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034|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中国观赏石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7 1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观赏石简介

 

作者:黄人希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一

北京观赏石:
1、金海石
金海石,产于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下游一带的峡谷河床中。该石属卵石类图纹石,质地坚硬,形体完美,成浑圆和各种形状,色彩艳丽,多呈黄褐或浅红等色,纹理丰富,构成的画面生动、独特,格调高雅,清新明快。
金海石的原岩是十几亿年前的石英砂岩类岩石,在远古时代受火山岩浆中含铁、猛矿液侵染、渗透而使高价铁和低价铁间隔分布,经漫长的风化而碎落江河,被不断翻滚运移、水冲磨砺形成褐黄色、暗红色、黑褐色、墨色、红紫色等色彩丰富的卵石。其褐黄色、暗红色多数呈现群峦叠翠的山峰、谷崖、湖浪等。黑褐色、黑色的纹理则有古柏、山川草花、森林湖泊、人物动物等。
金海石纹理纵横交错,变化万千,多呈山峦叠嶂或水浪汹涌等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但也不乏风拂秋草、天鹅顾影等清幽寂静的图案。画面浓淡相宜、虚实相生、疏密得体,纹理清晰细腻,布局参差极富变化。金海卵石多需进行打磨抛光,才能显现出美丽的纹理。
金海石因产于金海湖一带而得名。另外也有叫独勒石的,因在独勒河也曾经采过这种石头。
2、轩辕石
轩辕石,又名北辰石,产于北京市平谷区东北燕山南麓的丘陵地带。该石质地坚密,纯正细腻,含铁量高,坚硬如铁;多呈浅灰微绿、灰赭色调,古色古香;通体遍布小龟裂纹,呈凹凸不平的"鳄鱼皮"状结构;外表古朴雄奇、浑厚沉稳,质素纯净,石体有形态各异的众多沟裂洞窍;造型变幻多端,巍峨雄浑,有的状如山峦,群峰峻拔,重峦叠嶂,突兀险峻,有的形似高原,台高壑深,古堡楼阁,雄浑凝重,还有的象各种动物,灵动活泼。轩辕石兼具瘦、皱、漏、透于一体,朴掘成趣,大者可置于园林庭院,小者可置于文房几案,自然成景,其状如山峦者也是制作山石盆景的佳石。此石最初发现于庙山,因山上有座轩辕庙,故名轩辕石。
轩辕石为硅质灰岩,肌理缜密,原岩在风化破裂后,孕育于红粘土中,经水浸溶蚀后多皴皱沟壑、孔洞纵横,因含铁成分高,裸露的岩石表面有黑色豆状小突起的铁质凝聚体。轩辕石外表古朴,色如铁锈,石形奇特,体态玲珑;肖形状景,状物类形,皆神韵动人。轩辕石一般都在岩石、土石缝中,需揭土才能挖得。

3、燕山石
燕山石,产于北京市房山区燕山。该石主要是指产于燕山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类奇石,如云纹石、虎皮石、燕石卵等,其中以云纹石、虎皮石更具特色,亦较为常见。
云纹石,也称折带石,呈灰黄色或灰白色,石肌颇多皱折,脉络纹理凹凸参差,如行云流水,或成云层,或成壁画,色调逼真,造型古朴凝重,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尤其适宜作盆景。云纹石的原岩为灰岩或白云质灰岩,且分层性较好,在地质构造变动过程中,表面薄层岩石受挤压而褶皱变形,呈现云层缎锦状的效果,故也称云锦石。云纹石石源较少,在河北省涞水县一带也有分布。
虎皮石,京郊房山、门头沟和昌平等地均有分布,呈灰黄、灰蓝、黄蓝相间等色,貌似虎皮,故名。石体多棱角,形状变幻丰富,常形成突兀险峻的峰峦景观或逼真生动的鸟兽形象等,颇具观赏性。虎皮石的原岩为白云质灰岩,质地坚硬,常有方解石脉和燧石条带充填,经流水的长期冲刷浸蚀,发生差异风化,使其形成尖利脆薄的棱角和千姿百态的造型。
燕山地质结构异常复杂,具备典型喀斯特钟乳岩地层,更有石灰岩层和石英岩、千页岩、板岩、海蚀岩、沉积岩等,赏石资源非常丰富。燕山所产的石种甚多,有几十类,包括瓦井石、黄蜡石、上万石、雾云石等,也有的将其统称为燕山石。各类赏石多见有灰青、褐色、褚红夹青、纯白、青灰夹黄等,纹理逼真,富有变化,质感古朴,光泽凝重,其形态极为丰富,以象形状物者较为多见。

4、房山太湖石
房山太湖石,也称北太湖石,产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地区。该石为石灰岩,形状大体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涡、沟、环、洞的变化。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扣之无共鸣声,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体态麟峋透露,质地坚硬,一般用作修筑叠石假山。
北京房山区蕴藏着丰富的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土层里,因红色山土的作用,新开采的多呈土红色、橘红色、土黄色,日久后表面带些灰黑色。质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韧性。外观比较沉实,浑厚雄壮,和南方太湖石外观的轻巧、清秀、玲珑有明显区别。

5、京西菊花石
京西菊花石,产于北京西山红山口菊花石沟及周口店等地。该石基底为黑色炭质板岩,花瓣由束状、放射状灰白色红柱石矿物组成;花形较小,质地灰黑,松疏,花瓣为紧密放射状;呈灰白色、褐色或浅红色;玻璃光泽,硬度6.5~7.5,风化后稍低,比重3.16~3.20。
京西菊花石是红柱石菊花石,存在于红柱石岩中。红柱石(A12SiO5)是变质岩,产于石炭——二迭系炭质页岩与侵入岩体的接触带上,在地质学中属接触变质成因而非沉积成因,主要为富铝岩石(如页岩、高岭土等)分解再结晶而成,单晶体呈柱状,横切面近于正方形,集合体呈放射状。西山地区所产的红柱石质地很好,且红柱石的柱状集合体还常呈放射状形如菊花的花纹,奇特别致。

6、木化石
木化石,产于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乡下德龙湾。该石大多垂直地面出露,最大的直径2.5米,小的有几十厘米,一般为0.5~1.0米。颜色有灰白色、灰色和褐色。其横断面上,有清晰地一圈圈规则美丽、疏密相间的年轮;在纵断面上,有细微的纵向纹理和凹凸不平、厚约1厘米左右的化石树皮。
下德龙湾木化石大多是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保存在下德龙湾侏罗系后城组砂页岩地层中,至今已有1亿3千万年历史。那时成片的森林由于燕山运动及火山喷发被埋入地下,在缺氧高压环境中,富含二氧化硅的地下水慢慢渗透到树木的内部,二氧化硅分子与树木的有机质成分进行置换,而树木的结构则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变成了木化石,随着地表抬升,木化石又露出地表。下德龙湾木化石,在方圆几平方公里内,出露的约有40多株,有的高出地表近2米,其出露面积之大、数量之多、树径之粗在国内都较为少见。

7、汉白玉石
汉白玉石,产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高庄及南尚乐乡石窝。该石属沉积变质型大理岩,质地细腻、洁白温润,内含闪光晶体,熠熠生辉,是一种具有观赏性的建筑和雕刻材料。高庄、石窝汉白玉矿,开采历史悠久,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七百年。
高庄和石窝地处低山丘陵带,地层产状平缓,矿层位于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第二段下部,共有两个含矿层,7个矿体,长约790~1190米,平均厚度0.7~1.63米。白云石大理岩,即为汉白玉,质地优良,颜色较浅,色泽纯正,色调和谐。另有灰质白云石大理岩的"艾叶青"和含藻类化石灰质白云石大理岩"螺丝转"两个品种,其品质也具有洁如流云、润如羊脂等观赏特性。

8、上水石
上水石,产于北京市北京房山区西南部的十渡。该石状似蜂窝,上面有大小不一孔穴,吸水性较好,采回后把外表的黄泥冲涮洗净,石上可栽树植草,是制作山石盆景的佳材。
拒马河畔的十渡乡,距京城约100公里。从张坊至平峪,拒马河蜿蜒奔流,沿途要过桥渡水十次,十渡因此得名。十渡为岩溶峰林和河谷地貌,两侧崖壁连绵,奇峰峻美。一渡位于东端的张坊,顺流而下过二渡渡桥,在千河口的五指山一带的山坡上,遍地都是上水石。

9、京密石
京密石,产于北京市近郊山区密云县干涸的古河道内。该石是由岩块经流水剥蚀和冲磨而形成的卵石,棱角园浑,外形千姿百态,造型奇特、色彩美丽,石表风化轻微,石浆石皮较好,稍光滑,自然颜色和画面较清晰,石纹理粗犷豪放,呈现出山水风光、动物植物等图案。
京密石与金海石的形成年代、地质结构和矿物成分大致相似,但硬度略高于金海石,京密石的成分多为钙质石炭岩、方解石、钙镁质白云岩的碳酸盐及石英岩、硅质岩。其中硅质岩者坚硬细腻、光洁滑润。而单色卵石的成分多为以二氧化硅为主的硅质或硅酸盐,其质地尤为细密、坚硬。石中筋纹主要以方解石脉、石英脉、铁质脉等构成。并有部分玛瑙质卵石。
京密石有图纹也有单色、有平纹也有凸纹。其颜色主要由所含的致色元素和带色矿物种类的状态及含量决定。图纹卵石多为风化过程中的次生染色,石体五颜六色,主要致色因素是亚铁和高铁离子,构成平纹卵石的褐色、棕黄色、暗红色风化纹晕,凸纹卵石之凸纹亦是亚铁及部分高铁离子的风化染色所致。单色卵石则多为原生色,以景观和象形为主,颜色有红、黄、兰、绿、紫、白、黑等,色泽深浅不一,也有黄、黑相间的染色膜或色晕等。
京密石蕴存于古河道十余米深的沙层中,近年采沙者取沙后,大量的卵石沿附近河道堆积长约十几公里,为京密石的采集地。

10、拒马河石
拒马河石,产于北京市房山区拒马河中。该石属河卵石。
拒马河发源于山西省灵丘县,从太行山谷奔腾流入北京房山。在房山区境内,拒马河约有30多公里,河谷拐了10个湾,人称十渡。此段河床时宽时窄,两岸峭壁奇峰连绵,河床中有60米厚的卵石层。

11、西山石
西山石,产于北京市西山,《素园石谱》有记载。
北京西山古称"太行山之首",又称小清凉山;属于太行山余脉,南起拒马河,北至关沟;历房山、门头沟、石景山、昌平等区县,永定河(古称无定河)贯穿其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7 18:02:18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38: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二

