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十
浙江观赏石(二): 11、武康石 武康石,又名花石,主要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原武康县)东郊的丘陵山地。该石质地极为坚硬,非常不易磨损,颜色深赭,表面有许多细小的蜂窝眼,状似朽木,古朴秀丽,千姿万态。是修造园林的佳品,至北宋时期已具盛名。 武康石包括园林假山石、建筑用材两种。园林叠山用的武康石,习称"武康黄石",色泽黄褐,属于地表风化岩,纹理不清,块状形态不规则,累石为山,峻嶒秀润,颇惬观赏,如著名的上海豫园大假山等;还有一种属于海相硅质岩,色泽灰黑,同是园林叠山的良材。建筑用材的武康石,习称"武康紫石",属于火山喷出岩中的融结凝灰岩,多呈淡紫色,少数呈黄褐色,石表经风雨侵蚀易氧化成紫褐色,质地粗犷古朴,纹理清晰,略具吸水性;砂岩质武康石即使加工非常平整,表面仍具涩性,雨中踏上也不会滑溜,是古桥梁的优秀石材。 宋·杜绾《云林石谱》:“湖州武康石出土中,一青色,一黄色而斑,其质烦燥不坚,无混然巉岩峰峦,虽多透空穿眼,亦不堪宛转。采石人入穴,石多卧生甚广,度奇巧处以铁錾揭取之。或多细碎,大抵石性匾侧,多涮道折叠势。浙中假山藉此为山脚石座,间有险怪尖锐者,即侧立为峰峦,颇胜青州。” 明代万历《湖州府志》:"武康石大而近粗,青石出黄山桥,蛮石出乔木山。"蛮石是当地对建筑石材的俗称。 12、常山石 常山石,又名常州石,空字石,石洪溪雅石,主要产自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城外南门溪。该石以形质取胜,大多石质黝黑温润,参差透漏,尤以象形石居多。南门溪古称思溪。 《云林石谱》常山石:“衢州常山县思溪,又地名石洪,或云空宇。石出水底,侧垂如钟乳,杂泥沙,不相连接,采人车戽深水,得之甚难。或大或小,不逾数尺,奇巧万状,多是全质。每一石,则有连续尖锐十数峰,高下峭拨嵌空,全若大山气势。亦有拳大者,又于巉险怪岩窦中出石笋,或欹斜纤细,互相撑柱之势。盖石生溪中,为风水冲激,融结而成奇巧。又峰峦耸秀,有洞穴委曲相通,底坐透空,堪施香烬,若烟云萦绕乱峰间。一种色深青,石理如刷丝,扪之辄隐手。又一种青而滑,或以磁末刷治而然,率皆温润,扣之有声。间有质朴全无巧势者,石性稍矿,不容人为,非如灵璧可增险怪也。” 13、仙居木鱼石 仙居木鱼石,又称响铃石、响铃岩、凤凰蛋,产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湫山乡抱龙村响石山。该石是一种空心石块,呈圆形,形态迥异,或像木鱼或像马铃。一般似鸡蛋或碗口大小,最大者如脸盆,重达五、六十公斤,最小者如玉米粒,重几十克。表面灰白色,高低不平略粗糙,间有纹理图案。其空腔内物质有的呈粉沙状,有的呈卵石状,有的为液体,随手摆弄可发出声响。尤其是原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仙居木鱼石的质地有粗有细,石质细腻者,常有光泽,声音清越,但造型少奇特;石质粗糙者,石色暗淡,声音沉闷,但多有玲珑之形态。古代文人墨客曾以木鱼石为罐为砚,所盛水墨久不变质;现有的用此石并制成石琴,其音色亦不同凡响。 仙居木鱼石是一种火山喷发物。火山喷发时,由于岩浆特别粘稠,其中又含有较多的气体,因而形成了灰白色的空心石头。响石山原名猴山,距城关约40公里,历年来抱龙村村民在响石山上偶尔可以捡到木鱼石,近年因村民大量地采挖此石,现山坡表面已基本无石可寻,但山体土层中还有相当蕴藏。 