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21:58:00 | 只看该作者

“孔”

     红山古玉在土中经千万年的埋藏,自然受沁,会在玉的表面形成自然的蚀“孔”,并深入肌理。这种“孔”是很自然的,我把它称为“活孔”。之所以是“活孔”就是如同人的汗毛孔一样有吐故纳新的能力,“孔”往往是沁门,红山古玉出土后也是由“孔”吐灰的。真正的红山古玉,无论多么细腻,它的表面,会有无数细细密密的小孔,像人身皮肤上的汗毛孔。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表面现象,绝不是人工可以伪造出来的,在四十倍放大镜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用“孔”来鉴别真假红山古玉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仿品没有自然状态下的“孔”。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22158126145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22158395333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222266690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22224896113.jpg[/upload]

“孔”

红山文化蕴奇妙,

玉生微孔始为绝。

千年沁变千年貌,

几人能识几人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 22:05:21编辑过]

0.jpg (97.81 KB, 下载次数: 0)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0.jpg (100.08 KB, 下载次数: 0)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0.jpg (64.43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71.75 KB, 下载次数: 0)

0.jpg
132#
发表于 2007-8-3 15:33:00 | 只看该作者

    终结的很透彻。虚心学习!!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坑”,在红山古玉中的坑、沟、洞都统称为坑。用3~5倍的放大镜就可以观察清楚了,在我们的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坑都是一些不规则的晶体,并且孔小洞大,在里面还有不规则的像晶体的结夹,还会有沁色。
   

“坑”和“孔”都是从微观鉴别红山古玉的论述,坑状不规则并外口小内里大, 用放大镜便能看到坑壁自然状。这是需数千年以上的沁蚀才会出现。红山古玉微观鉴别的是涉及一件玉器的局部性的、具体的表象,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有说服力的鉴别方法。
   

     沁蚀生成的“洞”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洞”内有如纤维网;“洞”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
   
“洞”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结晶体。这样的蚀洞自然幽深不是人力所能为。
   

    “坑”与有些论述中称为“古玉蚀斑”的表象是一回事儿,古玉蚀斑的存在状态,有“山丘状”,
   
“石林状”、“露筋状”、“剥皮状”、“周边状”、“岛礁状”和“洒点状”等等。千姿百态犹如自然界的地貌。大至宏观世界宇宙星系之间,小至微观世界的原子运动的形式,它们都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42216113435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42216341833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42217463087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4221833417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4221962500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42219199136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42220181118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422203392479.jpg[/upload]

“坑”

红山古玉天工成,

坑沟孔洞妙无穷。

细究坑坑沟沟处,

微观世界看真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4 22:22:10编辑过]

0.jpg (70.62 KB, 下载次数: 0)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0.jpg (60.4 KB, 下载次数: 0)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0.jpg (77.99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64.36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71.48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48.49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81.92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53.69 KB, 下载次数: 0)

0.jpg
134#
发表于 2007-8-5 00:37:00 | 只看该作者
study from here,thank you!!!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8:26:00 | 只看该作者

“缩”字高度的涵盖了红山古玉的各种表皮的物理变化。形象的说出了红山古玉表皮物理变化现象的本质。无论是各种纹、斑、解理等皆是“缩”这一物理变化的结果。
   

老师的总结是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了其变化的内在规律。不是就现象而论现象,因为红山古玉历史悠久,变化复杂各种表象不可尽数,就是将所有见到的表象都列举出来,也是有局限性的、不全面的。而将其规律性的特征总结出来,是最具指导意义的,这也是老师12字鉴别方法的精髓所在。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81825533332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81826194698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81827418450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8182885351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8182977080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818292830015.jpg[/upload]

 

“缩”

红山文化展玉颜,

沧桑变化千万年。

古玉沁象观不尽,

变幻皆在一缩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8 18:30:34编辑过]

0.jpg (102.88 KB, 下载次数: 0)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0.jpg (102.05 KB, 下载次数: 0)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0.jpg (90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99.67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93.28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105.24 KB, 下载次数: 0)

