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踏破铁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中国观赏石简介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11、荆山类太湖石
荆山类太湖石,产于湖北省谷城县茨河镇承恩寺村一带的荆山山脉。该石质地稍脆,轮廓凹凸不平,盘古苍劲,变化多端。多体形较大,一般达2~3米,也有小巧玲珑者,约在0.3米左右。造型千姿百态,有的似奇峰凌云,有的似禽像兽,也有的洞孔遍体,风姿飘逸,击之有声,具有瘦皱漏透之美。
12、南河石
南河石,产于湖北省襄樊市谷城县的南河。该石为南河中的卵石,石质硬度约4~6度左右,石表光滑细腻,有陶质感;体量在5cm~45cm之间;有的造型奇特,粗犷雄浑,内涵丰富;有的形成浮雕山水画,意境怡人。其彩色浮雕石亦较为稀罕,石上纹路清晰,璀璨怪异。
南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东南麓,经房县、保康、谷城汇入汉江。在谷城境内流经5个乡镇,流长74公里至城关镇格垒嘴村入汉江,流域1051平方公里。南河石主要产于胡家渡以下与汉江汇合处的三十多公里河段,多为卵石类图纹石,也有少数造型石,其质地亦有玛瑙、石英、矿晶、化石等。
13、震旦角石
震旦角石,又称宝塔石、直角石、竹笋石、太极石、塔影石。产于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荷花店山中及长阳县、兴山县等地。该石为古生物化石,外形呈圆锥形,一头尖,一头宽,表面发育有节、竖纹等,将它倒置有如一座宝塔,其石面有二三十节环状圈纹突起,亦犹似竹笋,如果剖面是横向,则似一幅太极图。角石经过凿磨,倩影外露,景致高贵典雅,光彩照人,极具观赏性。宜昌一带对震旦角石的开发利用早至宋代,其琢磨为石屏等则盛行于清末明初。
震旦角石是古无脊椎动物化石,这种动物为软体头足纲的一属,生活在大约五亿年前的大海中,有一个坚硬的圆锥形外壳,或直或盘卷,壳体表面有波状横纹,壳内有很多横板,壳长可达二米以上,多数在几十公分至一米之间。震旦角石分布在奥陶纪地层的岩石中,除了宜昌,咸宁市咸安区的刘家桥、通山县等地震旦角石的蕴藏量也很丰富。作为观赏用的震旦角石一般不宜从岩石中全部剥离出来,应依其形态精工细凿,使它呈半浮雕状,显得质朴有趣。
《东湖县志》载:"县北九十里,大王坪山产此石,横开有白圈,伊如太极,直开文彩耸出,俨如浮图。大可为屏,小可为砚,惜不发墨。""普溪坪、黄公山上有箍子洞,产石,直者象笋,横则为太极图。"(东湖,今宜昌)
《荆门州志》宝塔石:"产远安荷花店山中,形如笋,一笋者居多,或有三笋连生者,有纵横生者,锯为屏风,直者如塔,横者如太极图,亦奇产也。"
14、青龙山恐龙蛋
青龙山恐龙蛋,产于湖北省郧县柳陂镇青龙山。青龙山,面积约4平方公里,恐龙蛋化石群东距郧县县城约12公里,南距十堰市区18公里。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发现1995年3月,在青龙山周围不足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表恐龙蛋分布集中的有8处,其中以红寨子和土庙岭两地分布最为集中,这里恐龙蛋化石成片出露,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保存之完好,实属世界罕见。
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特点是:数量大,地表可见的恐龙蛋化石或蛋坑有2000个,在分布最集中的地带约6万平方米范围内,地下贮存量更多。埋藏浅,产蛋地层大多已露出接近地表,稍加揭露即可见到成窝完整的恐龙蛋化石。种类多,恐龙蛋在目前国际报导发现的8个科,国内报导发现的7个科中,青龙山发现有5个科,且恐龙蛋化石和科中多数的属种为首次所见。分布集中,蛋化石密集程度高,在地层剖面上产蛋层位一般为2~6层,且层位比较稳定,仅土庙岭分布有5层,同一层位蛋窝间距一般为3~5米,最密处不足3米,每窝蛋的数量一般为10个左右,最多可见25个。保存完好,化石及区内地貌保存较完整,基本保存了原始成窝状态。
1997年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列为国家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1998年郧县在恐龙蛋化石最为集中的土庙岭修建了500多米长的保护墙,保护区总面积为0.6平方公里。
15、绿松石
绿松石,又名松石、绿宝石,古称襄阳甸子、荆州石,产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一带。该石质地细腻纯净,色泽鲜嫩艳丽,灿烂柔和,质感强烈。颜色多为天蓝、碧绿、灰蓝、粉绿,形状多呈豆状、葡萄状,一般大小有如核桃或苹果,大块不多。绿松石是一种次生矿物,由含铜、铝、磷的地下水在早期花岗岩石中淋滤而成,在近地表的矿脉中沉淀形成凝聚体,被岩脉的基质所包裹,因其色、形似碧绿的松果而得名。尤以郧县云盖寺附近开采出来的绿松石品位最佳,最为珍贵,国际上称为"云盖石"。
目前世界最大的一块绿松石,产于湖北郧县海拔1200多米的云盖山上。这块绿松石呈蓝绿色,结构完整,质地细腻,长82厘米,高、宽各29厘米,重达66公斤。
◎资料:绿松石是含水的铜、铝磷酸盐矿物,化学分子式为CuAl6(PO4)4(OH)8·5H2O。属三斜晶系。晶体形态呈致密的隐晶质集合体,有时呈皮壳状、凝聚体状,单个晶体极为罕见。颜色多呈天蓝色、淡蓝色、绿蓝色、绿色、淡绿色。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条痕白色,不透明。折光率1.62,双折射率0.040,多色性弱。莫氏硬度5-6度,密度2.6~2.9g/cm3。无解理,断口平坦状,有时呈贝壳状。质地十分细腻,韧性相对较差。绿松石的形成与外生淋滤作用有关,多呈豆状、鲕状、葡萄状、姜状和角砾状产出。绿松石中常杂有如线似网的黑色纹状杂质,其石线又分铁线与泥线,铁线纤细,粘结牢固,质坚硬,具蜘蛛网纹的亦可成佳品;泥线为粘土质细脉组成,胶结不牢固,质地较软,基本上没有使用价值。绿松石的颜色因所含元素不同而有异,氧化物中含铜时呈蓝色,含铁时呈绿色。优质绿松石呈纯正的天蓝色,不透明或微透明,光泽柔和,无褐色铁线或偶有铁线构成蜘蛛网状花纹,抛光面似上釉瓷器。
16、江汉鱼化石
江汉鱼化石,主产于湖北省荆州市的松滋市、宜昌市的当阳市、宜都市一带。江汉鱼化石体长一般为6至15厘米,鱼骨己磷酸盐化,大部分脊椎、肋骨、细刺、鳞片清晰,形态完整,保存在暗绿灰色或灰色的石板上,石中有单条或多条大小不一的江汉鱼化石,神态悠然,栩栩如生,具有一定的观赏情趣。
江汉鱼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头部较小,鱼背凸起,背鳍高而位于身体中部,尾鳍深叉明显、对称,体形肥宽且短,形态侧扁,类似于现在的武昌鱼。其磷酸盐化的骨质脆而硬,摩氏硬度4.5~5度,部分有方解石交代、充填,呈褐、浅褐、深褐色,半透明至微透明状。鱼化石基岩为浅灰、灰黄、绿灰色的薄层状钙质粘土叶岩,间有浅黄白色水云母粘土叶岩,层理清晰,易沿层面剥离获得完整的化石标本。
17、松滋石
松滋石,产于湖北省西南部松滋市溪水中。该石五色亮丽,间有莹澈纹理,温润如刷丝,类似江苏仪征的玛瑙雨花石。
《云林石谱》松滋石:“荆南府松滋县溪水中出五色石,间有莹彻,纹理温润如刷丝,正与真州玛瑙不异,土人未知贵。”
18、石棋子
石棋子,产于湖北省武昌,近似雨花石。《云林石谱》石棋子:“鄂州沿江而下,隔罗洑之西,土名石匮头。水中产石,如自然棋子,圆熟匾薄,不假人力。黑者宜试金,白者如玉温润。山下有老姥,鬻此石为生,相传神怜媪,故以此给之。”
19、穿天石
穿天石,亦称穿心石,产于湖北省襄阳市汉江中。穿天石是一种乳白色的小石头,上面有天然形成穿透石头的孔窍。《云林石谱》:“襄州江水中多出穿心石,色青黑而小,中有小窍。土人每因春时,竟向水中摸之,以卜子息。……”
宋代正月二十一日过穿天节时,襄樊百姓在汉江边聚会,妇女们在沙滩上捡拾有孔窍的小石头,用丝线穿起来,戴在头上,以祈求生孩子,吉祥幸福。
20、香溪石
香溪石,产于湖北省西陵峡香溪河谷的香溪中。该石五色斑烂,图纹美轮美奂,石体被溪水冲磨得光滑圆润,很有蜡质感,盛产于香溪。香溪又称昭君溪,由发源于神农架的九冲河与龙口河汇流而成,上起宜昌市兴山县城西北皂角树,流经昭君村前,至秭归县城西7.5公里香溪口汇入长江,全长37公里。溪水湛蓝碧透,溪底彩石斑斓。
《归州志·物产》:"五色石出归州香溪。";清·宋荦《均廊偶笔》:"归州香溪中多五色石。曩有宦游者于溪中得石,大如斗……"。
21、龙马石
龙马石,产于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原新滩镇)龙马溪和天门垭村。该石呈黑色,上有金色纹理,敲打时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可用雕制于砚台、屏风等工艺品,亦可制成磬石和乐器。龙马石的利用始于明代,清代时新滩所产的"龙马金花砚"可与广东肇庆的端砚媲美。
《归州志·物产》:"龙马石出龙马溪中,其色黑,上有金花,可为砚及屏、磬之类。"
22、丰宝石
丰宝石,产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丰宝山。
《宜昌府志·物产》:"(东湖)县东二十五里丰宝山产石,红白二色,纹彩绚烂,谓之纹石。"《东湖县志》:"珠宝之山,实峙县阳,山产纹石,色辉夜光,理密缠丝,赤白成行,安得玉人,追琢其章。"
注: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夷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1912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2001年撤宜昌县设夷陵区。
23、雷石
雷石,亦称雷楔、雷榍,产于湖北省宜昌麻溪一带,峡口北岸之晓峰、新坪一带也有分布。该石多掩埋于沙砾之中经雷雨洗刷之后出露,宜昌麻溪一带自古亦有产出。
《宜昌府志》:"雷石,麻溪山中出,形似枣核,大者如卵,莹澈如水晶,每经雷雨后山田中往往觅得之,一名雷楔。"
24、大沱石
大沱石,产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荆州市江陵县一带的长江中。该石石质坚硬,叩之有声,多为青黑色,偶有黄、绿色两色,纹理稍粗,经江水长久冲刷磨洗,形态圆滑,石上布满天然花纹,有的似花草林木,高雅美观。可制砚台,亦颇能发墨,大沱石砚的制作始于北宋。
大沱石多产于峡江两岸沱滩之间,尤其以秭归大表沱所产为佳。峡江是指长江流域三峡的四百里水域,即从重庆奉节到湖北宜昌的江段。峡江人称江水为沱,沱石即江水中的石头。
杜绾《云林石谱》:“归州石出江水中,其色青黑,有斑纹如鹧鸪,质颇粗,可为研,甚发墨。土人互相贵重。峡人谓江水为沱,故名大沱石。”
赵汝珍《古玩指南》:“湖北省荆州属归州产石,名大沱石,其色青黑,其纹理较粗,亦颇发墨。归峡人谓江水为沱,盖即江水中石也。归峡人多用之,他处人士多不知也。”
25、石燕
石燕,产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夷陵区及襄樊市南漳县等地。该石属古生物化石,因石中之纹状如燕翼而名。形态似燕的古生物化石有多种,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珊瑚等。
《宜昌府志》:"石燕,罗惹坪诸山多有之。"《石雅》:石燕"出湖北南漳、宜昌及秭归,今宜昌所见,品类不一,尤多古代珊瑚。"
26、渔洋石
渔洋石,产于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聂家河镇一带渔洋河中。渔洋河全长104公里,发源于五峰、长阳交界处,流经宜都市52公里后汇入清江。聂家河镇位于清江下游最大支流的渔洋河畔,距宜都市约13公里。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57: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十九