河北观赏石:
1、唐尧石
唐尧石,产于河北省唐县境内的西北山区。该石质地坚硬、造型千姿百态、块匀态奇,颜色各异,独具神韵。且储量丰富,为北方罕见的奇石怪岩。高者数米,重者数吨,如真山群峰,小者可以立于盘中,置于庭院。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园林点缀和庭院观赏的上佳石种。由于今河北唐县至望都一带,曾是古代尧部族活动居住的地方,其产于唐县的怪石故称为"唐尧石"。
唐尧石神韵恢弘,一般卧于地下或半露于地面,是经酸性水长期蚀化而形成。玲珑剔透,佝偻扭曲,集瘦、透、漏、皱、于一身。瘦则石态窈窕,突兀嵌空,刚硬苗条,不肿不疲;透则洞豁贯穿、玲珑剔透,多孔多洞,灵动飞舞;漏则空穴委曲,上下贯穿;皱则皱毂叠浪、岩窦纵横,石肤若披麻,如斧劈千仞,似海浪层层。一石一景、一石一物,块块形神兼备。
2、模树石
模树石,古称松石、醒酒石、婆娑石,产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该石顺着一定的纹理剖开,分成两片的岩面上就会出现两幅几乎完全相同的图案,状似树形、枝叶、密草,千姿百态,美如画卷,当地称之为"龙骨画"。作为观赏用的有呈板状、片状生长在一个层面上的模树石,也有显现石上多个面的模树石,亦具有立体感。
模树石多由距今4亿年前的板岩变质而成。在远古时代的地质活动中,铁、锰的氧化物在地下水及温度和压力作用下,沿岩石的节理、裂隙及层理等空隙处渗透,历经长期沉淀结晶形成板岩上的画面,多呈现松树形、柏枝形或树与草密集成群的图案,由于其形状很像树枝状植物化石,故有"假化石"之称。受沉淀物多寡的影响,其图案呈墨、红、黄、青、灰等多种色彩,犹如天然彩墨石画。
◎模树石是指一个外来的矿物在另一个矿物的表面上结晶而形成一种分叉的树状图案。在我国分布较广,北京房山、江苏苏州石墙、河南信阳、内蒙古等地均有出产。
3、兴隆菊花石
兴隆菊花石,产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该石是一种特殊的流纹岩菊花石,外观与普通流纹岩无异,但岩石上有许多宛如菊花状的清晰花纹。其中菊花纹是长石与石英质的雏晶和一些含铁和镁的矿物集聚组成,加上岩浆流动而使雏晶形成悬滴,凝聚后则形成放射性花状。
流纹岩是一种酸性喷出岩,成分与花岗岩相当,绝大部分呈斑状结构,斑晶多为石英和碱性长石,有时有少量斜长石黑云母或角闪石,基质为致密的隐晶质或玻璃质。
4、雪浪石
雪浪石,产于河北省定州市、曲阳县等地。该石质地坚润,黑地白脉,纹理清晰。底色为黑、灰黑色,原石裸露的部分常呈黄褐色,白色的纹络如雪花匀撒于石上,清晰而不张扬,有些石上则有着明快的白色花纹,形似溪水瀑泉、浪涌雪沫,亦如幅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雪浪石储量较丰富,体量大者几吨、几十吨,可作园林景观石,小者几公斤,可供赏玩。"雪浪"之名源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
宋代名石"雪浪石":高76厘米,宽80厘米,底围196厘米,现置于定州市"雪浪亭"中,全石晶莹黑亮,黑中显缕缕白浪,仿佛浪涌雪沫,颇具动感。
宋·杜绾《云林石谱》雪浪石:“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土中出石,色灰黑,燥而无声,混然成质,其纹多白脉笼络,如披麻旋绕委曲之势。东坡顷帅中山,置一石于燕处,曰之为雪浪石。”
5、曲阳雪浪石
曲阳雪浪石,产于河北曲阳西部山区河谷中。该石是质地坚润的花岗岩,属水冲石,表面大都有相对平整,纹理线条流畅,石上黑白相间的色彩花纹显得肃穆古朴,凝重深沉,黑者若大地如悬崖峭壁,白者类雪花似雪练飞瀑。体型多在1至5米左右,重量从几吨到几十吨不等,也有1米以下的鹅卵石状者,重量在1吨左右。曲阳雪浪石有一个以上的观赏面,较好的从任何角度均可观赏,特适宜点缀各种园林绿地。
曲阳雪浪石为千万年来洪水溪流携带卵石流沙不断冲刷而形成,石面平滑,具有奇特的色彩和花纹,其储量非常有限。
6、太行豹皮石
太行豹皮石,也称虎皮石,产于河北省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该石外表光洁滑润,有状似虎皮、豹皮一样的斑斓色彩,纹理、色泽亦都很美。
7、竹叶石
竹叶石,又称豆瓣石,产于河北省邢台县太行山区。该石呈金黄、深紫、青蓝等色,石体上镶嵌着似竹叶状的条纹,其纹理有的平整,有的凸起于石面,清新素雅。
8、涞水云纹石
涞水云纹石,产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该石属沉积岩,其云纹由岩石不同物质的层状构造经自然风化后形成,常呈现各种似深山绕雾状的景象。
9、千层石
千层石,也称积层岩,产于河北省遵化市沙石峪村一带。千层石属于海相沉积的结晶白云岩,石质坚硬致密,外表有很薄的风化层,比较软;石上纹理清晰,多呈凹凸、平直状,具有一定的韵律,线条流畅时有波折、起伏,偶成图案;颜色呈灰黑、灰白、灰、棕相间,其棕色稍显突,色泽与纹理比较协调,显得自然、光洁;造型奇特,变化多端,多有山形、台洞形等自然景观,亦有宝塔形、立柱形及人物、动物等,既有具象又有抽象,神韵秀丽静美、淡雅端庄。小者2~3厘米,大者高1米以上。千层石可用于点缀园林、庭院,或作厅堂供石,也可制作盆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沙石峪村位于遵化市东南20公里处,其千层石形成于距今12~13亿年的晚元古代蓟县纪,当时的砂岩、硅质岩、白云岩、铁、锰等物质海相沉积后,经地质构造运动,沧桑变迁,而成为如今的千层石。
10、上水石
上水石,产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保定市易县等地。该石上水性能强,盆中蓄水后,倾刻可吸到顶端。石上可栽植野草、藓苔,青翠苍润,为制作盆景的佳石。
磁县地下的上水石蕴藏丰富,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地区,埋藏深度0—30米,厚度4—6米。此上水石系古苔藓虫化石,距今约一亿三千万至一亿九千万年。石质坚硬,呈黄、褐、白等色,外形美观多姿,大部分呈管状、中空、条纹式,独具特色。易县上水石产于城西北16公里处的千佛山一带,山坡沟谷均有分布,属石灰岩,质地上乘。
11、邢石
邢石,产于河北省邢台市西太行山。《云林石谱》:“邢州西山接太行山,山中出石,色黑,峰峦奇巧,可置几案间。土人往往采以为研,名曰乌石,颇发墨。又一种稍燥。苏仲恭有三研,样制殊不俗。”
12、沧州石
沧州石,产于河北省沧州市海岸沙中。《云林石谱》:“沧州海岸沙中出石,其质长短不等,色白如粉,以细条莹织石面,谓之络丝石,甚软燥而无声。每见装缀假山,余无所用。”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38: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三

山西观赏石:
1、历山梅花石
历山梅花石,产于山西省垣曲县历山镇同善、宋家湾及谭家乡一带。该石石质细密坚硬,硬度为5~8度;色彩鲜艳绚丽,呈红、绿、白、黄等色,石上纹理似天然"梅图";其形态或疏影横斜,或挺拔劲秀;石底分褐红、墨黑、粟黄等色,有红梅、绿梅、黄梅、白梅、墨梅、鸳鸯梅等品种。红梅石中之白色纹斑为方解石,其化学元素为炭酸钙;红色"梅花"状为高岭土反映结构或长石构成;白色"雪花"状为玛瑙小杏仁体,其化学元素为二氧化硅;绿梅、黄梅花状的成分均为绿帘石。
历山位于垣曲县境内,海拨2358米,梅花石就产出于历山脚下。历山梅花石基质为安山岩,也称中性火山溶岩。是岩浆与部分结晶矿物质胶结在一起,快速冷却后而形成,距今约20亿年。
2、大寨石
大寨石,产于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及周边地区。该石石质坚硬,叩之有声;色质沉厚,光泽鲜亮,如墨染漆釉,朴实无华。形状奇特,多孔洞相连,漏透万千,风致高雅;可作庭院观赏石、厅室供石,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大寨石的原岩生成于4.39亿年前的奥陶纪,地层单元属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岩性为中厚层状海相沉积石灰岩,俗称青石;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地壳运动和长期的流水侵蚀、风化,发生形变。由于当地雨量充沛,坡陡流急,石头被雕刻得千姿百态,横七竖八地半露在山表。奥陶系石灰岩在山西境内分布广泛,仅在大寨及周边较小的地理区域内,形成孔洞发育,形态奇特,呈大小不等具天然造型的单体岩块群。
3、垣曲石
垣曲石,产于山西省垣曲县。该石主要为历山石和黄河彩石,有造形石、图纹石。其图纹石色泽鲜艳,形象逼真,石上纹理构成山水、文字、动植物等图案。
垣曲石大多采自山岭、河溪、沟岔。黄河流经垣曲县有48公里,县内的历山亦多奇石。黄河水研磨出的黄河奇石,加上县境内另有5条河流,使卵石遍布,千姿百态,奇石资源十分丰富。
4、河曲黄河石
河曲黄河石,主要产于山西省河曲县黄河滩头。河曲县境内,出露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基岩多见于沟谷之中,地质多为砂页岩构造。黄河由北环西向南流经河曲县蜿蜒70多公里,河床最宽处约五华里。河曲地表直入黄河的较大支流有4条,中小河沟37条。山沟里的大量砾石经雨蚀风挪、流水搬运,被冲入黄河,与黄河上游带来的卵石一起淤积于黄河各个滩头。河曲黄河石多出自位于县城东北15里黄河中流的"娘娘滩"和距娘娘滩十几里的"太子滩"。
河曲黄河石有图纹石、造型石、化石、卵石等多种,其图纹石色彩绚丽,石上纹理纷繁,天然成画,观赏价值很高;造型石多是黄河水系流域之山里的块岩和泥土中的泥姜石,山石造型多层峦叠嶂,有似凌云绝壁,姜石则物象多端,似动物、器物等,惟妙惟肖;古生物化石主要有鱼类的"开河鱼",贝类化石及硅化木等,多产于河畔村和有煤层地方的黑色石头中;河曲黄河卵石其石质多数为石英砂岩和石灰岩,质地坚硬,达5~7度,造型圆滑,石肤光洁,体积精巧,适于把玩。
5、临县黄河石:
产于山西省吕梁地区临县碛口镇黄河滩头。该石色泽明快、纹图多变,石表光华,多呈椭圆型,亦有奇形怪异者。黄河石的纹理,多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与矿物的凝结或浸染而成,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其点、线、面、块错落有致的布局,构成草木,山水,动物等图案。
尤其是碛口镇麒麟滩上到处都是形态各异,碗大的各色石子。碛,当地指黄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浅滩。麒麟滩是黄河与湫水河会合后,河道紧贴陕西一侧南下,而在山西一侧留下长达数华里的滩地。
6、绛州石
绛州石,产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古称绛州)。《云林石谱》绛州石:“绛州石出土中,其质坚矿,色稍白,纹多花浪,颇类牛角,土人谓之角石。琢为研,滑而不发墨,惟可研丹砂。”
7、石州石:
石州石,产于山西省吕梁地区离石市(原离石县)。《云林石谱》石州石:“石州产石深土中,色多青紫或黄白,其质甚软,颇类桂州府滑石,微透明。土人刻为佛像及器物,甚精巧,或雕刻图书印记,极精妙。”
8、上水石
上水石,产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一带。该石颜色呈棕红、土黄、橙黄等色,质地较软,带有许多洞孔,显蓬松状。石体上布满纵横交错的管状孔,容易加工成“奇峰异洞”等景观造型,但加工、砍凿时用力不能太猛,否则容易断裂。上水石吸水迅速,在倾刻间能将水吸至石头顶端,浸湿整块石体,石上可随意植绿,是制作盆景的上佳石料。
上水石石中小孔呈竖直状的,又称芦管石,吸水效果最好,但数量较少。芦管石可分粗管与细管,“粗管”俗称竹管石,“细管”俗称麦秆石。而表面小孔呈横、斜等状者,吸水效果次之,存量也较大。硬度高、管状部位较少的则称岩浆石。
上水石表面布满大小不等的小窟窿,当地人在其处放上小米、麦子、绿豆、蒜等农作物,按石头的大小置放在盆、碗等盛水器具中,也能生根发芽,恰似绿水青山。上水石可置于客厅、阳台欣赏,较大者亦可将其放置于庭院或用于水池及驳岸造型。
娘子关位于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左右,在娘子关近处悬崖陡壁的土中及周围山上上水石蕴藏较多,娘子关后边的娘子关村,当地人多用此石盖房子。过去在娘子关河滩中也遍布着上水石,现河滩已湮没于水上游乐园的底下,河滩里的上水石也于几年前基本挖光。
9、乌石
乌石,产于山西省。《聊斋杂记·石谱》乌石:“出山西。色黑,坚润,可相带。”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39: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四