14、石笋石 石笋石,又称白果石、松皮石、鱼鳞石,产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砚瓦山等地。该石为竹叶状灰岩,质地坚硬;呈青灰、淡紫、褐、绿等色;外形多呈条柱状,有宽有窄,有的尖锐,有的扁侧;石中含有灰白色的白果状砾石,其砾石有的风化后形成一个个孔穴;石体表面有风化层的,纹理尤为美观,显得古朴自然。石笋石藏于山土中,采出后直立地上,多呈笋状,有长有短,以长而阔者为贵,尤以青皮白果为佳。可用于园林、庭院造景,宜作险峰。 15、常山假山石 常山假山石,产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青石镇。该石质地坚硬,色彩鲜明,状似自然山峦,浑然天成,古朴典雅。可用于园林、庭院堆叠假山,也用于制作盆景。 常山假山石,是千百万年前的各种岩石在地壳变迁过程中经自然风化而形成的,青石镇境内遍山怪石奇岩,尤其砚瓦山村一带有丰富储量。 16、萧山石 萧山石,又称珍粟红石、萧山红石、西山石,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伟民村的西山上。该石色泽紫红,金石味足,硬度适宜,刀感好,抛光后神韵端庄、亮泽,色泽和材质独特,为雕刻之上品。 萧山石形成于7亿年前,为目前印石中形成年代最久远的石材。但其石质较粗,颜色变化不大,且多为大材,常用来加工巨印。萧山石储量丰富,不名贵,甚至被当地人拿来研磨成颜料。萧山石所有的石材都是一致的纹理和颜色,其独有的红色常被称为"中国红"。 17、永康鱼化石 永康鱼化石,产于浙江省金华永康市古丽镇附近方圆五公里的山坡上。该鱼化石的轮廓近如现在淡水中的鲫鱼,形体较小,最大的不过10厘米长。在灰黄色的页岩中,原始鱼类的当时形态有的呈直挺状、有的为弯曲挣脱状、有些则多条重叠、交揉在一起,大多鱼刺、脊椎骨显露清晰。还有类似鳗鱼的化石,以及卷着长须印在页岩上面的虾化石。 在产地山坡上,到处裸露出一片片挤压着的薄板状页岩,鱼化石则蕴藏其中。挖出页岩后,用铁凿沿着岩石的纹理轻凿下去,将页岩一片片分开后,就可找到形态各异的鱼化石。 古丽镇附近一带的山势平缓,分布着距今约三千万年至六千万年前的侏罗纪、白垩纪时代的山群。附近不远处,至今留存着火山口的遗迹。据分析该地区古时候应是一片水域,由火山活动、地质变迁等因素引起水域干涸,成为陆地,将原始鱼类保存在水成页岩当中。 18、宝华石 宝华石,又名花乳石、百花石、赤城石,产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东宝华山。该石质软细腻,纹理斑斓,丹者如霞,青者如黛,历史上曾用于加工刻镂印章、石枕、屏风等物。 宝华石色泽众多,其中似大理石纹者较具特色,基底为白色,石上显水墨变幻般的云水纹,颇有山水画的韵味。但宝华石质地较粗松,不宜奏刀,近年已很少用作印材,现存石印多为旧物。 《云林石谱》宝华石:“阶州天台县,地名宝华,石出土中。其质颇与菜州石相类,扣之无声,色微白,纹理斑斓。土人镌砻作器皿,稍工或为铛铫,但经火不甚坚久。” 《清稗类钞·矿物》花乳石:“花乳石为图书石之一种,天台宝华山所产,色如瑇瑁,莹润坚洁,可作图书。元末,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是为石印之始,至本朝而采者甚多。” 