湖南观赏石(一):
1、武陵穿孔石
武陵穿孔石,又名武陵穿洞石、武陵空洞石、原名排碧乡穿孔石,产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凤凰县一带的武陵山脉中。该石质地缜密细腻,莹洁滋润;石形层层叠叠,怪异别致,每层有天然的洞孔,且洞洞相连;颜色主要以青灰、浅灰为主,浓淡分布匀称,并夹有少量的土黄色层,层次分明,也有青灰色为本间白色条纹的;石上纹理似木纹、波浪状,清晰多变,有的纵横交错构成各种图案。
武陵穿孔石造型精致奇特,形似亭台、楼阁、古城堡,有山形景观、形象、抽象等,无奇不有,尤其似山形景观者,突显出山中有山洞中有洞的独特景象,把自然山水展现得淋漓尽致。武陵穿孔石以孔多形奇为特点,石中青灰色部分为石灰岩质,硬度高、石质细,以纯青灰色石灰岩构成、孔洞纵横交错、层次多者为上品。
武陵穿孔石蕴藏在湘西武陵山脉黄土深层的石灰岩中,是经历漫长的地壳运动、陆海变迁,和亿万年海水冲刷溶蚀及大自然风化侵蚀所致形成,于1995年由花垣县排碧乡排吾村的农民在深山劳作时偶然发现。武陵穿孔石是从山地深土中挖出,采石只能根据经验寻找,因此产量较少。新挖出的石头表层土渍很厚,需仔细清除干净,使其露出原始色泽,方可欣赏。
武陵穿孔石原产于花垣县排碧乡,后在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陆续发现,因同属武陵山脉故更名武陵穿孔石。
2、武陵龙骨石
武陵龙骨石,产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境内武陵山区的溪谷河边。该石质地坚硬,用手指弹击,即可听到清脆悦耳的声音;石体洞中有洞,孔中有孔,洞孔串连;多呈棕红色,有深有浅,深至紫红色;石上布满红色丝纹筋脉,色艳纹美;形态奇特,玲垅剔透,曲折润滑,自然柔和,亦很像动物骨骼;并具瘦、皱、透、漏之特征,故名龙骨石。
3、武陵石
武陵石,产于湖南省武陵山脉的常德、桃源、石门等地。该石为多年水流冲击而成,石质光滑,色泽古朴、造型变化多样。武陵石以图纹石居多,其色泽既明快又凝重,复色与间色十分丰富。体量大的石头一般底色呈米黄、浅灰、灰绿、红紫、墨黑等色,石上纹理多为深红、赭石、浅紫、古铜等色。中、小体量的石头有深绿、蓝灰、玉绿、花青、玫瑰、大红、橘黄等色。石上纹理有平纹也有浮雕纹,由块、面或点、线构成自然画面,有写意也有写实,似动物形者神态各异,惟妙惟肖,似山水风景者独具特色,尽现名山大川的风情和自然神韵,近处山石见质,远处山形见势。
武陵石大多形成于亿万年之前,由漫长岁月的地质运动、自然风化,及几经河水搬运、冲刷与砂石磨励、溶蚀后变成。武陵山脉和临近的湘西雪峰山脉在前震旦纪时,曾普遍为海水淹没。武陵山脉踞常德地区的西北角,澧水贯穿全境;雪峰山脉地势高峻,南北延伸300多公里,为资水和沅水的分水岭。两大山脉境地貌层峦叠峰,山岭连绵,在石门县城郊河谷、常德沅水边,及高山溶洞内和沅水、澧水流域的河滩溪畔中,奇石蕴藏量较丰富。
4、渠水石
渠水石,产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渠水河。渠水石属河床中的卵石,石形千姿百态,石上图纹纷呈,清晰明丽,色彩丰富,具有极强的自然韵味。
渠水发源于贵州省黎平县地转坡,从通道县播阳镇进入湖南境内,由南到北流经通道县、靖州县、会同县,于洪江市托口镇汇入沅江上游。通道县境内山多林茂、沟壑纵横,特殊地理位置造成丹霞地貌,奇石资源较为丰富。
5、安化奇石
安化奇石,产于湖南省中部安化县。安化属山区,自然生态原始古朴,小城山青水秀,河滩清浅,地理环境十分独特。安化奇石的品种有鹅管石、冰碛石、彩蜡石,黑墨石,彩陶石等。
安化鹅管石产于安化县马路镇龙泉洞的溶洞内,鹅管石是比较罕见的中空石柱,在洞内随处可见,长短不等,其中最长的达150厘米,直径一般在1.5厘米,中空似鹅毛的毛管,故名。
安化冰碛石产于安化县柘溪镇肖木村,多呈灰褐,暗褐等色,石质重而坚,稍脆,石中杂有砂石或小生物化石,肖木村的冰碛岩层形成于距今约6~7亿年前,现存石壁长达700多米,其层厚度、规模及岩石质量实属罕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冰碛石是经极热和极冷环境所形成的,较为珍奇。
安化彩蜡石是产于安化资江中游河滩的水冲石,石质密度高,硬度达七度以上,表面光滑细腻,颜色艳丽耀目,多呈红、黄、白三色相间,也有紫、黑等五色相间者,形状千姿百态,有造型石,也有图纹石。
安化彩陶石产于安化资江河滩,石质地细腻,光滑如玉,颜色对比度较强,有的灰白底色上显现出黑色的图纹,极具天然美。
安化黑墨石产于安化资江河滩,以黑色为主色调,石上有黄、灰白等纹脉,色纹流畅飘逸,似书似画。
资江属长江水系,发源于广西资源县的华南第一峰猫儿山东北麓,自南而北流经湖南省邵阳、新化、安化、桃江、益阳等市县,于益阳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全长653公里。资江流经安化县境内有120公里,滩多浪急,盛产奇石。
6、浏阳菊花石
浏阳菊花石,又称石菊花,产于湖南省浏阳县永和镇大溪河底岩石层中。该石质地细腻坚实,基质岩石呈灰或灰黑色,上显洁白晶莹的菊花瓣状纹理,花态逼真,纹理清晰、界线分明、古色古香。花形千姿百态,极似绚丽盛开的菊花,故名。浏阳菊花石可用于厅堂、书案陈设,也可雕刻成砚台、笔筒、花瓶、立体石菊假山等。
浏阳菊花石是一种以燧石结构为核心的碳酸钙集合体。其花萼部分是坚硬的硅质燧石,花瓣部分是碳酸钙沿石灰岩裂缝充填而成的放射晶体状集合体。其花纹生成于两亿多年以前,经地质运动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浏阳菊花石于清乾隆年间,由当地人在浏阳河上游碧波潭附近采石砌堤时偶然发现。清乾隆年间浏阳永和镇的欧锡藩曾先取石雕砚,采用此石雕成砚池,磨出墨汁,久润不干。浏阳菊花石的蕴藏量稀少,主产于永和镇附近的碧波潭中,开采取石并不容易。过去采石只能在每年秋季潭水下落时,结筏驶进碧波潭,然后由既识水性又懂开掘菊花石的匠人,潜入6~7米深的潭水中,挥锤凿眼,从巨大的岩石上撬下有花的石料。
《浏阳县志》:"菊花石俗称石菊花,在县东永和镇侧。大溪水过永和市,中流石亘如洲,无甚草卉,一望如旋窝堆积凸凹万状,如镂如封,色苍然可爱,有纹而晶莹,作菊花状,跗萼宛然。其中式含苞半吐,殊极有趣。"
7、桃源石
桃源石,又称纹石、文石,产于湖南省桃源县漳江镇纹石山村的豆青山。豆青山一名文溪山,因满山星布桃源纹石,故又名纹石山。
桃源石质地细腻,硬度大,内含天然花纹,色彩斑斓,表里润澈,红似朝霞,绿如翠云,晶莹玲珑;石上纹理百态惧备,溜圆的颗粒上现出粒粒珠斑或满布条条罗纹,颇具观赏价值。桃源石包括玛瑙、燧石、石髓、蛋白石等多个品种,以玲珑美丽的玛瑙石为最多。玛瑙石多为圆形、豆状、葡萄状,颗粒直径一般为3~4厘米,小者如黄豆样,大者直径有7~8厘米;呈乳白、红、黄、褐、绿、蓝、紫等色,半透明,具有五颜六色的彩纹。桃源石可用于磨制首饰、印章等工艺品,亦典雅俏丽。
清道光元年《桃源县志》:"纹石,白而圆润,其上多红点,浓者如血,淡者如霞,疏者如残星,圆者如花瓣,曲者如月痕。其他如眉,如齿,如耳,如瞳子,如弓鞋,如鬓,佳者孕天象地形,或含草木禽鱼之状。"
8、桃花石
桃花石,又名桃花玉、桃花玉石,产于湖南省慈利县、桃源县。该石石质坚硬细润,色彩绚丽,有红、黄、绿、蓝、紫等色;多通体呈浅红色泽,石上布满桃花状斑点,花朵以红色为主,偶有绿色;其花纹亦有大花、小花、波状花之分。桃花石纹理美、质细润,适宜于雕刻。早在汉代,桃源艺人就开始用桃花石雕琢图章、笔筒、笔架、酒杯等。
桃花石分布于奥陶系地层,是一种变质岩,含有方解石、云母、石英等矿物,品种较多。在桃源县北部山区,蕴藏量较为丰富。
9、道州石
道州石,又名道石,产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道县古称道州)、宁远一带。该石呈青、灰青、灰黑等色泽,间有白脉;其质坚脆,外表多坳坎,石形峰峦嵯岩,有的四面透空,象形类物,险怪万状;似山形景观者千岩万壑,群峰环绕,峰谷间石脉相连恰如瀑布直落涧壑。道州石亦可用于制作山水盆景
《洞天清录.怪石辨》:"道州石亦起峰可爱。但石粗又枯燥之甚。且不任冲撞。"
10、江华石
江华石,产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山间野地。该石呈青、灰黑等色泽,其质枯燥,扣之有声,石形多峻岭嵯岩,或大或小积叠粘缀,体量大者亦有丈余,宜作园林置石。
《云林石谱》江华石:“道州江华、永宁二县皆产石,石在乱山间,于平地上空砻积叠而生,或大或小,不相粘缀。江华一种稍青色,一种灰黑,间有嵯岩特势,其质皆粗涩枯燥,扣之有声,未见绝奇巧者。唯永宁所产,大者十数尺,或二三尺,至有尺余,或大如拳,或多细碎,散处地土,莫知其数,率皆奇怪,每就山采取,各随人所欲。既择绝佳者,多为泥土苔鲜所积,以水渍一两日,用磁末痛刷,一种色深青,一种微黑,其质坚润,扣之有声,多坳坎,颇类太湖弹子窝,峰峦巉岩,四面亦多透空,险怪万状,或有数尺,若大山气象,千岩万壑,群峰环绕,中有谷道拽脚,或类诸物像,不可概举,非人力能为之。大抵其石多白脉,有如大山之巅,合三两峰,间因石脉相连数道而成瀑布,直落涧壑,凡遇石塞路迸溅,即散漫分流石之两边,如图写之状。”
11、龟纹石
龟纹石,产于湖南省张家界天子山顶一带。该石当地人称龟岩,石上纹理恰似龟背花纹,其斑纹亦有方形、棱形、鱼鳞形、竹叶形等,稍加打磨后浸入水里,即花纹立现,色泽十分鲜明。龟纹石花纹奇特,是雕琢石龟、石砚等工艺品的上好原料。
龟纹石是分布在天子山二叠系地层中的珊瑚化石,学名"华莹山多壁珊瑚石",石上图纹为多角状复体,呈六边形,酷似龟纹,其对角线长8-10毫米,内部结构呈蛛网状。
12、耒阳碧彩石
耒阳碧彩石,产于湖南省耒阳市耒阳河中段长约二公里范围内。该石石质细腻温润,结构紧密,摩氏硬度在5~6度之间;多呈鲜红、深红、枣红、桃红、橘红、土黄、金黄、青黄、老黄、乌黑金等色泽,色彩成块状或点条纹,变幻分明,过渡色自然,十分艳丽醒目;石中间有石英纹、黄蜡纹、乌金纹;外表光滑,石肌极具质感。
耒阳碧彩石为奥陶纪火成岩,属陷晶质的硅质岩石,出水数量极少。由于含有氧化铁、赤铁锰、二价铁和三价铁、硫化汞等矿物质,颜色以红色和黄色为主体。经自然水冲砂磨后表皮光洁亮丽,极具观赏性。
13、水冲彩硅石
水冲彩硅石,产于湖南省耒阳市耒水河中。耒阳南临南岭,北靠衡山,耒水穿城而过。水冲彩硅石质地细腻,硬度约7度左右;多呈黄、褐、藕红、墨玉等色调;石上纹理清晰,有凹有凸,色彩层次分明;色纹线脉布局自然,有的幻变成山水、景物等图案;形状千姿百态,刚柔一体,高雅雄奇、意境深远,其山川造型,别有千秋,有的似人状物,皆形象逼真。
水冲彩硅石属硅质灰岩,硅质浆岩等沉积岩构成,含有多种金属成分,硅铁含量达40%左右。石质结构细密、湿润纯净,经耒水长期冲刷,外表光泽度高,有的尤如碧玉般玲珑剔透。
14、梅花石
梅花石,产于湖南省湘江河畔靳江边。石上呈现梅花,很为珍贵,现已无产出。
15、石燕
石燕,产于湖南省祁阳县西北石燕岗及零陵县。石燕是海生动物化石,长着两瓣钙质的外壳,如现代海里生长的蚶。外贝体为横方形,向左右延伸时,逐渐收缩上翘开张,壳面具粗强的放射状褶线,状如燕翼,故名。石燕小者四五厘米,大者不过十多厘米,多采于山石间,其外形备显动感而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石燕为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石燕目的一属。贝体中等大小,近菱形;两壳双凸型,铰合面低而凹曲,具三角孔或复有三角板;壳面有细密壳线,腹壳齿板发育,背壳内主突起粗大,二分叉。在距今3.3亿年之前的石炭纪,随着大量海洋生物质沉积于海底,逐渐变成了岩石。后来由于海陆变迁,岩石露出海面甚至形成山地,经风化散碎后,比较坚硬的石燕化石则显露出来,或突现于山岩表面或散落于山坡、沟谷中。
《云林石谱》零陵石燕:“永州零陵出石燕,昔传遇雨则飞。顷岁余陟高岩,石上如燕形者颇多,因以笔识之。石为烈日所曝,偶骤雨过,凡所识者一一坠地,盖寒热相激迸落,不然飞尔。土人家有石板,其上多磊磈如燕形者。”
16、辰砂
辰砂,又称辰州砂床、朱砂石、丹砂、丹栗、赤丹,主要产于湖南省沅陵县冉家岩洞。辰砂晶体主要呈板厚状或菱面体状,少数为短柱形,多贯穿双晶;常见的是粒状、块状、被膜状集合体;三组完全解理;比重达8.0,摩氏硬度为2~2.5度;半透明,朱红色,发出金属光泽,是一种色彩鲜艳的彩石。因最早发现于湖南辰州(今湖南辰溪、沅陵、沪溪、溆浦)而得名;也是炼汞的主要原料,亦称汞砂。
辰砂属于辉闪矿类,主要化学成分为硫化汞(HgS),晶体属三方晶系,矿物和条痕都呈朱红色,成块形、柱形、板形、马牙形、箭头形。晶体一般为红色,当晶体较大时因透明程度差而呈黑红色,粉末为鲜红色。湖南的辰砂矿区主要在湘西,均属低温热液汞矿或为柱层汞矿带;在湖南的凤凰县、新晃县、麻阳县、吉首县等地都有分布。新晃、凤凰所产的朱砂大都生于石灰岩或白云岩中,成细脉状或散点状分布,常与石英、黄铁矿、辉锑矿共存。
《素园石谱》:"辰州砂赤,产冉家岩洞。有砂坑,深十五六里,昏黑不辨咫尺。土人以皮帽悬灯而入,凿岩而采之。白石若矾,谓之砂床,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石榴子。其良者若芙蓉箭镞,簌簌迸如榴房连床者,紫黯若铁色而光明莹彻,可置几案间。"
◎资料:辰砂化学成分为硫化汞,含Hg86.2%,常含有粘土、氧化铁、地沥青等杂质。三方晶系,晶体呈板状或菱面体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粒状、致密块状或土状,晶簇常呈菱形双晶体、大颗粒单晶体。半透明或不透明,鲜红、朱红、浅红、暗红色或条痕红色,有时表面带铅灰色的锖色。对光敏感,有很高的折射率,金属光泽、金刚光泽或玻璃光泽,摩氏硬度2~2.5,比重8.2,性脆;仅产于火山岩、热泉沉积物、低温热液矿床、断层角砾白云岩晶洞中,常与石英、雄黄、雌黄、方解石、辉锑矿、黄铁矿、白玺石等共生。外生成因的辰砂产于氧化带的下部,由黑黝铜矿分解而成。辰砂是分布最广的汞矿物,产于我国的湖南、贵州、云南以及美国西部、西班牙、墨西哥产等地。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58: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二十

