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踏破铁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中国观赏石简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46:00 | 只看该作者
5、宁海蜡石
宁海蜡石,产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城郊的大溪。宁海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处于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与奉化市、象山县、天台县、新昌县、三门县接壤。县域总面积1931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滨海多山丘陵地区,山体系天台山脉中段。大溪,古称石瑜溪,为白溪最大支流,前人以其溪流之大而向称,黄坛以下称洋溪;发源于宁海境内镇亭山(海拔945米)南麓,南流折东,于马婆园注入白溪;流长37.2公里,流域面积210平方公里。大溪沿途青山叠翠、碧水清流,山涧怪岩林立、溪中满布卵石,流经洋溪段,更是连绵的卵石滩。沿溪的火成岩、变质岩和各种矿物千万年连续不断地在此沉淀,并在水浪冲击中相互磨砺,形成的卵石类奇石极其丰富。尤以蜡石类奇石为佳,颇具观赏价值。
宁海蜡石石质坚硬,色泽饱满、浑厚沉着,质地均温润如玉质。洋溪段的宁海蜡石一般呈单一个体夹杂埋藏在溪床沙渍或溪道冲积沉积带的卵石滩中,当洪水冲刷过后或枯水季节,可在溪水中或卵石冲积滩上采集。主要品种有黄蜡石、白蜡石、蜂窝蜡石、红纹蜡石等。
黄蜡石:质地坚硬细腻,石表光洁度好,触感爽滑柔润,色泽近于金黄、浑厚沉着;天然包浆完整,无须刻意养护;石形千姿百态,既富有局部的自然野趣,又显现出整体上的静雅华贵;体量一般在30~100厘米左右,宜于点缀园林、庭院和厅堂几案清供欣赏。特别是一些石体布满洞穴,且在洞穴中长着葡萄大小珠子的黄蜡石,最为珍贵。
白蜡石:当地人称"玉石头",质地晶莹剔透,石表温润如玉,淡雅纯洁,不是羊脂胜似羊脂;体量略小于黄蜡石,现已发现的一般在50厘米以下。
蜂窝蜡石:该石在水与沙的磨洗下,已淘尽杂质,仅存似玉质化的坚韧经络。形态怪异,通体呈蜂窝状,满布洞穴,孔洞通幽,玲珑宛转;瘦、皱、漏、透致极。最适宜近观细赏,令人回味无穷。
红纹蜡石:质地润泽,呈微透明状;颜色微红略带浅黄;表面光洁,水洗度好。石体中有丝状鲜红色石脉呈弧型分布,石表的纹路因石体的磨切面不同,有丝状、条带状、不规则块状等,尤以丝状类同心圆纹、丝状云纹最具观赏价值。
6、瓯江石
瓯江石,主要产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瓯江。瓯江是浙江省的第二条大河,滩陡水急,上游地质结构变化大,有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经亿万年的风化、冲刷、搬运,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河卵石散落在八百里瓯江两岸。地处瓯江中游的青田大小卵石滩星罗棋布,有的绵延5~6里长,是瓯江石的主要采集地点。
瓯江石的品类较多,质地有火山岩、石英、玛瑙、玉质等,品种有黄蜡石、彩陶质石、锦纹石、卵石等,有图纹石也有造型石,并以图纹石为主。瓯江图纹石质色较佳,纹路细腻流畅,线条曲折多变,形成似雪山初融、瀑流飞挂、山水树木、飞禽走兽等景物图案,妙趣天成,生动传神。造型石以黄蜡石、彩陶质石为主、形态圆润自然、色彩艳丽夺目、造型多端,有似山水、人物、动物等。
7、弁山太湖石
弁山太湖石,又名弁山花石、弁山石、卞山石,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弁山。弁山太湖石,造型奇特,形状各异,中空剔透,具备皱、瘦、漏、透之特征,是营造园林的佳石,两宋时曾被作为特殊贡品。现弁山一带仍有太湖石蕴藏,有的裸露于地表。
弁山又名卞山,位于湖州城西北9公里,雄峙于太湖南岸,盛产太湖石。据传,当年宋徽宗"花石纲"遗留下来的,诸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等太湖名石,均采自湖州弁山。
弁山石太湖石天然形成,一般都在数千或上万斤,宋代弁山人搬运太湖石时,先用胶泥将石孔填实,再用苎麻筋杂以泥,包裹成圆浑状,放在太阳下晒干使之坚实。然后用木头将圆浑状的太湖石推滚上船,到达目的地后再用水浸,去掉胶泥包装,弁山太湖石就露出本来面貌。
《云林石谱》卞山石:“湖州西门外十五里有卞山,在群山中最为崷崪,顷朱先生居之。产石奇巧,罗布山间,巉岩磊磈,色类灵壁,而清润尤胜。叶少蕴得其地,盖堂以就其景,因号石林。石上皆有李唐游人题字,自颜鲁公而下,悉署焉。又州之西北凤凰山后,地名前山,于乱筱间有石生土中,下多流泉,石质嵌空险怪,往往穿眼,青翠如湖石,悉高大,鲜有小者。宣和间,尝使土人取之,重不可致,今有数块留道傍。”
◎弁山以分水线为界,西北属长兴县。长兴西部一带的山体,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有奇石遍布。拨开山体泥土即露奇石。
8、金华松石
金华松石,俗称松化石,学名硅化木。产于浙江省金华市婺江流域的永康、武义、金华、东阳、磐安、兰溪等地。该石表面树木纹理清晰,横截面有树的年轮,颜色各不相同,体量大小不一,最长的达十多米。
金华松石的分布状态有两种,一种藏于婺江、永康江、武义江和兰江的河流中,石上纹理、年轮明显,有玛瑙色、灰褐色、红黄色或似五彩石等;一种蕴存在山上,呈黑色或黄白色,多受岩石挤压,往往跟其他岩石黏连融合在一起。婺江中的硅化木,多是捞沙者捞沙时取得;而山上的硅化木,则多被开山或爆破者所获取。
金华松石是由火山和地壳运动,使得大片森林被厚厚的泥沙所埋没,经地下含二氧化硅的矿物质侵入作用,木质纤维组织被二氧化硅所交代或充填,树木逐渐硅化,而形成的石头。
宋·杜绾《云林石谱》松化石:“唐陆龟蒙得石枕、琴荐,因作《二遗诗》,序中言东阳、永康一路,松老皆化为石。……大者径三二尺,尚存松节脂脉纹。土人运而为坐具,至有小如拳者,亦堪置几案间。”
唐·陆龟蒙《二遗诗序》:“东阳多名山,金华为最大。其间绕松石,往往化为石。”
9、桃花石
桃花石,俗称紫竹石、观音石,产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桃花岛连治山村。该石外观与普通乳白色的石灰石相似,但在切面上有桃树状、海生蕨类植物状、竹叶状、柏树叶状的天然纹理,一般呈黑色、灰褐色或者墨绿色,形态奇特。体量较大的石头,依纹理敲开后,新切面上也有同样的图案纹理。传说是先秦时期隐士安期生醉墨洒于山石,遂呈桃花纹,故石称桃花石,山称桃花山,岛成桃花岛。
桃花岛古称白云山,其西北部的散花峰有支山脉向东延伸,至距主峰约1500米处的梿槌山嘴一带出产的桃花石,质地细腻,花纹呈墨绿色,很耐观赏,亦可用于制作工艺品。桃花岛别处出产的桃花石多为白色,花纹虽显明,但石质较粗,故一般都以梿槌山桃花石为上品。
桃花岛的主体由多节理、多裂隙的花岗岩构成,水中的铁锰等矿物质从岩石裂缝中下渗,沉淀在以钾长石为主要成分的浅红色花岗岩上,形成密密麻麻褐色的花朵状或树枝状图案。有的将石中竹叶状花纹称为"观音竹",而具有该花纹的岩石则称"紫竹石"或"观音石"。
10、天竺石
天竺石,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天竺山。该石晶莹清润,嵌空剔透,玲珑隽逸,石体棱角分明,俊美秀丽,为我国著名园石。白居易在杭州做了3年刺使,任满离去时,别无他求,仅取两片天竺石,可见此石之一斑。
杭州天竺山钟灵毓秀,云影山岚,曲涧淙淙,主峰在西湖之西偏南约5公里处,海拔412.5米。特别是下天竺附近的莲花峰一带古时盛产"天竺石"。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49: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十  

浙江观赏石(二):
11、武康石
武康石,又名花石,主要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原武康县)东郊的丘陵山地。该石质地极为坚硬,非常不易磨损,颜色深赭,表面有许多细小的蜂窝眼,状似朽木,古朴秀丽,千姿万态。是修造园林的佳品,至北宋时期已具盛名。
武康石包括园林假山石、建筑用材两种。园林叠山用的武康石,习称"武康黄石",色泽黄褐,属于地表风化岩,纹理不清,块状形态不规则,累石为山,峻嶒秀润,颇惬观赏,如著名的上海豫园大假山等;还有一种属于海相硅质岩,色泽灰黑,同是园林叠山的良材。建筑用材的武康石,习称"武康紫石",属于火山喷出岩中的融结凝灰岩,多呈淡紫色,少数呈黄褐色,石表经风雨侵蚀易氧化成紫褐色,质地粗犷古朴,纹理清晰,略具吸水性;砂岩质武康石即使加工非常平整,表面仍具涩性,雨中踏上也不会滑溜,是古桥梁的优秀石材。
宋·杜绾《云林石谱》:“湖州武康石出土中,一青色,一黄色而斑,其质烦燥不坚,无混然巉岩峰峦,虽多透空穿眼,亦不堪宛转。采石人入穴,石多卧生甚广,度奇巧处以铁錾揭取之。或多细碎,大抵石性匾侧,多涮道折叠势。浙中假山藉此为山脚石座,间有险怪尖锐者,即侧立为峰峦,颇胜青州。”
明代万历《湖州府志》:"武康石大而近粗,青石出黄山桥,蛮石出乔木山。"蛮石是当地对建筑石材的俗称。
12、常山石
常山石,又名常州石,空字石,石洪溪雅石,主要产自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城外南门溪。该石以形质取胜,大多石质黝黑温润,参差透漏,尤以象形石居多。南门溪古称思溪。
《云林石谱》常山石:“衢州常山县思溪,又地名石洪,或云空宇。石出水底,侧垂如钟乳,杂泥沙,不相连接,采人车戽深水,得之甚难。或大或小,不逾数尺,奇巧万状,多是全质。每一石,则有连续尖锐十数峰,高下峭拨嵌空,全若大山气势。亦有拳大者,又于巉险怪岩窦中出石笋,或欹斜纤细,互相撑柱之势。盖石生溪中,为风水冲激,融结而成奇巧。又峰峦耸秀,有洞穴委曲相通,底坐透空,堪施香烬,若烟云萦绕乱峰间。一种色深青,石理如刷丝,扪之辄隐手。又一种青而滑,或以磁末刷治而然,率皆温润,扣之有声。间有质朴全无巧势者,石性稍矿,不容人为,非如灵璧可增险怪也。”
13、仙居木鱼石
仙居木鱼石,又称响铃石、响铃岩、凤凰蛋,产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湫山乡抱龙村响石山。该石是一种空心石块,呈圆形,形态迥异,或像木鱼或像马铃。一般似鸡蛋或碗口大小,最大者如脸盆,重达五、六十公斤,最小者如玉米粒,重几十克。表面灰白色,高低不平略粗糙,间有纹理图案。其空腔内物质有的呈粉沙状,有的呈卵石状,有的为液体,随手摆弄可发出声响。尤其是原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仙居木鱼石的质地有粗有细,石质细腻者,常有光泽,声音清越,但造型少奇特;石质粗糙者,石色暗淡,声音沉闷,但多有玲珑之形态。古代文人墨客曾以木鱼石为罐为砚,所盛水墨久不变质;现有的用此石并制成石琴,其音色亦不同凡响。
仙居木鱼石是一种火山喷发物。火山喷发时,由于岩浆特别粘稠,其中又含有较多的气体,因而形成了灰白色的空心石头。响石山原名猴山,距城关约40公里,历年来抱龙村村民在响石山上偶尔可以捡到木鱼石,近年因村民大量地采挖此石,现山坡表面已基本无石可寻,但山体土层中还有相当蕴藏。
14、石笋石
石笋石,又称白果石、松皮石、鱼鳞石,产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砚瓦山等地。该石为竹叶状灰岩,质地坚硬;呈青灰、淡紫、褐、绿等色;外形多呈条柱状,有宽有窄,有的尖锐,有的扁侧;石中含有灰白色的白果状砾石,其砾石有的风化后形成一个个孔穴;石体表面有风化层的,纹理尤为美观,显得古朴自然。石笋石藏于山土中,采出后直立地上,多呈笋状,有长有短,以长而阔者为贵,尤以青皮白果为佳。可用于园林、庭院造景,宜作险峰。
15、常山假山石
常山假山石,产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青石镇。该石质地坚硬,色彩鲜明,状似自然山峦,浑然天成,古朴典雅。可用于园林、庭院堆叠假山,也用于制作盆景。
常山假山石,是千百万年前的各种岩石在地壳变迁过程中经自然风化而形成的,青石镇境内遍山怪石奇岩,尤其砚瓦山村一带有丰富储量。
16、萧山石
萧山石,又称珍粟红石、萧山红石、西山石,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伟民村的西山上。该石色泽紫红,金石味足,硬度适宜,刀感好,抛光后神韵端庄、亮泽,色泽和材质独特,为雕刻之上品。
萧山石形成于7亿年前,为目前印石中形成年代最久远的石材。但其石质较粗,颜色变化不大,且多为大材,常用来加工巨印。萧山石储量丰富,不名贵,甚至被当地人拿来研磨成颜料。萧山石所有的石材都是一致的纹理和颜色,其独有的红色常被称为"中国红"。
17、永康鱼化石
永康鱼化石,产于浙江省金华永康市古丽镇附近方圆五公里的山坡上。该鱼化石的轮廓近如现在淡水中的鲫鱼,形体较小,最大的不过10厘米长。在灰黄色的页岩中,原始鱼类的当时形态有的呈直挺状、有的为弯曲挣脱状、有些则多条重叠、交揉在一起,大多鱼刺、脊椎骨显露清晰。还有类似鳗鱼的化石,以及卷着长须印在页岩上面的虾化石。
在产地山坡上,到处裸露出一片片挤压着的薄板状页岩,鱼化石则蕴藏其中。挖出页岩后,用铁凿沿着岩石的纹理轻凿下去,将页岩一片片分开后,就可找到形态各异的鱼化石。
古丽镇附近一带的山势平缓,分布着距今约三千万年至六千万年前的侏罗纪、白垩纪时代的山群。附近不远处,至今留存着火山口的遗迹。据分析该地区古时候应是一片水域,由火山活动、地质变迁等因素引起水域干涸,成为陆地,将原始鱼类保存在水成页岩当中。
18、宝华石
宝华石,又名花乳石、百花石、赤城石,产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东宝华山。该石质软细腻,纹理斑斓,丹者如霞,青者如黛,历史上曾用于加工刻镂印章、石枕、屏风等物。
宝华石色泽众多,其中似大理石纹者较具特色,基底为白色,石上显水墨变幻般的云水纹,颇有山水画的韵味。但宝华石质地较粗松,不宜奏刀,近年已很少用作印材,现存石印多为旧物。
《云林石谱》宝华石:“阶州天台县,地名宝华,石出土中。其质颇与菜州石相类,扣之无声,色微白,纹理斑斓。土人镌砻作器皿,稍工或为铛铫,但经火不甚坚久。”
《清稗类钞·矿物》花乳石:“花乳石为图书石之一种,天台宝华山所产,色如瑇瑁,莹润坚洁,可作图书。元末,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是为石印之始,至本朝而采者甚多。”
19、金华石
金华石,产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山。金华山(又称北山)位于金华城北,海拔150-1200米,绵延250平方公里。
《云林石谱》金华石:“婺州金华山有石,如羊蹲状。予与僧寺见之,耳角尾足仿佛形似,高六七尺。传云黄初平叱石之山,与笔谈中所载无异,但未见偶者。”
20、数珠石
数珠石,又名饭石,产于浙江省金华义乌市佛堂镇的云黄山(也称松山)山麓。该石青白紫绿,可作数珠,质地为磷矿石。传说梁傅大士以余饭饲虎,饭弃掷林间,化而为石,青白相杂,亦谓之饭石。