19、金华石 金华石,产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山。金华山(又称北山)位于金华城北,海拔150-1200米,绵延250平方公里。 《云林石谱》金华石:“婺州金华山有石,如羊蹲状。予与僧寺见之,耳角尾足仿佛形似,高六七尺。传云黄初平叱石之山,与笔谈中所载无异,但未见偶者。” 20、数珠石 数珠石,又名饭石,产于浙江省金华义乌市佛堂镇的云黄山(也称松山)山麓。该石青白紫绿,可作数珠,质地为磷矿石。传说梁傅大士以余饭饲虎,饭弃掷林间,化而为石,青白相杂,亦谓之饭石。 《云林石谱》饭石:“婺州东阳县双林寺傅大士道场山中产石。凡有青、白、紫、绿色,皆莹彻,谓之饭石。质细碎,堪治为素珠,或作镇纸。” 《浙江通志·清光绪间重刻乾隆本》:“金华府东阳县宣和石谱。婺州东阳县双林寺傅大士道场。山中产石。凡有青白紫绿色。皆莹徹。谓之饭石。质细碎。堪治为数珠。或作纸镇。”(注:佛堂镇东临东阳市,双林寺位于镇东边。) 21、紫石 紫石,产于浙江省绍兴诸暨市乌带山。该石即为紫石英,形色如石榴子。 《会稽记》:“诸暨县西北有乌带山,其山上多紫石,世人莫知之,居士谢敷少时经始诸山,往往迁昜,功费千计,生业将尽,后游此境,夜梦山神语之曰,当以五十万相助,觉甚怪之,旦见主人床下有异色甚明澈,试取莹拭,乃紫石,因问所从来,云出此山。遂往掘,果得,其利不訾。” 22、千层石 千层石,产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江山市等地。该石多呈方形,有深灰、褐、土黄等色;表面横向层状纹理层层叠叠,似流云般飘逸;体量小至几十厘米,大至几米,单块重量可达1吨左右;其质地极为坚硬,以硬物敲击石体突出部位可发出金属般的声音;造型姿态或雄伟厚实、或细腻生动、或婉转玲珑,极具欣赏价值。是园林景观、堆叠假山瀑布之佳材。 千层石是沉积岩的一种,纹理成层状结构,在层与层之间夹一层浅灰岩石,石纹成横向,外形似久经风雨侵蚀的岩层。因其沉积年代及硅化程度的不同,形成的层理结构迥然有异,沉积年代久远的千层石近于玉质。千层石外形平整,石型扁阔,纹理独特。以此石叠制的假山,纹理古朴、雄浑自然,易表现出陡峭、险峻、飞扬的意境。 江山市大陈乡北蕉村的石头山、白马泉一带有较丰富的千层石资源,沉积岩中有多种类型、色彩,纹路层次好,铁灰色中带有层层浅灰色,变化自然多姿。 23、石树 石树,产于浙江省台州临海市海水中。该石是一种树木化石,色白,《素园石谱》有记载。 唐·郑遂《洽闻记》:“永昌年中,台州司马孟诜奏:临海水下,冯义得石连理树三株,皆白石。” 24、思石 思石,产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古称太末县)。该石元·陆元仁《研北杂志》有记载。 25、涵碧石 涵碧石,产于浙江省金华东阳市城南西岘峰东北麓涵碧池一带。唐末文学家罗隐曾取涵碧池石作砚。《云林石谱》涵碧石:“婺州东阳县之南五里,有涵碧池。唐令于兴宗得其胜概,凿池面瀑布,有二大石鱼置池面。鱼之前有石一块,高丈二许,巉岩可观,石之半凹然如掌。罗江东昔避地著书,尝以为研。好事者每往游览,刘禹锡有诗在集中。” 26、临安石 临安石,产于浙江省杭州临安市(原临安县)。《云林石谱》临安石:“杭州临安县石出土中,有两种,一深青色,一微青白色。其质奇怪,尖峰巍势,高者十数尺,小者数尺,或尺余,温润而坚,扣之有声。间有质朴。从而斧凿修治,磨砻增巧。顷岁钱塘千顷院有石一块,高数尺,旧有小承天法善堂徒弟折衣钵得此石,价五百余千。