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5:53:00 | 只看该作者

    文博系统的专家对于红山古玉有一个比较定型的认识,就是全世界只有300件,都在博物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于国内民间收藏的红山古玉一般不予认同,更不用说集合起来进行研究。而民间收藏家认为红山古玉不止这300件。

    我们国家规定官方的文博专家、鉴定家不能自己收藏。像红山古玉这样的国宝,大部分秘藏在博物馆的库房,专家也极少能长时间上手。不在收藏第一线、缺少经验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对于新出现的红山古玉认知程度自然有些滞后。

    体制也导致博物馆的部分专家缺乏责任心。他们把真的看成假的不用负责任,不像民间藏家一定要弄清问题。民间收藏家的经验是割肉割出来的!

72#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6:01:0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现在身份不明。识货的抢它,不识货的就说它是高仿品、践踏它。如果不能得到重视,民间的红山古玉会在这种状态中被破坏。不少精美的红山古玉流到国外。遇到国宝不认识,把真品鉴定为赝品,是造成国宝外流的重大原因。

73#
发表于 2007-7-3 20:4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7-3 15:53:39的发言:

    文博系统的专家对于红山古玉有一个比较定型的认识,就是全世界只有300件,都在博物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于国内民间收藏的红山古玉一般不予认同,更不用说集合起来进行研究。而民间收藏家认为红山古玉不止这300件。

    我们国家规定官方的文博专家、鉴定家不能自己收藏。像红山古玉这样的国宝,大部分秘藏在博物馆的库房,专家也极少能长时间上手。不在收藏第一线、缺少经验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对于新出现的红山古玉认知程度自然有些滞后。

    体制也导致博物馆的部分专家缺乏责任心。他们把真的看成假的不用负责任,不像民间藏家一定要弄清问题。民间收藏家的经验是割肉割出来的!

[em27]
74#
发表于 2007-7-3 23:31: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国家规定官方的文博专家、鉴定家不能自己收藏。像红山古玉这样的国宝,大部分秘藏在博物馆的库房,专家也极少能长时间上手。不在收藏第一线、缺少经验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对于新出现的红山古玉认知程度自然有些滞后。

    体制也导致博物馆的部分专家缺乏责任心。他们把真的看成假的不用负责任,不像民间藏家一定要弄清问题。民间收藏家的经验是割肉割出来的!

 

[em17][em17][em17][em17]

你們的全是膺品,想買真的,只有找他們介紹才可是真品!!!

75#
发表于 2007-7-4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edhill8fu在2007-7-3 23:31:13的发言:

    我们国家规定官方的文博专家、鉴定家不能自己收藏。像红山古玉这样的国宝,大部分秘藏在博物馆的库房,专家也极少能长时间上手。不在收藏第一线、缺少经验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对于新出现的红山古玉认知程度自然有些滞后。

    体制也导致博物馆的部分专家缺乏责任心。他们把真的看成假的不用负责任,不像民间藏家一定要弄清问题。民间收藏家的经验是割肉割出来的!

[em17][em17][em17][em17]

你們的全是膺品,想買真的,只有找他們介紹才可是真品!!!

[em01]
76#
发表于 2007-7-4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7-3 15:53:39的发言:

    文博系统的专家对于红山古玉有一个比较定型的认识,就是全世界只有300件,都在博物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于国内民间收藏的红山古玉一般不予认同,更不用说集合起来进行研究。而民间收藏家认为红山古玉不止这300件。

    我们国家规定官方的文博专家、鉴定家不能自己收藏。像红山古玉这样的国宝,大部分秘藏在博物馆的库房,专家也极少能长时间上手。不在收藏第一线、缺少经验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对于新出现的红山古玉认知程度自然有些滞后。

    体制也导致博物馆的部分专家缺乏责任心。他们把真的看成假的不用负责任,不像民间藏家一定要弄清问题。民间收藏家的经验是割肉割出来的!

哈, 无论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文博专家, 犹如银行的职员! 全看如何"把握自己"了! 