湖南观赏石(二):
17、金刚石
金刚石,产于湖南省常德丁家港、桃源、黔阳等地。湖南金刚石以砂矿为主,主要分布在沅水流域,分布零散,品位低,但质量好,宝石级金刚石约占40%。沅江砂矿中金刚石含量约为每立方米4.5~7.9毫克,晶形完整,多数透明,洁净度高。相传在明朝年间,湖南沅江流域就有零星的金刚石发现,大规模的寻矿则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沅江整个水域均有金刚石分布,但有开采价值的仅常德丁家港、桃源县车溪冲、溆浦县(黔阳)新庄垅、沅陵县窑头等4处。
湖南金刚石的颜色深浅不一,内外颜色差异明显,呈带状、斑状分布。其褐色系列金刚石,晶体呈黄褐色,内部洁净,表面有大量的褐色斑点,其褐斑的颜色有黄色、黄褐色、褐色、黑色等,主要分布在金刚石的溶蚀面上,褐色主要由自然界放射性粒子的辐照造成。
湖南沅江位于湖南西部,全长1047公里,主要支流有渠水、巫水、舞阳河、溆河、辰水、武水和酉水。沅江流域的金刚石砂矿赋存于第四纪砂砾层中。具代表性的常德丁家港矿位于常德城西17公里,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属细谷型砂矿,系发育于阶地砂矿范围内的坳谷切穿阶地的含矿砂砾层,深达基岩,是流水使金刚石再次富集而成的矿床。丁家港细谷源头于六、七阶地,主干细谷长13公里,平均宽52米,最宽1100米,还包括10余条大小不等呈树枝状的小支谷,细谷网面积为14.4平方公里。全矿由61个矿体组成。金刚石总体颗粒小,但质地较好,以单晶为主,约占总产量的98%;晶体比较完整,以八面体、十二面体、六八面体为多;绝大多数晶体浅色透明或呈黄、褐色等;粒重多小于28mg,一般为10.9~15mg;22%晶体中含包裹体;60%的晶体表面有裂纹,表面溶蚀不重。
18、里耶白水石
里耶白水石,产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酉水河中。酉水系沅水支流,古称白河或白水。里耶白水石属河卵石,石质细腻,呈棕红色调,石上间有金黄花纹,似文如图,极为耐观。
19、九疑山杨梅石
九疑山杨梅石,产于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玉官岩附近溪边水洼中。该石与雨花石相似,经流水浸蚀打磨后,变成五棱六角的小石子,或洁白晶莹,或色彩艳丽,颗颗粒粒如成熟的杨梅,故名。《湖南方物志》上有记载,现今不见产出。
20、黄蜡石
黄蜡石,主要产于湖南省桂阳县太和镇、城郊乡境内官溪河段,泗洲、华泉、莲塘、桥市等乡镇也有分布。该石坚而细腻,硬度为摩氏7度左右,色泽金黄,石表滑润,块体以15~50cm大小居多,质地以细蜡、晶蜡为主,偶有冻蜡。
21、彩硅石
彩硅石,主要产于湖南省桂阳县官溪河中段。该石质地为石英岩,硬度约6~7度,石上多红、黄、白、粉等色相间,五彩缤纷,且纹理清丽、造型奇特,颇具观赏价值。
22、郴州方解石
郴州方解石,主要产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的雷坪有色矿、北湖区的东波矿和大奎上乡等地。郴州方解石质好量大,状如山花灿烂、晶莹夺目,极具观赏性。
雷坪矿所产的方解石晶体品种较多,晶形有正四方形、柱状、四方体锥状、钉状、狗牙状等,颜色有枣红、粉红、米黄、乳白、棕色等,其中的红色立方体方解石、红色立柱体方解石晶簇、黄色透明钉状方解石等品质较佳。大奎上乡所产的方解石晶体硕大,呈乳白色,表面光泽透亮,单晶最大达30cm,一般均在10~20cm,晶形为四方锥体状,呈不规则连体晶簇,大者以吨计,形如玲珑剔透、雪白如玉的莲花。
23、澧州石
澧州石,产于湖南省澧县。该石纹脉奇异,可用于堆砌假山,今极少见。《云林石谱》澧州石:“澧州石产土中,磊磈而生,大者尺余,亦有绝小者,颇多险怪巉岩,类诸物状。其质为沙泥积渍,费工刷治,石理遍铺丝,扪之隐手,色青白稍润,间有白脉笼络。土人不知贵,士大夫多携归装缀假山,颇类雁荡诸奇峰。”注:澧州,今为湖南澧县。
24、耒阳石
耒阳石,产于湖南省耒阳县。《云林石谱》耒阳石:“衡州耒阳县土中出石,磊磈巉岩,大小不等,石质稍坚。一种色青黑,一种灰白,一种黄而斑。四面奇巧,扣之无声。置几案间,小有可观。”
25、钟乳石
钟乳石,产于湖南省湘西、湘南地区的溶洞中。钟乳石是碳酸盐岩地区洞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成型往往需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光泽剔透、形状奇特,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湘西、湘南多呈喀什特地貌,蕴藏着丰富的大小溶洞群,洞内钟乳石、钟乳柱、石花遍布,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琳琅满目。近年开发的一些岩洞,多作为旅游景观,但道县一带地下却有许多未开发的奇怪洞。钟乳石资源属于国家保护,其采集应经有关部门批准后进行。
湖南凤凰县奇梁洞,洞长数里,钟乳石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临武县凤岩山一带有长约35公里,与广东连州市星子镇杨梅村相通的溶洞,洞内深邃曲回,地密如蜘蛛网,洞壁及洞顶布满各种奇异的钟乳石。郴州市西南方十二公里处万华岩地下溶洞,主洞长达1800米,形色各异的钟乳石,千姿万态。张家界溶洞中的钟乳石,洞中有卷曲状钟乳石、鹅管、歪斜钟乳石,以及色彩绚丽晶、莹剔透的滴水石,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等。冷水江市地下溶洞中的鹅管,最为纯洁,里面没有任何杂质,像玻璃一样晶莹。鹅管是钟乳石的一种,中空洁白,由岩石中纯净的碳酸钙经水溶解后经上亿年凝集而成,看起来极像鹅的毛管。
湘西、湘南多呈喀什特地貌,地下钟乳石遍布,近年陆续开发了一些岩洞,
26、石鱼石
石鱼石,产于湖南省湘乡市城西十里湖山乡石鱼山。该石为鱼化石,基岩呈黑色,层理极薄,凿开后,石块上的鱼,大小不一,体形完整,骨骼纹理清晰可辨,鱼鳍比现在的淡水鱼长,头部短促,形态生动。石鱼石在早在宋代就已有盛名。
石鱼石蕴存于石鱼山第三纪地层中,其地质岩层一直与五里外的石狮江相通,石狮江入涟水口处也有鱼化石分布。据考在几百万年以前,湘乡市湖山及苏坡乡一带曾为湖泊,湖里的鱼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在地层变迁运动中被埋在泥沙下面,经长期的地质作用后成为岩石层中的化石。
郦道元《水经注》:"涟水东入湘乡,历经石鱼山,山高数十丈,广十里,山下多元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凿开一层,辄有鱼形,鳞鳍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沈怀远《南越志》:"衡阳湘乡县有石鱼山,下多玄石。石色墨,而理若云母,发开一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宛然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
27、燕子石
燕子石,又称蝙蝠石,产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渫水河一带,该石是五亿年前晚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石中三叶虫化石有的如巴掌大,须眼毕现,形体完整,其旁有长刺,左右开张,姿态动人,尤其尾部如春燕似蝙蝠,故名。壶瓶山燕子石矿床分17个源头,储量约为5000立方,其质地坚韧,手感温润,色泽明快,图案完整、清晰、生动,既可作观赏石,也是制作燕子石砚、印章等工艺品的佳料。
三叶虫是一种生活在浅海之中的节肢动物,随着地壳上升而被埋入泥沙或嵌在岩缝中,经过漫长的地质的时代,其外骨骼变成了化石,蕴存于石门县壶瓶山灰岩以及永顺县薄层灰岩之中。
◎三叶虫属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主要生活于浅海区,靠附肢在海底爬行摄食,有些体小壳轻者可漂游或附在海藻上为生。三叶虫背部为背甲,分头、胸和尾三部分,头有眼;而背又被两背沟纵分为三部分,中间为轴部,两侧为肋部,故称为三叶虫;腹部为软的腹膜和附肢。三叶虫的背甲为几丁质的外骨骼部分,故易保存为化石,但化石少有完整者,多头、胸、尾分离,且不同属种,头、尾变化较大。燕子石中三叶虫的外形也像蝙蝠,故称蝙蝠虫。
28、上水石
上水石,又名含水石、石山子,产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吉首市、花垣县、保靖县,及张家界市桑植县等地。该石是具有优良吸水性的观赏石,质地疏松,玲珑隽秀,石体上布满纵横交错的管状孔,利于吸水,易加工造型,适宜做出奇峰异洞等景观,是庭院置景、园林点缀、装饰盆景等方面的佳石。
《湖南通志》:保靖县出含水石,皆岩溜石液凝结而成,有花木楼台之状,大者高五六尺,如流云芝盖,诡异绝伦,小者可二三尺,配以菖蒲,为鱼缸之饰。其石能含水上升,名如其实。草根极细,水沫之形俱在,文理细如画家披麻皴。
29、墨晶石
墨晶石,又名楚石、紫石、墨玉,产于湖南省洞口县、新化县一带。该石质地细腻,黑色而脂润,纯净无暇,通体黝黑,极具光泽,磨光后黑如漆,格外晶莹,又被称为"黑玛瑙"。以墨晶石雕制印章、墨砚、玩具等已有300多年历史,雕制品古朴典雅,既有似玉雕的晶莹细腻,又含石雕的粗旷豪放,别具一格。
30、渫水石
渫水石,产于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一带渫水中。该石质地坚硬,结构致密,经急流冲刷磨励,通体光滑,形态各异,意境清幽,有浪纹石、雪花石、古生物化石等品类。
渫水浪纹石,属卵石,质地细腻温润,硬度约为摩氏5度;多为扁圆形,石体颜色以乳白、乳黄为主,少量暗红、绿色;石上有深红、浅紫、古铜等色纹,对比度极佳,色泽鲜明;构成似平湖秋月、高山流水、白云舒卷,或花草动物等画面。
渫水雪花石,石质坚硬,黑底白花,其表层为黑色,剥落后显出白色晶莹的石体,画面酷似雪花或梅花,高洁清雅。
渫水古生物化石,常见的有震旦角化石、珊瑚虫化石、贝壳螺类化石、三叶虫化石等。
31、邵石
邵石,产于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等地。《洞天清录·怪石辨》邵石:“宝庆府所出。色黑多以作博棋子。刻作笔架并无自然峰峦。”注:宝庆府,即今湖南省邵阳市。
32、永州石
永州石,产于湖南省永州市。《云林石谱》永州石:“永州州署依山厅事之东隅,顷岁,太守黄叔豹,因其地稍露山谷,除治积壤十余尺,得真山一座。凡八九峰,岩洞相通,翠润可喜,有唐人刻字遍于诸峰之侧,甚奇古。有一石横尺余,联缀石上,全若水禽。因引泉出水,潴满岩窦,其石正浮水面,亦有唐人刻字,目为鸂鶒石。又郡山之后,下广二顷余,率皆怪石,罗布田野间,或为民居蔽隐。元结砌石亭于郡山之颠。”注:元结(719-772),字次山。
33、祈阇石
祈阇石,又名耆阇石,产于湖南省常德市祈阇山。该石呈紫黑色,内中空空,外形古朴,竖者可当笔筒,卧者可作笔洗。
《云林石谱》祈阇石:“鼎州祈阇山出石,石中有黄土,目之为太乙余粮。色紫黑,其质磊磈,大小圆匾,外多粘缀碎石,涤尽黄土,即空虚。间有小如拳者,可贮水为研滴,或栽植菖蒲水窠,颇佳。”注:鼎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祈阇山即河洑山,位于常德市西郊5公里处,原名平山,又名武山、太和山,海拔115米。
34、辰州石
辰州石,也称蛮溪石,产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蛮溪水中。该石质地较松,古时多琢为印材,其黑石亦可作砚。
《云林石谱》蛮溪石:“辰州蛮溪水中出石,色黑,诸蛮取以砻刃,每洗涤,水尽黑,因名黑石。扣之无声,仿佛如阶州者。土人琢为方斛器物及印材,粗佳。”注:辰州,现湖南沅陵。
《清稗类钞·矿物》辰州石:“湖南辰州溪水中,往往有石如鹅卵,中外莹澈,成黑地白章,或白地赤纹。”
35、祁阳石
祁阳石,产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该石质不甚坚,温润细腻,多呈紫红色,石色匀净,常见浅绿色石脉。色佳者有山水日月人物之象,尤以紫花者稍胜,大者制屏亦雅。祁阳石质地细滑而沉,可用于琢制砚台,成砚称“祁阳石砚”或“祁阳砚”,肌理莹彻,云委波襄。
祁阳石属粘土质板岩,赋存于祁阳县下奥世地层中;矿物成分有绢云母、石英、斜长石、绿泥石、氧化铁等;有浅绿、灰绿、朱紫、褐等色;显微纤维结构,层纹状构造。其中称“紫袍玉带”者,通体为紫色,中间夹有青绿石纹;另一种为页层岩质彩石,剖开石头,颜色分多种层次,有紫艳、黄褐、乳白等,偶见黑色层。
36、花鹊石
花鹊石,产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靳江河。《清稗类钞·矿物》花鹊石:“湘潭之靳江河有市曰碑头,沿河岸左,乱石林立,近水处青质白纹,多成梅花喜鹊。梅有枝干花蕚,花皆五瓣,瓣皆有须,须上有穗。鹊有头尾身足,或飞或立,或敛翅,或舒翅,皆丝丝如画。时论谓石之象形,如大理石,人物、山水、花草皆如画家写意,然未若潭石之天然工笔,宛如徐熙粉本也。”
37、花石
花石,又称堆花石、花石版,产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武口寨。该石为白色方解石与黑色岩石混合而成,硬度约5.5度;在黑色石体上凸起白色石纹,黑底白花,极具浮雕感,常有似云腾烟涌、流泉飞瀑、梅花傲雪等图案。
《明一统志》:“花石在岳州府慈利县武口寨。石上有花如堆心牡丹,枝叶缭绕。虽精于画者,莫能及。人或以物去掉其花,拂试之,其花复见,重叠非一。”
38、衡州石
衡州石,产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衡山。该石《素园石谱》曾有记载。
衡山又称南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共有大小七十二峰,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
39、龙牙石
龙牙石,产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该石所制的砚台称龙牙石砚,色稍紫润,亦易发墨。
《云林石谱》龙牙石:“潭州宁乡县石产水中或山间,斫而出之,多龙牙,色紫稍润。堪治为研,亦发墨,土人颇重之。”
附录:石镜
石镜,属景观石。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城南浯溪山崖上,有一片唐代留下的石头,80×67厘米大,石色黝黑如漆,石面光滑似镜,拭之以水,能清楚地照人容貌以至须眉历历皆见。
《云林石谱》石镜:“永州祁阳县浯溪山岩之侧,有立石一片,广数尺,色深青润,光可照物十数步,土人谓之石镜。杭州临安县山中一石,光明如镜,颇类。”
《清稗类钞·矿物》镜石:“祁阳之浯溪有镜石,高尺五寸,阔二尺五寸,色黝黑如漆,光可鉴,隔江竹木、阡陌皆映见之。”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59: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二十一