《云林石谱》饭石:“婺州东阳县双林寺傅大士道场山中产石。凡有青、白、紫、绿色,皆莹彻,谓之饭石。质细碎,堪治为素珠,或作镇纸。”
《浙江通志·清光绪间重刻乾隆本》:“金华府东阳县宣和石谱。婺州东阳县双林寺傅大士道场。山中产石。凡有青白紫绿色。皆莹徹。谓之饭石。质细碎。堪治为数珠。或作纸镇。”(注:佛堂镇东临东阳市,双林寺位于镇东边。)
21、紫石
紫石,产于浙江省绍兴诸暨市乌带山。该石即为紫石英,形色如石榴子。
《会稽记》:“诸暨县西北有乌带山,其山上多紫石,世人莫知之,居士谢敷少时经始诸山,往往迁昜,功费千计,生业将尽,后游此境,夜梦山神语之曰,当以五十万相助,觉甚怪之,旦见主人床下有异色甚明澈,试取莹拭,乃紫石,因问所从来,云出此山。遂往掘,果得,其利不訾。”
22、千层石
千层石,产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江山市等地。该石多呈方形,有深灰、褐、土黄等色;表面横向层状纹理层层叠叠,似流云般飘逸;体量小至几十厘米,大至几米,单块重量可达1吨左右;其质地极为坚硬,以硬物敲击石体突出部位可发出金属般的声音;造型姿态或雄伟厚实、或细腻生动、或婉转玲珑,极具欣赏价值。是园林景观、堆叠假山瀑布之佳材。
千层石是沉积岩的一种,纹理成层状结构,在层与层之间夹一层浅灰岩石,石纹成横向,外形似久经风雨侵蚀的岩层。因其沉积年代及硅化程度的不同,形成的层理结构迥然有异,沉积年代久远的千层石近于玉质。千层石外形平整,石型扁阔,纹理独特。以此石叠制的假山,纹理古朴、雄浑自然,易表现出陡峭、险峻、飞扬的意境。
江山市大陈乡北蕉村的石头山、白马泉一带有较丰富的千层石资源,沉积岩中有多种类型、色彩,纹路层次好,铁灰色中带有层层浅灰色,变化自然多姿。
23、石树
石树,产于浙江省台州临海市海水中。该石是一种树木化石,色白,《素园石谱》有记载。
唐·郑遂《洽闻记》:“永昌年中,台州司马孟诜奏:临海水下,冯义得石连理树三株,皆白石。”
24、思石
思石,产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古称太末县)。该石元·陆元仁《研北杂志》有记载。
25、涵碧石
涵碧石,产于浙江省金华东阳市城南西岘峰东北麓涵碧池一带。唐末文学家罗隐曾取涵碧池石作砚。《云林石谱》涵碧石:“婺州东阳县之南五里,有涵碧池。唐令于兴宗得其胜概,凿池面瀑布,有二大石鱼置池面。鱼之前有石一块,高丈二许,巉岩可观,石之半凹然如掌。罗江东昔避地著书,尝以为研。好事者每往游览,刘禹锡有诗在集中。”
26、临安石
临安石,产于浙江省杭州临安市(原临安县)。《云林石谱》临安石:“杭州临安县石出土中,有两种,一深青色,一微青白色。其质奇怪,尖峰巍势,高者十数尺,小者数尺,或尺余,温润而坚,扣之有声。间有质朴。从而斧凿修治,磨砻增巧。顷岁钱塘千顷院有石一块,高数尺,旧有小承天法善堂徒弟折衣钵得此石,价五百余千。其石置方廨中,四面嵌空险怪,洞穴委曲,于石罅间植枇杷一株,颇年远,岩窦中尝有露珠凝滴,目为瑰石。……政和间取归内府,亦石之尤者。”
27、奉化石
奉化石,产于浙江省宁波奉化市(原奉化县)。《云林石谱》奉化石:“明州奉化县诸山大石中,凡击取之,即有平面石。色微黄而稍润,扣之无声。其纹横裂两道,如细墨描写一带夹径寒林烟雾朦胧之状,或如深墨点染成高林,与无为军所产石屏颇相类。但石质顽矿,凡镌治旋薄,则纵横断裂。亦可加工磨砻为研屏,土人不知贵。”
28、方山石
方山石,又称黄岩石,产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原黄岩县)方山。《云林石谱》方山石:“台州黄岩县有方山,山之巅状如斗,因以得名。凡地中所产石,不以巨细,率皆方形,有数色,其质稍粗。”
方山古称永宁山,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处,山周围约20公里,平地突起,岩壁峻峙,四望皆方正,故称方山。主峰黄毛山,海拔529米。支脉有九峰山、白龙山、卧虎山等。
29、琅玕石
琅玕石,产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原定海县)沿海。《云林石谱》琅玕石:“明州昌国县沿海近浅岸,水底生琅玕石,状似珊瑚,或高三二尺,尤繁茂,必击筏悬绳方得之。初出水,色甚白,经久微紫黑,纹理如姜枝,一律遍多圆圜迹,扣之有声,稍燥。土人不甚贵,西北远方往往以装治假山。”注: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区。
30、杭石
杭石,产于浙江省杭州市。《云林石谱》杭石:“杭州石出土中,色多洁白,扣之无声,其质无峰峦,多磊磈,若梅李大,尖锐或如珠砂,有棱角,望之光明精莹。宜装缀假山,小有可观。”
《聊斋杂记·石谱》杭石:“白,无峰,岩多磊块、尖锐;或如朱砂床,有棱,望之光明。以上玩设。”
31、越石
越石,产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会稽山麓上灶乡一带。该石质地细腻,有紫、青、黑三种颜色,色泽妍丽,绚丽多彩;石上纹理丰富,构成的花纹有青花、鱼脑、蕉叶、金丝、银丝、紫袍、玉带、虎捺、美人红等。石中隐现青色花纹的称青花,隐现绿色花纹的称蕉叶,形似虎皮纹样的称虎捺,中镶玉色条纹的称玉带,呈紫红色花斑的称紫袍和美人红,在紫红色花斑中镶嵌白色方解石脉条纹的则称紫袍玉带。以越石制作砚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称"越石砚"或"越砚",有呵气成云,研墨无声,发墨而不滞笔等特点。
越石系下元界双溪坞群火山碎屑岩中夹泥岩,为汪变质安山质凝灰岩及凝灰质粉砂岩,赋存于元古代双溪坞群地层中。上灶亦称欧乡,距绍兴城东南约11公里,石坑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其中以下岩所产为上品。
32、青溪石
青溪石,又称青溪龙石、青石,产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旧名"青溪")西乡龙眼山龙潭瀑布中段。该石为灰黑色粉砂质板岩,赋存于奥陶系地层中,石质坚润,结构严密,抚之如肌,磨之有峰。根据其颜色、质地、纹理的差异,青溪石可分为云龙、雨夹雪、眉子三种:石中具有云纹,且布满了金星的称"云龙";在灰黑色石上镶嵌着颗颗银星的称"雨夹雪";在石中布满眉毛状金丝,宛如流云飞升的称"眉子"。
用青溪石制成的砚台称"青溪龙砚"、"青溪石砚"、"青溪砚"。成砚光洁墨黑,呵气成雾,储水不涸,发墨细腻而不损笔峰。相传,青溪龙砚是明嘉靖三十七年~四十一年海瑞在淳安任知县时倡刻,并命名的。
33、西石
西石,产于浙江省衢州市的江山市大陈岭乡和常山县青石乡一带的砚山。该石为钙质泥岩,赋存于上奥陶统黄泥岗组中。石质结实细腻,光滑坚润,长年浸于水中者色青,山石者色紫,其中以紫红色为佳。根据其颜色、纹理的不同,西石可分为紫石、紫金石、金星、玉带、青花等数十种,还有极其名贵在紫石中贯穿有一条白筋的紫袍玉带石,和石中有黑白相晕的石眼,并紧靠石眼存一小片绿色的珍稀石品。西石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衢州古称西安,砚山前有一清流名西溪,故名。
用西石制成的砚台称"西石砚"或"西砚",石质滋润,呵气可磨,水贮其中,久不干涸,易发墨,不损亳,明万历年间为西砚生产的全盛时期。
34、开化石
开化石,产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开化县等地。该石色墨坚润,与歙石相近,可用于制砚。成砚因地而名,称为衢砚或开化石砚,大者有三尺,但多不发墨。
《云林石谱》开化石:“衢州开化县龙山深土中出石,垒磈或巉岩可观,色稍燥,扣之有声。又地名鳖滩,亦多产石水中,色稍青润,石质骨粗而肉细,率皆全质,间有群峰前后罗列,若大山气势,比之思溪,无崷崪势,扣之亦有声。”《长物志》:“衢砚出衢州开化县,有极大者,色黑。”《古玩指南》:“浙江省衢州属常山县之开化,产黑石,坚润有似歙石,用以制砚颇佳。大者有三尺,但多不发墨。传统名产有金星、玉带砚。”
35、华严石
华严石,又名罗浮石,产于浙江省温州市江北岸的罗浮山、华严山,该石质地稍润,呈赤、黄、紫等色泽,石上横纹微粗,色黄者间有黑斑,色赤者多有白沙点,可用于制砚,成砚称“华严石砚”。
罗浮山及屏立于北面的华严山,昔以盛产砚石著称。《云林石谱》华严石:“温州华严石出川水中,一种色黄,一种黄而斑黑,一种色紫。石理有横纹,微粗,扣之无声,稍润。土人镌治为方圆器。紫者亦堪为研,颇发墨。”《温州府志》:“罗浮山,去城五里,有石可为砚。”晋·王羲之《法帖》中记:“近得华严石砚颇佳”。宋·米芾《砚史》:“温州华严尼寺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方城石,磨墨不热无泡,发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色赤而多有白沙点,为砚,则避磨墨处。比方城差慢,难崭而易磨。亦有白点,点处有玉性,扣之声平无韵。”
附录:排衙石
排衙石,属自然景观石。在浙江省杭州市凤凰山右,极顶有石笋十馀,两侧排立如从卫拱立趋向,吴越国王钱鏐命名为排衙石;《云林石谱》谓之排牙石;《府志》谓之石笋林;《圣果寺志》谓之队石。
《云林石谱》排牙石:“临安府府署之侧,一山甚高。名拜郊台,吴越钱氏故迹。山巅险峻处,两边各有列石数十块,从地生出者,峰峦巉岩,穿眼委曲,翠润而坚,谓之排牙石。”
苏氏排衙石
《云林石谱》苏氏排衙石:“镇江苏仲恭留台家有石,如蹲狮子,或如睡鸂鶒,罗列八九株,太守梅知胜目之为"苏氏排衙石"。又有一石笋,高九尺有奇,浑然天成,目之为"栋隆",悉归内府矣。……”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49: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十一

安徽观赏石:
1、灵璧石
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北渔沟镇、朝阳镇等一带的山脚下。该石是远古地层中的碳酸盐类岩石,质地坚硬细密,油润沉厚,硬度为5至7度,比重2.73左右。外表清润秀奇,线条柔和,坳坎变化,千姿万态,妙趣叠出。石肌往往潺岩嶙峋、沟壑纵横,粗犷雄浑,气韵苍古、凝重。有的石肤则圆润细腻,滑如凝脂,温润尔雅,入手畅心怡怀,韵味十足。颜色以黑、青、灰、褐黄色为主,也有白色、暗红、五彩等色,一般以黝黑如漆者为佳,但白灵璧、五彩灵璧也夺人眼目。体量有大有小,皆独立成景,天然形成山形、景观、鸟兽之状;大者比较难觅,高广达数丈,宜置于园林庭院,立石为山;中者可放于厅堂或作草坪、池塘坡岸缀石;小者最多,可置于案头几架,亦可装点盆景;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灵璧石的开发,已有三四千年历史,为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石之一。
灵璧石采于土中,多为一层,尤其是表层石,受长期日照风吹雨打,其质地、形态的原始气息最浓。灵璧石的原岩形成于距今约8亿年前的震旦纪,那时这一带为辽阔的浅海,大量藻类随时代变迁与海水中的碳酸盐一起沉淀下来,形成碳酸盐层被深埋地下固结成岩,碳酸盐结晶为方解石、白云石,混杂于其中的藻类则构成各种色纹。在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作用中,岩层发生褶皱、断裂后,经亿万年雨水冲蚀,自然造就成具有瘦、皱、漏、透等特点的巧石。
传统印象中的灵璧石,一般指产于灵璧县渔沟镇磬石山,并具有漏、瘦、透、皱、磬、黝的灵璧磐石。现代习惯俗称的灵璧石,则是指主要分布于灵璧县北部的渔沟、朝阳、下楼、朱集、浍沟等乡镇的70多座山脉中,属沉积岩性碳酸岩系列,无论其体积大小,皆独立存在,并具一定观赏性的石类,即为一种经过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和自然风化侵蚀而形成的碳酸盐岩类奇石。因此灵璧石的品类较多,有磬石、龟纹石、龙麟石、菜玉石、透花石、白灵璧、红灵璧、五彩灵璧等,其中磬石最著名。
磬石:是灵璧石中具代表性的石种,主要产于灵璧县北70里渔沟镇的磬石山北麓平畴间。其质地为隐晶质石灰岩,由颗粒大小均匀的致密微粒(粒径0.0l~0.018mm)方解石组成,内含多种金属矿物及有机物质,硬度在6~7之间。石质细腻温润,滑如凝脂,石中间有白脉,以墨黑色泽者为佳。石表纹理皱襞丰富,通常有胡桃纹、蜜枣纹、鸡爪纹、弹子窝、黄沙纹等。形态千变万化,有的涡洞相连,具有瘦、皱、漏、透诸美。久经摩挲把玩,石色黝黑如漆,包浆温润、雅致。磬石更有独特的音质,用小棒轻击或手指微扣,都可发出优美清越的声音,似铜钟混响或金玉交鸣,且余韵悠长。敲击不同部位,其声则各不相同,故又名"八音石"。古代曾被用于制作石磬,经加工抛光后,镜面异常光滑,能显映物影。磬石有墨玉磬石、灰磬石、三花磬石等品种,除颜色、形体差异较大外,其石态、石质等基本相似,石籍中所记灵璧石一般专指此石。
龟纹石:产于渔沟与朱集交界的白马山东山岗下,数量极少。其质地坚硬细密,扣之有声,石色青黑,均可与磬石媲美。石表有深浅不一较规则的圈状纹理,造型极具呈像美,攲嵌盘屈,偃蹇俯仰,宛转多姿。似山形景观者峰峦耸秀,似人形鸟兽者形神百态,惟妙惟肖。
龙麟石:又称皖螺石,系震旦纪钙藻化石,有红皖螺、灰皖螺、黄皖螺等品种。其原石为凹凸形鳞状体构成,外表如鳞片盘错,石上似排列着无数条头尾较完整的龙身形体。此石如切片打磨上光,其平面则显露出一个个轮廓清晰的螺状环体图案,环状色差较大,且层次分明。
菜玉石:也称花山青霜玉,石质较硬,约7度以上,天然光洁,手感滑润,石体由灰、黑两色组成,造型似山丘、象形者居多。
透花石:产于九顶镇红乌山一带,是泥质灰岩的层间、裂隙被后期有机质、铁质浸染而成,多为圆或椭圆状,在黑、灰底色上凸现出似动物、植物、山川、溪流、沙丘等黑色线条纹理,典雅有致,其花纹硬度略高,稍具通透感,逆强光照射,别有韵味。
白灵璧:整个石体以白色为主,夹杂其它颜色,质地坚硬,有红白、黄白、灰白、五彩、褐白等色,底色呈现斑斑点点的白玉质,其山形石常构成似雪山、白云等景观。
红灵璧:产于耳毛山一带,石质细腻,硬度在5~7度之间,色泽红中透紫,鲜艳纯正,有的为古铜色或棕黑相间,石表凹凸不平,纹理疏密有致、线条流畅,形状瘦、皱、透、漏俱全,似怪兽者神态跃然,似山形者舒缓绵延。
五彩灵璧:色彩缤纷灿烂,有黄、绛、褐、红、青等色相嵌,纹理曲折雅致,有的可构成山川、河流、云霞、日出日落等自然景象。
灵璧石的清理要根据石肤、石形、石纹特点掌握,处理太过不好,没处理的原石也没法玩。从土里挖出来的原石上附着泥土及坚硬的钙质、铁质等沉淀物,需进行必要的清理,使其显露原貌。一些附着泥浆特厚的磬石,可先用电刷扫去外层的土,力度一定要把握好,不要伤到里面的石皮;再将原石头放在水中浸泡,用尼龙刷、竹刷或铜丝刷顺其纹理细刷表面;或从头到尾用手工慢慢刷,刷出真正石皮后,用丝瓜络蘸细砂抛光。但无论多难刷的原石,也千万别用盐酸去烧,宁可多费点时间慢慢刷磨,或置于露天,任自风吹日晒雨淋,待表面硬泥略有松解时再行洗刷。磬石外表如遇水变成黑色时,可以看到真正的石肤,此时以硬毛刷把缝隙里的浆灰刷清,剔除孔洞里石缝中的泥沙杂质,用毛巾擦净,自然凉干,则已颇具灵璧石的欣赏要求,只是光泽度还欠缺。古人玩灵璧石纯粹是用手盘,或者用熟牛皮蹭。如果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石头,即用水清洗一番后以竹帚扫刷,再慢慢用手去盘,以手上的汗水和油脂来渗润并滋养石头。灵璧石在日常保养中,如果日久光泽见暗,只需用丝绒布擦拭即可重现亮度,经常用手盘玩则可日久显包桨。