内蒙古观赏石:
1、葡萄玛瑙石
葡萄玛瑙石,产于内蒙古阿拉善盟苏宏图一带。该石坚硬如玉,摩氏硬度为6.5至7度,晶莹剔透,色彩绚丽,呈浅红至深紫等色,半透明,造型奇特。石上通体满布色彩斑谰、大小不一、浑然天成的珠状玛瑙小球,互相堆积,流珠挂玉,犹如串串葡萄,故名。有的石上偶有似鱼眼睛一样的玛瑙珠。
葡萄玛瑙石多产于阿拉善的苏宏图以北20公里处火山口附近,该火山北侧戈壁滩中有玛瑙、碧玉等高硅质奇石,火山口附近的葡萄玛瑙原矿脉多深藏于玄武岩的空隙中被白粉状高领土所包裹,所产之石的形状、颜色、珠粒大小基本相象。葡萄玛瑙石多蕴存在火山喷发岩堆积物中,从滩面上捡到的葡萄玛瑙石珠大色纯,玉透温润;从岩石中采掘而来的则未经风沙磨砺,所以石肤不光滑,需油浸后方显出艳丽肌肤。葡萄玛瑙石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阿拉善石友发现的新石种,由于过多的开采,现已较难寻觅。
葡萄玛瑙石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形成于火山口附近的大型空洞中,硅胶热液无法充满整个空间,即以某一质点如砂粒、泥块、水滴凝聚成珠状球状或水滴状,后来者附着于先期形成的珠体上,或悬于洞顶,或长于洞底,或挂于洞壁,越长越大,构成串串葡萄状。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岩洞被粘土所充填,因此葡萄玛瑙多埋于泥中,亦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葡萄玛瑙石是内蒙的独特石种,由于形成条件又十分苛刻,非常稀少。
成因参考:主要是火山喷发的时候,岩浆的黏度比较大,浆液里面的气泡很多,往上滚的时候,会形成一个圆的表面张裂,当结在一块时,又没有把它弄破,最后形成一个空洞。这个空洞形成之后,经过二氧化硅的充填,最后聚成葡萄状玛瑙。
2、巴林石
巴林石,产于内蒙古巴林右旗赤峰山。该石隶属叶蜡石,质地纯净,细腻温润、晶莹剔透,色彩丰富艳丽、温柔娇嫩,硬度适中,易于雕琢,资源丰富,因矿床坐落于内蒙古巴林草原而得名,亦为国内著名的印章石。
巴林石品种相当丰富,有朱红、橙、黄、绿、蓝、紫、白、灰、黑等色;有不透明、微透明。透明者有蜡状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凝脂光泽之分;石质以坚纤细密,色泽晶莹,有新蜡感者为多;微透明、半透明、透明者均以有浑浊雾团状痕迹为多,是其特点,也有纯净无瑕者,亦较为珍稀。
巴林福黄石,质地温润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通明清晰,肌里油腻,似凝质玉肤;巴林鸡血石,质地温润坚实,犀角通灵,石上血色艳丽,聚散有致,犹如红霞,色彩对比强烈,光彩可人;巴林彩石,色彩丰富,绚丽多姿,纹理惟妙惟肖,常形成水草松枝等天然画面;巴林冻石,晶莹剔透露,温润细腻,通透可爱;巴林彩霞冻石,洁白透明,石肌中渗有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犹如旭日喷薄或红霞漫天的水彩画。
巴林石属含水的铝硅酸盐类,是以高岭石、地开石为主的多种矿物组成的粘土岩。含少量明矾石、叶蜡石、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以及金红石、锆石、辰砂等矿物,而含辰砂者即为巴林鸡血石。
巴林石颜色鲜艳,质地细腻无砂,可雕性好。通常根据颜色和质地划分为:如白色巴林石、褐黄色巴林石、巴林冻石、青灰色巴林石、杂色巴林石等。也可以颜色、质地、花纹特征等划分出数十种与其它印章石相似的品种。巴林鸡血石也有十余个品种,如朱砂红、刘关张、芙蓉冻、水草花、一点花等等。巴林石以颜色鲜艳、质地细腻、透明度高者为上品。
3、戈壁石
戈壁石,又称风棱石、风砺石、风成石、风雕石、大漠奇石,主要产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中的戈壁滩及滩间山坳里。经过长期的地质变迁和日晒风蚀等自然作用,戈壁石质地坚硬细密、表面光滑圆润。外形千奇百怪,飞禽走兽、人物景观,应有尽有。色泽绚丽多彩,有雪白、鲜红、翠绿、金黄、黝黑等,偶有一颗石上分布两种以上的色彩。戈壁石绝大部分质地属于由二氧化硅组成的碧玉、玛瑙、硅化木、蛋白石、水晶、脉石英等,硬度达到6.5~7度,结构致密,是极佳的观赏石种。经过一二十年的开采,目前地表上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已廖廖无几。采石者开始掘地找石,其品质与地表经过风沙打磨过的风砺石相比,也逊色很多。
戈壁石因产地在戈壁滩而得名,俗成叫法有:玛瑙石、碧玉石、黄玉髓、硅化木、沙漠漆等。
玛瑙石,是火山晚期热液充填早期洞穴后生成的矿物,主要由二氧化硅组成,质地细腻、坚硬、莫氏硬度6.5~7度左右。色彩极为丰富,呈灰、红、紫、黑、白等色,但常以一色为主,间含其他颜色。经风沙凌砺,石面光润,有鲜明的通透感。造型多变,人物、动物、景观等在戈壁玛瑙中都很常见,一般形体小巧,为5厘米到30厘米。其中数葡萄玛瑙为珍贵,一般都是片块状很少象形状物的,颜色由洋红至深紫等。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戈壁中的玛瑙上有的共生着鲜红的碧玉,或在乳白色的玛瑙上生着黑色的碧玉球,或在红色碧玉上共生着蓝色的玛瑙块。
碧玉石,整个戈壁地区均有产出,是由含铁及其它杂质的二氧化硅物质充填于火山气孔中,经风化、剥离而成的色彩斑斓的岩石。有红、绿、黑、棕各种颜色,绿碧玉、红碧玉较为常见,其他颜色少见。碧玉石质坚硬,莫氏硬度6~7度,石肤光滑,通常线条简单,多呈版块状,外形变化不大,形意具佳的少见。其中七彩碧玉为多色分布在同一石中,艳丽夺目,极为珍罕。银根以北浩木格尔一带产出的绿碧玉中有带放射状的白色图案,形如怒放的菊花。采于苏宏图附近山中的红碧玉,多呈团块状,形圆润,滑腻坚实。
黄玉髓,产于阿拉善的笋泊尔以北的戈壁中,块度一般20厘米至50厘米。石质硬度基本与碧玉相同,只是形状远比碧玉多于变化,以长柱扭曲凹凸多变者为佳,能体现瘦、皱、漏、透的赏石理论,形态古拙,尤其素老端庄的黄色让人倍感凝重典雅。
硅化木,是乔木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替代质换而形成的化石,经风沙长期磨蚀抛光而极具观赏价值。含钙质的多呈黄色,含氧化铁的呈暗红色,含氧化锰的呈黑色。玛瑙质、碧玉质的少见。戈壁硅化木的特点以精致、细小为世界罕见。外表光滑,树皮逼真,枝芽清楚,其分开的树杈几可乱真。但象形状物更有价值。特别黑色硅化木,木纹清晰年轮易辩,质地黑黝发亮,造型奇特。产在阿拉善乌力吉以东的山坳里,现已很难采到,额济纳旗以西的马鬃山地区亦有少量出产。
沙漠漆,质地为玉髓或石髓。因为表面有一层附着色,或金黄,或棕红,或赭黑,如同烤上了一层油漆,故名。在戈壁荒漠,矿化度很高的地下水上升蒸发后,常在石体表面残留一层油漆似的棕红色氧化铁、黑色氧化锰等薄膜,这些矿物质也侵入岩石的节理裂隙间和石内一定深度,在石上形成似湖泊、山水、或像各种生物体形状的图案。经戈壁风沙研磨后,石表细腻,极具韵味。沙漠漆不仅有单色,还有多色、复色,其中以金黄为最佳。
戈壁石种类繁多,还有积骨石、千层石、蜂巢石等,也各具欣赏特色。
积骨石,多产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北边缘的大部分戈壁地区。是一种呈放射状硅质框架构造石。黄白色框架中的软质矿物在长期的自然风化中被淘掉,剩下硬度较大的放射状框架,形如盛开的花朵,所以也称"风成菊化石",亦有因其瘦骨嶙峋、参差错岈的形象而叫"鸡骨石"。其框架有乳色玛瑙质的,有带红筋硅质瓣片的,亦有黑色玉髓质的,此石以花形完整、整朵同聚、玛瑙或玉髓质的更具观赏价值。
千层石,产于乌拉山东北的戈壁中,是一种10亿年前海相沉积的白云岩,在其沉积层理中,常伴有微透明的乳白色或黑色硅质条带。其石体破碎后,经长期风蚀将比较软的青灰色白云岩部分掏凹而留下坚硬的硅质条带,其状多呈层理参错变化的类塔形山或似风帆的形态,亦有由白色细石脉纵向穿插而如飞流湍瀑的自然景观石。此石一般块度为10厘米至30厘米,也有大于70厘米以上的。
蜂巢石,产于苏宏图地区的戈壁滩上,是一种石体遍布大小不等圆孔的玄武岩,呈红、灰、黑、绿、赫等各种颜色,块体10厘米至30厘米。此石除具备其它戈壁石的观赏价值外,以其通体尽洞取胜,石上各洞相连者,似可通烟走水,极象蜂巢。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五