其石置方廨中,四面嵌空险怪,洞穴委曲,于石罅间植枇杷一株,颇年远,岩窦中尝有露珠凝滴,目为瑰石。……政和间取归内府,亦石之尤者。” 27、奉化石 奉化石,产于浙江省宁波奉化市(原奉化县)。《云林石谱》奉化石:“明州奉化县诸山大石中,凡击取之,即有平面石。色微黄而稍润,扣之无声。其纹横裂两道,如细墨描写一带夹径寒林烟雾朦胧之状,或如深墨点染成高林,与无为军所产石屏颇相类。但石质顽矿,凡镌治旋薄,则纵横断裂。亦可加工磨砻为研屏,土人不知贵。” 28、方山石 方山石,又称黄岩石,产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原黄岩县)方山。《云林石谱》方山石:“台州黄岩县有方山,山之巅状如斗,因以得名。凡地中所产石,不以巨细,率皆方形,有数色,其质稍粗。” 方山古称永宁山,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处,山周围约20公里,平地突起,岩壁峻峙,四望皆方正,故称方山。主峰黄毛山,海拔529米。支脉有九峰山、白龙山、卧虎山等。 29、琅玕石 琅玕石,产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原定海县)沿海。《云林石谱》琅玕石:“明州昌国县沿海近浅岸,水底生琅玕石,状似珊瑚,或高三二尺,尤繁茂,必击筏悬绳方得之。初出水,色甚白,经久微紫黑,纹理如姜枝,一律遍多圆圜迹,扣之有声,稍燥。土人不甚贵,西北远方往往以装治假山。”注: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区。 30、杭石 杭石,产于浙江省杭州市。《云林石谱》杭石:“杭州石出土中,色多洁白,扣之无声,其质无峰峦,多磊磈,若梅李大,尖锐或如珠砂,有棱角,望之光明精莹。宜装缀假山,小有可观。” 《聊斋杂记·石谱》杭石:“白,无峰,岩多磊块、尖锐;或如朱砂床,有棱,望之光明。以上玩设。” 31、越石 越石,产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会稽山麓上灶乡一带。该石质地细腻,有紫、青、黑三种颜色,色泽妍丽,绚丽多彩;石上纹理丰富,构成的花纹有青花、鱼脑、蕉叶、金丝、银丝、紫袍、玉带、虎捺、美人红等。石中隐现青色花纹的称青花,隐现绿色花纹的称蕉叶,形似虎皮纹样的称虎捺,中镶玉色条纹的称玉带,呈紫红色花斑的称紫袍和美人红,在紫红色花斑中镶嵌白色方解石脉条纹的则称紫袍玉带。以越石制作砚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称"越石砚"或"越砚",有呵气成云,研墨无声,发墨而不滞笔等特点。 越石系下元界双溪坞群火山碎屑岩中夹泥岩,为汪变质安山质凝灰岩及凝灰质粉砂岩,赋存于元古代双溪坞群地层中。上灶亦称欧乡,距绍兴城东南约11公里,石坑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其中以下岩所产为上品。 32、青溪石 青溪石,又称青溪龙石、青石,产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旧名"青溪")西乡龙眼山龙潭瀑布中段。该石为灰黑色粉砂质板岩,赋存于奥陶系地层中,石质坚润,结构严密,抚之如肌,磨之有峰。根据其颜色、质地、纹理的差异,青溪石可分为云龙、雨夹雪、眉子三种:石中具有云纹,且布满了金星的称"云龙";在灰黑色石上镶嵌着颗颗银星的称"雨夹雪";在石中布满眉毛状金丝,宛如流云飞升的称"眉子"。 