宋·杜绾《云林石谱》灵璧石:“宿州灵璧县地名磬石山,石产土中,采取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土人多以铁刃遍刮,凡三两次,既露石色,即以黄蓓帚或竹帚兼磁末刷治清润,扣之铿然有声。石底多有渍土,不能尽去者,度其顿放,即为向背。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象,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之势。亦有窒塞、及质偏朴。若欲成云气日月佛象,及状四时之景,须藉斧凿修治磨砻,以全其美。大抵只一两面,或三面,或四面全者,即是从土中生起,凡数百之中无一二。或有得四面者,多是石尖,择其奇巧处镌治,取其底平。顷岁,灵璧张氏兰阜亭列巧石颇多,各高一二丈许,峰峦岩窦,嵌空俱美,然亦只三两面,背亦著土。又有一种,石理嶙峻,若胡桃壳纹,其色稍黑,大者高二三尺,小者尺余,或如拳大,坡陀拽脚,如大山势,鲜有高峰岩窦。又有一种,产新坑黄泥沟,峰峦嵌空,极其奇巧,亦须刮治,扣之稍有声。但石色青澹,稍燥软,易于人为,不若磬山清润而坚。此石宜避风日,若露处日久,即色转白,声亦随减,《书》所谓泗滨浮磬是也。”
2、景文石
景文石,原名锦纹石,又名华阳石,当地称花石头。产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华阳乡双河村的山谷河流中。该石是带花纹的卵石,底色多为灰白或浅黄,上显红棕色纹理,且深入石头内层,表里如一;自然形成的各色斑纹复杂多样,极富变化,构成的图案奇巧,有似写意山水、敦煌壁画、动物、草木、自然风光等;纹理线条质朴、粗犷,有的工整细腻;其内容简洁,凝重,充满了原始美。1994年夏,由王朝闻先生命名为"景文石"。
景文石距今约有四亿多年,其质地属泥质砂岩,是由饱和或不饱和氧化铁溶液在岩石的裂隙、空隙中长期浸染、沉淀形成的。有红、棕、黄、褚、紫、黑等色彩,也有二、三色相间。景文石的质地虽较松软,但其别致的石纹与色调,亦具有新颖的美。
3、紫金石
紫金石,产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境内的八公山。该石质地细密,肌理润泽,细腻如玉,抚之若肤,色彩凝重古雅,纹理华美多变。有红、黄、紫、绿、青、赭、黑等色,可分为紫金、鱼子红、月白、黄金带、紫金带、花斑、蟹壳青、金黄、碧玉、墨玉、黑子、红丝、红晕、金丝带、银线、绿眼等多种。紫金石可用于制作砚台、印章、镇尺、笔筒、造像、茶壶等,其中尤以紫金砚为代表。
紫金石是上乘的制砚石料,成砚称紫金砚,亦称寿春石砚,色赤紫而润泽,呵气成云,发墨如油,涩不留笔,扣之有声。
八公山古称"紫金山",此山蕴藏着大量独特的紫金石。开掘紫金石制砚,始于汉代,盛于唐宋,其后各朝代有少量制作,清末基本失传。直到近几年,才又重新开发。
《云林石谱》紫金石:“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研,甚发墨,叩之有声。余家旧有风字样研,特轻薄,皆远古物也。”注: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
4、褚兰石
褚兰石,产于安徽省宿州市。该石的质地、成因、形态同吕梁石相似。石质成分为泥灰岩、灰岩。造形千奇百怪,尤以似景观者为多,貌如立体国画,有平峰、陡崖、凹壁、石檐等,浑厚苍劲、古拙凝重。
5、巢湖石
巢湖石,又称巢湖太湖石,主要产于安徽省巢湖之滨的银屏山一带土中。该石系沉积岩中被溶蚀的石灰岩,其色泽与太湖石相似但偏紫;石中多有方解石组成的筋脉纵横穿插,有的石上附有珊瑚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形态玲珑剔透,多有孔穴洞穿石体,孔径圆而壁光;体量大小悬殊,大者长约5米、高3米,重100吨以上,小者仅几百克,尤其20吨左右的比比皆是;造型多成群山之势,偶尔似有人物、动物状者。巢湖石可用于堆叠大型假山,姿态峰峦叠嶂、洞穿穴绕,气势磅礴;其高大秀美者,亦可一石成景;小巧玲珑者,可作厅室清供。
巢湖石石质成分为碳酸盐岩,是受外力地质作用而形成的造型石,外观与太湖石极相似,质地较坚脆,外形轮廓跌宕起伏,遍身奇穴怪孔,体态漏透,玲珑精巧,具有典型的"瘦皱漏透"之特征,北宋时期就被运往扬州构筑园林假山。
6、宣石
宣石,又称宣城石、雪石,主要产于安徽省南部宣城、宁国一带山区。该石质地细致坚硬、性脆,硬度约摩氏6~7度;颜色有白、黄、灰黑等,以色白如玉为主,稍带锈黄色;多呈结晶状,稍有光泽,石表面棱角非常明显,有沟纹,皱纹细致多变;体态古朴,以山形见长,又间以杂色,貌如积雪覆于石上;最适宜作表现雪景的假山、也可做盆景的配石。古时宣石多用于制作园林山景或于山水盆景,少量作为清供观赏,现产出无几。
宣石在地质学上称石英岩,内含大量白色显晶质石英,颜色洁白与雪花相近,山石迎光发亮,具有雪的质感,背光则皑皑露白似蒙残雪。宣石大多有泥土积渍,须用刷洗净,才显示出洁白的石质,故越旧越白。特别是经年把玩,退去"火气"后,白而糯,有如玉般沉着。
明·计成《园冶》:“宣石产於宁国县所属,其色洁白,多於赤土积渍,须用刷洗,才见其质。或梅雨天瓦沟下水,冲尽土色。惟斯石应旧,愈旧愈白,俨如雪山也。一种名「马牙宜」,可置几案。”
7、无为军石
无为军石,产于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云林石谱》无为军石:“无为军石产土中,连络而生,择奇巧者即斫取之,易于洗涤,不著泥渍。石色稍黑而润,大者高数尺,亦有盈尺及五六寸者,多作群山势,扣之有声。至有一段三二尺间,群峰耸拔,连接高下,凡数十许,巉岩涧谷,不异真山。顷年维扬俞次契大夫家,获张氏一石,方园八九尺,上有峰峦,高下不知数,中有谷道相通,目之为千峰石。又朱芾为太守,获异石,四面巉岩险怪,具袍笏拜之。但石苗所出不广,佳者颇难得也。”注:无为军,今安徽省无为县。
8、泗州石
泗州石,产于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云林石谱》泗州石:“泗州竹墩镇玛瑙石出砂土中,其质磊磈,外多沙泥积渍,或如灰粉笼络,凡击去粗面,中有本色,微青白,稍莹彻,无刷丝纹。土人治为器物,颇不为珍贵。”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50: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十二

福建观赏石:
1、九龙璧
九龙璧,又名华安玉,古称茶烘石、梅花石、云石,主产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九龙江北溪一带的河床及河岸。该石质地坚硬细腻,硬度在7.2至7.8度之间,肌理褶皱变化大,风格迥异,色调斑斓绚丽,纹理清晰,形态精妙独特,雄奇高古。九龙璧是碧玉类玉石,在明、清时代就已闻名于世,曾被列为古代宫廷贡品,现北京故宫博物院仍藏有"茶烘石"(华安县城关旧称"茶烘")。适宜作园林景观石和室外观赏石,也可用于案上欣赏,典雅而别致。
九龙璧学名为钙硅质角岩,属于一种钙硅质热变质岩石,原系距今2.48亿年古生代二叠纪的海相沉积岩,经距今1.63亿年中生代侏罗纪陆相火山喷发变质而成条带状钙硅角质岩。主要成份有石英、长石、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等。主要矿物多是长条状颗粒平行层理分布,呈现紫红色、淡黄色、黑色、翠绿色及墨绿色条带状弯曲结构纹理。
九龙璧质地润朗,呈紫红、浅红、橙黄、古铜、翠绿、墨绿、藏青、黑、灰白等色彩,有单色或多色相间,以带有绿意和古铜色石肌为佳;纹理有云纹、水波纹、皱纹、平行纹等,色泽纹理常交融一起,构成五彩斑斓、绚丽多姿、变化莫测的各种图案,有浮雕肌理的则更加精彩纷呈;体量最大的可达10吨以上,最小者仅为数克;造型变幻奇崛,有似山形、景观、动物等形态。九龙璧除山形石有锯截切底取材之外,一般多为天然形态,富有古典韵味和沧桑感,体量巨大者多作为园林缀石,可一石成景,蔚为壮观,中小者则可置于几架案头欣赏,尤以山川景观气势生动,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九龙璧石水旱皆产,作观赏用的多为水冲石,经亿万年激流冲刷,质地较软的钙质已被掏去,留下的是较坚硬的硅质部分,其石质致密细腻,水冲度极好,表皮光洁莹润,毛细孔小,纹理清晰,色泽碧绿,石表肌理皱折,沟壑纵横,凹凸明显,石皮有天然包浆,一旦出水包浆基本固定。九龙璧旱石产于山中,一般无石皮但造型变化往往优于水石,常呈现"瘦、皱、漏、透"的形态;旱石由于有泥土和其他杂质包裹,采得后先经清水冲洗,然后还必须用沙洗(喷沙)方可清理干净。
九龙璧含透辉石、透闪石50%以上,坚致如玉,如果切开加工,其抛光度可达100%,是上等的工艺品原料。由于地壳运动,岩浆喷发,九龙璧偶尔会与蜡石、花岗岩及其他石种共生,且色彩对比一般比较强烈,自有另一番新奇和雅趣。
2、寿山石
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寿山村及其周边的群峦溪野。寿山村位于福州市北部旗山脚下,距市区约28公里,面积约23.3平方公里。寿山石矿床分布于寿山村周围群峦、溪野之间,以寿山村为中心,北至党洋,南至月洋,东至连江县界,西至旗山,约有十几公里方圆,可划为寿山、月洋两大产区。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根据矿石的品类,又可分为五大类: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月洋石。寿山产区是寿山石的主产地,有高山、旗山、老岭、猴柴山、金狮公山等山峰,东面是一条寿山溪,其田间、水际、山头、坑洞纵横交错地分布着寿山石矿藏,经千年开采,依然产量丰富。月洋产区内唯一的寿山石产地是位于寿山村东南面8公里处的月洋山(又名加良山),月洋山海拔636米,山中有一条月洋溪,溪水在山麓汇积成的月洋塘畔有村落即月洋村。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
寿山石属火山热液交代(充填)型矿床,距今约1.4亿万年的侏罗纪,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火山碎屑岩,继而在火山喷发的间隙或喷发结束后,伴有大量的酸性气体、热液活动,交代分解围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将K、Na、Ca、Mg、Fe等杂质淋失,而残留下来较稳定的Al、Si等元素,重新结晶成矿,或由岩石中溶脱出来的Al、Si质溶胶体,沿着周围岩石的裂隙沉淀晶化而成矿。
寿山石是以叶蜡石、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为主的单矿物或多矿物非均质集合体,含少量石英、绢云母、水铝石、绿泥石、红柱石、绿帘石和黄铁矿等。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Al2O3、H2O等,还有FeO、Fe2O3、CaO、MgO、K2O、Na2O及Sr等微量元素。主要矿物化学组成:叶蜡石为AL2[Si4O10](OH)8,高岭石族为AL4[Si4O10](OH)8,伊利石为(K、H3O)AL2SiALO10(OH)2。寿山石按其主要组成矿物分叶蜡石型、高岭石族型、伊利石型三种,叶蜡石型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叶蜡石;高岭石族型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地开石和珍珠陶石;伊利石型的主要矿物成分为伊利石。
寿山石质地晶莹、凝腻、温润、通透、色彩斑斓、刚柔适中,"细、凝、腻、润、灵、透"六德齐俱;其结晶状态属隐晶质集合体,呈细粒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变余凝灰结构等。摩氏硬度:叶蜡石型为1.0~2.5度,高岭石族型为2.5~3.5度,伊利石型为2~3度。密度:叶蜡石型为2.80~2.85,高岭石族型为2.55~2.65,伊利石型为2.7~2.80。石色丰富,有红、黄、绿、橙、紫、棕、褐、黑、白、乳白、紫红、褐黄、紫黑、无色透明等,色彩走向浓度深淡变幻莫测,常以多种颜色组成。显蜡状光泽、土状光泽,少数油脂光泽。多数不透明至微透明,个别近于透明。常呈致密块状构造和角砾状、缟纹状构造等,还有特殊的絮状、条纹状构造,如俗称"萝卜纹"等。韧度较高,适于雕刻。寿山石约有1500多年开采与雕刻加工的历史,可用于把玩观赏、篆刻印章或雕制工艺品。寿山石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
㈠田坑石:田坑石简称"田石",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古砂层中,是原生矿风化侵蚀后,经水流搬运到某些地段沉积下来的。它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外形殊异,沉积于1~2米深的田地底,采掘艰难,多为当地村民深挖田土搜掘,偶然所得,故以稀有而见珍。其特征是具有"萝卜纹"、石皮,色泽外浓而内淡,格纹式红筋,在强光下透过石皮观察石质温润,"萝卜纹"细密有序。田石按产地的不同,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礁下之分。田石的品种命名主要按色泽区分品种,辅之以石质产地。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花田和硬田等。
田黄石是田坑石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凡黄色的田石均称"田黄",以中坂田中所产质最佳。田黄石的石质极温润,表皮多具微透明黄色层,肌里玲珑透彻,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条理清晰,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石表有时裹黄色或灰黑色石皮,间有红色格纹,历有"石帝"、"石中之王"等美称。尤其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枇杷黄、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中的下品。其中的田黄冻石,极为通灵澄澈,色如碎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还有一种银裹金田黄,即外表包裹白色石皮,肌理却为纯黄石,也出于中坂,更为稀贵。
田石中白色者称为白田石,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明显,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自然生成的红田石称为橘皮红,是稀有石种。
寿山有一条小溪,叫寿山溪。这条浅浅的小溪,从坑头到结门潭迤逦曲折约8公里。总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溪流及溪旁的水田,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田黄原产地。保存至今尚未开挖,也永不开挖的仅最后两亩中坂水田。
