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十九
湖南观赏石(一): 1、武陵穿孔石 武陵穿孔石,又名武陵穿洞石、武陵空洞石、原名排碧乡穿孔石,产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凤凰县一带的武陵山脉中。该石质地缜密细腻,莹洁滋润;石形层层叠叠,怪异别致,每层有天然的洞孔,且洞洞相连;颜色主要以青灰、浅灰为主,浓淡分布匀称,并夹有少量的土黄色层,层次分明,也有青灰色为本间白色条纹的;石上纹理似木纹、波浪状,清晰多变,有的纵横交错构成各种图案。 武陵穿孔石造型精致奇特,形似亭台、楼阁、古城堡,有山形景观、形象、抽象等,无奇不有,尤其似山形景观者,突显出山中有山洞中有洞的独特景象,把自然山水展现得淋漓尽致。武陵穿孔石以孔多形奇为特点,石中青灰色部分为石灰岩质,硬度高、石质细,以纯青灰色石灰岩构成、孔洞纵横交错、层次多者为上品。 武陵穿孔石蕴藏在湘西武陵山脉黄土深层的石灰岩中,是经历漫长的地壳运动、陆海变迁,和亿万年海水冲刷溶蚀及大自然风化侵蚀所致形成,于1995年由花垣县排碧乡排吾村的农民在深山劳作时偶然发现。武陵穿孔石是从山地深土中挖出,采石只能根据经验寻找,因此产量较少。新挖出的石头表层土渍很厚,需仔细清除干净,使其露出原始色泽,方可欣赏。 武陵穿孔石原产于花垣县排碧乡,后在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陆续发现,因同属武陵山脉故更名武陵穿孔石。 2、武陵龙骨石 武陵龙骨石,产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境内武陵山区的溪谷河边。该石质地坚硬,用手指弹击,即可听到清脆悦耳的声音;石体洞中有洞,孔中有孔,洞孔串连;多呈棕红色,有深有浅,深至紫红色;石上布满红色丝纹筋脉,色艳纹美;形态奇特,玲垅剔透,曲折润滑,自然柔和,亦很像动物骨骼;并具瘦、皱、透、漏之特征,故名龙骨石。 3、武陵石 武陵石,产于湖南省武陵山脉的常德、桃源、石门等地。该石为多年水流冲击而成,石质光滑,色泽古朴、造型变化多样。武陵石以图纹石居多,其色泽既明快又凝重,复色与间色十分丰富。体量大的石头一般底色呈米黄、浅灰、灰绿、红紫、墨黑等色,石上纹理多为深红、赭石、浅紫、古铜等色。中、小体量的石头有深绿、蓝灰、玉绿、花青、玫瑰、大红、橘黄等色。石上纹理有平纹也有浮雕纹,由块、面或点、线构成自然画面,有写意也有写实,似动物形者神态各异,惟妙惟肖,似山水风景者独具特色,尽现名山大川的风情和自然神韵,近处山石见质,远处山形见势。 武陵石大多形成于亿万年之前,由漫长岁月的地质运动、自然风化,及几经河水搬运、冲刷与砂石磨励、溶蚀后变成。武陵山脉和临近的湘西雪峰山脉在前震旦纪时,曾普遍为海水淹没。武陵山脉踞常德地区的西北角,澧水贯穿全境;雪峰山脉地势高峻,南北延伸300多公里,为资水和沅水的分水岭。两大山脉境地貌层峦叠峰,山岭连绵,在石门县城郊河谷、常德沅水边,及高山溶洞内和沅水、澧水流域的河滩溪畔中,奇石蕴藏量较丰富。 4、渠水石 渠水石,产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渠水河。渠水石属河床中的卵石,石形千姿百态,石上图纹纷呈,清晰明丽,色彩丰富,具有极强的自然韵味。 渠水发源于贵州省黎平县地转坡,从通道县播阳镇进入湖南境内,由南到北流经通道县、靖州县、会同县,于洪江市托口镇汇入沅江上游。通道县境内山多林茂、沟壑纵横,特殊地理位置造成丹霞地貌,奇石资源较为丰富。 