用青溪石制成的砚台称"青溪龙砚"、"青溪石砚"、"青溪砚"。成砚光洁墨黑,呵气成雾,储水不涸,发墨细腻而不损笔峰。相传,青溪龙砚是明嘉靖三十七年~四十一年海瑞在淳安任知县时倡刻,并命名的。 33、西石 西石,产于浙江省衢州市的江山市大陈岭乡和常山县青石乡一带的砚山。该石为钙质泥岩,赋存于上奥陶统黄泥岗组中。石质结实细腻,光滑坚润,长年浸于水中者色青,山石者色紫,其中以紫红色为佳。根据其颜色、纹理的不同,西石可分为紫石、紫金石、金星、玉带、青花等数十种,还有极其名贵在紫石中贯穿有一条白筋的紫袍玉带石,和石中有黑白相晕的石眼,并紧靠石眼存一小片绿色的珍稀石品。西石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衢州古称西安,砚山前有一清流名西溪,故名。 用西石制成的砚台称"西石砚"或"西砚",石质滋润,呵气可磨,水贮其中,久不干涸,易发墨,不损亳,明万历年间为西砚生产的全盛时期。 34、开化石 开化石,产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开化县等地。该石色墨坚润,与歙石相近,可用于制砚。成砚因地而名,称为衢砚或开化石砚,大者有三尺,但多不发墨。 《云林石谱》开化石:“衢州开化县龙山深土中出石,垒磈或巉岩可观,色稍燥,扣之有声。又地名鳖滩,亦多产石水中,色稍青润,石质骨粗而肉细,率皆全质,间有群峰前后罗列,若大山气势,比之思溪,无崷崪势,扣之亦有声。”《长物志》:“衢砚出衢州开化县,有极大者,色黑。”《古玩指南》:“浙江省衢州属常山县之开化,产黑石,坚润有似歙石,用以制砚颇佳。大者有三尺,但多不发墨。传统名产有金星、玉带砚。” 35、华严石 华严石,又名罗浮石,产于浙江省温州市江北岸的罗浮山、华严山,该石质地稍润,呈赤、黄、紫等色泽,石上横纹微粗,色黄者间有黑斑,色赤者多有白沙点,可用于制砚,成砚称“华严石砚”。 罗浮山及屏立于北面的华严山,昔以盛产砚石著称。《云林石谱》华严石:“温州华严石出川水中,一种色黄,一种黄而斑黑,一种色紫。石理有横纹,微粗,扣之无声,稍润。土人镌治为方圆器。紫者亦堪为研,颇发墨。”《温州府志》:“罗浮山,去城五里,有石可为砚。”晋·王羲之《法帖》中记:“近得华严石砚颇佳”。宋·米芾《砚史》:“温州华严尼寺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方城石,磨墨不热无泡,发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色赤而多有白沙点,为砚,则避磨墨处。比方城差慢,难崭而易磨。亦有白点,点处有玉性,扣之声平无韵。” 附录:排衙石 排衙石,属自然景观石。在浙江省杭州市凤凰山右,极顶有石笋十馀,两侧排立如从卫拱立趋向,吴越国王钱鏐命名为排衙石;《云林石谱》谓之排牙石;《府志》谓之石笋林;《圣果寺志》谓之队石。 《云林石谱》排牙石:“临安府府署之侧,一山甚高。名拜郊台,吴越钱氏故迹。山巅险峻处,两边各有列石数十块,从地生出者,峰峦巉岩,穿眼委曲,翠润而坚,谓之排牙石。” 苏氏排衙石 《云林石谱》苏氏排衙石:“镇江苏仲恭留台家有石,如蹲狮子,或如睡鸂鶒,罗列八九株,太守梅知胜目之为"苏氏排衙石"。又有一石笋,高九尺有奇,浑然天成,目之为"栋隆",悉归内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