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红山古玉收藏之我见,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07-8-24 21:3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6-22 8:21:44的发言:
宁愿神有余而形不足,不愿形有余而神不足。

精辟..........
152#
 楼主| 发表于 2007-8-25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任老师红山古玉12字鉴别方法谈体会,到此已对12个字进行了两轮探讨,但都是从表象谈的体会,接下来将继续从"理"的角度进行探讨.欢迎大家发表文章共同探讨.
153#
发表于 2007-8-29 11:01:00 | 只看该作者

高兄,你那的红山玉鱼,能都转让一二件呀?

若能请联系13861857165

154#
发表于 2007-9-8 11:3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qq在2007-6-17 11:01:29的发言:
xuxinzheng 仿次身物,迷惑了不少人呀.朋友们千万不要学了点东西就到市场上买货呀,今天在沈阳市场上,全市场也没有几件呀!不要认为古玉边地都是呀.还要建立在丰富的知识上的,在网上看图片,有差距呀,建议网友还是上手一件古玉,仔细研究才行呀.而且红山文化面积大,地域广,需要上手很多地区的古玉才行呀.古人有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任老师藏玉上万件,才练就总结了这些经验,无偿的奉献给大家.朋友们,好好的为弘扬红山文化,做点工作吧.任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网友朋友无偿提供标本图片,是真正的为红山文化努力的奋斗!朋友们别在争吵了,到了大家团结一致,研究学习的时候了.学生为真正为红山文化工作的老师们上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以下是引用玉器受沁现象在2007-6-20 23:42:03的发言:

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至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

任老师藏玉上万件,才练就总结了这些经验,无偿的奉献给大家.

以下是引用cl在2007-6-21 22:40:18的发言:
古玉鉴定专家,考古专家,博物院鉴定大家是怎么回事?就是从事故文明史的学者,通过一定时间的实地考察,在出土器环境和表现的描述文章发表后成名,在古代玉器或者相对专业的领域里成为名人,并开始公开被邀请参与鉴定他较熟悉的年代和专业研究领域的文物或者藏品。久而久之就成了该领域的专家。
其实,比起真正从事单项藏品研究的藏家而言,文物专家的研究深度和专业程度并不一定有专业的藏家更有发言权。尤其是在专业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精神和各种物理表象成因求证的客观态度方面,专业藏家的水准和求证的结论必靠文章发表的数量来成名的专家更有说服力。
有的专家只是在该领域多学科研究中成名十年八年,就成了专家中的权威。相比一个专业收藏几十年,具有科学求证态度,勇于用物理试验结果来证明鉴定特征的民间藏家。我肯定愿意接受后者的权威性。问题是我们却错了,原因是学院派和官方权威不承认红山玉鉴定领域的眼泪!这才是红山文明史的悲哀!
任南先生对红山古玉文化的求证精神,求证方法,求证中已经获得的成果,在现代广袤的红山文明发祥地,还能找到无法否定的史迹和物证!难道讲究科学的官方权威们不知道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为何一直不能直视和面对呢?
但愿网易能为民间藏家的红山古玉寻得为历史正名,为红山竖碑的良好开端。也为象任南先生一样毕其一生经历和财力为红山文明呐喊的藏界专家做更多的宣传和介绍。祝网易发展建设也更上一层楼,谢谢!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6-22 14:11:53的发言:

在鉴定民间红山古玉时,往往会听见一个关键词,以“东西对”或“东西不对”,来论说鉴定结果。“东西对”,被鉴物便是真品。“东西不对”,被鉴物便是赝品。没人能知道这个专业鉴定术语,产生于什么时代,但一定是用已知的一个,去与另一个对。对得上就“对”,对不上就“不对”。这也许就是这种鉴定术语的来源吧。

应用这种“对”的技术,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支撑。不光在器型上,在沁色上,在玉表自然变化上,而且在当时的宗教信仰上,祭祀形式上,社会风俗上,生产力水平上,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上等全面的海量数据库,足以产生一种让人把握得住的依据。目前认定的三百来件红山古玉,要概括从五千年以前开始、到不知再上溯多少年是头的三个时期诸多部落的远古文化、远古技术,以及在地底下处于种种复杂的保存条件所造成的旧貌,其实就是拿着几件古玉论中国万年历史。到头来,“对”的技术不过是“盲人摸象”。