辽宁观赏石:
1、岫岩玉
岫岩玉,又称岫玉,主要产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岫岩玉的主要矿物是蛇纹石,形成于镁质碳酸岩的变质大理石中,外观多呈青绿色,黄绿色,细分有深绿、绿、浅绿、黄绿、灰绿、黄褐、棕褐、暗红、蜡黄、白、黄白、绿白、灰白、黑等色;具有强烈的蜡状光泽、玻璃光泽,有的显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岫岩北瓦沟矿岫玉开采历史悠久,储量丰富,为当前主要产玉矿区,产量占全国60%左右。
岫岩玉物质成分复杂,物理性质等多有差别,亦可分为岫岩蛇纹石玉、岫岩透闪石玉、岫岩绿泥石玉。岫岩蛇纹石玉硬度为摩氏3.5~5.8度,大都低于5.5度,比重2.5~2.8,质地细腻而均匀,水头较足,透明度高,性软而脆,带有油脂光泽,颜色通常以青绿为主,也有青黄、白、深绿、黑灰、暗红等杂色。岫岩透闪石玉硬度为摩氏6~6.5度,与新疆的和田玉同质,其极品岫岩白玉的玉质与新疆和田"羊脂白"等同;其中的河磨玉有黄白色、墨绿色、青灰色,以黄白色为最佳,玉质纯净、温润、坚韧、油脂感极强,是雕刻工艺品的最佳玉料。岫岩绿泥石玉硬度为摩氏2.86~2.91度,发现于岫岩县元古代辽河群大石桥组白云石大理岩中,与蛇纹石玉、透闪石玉、滑石、菱镁矿等共生,玉石含绿泥石90%以上,另含蛇纹石、白云石等。
岫岩玉的颜色与铁含量有关,一般铁含量多时色深,铁含量少则色浅;透明度与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有关,当全部由蛇纹石组成时,其透明度高,当其中铁、镁含量高或杂质含量达5%~10%时,则透明度差;硬度与玉石本身结构及化学成分有关,平行纤维的切面比垂直纤维的切面硬度大,而铁含量愈大、镁含量愈小,则硬度愈高。
岫岩玉的玉石矿体主要成透镜体状,赋存于古代辽河群大石桥组的富镁碳酸盐岩层中,其中的白云石大理岩-菱镁矿层为最主要的含玉层位,属于层控变质热液交代型玉石矿床。岫岩玉在辽宁省南部辽东半岛分布较广,岫岩县境内有10多处矿床或矿点,丹东市的宽甸县、凤城市、丹东等地也有岫岩玉矿床或矿点分布。
岫岩蛇纹石玉与岫岩透闪石玉,五彩缤纷,晶莹璀璨,光泽油亮。蛇纹石玉主要产于岫岩县哈达碑镇瓦沟,近年在岫岩县大房身乡、三家子镇也有发现。透闪石玉产于岫岩县偏岭镇细玉沟,透闪石玉分为老玉、河磨玉两类,老玉也叫细玉,产于细玉沟原生矿床,河磨玉也叫石包玉,产于细玉沟外白沙河中及其流域的泥沙中。河磨玉是细玉沟老玉矿裸露地表部分经风化破碎成块后,被山洪冲到河水里与卵石滚动磨励,而成卵石状,小者十几公斤,大者几十吨,大多河磨玉都有一层二、三厘米厚的紫褐色表皮,内中玉质鲜艳细腻,极个别没有形成表皮的被称做"露肉"。
蛇纹石玉和老玉都是从地下原生矿床开采;河磨玉则由采玉者于每年洪水过后到白沙河里凭感觉捞取,或平时从白沙河两岸的泥沙中采得,有时农民在院里打井或挖菜窖也偶尔挖出河磨玉。
2、玛瑙石
玛瑙石,产于辽宁省阜新市阜新县、彰武县。该石质地细腻,色泽光艳缤纷,纹理瑰丽,晶莹剔透,天然丽质,是艺术雕刻之佳材。阜新是中国玛瑙主要产地,其玛瑙石的开采利用已有8000年历史,历经辽代、清代两个繁荣时期,乾隆年间为全盛时期。
阜新市玛瑙石储藏量大,品种繁多。原生矿主要分布在阜新县的老河土、十家子、苍土、泡子、清河门、七家子,彰武县的五峰、苇子沟等地,其中老河土乡和十家子乡的储量尤多。主要品种依颜色分有:红玛瑙,白玛瑙,灰玛瑙,黑玛瑙,绿玛瑙等,特别是阜新县老河土乡甄家窝卜村的红玛瑙和梅力板村前山的绿玛瑙极为珍贵。依条纹和包裹体分有:截子玛瑙——黑白相间的层状玛瑙;缠丝玛瑙——纹带细密似蚕丝一样层层缠绕;苔鲜玛瑙——含绿泥石包体的玛瑙;树枝玛瑙——由铁锰氧化物生成的柏枝状图案;水胆玛瑙——中心空洞中含有水液。阜新水胆玛瑙数量稀少,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观赏石。
阜新玛瑙石有粒状、短纤维状结构,环带状构造,摩氏硬度6.9~7.1,比重2.6~2.7,折光率1.54左右,断口呈贝壳状,玻璃光泽。颜色以白、灰白、红、蓝为主,紫、绿少量。块度一般为1.5至5.5厘米,大者20厘米×25厘米×40厘米,最大直径可达0.8至l米。
阜新原生玛瑙矿产于侏罗系上统义县组安山凝灰岩及建昌组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中,属火山热液充填型矿床。其产状一种呈矿脉状,受裂隙控制多为楔形,上宽下窄,矿体形态变化大,脉宽约10cm左右,向深部有几米延伸;另一种是玛瑙充填在火山岩的气孔中,形成圆形,凝聚体状,杏仁状等不规则形态。在原生矿周围的残坡积层和冲积物中有玛瑙砂矿形成,优质的玛瑙亦集中在沉积物中。其颜色秀丽,质地细腻坚韧,中间有时有孔洞及水晶芽,块度大的达十几公斤。
◎资料:玛瑙石是具有纹带构造的玉髓,属一种胶状矿物,是火山溶岩喷发时由二氧化硅沉积而成,具有同心层状和不规则纹带、缠丝构造。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硬度为6.5~7,比重2.65,断口呈贝壳状,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玛瑙质纯者为白色,含有色离子或其它杂质时,会出现灰、红、蓝等色。
3、金刚石
金刚石,主要产于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原复县)大四川、涝田沟、头道沟一带。辽宁金刚石质地较佳,颜色一般以无色为主,黄色次之,也有灰色或白色,还有少量褐色、浅蓝色、粉红色、黑色等;晶体多呈八面体和十二面体;颗粒大小相差悬殊,粒重零点零几克拉至数十克拉均有,粒度大于1mm的约占44%,完整度达70%,含包裹体的金刚石约占30%。
在瓦房店市以西,长28公里,宽18公里区域内,有金伯利岩体100多个,成群成带分布,各岩体内金刚石含量一般为每立方米100至300毫克。岩管状金伯利岩体形态比较复杂,地表出露形态有椭圆形、豆形、舌形、葫芦形和不规则形等。岩管的长轴方向多为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倾向多为南东,倾角75°~85°,深部有时具多次膨大或变窄。岩管规模有数百至上万平方米,其中42号岩管规模最大,岩石结构有块状、角砾状和球状三种类型。瓦房店已探明的金刚石原生矿床,有瓦房店42号岩管,涝田沟30号岩管,头道沟51、68、74、50号岩管。该地金刚石有原生矿也有砂矿,在炮台镇头道沟原生矿区的冲沟沟口一带,有长2公里、宽100至300米、有厚达0.5至3米的金刚石砂矿,金刚石含量高,一般每立方米含5.78~13.62毫克,多透明无色,宝石级金刚石达70%。
◎资料:金刚石的化学成分为C,是晶体属等轴晶系的一种自然元素矿物。晶体结构中,每个碳原子均被其它四个碳原子所围绕,形成四面体。最典型的晶形是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及它们的聚形。无色透明,若含杂质则呈现黄、蓝、绿、黑等不同颜色,强金刚光泽。摩氏硬度10,是已知物质中硬度最高的,但有中等八面体解理,性脆。比重3.47~3.53。在X射线照射下会发出蓝绿色荧光。具半导体性能。加热到1000℃时,可缓慢变为石墨。原生金刚石主要产于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的岩筒或岩脉中,砂金刚石产于冲积的砂矿中。
4、锦川石
锦川石,也称锦州石、松皮石,产于辽宁省锦州市城西。该石属沉积岩,石身细长如笋,上有层层纹理和斑点,纳五彩于一石之上,更有一种纯绿者,纹理犹如松树皮,显得古朴苍劲,多数低于一丈,以高丈余、宽超一尺者为珍贵,大者可点缀园林庭院,小者亦可清供欣赏。
明·计成《园冶》锦川石:"斯石宜旧。有五色者,有纯绿者,纹如画松皮,高丈余,阔盈尺者贵,丈内者多。近宜兴有石如锦川,其纹眼嵌石子,色亦不佳。旧者纹眼嵌空,色质清润,可以花间树下,插立可观。如理假山,犹类劈峰。"
5、宽甸石
宽甸石,产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该石外观酷似青田石,其色青中带黄或偏绿,微透明至半透明,光泽极强;肌理多含浅色紫纹,内部为鳞片晶状结构;但石质燥烈,不易受刀,用力镌凿则有鳞状石片剥落,呈崩碎状,刻痕斑驳。宽甸石质细较透,硬度与叶蜡石相近,佳者亦可用作刻制印章。
6、绿冻石
绿冻石,当地也称软玉,产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该石外观与青田冻石相似,因其色绿似冻,故名。绿冻石属单斜晶系绿泥石滑石岩,硬度为摩氏2.5度;呈淡绿、碧绿、墨绿等色;半透明至全透明,肌理隐有灰白色花纹;墨绿者近黑,微透明;石质纯净细腻,光泽强,但多为层片状结构,绺性较强,石性韧,较难受刀。少数细润、结密、纯净者可称上品,亦可用于印章及雕刻小件作品。
7、太子河石
太子河石,产于辽宁省本溪市太子河岸滩。该石质地坚硬,多呈黄白色泽,偶有棕红、深绿、青灰、墨褐等色,且多伴有石英纹脉;石质由石英岩、灰质岩、花岗岩、变质岩等组成;形态大多圆润,石表略有凹凸,具有抽象美;有的白色石英质纹理构成似动物、地图、树枝、闪电等图案;纯石英质地者,石表常无规则扭曲形成沟洞凸纹,形态怪异。有的变质岩中含铁、汞、铜、硅、锰等矿物,经过亿万年的氧化,呈铁红、血红、孔雀绿、青灰、墨褐等色,或多色相间,其质地细腻、纹理形色俱佳者亦可雕制成砚台及案头小品。
太子河古称衍水,南源于本溪县草帽顶子山,北源于抚顺市新宾县红石砬子山,太子河全长464公里,流经本溪境内173公里,其中本溪市区的河段长约27公里。
8、龙珠石
龙珠石,产于辽宁省西部的玉龙山。该石质地属硅质岩,硬度为摩氏6~7度;色泽以紫色为主,兼有灰白过渡色;石表及石缝中有许多大小不等、色彩各异的石珠,断面显木纹状纹理;造型苍老古拙,变化奇特,极具观赏价值。
产地山体为流纹岩、凝灰质岩及角砾岩所构成,龙珠石蕴存在岩石缝的澎润土中,其形成于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历久弥坚,成为色彩斑斓的石珠。
9、石鱼
石鱼,产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市、北票市,锦州市义县等地。该石为白鲟、狼鳍鱼等鱼类化石,《石雅》载之为“石鱼”。多数沉积岩如泥岩、页岩、石灰岩出露的地区都有分布。道路的切坡、采石场、波浪冲刷的河岸以及悬崖,常剥露出大量鱼化石,是理想的采集地点;软岩石出露之处,若岩石没有严重变形也是较好的采集地;硬岩石则发掘十分困难,且不易得到完整的石鱼。
凌源市宋杖子一带的原白鲟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原白鲟为软骨硬鳞鱼次亚纲,鲟形目,匙吻鲟科。体呈纺锤形,长可达1米以上。头长约为全长的1/4,略扁平,吻部突出,端稍上翘,眼小,口大。躯干和尾部侧扁。背鳍较大,居臀鳍之前,大小相似,尾鳍叉裂明显,近对称发育。
凌源市大新房子一带的狼鳍鱼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地层。其体呈梭形,背部平直,体长约为头长的3.5倍,头部大小与体高相似。眼大,吻短,口裂较深。鳃盖骨巨大,长方形。背椎41—47个,尾鳍分叉大、裂浅,常有一个尾上骨。
北票市上园镇尖山沟一带的北票鲟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地层。北票鲟为软骨硬鳞鱼类,鲟目,北票鲟属。幼鲟不足5cm,成鲟可达90cm。体呈长梭形,背缘较平。头宽而平直,口宽,吻部圆钝。尾鳍为长歪尾。
北票市上园镇尖山沟和黄半吉沟一带的狼鳍鱼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下部地层。其体小,呈纺锤形。体高约为全长1/4—1/5,头大,吻端圆钝,头长与头高几乎与体高相等。眼大,口缘有大的锥形齿。脊椎43—45个,最末三个尾椎上扬,尾鳍分叉浅。鳞片圆形。
义县金刚山一带的狼鳍鱼化石,出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其体呈纺锤形,略侧扁。头短,头长小于体高。额骨宽短,口缘及口内的尖锥形牙齿硕大,脊椎40-41枚。尾鳍分叉,无尾上骨。鳞片圆形,较厚大。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六