㈡水坑石:产于寿山溪源头的坑头占山麓,因矿洞终年积水,凡坑头各洞出产矿石,统称"水坑石",由于洞在溪旁,矿石受地下水浸蚀,石质多呈凝冻、透明状,质细腻,表面有光泽,寿山石中各种"晶"、"冻",多出于此。矿脉很陡,有坑头洞、水晶洞等著名矿洞,顺其延伸至溪涧。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桃花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
㈢山坑石:产于寿山、月洋两个矿区,矿布10多平方公里,是寿山石中的大宗,山坑石埋存在岩层夹缝中,往往一块料中含有红、黄、青、赭等多种颜色,瑰丽多彩。石质因脉系及产地不同,各具特色,质地差异较大,变化复杂,所以山坑石的品种极多,有红高山、白高山、黄高山、虾背青、巧色高山、高山冻、高山环冻、高山晶、高山桃花冻、高山牛角冻、高山鱼脑冻、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玛瑙高山、油白洞高山等,以及都成坑石、杜陵坑石、善伯洞石、金狮峰石、旗降石、老岭石、月洋石、峨嵋石等等。
此外还有月洋系、旗山系。月洋系特指寿山村东南8公里处月洋村月洋山其周遭所产寿山石,品种有芙蓉石、半山石、竹头窝、溪蛋、峨嵋石等十余种,其中最好的是芙蓉石,被称为中国"印石三宝"(田黄、芙蓉、鸡血)之一,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顶峰,石质温润,凝脂,细腻;旗山系寿山石矿藏丰富,品种繁多,有各色旗降石、焓红、煨乌、汶洋石、大山石、老岭石、豆叶青、圭背石、九茶岩、连江黄、山仔濑、吊笕石、柳坪石、山秀园石、鸡角岭、金狮峰、房栊岩、牛蛋黄、寺坪石、二号矿冻石、松坪岭等,各矿洞产的石质差别很大,好者如旗降石,旗降石产于寿山村北面旗降山,石质结实,温润,坚细,凝腻,微透明或不透明,有光泽,色彩丰富,以红、黄、紫、白等两色及多色相间者常见,是寿山石中的大族。
3、莆田蜡石
莆田蜡石,主要产于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该石主要成分是矽化安山岩或砂岩,内含铁、石英;质地坚硬,细腻油滑,晶莹透亮,温润似玉;颜色丰富多彩,有红、黄、白、黑等,也有多色相间;造型多样,形象秀美,体量大小不一。其品种以有黄色光泽的黄蜡石为多,质地以晶蜡和细蜡为主,冻蜡和胶蜡较稀少。莆田市境内溪涧河流众多,沟壑纵横,多数的溪流河床石滩上,均有蜡石分布。
横穿莆田的木兰溪发源于莆田市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集纳大小溪涧360条,流经仙游县和莆田市,从三江口注入台湾海峡,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蕴藏有丰富的奇石资源。在木兰溪枯水期,溪中许多石头都裸露出来,较易寻觅,采回后稍经冲洗即净,个别形象逼真、质地特好的蜡石,更具观赏价值。
4、怀安石
怀安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明·怀安县)山中,《素园石谱》有记载。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析闽县置怀安县,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1913年闽县、侯官县并为闽侯县。
5、将乐石
将乐石,产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城北郊石门岭一带。该石属黑色泥板岩,色黑,质硬坚碎,内部及表面依稀可见银色闪光点。
将乐石可用于制作砚台,成砚称将乐砚,因石门岭一带跟传说中的龙池团毗邻,故又称龙池砚或龙池紫石砚。佳者光泽莹亮,温润如玉,呵气可沾薄露,以物轻击,清心悦耳,具发磨细腻,磨墨无声,不伤笔毫,书写流畅之特点。
6、建州石
建州石,产于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县(建瓯市)北苑凤凰山下。该石声如铜铁,适宜制砚。其石有两种,一种细润而不甚发墨,另一种宜墨,但肤不佳。有兼两种之长者,亦为佳品。建州石制作的砚台称建州石砚。
《云林石谱》建州石:“建州石产土中,其质坚而稍润,色极深紫,扣之有声,间有豆斑点,不甚圆,亦有三两重石晕,琢为研,颇发墨。往以石点作鸲鹆眼,充端石以求售。”
7、南剑石
南剑石,产于福建省南平市东黯淡滩。黯淡滩位于闽江上游,水势奔涌,波涛高起丈余。
《云林石谱》南剑石:“南剑州黯淡滩出石,质深青黑而光润,扣之有声,作研发墨宜笔。土人琢治为香炉诸器,极精致。东坡所云"凤咮研"是也。”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51: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十三

江西观赏石:
1、庐山菊花石
庐山菊花石,产于江西省九江市南36公里处鄱阳湖畔的庐山。该石是近年发现的一种菊花石,石中花形逼真、花色明快亮丽、花姿千奇百态。其花蕊清晰突出,花瓣排列有序,菊花大小相间,伸展自如,花径一般为10~20cm,偶有30cm以上者。石貌自然清新、灵秀典雅,为案头清供欣赏之佳品。
庐山菊花石形成于2.5~2.8亿年前,在长期的地质变迁中,围岩中的碳酸钙成份围绕硅质燧石核呈立体放射状结晶,形成大小不一的菊花状图案。单体菊花完整,形态逼真,花蕊绒绒点点,花瓣自然舒展,有的凸现石上,有的隐藏石中;多朵菊花组合造型自然,疏密均衡,大小菊花自由绽放,有的半开、有的怒放;也有的集枝、茎、叶、花于一体,枝叶衬花,暗吐幽香,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庐山曾于2000年1月出土了一件高3.9m、宽2.0m、厚0.6m、重达8.8吨的菊花石,此石石质细腻,外形挺拔自然,石上有天然菊形花81朵,花朵分布疏密得当,密处群芳竞秀,疏者一枝独秀,还有枝叶相衬,并蒂花开的奇妙图案,花径大者达25cm,一般10~15cm。其块度之大、花朵之多、意境之美,堪称"菊花石之王"。
2、潦河石
潦河石,产于江西省南昌市潦河。该石是潦河中的多彩卵石,质地坚硬、表面细腻光滑,石上纹理丰富,大多清晰凸显,构图抽象奇巧,别具一格。
潦河为修水最大支流,南昌市安义县城以上分南潦河与北潦河,南潦河自奉新县、北潦河自靖安县由西向东进入安义县境,于万埠桥上游汇合,再折向北经永修县境的山下渡注入修水汇入鄱阳湖。潦河全长193公里,上游流经山区,中下游流经丘陵。整个安义县与新建县西北部、湾里区西部的部份地区属潦河流域。
3、永丰菊花石
永丰菊花石,主要产于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陶唐乡曾家段的八藤河底及藤田镇老圩村的小河中。该石花朵清晰,造型奇特,花瓣一般5厘米左右,大者可达十几厘米,小者2~3厘米。菊花镶嵌在黛黑色或碧绿色的石灰岩或大理岩上,花色奇异,以白色为主,也有橘黄色、褐红色,还可同一平面上分别出现几种颜色。花形逼真完整,大小菊花或隐或显,自然有序,有的一花怒放,有的几朵斗艳,古雅典秀,令人赏心悦目,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永丰菊花石除作石玩外,亦可雕琢成石砚、石屏等工艺品。
永丰菊花石形成于两亿多年前的石灰岩中,地层为二叠系栖霞组。"菊花"是海洋中的原始低级藻类生物形成的化石。属大理石类,硬度为3.5度。因自古至今一直浸沉于清水河流中,石质极为细腻,菊花镶嵌在黛黑色的石体中,古雅文秀,栩栩如生,又称"菊花水石"。永丰的天然菊花水石储量约为500万吨。
在藤田镇老圩村,以老圩水坝为中心其周围2公里左右的河底和农田下均蕴藏有菊花水石。尤其是老圩水坝上有许多裸露的菊花水石群,黛黑色的石体上镶嵌着一朵朵美丽而洁白的菊花,有的还有根须,茎杆、花叶,活灵活现。
清·张尚瑗《石里杂识》:"吉水(今江西吉水县)永丰有石,青质而黄章,章为菊花,金英粲然如画。"
4、彩纹石
彩纹石,又称流彩石,产于江西省庐山一带。该石石质细腻,纹理清晰,图案丰富。整体色调呈枣红色,石形端整稳重,其似彩带柔转飘舞的石纹,勾勒出祥云、飘带、山峦、海浪等奇妙画面。意韵深远,内涵丰富。
5、雪花石
雪花石,产于江西省境内的庐山。该石为一种表面长满密集石英晶芽的造型石,色泽洁白,晶莹如玉,玲珑剔透,形状千姿百态,婀娜星闪,似山似原,尤如用冰雪堆出的景观,具有玉洁冰清的风采。
庐山雪花石多形于中、低温热液矿床中的巨大硅化破碎晶洞和裂隙内,成矿早期,矿床中氟化热液与围岩内钙质交换形成晶型完好的萤石集合体,同时溶解大量硅质,后因矿床酸性环境变化,热液中富含的硅质便淅出成硅质胶体,沿洞穴顶壁、裂面、萤石集合体表面结晶而成。
6、钟山石
钟山石,产于江西省湖口县钟山地区。钟山石形色各异,大多紫红色,属安山岩类。由于质地结构不同,能发出不同的清脆悦耳之音,且能分成音阶,较为独特。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双钟镇,镇南的叫上石钟山,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50多米。钟山石在石钟山上散落稀少,因而弥足珍贵。
7、江州石
江州石,又称湖口石,产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该石呈青黑色,稍有光泽,形态瘦透玲珑,一般个体较大,适宜作供石欣赏,亦可用于制作山水盆景。
宋·杜绾《云林石谱》江州石:“江州湖口石有数种,或在水中,或产水际。一种色青,浑然成峰峦岩壑,或类诸物状;一种匾薄空嵌,穿眼通透,几若木坂似利刀剜刻之状。石理如刷丝,色亦微润,扣之有声。土人李正臣蓄此石,大为东坡称赏,目为"壶中九华",有"百金归贾小玲珑"之语。然石之诸峰,间有作来奇巧者,相粘缀以增玲珑。此种在李氏家颇多,适偶为大贤一顾彰名,今归尚方久矣。又有一种,挺然成一两峰,或三四峰。高下峻峭,无拽脚,有向背,首尾相顾,或大或小。土人多缀以石座,及以细碎诸石胶漆粘缀取巧,为盆山求售,正如僧人排设供佛者,两两相对,殊无意味。”
明·计成《园冶》湖口石:"江州湖口,石有数种,或产水中,或产水际。一种色青,浑然成峰、峦、岩、壑,或类诸物。一种扁薄嵌空,穿眼通透,几若木版,似利刃剜刻之状。石理如刷丝,色亦微润,扣之有声。"
8、石笋石
石笋石,又称白果石、松皮石,产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等地。该石外形修长直立,似竹笋状,故名;质地硬中带软,青灰色的细岩中沉积了一些卵石,尤如白果嵌在其中;色泽有青灰、淡灰绿、土红、紫褐等;外表状似松皮,往往三面已风化,色泽、纹理亦更自然耐观;在石料断裂处常有尖锐的棱角;形状以长者为佳,天然石笋石来源稀少,较为珍贵。
9、上犹石
上犹石,产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的河滩、溪岸。该石质地润丽、晶莹剔透,颜色丰富,由红、绿、黄、紫、黑等色组成,纹理清晰,形成各种图案,造型奇特,具有瘦皱透漏之姿状,石上有二三石晕的水冲洞,很有欣赏价值。
上犹石属于火山岩的变质岩,形成于几亿年前,为冻石和黄蜡石相间的结合体,经长期的分化、冲刷块较小。上犹县境内地质结构复杂,矿种带众多,河流密布,形成奇石的地质条件独特,河滩溪边的石头中夹杂着石质优良的上犹石。
《云林石谱》上犹石:“虔州上犹县山土中出石,微紫,质稍粗,多浅黑斑点,三两晕,绿色。堪作水斛或阑槛,好事者往往镌砻甃地面,全若玳瑁。”
10、南安石
南安石,产于江西省赣州市的南康市、大余县、吉安市的遂川县、井冈山市等地。该石是一种钙硅相融的彩硅石,富含透辉石、透闪石;玉质感强,水洗度极佳;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纹理如锦似画,极为流畅;造型奇特,象形状物,风格迥异;体量有大有小,可置于厅堂欣赏,也可用于园林造景。
南安石是经千万年的风化、滚磨、河水冲刷而形成。南康市(原名南安府),地处罗霄山脉的南端;大余县地质构造复杂,河流密布,境内的章水河、沙村河、游仙河、满埠河里等溪河中南安石蕴藏量极为丰富。
另有一种南安石,是产于大余县吉村镇游仙一带色艳、纹美、质佳的泥质岩,在唐代已闻名遐迩,可用于制作砚台、石壶等工艺品。
11、树化石
树化石,又称硅化木,产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张家坊乡杂溪村一带。该石质地坚硬,多呈淡灰色,其纹理细致缜密,断面木质纹、枝桠、树结等清晰可辨。
在武功山区的杂溪村垅上,山上皆为红色土壤,树化石带长达数公里,最大者长约5米,宽达2米,显露地表厚度达1米有余。树化石一般都有树干自然断裂的印痕,露出地表者有的显风化状态,弧形树层被层层剥蚀脱落下来。在杂溪小河边,也有许多酷似树头、树枝等状的石头,有的石上被藤蔓缠绕,有的被村民用来砌作菜围。
12、袁石
袁石,产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云林石谱》袁石:“袁州万载县去县十余里,石无数,出野田间,其质嶙峻,微青色,间多峰峦,岩窦四向。又有石罅中上下生小林木,蓊郁可喜。或高三四尺,或五六尺,全如一大山气势。经行凡数百步不断目,地名乱石里。土人以石占田陇,有妨布种,恨不去之。惜乎地远,人罕知者。”注: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
《聊斋杂记·石谱》袁石:“微青,多峰峦;又有石嘑中生小林木;或高数尺,如一大山。”
13、袁州石
袁州石,产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云林石谱》袁州石:“袁州分宜县距县二十里有五侯岭,岭上四傍,山石嵯峨峭绝,若划裂摧倒势。其嵌空巉岩中多狙猿。凡山下石或立或伏,当是山土飞堕者,石色绀青,不润泽,玲珑奇怪万状,间有数人可远致者。临江士人鲁子明有石癖,尝亲访其处,以渔舟载归潇滩,列置所居。又去县十里有石洞,名洪阳,游者持炬以入,凡十有六室,诡怪百状,又有石乳、石田、牛羊、钟鼓及仓廪、床榻之类。石高数丈,段段有边幅,如有船樯驾帆饱疾风状,石田顷亩,与真无异……。”
14、芦溪石
芦溪石,产于江西省宜春市溪水中。《云林石谱》芦溪石:“袁州石出溪水中,色稍青黑,有嵌空险怪势,大者高数尺,鲜有小巧者。唐芦肇隐居溪侧,草堂前立一大石,高丈余,三峰九窍,甚奇怪,自谓芦溪石。”
15、吉州石
吉州石,产于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云林石谱》:“吉州安福县之东二三里有秀岭,石产土中,不相连缀,其质巉岩清润,扣之有声。间有两三面,或混然窒塞,高数尺,无小巧者。又有白马庙,去县之东二十余里,土中亦出石,质稍青,或稍白,四面嵌空,险怪万状。又有佛僧潭,在县之西四五里,石产潭上土中,亦清润嵌空,穿眼宛转,扣之或有声。又一种,如大山四面崷崪,亦间有小巧者。或云,潭远处侧皆枯燥无声,色亦灰白。又县西六十里庆云乡,地名久岩山,极高峻,中有一岩,深邃可容千余人。岩之侧,土中出石,或大或小,嵌空巉岩,四面特势,少有穿眼,多类物像,宛然天成。凡此四种,若白马庙石,加之清润,有全美矣。”注:吉安在隋至宋代称吉州。
16、何君石