任老师藏玉几万件,涉及各个时代。仅红山古玉就上万件。但任老师从来不对一件东西简单的说“对”与“不对”。从而总结出来“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任南红山文化网论坛充分体现了任老师科学鉴定古玉的宗旨。与其他论坛和所谓“专家”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这里可以得到提高。学到本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8 11:40:43编辑过]
155#
发表于 2007-9-9 13:20:00 | 只看该作者

为任老师红山古玉鉴别方法的12字而作

“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看净观熟知肥透,

红山葬气有土香。

孔坑缩次写沧桑,

过度包浆悟神光。

这首诗写的太棒了!!任老师只给了三颗星未免有些吝啬哟!

 

[em29][em29][em29][em29][em29][em29]
156#
发表于 2007-9-12 21:57:00 | 只看该作者

为任老师红山古玉鉴别方法的12字而作

“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看净观熟知肥透,

红山葬气有土香。

孔坑缩次写沧桑,

过度包浆悟神光。

[em20][em20][em20]
157#
发表于 2007-9-27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自然太在2007-9-27 23:40:47的发言:

关于古玉神韵和古玉审美观的的感想

美与不美是人的主观感觉。而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在每个时代的社会里,都有一个主流的,具代表性的审美观。以人为例,汉代以瘦为俏,唐代以胖为美,所谓环肥燕瘦就是比喻这个道理。个人的、非主流的审美感觉不能代表历史。因此,美是有社会属性的。不能要求不同社会阶段的人要有同样的审美观。美也是多方面的,有形象美、姿态美、心灵美、风景美、建筑美、线条美,还有古朴之美、狞厉之美、简约之美……,抽象的美,具体的美,有阳春白雪的美,也有下里巴人的美等等。对于乾隆皇帝来说,美的东西太多了,而对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来说,美的东西就太少了。总之,审美观是依赖于社会的,是因人而异的。
   

什么是神韵?我认为,神是神态和由神态传达给我们的某种精神;韵是指韵律,是符合自然的韵律,这个自然包括大自然的自然表现和人类活动的自然表现,是自然的而不是别扭的和做作的。
   

主流的,上层的古玉有神韵,商周战汉唐宋元明清的古玉有神韵,红山古玉当然也有神韵,这是各个时代人们的共识。为什么神韵会有这个共识,而审美观却要依赖于社会阶段,存在环肥燕瘦的现象呢?实质上美和神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有神韵不见得美,而有美的因素存在也不见得就有神韵,雕工不美玉质美,身子不美脑袋美,鼻子不美眼睛美,有的古玉并不是每个部位都美。至于神韵,是中性的,是有没有准确表现主题的问题。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就能表达主题了。有人就总结说,鉴赏古玉,“动物看眼睛,人物看表情”,不无道理。任老师的“十二字法”中用“神”字而不用“美”字,是有道理的。

很多人喜欢收藏奇石,本人有一个阶段也曾喜欢过奇石和矿晶。各种灵壁石图纹石、雨花石、太湖石戈壁玛瑙菊花石英石彩卵石大化石等等,其乐也融,其心也畅。尤其是大自然造就的象形石,天工鬼斧,像人,像物,像飞禽,像走兽,像文字,像国画.......。藏友在一起交流,通俗的讲“真像什么什么”,文绉绉的讲“哎呀,真有神韵呀!”有的人看不出来,还觉得不好意思。市场上常见这种场面,所以往往“神韵”一词就成了“皇帝的新衣”。
     