吉林观赏石:
1、松花石
松花石,又称松花玉、松花江石,产于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大安镇和白山市库仓沟、江源县及延边州安图县两江镇等地。该石质坚而细腻、致密,温润如玉,刚柔相间,有扣之如铜之声,清脆悦耳;呈深绿、嫩绿、紫绿、紫红等色泽,色嫩而纯;具有微细层理,常在绿色中间杂黄、白等色之刷丝纹,亦有金线、银线等。因原产于松花江流域,故名。松化石可随形雕成石砚,其纹理似景观者,或典雅秀丽或气韵雄浑,天然成趣。用松花石雕琢砚台已有300多年历史,300多年前的古采石坊就在安图县两江镇的松花江边。成砚称"松花石砚"或"松花砚",既发墨而又不减其锋,为中国名砚之一。
松花石形成于六亿年前的震旦纪,为沉积成因的色泽绀绿无暇、具有微细层理的细晶石灰岩。内含方解石、石英以及钡、硼、磷、铁等多种元素。方解石的硬度为3,石英的硬度为7,在方解石中呈星点状均匀分布,使松花石既柔且刚。有的松花石还具有矿化现象,如含星点状黄铁矿等,使松花石砚可呈现出金星、银星或金线、银线。
松花石在浑江河北岸由通化至白山市向东有多处分布,特别是白山市江源县境内近几年有较多发现:其中产于东棒棰砬子村的松花石有绿、青、紫、黄、紫绿相兼、黄中包绿、带眼等;产于三岔子林业局501处的松花石有绿、紫、黄、紫、淡绿与紫相兼、黄绿相兼等;产于北爱民村、大华村、荣华村的松花石有绿、青、紫、黄、紫绿相兼、紫黄相兼的木纹石、紫中间绿雨丝等;产于西里岔沟的松花石有绿、紫、黄、黄中包绿、红黄白相兼(有的似木纹)等。
2、长白石
长白石,又称长白玉、马鹿玉,也称长白五彩石,产于吉林省长白县马鹿沟一带。该石石质细腻致密,温润洁净,坚而不顽;颜色有绿、黄、青、蓝、深褐、紫红、灰白等;纹理自然流畅,各色混生形成卷纹、流纹、蟒纹、龟纹、流霞纹等;光泽度好,多为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折射率约1.56~1.60;摩氏硬度约2~2.5度,断口呈贝壳状,密度约为2.0~2.8。
长白石形成于距今1.3亿多年前,由火山碎屑物质沉积、交代而成,其主要成分有叶蜡石、高岭石、地开石等。有的长白石因局部硅化或含石英构成"石钉",或含金属矿物构成"铁钉",而局部受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者则导致质地变软,均有损于长白石的质量。优质长白石质地脂润,色彩俊俏,纹饰秀丽,柔而易攻,尤以质地纯净透明度高者(冻石)为佳。长白石俏色分明,色彩对比强烈,是用于印章和雕刻的理想石料,又称"印章石",亦可用来雕制工艺品。
长白石品种较多,各具特色,且以透明的晶石和半透明的冻石居多,肌理晶莹、坚韧光洁。其名贵品种有白墨、长白绿冻、长白灯光冻、长白根、长白兰、地图石、翡翠花斑、高梁红等,如兰天冻、兰花青田、白芙蓉、艾叶绿、虎皮冻等罕见名品也有发现。
3、橄榄石
橄榄石,产于吉林省吉林市的蛟河市。该石是由铁和镁构成的矿物硅酸盐,因颜色多为橄榄绿色而得名。蛟河橄榄石天然颗粒大、颜色正、透明度好,直径以5-8毫米居多,最大的达5厘米,颜色匀呈绿色至黄绿色。
蛟河市橄榄石矿,矿体赋存于第三系碱性玄武岩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深源包体中,其宝石级橄榄岩蕴存在下部角粒状玄武岩中。伴生矿物主要是顽火辉石、透辉石和少量的尖晶石、Mg—Al榴石和磁铁矿。深源包体呈浑圆状、椭圆状、次棱角状等,一般1~21厘米,大多5~15厘米,包体含量可达65%~70%。每吨含宝石级橄榄石50~200g。
橄榄石主要成份是(Mg,Fe)2SiO4;斜方晶系,晶体多呈粒状;油脂或玻璃光泽,性脆,断口贝壳状;有典型的"睡叶莲"状包裹体;硬度6.5~7,折射率1.65~1.69,双折射率0.036(可以看到重影),相对密度3.32~3.37;主体色泽为黄绿色,亦有草绿、橄榄绿、金黄绿等色,当其含铁高时,颜色变深,以色似祖绿者为最佳。宝石级的橄榄石又称贵橄榄石,呈柔和的黄绿色和较好的透明度,色鲜艳,无裂纹,颗粒直径3毫米以上,直径在10毫米以上为一级品。
4、安绿石
安绿石,又称集安岫玉,产于吉林省通化市的集安市西部玉女峰下。该石质地细腻,润泽苍绿,花纹美观。色泽一般呈艳丽的苹果绿或墨绿色,微透明至半透明状,光洁莹纯,形色似玉,手感柔嫩。因首次发现于集安玉女峰下的绿水河而得名。
安绿石属蛇纹石玉质,赋存于蛇纹石化大理岩古老的地层中。石质协调柔和,较玉软,也被称为"软玉",特适宜于雕制各种古香古色的工艺品。
《集安县志》:"在县城西北五十余里的河中,有异石似翡翠,而色浑绿……"。异石即安绿石。
5、松风石
松风石,又称松屏石、松枝石,产于吉林省四平市、长春市农安县等地。该石是一种呈半透明状的石头,石中有许多黑色的树状纹理,似古松、枝条、水草等形态,无规则成簇丛生。松风石多见于砂岩、页岩的层面或裂隙中,是铁锰物质随地下水溶液沿岩石的缝隙中渗透、沉积,逐渐凝聚而成。
《杜阳杂编》:"武宗皇帝会昌元年,夫余国贡火玉三斗及松风石。……松风石方一丈,莹彻如玉,其中有树,形若古松偃盖,飒飒焉而凉飈生于其间。"汉朝时夫余国的疆域西至洮儿河,东到牡丹江,南至辉发河以北,北至黑龙江。到三国时期,夫余国占有松花江上游的广大地区,辖境包括今吉林中部和西部。
6、夫余国火玉
夫余国火玉,产于吉林省农安县等地。《杜阳杂编》:"武宗皇帝会昌元年,夫余国贡火玉三斗及松风石。火玉色赤,长半寸,上尖下圆。光照数十步,积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内则不复挟纩。"
7、水浮石
水浮石,俗称蜂窝石、江沫石、浮石,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石上空隙九曲回环,似人状物,形状奇特,时有山峰峻峭、悬崖惊险之态。石体吸水性很强,易长苔藓,可雕琢加工,也是适宜制作盆景的山石之一。
水浮石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浮石质火山碎屑物、火山灰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主含二氧化硅,石中多蜂窝眼状的空洞,因其质轻可浮于水面而得名。浮石既轻又软,容易被流水冲刷,形成犬牙交错、锯齿状的山峰。而坚硬的火山岩角砾镶嵌在浮石的表面,则构成自然景观
长白山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和白山市抚松县境内,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浮石在长白山主峰白头山的分布比较广,以天池为中心,在半径70多公里的范围内,都有这种石头,在火山喷发口东北方向的更为广泛,堆积较厚。而天文峰东南侧的白岩峰(又叫华盖峰)的浮石厚度可达50多米,亦含大量粗面岩角砾。
8、柏子玛瑙石
柏子玛瑙石,产于吉林省四平市、长春市农安县等地。
《云林石谱》:“黄龙府山中产柏子玛瑙石,色莹白,上生柏枝,或黄或黑,甚光润。顷年白蒙享奉使北虏,虏主遗以一石,大若桃,上有鸲鹆如豆许,栖柏枝上,颇奇怪。又有一种,中多空,不莹彻,予获一块,如枣大,如贮药数百粒。”注:黄龙府,现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七

黑龙江观赏石:
1、火山弹
火山弹,产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的五大连池市(原德都县)。火山弹有的圆如馒头,有的长如条带,还有的呈卵形、纺缍形等,形态各异,极为有趣。五大连池的熔岩地貌类型多样,还有世界稀有的火山喷气锥、喷气碟,也有典型的绳状熔岩、翻花状熔岩及各种象形熔岩、浮石、熔岩隧道等。
五大连池分布着新、老期火山14座,火山地质地貌保持完整。因火山爆发,岩浆阻塞白龙河,形成五个溪水相连的火山堰塞湖,故名五大连池。随处可见火山弹、喷气锥、喷气碟等,还有火山石河。在五大连池火山群中的喷气锥和喷气碟,是火山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其形态之美,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实属罕见。
火山弹是火山喷发中直冲高空的液态熔岩凝固坠落地面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岩浆熔融体受到拉伸、压缩、旋转、扭曲作用,构成各种离奇外貌;喷气锥由一层层的熔岩堆积而成,里面为空心钟乳状,形如宝塔,是火山喷气口在喷气时,带出的物质较硬且抗风化能力强,在喷气口中心形成高高突起的空心石柱;火山石河则是火山喷发溢出的熔岩流向外流淌时,沿着一定通道运移,当火山喷发停止后,熔岩流便形成一条低洼的长形沟槽,也称熔岩石河。
2、逊克玛瑙石
逊克玛瑙石,产于黑龙江逊克县宝山乡。该石质地坚硬,硬度可达8度;色彩绚丽温润,俏色丰富,颜色有粉红、红、深红、杏黄、浅绿等;透明度好,块度大;储藏量丰富。逊克玛瑙石可用于雕制刻人物、花卉、酒杯、项链等工艺品,晶莹明亮,颜色俏丽。
逊克玛瑙石多为紫红色块状,产于第三系孙吴组松散砂砾层中。主要分布于逊克县阿延河流域,宝山乡因玛瑙石的产量丰富、品位上乘而得名。玛瑙石毛石的棱角线和不规则的凸起部分过度圆滑,石上平面部分,亦有当年裸露在地表上风蚀雨浸的斑斑坑洼。尤以当地10米以下的深土层中挖出者色、质最佳。1978年曾采过32.4公斤的水胆玛瑙,还采到重达100公斤的特大玛瑙。
逊克县宝山乡境内,现有面积为1352公顷的玛瑙石县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即天然玛瑙石。
3、方正彩石
方正彩石,产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双凤山地下十多米的沙层里。该石色彩斑斓,呈白、黑、红、绿等色,或多色相间;质地有木化石、珊瑚化石、玛瑙等;其木化石质者木纹年轮清晰可见,玛瑙质地者石质通透,颜色各异,有苔纹玛瑙、红玛瑙、锦犀玛瑙等。石上纹理构成似动物、群峰、波涛等图案,具有一定观赏价值。
4、江石
江石,产于黑龙江省嫩江一带江岸。《清稗类钞·矿物》江石:“黑龙江之嫩江江岸一带产石,曰江石,坚结细腻,华丽朗润,红、绿二色为多。红与玛瑙相埒,绿则苍翠沉碧。中含苔藻、松柏之形,活泼明澈,望之如生。间有中含黑质者,如片云,如点墨,如蝌蚪,绝无晦暗混沌之处。琢磨之,为文具,饶有佳趣。”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4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八