何君石,产于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玉笥山。《云林石谱》何君石:“临安江军新涂县玉笥山梁间有洞,名何君。……岩洞透邃,中有石棋枰,山之前后间产巨石,皆险怪。昔有一石,悬于洞口,其状如云,广数尺,巉岩秀碧,扣之无声,土人何氏击取置亭榭中。”注:宋代时在清江县境内置临江军,辖清江县、新喻县(今新余市)、新淦县(今新干县);明代改临江府,嘉靖五年(1526)析新淦县于峡江巡司置峡江县。
玉笥山原名群玉山,位于峡江县的中北部,西濒赣江,距吉安市区约七十公里。玉笥山属石灰岩岩溶地貌,素以峰奇、石怪、洞异、泉清而闻名。
17、蜀潭石
蜀潭石,产于江西省宜春市的高安市。《云林石谱》蜀潭石:“筠州高安县之东北,有水出自丰城,号济步江。自江口入四十里,地名蜀潭,水中多产巨石,四面无崷崪势,穿眼委曲,不甚苍翠,鲜有小巧者。”注:筠州,今江西高安。
18、洪岩石
洪岩石,产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的乐平市洪岩乡。《云林石谱》洪岩石:“饶州乐平县东山乡,地名洪岩,有三洞,名木梓树水岩。各有岩穴,炬火而入,自水岩上半间,可不数十丈方到底,闻水声如雷,穷之,即无水源。其洞中有石田、钟、鼓、磬、仙人帐,若人力所为。其山高下,巉岩翠碧,穴中有石佛、罗汉,相仪如生,高十余尺。”
洪岩乡位于乐平市东北38公里,其峁山山麓的洪岩洞,又称洪源洞、洪岩仙境,是一亿多年前形成的喀斯特溶洞,洞穴围岩为中石炭统黄龙组灰岩,洞长1620米,大洞套小洞,曲径通幽,为观赏价值颇高的岩溶洞穴群,内部面积约8万平方米,洞中石钟乳遍布上下,类型多、造型奇,晶莹绚丽,千姿百态。
19、萍乡石
萍乡石,产于江西省萍乡市石观。《云林石谱》萍乡石:“袁州萍乡县百余里,地名石观。突兀一山,石洞穴深六七丈,岩上垂石如钟乳,高低无数,嵌空险怪,奇秀可玩。山之近侧,皆有怪石隐草木中,土人不知贵。”
20、石绿
石绿,产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云林石谱》石绿:“信州铅山县石绿产深穴中。一种融结为山岩势,不甚坚。一种稍坚,于绿纹如刷丝极深者,镌砻为器,向明示之,颇光灿闪色。又有一种淡绿或细碎者,入水烹研,可装饰。”
21、龙尾石
龙尾石,又称婺源石,产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龙尾山。该石质地坚韧,润密莹洁,抚之若肤,摩之无响,色碧似玉,纹理烂漫,硬度约四度左右,适宜雕琢砚台。
以龙尾石制砚从唐代开元年间开始,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成砚称"龙尾石砚"或"龙尾砚",由于婺源旧属安徽省古歙州的辖地,亦称"歙砚"。现江西省用此石制作的砚台称"龙尾砚",安徽省用此石制作的砚台仍称"歙砚"。龙尾砚色如碧云,纹理妍密,声如金石,研而无声,墨膏浮艳,涩不留笔,贮水不耗,久研不凹,具有涩、细、润、坚的特点。龙尾砚品种较多,有金星、金晕、银星、银晕、眉子、罗纹等,尤以金星、眉子为贵。
《云林石谱》婺源石:“徽州婺源石产水中者,皆为研材,品色颇多。一种石理有星点,渭之龙尾,盖出于龙尾溪。其质坚劲,大抵多发墨,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石理微粗,以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妙,以深溪为上。或如刷丝罗纹,或如枣心瓜子,或如眉子两两相对。又一种色青而无纹,大抵石质清润,发墨为最。……”
注:徽州婺源,现江西省婺源县。历史上婺源县属安徽省古歙州的辖地。宋代,歙州改徽州。清康熙间置安徽省,婺源隶属安徽省徽州府。
22、罗纹石
罗纹石,产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怀玉山下塘坑至米坑一带。该石质地细润,石色苍青而有光泽,石质纯净,偶有金星数点,石上有天然玉带状、刷丝状纹理,其中蕴含豆斑,纹饰犹如丝罗,似若水波。
罗纹石为含钙质粉砂板岩,产于震旦纪地层中,其顶底板均为黄绿色粉砂质千枚岩。石内的矿物成定向排列,致使其纹理发育如丝罗,故名"罗纹石"。
罗纹石石质坚柔适中,用于制砚已有上千年历史,成砚称"罗纹石砚"或"罗纹砚",当地称之为"绢云砚"。罗纹砚结构缜密,纹若水波,石面光泽、呵气成汗,浸水湿润如玉,具有发墨如油,贮水不涸、不损笔毫等特点。
23、修口石
修口石,产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该石质地坚而不疏,色泽以自然赫色为主,并嵌有翠绿色,佳者兼有金星、金晕、鸡血藤、鱼子、水波纹等纹理,似天然山水画,凝视怡人,赏心悦目。
修口石色泽、质地别具一格,颇适宜制作砚台,早在唐宋时期,修水就有手工作坊生产。成砚称"修水赭砚"或"修口石砚",具触笔细而不滑,发墨速而不粗,贮水久而不涸等特点。清道光皇帝侍读,修水籍万承凤曾将该砚呈道光皇帝,帝欣喜而视为珍品。后被列为贡品,所以又称修水贡砚,为江西四大名砚之一。
《云林石谱》修口石:“洪州分宁县,地名修口。深土中产石,五色斑斓,全若玳瑁,石理细润,或成物像,叩之稍有声。土人就穴中镌砻为器,颇精致,见风即劲,亦堪作研,虽粗亦发墨。”注:洪州分宁县,今南昌市修水县。
《义宁州志》载:“紫石出武乡谭家埠紫石潭(今修水征村乡),石出水中者,良而坚,发墨,琢为砚,类端溪新岩石。”
24、吉州石(砚石)
吉州石,产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云林石谱》吉州石:“吉州数十里土中产石,色微紫,扣之有声,可作研,甚发墨,但肤理颇矿燥,较之永嘉华岩石,为研差胜。土人亦多镌琢为方斛诸器。”注:宋以前称吉州,明改称吉安。
25、玉山石
玉山石,产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云林石谱》玉山石:“信州玉山县地名宾贤乡。石出溪涧中,色清润,扣之有声,采而为研,颇锉墨。比来裁制新样,如莲杏叶,颇适人意。”
玉山石与歙石一山之隔,面貌颇像歙石,用手摸也很细,可是内部也柔,因而不发墨,不好用。
26、分宜石
分宜石,产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云林石谱》分宜石:“袁州分宜县江水中产石,一种紫色,稍坚而温润,扣之有声,纵广不过六七寸许,惜乎地远稀罕,不可常得。土人于水中采之,琢为研,发墨宜笔。但形质稍朴,须借镌砻。”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52: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十四

山东观赏石(一):
1、长岛球石
长岛球石,产于山东省长岛县南菜园湾、月牙湾等地。该石质地坚韧,硬度为7度左右,结构细腻,表面光洁润泽,形状大多为椭圆或扁圆,大者如卵,小者如珍珠。色泽绚丽多彩,红似玛瑙,绿如翡翠,紫同雕檀,洁如白玉;有的白底衬红纹、黄底洒蓝点,极象镏金赋彩、云霞缭绕。花纹精美,图案丰富,有山水风景,人形兽貌,花鸟鱼虫,烟雨墨汁等。以圆度高,石表润滑,色彩艳丽,花纹奇者为佳品。
长岛球石属石英岩,由富含绿泥石、铁、铜、锰等多种矿物质,经千万年海水冲刷,沙石磨砺,而形成的球状图纹石。石上七彩萦绕,鲜丽夺目,变化无穷,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长岛,历称庙岛群岛,又称长山列岛,由三十二座大小岛屿组成,统划为长岛县。月牙湾位于北长山岛的北端,海滩上由大小卵石堆积成一条长2000多米,宽逾50米的彩色石带,一个个圆润如玉,晶莹剔透,月牙湾的五彩卵石俗称球石。
2、崂山绿石
崂山绿石,又名崂山绿玉,俗称海底玉,旧称劳山石,产于山东省青岛崂山东麓仰口湾畔,佳者多蕴藏于海滨潮间带。
崂山绿石的矿物学名称为蛇纹玉或鲍纹玉,主要矿物组成是绿泥石、镁、铁、硅酸盐,杂有叶蜡石、蛇纹石、角闪石、绢云母、石棉等,质地细密,晶莹润泽,有一定的透明度。其色彩绚丽,以绿色为基调,有墨绿、翠绿、灰绿,以翠绿为上品,间有紫、赭、黄、白、灰等颜色,深浅变幻各不相同。多数绿石为层状结晶,有的排列均匀,有的厚薄悬殊,少数呈丝状、放射状结晶或云母结晶(有金星闪烁);在石肤表面或石缝的夹层间有针状结晶的,俗称"挂翠",常出现奇峰云谷、空山烟霞、石上清流等景观,具放射状结晶者有的呈现出奇峰高耸、岭脉延伸之景观,此为佳品。崂山绿石具有玉石的性质,含翠,散荧光,光洁细腻,硬度适中,经雕凿磨光,即呈现出晶莹润美的光泽。并有色彩多变、质地多变、结晶形体多变的特色。
崂山绿石的色泽静穆古雅,深沉谧静,多有自然图案,有的采集后稍加修饰即可供观赏,但有自然造型者甚少,主要观赏其色彩、结晶和纹理,可陈设于厅堂、几案欣赏,也可制作盆景。宋、元时已有人将其用于案头清供及制作文房用具,明、清两代始即成为名贵观赏石。
崂山绿石按矿脉走向可分为水石和旱石:水石承受亿万年海水冲击浸透,光莹油润,适合雕琢的多为水石;旱石则经风蚀日剥,虽粗疏单调却尽显古朴,未曾雕琢的表面呈现潮水般纹理,如水墨山水画,极具苍茫悠远之意。
崂山绿石按其产出形态主要分二种:即以翠面为主要特征的图纹石,亦称"板子石",供欣赏的是平展翠面所呈现之精彩图案;以石、翠混杂纠结成块为主要特征的造型石,亦称"镶嵌石",所展示的是立体的山川景观或各种抽象形态。
板子石大多呈长方形板块状。以六个面均有自然包壳、无断裂者为佳。附着在板面上的一层翠绿色的结晶体,呈纤维状密集平行排列,所形成的平面称为"翠面"。翠面晶莹光润,色泽变化不定,纤维状晶体分层出现端头,并呈鳞次栉比排列。治石者按纤维走向以端头朝上垂直将石板摆放,摆正之后再修剔刷磨,使之符合画意。由翠面作出的画是靠垂直层次来表现意境的,有类似浅雕的风格。
镶嵌石的特征是"翠"成束状、缕状,弯曲纠结在许多小块绿石之间,挤压成块状结构,多以方块及斜块组成。其翠的晶莹度稍差于图纹石的平面翠,硬度也稍软,但色彩更丰富多变,绿色中掺杂着黄、白、赭、红,如湍流穿石,彩云流锦。镶嵌式结构的绿石,是一层厚约一至三厘米不等的石英状粘层把许多小块固结在一起的。在造型时,根据构成状况,可顺其纹理动锤,或劈或凿。其石质一般较为坚硬,细密,加工后既圆且润。
仰口海湾距青岛市区有百里之遥,湾畔有两条颜色特异的石脉蜿蜒入海中。一条偏向东南方,石质稍软,颜色呈翠绿;一条偏向东方,石质稍硬,颜色呈墨绿。石脉越深入海底,质地越好,色泽越纯。在秋冬季节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海水退潮绿石滩露出海面时方宜采石。
二十世纪九十年中期以后,"镶嵌石"渐成崂山绿石的主流,海坑石告磬后,"果老嵌石"上的旱坑石被开掘,此后的许多佳石,多采于此山之旱坑。因该石资源有限,以及为保护仰口景区的景观,现产出崂山绿石的几个海坑、旱坑已被国家彻底封闭保护。
3、竹叶石
竹叶石,亦称鱼籽石、五花石,主要产于山东省长清县、平邑县、临朐县等一带山坡上。该石为石灰岩,学名叫竹叶状灰岩,属寒武系碳酸盐类的沉积岩,硬度约4至5度;呈红、紫、蓝、黄、白、青灰、紫灰等颜色;石上纹理多为竹叶状,有的凸出石面,奇形分布,相间明显,清秀可爱;因花纹既像竹叶堆积又形似一团鲕状鱼籽而得名。
竹叶石原岩是集散于海里的碎石,经海水冲击、侵蚀成类似橄榄状长约0.3~10cm的碎块后,被钙质的胶接物粘压在一起,在地壳变化中露出地面,受长期风化、雨水冲刷等作用而形成。
竹叶石多散布于半山坡上,大小不一,独立成块,极易觅寻。外型一般较完整,用淡盐酸清洗一下,即可获得理想的观赏效果。竹叶石形态各异,品种繁多,以石头上竹叶凸突石面、竹叶与基底经谓分明、分布均匀者为佳。临朐南部青石山区产的竹叶石,石底色与石上纹理颜色对比鲜明,花色斑斓,石质细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4、临朐紫金石
临朐紫金石,产于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三阳山、二郎庙及石家河一带山岭的土中。该石质地致密嫩滑,温润如玉,色泽端庄,纹理缭绕,声音清脆。因石呈紫色间有不规则的金黄色纹理,故名紫金石。古代临朐县隶属青州府,故也称青州紫金石。
临朐紫金石属钙质岩,硬度为3.5~4.5,磨光面显油脂光泽;色泽映紫,呈紫、褐紫、灰紫、酱紫等变化,嵌有浅黄、浅绿、绿黄、金黄、晕红等色带与色团;纹理大多清晰,少数朦胧,有豆绿色圆眼,含瞳子、晕三、五层,有些部位映日泛银星。
临朐紫金石色紫纹黄,对比明显,易形成各类图案,可磨制成观赏石以及制作砚台和其他工艺品。紫金石砚手试如膏,泛墨如油。唐朝时曾"竞取为砚",至宋朝初年,石源濒于匮乏,其后渐不见面世,近年又重新发现。临朐紫金石古以制砚而闻名,现在主要以观赏为主。
紫金石形成于距今约4.5~5亿年的早古时代,属浅海一一陆台潮坪相沉积岩。岩性是泥质白云质粉晶灰岩。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含量为90%左右,另有铁、锰等不透明矿物及白云石和泥质物。赋存于寒武系炒米店组中部的落层至中厚层深灰色泥云质条纹、条带灰岩,以及紫红色竹叶状灰岩和藻凝块灰岩韵律层中。含矿层厚1~2m,内存的紫金石多呈透镜状或扁豆状,单体一般厚5~20cm。
紫金石是在巨厚的沉积碳酸盐岩系形成过程中,于沉积间断之后和大规模海侵之前形成的。在海退阶段的陆台地段,以接受陆源为主的微细沉积物,因气候等原因泥状沉积物产生龟裂,继而的再沉积则填于龟裂缝隙中,然后又接受海侵后的连续沉积。由于先后沉积的物质中,铁、锰等含量的不同和化学反应的差异,使紫金石的紫色调石基和黄褐色不规则条纹,整体上呈龟背状和其他形状。
宋·唐询《砚录》:"尝闻青州紫金石。余知青州,至即访紫金石所出。于州南二十里临朐界,掘土仗余及得之。"
5、淄博文石
淄博文石,又名汶石、博山文石、莱芜汶石,主产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淄川两区。博山古为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境内为石灰岩与花岗岩、泥板岩相间风化地貌,其神头黑石湾、蛟龙扫帚坡、石炭坞老猫窝、石马、万山、白石洞等地均有文石蕴藏。淄川区的西河、黑旺、磁村等地,也是文石的主要采集地。特别是神头黑石湾的文石,其石色较黑,纹理细腻丰富,间有白筋,质地坚硬,叩之有清越之声,自然形态较佳。淄博文石是青州石的一支,其赏玩起源于明末清初。
淄博文石的石质为石灰岩,部分含有白色石英岩。石灰岩一般为灰白色,但常因含有各种杂质而呈不同的颜色,如含铁者带红色,含有机质者变成灰黑色。淄博文石造型奇特,富有神韵,或为物状,或成峰峦,或玲珑剔透,千奇百怪,具有瘦、漏、透、奇、灵的特点。其中山形石峰峦参差,皴皱多变,有独峰、双峰和群峰等;象形石浑雅灵巧,形象逼真,有人物、飞禽走兽等;玲珑石具有奇、怪、丑的特点,洞窍奇秀、嵌空玲珑,突兀挺秀,瘦劲苍奇。淄博文石石表纹理脉胳变化多端,具有点划交错、延伸、平行或弯曲等变化,形成斧劈皴、折带皴、披麻皴、荷叶皴、卷云皴、蜂窝皴、流水皴等立体皴皱。淄博文石大者多做园林庭院饰景,中小者的可雕座嵌之,陈设于几案欣赏。
淄博文石源于山体岩石,经漫长风化、地壳运动、水流冲刷等作用,被解离出来的石块深埋于酸性红壤土中,在含有机和无机酸的地下水长期溶蚀下,而残留下险怪多变或玲珑剔透的形状。当岩石中有裂隙时,其裂隙常被溶穿,形成沟、壑、孔、洞和千奇百怪的外形。