0.jpg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7-8-9 00:10:00 | 只看该作者

“次”,红山古玉在数千年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次生变化,经历数千年而没有次生变化的红山古玉极为少见
   
。玉质表面发生次生变化后,显出多样的“沉积构造”以及结核状团块、球粒状和角砾状碎屑构造。常见的次生变化形态是玉器的表层会出现局部或全部的凹凸不平的花纹,如骸晶、凸晶、生长丘、桔皮纹、钠闪光、蝉翼等,颜色为黑化、褐化和白化。它们都是经历数千年地下神秘莫测的引力、物理、化学、干湿、冷热、的的催化和干扰,促使玉晶格再一次生长和发育的结果。这种再生长的隆起是玉晶格膨胀所致,所以有时能把人工的艺术痕迹一起隆起,有时部分阴线因隆起而中断。既“工上自然态质变”。老玉新工正相反是工艺痕迹把“次”隆起中断(切断)。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909415604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9010328221.jpg[/upload]

“次”

次生状态各不同,

变化规律终相近。

先工后次是关键,

史前古玉怎无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9 0:12:00编辑过]

0.jpg (92.51 KB, 下载次数: 0)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0.jpg (120.46 KB, 下载次数: 0)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137#
发表于 2007-8-11 12:52: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1112523193512.jpg[/upload]

0.jpg (228.38 KB, 下载次数: 0)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138#
发表于 2007-8-11 12:56:00 | 只看该作者

仿次生物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1112554399450.jpg[/upload]

0.jpg (286.74 KB, 下载次数: 0)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139#
发表于 2007-8-11 15:24:00 | 只看该作者
发贴心情
“红山”见证华夏文明一万年.每处墓穴平均发掘出几百件以上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
“红山”见证华夏文明一万年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7-08-03 07:29    网络编辑 : 谢永利      <script></script> 字体显示:  
 
 
■张兴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古玉文化的传承上,红山文化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玉器文化的鼻祖,它因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其内涵十分丰富。在这一时期,我国上古先民们的手工业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制玉工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衍生出了中华古玉文化的开端。
  为了更深地了解红山文化的内涵与历史传承,笔者走访了红山古玉研究专家、中华龙根源远古玉石器博物馆名誉馆长刘景玉先生。刘景玉先生早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已经从事考古、玉器鉴定长达三十年,过去的几十年,深入内蒙古、辽宁等地考古数十次,对红山文化有着很深的独到见解。
  刘景玉说:“历史之久远、数量之巨大、文化之厚重是红山玉器所以重要的三个原因。在以往,很多所谓的专家因对红山玉器的一知半解而做出的论断误导了很多研究者和收藏者。”
  首先,红山文化是中国高古玉文化的鼻祖。在红山文化被发现之前,史学界及考古界一直认为中华民族的起源是新石器时代的夏商周时期,随着红山大批玉器的出土,已经证明中华文明超过五千年,甚至达到万年之久,而红山文化则成了这一论断必不可少的佐证。
  本世纪初,众多考古学家和中外古玉研究专家于上海召开古玉器专家研讨会,经过对红山文化的认真考证,正式认定中华文明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万年,从而将中华文明追溯到万年之久,这对于中国的历史断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数量非常庞大。在古玉研究领域,有一部分专家曾经认为,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目前的存量不足300件,刘景玉将这一论断直斥为谬论。随之,刘景玉举出了一系列的事例与数据。
  “在红山文化的中心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一带,近年来已经发现墓穴500余处,每处墓穴平均发掘出几百件以上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仅仅在辽宁沈阳龙根源远古玉石器博物馆就藏有红山文化玉器15000余件。”
  从夏朝至今的4000余年,已知所流传的红山玉器已达4000件之多,当海内外的专家经过论证确认红山文化达上万年之后,数量岂止300件?对此,刘景玉言之凿凿。
  此外,红山玉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气息,是研究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据。红山文化跨越了新时期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当时的磨制工艺已经非常先进。随着一批批红山时期墓葬的发现,大批红山玉器相继出土。其中,从红山文化时期墓穴出土的玉猪龙已经惟妙惟肖,颇具神韵:猪龙肥首大耳,圆睁怒目,额头前倾,夹杂有多道皱纹,口微张,獠牙外露,背部卷曲如环,是猪首龙身相结合的形态。在当时,这类玉器已经不仅仅是佩饰,已经开始成为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祀礼器,是中华民族最原始图腾的生动再现。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还让中华民族寻找到了作为龙的传人的最古例证。龙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历代帝王都以龙自居,先民们也都以炎黄子孙、龙之传人而自豪不已。但是,对于龙的起源却一知半解。上世纪80年代初,红山文化玉雕龙开始被确认时,有专家称龙起源于辽河流域,进而掀起了一股寻找龙源热。
  2000年9月,全国玉龙文化节学术研讨会于辽宁阜新召开,会上包括刘景玉在内的专家一致公认:红山文化查海遗址发现的龙形堆石,是目前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龙。这次专家的论断是在对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和树年轮校正的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做出的。经过科学的论证,专家们将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从之前商代的3000多年进而延伸到了5000年乃至上万年,远早于传说中的炎黄时期。
  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开始出现类似于后来诸侯的方国,方国文化代代流传,这种传承的信物便是龙文化。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皇帝埋葬于乔山,后驾飞龙升天,而传说中的飞龙,便是人们对红山龙的最早记忆。
  具体地说,红山文化的中心也是方国的中心,后经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封建王朝的最后,在这个传承的漫长过程中,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红山文化的历史是当今对远古时期研究的重要史料。红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决定对它的研究不能一蹴而就,凭空地妄加论断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刘景玉还表示,对红山文化的研究还将继续开展下去,红山文化也将随着对其的研究而进一步为世人所知,这关乎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回溯和玉器文化的发展。
140#
发表于 2007-8-11 15:25:00 | 只看该作者
龙源于雷声而借形于虹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7-08-03 07:30    网络编辑 : 谢永利       字体显示:oZoom(16)">大 oZoom(14)">中 oZoom(12)">小  
 