广东观赏石:
1、英石
英石,又称英德石,产于广东省英德市东北面25公里的英山山脉。该石系石灰岩,外表锋棱突兀,具有典型的瘦、皱、漏、透之特点。石质稍润,坚而脆,硬度约4度,多叩之有声。呈淡青、灰黑、浅绿、黝黑、白色等色泽,以黑者为贵,时见间有白色石筋。石表多深密皱褶,棱角明锐,有蔗渍、巢状,大皱、小皱等状。造型多具峰峦叠嶂、壁立峭峻、纹皱奇崛、孔洞嵌空之态。英石由于凿、锯而得,正背面明显,正面多洼孔石眼,玲珑宛转,精巧多姿,而背面较平淡。大块的英石可作园林假山的构材,或单块竖立或平卧成景,小者可置于案几或制作成盆景、砚山,极具观赏价值。英石的开采和玩赏具有悠久的历史,清代以来为我国四大名石之一。
英石属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主要成分为方解石。产地岩溶地貌发育,裸露的石灰岩石山耸峙地面,蹦落下来的岩石有的散布地表,有的埋入土中、水下,有的倚于山崖,经大自然漫长年代的风化溶蚀后,变成形状奇异、千姿百态的石体,或嶙峋陡峭,或玲珑宛转,或驳接层叠。英石分阳石和阴石两类,阳石是露于土表的,具有瘦、皱的特点,按其形态分直纹石、横纹石、大花石、小花石、叠石和雨点石等,花石中含有碳酸钙白筋;阴石系埋于土中,玉润通透,具有漏、透的特点。
英石"绉云峰",高2.6米,狭腰处0.4米,色泽青黑,褶皱细密,体态秀润曲致,迂迥山峭折,极具瘦、皱之典型,现存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为江南名石之一。
宋·杜馆《云林石谱》英石:“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又有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澈,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有声,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凿取之。此石处海外辽远,贾人罕知之,然山谷以谓象江太守费万金载归,古亦能耳。顷年东坡获双石,一绿一白,目为仇池。又乡人王廊夫亦尝携数块归,高尺余,或大或小,各有可观,方知有数种,不独白绿耳。”
英石在英德市的望埠镇、冬瓜铺、石灰铺、大站、大镇一带均有分布,而以望埠为中心,有好几处整座山均为积叠状的英石,现存资源仍相当丰厚,当地有80万亩石灰石山,据估测可供开发的英石达6亿吨。宋明时曾"就水中奇巧处凿取",现望埠附近的水域岸边甚少有英石,采石主要是在望埠附近山上,其开采多为露天炸山取石,也有从泥中挖取。开采出的英石有黑色、青灰色、灰白色、霞灰红等数种,以青灰色、灰白色为多,黑色的则较细密坚硬。其溶蚀状者多从土中挖出,大者丈许小者盈尺,多为长块形,少棱角,常有蚀洞蚀隙,状如拳峰、悬崖;层叠状者多露于地表,小者如掌,大者逾立方,常多片交互参差积叠,横状似积石山,竖状如峭壁、峻岭。
2、潮州蜡石
潮州蜡石,又称潮州黄蜡石,产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潮安县等地。该石质地润泽细腻,硬度达6~7度,蜡质感强,有的冻透似玉;表面光洁,显油脂、树脂、丝质、珍珠等光泽;石形奇特,凹凸怪异,边、面圆而平滑,纹理柔和;石色纯正,深浅各异,高雅明艳。根据透明程度和表面光洁油润程度则分为冻蜡、胶蜡、晶蜡、细蜡和粗蜡等,以显玉脂光泽,既浮于表又蕴于内,细腻温润且坚韧者为佳,其上品具有湿、润、密、透、凝、腻之特点。此石种在全国各地以潮州所产的品质最优、质感最好,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收藏与玩赏的记载。
潮州蜡石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SiO2)结晶体,其晶体相互联结熔合镶嵌,透明性强、质如凝脂,因内含其他矿物质的种类、比例不同而呈现多种颜色。按表面石色可分为黄蜡、红蜡、黑蜡、白蜡、花蜡等品类,既有黄中透红、黄中透白、黄中透黑,也有多色相透,以黄色蜡石最为多见,故蜡石又称黄蜡石。
潮州蜡石中的黄蜡石,黄润多姿、质坚似玉,有金黄、橙黄、鸡油黄、淡黄等色泽,以金黄色为贵。有一种颜色特别黄的,明亮鲜艳,充满质感。摆设于厅堂,或镶嵌于假山,布置园林,均赏心悦目。
潮州蜡石的产地主要分布在:饶平县樟溪镇青岚村和草南武周围的十余个坑门,其以"山下寮"所产的蜡石较为知名;及潮安县磷溪镇西坑村、芦庄和铁铺镇的"水吼"、"大洞埔"、"大陂下"、"狮地后"等坑门,其以"水吼"所产蜡石最为人爱;和潮安县田东镇的"平坑"、伍全的"石壁潭",登塘镇枫树员的"大径坑"、"猪母窟"等地,其多出产园林用的景观石,而用作厅堂摆设、几案欣赏的,以"猪母窟"所产的蜡石最为知名。潮州蜡石的资源得天独厚,其产地坑门众多,蜡石种类包罗万象。石农开采蜡石,要钻进各山坑中的大石底下和小溪边开挖沙土,舀出积水,将之挖出,可见开采之不易。
青岚石蛤村北面十余公里"山下寮"所产的蜡石质地上乘,造型奇异,色泽艳丽。有猫耳石、荔枝皱、黄枝蜡等几十个种类。其中的猫耳石质地黄红冻透,石肌呈浮雕状,石面有如猫耳,惟妙惟肖,属潮州蜡石之上品。
磷溪镇西坑村西北约4公里的"水吼",分上水吼、中水吼、下水吼三段,溪水落差大,所产的蜡石质地蕴润,外表光洁。主要有图纹石、甜蜡等,尤其图纹石向为石友钟爱。
登塘镇枫树员西面约8公里处"猪母窟"所产的蜡石质地冻透似玉,色彩艳丽,肌理润泽,形状凹凸怪异。有些蜡石有一圈较为别致的浮雕状脚线,尤似天然艺品。
◎广东省的潮州、揭西、佛冈、韶关、清远、台山、开平、电白等地均有蜡石产出,以产于潮州的质地最好,石色纯正。
3、台山蜡石
台山蜡石,又称台山黄蜡石,主要产于广东省江门市的台山市北陡镇。该石由溶岩演变而成,多数石表现出通透的玉质,晶莹湿润、绚丽多姿,品质与潮州蜡石相似,且色彩更加鲜艳、丰富。有黄蜡、黑绿蜡、白蜡、花蜡、根状蜡、冻蜡、彩沁蜡石种类。近年在沿海岛屿还发现透明度较高的红、白蜡石。台山蜡石多以黄色为基本色,故又称黄蜡石,其石质湿滑细腻,久经把玩,包浆滋润,极富灵气。
台山蜡石分布于台山部分乡镇,蕴藏量丰富,尤以北陡镇的蜡石质优而形美。北陡所产的蜡石质地坚密细腻、湿润凝重,形状奇特、角圆面滑,色彩鲜艳丰富;石上纹理波浪起伏,有褶有曲,变化有致;石姿坚实,曲直轮廓清晰,凹凸明显;造型灵秀飘逸,雅致可人。北陡镇黄花湾、双耳坑地区所产的冻蜡和彩沁蜡石,其通透状态、颜色、质地、硬度及湿润程度尤如新疆和田玉;北陡镇那琴湾一带山中所产优质黄色蜡石,被玩石家称为"佛光灵玉"。
北陡镇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地下都是由花岗岩、云母岩等构成。由于地下岩浆涌向上述岩脉的缝隙间,并与周围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和混合,形成了不同质地和色彩的石英质矿物。产于北陡散石湾、黄花湾、双耳坑等南北走向山脉中的蜡石大都呈籽玉状形态,质色光滑纯正。
台山蜡石由潮州人陈森源于1996年秋在北陡镇那琴村散石湾海边的石山坑里首先发现,这种金红色的石头有晶莹细腻的玉质和绚丽的色彩,后被人冠名为"台山蜡石"。北陡镇是台山市最南的一个镇,那琴村则位于该镇最南端,呈山脉地形,连绵起伏,延伸至海边。那琴有近千条山坑,出产蜡石的山坑有几十条,但产量较多、特色鲜明的黄蜡石主要分布在散石湾、铜鼓坑、三夹水、双耳坑、大水坑等,其中最早发现的是散石湾,最近发现的则是大水坑地区。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珠宝玉石鉴定中心曾对台山蜡石的两个样本作过检验,鉴定为"多晶石英质玉"和"黄玉髓",据此,台山蜡石又称台山玉石。
4、阳春孔雀石
阳春孔雀石,又称铜矿石,古称绿青、石绿,主产于广东省阳春市石录铜矿。该石属铜矿岩石,质地致密细腻,硬度约5度左右,含铜57.5%;有翠绿、墨绿、粉绿、天蓝等色;纹理有色带相间的同心纹、束状放射花纹、平绒环光圈花纹等,呈隐晶质集合体状,不透明,显玻璃和丝绢光泽;形态结构有葡萄状、钟乳状、皮壳状、丝绒状、晶簇状等,以葡萄钟乳状为多见;块体大的近10吨重,小的比拳头还小;天然造型似山水森林、群峦叠翠、奇峰异洞或鸟兽人物等形状。
孔雀石属单斜晶系,晶体形态通常呈柱状或针状;由含铜矿物质受碳酸及水相互作用而成,遇盐酸会起反应并易溶解;产于铜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常与其它含铜矿物共生;其艳丽的绿色和斑纹与孔雀尾羽极为相似,故而得名。阳春孔雀石结晶完美,色彩绚丽,姿态奇特。有的呈笋、柱形,常兼翠绿、粉绿、天蓝等色于一石,美丽异常;还有的内空外坚,多姿多彩;其中葡萄状结构的孔雀石,质地细腻且最坚硬,表面滑润而有光泽,少见绒毛,为观赏石之佳品。
阳春孔雀石的蕴藏量为全国最多,矿藏分布在春城、马水、永宁、潭水等10多个乡镇,最大储区是马水镇的石录、鹦鹉岭等地;形质亦优于其他产地,其结晶完美、形态多变,造形千姿百态、格调高雅,色泽艳丽、斑斓夺目,各种颜色永不更褪,有作为观赏石的明显特点,也可制作国画颜料;阳春市中心广场上有一块亚洲最大的孔雀石,采于石录铜矿五十米深的地下,高2米、长2.45米、宽2.25米、重达9.7吨,色泽翠绿,外形非常奇特;尤其产于石录铜矿的孔雀石猫眼石,此石中间有一道深绿色的斑纹酷似猫眼,猫眼球中的横线炯炯有神,且变换位置则有不同的视觉效果,极为罕见。
石录铜矿形成年代的地层为石炭纪,矿储量居全国之首,于1966年开始开采,当时孔雀石在矿上到处都能捡到,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末,已挖掘到地下一、二百米深处,由于矿源枯竭,地下水喷涌而出,开采难度大,1997年已停产,现留下几个露天矿湖。
阳春孔雀石是矿物结晶体,常与矿泥中共生,且要挖掘到地下深处才能得到,由于用爆破采矿,重量二十公斤以上、结构完整、能四面观赏的孔雀石较罕见珍贵。阳春孔雀石有天然翠绿的色彩、神韵绝妙的造型,作为厅室摆设或矿物标本,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欣赏价值。
5、花都菊花石
花都菊花石,产于广东省广州花都区花山镇花城村菊花山东侧山坡表层地面。该石由石英结晶体团簇而成,不甚坚固,而硬度较高,形态万千。其晶粒呈倒锥长条棱状,顶面常为多面体之结晶,多呈银白或米黄色,佳者光彩亮丽。石上有黄心白瓣的清晰花朵,立体突起的白色条状花瓣,碎粒状的黄色花心,极象菊花;菊花图纹大如手掌、小如指甲,花朵形态完整,以乳白色为主,少数褐红色;花姿各异,有的相簇而成,有的大而独立。块体有大有小,可置于庭园或厅堂、案几观赏。
花都菊花石为石英的放射状集合体,石中花蕊由破碎的花岗岩角砾构成,花瓣为半透明石英(水晶)呈放射状晶簇环绕花岗岩角砾而生,具典型的晶洞构造。无论从何方向将石劈开,均可现出花瓣晶莹剔透的逼真花朵。其硅质基底与石中花状纹理融为一体,对比度略显不足,但独特的立体黄白色菊花图纹较显珍贵,颇具观赏价值。
花都菊花石是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的:花岗岩在成岩过程中,有大量二氧化硅溶液顺着岩石的张性裂隙侵入地表,形成硅破碎带。破碎的花岗岩角砾成为二氧化硅溶夜结晶中心构成菊花花蕊;许多乳白色石英呈放射状晶簇环绕着花岗岩角砾而生,构成菊花花瓣。由于角砾的原始形状,形成的花蕊有为方形,有的为三角形;由于成岩过程中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温度散失慢,故花朵较为完整。
花都菊花石发现于清代以前,蕴藏量极少,2001年当地政府已封山禁采。花都《花县志》载:"花山镇两龙东北8.5公里处,有座菊花山,因含特殊石英岩,石击破的断面呈立体菊花状,称菊花石,山因而得名。"
6、河源菊石
河源菊石,属古生物化石,产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增坑。河源菊石化石的壳体呈半外卷,两侧扁缩,在菊石腹部中央有沟,壳表有密密麻麻的一条条纤细且微微弯曲的横肋,横肋从脐壁起向壳体前方斜伸,并在腹部形成明显的腹突。菊石化石镶在其他石头里形成精的美图案,外观看起来像盛开的菊花,花纹像小石磨,纹饰奇特,形态可爱,是一种珍贵的观赏石。
菊石是距今1.85~1.9亿年前的海底无脊椎动物,类似现代的螺样生物,属底栖半游泳生活类型,一般生活在50~80米深的海底,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成为化石,其螺旋状壳印在海底泥上形成精美的螺旋菊花形图案。河源市双江增坑被发掘出来的菊石化石群落,个体直径一般达1~10厘米,直径最大的有42厘米,堪称我国之最。目前已发掘有20平方米的这个菊石化石遗址,以花冠菊石为主,副花冠菊石为次。
河源菊石化石由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增坑村黄汉光的父亲在开田间水沟时首先发现的,怪石头看上去像盛开的菊花,又像小石磨,当时拿回家给年纪尚小的黄汉光玩耍。50多年后的1997年12月中旬黄汉光告知河源市博物馆,随后经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广东省的考古专家到现场鉴定,确定这些怪石头系拉丁期(中三叠世晚期)菊石化石。
7、彩硅石
彩硅石,当地称青花石,产于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连南县寨南乡等地。该石质地细润,纹理清晰,色调古朴凝重,有青、灰、白、黑等色,有的皱皮沟壑奇异,形状多样,富有韵味。
8、石骨石
石骨石,俗称骨石、金包铁,产于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吉田镇沙田村一带。该石质地坚韧,通常石体上有不规则棱角线凸出石面,线条流畅,苍劲有力;石形完整,棱角线水洗度好,手感润滑;其结构独特,层次清晰,驳接层叠,形状千姿百态;凸出部分有如浮雕状的方格梯形、蜂巢、塔层等,或似悬崖陡壁、奇禽怪兽,或屈曲转折、似行云流水纹,富有韵律动感。
石骨石多产于连山境内伴有黄蜡石的溪河山涧田旁,尤以吉田镇沙田村河段为多,质量较好。石骨石属黄蜡石与长钾花岗岩的混合体,即凸起棱角部分多为黄色蜡石,凹陷部分为带浅泥色长钾花岗岩石。凸棱面硬度为6~7度,凹陷面硬度为4~5度。由于组成石体的石质硬度及结构不同,部分疏松的砂岩、砂屑岩等被风化后,经水、沙冲刷成为凹面,而质地坚硬的蜡石难以冲刷则成为凸面,其石上的凸凹处成不规则棱角,构成表面铁骨铮铮、千姿百态的独特风格。
9、青石
青石,俗称福祿石,主要产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沙溪镇长坪横坑至马坝镇苍村大溪。该石以青色为基调,有深青绿、浅青绿等色泽;质地细密、清润,叩之声韵清越;石上自然纹理清晰显现,以神韵绝妙的图纹石为主,也有高雅庄重或形态奇特的造型石。
沙溪镇至马坝镇一带产青石较多的河段长约8公里,两岸皆岭峻壁峭,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青石是在溪水中经过漫长年代风化蚀变和水洗沙磨后形成的。
10、乐昌青花石
乐昌青花石,主要产于广东省乐昌市五山镇一带的武江河。该石质地坚硬,硬度在6.5度左右;石肤油润细密、光滑,水洗度好;由水流的长期冲击磨洗后形成独特的纹理,石底呈青黑色,上嵌黄色或白色图纹,花纹比石坚硬些,色似古瓷,浮凸显现,对比度大、构图丰富奇特。
11、乳源彩石
乳源彩石,产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该石多为浅黄底色,加红、棕、淡蓝等色,和谐美丽。彩石经打磨后圆润柔和,色彩斑斓,光华夺目,图案精美漂亮,妙趣天成。乳源瑶山地貌奇特,山高谷深,溪水纤萦,有极其丰富的彩石资源。
12、韶石
韶石,产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大宝山一带。该石为孔雀石状的锰质砂岩,由地下铜矿苗之气体长期薰蒸作用而形成。
《云林石谱》韶石:“韶州石绿色,出土中。一种色深绿,可镌砻为器;一种青绿相兼,磊磈或如山势者;一种色稍次;一种细碎杂砂石,以水烹,研作数品,入颜色用。大抵中因铜苗气熏蒸,即此石共产之也。”
13、桃花石
桃花石,产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云林石谱》桃花石:“韶州桃花石出土中,其色粉红斑斓,稍润,扣之无声。可琢器皿,或为镇纸。”《清稗类钞·矿物》桃花石:“广东韶州所产之石,色粉红,如桃花,故曰桃花石,可琢以为器。”
14、钟乳石
钟乳石,又称石钟乳,产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等地。该石是石灰岩经含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溶解后渗透出来,其石灰质在洞顶上粘附沉淀、越垂越长而形成。粤北山区因其特有的喀斯特石灰岩地貌,地下河峡谷所形成的洞内,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光泽剔透、如铺珠散玉,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清稗类钞·矿物》石钟乳:“泉水含炭酸石灰,由岩隙下滴,其石灰质日久凝积,累累下垂,状如钟之乳,故名石钟乳,或专称钟乳,一曰石髓,出广东乳源县乳岩者最著。”
15、清溪石
清溪石,产于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一带。清溪镇位于东莞市东南部,距市中心区及深圳均为48公里。《云林石谱》清溪石:“广南清溪镇之三五十里,土中出石,巉岩险怪。一种色甚清润,扣之声韵清越;一种色白。顷年苏仲恭家置几案间,有七八块,甚奇巧。此石所产相邻,青色绿色尤奇于他处。”
16、端石
端石,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的端溪一带。该石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地质年代为距今四亿年的泥盆纪;质地坚实,细密温润;有青灰、深灰、紫蓝、紫等色;石上天然生成的花纹丰富多采,形成多种石品,如: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石眼、冰纹、金银线、天青、金星点、石眼等。端石多为制砚之材,成砚称端砚或端溪砚,具有发墨不损毫、呵气可研墨的特点,
端石亦可分为岩山、西坑、后磨三种。岩山石:石色深紫,衬手而润,叩之清远,有清绿圆小鹦鹆眼的。西坑石:色赤,呵之乃润,鹦鸽色紫,浸慢而大。后磨石:石色青紫,向明侧视,有碎星光点,如沙中云母,干而小润。三种砚石中,尤以岩山石为佳。
位于羚羊峡东端南岸紧西江处的端石坑洞,自唐代开采至今。因开坑采石年代久远,称老坑;又因洞内长年累月为泉水浸渍,故称水岩。石色紫蓝,其石品花纹为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玫瑰紫、火捺及石眼等,为端溪各名坑之冠。
《云林石谱》端石:“端州,今为肇庆府。石出斧柯山,在端州东三十三里处,所谓羚羊峡对山也。凡四种,曰岩石,曰小湘石,曰后历石,曰蚌坑,而岩石最贵。山极高峻,以渔舟入一小溪,即蚌坑。水陆行七八百步,至下岩,十许步至上岩。自上岩转而南,凡百余步,至龙岩。上岩各三,下岩一,半边山岩凡十余,然必以下岩为胜。……凡岩石有两壁,北壁石在水底,石色干则灰苍色,湿则青紫,眼正圆,有瞳子晕数十重,绿碧白黑相间如画,青绿处作翡翠色,与下岩石相类。南壁石则水半石也,色微带黄,眼晕七八重,已不及北壁矣……。半边山诸岩,……其石亦类下岩,但眼晕只三四重,色赤白青碧可爱,惟层晕稍驳杂耳……。大抵有眼石在水岩中,尤细润。下岩石谓之鸲鹆眼,上岩上谓之鹦哥眼,上岩下谓之鸡翁、猫儿眼,半边山谓之雀儿眼、鹩哥眼,土人以此别之。”注:肇庆市,古称端州。