5、安化奇石 安化奇石,产于湖南省中部安化县。安化属山区,自然生态原始古朴,小城山青水秀,河滩清浅,地理环境十分独特。安化奇石的品种有鹅管石、冰碛石、彩蜡石,黑墨石,彩陶石等。 安化鹅管石产于安化县马路镇龙泉洞的溶洞内,鹅管石是比较罕见的中空石柱,在洞内随处可见,长短不等,其中最长的达150厘米,直径一般在1.5厘米,中空似鹅毛的毛管,故名。 安化冰碛石产于安化县柘溪镇肖木村,多呈灰褐,暗褐等色,石质重而坚,稍脆,石中杂有砂石或小生物化石,肖木村的冰碛岩层形成于距今约6~7亿年前,现存石壁长达700多米,其层厚度、规模及岩石质量实属罕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冰碛石是经极热和极冷环境所形成的,较为珍奇。 安化彩蜡石是产于安化资江中游河滩的水冲石,石质密度高,硬度达七度以上,表面光滑细腻,颜色艳丽耀目,多呈红、黄、白三色相间,也有紫、黑等五色相间者,形状千姿百态,有造型石,也有图纹石。 安化彩陶石产于安化资江河滩,石质地细腻,光滑如玉,颜色对比度较强,有的灰白底色上显现出黑色的图纹,极具天然美。 安化黑墨石产于安化资江河滩,以黑色为主色调,石上有黄、灰白等纹脉,色纹流畅飘逸,似书似画。 资江属长江水系,发源于广西资源县的华南第一峰猫儿山东北麓,自南而北流经湖南省邵阳、新化、安化、桃江、益阳等市县,于益阳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全长653公里。资江流经安化县境内有120公里,滩多浪急,盛产奇石。 6、浏阳菊花石 浏阳菊花石,又称石菊花,产于湖南省浏阳县永和镇大溪河底岩石层中。该石质地细腻坚实,基质岩石呈灰或灰黑色,上显洁白晶莹的菊花瓣状纹理,花态逼真,纹理清晰、界线分明、古色古香。花形千姿百态,极似绚丽盛开的菊花,故名。浏阳菊花石可用于厅堂、书案陈设,也可雕刻成砚台、笔筒、花瓶、立体石菊假山等。 浏阳菊花石是一种以燧石结构为核心的碳酸钙集合体。其花萼部分是坚硬的硅质燧石,花瓣部分是碳酸钙沿石灰岩裂缝充填而成的放射晶体状集合体。其花纹生成于两亿多年以前,经地质运动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浏阳菊花石于清乾隆年间,由当地人在浏阳河上游碧波潭附近采石砌堤时偶然发现。清乾隆年间浏阳永和镇的欧锡藩曾先取石雕砚,采用此石雕成砚池,磨出墨汁,久润不干。浏阳菊花石的蕴藏量稀少,主产于永和镇附近的碧波潭中,开采取石并不容易。过去采石只能在每年秋季潭水下落时,结筏驶进碧波潭,然后由既识水性又懂开掘菊花石的匠人,潜入6~7米深的潭水中,挥锤凿眼,从巨大的岩石上撬下有花的石料。 《浏阳县志》:"菊花石俗称石菊花,在县东永和镇侧。大溪水过永和市,中流石亘如洲,无甚草卉,一望如旋窝堆积凸凹万状,如镂如封,色苍然可爱,有纹而晶莹,作菊花状,跗萼宛然。其中式含苞半吐,殊极有趣。" 7、桃源石 桃源石,又称纹石、文石,产于湖南省桃源县漳江镇纹石山村的豆青山。豆青山一名文溪山,因满山星布桃源纹石,故又名纹石山。 桃源石质地细腻,硬度大,内含天然花纹,色彩斑斓,表里润澈,红似朝霞,绿如翠云,晶莹玲珑;石上纹理百态惧备,溜圆的颗粒上现出粒粒珠斑或满布条条罗纹,颇具观赏价值。桃源石包括玛瑙、燧石、石髓、蛋白石等多个品种,以玲珑美丽的玛瑙石为最多。玛瑙石多为圆形、豆状、葡萄状,颗粒直径一般为3~4厘米,小者如黄豆样,大者直径有7~8厘米;呈乳白、红、黄、褐、绿、蓝、紫等色,半透明,具有五颜六色的彩纹。桃源石可用于磨制首饰、印章等工艺品,亦典雅俏丽。 