江苏观赏石:
1、太湖石
太湖石,又称洞庭石、贡石、花石,主要的产于江苏省太湖周边的禹期山、鼋山、洞庭山等处。太湖石是一种被溶蚀后的石灰岩。颜色有白、灰、青、黑等,也有黄太湖石、红太湖石;质地细密,硬度4~5度,线条柔曲,千窍百孔,形态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或灵秀飘逸,或浑穆古朴、凝重深沉;其体量大者居多,最高可达三五丈,一二尺高的比较少,故是叠置假山,园林点缀的最佳石种,体量适宜者亦可用作布置厅堂;以石质温润青纯,表面光滑圆润,多孔多穴,自然造型奇异,可独石成景为佳。唐·吴融《太湖石歌》:"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太湖石的开采早于唐代,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属碳酸盐类石灰岩,经过千万年风化、水溶和波浪冲洗等多种作用而形成。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分布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其中以鼋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太湖沿岸遍布石灰岩石,在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碳酸长期溶蚀和冲击下,原石上的细小缝隙逐渐扩大,相邻的沟壑有的形成皱纹、隆鼻、凹槽等奇异形态,有的溶蚀成互通的洞穴,极具有瘦、皱、透、漏的特点。太湖石体嵌空作靥、弹窝相套、形态俊美,作孤石能成景、砌筑能成山。
太湖石垒砌的假山,参差错落,峰峦相叠,涡洞相套,韵味无穷,其代表作有苏州的狮子林和环秀山庄。太湖石还能单设成景,常以园林立峰的形式出现,或皱瘦玲珑、或象形状物,苏州留园里高达6.5米清瘦挺拔的"冠云峰"、苏州十中校园内(苏州织造署西行宫旧址)高5.12米皱瘦漏透俱备的"瑞云峰"、上海豫园里高约3米有72个孔洞的"玉玲珑"并称"江南三大名石"。无论是独立的石峰或群石堆叠的假山,都平添了园林的幽静之美,山林之趣。
太湖石有水石和山石两种。水石多产于太湖中,质地坚润细腻,由于长期受湖水波涛的侵蚀冲击,石上形成状态各异的一个个天然洞穴,宛转回环,透风漏目,其造型玲珑秀美、文静优雅。故水太湖石最具天然婉约之美,目前甚为难得。山石产于湖周围山地,是50万~100万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石形奇特,棱角粗犷,自然质朴,少宛转灵秀,是现在常采用的太湖石品种。
太湖石也有出于石匠之手,自宋代起,太湖畔的石匠就从事开采湖石生产。即先把石块从山上凿挖下来,然后根据其形状、大小以及园林建筑的需求,凿为千姿百态,再放到太湖里让湖水冲击,经若干年后,湖水把石灰岩侵蚀琢磨得又光又滑,似自然形成。
宋·杜绾《云林石谱》太湖石:“平江府太湖石,产洞庭水中,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青。其质纹理纵横,笼络隐起,于石面遍多坳坎,盖因风浪冲激而成,谓之弹子窝,扣之微有声。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颇艰辛,度其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绞而出之。其间稍有巉岩特势,则就加镌砻取巧,复沉水中,经久为风水冲刷,石理如生。此石最高三五丈,低不逾十数尺,间有尺余,惟宜植立轩槛,装治假山,或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鲜有小巧可置几案间者。”
2、昆石
昆石,又名昆山石,主要产于江苏省昆山市北区的玉峰山(古称马鞍山)上。该石为石英晶簇体组成,玲珑晶莹,质地坚硬,莫氏硬度七度;色泽洁白如雪,悦目怡神;石上窍孔遍体,玲珑剔透;外形峰峦嵌空,奇巧独特;体型一般仅尺许左右,大者极少见;昆石因产于江苏昆山而得名,典雅古朴,具有纯洁美,以色白而玲珑多巧为主要特征,故又称"巧石"、"玉峰玲珑石"。昆石与太湖石、雨花石一起为江苏三大名石。昆石的开采已逾千年历史,产出极少,自宋代以来被视为供石中的上品,是我国传统四大名石之一。
玉峰山海拨仅80.2米,组成玉峰山的岩石是近5~6亿年前的寒武纪、奥陶纪时代,在深海中沉积形成的硅质灰岩和硅质白云岩。这种以碳酸钙为主含有硅质团块、硅质条带的可溶性岩石,在漫长的地质运动作用下,产生十分发育的节理断层裂隙,从地下岩浆中分异出来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沿岩石的断层、裂隙、节理侵入充填,有的形成洁白如玉的石英脉,有的在孔洞中结晶形成水晶晶簇,有的与石灰岩接触交代、蚀变,重新结晶成方解石。其石英、水晶、方解石等不同矿物的组合结构,经差异风化和水的溶蚀雕凿后,则形成晶莹洁白的昆石。
昆石的岩性是白云岩,晶簇体组成呈网脉状,主要成份有二氧化硅99.46%,三氧化二铁0.44%,氧化钠0.08%,氧化钙0.02%。昆石的形态结构各异,有十多个品种,多以象形命名,分产于玉峰山之东山、西山、前山,较为珍贵的有鸡骨峰、雪花峰、杨梅峰、荔枝峰、海蛰峰、胡桃峰等。鸡骨峰由薄如鸡骨的石片纵横交错组成,峰孔剔透,具坚韧刚劲感,在昆石中最为名贵;雪花峰灵巧纤细、洁白如雪;杨梅峰尤如石枝上长满晶莹的粒粒杨梅;胡桃峰石表皱纹遍布,块状突兀,晶莹可爱。
玉峰山方圆不过三华里,经过上千年不断采觅,现在山表已很难见到石坯。现存昆山亭林公园里"春云出峋"和"秋水横波"两座一人高的昆石立峰,为明代旧物,这二株巨石,窈窕玲珑,窍孔遍布,是仅存的巨峰佳品。
昆石毛坯外部有红山泥包裹,原石采集回来后,大致要经过选坯、曝晒、冲洗、剔泥、雕琢、浸泡等处理,方可配座欣赏。昆石毛坯采下后,清理山泥杂质时千万不可敲击,以免断裂,应先在阳光下曝晒五、六天,待粘附在外表的红山泥干燥发硬时浸人碱水中,山泥则成块剥落;再用清水反复冲刷,并仔细剔除石孔、间隙内的泥屑石粒;然后用一定浓度的草酸(或海棠花汁敷于石表)洗去石上的黄渍;干净后将石头放人清水中浸泡半个月,漂清酸碱成份,取出晾干即显晶莹似玉的色质。
昆石性喜湿润、洁净,因赏玩时易得尘烟,古人常以玻璃罩住,亦可配插菖蒲陈列,翠白相映,赏心悦目。
《云林石谱》昆山石:“平江府昆山县石产土中,多为赤土积渍,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其质磊磈,巉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扣之无声。土人唯爱其色洁白,或种植小木、或种溪荪于奇巧处,或立置器中,互相贵重以求售。至道初,杭州阜亭山后出石,与此山无分毫之异。”
3、雨花石
雨花石,古籍中称之为彩石、文石、五色石、螺子石。主要产于江苏省扬州仪征市境内及南京市六合区,雨花石形成于距今250万年至150万年,是经过流水搬迁作用而磨圆的砾石,石质成分为玛瑙石、燧石、硅质岩、石英岩等。硬度为摩氏6度以上,形以圆扁为主,色泽鲜艳多彩,花纹瑰丽无比,朦胧的透明中似有山川云霞、花鸟鱼虫。是一种既比较重视外形圆滑蕴润,又看重石体上画面图形的观赏石。雨花石的欣赏、收藏已有千年历史。
雨花石品种繁多,纹彩斑斓,形状圆滑,晶莹耀眼,五光十色,千变万化,呈锦绣般的图案。其中较为常见有晶莹明澈的彩色玛瑙、蛋白石等。颜色以红、白、黄、黑、紫、褐、乳白、微黄为多,绿色、蓝色极少。花纹千姿万状,线条圈眼,变化无穷。雨花石的主要品种有:
玛瑙:按颜色分有红、蓝、绿、紫、青、白、酱斑、金黄以及浆水玛瑙、五色锦屏玛瑙等,其中以蓝玛瑙、金黄玛瑙较稀见。
水晶:除无色水晶外,雨花石中含有烟晶、茶晶、黄晶、蔷薇水晶、紫晶、鬃晶、髪晶等,以后三种观赏效果较好,紫晶形端色鲜者为珍品。
玉髓:亦称石髓,雨花石中常见的有葡萄状、钟乳状的,色彩以灰白、乳白居多,也有少量的呈鲜红、深红、葱绿诸色,火红极艳者,较为难得。
蛋白石:雨花石中的蛋白石,质纯,色艳,极具润感,如雾如烟,扑朔迷离,有单色也有复色,色彩极具柔和感,有两种色彩的蛋白石,色与色之间浑然天成。
化石:雨花石中的化石有动物化石、植物化石,以珊瑚化石居多,一般以有色彩,硅化程度高,形象居于石之平面的为佳品。
南京雨花石,古代人称之为"花石子",主要产于南京周边的六合山玛瑙涧。形状如鹅卵石,一般只有蚕豆大小,质地晶莹,放入水中,便显露出绚丽多彩的花纹颜色。因为个体小,便于收藏和欣赏。
《云林石谱》六合石:“真州六合县,水中或沙土中出玛瑙石,颇细碎。有绝大而纯白者,五色纹如刷丝,甚温润莹彻。土人择纹采或斑斓点处,就巧碾成物像。”
《云林石谱》螺子石:“江宁府江水中有碎石,谓之螺子。凡有五色,大抵全如六合县灵岩及他处所产玛瑙无异。纹理莹绕石面,望之透明,温润可喜。”
《园冶》六合石子:“六合县灵居岩,沙士中及水际产玛瑙石子,颇细碎。有大如拳,有纯白、五色纹者;其温润莹彻,择纹彩斑斓取之,铺地锦如。或置涧壑及流水处,自然清白。”
4、栖霞石
栖霞石,产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栖霞区的栖霞山。石质成分为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硬度4~5度;石色以青灰、褐灰、黑灰为主,红、黄、白、褐次之;形态千奇百怪,大多数为山形石或景观石;石肤纹理,错落有致,古朴典雅,浑厚沉稳,极具皱漏瘦透之姿。是石玩和制作盆景的上等石材,在元代已供作观赏之用。
栖霞山古称摄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南朝时山中建栖霞精舍(栖霞寺),因之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又称凤翔峰,海拔286米;东峰形若卧龙,称龙山;西峰状似伏虎,称虎山。栖霞石石质有粗有细,质粗者嶙峋苍古,质细者清润亮泽;栖霞石造型有的漏、透、瘦、皱,嵯峨空灵;有的峰峦叠嶂,嶙刚峭丽;有的凌空倒挂,峰回路转;有的清润秀丽,扣之如磬。栖霞石的表层纹理,深浅有度,乳凸处清润光泽,如霞似锦,凹陷处纹理清晰,疏密有致,似行云流水,具有独特风采神韵。
明《素园石谱》:“至正间(1341~1368),钱惟善先生游江东获奇石,峰峦秀润,上有古篆纹曰栖霞,心异之,作供几上,每神游其间,便有世外之想。因仿东坡雪浪斋故事,名其室曰栖霞山房,勒铭壁中,永葆奇赏。”
◎栖霞区境内的栖霞山、龙王山等地还盛产多种可供观赏和制作盆景的石料,主要有:千层石,生成于山脊裸露处表层,经长期风化而成,色黛黑,质地坚硬;北石,生成在山坡土层石缝中,纹理多变,表面裹有一层灰粉,色泽近似龟纹石;矾石,多产于山坡表层,属大理石质,有黄、白二色,色泽自然纯正,质地净者如玉,外型变化多端。
5、黄太湖石
黄太湖石,产于江苏省南京地区。黄太湖石质地松软,色泽蜡黄,瘦骨嶙峋,孔洞缠连。其淡黄色很有亲和力,颇具观赏价值。
黄太湖石产于碳酸盐岩与侵入岩体的接触带或附近的空洞之中,是原碳酸盐岩破碎后,其角砾被含有微量氧化铁的混合物胶结在一起,当被胶结的角砾经溶蚀后,便在石头上留下大大小小的孔穴及空洞,构成透风漏目,玲珑苗条的形态。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44:00 | 只看该作者