附录:仇池石
仇池石,即为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所产的英石。该石色泽清润,扣之如馨,虽仅一拳,但其间峰峦涧壑,层叠窈窕,奇巧殊绝。宋代苏东坡在杨州时获得绿、白两块岭南奇石,石上山峦迤逦,云穿山脊,犹如甘肃的仇池山四面陡绝,山上却可引泉灌田,十分奇特,借杜甫“万古仇池,潜通小有天”的诗句,遂将此石题名为"仇池石"。
盛产英石的英德市北与乳源县、曲江县相连,曲江亦蕴藏着丰富的英石。
《云林石谱》仇池石:“韶州之东南七八十里,地名仇池,土中产小石,峰峦岩窦甚奇巧,石色清润,扣之有声,颇与清溪品目相类。”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8:00: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二十二

广西观赏石(一):
1、大化石
大化石,又称岩滩彩玉石、彩玉石、岩滩石,产于广西大化县岩滩的红水河深潭中。该石是原始岩冲刷而成,属硅质岩,硬度极高,磨圆度好,色彩绚丽,石表面显油脂光泽,纹理清晰别致,极富神韵,是1997年发现的新石种。
大化石生成于约2.6亿年前的古生界二叠系,属海相沉积硅质岩。其原岩为火成岩与沉积岩之蚀变带硅质岩石,质地致密坚韧,硅化程度高,玉质感强,摩氏硬度约5至7度。由于岩石受水中铁、锰等多种矿物致色元素浸染,多为一石多色,呈现金黄、褐黄、橘黄、深棕、棕红、桔红、黄绿、翠绿、灰绿、灰褐、赭石、陶白、古铜等色彩,并伴有黑色草花纹,艳丽古朴,色韵自然,以金黄色为主色调者,尤为鲜亮温馨。其石肤温润如脂,光洁莹润,柔中透刚,有的似釉瓷彩陶,有的质感凝重、古朴典雅,有的表面闪烁着珠光,极富宝气,绚丽诱人。纹理饱满、组合自然,变化有序,清晰而具有韵味,层纹及色彩斑点显出中国画的神韵。形态变化无穷,雄浑大气,造型多为层状结构,常见嵩岳云岗或璋台危岩等景貌,具象者少见,尤其是山形或人物更是稀贵。大化石以欣赏其玉化的质地与丰富的色彩为主。
蕴藏大化石的红水河段长约六公里,据潜水人员介绍,岩滩采石区水深约30~60米,河床下水沙激流,地形多变,打捞难度较大。
2、马安彩陶石
马安彩陶石,又名马安石、彩陶石,主要产于广西合山市马安村红水河河床中。该石是深潭中的卧底石,其石色和石质如彩陶,表面有蜡状光泽;具有翠绿、墨黑、橙红、棕黄、灰绿、棕褐、浅蓝、青灰、古铜等色泽,石上天然过度色极佳,色泽条纹层次分明;石肤润泽,有的似陶色,有的像古瓷;形状多为块状,常有高低错落的方圆角;有绿玉石、黑釉石、黄釉石、粽釉石等多个种类。
马安彩陶石有彩釉石和彩陶石、纯色石与鸳鸯石之分,石肌似瓷器釉面者称彩釉石,无釉似陶面者称彩陶石,鸳鸯石是指双色石,三色以上者又称多色鸳鸯石,彩陶石是该石种之泛称。
马安彩陶石属沉积岩,石质以硅质粉砂岩或硅质凝灰岩为主构成,硬度约5.5度,石形以多边形的几何形体居多,水洗度很强,表面光滑细腻,各种矿物组成的颜色鲜亮,一般以豆绿、灰色、墨色为常见,而以绿色为上乘。马安彩陶石的外形变化较小,大多欣赏石头的形状、颜色和质地。彩陶石见有象形、景观等状;黑彩陶石质地细滑,润泽感佳;彩釉石则多见方柱棱角之形,石肤温润如脂,石色釉面光彩怡人,尤以翠绿色为贵;鸳鸯石以下部墨黑而上部翠绿色者为上品;而绿质黄釉石具有唐三彩之神韵;尤其是绿玉石,色调沉静优雅,纯净无暇。彩釉石类产出极少。
马安彩陶石深藏于红水河河床底部,是1992年初冬于十五滩发现的新石种。此石的产地很狭窄,红水河在此地暗礁侧伴冲出一条很深的河道,旁边形成一条长约三百多米的回水湾,水湾中的石头千百万年来被红水河湍急的流水带着砂石冲刷磨励而形成彩陶石。
3、八步蜡石
八步蜡石,又称八步黄蜡石、贺州黄蜡石,产于广西贺州市东北部30公里的八步区里松乡。该石为内含铁、石英的矽化安山岩或砂岩。石表滋润细腻,触感柔和,质地似玉,色泽光彩耀人,形状怪异叠出,淳朴自然,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陈设厅堂、点缀园林的上佳石种。里松的蜡石蕴藏量丰富,自明代以来,以其质地坚硬、色泽艳丽夺目和外形奇特怪异而被民间收藏并进贡皇室。
八步蜡石的地质年龄约在七千万年至一亿两千万年左右,是由于火成岩侵入体周围或低温熔岩附近的石英、石英细砂岩及伴生矿物发生多次受热作用而成,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的结晶体,化学成份主要有:SiO2、AI2O3、Fe2O3、SnO、Mn、K2O及表面的Nb2O和Ta2O5等。这些物质由火山喷发沉积,形成碧玉化石英岩、碧玉化含铁石英岩、碧玉岩等多种富硅质的原岩,经漫长的地质演变及大自然的搬运、散落和水流冲刷浸润,变成质地坚硬、色泽明艳、圆润细腻的奇石。
八步蜡石产区的地质环境复杂,石峰突兀,河流交错,落差大,所产蜡石多形状怪异,有造型蜡石也有图纹蜡石,色泽浑厚沉着,石表似玉石般温润柔美,纹理流畅,憨厚古朴,典雅大方,意蕴万千。质地上佳的蜡石以较纯净的SiO2为主,透明清澈,常见黄、红两色加白、青、绿、紫等配色,艳丽夺目。里松河上游段出产的黄蜡石重者可达数吨,下游马尾河所产蜡石则小者如拳,但个大者质地稍逊,硬度6.5~7度,外表有蜡质感的可作为上等园林石。体量适中,适合案几摆设、玩赏的多为质地上佳的黄蜡石。
八步蜡石的品种有数十种,按质地分有冻蜡,蜜蜡,晶蜡等;按颜色分有黄蜡、红蜡、青蜡三大主色系及白蜡、乌蜡、紫蜡、花蜡、彩蜡等;按产地分有官山蜡、六浮蜡、上皇蜡、山口蜡、冲口蜡、桂岭蜡、大宁蜡等。
八步冻蜡色彩纯正,质地坚密,硬度约7.5度,透光性好,手感温润如玉,水洗度佳,色泽明丽;蜜蜡也称胶蜡、细蜡,其透光性稍欠于冻蜡,同样温润细滑,水气十足;晶蜡可分粗、细晶等,与冻蜡、蜜蜡相比其致密性稍有不如,晶蜡本身有较特殊的晶体内构,强光下可见金光闪烁。八步黄蜡石色泽艳丽,色调丰富,由于石中二价铁含量的不同,有金黄、桔黄、鸡油黄、土黄等色差;红蜡石中因三铁换离子的多少,又有鲜红、枣红、玫瑰红、桃红等色调;青蜡石则有翡翠蜡、豆瓣绿、竹叶青等色别。八步白蜡石属细质石英,以冰状透明,色泽纯正者为佳品,但产量较少;乌蜡石多有土黄色杂其中,以有金黄色相间者为佳,其产量也很少。其他多种矿物混合的蜡石,色调丰富多彩,显得五光十色,以颜色鲜艳、纯正者为上品。八步蜡石的著名品种有红蜡冻、青蜡冻、黄金冻、五彩冻、白蜡等,尤以上皇黄冻蜡、官山红冻蜡,六浮青蜡、五彩碧玉等为贵。
4、柳州草花石
柳州草花石,又称国画石、古生石画,产于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黔江下游的石山之腰及武宣县黄茆镇一带。该石属片层岩,分布零星,生成于硅质岩或石灰岩夹层之中层,多呈现红、黄、棕、绿等色,色彩润泽,图案由表及里渗透融合,因其画面多呈色彩各异的草花状而得名,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发掘出来的新石种。草花石的色纹多显现自然景观,也有人物、花鸟、山水等诸多图案。画面细腻,有的如浓墨山水,有的似写意工笔,有的则具油画效果,以色彩和谐,层次分明,画意盎然,意境深远者为佳。
草花石石质细密古朴,硬度为3~6度,黄色部分硬度较低,灰色带玉质部分硬度较高。一般用爆破法开采,其采集层位一般在深度200cm之内,整块石体多数约在30×10cm以下,最大者约在150cm×50cm以下。获得的石料需经过切割打磨,才呈现出清晰画面。石上绮丽多姿的图纹是在成岩阶段由致色物质的渗透或自身染色离子析出而形成,呈红、黄、橙、绿、紫、褐、黑等颜色,富有远、中、近之层次感。其画面图景有表现悬崖峭壁、峰峦叠峰的山水类;表现奇花异草、古树青藤等幽静自然的花草类;表现似人物、鸟兽虫鱼等栩栩如生的象形类。尤以植物枝叶、单株花草、成片松林、溪流瀑布、高山湖泊、海雨天风等较为多见。片状型的石面基色通常为橘黄、棕黄、褐黄色,不规则的草花纹为深绿、褐红、黝黑色,石面底色以偏棕黄、橙黄似朝霞或日落之色调为佳。草花石里常含有单体珊瑚化石,推测其形成的地质年代大约在志留纪至泥盆纪的古生代时期,距今约四亿七千万年,故又称之为"古生石画"。
草花石的石体属沉积岩,产出草花石的层位,上部为暗红、紫红色彩硅质灰岩,风化后呈灰色、黄灰色、米黄灰色、浅紫灰色,而深部的岩石则是灰色、深灰色钙硅质岩和硅质灰岩,风化后多呈灰色、黄灰色、灰白色,米黄灰色等。草花石的图纹,是由于矿物沿节理裂隙及毛细孔充填,并在一定风化度下受到多种矿物元素致色而形成。二价铁和三价铁离子致色呈褐、褐黄、褐棕、褐红、棕红等色,四价锰离子致色呈黑、棕黑等色,绿泥石致色呈浅绿灰色。该岩层上覆有一层火山凝灰岩,节理中的充填物,来源于原岩矿物及一定程度的热液变质作用,加上多种矿物致色;水中溶蚀的矿物质沿节理裂隙渗透及风化后矿物元素致色,使其显现出绚丽多彩的色纹;其石体中的"太阳"和"月亮"是单体珊瑚或海百合茎的横切面。
5、柳州墨石
柳州墨石,又名墨湖石、墨石,产于广西柳州市柳城县、柳江县,柳州地区各县均有分布。该石属碳酸钙沉积岩,硬度为3至4度左右,色黑似漆,间有白纹;其色纯黑有光泽,外形通透玲珑,有瘦、透、漏、皱之自然形态,并叩而有声。柳州墨石又分为白纹墨石和云雾石等,石上白纹较多者,被称为花墨石;石上布满白点的,称为雪花墨石,较为少见。柳州墨石发现于六十年代末,因通体呈墨黑色而得名。
柳州墨石以墨黑色为主基调,经清理后深黑油亮,浑厚沉凝,极富稳定感。常见的墨石多象形状物,也有不少石上多石眼和弹窝,极类似太湖石。其造形美观,形象逼真,适合厅堂摆设。
柳州墨石的石质较脆,原岩系以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碳酸盐岩,具有不显层理的块或厚层状构造。由于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及风雨、日晒和含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地下水长期溶蚀,部分石体形成重碳酸钙溶液随水流失,留下的多呈险怪多姿或玲珑剔透的形态。而岩石裂隙部位多被溶穿,单条裂隙常溶成缝或成串的洞,裂隙交叉者则溶穿为洞;岩石纯度不均时,即形成差异溶蚀,产生大小洞孔、沟槽和千奇百怪的外形。