淄博文石大都深埋于巨石间酸性红粘士之中,新出土的原石表面沾满泥浆等附着物,孔洞中多为褐、褚色软土充塞,须洗刷、剔除后方可把玩。一般先用钢丝刷顺其纹路粗刷一遍,然后用稀盐酸冲刷,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若石表有比较坚硬的黄色钙质附着物,需用工具细心剔除;一时难以剔除的,可将其置于露天,经长期日晒雨淋,待有自然风化状时,再经人工剔除,则会露出其质朴无华的自然形态。
6、临朐太湖怪石
临朐太湖怪石,亦称北太湖石,又称湖石,产于山东省沂蒙山区北部临朐县西南的山岭沟壑之中。该石属石灰岩,颜色有青、红、黄等,多数呈灰青色和青黑色,型以瘦、漏、皱、透、秀为主,形态生动,俊秀自然,古朴典雅,具有形质俱佳之特点。以石质青纯,表面光滑,自然造型奇异,可独石成景者为佳。该石储藏量极为丰富,全县约有145万吨。
太湖怪石是四、五亿年前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经千百万年的风剥雨蚀或波击浪打自然形成。临朐五井镇的莲花山,整个山体均由太湖怪石构成。这些怪石原埋在地深层,由于地壳变动,现多数浮在地表层。该石千姿百态,大小不一,石质细腻,千穴百孔,圆润多皱,扣之有声。一般用于点缀园林风光,或叠造假山、做盆景等。大气磅礴者,可独立置石,营造自然景趣;小巧玲珑者,可陈设于几案赏玩。
7、沂蒙青石
沂蒙青石,产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及沂蒙山区各地。该石与传统太湖石相似,同属石灰石,主要成份为碳酸钙,系溶蚀石灰岩。具有瘦、皱、漏、透的特点,并略兼雄、肥;形状玲珑剔透、皱纹纵横、洞穴连套;造型千姿百态、自然古朴。沂蒙青石主产地在费县,尤以费县城北乡山岭上所产为佳,该地的沂蒙青石或半露于地表或埋藏于地下。沂蒙青石开发于80年代初,其大者可用于园林、庭院置景,小者可配座观赏。
沂蒙青石原为碳酸岩的沉积岩,主要以石灰岩为主。这种石灰岩易与酸性水起反应。因碳酸钙的内部结构不均匀,岩层上的肌理凸凹不一,经与酸性水的长期冲蚀后,有的溶蚀成空洞,构成姿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形态。
8、娑罗绿石
娑罗绿石,产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该石与青岛的崂山绿石同属一族,原系超基性橄榄岩蚀变的蛇纹岩,因其翠面婆娑有致而得名。其质、色、形、纹俱优者,可作为观赏石,质地一般者,亦可用于制作工艺品。
9、红花石
红花石,又称花红石,产于山东省平邑县东部的龙顶山、大笋山和东南部的箕子山一带。该石属泥灰岩类,与青州、临朐一带的红丝石类似。石质坚韧细腻,摩氏硬度3~5左右;颜色多变,纹理清晰,石体多以黄褐色为基调,上有深紫色的刷纹纹理,也有红底黄纹或黄底红纹等;脉络简洁,画面艳丽;不同色彩侧面磨光后呈现出不同图案,形成清晰明朗的精巧画面,似流云映彩、梅枝疏影、修竹摇曳,变化丰富。红花石红黄脉络相间,丝纹潦绕,除供观赏外,尚可制作砚台、镇纸等。红花石砚发墨润毫,手拭如膏。
红花石为富铁的泥灰岩,主要成份为黄、红粘土和碳酸钙并混合少量的方解石等矿物,一般厚度小于35厘米,多呈中小块片状裸露于地表,有的与青石灰岩连结为一体,覆于其上或夹于其中。石上图案一般由方解石细脉侵入,或有构造裂隙而构成。其红色纹理的深浅,缘于石中的三价铁离子部分转化为二价铁离子。天然形成的红花石独立块体则极具观赏价值。
10、彩霞石
彩霞石,又名彩纹石、彩云石,产于山东省平邑县长山周围一带。该石是碳酸钙为主的泥灰岩,硬度5~6度左右。呈浅灰白、蓝灰、土灰、棕黄、棕红、粉黄、橙黄、灰褐、绿、青、紫、黑诸色,多为五颜六色,常形成色调显明、交织变幻的画面,朦朦胧胧,似幻非幻,佳品通体云蒸霞蔚,流彩飞扬,绚丽夺目。彩霞石是1992年发现的新石种,尤其以独山藏量最丰,质量最佳。
彩霞石属沉积岩类,为含铁质的灰岩、泥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并混入一定的粘土矿物和陆原碎屑矿物。石中绮丽的色彩是由含铁等矿物构成,色泽深浅与铁及其它微量致色离子的含量多少有关,一般多则色浓,不氧化则色艳。
11、冰雪石
冰雪石,产于山东省平邑县城莲花山和旺沟北山等地。该石主要成分是方解石,含有铁、锰、铜等氧化物,硬度约5度。质地细润,洁白如玉,半透明或不透明。呈白色、乳白色,间有铁、锰、铜等离子所致的不同色彩及泥质、灰岩质混入形成的浅灰或柠檬黄色块,构成似雪山景观、青松傲雪,惊涛拍岸等图案。原石多为巨型块状,采集后需切割、研磨、抛光,少数的自然石亦具有观赏价值。
冰雪石产于灰岩地区的断裂破碎带中,是碳酸钙由深部上升充填于其中沉淀结晶而成。部分裸露于地表,至深处可达数米,呈条带状分布。藏量以莲花山北麓为多,且质量较佳。
12、彩云石
彩云石,产于山东省烟台市的蓬莱市。该石为紫红色相间的天然沙岩矿石,因其花纹独特、自然流畅成彩云状而得名。其质地坚硬,主色调呈紫红色,浑厚高古,石上纹理多姿,形似彩云,且变化奇幻,可形成似动物、人物、云彩等,如梦如幻。彩云石色彩斑斓,易于雕琢,可用于制作小饰品、工艺品等,风格独特,极具视觉效果。
13、金刚石
金刚石,又称钻石,产于山东省沂蒙山区的中西部。山东金刚石硬度为摩氏10度,其中的宝石级金刚石约占12%,颜色多呈现微黄、淡黄色,也有白、灰、乳白、无色、褐、黄、棕、橙、黑、粉、紫、绿、蓝、红色等。彩钻个儿大,品位好,硬度高,但产量十分稀少,其中绿、蓝、红最为珍罕,其颗粒产量不足总量的十万分之几。由于彩色艳钻的稀有美丽,被尊为稀缺珍宝,克拉以上的大彩钻更为珍贵。
山东金刚石主要分布在沂沐河流域的砂矿和蒙阴原生矿中,整个沂沐河水系中均有金刚石产出,但只在沂河下游郯城至临沐河段形成砂矿,砂矿中宝石级含量约50%。重158.786克拉的"常林钻石"和重218.75克拉的"锦鸡钻石"均产在这一地区。蒙阴原生矿区面积为55×18km2,每吨矿石含金刚石10.6克位,蒙阴金刚石颜色从无色、微黄到浅棕色均有,并以浅棕色为主,大于3克拉的仅占1~2%,宝石级金刚石仅占10~15%。大颗粒金刚石多出产于沂河、沭河流域,金刚石砂矿床富集点则主要在距沂河、沭河较近的临沂市以南地区。
郯城金刚石矿属残积砂矿,主要分布在郯城县李庄镇、沙墩乡、泉源乡、郯城镇,主矿区座落在李庄、沙墩两乡镇境内的陈埠。蒙阴金刚石矿系国内第一家原生金刚石矿,始建于1966年8月,矿区分布于蒙阴县城关镇、常马乡、平邑县武台乡,东西跨30多公里。
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无色透明呈八面体形状的晶体,含有杂质的金刚石略带棕、黑等颜色。天然采集到的金刚石并不闪烁光泽,需经琢磨成许多面和棱角后,才璀璨夺目。
14、杏山石
杏山石,又称花石,产于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贾庄乡杏山一带。该石多呈叠生状,磷磷驳驳,朴素典雅;颜色以褐灰色具多,亦有黑、灰、黄、红、白、豆绿、绀青等色;体量大小不一,自然成形独立块状,纹理错杂,形态奇异,有飞禽走兽、山水树木、亭台楼阁等多种。另有呈峰窝状者,其细孔繁多,嵌空穿眼,非常奇妙;此外还有珍珠石、云板石、竹叶石、火山石等品类。
杏山石属于火山岩与沉积岩的混合物,含有金、铜、铁、镁等多种元素。杏山石的原岩是在"燕山造山"过程中,火成岩部分侵入元古代岩体,由两个不同时期的岩体交融而成。
15、艾山石
艾山石,产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艾山。该石由两种不同石质构成,黑黄相间,黑色的属石灰岩,黄色的属沙岩,两者硬度不一。体量有大有小,形状有板状形景观、山形景观等,板状形景观石是由不同形状的石灰岩凝聚体与侵入充填的砂岩相粘连,而形成块体独立的板状石,石相厚薄不等、凸凹不平,有似卷云飘洒,潮水涌动般的景观;山形景观石质地细腻圆润,呈青黑色泽,或间有白脉,风格独特,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艾山石是在石灰熔岩地貌中,经风雨浸蚀、沙土充填、搬运沉积等长期作用,形成的黑色石灰岩与黄色的沙成岩相结合的奇石。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53:00 | 只看该作者
山东观赏石(二):
16、黄花石
黄花石,产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五莲山附近,该石质地属蛇纹石,坚实细密,外观呈鹅黄色、淡黄色,微带均匀的细白花纹,尤如云烟飘缈,是用于雕制各种工艺品的佳石。
17、绿花石
绿花石,又名莒翠玉,产于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坊前镇。该石属于蛇纹石化大理岩,石质优良。质地柔嫩,细腻滋润,晶莹玲珑,呈灰白色,间有黄花或绿花,色泽雅致,加工性能良好。西周年代因周文王喜爱而得名,一般用于刻制鸟兽花卉、花瓶、烟缸、印盒等工艺品。
18、天景石
天景石,也叫尼山石,产于山东省曲阜市、平邑县、费县等丘陵地带的石灰岩夹层中。该石清代时产于曲阜城东南20公里处的尼山,得名尼山石,在20世纪80年代末,费县城南天井汪村又发现类似之石,取天井谐音称天景石。
天景石属沉积岩类之泥灰岩,略有变质,兼有泥岩、钙质泥岩、页岩等,为微粒结构,质地细腻,硬度2.9~3.5。石色基调多呈棕黄色,内夹天蓝、绛红、青灰、绿、褐、紫等多种色彩,杂以由锰、铁氧化物沉积形成并浸入石内的黑色、赭红、黄褐等纹彩点辍。其色有深有浅,纹理别致,但不抗氧化,易褪色变淡。该石块体独立,最大厚度约15厘米,多嵌于山腰数十米厚的石灰岩夹层中,储量稀少,其开采需凿山挖洞,取之不易。
天景石经磨光处理,即呈现出绚丽多彩、古色古香的画面,有日月山川、亭台楼阁、苍松翠竹、飞禽走兽等,有的画面不仅有黄褐色的山岭峰峦、原野和黑色的丛林、花草,而更象蓝天流云、江河湖泊、日出东山或夜色明月。其色彩协调,层次分明,景物清晰逼真,浑然天成,意境深远,颇具观赏价值。天景石以色彩丰富著称,除观赏外,亦可制作砚台、镇尺、印章、摆件等工艺品,格调高雅,独具审美效果。
曲阜尼山,古称丘山,其余脉延伸于邹城、泗水、平邑、费县等地,属低山丘陵,尼山的母岩为寒武纪和奥陶纪石灰岩。尼山砚台沟裸露于地表的灰黄色石块,石质粗糙,硬度不均,而深层的柑黄色石头,则坚细温润。平邑县境内的天景石主要产于吴家庄、茄山头一带,与曲阜砚台沟的石质相同,并多沿用传统"尼山石"之名。
19、龟纹石
龟纹石,主要产于山东省费县城北的钟罗山山系。该石属石灰岩,石质坚硬,表面苍古细润,多呈灰白颜色,其石体上分布着曲折凹陷的沟纹,纵横交错,酷似龟背纹理,故名。龟纹石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代就有文人采集、观赏。
龟纹石大都半裸于地表,古朴苍秀,典雅雄奇,其形态有竖层结构和横层结构两种。竖层结构的龟纹石陡峭峻拔,多呈群山险涯、奇峰伟岩、擎天石柱等造型;横层结构的龟纹石则沟壑纵横、逶迤连绵,意韵幽长。有些龟纹石形态奇特,状似风云人物、飞禽走兽、山峦缩景等,皆呈象生动,天然成趣。龟纹石可配上底座欣赏其自然形态,也可制成不同风格的山水、树石盆景,颇为赏心悦目。
龟纹石在莒县洛河镇洛山、鸡山东坡等地亦有分布,产出于奥陶系厚层白云岩中,表面有深浅不一的龟裂纹理,体态多浑圆状。
20、红丝石
红丝石,产于山东省青州市邵庄镇的黑山顶峰石洞中和临朐县冶源镇老崖崮村的壮山周围。黑山和壮山两地直线距离约二十公里,两地所产之石色泽质地极为相似,系同出一脉。黑山因石源枯竭,藏量甚少,现红丝石多为壮山一带所产。因古代临朐县隶属青州府,故以往统称为青州红丝石。
红丝石属微晶质灰岩,颗粒均匀,石质致密细腻,硬度约4度左右。常见有黄地红丝、红地黄丝、紫红地褐丝、红褐地紫丝、紫地黄丝、紫地黑丝等,尤以黄地红丝、紫地黑丝者为佳。石上垂直剖面的纹理基本平行,含有后期构造裂隙影响所构成的错断或斜交,层面上的纹理则千回百转,层次分明,尤似天然云纹、水纹、刷丝纹等,千姿百态。石内丝纹多者达十多层,且纹理变幻无穷,天然形成山水草木、阳光月晕,人物鸟兽等状,瑰丽多姿,独具特色,可制作成高品位的观赏石。
红丝石纹理细腻,硬度适中,易于打磨,又是制作砚台和其他工艺品的优质材料,成砚称"红丝石砚"或"青州红丝石砚",质地嫩润,发墨如油,蓄墨似漆,不渍墨,不损毫,匣藏不干涩,砚内色彩纹理美观和谐,是历史上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红丝石形成于距今约4.5~5亿年的早古时代,属浅海一一陆台潮坪相沉积岩,岩性为泥质白云质粉晶灰岩。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组成,方解石含量达94~98%,另含少量铁、锰及微量石英、云母等矿物和泥质物。蕴存于沉积碳酸盐岩系中,多呈透镜状或扁豆状,单体规模不大,一般厚5~20cm。红丝石是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即在局部地段出现沉积间断之后露出地表,经风雨冲刷等外力作用下,变成形态各异的洼地和小丘,并接受陆源沉积物在密集的小丘间逐次成层沉淀,直到海侵以后的全面巨厚沉积成岩。
青州黑山红丝石产于黑山顶峰一个石洞中,洞内深宽一丈余,高三尺余,采石极为困难。石质坚而不脆,硬而不滑,手感温柔,敲之响声清悦。石色似晚霞,红黄相间,鸡血色的丝纹回旋变幻,次第不乱,莹于石面,形成山峰、云雾、月晕、林木、花卉等纹络。制砚研墨,膏润浮泛,凝墨如漆、不伤毫毛,存墨加盖则数日不干。且无论用过多久的砚台,清水一洗即点污不染,光洁如新。
临朐壮山红丝石产于壮山地下2~7米的石灰岩第一岩段与第二岩段接触部位,岩层较薄,往往有石英线夹杂其中,料石稀有,大材极不易得。石质细腻,致密而坚实,多为柑黄地红丝纹、紫红地黄丝纹、棕红地灰黄丝纹、紫地灰黄丝纹等。丝纹虚幻神妙,变换无穷,天然形成云纹、水纹、刷丝纹和山水草木、云龙鸟兽诸状,有的还间有石眼、墨斑、金色条带、闪光紫筋、石英冰纹。制成石砚,质润肌细,手试如膏,色泽华而不浮,发墨护毫,墨液如油,墨色相凝如漆。
青州黑山红丝石赋存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三段顶部的一层含少量泥质的白云质灰岩中;临朐壮山红丝石则赋存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此庵庄段的底部,含矿层为青灰色厚层灰岩夹浅黄色白云岩和具紫红色、桔黄色纹理的灰岩。
21、临朐彩石
临朐彩石,又名齐彩石、鲁彩石、五彩石,产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沂山北麓。该石属接触交代变质岩,形成于两亿多年前,为半玉半石质,间杂方解石颗粒,结构奇妙。质地坚硬细腻,表面光滑圆润,有红.黄、绿、黑、青、褐、紫、灰等颜色,异彩纷呈。经过切割打磨之后色彩鲜艳靓丽,纹理清晰如画,线条流畅,呈行云流水、山川湖泊、田园村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图案,变幻无穷,意韵深远。
临朐彩石由于形成的地质结构各异,其种类繁多,有老五彩、黑彩、白彩、水纹石、山水石、浪花石、倒影石、古画石、竹子石、杠子石、披绿石、云雾石等等,不同品种间各具特色。