 
■钟林元
 
 


  龙是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今天所见到的龙的形象是个什么都不像的动物复合体,它的基本形态是弯曲的。这弯曲的龙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500年的红山文化,那个时代的遗址出土了一件又一件弯曲得像彩虹一般的猪头龙。在远古时代,什么东西最可怕,就会成为先民的崇拜对象,就会作为图腾来供奉它。在内蒙古和辽宁接壤的地方目前已被定为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除了红山文化外,又发现了距今8200年的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两件东西最为重要,一是具有特殊身份的墓主人与两头野猪同穴并列埋葬,说明野猪是最受崇拜的神物。玦的形象最像雷雨过后的彩虹,也就是最早的龙。因为蛮荒时代的先民不可能跨越时空把它作为戴在耳上的装饰品,更何况虹和玦都是几千年后出现的“形声字”。拙见以为,龙的发音通于虹而同乎雷声,霹雳雷声更为恐怖,令人崇拜。这有声无形的雷声就自然而然地与雷雨过后出现的彩虹联系在一起,把它用号称“地之精灵”的美玉。把玦的一端精心变更为猪头,就形成稍后的红山文化玉猪龙了。
  龙的祖形就是形象为玦的虹,龙与虹同音假借是符合先民意识和文字学规律的。商朝的先民来自于东北,商文化在延续红山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中原文化的要素,商后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身上就增添了鳄鱼的鳞甲及其它猛兽的成分。中原古人类择穴而居,最怕的就是鳄鱼和蛇。再到后来,蛇的成分加强了,其它猛兽的成分再渗透进去,就形成从唐、宋到现在变化不太大的龙形了。
  总而言之,龙的称呼源于雷声而借形于虹,其起源早于兴隆洼文化而上达万年。在其演变过程中,贯穿了民族大融合的理念,决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一概而论。
  图一:玉猪龙
  图二:玉龙
  图三:天龙地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9 06:52 , Processed in 0.0708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