柳州墨石主要出产于石灰岩区域的一些平坝、山川及土岭之中,其珍品多埋藏于土层下。一般采集的多为裸露或半裸露于坭土表层部份,挖掘出来的仅占少数。墨石在柳州各县都有产出,但以柳江县百朋镇产出的为佳,这里的墨石多纯黑光润油亮。
6、三江彩卵石
三江彩卵石,又名红彩卵石、三江石,产于广西柳州地区三江县境内融江河段及上游龙胜县境内大地和侗烈等地。该石属碧玉岩类,石质坚硬细密,硬度为6.5~7度,表面润泽光滑;以黄、红、紫为主色调,或游光溢彩,或古色古香,有丰富的红、青、黄、白、紫、黑等诸色彩,有的五色斑斓,有的则青红交杂,黄白纷云,其中纯黑如漆者石质坚而腻滑,泛着黑光,称为"柳州黑";石表图纹有"平纹"与"凸纹"之分;石形大多呈不规则状,真正成圆形或椭圆形的不多,有些则具象形,似熊猫、猴头、企鹅等,姿态朴厚可爱。
三江石彩卵石产于龙胜县至三江县的寻江水系,寻江发源于湘桂接壤的桂林市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境内的金紫山南坡,海拔1883米;主流河段全长206公里,且滩多流急。广西北部山区的寻江横贯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寻江在三江县东部称古宜河,主流河段74公里,又有四甲河、林溪河、洞雷河、八江河等支流汇入;在三江县老堡镇由发源于贵州的都柳江汇入,自此向南,则称为融江。寻江的一些河段和支流:如三门河、下花河、桑江下游交州到沙宜河段、古宜河中上游沙宜至斗江河段、平等河南段以及林溪河等处,盛产彩卵石、蜡石、铁卵石、黑卵石、藻化石和梨皮石。三江彩卵石是1991年秋冬时节,在三江东部古宜河上游首次发现,故被民间称为"三江石"。
三江彩卵石主要集中在龙胜县境内的下花河(大地河)、三门河、交州、思陇、牙寨,产石河段长48公里;以及三江县境内的沙宜、周牙至风灌等地。彩卵石类的原生地层并且露出水面的,主要分布在龙胜县境内的寻江支流——三门河、下花河中上游。在龙胜县三门镇大地村的彩卵石发源地,上游3~4公里长的"奇石谷"中,彩卵石大者数米,重逾20多吨,至三江河下游,彩卵石块重不及百公斤,三门河过交州汇入寻江后,常见彩卵石块重为15~30公斤,且越往寻江下游,彩卵石个体就越小。
三江彩卵石的原岩生成于距今6~10亿年前的元古代晚期,龙胜县境内三门镇一带,由于火山喷发物的沉积,形成了一条特殊的碧玉化石英岩、碧玉化含铁石英岩及碧玉岩等色彩丰富的富硅质岩石。经漫长的地壳演变露出地表,由长期风化剥蚀和寻江水系几百万年水洗沙磨,变为表面光滑圆润的彩卵石。碧玉岩中红色、紫色程度因铁离子化合价位、含量多少而变化,一般含三价铁离子呈现红色,当含量多时显暗红色,量少时显橙红色,含量适当时则为鲜红色调。
三江彩卵石质地坚韧顽拙,色彩斑斓、艳丽,有鲜红、铁黑、艳紫、紫红、黄、棕、褐等多种色调,红彩卵石有全红、花红、紫红、斑纹红等,紫彩卵石则有红紫、花紫、灰紫等;造型奇特多变,有的似景观,有的为象形,有的石中斑纹构成图案或浮雕。品类丰富,以碧玉质彩卵石为佳。有鲜红、朱红、枣红、紫红、浅红、青红、褐红、橙红等色调的多称作红彩卵石,石中红彩常构成各种图纹,有的石体全红,鲜艳华丽,如东升旭日或似骄阳;有的红色呈片状分布,似岩浆喷涌、万仞红崖;有的石品上部显红色,韵味独特,似青山夕阳、红霞当顶;有的红色呈曲纹、云朵或带状,呈现出满堂红、海上日出等意境;有的红彩中间金黄色的碧玉或黄玉蜡脉纹;还有的以黄、棕、褐、紫、青蓝、纯黑为底色上显红纹,显得高雅庄重。
7、三江黄蜡石
三江黄蜡石,主要产于广西柳州地区三江县境内融江河段。该石形成于元古界震旦系,属硅质岩卵石,石质坚硬细密,约摩氏6~7度。质地温润如玉,石肤有蜡脂般的透感。色泽橙黄油润,表面肌理常有苍古奇特的皱纹。外形千姿百态,变化丰富,多为象形、景观等类型。部分黄蜡石具有透、漏、皱的特点,但较罕见。
三江黄蜡石质佳色艳,富丽高雅,有冻蜡、晶蜡、细蜡之分,以橙黄玉润如脂冻、透红如胭脂者为佳。都柳江、寻江于三江县老堡口汇合后称融江。
8、来宾水冲石
来宾水冲石,又称来宾石,产于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境内的红水河中。该石质地坚实、细腻,石肤光滑,常有金属光泽;色泽古朴沉稳,以黑、黄、青灰为主色调;纹理清晰,构图巧妙;整体石形显得稳重大方,具有特殊美感。
来宾石水冲石以灰质岩石为主,内含有燧石、核灰石和灰岩,硬度约6度;有纯黑、灰黑、土黄、黃褐、墨绿等色,以黑、褐、墨绿色居多,其中黑色最为常见;由于湍流亘古冲蚀、砂石磨砺,表面细润光洁,有独特的水洗度及光滑湿润的手感;形态富于变化,有象形、景观、抽象、奇巧等不同类型;有些水冲石一面光滑,另一面则呈道道划痕,显得凹凸有致;石中纹路细密舒展合度,或飘逸灵动,或深沉古朴,恰似寓意悠远的画卷。
来宾水冲石品类繁多,其中以纹石较为珍贵。如迁江的黑色密纹石、金钱纹石,蓬莱洲的疏纹浮雕石,黄牛滩的黄色龟裂纹石等。纹石又可分为细纹、线条纹、粗纹、层叠纹、云纹等多种。
9、石胆石
石胆石,产于广西柳州地区。该石属碳酸钙结核,硬度4~5度,呈深红、黄、黑、青灰等色,自然造型百姿千态,以圆状形为多见,因而得名。
石胆石有水石胆和山石胆之分。水石胆产于柳州地区来宾县红水河中,质坚、光滑润泽,色调有枣红色、黑灰色、青灰色等,形状有单体和多个联体,通体圆滑无棱,单体者多呈扁圆或球状,联体者则自然组合,形成不同的物象,似云中游龙、麒麟呈瑞、瑶池蟠桃,也有鸟、兽等形态;山石胆主要产于柳州市柳江县山区,质坚略脆,石形奇特,粗犷古朴。
10、百色彩玉石
百色彩玉石,产于广西百色市右江河的阳圩至平圩河段。该石属硅质沉积岩,质地坚韧光滑,硬度约七度左右。硅质岩中夹杂着玉石,经过亿万年河水冲涮,石肤亮润,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有的石面显横向条纹,层次分明,悦目耐看。
百色彩玉石以形、质、色取胜,尤以平圩七星滩一带所产的品质最佳,右江每年10月~来年5月属枯水期,此时水位大降,原齐腰深的湍急河段也只能盖过脚面,适宜打捞、采掘奇石。
11、天峨石
天峨石,原称红水河石,产于广西河池市天峨县红水河中。该石为河床中的水冲卵石,质地细滑光洁;外形多呈卵状,为浑圆、扁圆、椭圆形;色彩或斑斓陆离,或素洁雅致;纹理或平或凹或凸,似版画如浮雕,图案奇逸古拙,意境深远。天峨石自广西红水河上游的南盘江至下游的天峨、东兰、都安河段均有分布,因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天峨河段而得名。
天峨石上大多嵌有图纹,其纹理线条流畅明朗,粗细、曲直千变万化,有虛有实,富有立体感,常形成人物、飞禽走兽及各类景观图案,有的抽象,有的含蓄,有的简洁明快,内涵极其丰富。天峨石中夹杂的褚色条状、块状石体的质地较硬,而浅色石体的质地较软。石上纹理有平纹和凸纹,平纹石的纹理多为浅褐、黄褐、褐棕等色,基底呈浅黄灰、灰白色调;凸纹石的纹理多为深褐、褐黑、棕黑等色,基底呈黄灰、浅灰蓝、灰白色调,在凸纹周边有浅色色晕,尤似浮雕。
天峨石的原岩蕴存于2.2亿年前以三叠纪为主包括石炭、二叠纪在内的地层,上覆有一层火山凝灰岩。岩性以黄色、灰色、灰白色、粉砂岩为主,并有灰岩、白云岩及硅质岩等。离岩体石块经红河水漫长年代的冲刷、雕琢,成为石纹凹凸显露,反差鲜明的观赏石。平纹是原岩经过风化,岩石孔隙形成染色晕纹,一些含铁、锰物质的微细岩层,风化后则出现不同色纹。凸纹则是原岩形成时沿裂隙扩散及沉积,后来铁锰质沿节理裂隙充填,而构成交错状纹理,因该部分较坚硬,经风化磨蚀,纹理凸现。
12、邕江石
邕江石,产于广西南宁市邕江河段。该石是邕江流域的水冲石,石质坚硬,石色古朴,石皮细腻,常年被河水冲蚀、翻滚,其外形变化丰富,小巧精致、千姿百态。
南宁河流属珠江水系,上游左右江及源于十万大山的八尺江,自西和南流向南宁,汇人郁江。郁江流经南宁市及邕宁县河段称作邕江,上起江西乡宋村的左、右江汇合点,下止邕宁县与横县交界的六景乡道庄村,全长133.8公里。
13、浔江石
浔江石,又称浔江卵石,产于广西桂平市境内的浔江河段。该石质地坚硬,外表光滑,水洗度高,颜色鲜艳多样,石纹细腻清晰,多呈棕红、褐红、紫红、青灰、灰黑色调,石上间有白、黄、棕、褐等色纹,石形丰富多姿,其造型石灵珑可爱、形象逼真,图纹石色比度强,多姿多彩、气韵万千,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浔江石在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中,经千百万年水流的搬运、冲击、磨蚀,使一些岩块变成浑圆状,一些质地坚韧的岩石则形成一个个千奇百怪的状态。浔江石的成份结构有的单纯、有的复杂,多为纯色或多种颜色的石英岩类卵石,及大量的玉髓和具色带条纹玛瑙。纹理有平纹、凹纹、凸纹,显示出山水风光、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图案。
桂平位于黔江、郁江、浔江三江交汇处。浔江是广西北部从东往西急流而下的河流,自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流经武宣、桂平至梧州与桂江日汇合,河长172公里。从上游夹带而来的石头,在水缓的浔江边堆成一个个卵石滩,其中三江交汇口的铜鼓滩,长7000多米,宽1500米,是广西最大的卵石滩,蕴藏着大量的奇石。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二十三

