解剖学,生化都有关系,受阴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五脏六腑、荷尔蒙系统都有关系。讲到想阴解脱,“了罔陈习,唯一精真”就完全讲到脑里面去了,脑里面的细胞都要起变化了,起真空爆炸式的变化。真精可能是间脑这部分起变化,这都是真的哦!我可不是在乱说。

讲到想阴尽,才知道行阴之难懂。整个太阳地球月亮的转动,就是个行阴的作用。像我们思想停不了,感觉停不了,也都是行阴的作用。你今天还活着,还没有死,这也是行阴的作用。甚至你死了以后进入中阴,再轮回,那也是行阴的作用。再比如我们一生下来就要睡觉,也是行阴的作用。道家讲打通任督二脉,我经常笑大家,叫你们不要有意去打通,他本身就是通的,它也是行阴的作用。这行阴最难辨,可是佛两千多年前就讲了,但是也还是没办法表达,尤其是这本经,翻译成那么优美的中文,就更难懂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1 9:43:51编辑过]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09:44:00 | 只看该作者

行阴区宇的魔障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达到唯一精真以后,你在那个定的三摩地境界里,对于生与灭的根本就很清楚了,某人要死了,会投胎变猪,或者会升天,对这些物理的变化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些都是定中的境界,这个定并不是故意打坐才有的,你本来就在定中嘛!

这时候你能“见诸十方,十二众生”东南西北、东南角、东北角,西南角、西北角,上下一共是十方。

一般我们都讲六道,《楞严经》是讲十二类众生,若有色(有形有相的),若无色(没有形象)都包括在里面了。

这时“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虽然还不能完全看清一个人生命之来源,但已经能够“见同生基”,能看到我们一切众生的共同生命后面有个动力,已经能看清生命轮回转动的能源。

这个生命能源“犹如野马”野马是引用《庄子》的,野马不是一匹马,是阳焰,虚幻的烟,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所以庄子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拿现代比喻来讲,好比说原子弹爆炸那个动力,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但是一旦爆炸了,那个威力就大了,有声音、有亮光、还有味道,你闻到还会死,色声香味触都有。佛经用了这些文学翻译,现代的人,不把它当成野马野狗才怪呢!

讲到“各命由绪”,给你们讲个故事。大阿罗汉可以看到每个人生命八万劫以前的事。有一次,有一个人向佛要求出家,舍利佛这些佛的大弟子们就在门口把他拦住了,吵了起来,不许他出家。佛在屋子里打坐,问他们吵什么,舍利弗说:“世尊啊,我们看了,这家伙八万劫来都没有结佛缘,不能出家。”佛就笑了,“你们这些罗汉功夫修养只能看八万劫,他八万零一以前是条狗,同我结了缘。那时我是缘觉佛,已经涅槃了,人家给我立了塔,供舍利子。这时候,上面有人屙大便掉在这只狗的尾巴上,它被惊跑了,尾巴一摇就把大便甩到了我的塔上,就是这么个因缘,它就是可以出家了。”
大便是狗最好吃的东西,所以那也是供养。
生命的那个能源犹如阳焰一样,它“它熠熠清扰”像闪电一样,闪得很快,力量很大,很清,可是也很扰乱。

熠熠就是形容有亮光的,哗哗闪的意思。这个生命能源是“浮根尘究竟枢穴”。浮根尘就是我们这个生命,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这个生命的中枢有个动力在动,这个动力,或者说这个行阴很厉害,这个东西不是思想。你打坐修到一念不生,或者念念清净,你身上的任督二脉,十二经脉还在转动,心脏还在跳动,这个作用就是行阴区宇,就是动能。

这个中文翻译得实在是太美了。翻译这部经的人是宰相房融,被下放到广东,就翻译了般刺密帝带来的这本经典。

庄子之所以用野马这个词,也是有道理的,野马这个东西是会乱跑的,尘埃也是用来形容野马的。

讲到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为浮根尘究竟枢穴”,佛在这里讲得很隐晦,但很有道理。我们人类的整个生命在脑部,所以我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书中讲,人参就像我们人一样,它的俩个根根在土里,两只脚从上面长出来,人参一千年会变成人形。对我们人来讲,我们的土是头顶上的虚空,两个脚就是人参两个叉子,所以我们一切都在这个脑部。下面男女生殖器是神经末梢,整个中枢神经在头部。佛讲那个动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用的非常高明,所以那个生命的动力与我们的脑子关系很大。究竟枢穴大概等于我们现在讲的间脑,所以道家讲灵魂是从头顶上出去,但这个并不是肯定的。

第二点是,对应行阴区宇也有十种魔障。前面讲过色受想阴,每一阴都对应有十种岔路,十种魔障。有人说怕打坐,因为怕走火入魔。告诉你们,你不用功的话,魔还不屑来看你呢,这些魔障你不用功还出不来呢。就好像一个男孩子被女孩子看上,那还不容易呢!讲到魔境,有四句重要的话: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如果你自己认为那些境界没什么了不起,心里不执著,就是好的:相反就是入魔了。这四句话是要点,佛讲到每种魔境都要重复说一遍。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不管碰到什么境界,都要记住《金刚经》上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换句话说,你若用得好,对魔境不执着,不被它骗走,魔境是你进步的一种考验,是一种好事情。等于我们做人、做事业,如果没有艰难困苦你就不会有进步。受到艰难困苦,你仍然不被魔住,那你就超脱了。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这个有动力的行阴很清,可是也很扰乱,它无形无相,可是又有一点形象,有一点影子,好象黑夜里一点亮光,它似亮光又非亮光。如果这个根本源头的性质不动了,好象没有波浪的,永远干净,一澄到底的水那样,就是行阴尽了。这时候没有呼吸了,很久才有一下,但不是死了。这时可以超越众生浊了,他要发愿来这个世界就可以来,不发愿就可以不来,可以定在那个境界。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这也是一念起的作用,这个念很难懂了,等作结论时再说。“幽”就是看不见的,“隐”就是人世间看不见的,这个妄想有这么一个功能,看不见也摸不着。在这种境界定久了就可以解脱了。光理论懂了还不行,还要功夫到,上面讲到行阴,其实想阴、行阴,识阴都讲了,说到底,五阴就是一念,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一念五阴检查出来,那就不得了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1 9:48:3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25 19:05 , Processed in 0.0747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