77#
 楼主| 发表于 2007-7-4 21:41:0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鉴定辨伪必须十分重视信息源和积聚。这里所说的信息源包含正、负两个方面。所谓“正”信息源,便是我们所说的真古玉器。在实践中有经验的鉴定专家,拿到一件古玉,往往到手第一眼就能八九不离十地说出个所以然来,就是因为他积累了大量的“正”信息。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正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对古玉的“神韵”有所领悟,体察出其特有的时代气息。只有经常地、不断地与那些可以“验明正身”的真品打交道,才能慢慢地在头脑中形成厚实的信息,从而炼得辨伪的火眼金睛。与此同时,古玉鉴定家同样不能忽视对负信息源的搜集。现代工艺科学的发展,使仿古和伪古玉器的“乱真”水平不断提高。如果不对那些高超的造假作坊和林林总总的地摊古玩市场有个大概的了解,不对那些层出不穷的制假工艺手段有个清楚的印象,那么,面对不断出现的高仿的“妖怪”,便会无所适从。

 

78#
发表于 2007-7-4 21:5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7-4 21:41:29的发言:

    古玉鉴定辨伪必须十分重视信息源和积聚。这里所说的信息源包含正、负两个方面。所谓“正”信息源,便是我们所说的真古玉器。在实践中有经验的鉴定专家,拿到一件古玉,往往到手第一眼就能八九不离十地说出个所以然来,就是因为他积累了大量的“正”信息。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正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对古玉的“神韵”有所领悟,体察出其特有的时代气息。只有经常地、不断地与那些可以“验明正身”的真品打交道,才能慢慢地在头脑中形成厚实的信息,从而炼得辨伪的火眼金睛。与此同时,古玉鉴定家同样不能忽视对负信息源的搜集。现代工艺科学的发展,使仿古和伪古玉器的“乱真”水平不断提高。如果不对那些高超的造假作坊和林林总总的地摊古玩市场有个大概的了解,不对那些层出不穷的制假工艺手段有个清楚的印象,那么,面对不断出现的高仿的“妖怪”,便会无所适从。

版主
在傳授
我們
心經
學習

[em27]
79#
发表于 2007-7-5 17:1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ong在2007-7-5 16:10:31的发言:

 对于结晶体形成的原因和特性,专家目前仍无法确认。王亚蓉介绍,以前在马王堆和凤凰山167汉墓等古墓葬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在尸骨中也发现了少量白色晶体。经研究,那些是氨基酸晶体。此次在靖安东周墓葬群中发现的绿色晶体有何属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生命的元素能生存多久,能否"寄生"延续.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22:36:00 | 只看该作者

 有关红山古玉数量为什么这么多的疑问,请看下面的考古发现:   

    我国玉文化的发展历程大约经过数万年的漫长道路。仅以我们今天可见的出土资料来看,则以1983年辽宁海城仙人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玉片为最早。发掘者在该遗址旧石器中“发现一件人类利用岫玉打成的石片”,“该玉石片还不能称为典型玉器,这是惟一一件在可靠地层中有明确时代记录的人类使用岫玉的证据”,  “绝对年代应是距今2-3万年的晚期智人阶段。同时还“出土了三件用岫玉制作的砍斫器,距今一万两千多年”。上述一件岫玉片、三件岫玉砍斫器能否作为我国玉文化的起点?这确实涉及不少的学术问题,可以探讨,不急于断言。但它是迄今所知我国远古人发现、利用闪玉(Nephrite)打造工具的最早信息,仅此也是很重要的。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玉工具以外的玉器就是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8200-距今8000年的一对玉块。这一对玉块功能清楚、工艺先进,但又遗留下一定的原始痕迹,它既是我国玉器的早期遗存,又是玉文化史历程中创始阶段的物证,当然并非其源头。所以,我们提出万年玉器史和万年玉文化史仅仅是泛泛的整数,至于其源头在何时何地有待今后考古发掘工作的新发现及新成果去证实。近50年来,发掘出土玉器数以万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1 10:14 , Processed in 0.0551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