广西观赏石(二):
14、运江石
运江石,产于广西柳州市象州县运江。该石色泽丰富,纯净厚重,多呈红、青、黄、白、紫、黑等色,有单色也有多色,有的五彩斑斓;石上纹理简洁明快,形态多姿,其中有不少造型石,大多都与飞禽走兽相似。
在距象州约10公里处的下田锰矿一带,河滩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看似简单平淡,却把大自然的秀美浓缩于其中,富有内涵。
15、大湾石
大湾石,又称大湾卵石、彩釉卵石,产于广西柳州来宾县大湾乡红水河里。该石质地细滑光润,硬度5~7度;色彩丰富,以纯正老气的棕黄色具代表性;石皮均有釉面,似凝脂般润泽,色纹艳丽,对比度强;体量精巧别致,多在几公分到十几公分左右。石形千姿百态,有的象形状物,有的如珠如玉,景观、动物、图案等应有尽有,非常有观赏价值。
大湾石是于1993年发现的新石种,最早发现的多是鸡蛋、拳头大小的金黄色小石头,后采集的造型石,体积大一些的有几百斤重。大湾石是经河水长期冲刷浸润而形成,有的颜色浓绿金黄,有的淡绿泛白,用船打捞上岸,经清理后方出最佳效果。
16、灵山花石
灵山花石,产于广西南部灵山县花石山。该石质地细腻如玉,硬度为3.5度;呈乳白色而暗透五彩,色泽斑斓;由白、红、蓝、黑等色及其过渡色组成不规则的条带层理,构成丰富绚丽的鲜明图案,画面气势磅礴,或神韵飘逸;明朝时曾定为贡品。
灵山花石是距今3.5亿年前中泥盆纪后期,地下岩浆在多次地质变动中上升与破碎溶岩胶结后,经漫长的自然理化作用而形成,主要蕴藏在古称西灵山的六峰山、花石山、三海岩、石背山、龙武山等山脉中。灵山花石需磨制后才显露出清晰的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图纹,由于"仅隔一线则花纹顿异",细磨加工过程中画面往往会发生较大变化,应顺其自然纹理、色泽、原形进行构思加工。古代采制花石时找到石脉后就在石壁上凿磨,直至磨出所需图纹,再把四周凿陷,在上方凿出锯槽,装滴水罐、放石英河砂,用锯自上而下割取运回,然后进行细磨加工、装座。
清·嘉庆《灵山县志》:"所谓花石,盖石中之美者,细腻如玉,间有山水、林树、烟云、禽鸟各状,神致毕肖,而疏密浓淡,布置天然,宛若图画,并有画手所不能到者,截而为屏,亦足供玩。然采取甚艰,截之仅隔一线,则花纹顿异,好事者或费万赀而后得,故采之者寡。"
17、柳州彩霞石
柳州彩霞石,也叫五彩石,产于广西柳州市柳城县、柳江县一带的山区土层中。该石属土石类,质地细腻润泽,稍软;石上纹理清晰,颜色艳丽明快,呈红、橙、黄、白色泽,丰富和谐。柳州彩霞石于八十年代初首次发现,因石纹、色彩酷似天上彩霞而得名。
柳州彩霞石除一些天然的山石及水冲形成的造型石之外,主要是欣赏图纹。其平行色带切割后,常表现为动物图象;垂直色带切割后,常见风光山林画面。与大理石类似,可取其断面精琢成各种图案观赏,也可制作工艺品,手感光滑,很有观赏性。
柳州彩霞石系由巨大脉带状张性断裂破碎带,在地质热力和水的长期作用下,深浅不同的红、橙、紫、白方解石环带状沉淀、包绕或充填于巨大的石灰岩类角砾之间,并胶结固为一体而形成,石体以红白相间颜色为多见。白色的为钙质和红棕色的为铁质,在剖面上,由于层面和层理的不平整,呈现出红、白两种颜色组成的各种图案或复杂多变的彩色条带。
18、钟山黄蜡石
钟山黄蜡石,产于广西东部钟山县的红花河、花山河。该石质地细腻、温润如玉,硬度约为6-7度;石表光洁度好,油润感强;色泽艳丽,玲珑剔透;外形富于变化,有的象形状物,神态生动;体量以作供石与手玩石大小的居多。
钟山黄蜡石属矽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油状蜡质的表层为低温熔物,韧性强。由于其地质形成过程中渗杂的矿物不同,及二氧化硅纯度、石英体颗粒大小、表层熔融等情况不同,而种类繁多,有黄蜡、红蜡、青蜡、白蜡、紫蜡、黑蜡、彩蜡、冻蜡、晶蜡、油蜡、玛瑙蜡等。质地以润滑而细腻为贵,富含玛瑙玉质纹者最具特色。黄蜡石以黄色为多见,其中以纯净的明黄为佳。
钟山县是思勤江的发源地,其源头的两大主要支流红花河、花山河,均发源于海拔1372~1528米之间。峰高沟深,溪流纵横的环境,高落差和水势分流汇聚的切割、侵蚀作用,造就了丰富的奇石资源。产于花山河上游的蜡石多为冻蜡,有黄冻、红冻、白冻、青冻等,石质晶莹剔透;产于花山河中游的蜡石个体偏小,水洗度高,表层油润,色彩丰富;产于花山河下游的蜡石,因其它矿物元素致色,显得多姿多彩,质细皮润,含玛瑙玉质纹,有天然包浆。产于红花河的蜡石,多以红、黄和黑色为主色调,或流金溢彩,或斑驳陆离,别具气韵。
19、广西菊花石
广西菊花石,主要产于广西柳州市柳江县石山上,武宣、象州、来宾、三江一临桂二塘及黔江上游地区均有分布。该石表面有簇簇菊花状纹理,惟妙惟肖,故名。石中的菊花为280万年前天然天青石或异质同相的方解石,其团状小颗粒构成晶莹的花蕊,放射状晶体则形成菊花瓣,观其断面犹如朵朵盛开的菊花。广西菊花石硅化强,硬度较大,可用于陈设观赏。
广西菊花石花朵直径2~42厘米,一般15厘米以下,其形态有多种:有的花瓣长短均一,围绕花蕊均匀散射,似盛开的菊花;有的花瓣长短不一,组成规则的扁圆或椭圆形花朵;有的花瓣长短不一,向三度空间散射,外观上不见花蕊,形似蝴蝶;有的花瓣以陡倾角围绕花蕊同一方向发射,形似苞待放的花蕾;有的花瓣以花蕊为中心,沿两侧放射,状似飞鸟;还有的花瓣大小不一,呈不规则形。圆形、扁圆形菊花多沿层面分布,其余均不规则散布于岩层中,花蕊与围岩间呈参差状接触,并间有泥质层纹或微细层理。
广西菊花石是二叠纪地层中的产物,发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广西二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含菊花石岩系厚312米,菊花石岩层厚3.1~12.7米,共有10层,累计厚75米。菊花石岩层中普遍含生物碎屑或有机质,主要分布在桂北一桂东下二叠统栖霞组中——上部。在沉积岩形成早期,以先期凝聚的石英晶粒为核心形成雏晶,并围绕核心按天青石的结晶习性逐渐发育成斜方柱状天青石的放射状集合体,形成一朵朵似"菊花"的图纹。目前见到菊花石,多是成岩后发生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的蚀变产物。
21、幽兰石
幽兰石,产于广西柳州地区鹿寨县幽兰村附近的山溪中。该石质地细润,色泽典雅,以黑色、青灰色为主色调,石中间有似流水般的白纹;石皮古朴粗犷,大多造型简洁,如山似崖,隐有古意,也有的造型诡谲,似奇崖者崖体峻峭或凌空倒挂,峥嵘而又幽雅,还有的由于岩石的分层性而显现出平整环纹。幽兰石颜色黝黑,以其逼真的山形景观、人物造型而极具观赏价值。
另有类似石种,产于柳州地区象州县里雍村附近石山土层中,质感略粗,古朴粗犷,亦有较好的山形景石和其它象形。
22、类太湖石
类太湖石,主要产于广西柳州市柳江县石山上,广西其它石山地区亦有分布。该石外形瘦、透、漏、皱,通透玲珑;呈灰白颜色;与传统的太湖石极相似,因出自柳州,故名"类太湖石"以示区别。
23、空心石
空心石,又称青铜石、罐子石、响石,产于广西柳江河下游、市郊阳和村附近的牛蹄湾河处。该石状如罐子,呈椭圆、扁圆及其他各种形态,有的单体独立,有的数石相连;体量大者可逾五十公斤,小者仅似桃核;外表常见青铜色,侧耳于罐口可听到"嗡嗡"之声,如青铜器发出的袅袅余音,故又称青铜石。石面波纹起伏,柔和优美,色泽深沉,犹如古陶器,故又称罐子石。空心石是由于含矿物质在成矿过程中,吸附到其他物质上形成,后经风化成为褐铁矿,有些风化后残留的矿物质,则形成腹中物,摇动有声,故又称响石。
空心石是1985年发现的新石种,以顽拙浑朴取胜。空心石仅少量露于沙滩表层,大多数深埋于河流沙滩底层。石头未整治之前,腹内常盛有水和雪白的泥浆,并间杂有黄沙或小石块,只有将腹腔淘洗干净,才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也可用空心石制盆,插花其中。
24、藻卵石
藻卵石,又称金钱石、罗汉石,产于广西柳州三江县的沙宜、罗村及斗江等地的江河中。该石为海生藻类化石,呈褐灰黄色;外形为成层密集排布且大小近似的同心球状,单个藻球由枣至鸡蛋大,常呈长卵形;藻球断面有明显的同心生长层;石上纹理有平纹也有凸纹,平纹石的藻纹与岩面齐面,凸纹石是半球状藻体或同心圆状藻纹凸出岩面所致,故又称金钱石、罗汉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藻卵石生成于距今六至八亿年前元古代地层中,在元古代晚期,低等海生藻类遍布浅海地带,从而成层地形成海藻群化石,经地层褶皱挤压而变形及多次海陆交替、沧桑变迁,最后蕴存于石英岩中。山体经风化、剥蚀后分化成大小岩块,被自然力搬移至江河,在急流中岩块、沙砾间长期的反复碰撞、洗磨,而形成光滑润泽的卵石。
25、桂平太湖石
桂平太湖石,产于广西桂平市。该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形状奇特,嶙峋峥嵘,洞穴颇多者玲珑剔透。桂平太湖石系石灰岩块在流水冲击和溶蚀下形成的,造型千姿百态,是园林中堆叠假山和点缀景色的佳石。
26、黑珍珠石
黑珍珠石,产于广西柳州来宾县红水河。该石属硅质凝灰岩水冲石,硬度5.5~6度,石肤赋滑、漆黑生光、质感较好。黑珍珠石是岩石在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中落入河床,经长期风雨水浪冲蚀而形成,造形变化较大,多见于山形景观及各种象形。
27、卷纹石
卷纹石,产于广西柳州来宾县境内。该石质地坚硬,约7度左右,色彩斑斓,形态奇特,石皮光润,表层有卷状纹理,故名。卷纹石有灰、绿、黄、黄褐、古铜、黑等多种色泽;石上纹路风卷云舒,清晰可见,有的纹理明显凸起,弯环转折,象形者极为逼真;其肌理凹凸有致,变化多端,极显沧桑感和韵律美,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卷纹石距今已有二三亿年,为薄层状沉积岩,风化后呈现出层纹,以粗线条纹理多见,细纹者少有。
28、钟乳石
钟乳石,产于广西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该石为岩溶生成物,多产于溶洞中,是岩溶溶洞中自洞顶下垂的石灰质体。广西是我国钟乳石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所产钟乳石色彩纷呈、光泽剔透、形状奇特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钟乳石形成:地下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在流经石灰岩层时,能溶解少量的碳酸钙,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水份蒸发后,碳酸氢钙又变回碳酸钙。生成钟乳石和石笋的溶洞都是石灰岩构成的,洞顶裂隙里有水滴渗出,每当水分蒸发后,就会留下石灰质沉淀,日积月累洞顶的石灰质积成乳头状,经漫长年代越垂越长,而成为姿态万千的钟乳石。
《杜成大桂海金石志》:“钟乳桂林接宜融山中洞穴至多胜连州远,其余游洞亲访之。仰视石脉,涌起处即有乳床。如玉如雪,液融结所为也。乳床下垂如倒数峰。小山峰端渐锐,且长如冰柱。柱端轻薄中空。如鹅管扎水,滴沥未已。且滴且凝。此乳之最精者。以竹管仰盛折水,取之錬治家。又以鹅管之端尤轻。明如云母。爪甲者为胜。”
29、桂川石
桂川石,产于广西桂林市。《洞天清录集·怪石辨》:“桂川石,靖江府所出。虽出自然,石粗而色不佳。或有玲珑者雅。宜置之花栏中,他无用也。”
30、石梅
石梅,产于广西北部湾。《杜成大桂海金石志》:“石梅生海中。一丛数枝,横斜瘦硬,形色真枯梅也。虽巧工造作所不能及。根所附者如覆菌。或云本质为海所化。如石蟹石暇之类。”
31、石柏
石柏,产于广西北部湾。《杜成大桂海金石志》:“石柏生海中,一干极细,上有一叶宛。是铡柏扶疏,无小异。根所附者乌药。大抵皆化为石矣。此与石梅虽未详,可以入药否?然皆奇物不可志。”
32、融石
融石,产于广西融县(老君洞)。《洞天清录集·怪石辨》:融石,融州老君洞所出,亦起峰。粗燥体脆,又甚于道石。
33、马山石
马山石,产于广西马山县红水河。该石质地坚硬,沧桑古朴;呈青紫、红褐、黝黑等色泽;经过亿万年河水的冲刷,石上纹理极顺滑。其造型石象形状物,神态极似;有的图纹石深褐底色上显棕黄斑纹,有的纹理凸出石面,构图清晰。
34、恭城墨石
恭城墨石,产于广西桂林市恭城县北溪河河床及周边坡岭上。该石通体黝黑如漆,光洁润泽,凝重古朴,偶有一两道极细密的白色纹理;质地细密,硬度约五至六度,石性较脆,忌碰撞;形状变化多端,异常奇巧,有的似山川景观、亭台楼塔,有的象动物、器皿、几何形体等,异彩纷呈;体量大者上吨,小者如拳,以中小者居多;可用于庭院置石、厅室陈设欣赏。
恭城墨石的原岩为山体岩石,由于地壳运动作用,山岩破碎后形成各种形态的石体,散落于河床或埋于岭坡的土中,亦分为水冲墨石和旱墨石。水冲墨石经河水长期冲刷磨洗,表面细密光洁、润泽,稍加清洗即可欣赏。旱墨石埋于浅层泥土中,经土和水长期浸蚀,石体更为奇巧,但出土后应将石体粗糙软质的表层用硬刷清除,直至露出坚硬的本质方可。
35、叠层石
叠层石,俗称叠石、千层石、龙壁叠石,产于广西柳州市郊龙璧山下板滩。该石属墨石类的砂积页岩,硬度3至3.5度,色泽纯黑生光,石中纹理重叠如云,自然有序。形状多为山形或平原景观,或犹如层次错落的蓬莱仙境。虽其形多变,而每件奇石均有大小不同、深浅各异的圆形穴池,颇有观赏价值。叠层石质地细腻莹润,色泽光亮鲜艳,亦是制砚的好材料。
叠层石琢制的砚台称叠石砚、柳砚或龙璧柳砚。成砚细腻滋润,扣之发清脆声。具有保水发墨、以笔舔砚润而不滑、研墨书写流利等特点。
龙壁山位于市郊油榨村对岸,因其怪石突兀有致,呈龙型纹路,恰似龙的鳞甲而得名。龙壁山下叠石层层,由于回水湾的冲刷和水蚀作用形成许多形状秀美、可直接用作墨砚的奇石。唐·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曾于龙壁山下采叠石制砚送友人刘禹锡、制琴荐(座)赠准南节度使卫次公,传为千古佳话。
36、木纹石
木纹石,产于广西柳州地区象州县至武宣县。该石为沉积岩,质地细腻,石中纹理独特,多为红黄条相间,且排列有序,回环往复,颇类木纹。石纹嵌于肌里,露于其表,色调温暖,具有古色古香的质感,是工艺雕刻之佳材。
37、来宾石
来宾石,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境内。该石质地坚实细腻,成份较复杂,有燧石、灰岩、硅化灰岩等。色泽古朴沉稳,有黑、黄、灰黑、黄褐、灰白、青灰等。纹理清晰,或细或密,有特殊美感。经过长年的风化,湍流冲蚀,石肤光洁润美,石形姿态万千,有多种不同类型,具有独特的观赏效果。
来宾石因出自来宾市而得名,且品种繁多,亦包括:彩釉石、鸳鸯石、云纹石、水墨石、黑珍珠,龟甲石、松皮石、黄蜡石、木纹石、油卵石等水石类;千层石、墨石、石胆石、响石、鱼子石等山石类;菊花石、硅化木、壮锦石、珊瑚石、贝类化石等化石类。
注:来宾市成立于2002年12月,辖原柳州地区的来宾县、武宣县、象州县、忻城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合山市,原来宾县改为兴宾区。
38、桂林石
桂林石,产于广西桂林市恭城县一带。该石质地细润,状类太湖石,亦具有"瘦、皱、透、漏"之特征。在桂林周边县的石山上,蕴藏量较多。
明·王士性《广志绎》载:“桂林石细润,灵珑奇巧,虽雕缋不如,胜于太湖数倍。一种名灵芝盆,觚岸如荷翻状,其逢隙成九曲之池,大小随趣,以置净室前,种小花树其上,养金鱼数十头,亦奇赏也。”灵芝盆即云盆,是含碳酸钙的水滴,在特定的环境中经漫长岁月的凝聚而形成,岩溶地区间或可见,阳朔县兴坪镇东北约6公里的白山底村东侧亦有分布。
39、武宣石
产于广西柳州地区武宣县红水河。该石经长期水蚀砂砺而形成,色泽古朴,纹理多变,多为造型石。
40、象江怪石
象江怪石,产于广西柳州地区象州县柳江。该石《素园石谱》曾有记载。
41、全州石
全州石,产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湘江一带。《云林石谱》全州石:“全州湘江一带,溯流而上,江边两岸狭处,间有土石山,悬石如钟乳,嵌空巉岩万状,扣之声清越,色类灵壁,青翠可喜。余舟过石侧,击取数块,高尺余,甚奇巧。”
42、柳砚石
柳砚石,产于广西柳州市龙壁山下和柳江河中,该石质地坚实滋润,硬度3至3.5度;色泽古朴沧桑,多呈青黑色,有的通体乌精发亮;其形态千变万化,造型奇绝、意境灵动,尤以山形、平原等层次错落的景观造型见长。据史料载此天然砚形石为唐代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发现,并称秀石可砚,故名。
柳砚石属墨石类的砂积页岩,其层理有序而自然,俗称叠层石、千层石、龙壁叠石。柳砚石石质相当细腻,经打磨制成墨砚,又称龙璧柳砚,其色纯黑生光,扣之发清脆声,石中纹理重叠如云,保水、发墨性能良好,以笔舔砚润而不滑,研成墨汁书写流利。
27#
发表于 2010-1-7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t版好資料