6、溧阳石
溧阳石,产于江苏省溧阳市周城地区。该石质地细腻,多为不透明至微透明,极少数呈半透明"冻"状;色彩艳丽,呈红、紫、黄、绿、褐、灰、瓷白、星点红等色,上品者以红色为主;切面具有千姿百态的花纹和不同的色彩,有的可出现似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溧阳石极易加工,抛光上蜡后,光泽美丽,适宜雕刻印章及工艺品。
溧阳石石质成分为叶蜡石岩,由极细的叶蜡石矿物集合体所组成,另含有高岭石、绢云母、石英、黄铁矿、褐铁矿等矿物成份;硬度约2.5至3度,局部有小于2.5或大于3者;比重约为3.0至3.2。
溧阳石可分为溧阳冻、溧阳星点红、溧阳星点紫等品种,或按石色分为溧阳红、溧阳紫、溧阳黄、溧阳瓷白、溧阳花石等。其中的溧阳红、溧阳冻、溧阳花石、溧阳星点红等较具观赏价值,尤以"溧阳星点红"为珍品。
7、吕梁石
吕梁石,产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南约25公里的铜山县吕梁乡山区。该石主要成分为泥灰岩、灰岩。大约形成于震旦纪,由泥岩及海藻等低等植物复合组成其独特的垒块形态,受自然风化后形成不规则且排列有序的竖型洞穴。石表粘附有一层古色古香的黄土颜色,并渗透其纹理,色彩与洞穴相互层叠,清晰易见。吕梁石形色浑厚,苍古奇崛,有山石的棱角和水石的圆润,融刚柔于一体,是较为独特的石种。
吕梁石石质细腻,肤滑如玉,温润可人,扣之无声。石体大的数米,小的寸许。外观以黄色为主,黑、绿、红等色点缀其间;一般为黄黑相间,黑的是岩石本体,黄的是牢牢附着在岩石上的极细泥沙;带有红色、紫色者属稀少品种,若再具一定形状则为珍品。造型以象形和景观为主,象形者为柱状构造组成的垒块形态,似人物、动物、葫芦等;似景观者多呈层状,构造形态往往成柱状隆起,百态千姿,最为可观,构成如船、楼、古堡、石窟状等,一般为二至四层,多的达七、八层,每层带石窟皆呈透状,幽洞排列有序,恰似千年古堡或敦煌石窟,其石窟多呈黑色,其余为黄色,窟的直径有三至五厘米。似山形者,呈峰、崖、凹壁、石檐等状,怪模怪样,峰崖高低错落、远近变化自然。其避雨石,石体一侧向外伸出,下能避雨,故名,亦俊险无比,如神仙闲居,灵气横生。
吕梁石产地一带山区系古代泗水与黄河汇流之处。吕梁石千奇百怪的形状,是由惊涛浊浪千百年来不断地冲刷侵蚀而形成的,蕴藏在吕梁的虎头山、牛山、雾山、大黑山、瘸山、花山、鹅山、红山等诸山峰上。白楼、圣窝、三黄、萧庄等村庄均有石农采石,尤以白楼、圣窝二村为多,始采已十几年。石农采石多在十一月底至来年清明的农闲季节,有的深翻自家土地寻觅,有的进山挖掘。吕梁石不如灵璧石细密坚实,裸露于地表的大多风化厉害,石质较疏松,于地下一、二米或更深处挖出的,质地则相对较好。吕梁石采回后,需先清理、剔除附着在石头表面和洞穴中的泥沙,有的要用清水反复刷洗,直至显露出原本石质,方可配座欣赏。
8、徐洲菊花石
徐洲菊花石,产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该石属螺旋菊花石,质地细致,纹理清晰,石色紫红或青灰,石中菊花状图案呈圆形,花纹亦有左旋和右旋之分,有的菊花花瓣的管匙从石的边缘反卷上来,宛如浪花。
9、岘山石
岘山石,产于江苏省镇江市。《园冶》岘山石:“镇江府城南大岘山一带,皆产石。小者全质,大者镌取相连处,奇怪万状。色黄,清润而坚,扣之有声。有色灰褐者。石多穿眼相通,可掇假山。”
10、茅山石
茅山石,产于江苏省镇江市的句容市茅山。该石岩性为白云岩,呈冷白色,有类似新疆和田饭渗等玉性,佳者俗称水石。
茅山又称句曲山,位于江苏省的西南部,南北约长10公里,东西约宽5公里,面积50多平方公里。横卧于江苏镇江句容市、丹徒区、丹阳市,常州金坛市,南京溧水县之间。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茅山玉晨观北的冷水涧,旧名苍龙溪,茅山石在涧水的长期冲刷下,其色如玉,坚润可爱,在古代亦比昆山石闻名。
《格古要论·珍宝论》:“句容茅山石,白而有光,有水石,冷白色,或有水路,或有饭糁,好者与真玉相似,虽刀刮不动,终有石性,不温润,宜仔细辨之。”《清一统志》:“金坛县茅山出茅山石,如玉石钟乳。”《弘志句容县志》:“冷水涧在茅山玉晨观北,旧名苍龙溪,水漱石出其色如玉,坚润可爱即茅山石也。”
◎茅山还有太湖石、石墨石、石瑙、石钟乳等多种怪石,其石质有的为石灰岩,有的为砂岩。
11、宜兴石
宜兴石,产于江苏省宜兴市。该石质地为石灰岩,造型怪异,天然轮廊具有瘦、透、漏、皱、怪等特点,状类太湖石,玲珑奇秀,是点缀园林、叠造假山的良好材料。
宜兴张公洞和善卷洞等地,山岭、盆地相间排列,喀斯特地貌发育,有阔大幽深的石灰岩洞,山中多怪石,或半裸于地表或蕴藏于土层中。
《园冶》宜兴石:“宜兴县张公洞善卷寺一带山产石,便於竹林出水,石性坚,穿眼,险怪如太湖者。有一种色黑质粗而黄者,有色白而质嫩者,掇山不可悬,恐不坚也。”
12、龙潭石
龙潭石,产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龙潭。《园冶》龙潭石:“龙潭,金陵下七十余里,地名七星观,至山口、仓头一带,皆产石数种;有露土者,有半埋者。一种色青,质坚,透漏文理如太湖者。一种色微青,性坚,稍觉顽夯,可用起脚压泛。一种色纹古拙,无漏,宜单点。一种色青如核桃纹多皴法者,掇能合皴如画为妙。”
13、青龙山石
青龙山石,产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南郊的青龙山。《园冶》:“金陵青龙山石,大圈大孔者,全用匠作凿取,做成峰石,只一面势者。自来俗人以此为太湖主峰,凡花石反呼为「脚石」。掇如炉瓶式,更加以青峰,俨如刀山剑树者斯也。或点竹树下,不可高掇。”
14、玛瑙石
玛瑙石,产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宝积山。该石近似雨花石。《云林石谱》玛瑙石:“泗州盱眙县宝积山与招信县皆产玛瑙石,纹理奇怪。宣和间,招信县令获一石于村民,大如升,其质甚白,既磨砻,中有黄龙作蜿蜒曲屈之状,归置内府。”注:泗州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
15、宜兴锦川石
宜兴锦川石,又名松皮石、石笋石,产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宜兴锦川石外表似锦川、松皮,状如砥柱,带有眼窠状凹陷;色泽有淡灰绿、土红、黄、赭等色,有纯绿色亦有五色兼备者;一般只长1米左右,也有大于2米者,则属名贵。
《园冶》锦川石:“斯石宜旧。有五色者,有纯绿者,纹如画松皮,高丈余,阔盈尺者贵,丈内者多。近宜兴有石如锦川,其纹眼嵌石子,色亦不佳。旧者纹眼嵌空,色质清润,可以花间树下,插立可观。如理假山,犹类劈峰。”
16、石笋
石笋,产于江苏省镇江市黄山。《云林石谱》石笋:“石笋所产凡有数处,一出镇江府黄山,一产商州,一产益州诸郡。率皆卧生土中,采之随其长短就而出之,或有断而出者,大者三二尺,小者尺余,皆微著土。其质挺然尖锐,或匾侧有三两面,纹理如刷丝,隐起石面,或得涮道,扣之或有声,石色无定,间有四面备者。又有高一二丈,首尾一律,因斧凿修治而成。”注:镇江府黄山(江苏镇江市黄山);商州(河南商县);益州(四川成都市)。
《聊斋杂记·石谱》石笋:“镇江、益州皆有。其质挺然,理如刷丝。”
17、竹叶石
竹叶石,亦称五花石,产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汉王乡班井村一带的山峦之中。该石学名竹叶状灰岩,属寒武系碳酸盐类的沉积岩,硬度4至5度;石面上布满竹叶状纹理,花纹千姿百态,分布有致,清秀典雅;呈红、黄、蓝、紫、白诸色,色泽古朴,其中紫红色的竹叶石,主要是由铁的氧化物渗透、浸染而成;竹叶石一般独立成块,大小不一,分布于半山坡上,极易觅寻。刚采集的竹叶石表面有泥渍,一般完整,不需雕琢研磨,用稀淡盐酸清洗一下即具观赏效果,清代时常用其研磨健身球。
竹叶石为石灰岩,源于集散海里的竹叶状碎石,被含有钙质的胶体粘合成岩石。竹叶石可呈各种色彩,有灰蓝底色紫红竹叶石、灰青底色白竹叶石、灰白底色紫边黄竹叶石、淡黄底色黄竹叶石、黄褐底色黑竹叶石、青灰底色红竹叶石等。有的石上纹理显现出清晰的竹干、竹枝、竹叶,形似一枝完整的竹子,清新高洁,可谓珍品。
◎竹叶石在山东省长清、平邑、临朐、梁山、莱芜等地及辽宁省一些地方亦有分布。
18、湖山石
湖山石,产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山。该石多呈青黑色,花纹与骰子香楠木相差不多,性坚好。湖山在江宁区南三十里处,周围七里,山上有湖久旱不涸。
《聊斋杂记·石谱》湖山石:“青黑,类太湖,纹类骰子、香楠,可嵌桌面。”
19、涟水怪石
涟水怪石,产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该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样样皆备,颜色清润,叠峰层峦,千姿百态;更奇者,石上亦布满天雕神镂之巧。涟水县境内有黄河故道78公里,地形地貌独特、复杂,多蕴存有形状奇特的石头。
《素园石谱》载:“米尝守涟水,地接灵壁,蓄石甚富,一一加以美名,入室终日不出。”
20、斧劈石
斧劈石,产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镇江市的丹阳市。该石属岩页,经长期沉淀而形成,主要含石灰质及碳质;石质较软,可开凿分层,又称“云母石片”;石表皴纹与中国画中"斧劈皴"相似;色泽以深灰、黑色为主,随石中含铁量及其他金属含量成分的不同,也有灰中带红锈或浅灰等变化。
斧劈石形状修长、刚劲,色泽自然,宜于造景,做剑峰绝壁景观尤其雄秀。但表面皴纹凹凸反差不大,吸水性较差,难于生苔,现多用于大型园庭置景。
21、镇江石
镇江石,又称黄山石,产于江苏省镇江市黄山。《云林石谱》:“镇江府去城十五里,地名黄山,鹤林寺之西南,又一山名岘山,在黄山之东,土中皆产石。小者或全质,大者或镌取,相连处险怪有万状,色黄,清润而坚,扣之有声。间有色灰褐者,石多穿眼相连通,可出香。”
镇江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形南高北低,市区南部自西向东分布着五州山、十里长山、东山、九华山、黄山、观音山、鸡笼山、磨笄山等,市区东郊零星分布着汝山、横山、京岘山、雩山,城区内分布着金山、焦山、北固山、云台山、象山等孤丘。黄山位于镇江市南郊九华山北侧,相传山上长满了野茼蒿,夏秋开花一派金黄,故名,山高156.6米,面积约0.55平方公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7 17:44:27编辑过]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46: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九  