清道光元年《桃源县志》:"纹石,白而圆润,其上多红点,浓者如血,淡者如霞,疏者如残星,圆者如花瓣,曲者如月痕。其他如眉,如齿,如耳,如瞳子,如弓鞋,如鬓,佳者孕天象地形,或含草木禽鱼之状。" 8、桃花石 桃花石,又名桃花玉、桃花玉石,产于湖南省慈利县、桃源县。该石石质坚硬细润,色彩绚丽,有红、黄、绿、蓝、紫等色;多通体呈浅红色泽,石上布满桃花状斑点,花朵以红色为主,偶有绿色;其花纹亦有大花、小花、波状花之分。桃花石纹理美、质细润,适宜于雕刻。早在汉代,桃源艺人就开始用桃花石雕琢图章、笔筒、笔架、酒杯等。 桃花石分布于奥陶系地层,是一种变质岩,含有方解石、云母、石英等矿物,品种较多。在桃源县北部山区,蕴藏量较为丰富。 9、道州石 道州石,又名道石,产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道县古称道州)、宁远一带。该石呈青、灰青、灰黑等色泽,间有白脉;其质坚脆,外表多坳坎,石形峰峦嵯岩,有的四面透空,象形类物,险怪万状;似山形景观者千岩万壑,群峰环绕,峰谷间石脉相连恰如瀑布直落涧壑。道州石亦可用于制作山水盆景 《洞天清录.怪石辨》:"道州石亦起峰可爱。但石粗又枯燥之甚。且不任冲撞。" 10、江华石 江华石,产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山间野地。该石呈青、灰黑等色泽,其质枯燥,扣之有声,石形多峻岭嵯岩,或大或小积叠粘缀,体量大者亦有丈余,宜作园林置石。 《云林石谱》江华石:“道州江华、永宁二县皆产石,石在乱山间,于平地上空砻积叠而生,或大或小,不相粘缀。江华一种稍青色,一种灰黑,间有嵯岩特势,其质皆粗涩枯燥,扣之有声,未见绝奇巧者。唯永宁所产,大者十数尺,或二三尺,至有尺余,或大如拳,或多细碎,散处地土,莫知其数,率皆奇怪,每就山采取,各随人所欲。既择绝佳者,多为泥土苔鲜所积,以水渍一两日,用磁末痛刷,一种色深青,一种微黑,其质坚润,扣之有声,多坳坎,颇类太湖弹子窝,峰峦巉岩,四面亦多透空,险怪万状,或有数尺,若大山气象,千岩万壑,群峰环绕,中有谷道拽脚,或类诸物像,不可概举,非人力能为之。大抵其石多白脉,有如大山之巅,合三两峰,间因石脉相连数道而成瀑布,直落涧壑,凡遇石塞路迸溅,即散漫分流石之两边,如图写之状。” 11、龟纹石 龟纹石,产于湖南省张家界天子山顶一带。该石当地人称龟岩,石上纹理恰似龟背花纹,其斑纹亦有方形、棱形、鱼鳞形、竹叶形等,稍加打磨后浸入水里,即花纹立现,色泽十分鲜明。龟纹石花纹奇特,是雕琢石龟、石砚等工艺品的上好原料。 龟纹石是分布在天子山二叠系地层中的珊瑚化石,学名"华莹山多壁珊瑚石",石上图纹为多角状复体,呈六边形,酷似龟纹,其对角线长8-10毫米,内部结构呈蛛网状。 12、耒阳碧彩石 耒阳碧彩石,产于湖南省耒阳市耒阳河中段长约二公里范围内。该石石质细腻温润,结构紧密,摩氏硬度在5~6度之间;多呈鲜红、深红、枣红、桃红、橘红、土黄、金黄、青黄、老黄、乌黑金等色泽,色彩成块状或点条纹,变幻分明,过渡色自然,十分艳丽醒目;石中间有石英纹、黄蜡纹、乌金纹;外表光滑,石肌极具质感。 耒阳碧彩石为奥陶纪火成岩,属陷晶质的硅质岩石,出水数量极少。由于含有氧化铁、赤铁锰、二价铁和三价铁、硫化汞等矿物质,颜色以红色和黄色为主体。经自然水冲砂磨后表皮光洁亮丽,极具观赏性。 13、水冲彩硅石 水冲彩硅石,产于湖南省耒阳市耒水河中。耒阳南临南岭,北靠衡山,耒水穿城而过。水冲彩硅石质地细腻,硬度约7度左右;多呈黄、褐、藕红、墨玉等色调;石上纹理清晰,有凹有凸,色彩层次分明;色纹线脉布局自然,有的幻变成山水、景物等图案;形状千姿百态,刚柔一体,高雅雄奇、意境深远,其山川造型,别有千秋,有的似人状物,皆形象逼真。 