奇石美吗?有现代艺术大师雕塑的人物鸟兽美吗?与其说美,不如说人们在惊叹大自然的杰作,巧!独一无二!而且好多奇石不仅是“形”像,而且有神有韵。那么红山古人为巫为神为祖先所倾心雕琢的玉器,能不追求神韵吗?红山古玉美吗?有现代玉雕艺术大师雕琢的作品美吗?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吗?与其说美,不如说人们更惊叹古人在那么简陋的条件下能产生如此的杰作,和好奇由此带来的神秘感-----“这个形象代表什么?含义是什么?没有金刚钻怎么雕的这个玉器活?哎呀,这么熟透!像果冻,不,像肉冻。摸来摸去还有变化呢!这可比玩奇石有趣多啦!”何况好古之心人皆有之。如此之论,并非是说红山古玉不美,而是说红山古玉作为红山文化的载体之一,要想真正解读红山文化的奥秘,我们就必须全面综合地去理解红山古玉文化的真谛和现代人们对她的真实感受。

可以想见,凭远古之条件,这样的杰作确实是来之不易的(不包括某种可能的超人力量)。我想,也正因为如此,古人为减少工作量,就要想方设法追求“形”像,进而达到神似和符合自然的韵律。“尽量少刻几刀吧,写意足矣!”何况如此更能带来神秘感,符合巫神之道。红山文化至少跨越几千年,从“形”像到神似应该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不可能从雕琢第一个玉器起就达到完美的神韵。而这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的玉器不会烟消云散,也同样会留存下来,会不会有几件就落在我们某个藏友的囊中呢?从老三代到商周战汉,直至唐宋元明清,玉器的雕琢从写意到写实,到“写得很实”,其主流是不是随着工具的进步而“过渡和渐变”(十二字法中之“过”字,自然事物有通理)发展的呢?
       

总之,“审美”和“神韵”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是形而上的。因此多存在仁智之见。实际上它们的定义还在争论呢!从古玉鉴别的角度看,它们都属于眼学的范畴,美与不美和有无神韵不能作为鉴别真伪的充分证据。那么,一件器物如果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理论中的不可仿要素,但既不美又无神韵,怎么办呢?两条路,一是再去探究红山先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败笔,没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二是检验我们的工上自然态质变理论中的不可仿要素是否出了漏洞。
       

任老师在“.红山工艺特征.任南谏言[]”的帖子中讲:“ 我之辩玉说法,为何不先从工谈起.而从古玉原态后天质变的次入手?”道理是相通的。
      

任南红山文化网的独到之处是努力探讨红山古玉乃至红山文化的科学认识方法。紧紧抓住“工上自然态质变理论和实践”这个主题,任网这面旗帜就会永远扛下去。眼学的一个最大弊病是,经常争论不休而且无法从逻辑上定论。比如在对出土文物的断代上,几个专家坐下来,意见不一致,最后是谁最有权威最有名气谁说了算,由一人定论了之。民间藏家莫衷一是的情况更多。器形纹饰老工新工沁色神韵经常是各有其词,各种心得经验体会感觉的文字可谓汗牛充栋,读了一大堆,有有用的,也有互相矛盾的,经常让人摸不着头脑。在此并非全面否定眼学。广义上讲,眼学也属于一种科学,我认为是以类型学和概率论等为基础的,在实战中也是科学鉴别法的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严格讲,概率上的结论并不能做为逻辑上的证据。
       

眼学的东西是以大量的实物接触为基础的,眼睛看得多了,用心琢磨的勤了,潜移默化,时间长了就会变得有眼力了,也就号称有“悟性”了。眼学的传统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科学的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徒弟有疑问,师傅“茶壶煮饺子”,有话讲不出,就告诉徒弟:“自己悟!”学生有疑问,老师“照本宣科”并告诉学生:“记住了,背熟了,再做做实验!”从某种角度讲,眼学要靠心和时间去“练”,科学要靠脑和理解去“学”。
       

就目前的局面来讲,无论是对民间还是官方,发展红山古玉的科学鉴别法尤其重要和紧迫。我们都要多关心、思考和总结工上自然态质变的现象和规律,并探讨揭示各种质变现象的成因。
       

以上只是个人目前的认识,认识也是渐进的,不对之处务请指正。
     

[em01]
158#
发表于 2007-9-28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古玉神韵: ------ 道法自然融汇  美感境界无际  象外之象贯通

 

[em10][em01][em10]

159#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任南红山文化网,正在应用矿物学、玄学、宗教、美学、自然科学等理论破解神秘的红山古玉。

160#
发表于 2007-10-6 20:08:0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1 07:46 , Processed in 0.0583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