浙江观赏石(一):
1、青田石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山口一带。青田石主要组成矿物为叶蜡石,质地致密细腻、坚韧,温润光洁;显蜡状,油脂、玻璃光泽,不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颜色呈青、黄、淡红及青灰等,以淡青色居多,细分有青白、浅绿、黄绿、翠绿、淡绿、紫蓝、深蓝、灰蓝、粉红、灰白、灰等色;硬度为2.5~3度,密度约2.7克/立方厘米,折射率1.545~1.599。青田石一般夹杂在坚石之中,大块的石头较为少见,因产于青田县而得名,尤以方山的产量最为丰富。青田石色彩丰富,花纹奇特,脆软相宜,极易受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篆刻用石,据史料记载,六朝时即有采掘利用,宋时开采较多,清代开采已具有相当规模。
青田石属叶蜡石类,化学成分以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为主,约占总含量的90%,其他有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三氧化二铁等。矿床属火山──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形式以交代为主,充填为次,成矿年代为距今约1.4亿年的晚侏罗纪,蕴藏在浙江北部重峦叠嶂中。
青田石的自然矿石,因色泽、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结构构造的差异,有单色、杂色、刚玉质、红柱石质等类型:单色青田石,呈青白、乳白、紫灰紫等色,具油脂光泽或土状光泽,由叶蜡石、绢与母或叶蜡石化凝灰岩等组成,是用于雕刻的主要材料;杂色青田石,常呈条带状,由浅色及深灰色叶蜡石或叶蜡石化凝灰岩组成,当矿石中含铁时则出现美丽的红色"云雾",是石雕的重要矿石;刚玉质青田石,叶蜡石呈浅灰色,刚玉呈深蓝色斑点镶嵌其间,称为"蓝花丁";红柱石质青田石,叶蜡石呈浅色,红柱石呈红色斑点分布于其间,或组成条带分布于浅色叶蜡石中。
青田石按色泽、透明度、质地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普通青田石和青田冻石及其所属的多个品种,封门青、灯光冻等是其中的上品。
普通青田石,颜色艳丽,光泽强,质地致密细腻,透明度稍差。按颜色分有白青田、绿青田、蓝青田、黄青田、紫青田、红青田、灰青田等。
青田冻石,颜色丰富鲜艳,玻璃光泽强,透明度好,光洁如玉,富含AL2O3,质稍软。其色泽、纹理、透明度、质地各有不同,品种较多;晶莹如玉、透明、照之灿若灯辉者称"灯光冻"或灯明石、灯光石;颜色丰富多彩、透明或半透明者称"五彩冻";似竹叶般青绿、透明度高者称"封门青";此外,还有鱼脑冻、紫檀冻、红花冻、松皮冻、酱油冻、橘黄冻、菊花冻、封门蓝等。
封门青:产于青田山口镇封门山而得名,又称"凤凰青"、"青冻"。石质细嫩,微透明至半透明,其清绿色有深有浅,有白菜青、竹叶青、兰花青等颜色品种。以质地纯洁细腻、颜色明媚均匀无杂色者为珍。
灯光冻:产于青田图书山(鹤山)的官司洪洞。石质细嫩,色黑而富有光泽。用灯光映照,其石头通体透明,并呈现红黄色或微黄色,恰似灯辉,莹洁如玉,故名。
五彩冻:石质细腻,半透明至近透明,其上多同时呈现多种颜色,质优者颜色柔和不乱,五彩斑斓,故名,属稀有的珍贵品种。
青田石石质结实细密,刀感软硬适中,主调尚清、尚淡,雍容娴静,特富金石味。优质青田石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光洁,无裂纹、杂质、包体及其他缺陷,块度大,颜色艳丽均一,蜡状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强,半透明至透明。用于雕刻印章的优质青田石有丰门青、石竹花、黄石花、紫檀花、墨青花、松花皮、酱油冻,及巧色印雕等。青田石亦可用于雕刻人物、动物、植物、花鸟、器皿等艺术品。
2、昌化鸡血石
昌化鸡血石,又名凤血石,产于浙江省杭州临安市昌化镇西北面的玉岩山。该石是含辰砂矿物的致密块状叶蜡石,具有鲜活艳丽如同鸡血的色彩和亮丽剔透似美玉般的光泽,因其石色彩艳红如鸡血而得名。可用于制作印章、雕刻工艺品和原石欣赏。
昌化鸡血石系辰砂与地开石、高岭石等矿物的天然集合体。构成石质的主要成分是地开石和高岭石,有黄、红、紫、青、绿、白、灰、黑等基色,其透明度有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多种;石中鸡血的主要成分为辰砂(硃砂),有鲜红、大红、紫红、淡红等色,呈片、团块、条带、星点、及象形等状分布。昌化鸡血石分冻地、软地、刚地、硬地四大类,50余个品种,绚丽多姿,各具特色。
冻地鸡血石的成分是辰砂与地开石、高岭石组成的天然集合体,硬度为2至3度,微透明至透明,强蜡状光泽。冻地鸡血石是昌化鸡血石中的名品,历来是开采的主要对象。主要品种有:牛角冻、田黄冻、肉糕冻、桃红冻、玛瑙冻、羊脂冻、玻璃冻、朱砂冻、芙蓉冻、五彩冻、银灰冻、豆青冻等鸡血石。
软地鸡血石的成分是辰砂与地开石、高岭石和少量明矾石、石英细粒组成,有一定蜡状光泽,硬度为3至4度,不透明或部分微透明。以多姿多彩的软彩石为地,不少品种的血色、血形与色彩丰富的质地相融合形成美丽的图纹。软地鸡血石是昌化鸡血石中最常见的一类,产量约占60%。主要品种有:黑旋风、瓦灰地、桃红地、朱砂地、酱色地、巧石地、白玉、黄玉、青玉、花玉、紫云、板纹等鸡血石。
刚地鸡血石的成分是辰砂与弱或强硅化的地开石、高岭石、明矾石、硅质成分及微细粒石英的集合体,分软刚地与硬刚地两类。软刚地硬度为3至5.5度,部分质理较细润,有玉肌感,不透明,少量微透明,质好者同软地鸡血石相似,但石质脆,易破裂,受热、受震的情况下尤甚;硬刚地硬度大于5.5度。刚地鸡血石以褐黄色、淡红色为主,大部分不宜雕刻,一般稍作加工后以观赏其自然美。主要品种有:刚灰地、刚褐地、刚白地、刚粉红地等鸡血石。
硬地鸡血石的成分是辰砂与硅化凝灰岩组成,主要含SiO2,硬度为6度以上,有的大于7度,不透明,干涩少光,俗称"硬货"。质地颜色较单调,多呈灰色、白色,少量黑色和多色伴生。硬地鸡血石难以雕刻,属低档品。主要品种有:硬灰地、硬黄地、硬黑地、硬褐地等鸡血石。但其中在硬地表面伴生鲜艳鸡血,形成单面或双面鸡血薄皮的,俗称"皮血",则属上档或中档品,且质地愈硬,其伴生的"鸡血"亦愈鲜愈浓,愈不容易褪色,质好者是制作工艺品的佳材,有的只经表面抛光就极具观赏价值。
昌化鸡血石的品质,一是"鸡血",二是质地,主要看石质是否洁净、细润。以红色集中、面积大、鲜艳纯净,并深透石中的为上,红色分散,呈点块状,颜色发紫或发浅的为次。质地细腻,洁莹如玉,半透明,以羊脂冻为上,乌冻次之。全红而通灵的称"大红袍",黑白地与鸡血三色者称"刘关张"。
昌化鸡血石最早由上溪乡邵家村(今玉岩山脚下的大峡谷镇玉山村)的一位农民,发现于村庄对面康山岭西侧露出地表的岩石上,见其昌莹如玉,红似鸡血,艳丽非凡,用铁杵凿下一块带回,之后邵家村和邻近村庄的村民相继上山采石,并迅速传扬开来,成为中国印章石之珍贵品种。昌化鸡血石的开采利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清时代颇为兴旺。
昌化鸡血石主产于玉岩山(也称玉石山),广泛分布于康岭一带,该地旧属临安市原三县合一前的昌化县昌化区,1960年并入临安县,1996年临安撤县设市。矿山走势自大峡谷镇的鸡冠岩(原上溪乡西北角)开始,向东北延伸,经灰石岭、康山岭、核桃岭、纤岭等山岭,约10公里。主矿区在海拔1230米的玉岩山北坡,离昌化镇50多公里,离临安市驻地锦城镇100多公里。
昌化鸡血石也被称为昌化石,但在昌化石的品种中,又以鸡血石最为珍贵,其它还有白昌化、花昌化、黑昌化等,也是制作印章和雕琢工艺品的极好原料。
3、水冲硅化木
水冲硅化木,产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澄潭江流域。该石较原生硅化木坚硬,表面光鲜圆纯,木质纹理极为清晰;颜色以红、黄、蓝、绿、黑等色为主,或多色相间;形状古朴典雅,姿态万千,有的形成众多孔洞,有的似人物、山水、禽兽等怪异灵石;体量小的如卵石大小,大的重达六、七十公斤,多为中小个头,适宜把玩、清供。佳者质地温润似玉,石表包浆天然,肌理纹彩丰富,色泽秀丽,五彩斑澜,超脱以年轮树节为特征的硅化木鉴赏范畴,极具观赏性。
硅化木也称木化石,是树木因地壳变动被埋入地下,经地层压力与热力和二氧化硅溶液漫长年代的作用,植物纤维被沉淀的二氧化硅填充置换,而形成的木形硅质岩石。新昌的硅化木主要是距今7000万年至2亿年前的侏罗纪至白垩纪的松、柏、杉、银杏、桦树等组成的原始森林形成的。水冲硅化木,是硅化木经地壳运动裸露地表后被洪水、冰川等冲入河中,与沙石一起经千万年激流冲淘、磨砺而形成。有较好的水洗度、磨圆度,石表润泽,色艳纹细,有的年轮、树结和木质纤维等历历可辩,是硅化木里的罕见种类。
水冲硅化木资源稀少,但分布较广,蕴存在上游有硅化木原生地的河床上或古河道冲积层中。浙江境内的嵊州、金华、永康、东阳、武义、兰溪均有发现,尤以新昌一带为多。澄潭江流域溪河纵横,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水冲硅化木产地。
4、新昌黄蜡石
新昌黄蜡石,产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澄潭江一带。该石质地细腻润滑,光泽诱人,颜色极优,形态敦厚可爱,有状似金牛、企鹅、鲸鱼等动物,亦有如浓缩的自然山峰等,有的石头上还有淡淡的"圈纹"、"指甲纹",此属硅质"冰川冰碛砾石"特征。
在河道中涉水而觅的黄蜡石,有冰蜡、胶蜡、晶蜡、细蜡、粗蜡之分,其中以冰蜡为佳,它透光性好,表面平滑油光,犹如美玉;胶蜡的表面呈油滴状、蜡凝状,亦富有观赏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6 08:54 , Processed in 0.07555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