㈠老五彩石,石质坚而细腻,扣之有声,以黑青色为基调,石中夹杂数层白或碧翠的色带,沿色带绽开,有的则出现赤、白、绿、棕等多种颜色,色泽鲜艳,对比度强,但能形成图案者甚少;㈡黑彩,石质似玉,硬度高,石肤温润,色泽如黛,偶有白或黄色玉层浮其上,色彩对比度强,常构成人物、动物等图案,典雅庄重;㈢白彩,石质细腻似玉,底色雪白,间有黑色或黄色纹理,色彩浓淡相宜,多形成层次分明的山水画面,颇有国画韵味;㈣水纹石,纹理虽简,多呈波涛汹涌、惊涛拍岸的江、河、湖、海图案,画面壮观,以间有海上日出或江岸亭台楼阁者为珍;㈤山水石,颜色为黑白或淡黄绿相间,石上多呈写意山水图案,有峰耸溪流、谷间白云,或碧水秀石、葱茏树木等,奇异多彩;㈥浪花石,主要分布在临朐石家河乡枣行村西一带,石色褐黄,间有白花纹,多呈波浪图案,有的如山泉溪流淙淙,有的似江河激流澎湃,或沉静或激扬,气势非凡;㈦倒影石,一般呈黑、灰、白等色,多见黑白相间,色彩纹理似江河湖海,其树木等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见,颇似江淮暮色、广汉黎明等风景,画面宁静怡人;㈧古画石,石上色泽纹理颇似仿古山水画,古风古韵,偶有松柏图案,其石铜色的老桩与墨绿色的树冠,苍劲雄伟。
杠子石、竹子石、披绿石等,均质地坚硬细腻,润泽光滑,色彩纷呈,图案丰富,画面浑然天成,颇具观赏效果。
22、徐公石
徐公石,产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青驼镇徐公店村砚台沟。该石呈薄层状,其形方圆不等,多具自然溶蚀边,色泽纹理丰富,纯朴雅观。具有形奇、色美、质润、石温之特点。其含矿地层为震旦纪土门群佟家庄组上部,地层产状平缓,储量丰富。
徐公石存于玄武岩风化夹层中,大多都是层状硅质灰岩,含少许粉砂质的泥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参差凹凸的自然块体,上边晶质隐约可见,质地细腻、脆硬,叩之清脆如磬,硬度约摩氏4.5度,比重2.78~2.9。开采出来后,几乎都是不规则的薄层状或薄板形状,外形奇古,大者尺余,小者二、三寸,厚度在5至10厘米之间。石头周边生有细碎石乳和风化剥蚀很深的纵横交叉或垂直的石纹,上下两端石边向外突出,中间呈凹状,别具雅趣。但有一种当地称"石隔"的"白砂线",则属石疵,易使石体从线处断裂。徐公石颜色丰富,深透而不浮艳,主要有蟹青、鳝黄、沉绿、绀青、橘红、黑、紫、褐等,呈多色相间,五彩缤纷。石头纹理变幻多彩,有霞辉、迷雾、云浪、水波等。
徐公石密度极高,历史上大多用来制砚,称"徐公石砚"或"徐公砚"。利用天然石型雕琢而成的砚台,四周可见亿万年风化水蚀的纹理。成砚质嫩纹细,清莹如玉,色泽沉静,着手生润,下墨如锉,发墨如油,不损笔毫。徐公石的天然形态,古朴风雅,亦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观赏石。
相传,古时有赴京赶考的举子徐晦,路经沂地时,曾偶拣此石为砚,携带入京应试,中进士,年高后迁居得砚之地,时人尊称徐公,故村称徐公店,砚为徐公砚。
《临沂县志》:"徐公店(原隶属临沂县),县城西北七十五里,产石可为砚。其形方圆不等,边生细碎石乳,不假人工,天趣盎然,纯朴雅观。"
23、泰山石
泰山石,产于山东省泰山山脉的山川和峪沟中。泰山位于泰安市,海拔1524米,号称五岳之首。泰山石质地坚硬,结构细密,有的结晶颗粒较粗;形态为自然块体,古朴墩厚,呈次棱角形、浑园形,多见不规则卵形,以显示图纹为主;基调沉稳、凝重、浑厚,多以渗透、半渗透的纹理画面出现。在灰白、灰黑、灰绿、浅江、黛青、黄、褐、黑等颜色的石面上,交织着千姿百态的白色纹理,或凸或凹,构成高山流瀑、古木枯枝、飞禽走兽、风流人物等图案,且光润亮泽,构图均衡、清晰逼真,各得其妙。色调多以黑白为主,有水墨画的清高淡雅,有的还巧妙地嵌入红或黄色的纹饰。
泰山石的岩石为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及细粒角闪石岩等。其图纹是晚期浅色矿物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充填于不规则的原生裂隙中结晶而成,有的是由于地质原因,被重熔的斜长石、石英等浅色矿物岩汁,上升充填在浅部岩石的裂隙中,形成各种网状、枝叉状、条带状、团块状等脉体。在地壳变动中,这些变质岩渐露地表,受漫长的自然风化后形成孤立块体,并崩落、滚入沟谷河道,经流水冲刷和砂石磨砺而成为奇石。
泰山石图纹以凸显的石筋为佳。构成画面的白色纹路,有石筋和石皮之分。由于石筋和石体的硬度不同,经过千万年的风化、磨砺,使石筋逐渐突出石面,具有一种浮雕感。
泰山石在泰安市泰山主峰周围山区的东溪、西溪、东麓麻塔、下港峡谷以及山脉周边的溪流山谷皆有分布,尤以主峰西部桃花源峡谷中所产成色为佳。近年将济南历城、长清所产的黑白花卵石,也归入泰山石一类。泰安的泰山石由于混杂了部分山石,而不仅仅是卵石,故而感觉更粗更峻,构图以绚丽多姿的花纹及山水树木为主;济南的卵石主要是水冲石,其质地相对细密,画面则以人物和动物居多。泰山石中的佳品,多出自水冲石。
24、莱州石
莱州石,产于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莱西市、烟台一带。该石为磷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质地细腻,呈半透明蜡状光泽;花纹石色五彩斑澜,有墨蓝、灰色,浅绿、墨绿、黄色、白色等,有的两色或三色相间;其石质白者晶莹,绿者透碧,佳者光润似玉,可用于篆刻印章和雕琢工艺品,也有人用它充当玉器。莱州石分布面积较广,储量丰富,其开采和利用,到宋代已达到相当规模。因其质地及各种成份含量不同,品类较多。
冻石类,硬度低于4度,质地滑腻,蜡状光泽,呈透明或半透明,隐晶质结构。产于玉石矿区周围的绿冻石,呈浅绿、墨绿,深绿等色,其质地纯净者几近透明,可混同玉石,坚硬度只略高于寿山石和青田石,较适宜镌刻。
滑石类,主要产于莱州市粉子山等地,有白、黑、红黄、粉红或其他杂色;质地致密滑嫩,硬度1~1.5度,因其性软,不宜精雕细镂,但雕成品上蜡后,油脂光亮。
《云林石谱》莱石:“莱州石色青黯,透明斑剥,石理纵横,润而无声,亦有赤白色。石未出土最软,土人取巧镌砻成器,甚轻妙。见风即劲。或为铛铫,久堪烹饪,有益于铜铁。”
还有产于莱州市西山张村旁的毛公石,原石为赭褐色拳形石蛋,呈积带状散于粘土中,小者盈寸,大者似拳,质地细润、结构紧密,软硬适度,宜于篆刻运刀,但产量极少;去除表皮后,其色彩典雅,有墨蓝、斑绿、斑黄、蓝灰、墨青等品种,尤其墨蓝者,鲜亮沉稳的墨色中尽透幽幽蓝韵;此石以质地纯净,颜色均匀为佳。
25、青州石
青州石,又称青州怪石,主要产于山东省潍坊市的青州市益都至临朐县之间的山峦坡土中。该石的石质为石灰岩,质地细腻;石形玲珑剔透、千奇百怪;呈紫、灰、棕、黑等颜色,纹理纵横交错;大多都是细碎块状,小者仅几厘米,偶有高达数米的独体大块。造型既有具象又有抽象,或以瘦、透、漏、皱见长,或以纹理奇特著称。近些年在青州市五里镇红岭一带也发现相似的青州石,蕴藏量较大,且更能体现瘦、透、漏、皱之特色。青州石的玩赏历史悠久,自古至今已有几千年。
青州石形成于古生代寒武纪,至今约5~6亿年。原石的主要成份是石灰石,并含有白云石晶体等多种矿物。裸露于地表后,经长期风化浸蚀,石中的白云石晶体被溶解形成孔洞。其窍眼多被泥土所充塞,需用清水先将泥土冲去,再以毛刷刷净即可。传世佳品中有"毓秀":孤峰凌云,洞横生,奇异多变;"云断孤峰":峰峦挺拔,石根处为灰褐色,恰如云雾缭绕;"秀峰纳云":空灵奇拙,幽洞平透,似元嶂纳云,烟岚笼罩;……等。
宋·杜绾《云林石谱》:“青州石产于土中,大者数尺,小亦尺余,或大如拳,细碎磊块,皆成物状。在中性颇软,见风即劲,凡采之易脆,不可胜举。其质玲珑,窍眼百倍于他石,眼中多为软土充塞,徐以竹枝洗涤净尽,宛转通透,无峰峦峭拔势。石色带紫,微燥,扣之有声,土人以石药粘缀,四面取巧,像云气枯木怪石欹侧之状。”
26、金钱石
金钱石,产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北部蒙山脚下的白马关、九女关一带。该石石质坚硬,通体布满古币状的彩纹,图案清晰,色彩线条明快,朴实凝重,典雅别致。此石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现的新石种,因石上呈似古币状纹理而得名。
金钱石亦分白金钱石和黄金钱石。白金钱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二氧化硅,含有少量的角闪石、长石、云母石等,硬度7~8度,石中有套环状的花纹,蓝、绿、白、黄诸色相间,自然明快,古朴典雅。黄金钱石俗称牛眼石,其石质为硫铁矿石和滑石的混合物,硬度6度,石中花纹由赭黄色的硫铁矿和淡绿色的滑石相杂形成,新奇和谐、形态独特。
金钱石矿点有的呈狭带状深埋于地下,有的裸露于地表,藏量较少。其中以色泽多样,花斑图层丰富、规则有序者为佳。
27、木纹石
木纹石,又名紫檀石、也称木鱼石,产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及泰安市东平县老湖镇望山。该石质地细腻,呈赤褐色,纹理清晰,表面光滑,硬度适中,适合雕刻。因具有天然木质状纹理而得名,又因其色、纹、声酷似和尚诵经敲打的木鱼,故谐音称木鱼石。木纹石多用于雕制茶具等工艺品,古朴典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木纹石在寒武系地层中产出,属于海相沉积,是花岗岩中的"云母二长岩"。形成于距今约5.5~5.8亿年前,张夏镇的储量约为2000万立方米,当地俗称"木纹玉石",地质学上称"红页岩"。木纹石以其粉晶、细晶质结构和酷似木材纹理的花纹有良好的观赏性。
28、北海石
北海石,旧称登州石,产于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的大小钦岛、砣矶岛。该石质地坚韧,敲击有声;形态嶙峋峥嵘,层峦叠嶂,具有皱、瘦、漏、透之特点;色调多为黑灰与黝青,嵌有蓝白或黄绿相间的条带状彩纹,萦绕似波,璀璨耀目;体量大小不一,形状玲珑剔透,千姿百态。北海石既是制作盆景的上乘石料,也是点缀庭院、把玩观赏的佳品。
北海石是一种自然海蚀石,岩石中有石英和绿泥石相间共生,内含云母40%、石英30%、绿泥石25%、及其他矿物质等。经长期的风化与海浪击打,去软留坚而形成。
长岛,历称庙岛群岛,又称长山列岛,全县由大小32座岛屿组成,古时为登州府(今蓬莱)所辖。北海石成名于宋朝,时称"登州石",现由于多用于制作盆景,故俗称"砣矶盆景石"。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5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十六

山东观赏石(三):
29、阳起石
阳起石,亦名光线石,产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原历城县)西北药山。药山又名卢山、齐山、云山、阳起山,高不过百米,因山下洞中所产阳起石可入药,故名。此石矿脉甚微,开采困难,宋朝时列为贡品,到了明代后期,阳起石基本挖没了,留存储量很少。
阳起石为矿物名,属硅酸盐类矿物角闪石族透闪石,常见于各种变质岩中。透闪石中的镁,部分被二价铁置换,含铁超过2%则成阳起石。呈长条形或扁长条形,大小不一,石体乳白色、青白色、青灰色、绿色,或黄棕色,或形成青白色与青灰色相间的纵花纹;单斜晶系,结晶呈柱状、针状、纤维状,通常为放射针块状、棒状、纤维状集合体、致密块状;透明至半透明,条痕白色,硬度5~6,比重3.0~3.3;具有玻璃或绢丝之光泽,质地疏松者易剥离;断面为纤维状,易纵向裂开,捻碎石呈丝状;基丝绵软光滑,富弹性,粘在皮肤上则发痒,且不易去掉。质地疏松的纤维状阳起石可作石棉之用,致密块状的阳起石结晶优美可做观赏石或中药材。
阳起石外观绿色,含铁愈多愈绿,具有纤维状的晶体,在野外很容易辨认。
30、燕子石
燕子石,又名蝙蝠石,学名三叶虫化石,主要产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和莱城区高庄、临沂市费县马庄镇等地。该石是一种海洋动物化石,生成于距今约五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莱芜山区是中国燕子石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石上三叶虫的形体清晰,状如春燕穿柳,浮雕般凝于岩板层面,具有色泽古雅,姿质温润,纹彩特异,富有天趣的特点。
燕子石质地细腻沉透,抚如凝脂;石片颜色多呈深绿、浅绿,间有紫褐;三叶虫化石颜色微黄,凸出石面,须翅翎羽皆生动逼真,一般2至4厘米大小,形如飞燕,状若翔蝠。三叶虫头盖呈梯形,尾部形似蝙蝠,边缘有刺多对,两侧的一对最长。大块的燕子石上可镶嵌多个虫体,有的较完整,有的破碎后被零星嵌入石面,有的杂乱交错,形成自然纹理,无需雕饰即可用于陈设观赏。用燕子石制砚,历史悠久,明清时已有之,成砚称"燕石砚"、"多福砚"或"鸿福砚",保潮耐涸,易于发墨,不伤笔毫。也可用燕子石制作的石板画、座屏、壁挂、镇尺、笔筒等工艺品。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邹平张尚书崇祯间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滨,水中得石,作多福砚。"
清·盛百二《淄砚录》:"此石莱芜往往有之,其背有如蝙蝠者,如蜂、蝶、蜻蜒者,文皆凸出,制砚名鸿福砚……。"
31、枣花石
枣花石,主要产于山东省临朐县石家河乡宝畔台村、枣行村和白沙乡石瓮沟村周围的山岭上。该石是一种灰质泥岩,底色为灰白色、黄褐色,石上布满白黄色星点纹理,恰似盛开的成串枣花,故名。枣花石质地坚硬细润,纹理清晰美观,挖掘出土后,经切割打磨,即露出枣花、树木、水草、湖泊等图案,少数也有古松、梅竹、山泉、溪流等花纹,呈象优美、古朴自然。可加工成各种大小石屏,最长者可达两米,画面以"枣花盛开"为主,间杂各种美好景致,镶上底座,陈设于几案或装点厅堂,潇洒雅观,颇具韵味。
枣花石的纹理是经地质作用和雨水长期侵蚀而形成的,其中土黄色的枣树树干由铁氧化后构成,石上黑色图案为铁和锰矿物所致,石英微粒则组形成各种花草。
32、细白石
细白石,产于山东省威海文登市海滨沙土中。该石为质、色俱佳的海卵石,由海潮千万年冲琢而形成。清·沈心《怪石录》:细白石产文登县海滨沙土中,形如芡实,白净可爱。
《云林石谱》登州石:“登州海岸沙土中,出石洁白,或莹彻者,质如芡实,粒粒圆熟。间有大者,或如樱桃,土人谓之弹子窝,久因风涛刷激而生。”注:登州,现山东省文登市。
33、上水石
上水石,又名吸水石,产于山东省临朐县龙岗镇、上林镇等地和青石山区河谷中,以及平邑县铜石镇、天宝山乡一带。该石呈灰白色、灰褐色;石上有很多天然的大小洞,有的互相连通,有的小如气孔,具较高吸水性能;石性较脆,可凿槽钻洞、雕刻,易造型,常用于制作假山或盆景。
上水石分沙积石和石灰石两种。沙积石暄而脆,但吸水性很强;石灰石也称泉华,硬度稍高,结构比沙积石细密。
平邑县铜石镇大圣堂和天宝山乡小圣堂附近的泉华,为脉状产出,矿石部分出露地表,部分深埋地层。
34、沂山石
沂山石,产于山东省临朐县沂山下的河涧中。该石质地坚硬,浑圆古朴,纹理清晰,构图简洁明快。在黑绿、灰黑、浅江等底色上,嵌以白色调为主的石纹,线条随意纵横,粗犷天然,颜色反差大,构成写意的动植物、山川古木、文字等图案,亮丽壮观,妙趣横生。
沂山旧称东泰山,沂山石是由花岗岩和古老的泰山岩群变质岩,在沂山的深山老林沟壑急流中,经千万年的洪水搬运、冲刷、磨励而形成的。
35、木鱼石
木鱼石,俗称凤凰蛋、石中黄子,产于山东省昌乐县毕都乡南部古火山地带。木鱼石是一种中空的石头,其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一般有空腔,腔内物有的呈卵核状,有的为粉末或液体,手摇或敲击能发出动听的声响。外壳质地坚硬、细腻,通常呈豆状,也有钟乳状、块状等;表面为土褐色、橙黄色、紫红色或黑色;半金属光泽,新鲜断面呈介壳状;摩氏硬度约5.5,比重3.6。