水冲彩硅石属硅质灰岩,硅质浆岩等沉积岩构成,含有多种金属成分,硅铁含量达40%左右。石质结构细密、湿润纯净,经耒水长期冲刷,外表光泽度高,有的尤如碧玉般玲珑剔透。 14、梅花石 梅花石,产于湖南省湘江河畔靳江边。石上呈现梅花,很为珍贵,现已无产出。 15、石燕 石燕,产于湖南省祁阳县西北石燕岗及零陵县。石燕是海生动物化石,长着两瓣钙质的外壳,如现代海里生长的蚶。外贝体为横方形,向左右延伸时,逐渐收缩上翘开张,壳面具粗强的放射状褶线,状如燕翼,故名。石燕小者四五厘米,大者不过十多厘米,多采于山石间,其外形备显动感而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石燕为腕足动物门,有铰纲,石燕目的一属。贝体中等大小,近菱形;两壳双凸型,铰合面低而凹曲,具三角孔或复有三角板;壳面有细密壳线,腹壳齿板发育,背壳内主突起粗大,二分叉。在距今3.3亿年之前的石炭纪,随着大量海洋生物质沉积于海底,逐渐变成了岩石。后来由于海陆变迁,岩石露出海面甚至形成山地,经风化散碎后,比较坚硬的石燕化石则显露出来,或突现于山岩表面或散落于山坡、沟谷中。 《云林石谱》零陵石燕:“永州零陵出石燕,昔传遇雨则飞。顷岁余陟高岩,石上如燕形者颇多,因以笔识之。石为烈日所曝,偶骤雨过,凡所识者一一坠地,盖寒热相激迸落,不然飞尔。土人家有石板,其上多磊磈如燕形者。” 16、辰砂 辰砂,又称辰州砂床、朱砂石、丹砂、丹栗、赤丹,主要产于湖南省沅陵县冉家岩洞。辰砂晶体主要呈板厚状或菱面体状,少数为短柱形,多贯穿双晶;常见的是粒状、块状、被膜状集合体;三组完全解理;比重达8.0,摩氏硬度为2~2.5度;半透明,朱红色,发出金属光泽,是一种色彩鲜艳的彩石。因最早发现于湖南辰州(今湖南辰溪、沅陵、沪溪、溆浦)而得名;也是炼汞的主要原料,亦称汞砂。 辰砂属于辉闪矿类,主要化学成分为硫化汞(HgS),晶体属三方晶系,矿物和条痕都呈朱红色,成块形、柱形、板形、马牙形、箭头形。晶体一般为红色,当晶体较大时因透明程度差而呈黑红色,粉末为鲜红色。湖南的辰砂矿区主要在湘西,均属低温热液汞矿或为柱层汞矿带;在湖南的凤凰县、新晃县、麻阳县、吉首县等地都有分布。新晃、凤凰所产的朱砂大都生于石灰岩或白云岩中,成细脉状或散点状分布,常与石英、黄铁矿、辉锑矿共存。 《素园石谱》:"辰州砂赤,产冉家岩洞。有砂坑,深十五六里,昏黑不辨咫尺。土人以皮帽悬灯而入,凿岩而采之。白石若矾,谓之砂床,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石榴子。其良者若芙蓉箭镞,簌簌迸如榴房连床者,紫黯若铁色而光明莹彻,可置几案间。" ◎资料:辰砂化学成分为硫化汞,含Hg86.2%,常含有粘土、氧化铁、地沥青等杂质。三方晶系,晶体呈板状或菱面体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粒状、致密块状或土状,晶簇常呈菱形双晶体、大颗粒单晶体。半透明或不透明,鲜红、朱红、浅红、暗红色或条痕红色,有时表面带铅灰色的锖色。对光敏感,有很高的折射率,金属光泽、金刚光泽或玻璃光泽,摩氏硬度2~2.5,比重8.2,性脆;仅产于火山岩、热泉沉积物、低温热液矿床、断层角砾白云岩晶洞中,常与石英、雄黄、雌黄、方解石、辉锑矿、黄铁矿、白玺石等共生。外生成因的辰砂产于氧化带的下部,由黑黝铜矿分解而成。辰砂是分布最广的汞矿物,产于我国的湖南、贵州、云南以及美国西部、西班牙、墨西哥产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