先收藏再慢慢消化

不知現今奇石有多少收藏大軍

前期曾看了一集電視專輯

報導了相關內容

期間還有台商

赴大陸經營相當成功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23:3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bubuyou在2010-1-7 22:06:00的发言:

t版好資料

先收藏再慢慢消化

不知現今奇石有多少收藏大軍

前期曾看了一集電視專輯

報導了相關內容

期間還有台商

赴大陸經營相當成功

 

感谢老师关注!奇石收藏正风靡全国乃至世界,有多少收藏大军不得而知,但奇石网站、论坛倒是有几百个。目前,台湾的赏石理念已较成熟,与日本、韩国有一拼,而国内整体水平与之有一定差距。台商早期到国内以较低的价格大量采购大化石、彩陶石等石种。而今大化石、彩陶石基本绝产,正逢奇石收藏大热,且物以稀为贵,好的大化石、彩陶石价格每年都在不断增长。手中屯有这些石种的台商看准时机,将手中的奇石返销到国内。期间,还有很多台商凭借自身的眼力大量采购长江石,销往台湾、韩国、日本等地。据几个四川泸州的石友讲,台商到他们那进货,一次就是几十吨,可见经营得相当成功。给您敬茶![em27]

29#
发表于 2010-1-8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tptx在2010-1-7 23:35:00的发言:

感谢老师关注!奇石收藏正风靡全国乃至世界,有多少收藏大军不得而知,但奇石网站、论坛倒是有几百个。目前,台湾的赏石理念已较成熟,与日本、韩国有一拼,而国内整体水平与之有一定差距。台商早期到国内以较低的价格大量采购大化石、彩陶石等石种。而今大化石、彩陶石基本绝产,正逢奇石收藏大热,且物以稀为贵,好的大化石、彩陶石价格每年都在不断增长。手中屯有这些石种的台商看准时机,将手中的奇石返销到国内。期间,还有很多台商凭借自身的眼力大量采购长江石,销往台湾、韩国、日本等地。据几个四川泸州的石友讲,台商到他们那进货,一次就是几十吨,可见经营得相当成功。给您敬茶!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眼光獨到

洞悉未來

可說是收藏的不二法門

謝謝t版說明市況

敬茶了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6:3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bubuyou在2010-1-8 8:19:00的发言:

眼光獨到

洞悉未來

可說是收藏的不二法門

謝謝t版說明市況

敬茶了

老师一语中的,敬茶![em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7 00:23 , Processed in 0.0722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