木鱼石的矿物成份为褐铁矿,Fe2O3的含量从20%到78%不等,其它杂质常为磷酸盐,还有少量的偏硅酸盐,以及锶、钼、锂、锌、硒等微量元素。木鱼石的石质非常细腻,据其巧夺天工的产出形状和内部形态,经切割、雕磨,可制成具有原始稚拙、野性,古朴大方的工艺品。尤其是那些惟妙惟肖、天然造型的木鱼石原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36、旋花石
旋花石,当地也称红花石,产于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老崖崮村和三羊山村、赤良峪村一带。该石质地致密细腻,石面为灰红色调,间有深红色、灰黄色等纹理,其花纹盘旋缭绕,有似浪花、同心圈、木纹等,变化极为丰富,流畅地构成各种图案,古朴清新。旋花石色泽红黄相映,纹理清晰,作为观赏石,韵味雅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也可用于制作砚台、笔筒、花瓶、镇尺、印章等,光滑艳丽,精致耐观。
旋花石是红丝石产地附近的表面石,红丝石则多藏于深层。当地为青石山区,断层、溶洞较多,石层深厚,中间夹着黄土。旋花石位于地表浅层,矿层较厚。其石筋、断纹较少,纹理结构独特,具有良好的加工性。
37、济南青石
济南青石,产于山东省济南市南郊山区。该石质地属石灰岩,石体色调自然古朴,呈青黑色或黑色等;石上纹理丰富、外形多皱,有斧劈皱、披麻皱、折带皱等;有的形态奇特,玲珑剔透,或象形状物,生动逼真,具有瘦、皱、透、漏之特征。产于历城区仲宫镇一带的青石,石体少洞、多坚纹,形状古朴顽夯,又称"仲宫石"。济南青石可作供石欣赏,也是堆叠假山、制作山水盆景的上乘石料。
38、临朐青石
临朐青石,产于山东省临朐县西南部的石家河、冶源、寺头、五井等青石山区。该石石质细腻,表面光滑,扣之声音清脆,多呈青灰、青黑等颜色,造型多似山峦、动物等形状,有的亦显玲珑,奇特者较具观赏效果。
临朐青石属石灰岩,大者为矿体。小者独立成块,其外表往往有泥土包裹,采回后应将泥土刷净,可保留其表面钙化层,显得古朴自然。
39、龟石
龟石,主要产于山东省临朐县石家河、辛寨、嵩山等地。该石为含生物碎屑的泥质石灰岩,以扁平椭圆形为主,外貌似龟形,故名。龟石单独成块,大者似碗盏,小者如鹅卵,表面有风化层,磕之层层脱落;多呈土黄色,亦有黄青、黄褐、褐红、茄紫等多种色泽;腹背磨平后,显圈状环绕丝纹,有的石心明显,构成多色相间的层层晕纹或似风景图案。石色一般外深内浅,间或有纯茄紫色石心者,质细而嫩,为上品,但不易得。龟石原石形状奇特者,亦极具观赏价值。
龟石硬度稍高于端石,历史上多用于制砚,加工时,根据其自然形状从腹背凿出平面经雕磨即可,成砚称"龟石砚"或"龟砚",砚面质细而润,不吸水,不渗水,蓄墨不涸,纹理细而不滑,发墨而不滞笔,故为砚材之上品。
龟石是由中寒武世薄层状或透镜体状等泥质石灰岩或石灰岩,经风化再沉积而形成,蕴藏于冶源断裂北侧的残积坡积层中,且分布有限,石周有泥土包裹,在水流冲刷下,偶尔裸露于山峡之地表,一般要在雨季才能找到。
清《临朐县志》:"龟石产辛寨龙岩寺石涧中,天然龟形,磕之底盖自分,质细而润,蓄墨数日不枯。"
40、土玛瑙
土玛瑙,产于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沂水县、费县、临沂、日照市莒县等地。该石质地不佳,半透明,多呈灰、白、红三色,石上有苔纹和胡桃纹理,花纹如玛瑙红,多而细润者佳。
《聊斋杂记·石谱》沂州土玛瑙:“红多,细润,不搭粗石者,佳;胡桃花者佳;大云头及缠丝者,次之;红、白粗花,又次之。可锯板,嵌桌面、床屏。”
41、弹子涡石
弹子涡石,产于山东省蓬莱市丹崖山旁。该石为海浪长期磨荡而形成,状如珠玑、弹丸,圆洁光莹,俗称弹子涡。
宋·苏轼在山东时曾于丹崖山旁取弹子涡石数百枚,用以养菖蒲,并作《文登弹子涡石》诗。序云:「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水所战,时有碎裂,淘洒岁久,皆圆熟可爱,土人谓此弹子涡也。取数百以养菖蒲,且作诗遗垂慈堂老人。」,诗曰:「蓬莱海上峰,玉立色不改,孤根捍滔天,云骨有破碎。阳候杀廉角,阴火发光采,累累弹丸问,琐细成珠腓。阎浮一沤尔,真妄果安在,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垂慈老人眼,俯仰了大块,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明年菖蒲根,联络不可解,傥有蟠桃生,旦暮犹可待。」
42、松石
松石,又称松化石,产于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大竹岛。该石质地坚硬、细腻,呈灰白、浅黄、深黄褐、棕红、深灰白等色。
明·阎士选《松石记》中记述古青州一带及大竹岛中有松化石:“此石温润而栗,文理森如,根节盘结,千条万缕,如老人苍颜鹤发,蹲居不前状。”
43、鱼石
鱼石,又名石鱼、鱼化石,产于山东省莱阳市。该鱼化石是由于火山爆发的火山灰压入湖底鱼体而形成,经过沧海桑田的变迁,鱼石又露出地面。鱼石多依存在夹层状岩石中,有的需将石层揭开,方能显示。鱼体一般较小,大者罕见。石面大小不一,石上有鱼化石少则一条,多则十几条或二三十条。古人很早就有以鱼石作摆饰,莱阳当地人有将鱼石制成屏风。作为奇石观赏的,可依其石形做框悬于壁上,或做架供于书案。
清·沈心《怪石录》:“鱼石产莱阳县火山,色如败酱,有游鱼文,鳞鬣宛然。”
44、文石
文石,产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县(荣成市)文石滩。该石为海卵石,经海潮千万年的雕琢而形成,色调极其丰富,丹赤似霞,苍洁如雪,黄尤蒸粟,艾色、碧云,斑斑入画。其造型奇特、花纹别致、颜色艳美,颇具观赏价值。
荣成文石滩海峰波涌,遍地多有各种造型的海卵石,相传宋代苏东坡曾亲临文石滩一带采过文石。近年来,有的把历史上限于盆中清供的文石和大大小小品质较佳的各种海卵石,统称为"威海石"。
45、泰黄石
泰黄石,产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采石镇一带。该石质地坚硬,光滑温润,石色青黄或者黄黑相间,以黄底为主,间夹黑色、咖啡色等石纹,构成的画面立体感很强,似人状物、飞禽走兽,皆栩栩如生,较具观赏价值。泰黄石因产地位于泰山北麓、黄河以南的山区而得名。
泰黄石属沉积岩的一种,蕴存于大山深处的夹层里,由青石的碎片和泥沙经过漫长年代的冲刷和沉积而形成,色彩古朴典雅,很有特色。
46、乌刚石
乌刚石,产于山东省莒南县。该石属于针状矿石,色黑,半金属光泽,在光照下显得耀眼。可用于制作手链、耳坠等饰品。
47、蒙阴绿石
蒙阴绿石,产于山东省蒙阴县西部山区。该石多呈块状,也有片状;石中有似海浪状黑纹,构成的图案具一定观赏性。
48、济南绿石
济南绿石,产于山东省济南市近郊区。该石以绿色为基底,石上多嵌有红色斑点。
49、连理石
连理石,产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脚下。该石有连理样花纹,石形高而状似柏树,色泽鲜明,纹理清晰,上部及下部相连,中间有较宽空隙。《素园石谱》中曾有记载,现不可觅。
50、泰山玉石
泰山玉石,产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山麓。该石为蛇纹石质玉,致密块状,质地细腻温润;颜色以绿色为主,有碧绿、暗绿、墨黑等色,石中含有黑黄色的斑点;半透明至微透明,油脂、腊状光泽,硬度为5.8度左右。其品种有:泰山碧玉、泰山墨玉、泰山翠斑玉。泰山玉石开发较早,先秦时代已有名闻,是雕刻工艺品的佳材。
泰山玉石是一种蛇纹岩,属变质超基性岩浆矿床。主要分布在道朗镇房庄村、石辣村一带,为泰山玉与蛇纹岩、温石棉共生矿床,蛇纹石质源量约1200万吨。
泰山墨玉:质地细腻,色黑而晶莹,在阳光下显墨绿色,切割成片状后,多显出各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图案,很有欣赏价值。泰山碧玉:质地晶莹,绿如夏荷,具暗绿、深绿、墨绿等色,尤以鲜绿为佳。泰山翠斑玉:又名白云玉,色洁如雪,间有浅绿纹路。
51、兖州石
兖州石,产于山东省济宁市的兖州市。该石质地坚致,扣之有声,灰褐色,巉岩浑雅。
《云林石谱》兖州石:“兖州出石如褐色,谓之栗玉。有巉岩峰峦势,无穿眼。其质甚坚润,扣之有声。堪为器,颇费镌砻,土人贵重之。与北虏所产栗玉颇相类,但见峰峦一律耳。”
52、峄山石
峄山石,产于山东省济宁市的邹城市(原名邹县)峄山。《云林石谱》峄山石:“峄山在袭庆府邹县,山土中产美石,间有岩穿眼,不甚宛转深邃,亦有峰峦高下,无崷崪势。其质坚矿,不容斧凿,色若挼兰,或如木叶,翠润可喜。”
峄山位于邹城市城东南约十公里处,山上多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
53、袭庆石
袭庆石,又称泰山石,产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云林石谱》袭庆石:“袭庆府泰山石产土中,大小逾三四尺,间有磊磈碎小者。色灰石或微青,亦有嵌空险怪势。其质甚软,可施镌砻,土人不甚珍爱。”注:北宋时兖州称袭庆府,领乾封(泰安)、仙原(曲阜)等七县。
54、密石
密石,产于山东省潍坊市的安丘市。《云林石谱》密石:“密州安丘县,玛瑙石产土中或水际。一种色嫩青,一种莹白。纹如刷丝,盘绕石面,或成诸物像。外多粗石结络,击而取之,方见其质。土人磨治为砑头之类以求售,价颇廉,亦不甚珍,至有村人以此石垒为墙垣,有大如斗许者。顷因宫中搜求,其价遂数十倍。”注:密州(今山东潍坊市诸城),安丘县曾归密州所辖。
55、登州石
登州石,产于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沙门、鼍矶等地。《云林石谱》登州石:“登州下临大海,有沙门、鼍矶岛,土中多产黑白石,磨砻为棋子。又有牵牛、大竹、小竹凡五岛,惟沙门甚近,石有挺然而出者,颇焦枯。他处者紫翠岩巉出波涛中,多秀美,五彩斑斓,或如金纹者。熙宁间,士大夫就诸岛上取石十二枚,皆粲然奇怪,载归南海,为东坡称赏。”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5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十七

河南观赏石:
1、河洛石
河洛石,又称洛水石,洛阳黄河石,产于河南省洛阳市一带的黄河、洛河、伊河中。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流经熊耳山,进入洛阳,汇集涧河、漯河、伊河等,东入巩县注入黄河;伊河发源于熊耳山,流经河南的栾川诸县,经伊阙龙门进入洛阳,再东北流至偃师入洛河。洛阳市山脉纵横,河流交错,伊河洛河两条古河道处于市郊,奇石资源非常丰富。
河洛石属河卵石,由多条河流汇集,经过长期水流的搬运、冲刷、打磨、浸染而成。洛河伊河中的石头主要来自熊耳山脉,在河床中经过漫长磨励,形状圆浑,姿态万千,石表温润,纹理变化无穷,色泽典雅,多为褐、棕褐、深黄、浅黑等色,亦有白色者,体量小者如拳,大者不过尺余。洛阳段黄河汇纳了洛河、伊河、汝河等支流,其石质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石质坚硬细腻,古朴典雅,色彩斑斓,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有机幻变,石上纹理绮美,构图奔放、粗犷,妙趣横生。小者可置于几案,大者可立于厅堂。
河洛石温润典雅,图纹造型繁多,色泽艳丽斑斓,古时已有观赏和利用。《云林石谱》洛河石:“西京洛河水中出碎石,颇多青白,间有五色斑斓,其最白者,入铅和诸药,可烧变假玉或琉璃用之。”
2、洛阳牡丹石
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产于河南省洛阳偃师县寇店乡万安山中。该石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掘出的新石种,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故名。
洛阳牡丹石为辉绿玢岩和白色斜长石混合体,质地细腻,硬度6~7度,整块石头呈墨绿色,石中分布着状若牡丹花的斜长石斑晶,其斑晶多为白色,少许粉绿,花形逼真,花瓣宽厚,花姿百态,布局自然,图案清晰,淡雅高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洛阳牡丹石蕴藏量较少,是稀有石料,一般经打磨后作观赏石欣赏,也可精雕细琢制成形态各异的工艺品。
洛阳牡丹石形成于距今数亿年前,白色花纹是斜长石晶体,墨绿色基质是细粒的隐晶质角闪石和黑云母等富含铁、镁质为主的矿物。当地下岩浆上升到地表附近温度下降时,早期结晶的斜长石颗粒较小位于中心,形似花蕊;相继结晶出的斜长石颗粒长,既大又多,聚集其外围,恰如花瓣。同时被大量结晶相对较快,皆以细粒或隐晶质形态出现的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隔开,斜长石则以斑状分布在以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为主的基质之中。
3、梅花石
梅花石,又名梅花玉、汝州石,也称汝州玉,产于河南省汝阳县上店乡关帝沟。该石磨光后,纹理美观,有的呈现出梅花状花枝花瓣图案,故名。汝阳梅花石的开采利用始于商周,鼎盛时期为东汉初期。
梅花石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多呈黑色、墨绿色,少数紫红色;石中常呈现出白、红、青、绿、黄、紫等斑纹,形如梅枝、梅花,花朵似含苞,似怒放,簇拥成团,图案异常艳丽。尤以底色为黑,石上梅枝虬曲,各色花朵同时出现者为佳。梅花石具斑状结构、杏仁状及块状构造,显油脂光泽、玻璃光泽,微透明,硬度6~7,密度2.74克/厘米3,可雕性良好。
梅花石是一种杏仁状安山岩,由火山喷流的岩浆冷凝而成,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众多气孔和裂隙,后被多种矿物所充填。其中红色杏仁体为正长石或含铁的玛瑙,绿色杏仁体为绿帘石或绿泥石,白色杏仁体为石英或方解石。奇形怪状的杏仁体经加工磨光后,极像梅花的花朵,气孔间的裂隙被矿物充填后,则形似梅花的枝干,极具观赏价值。
4、黄河日月石
黄河日月石,也称日月星辰石、洛阳太阳石,产于河南省洛阳一带的黄河河床。该石属砾石家族,石上色纹似日月星辰,故名。色艳者似日,色淡者如月,图纹富有变化,对比强烈。色彩有红、桔黄、白、黑等,构成圆、半圆、月牙圆等图案。有的淡黄套淡红,或圆周镶一圈墨褐色边,或套色、间色,恰如日食月食及环食;有的在圆纹周围点缀多个大小不一的点状色斑,恰似群星灿烂;还有的在日月周围形成一条或多条云纹,如东海朝晖,长河落日,彩云追月;也有的一块石上出现多个同类圆,又似九大行星。
日月石主要观赏其图纹,岩质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以石英岩和沙粒岩为主,硬度一般在5度左右。原岩大部分来自黄河沿岸的山体中,由暴雨洪水冲入黄河,并撞击破碎成大小石块,经河水冲刷磨砺后光滑细腻,其沙粒岩因河磨损程度不同有的则非常粗糙。由于卵石长圆不等,形成的图案多偏向一边,要采到一块较佳的石品,亦需发现机遇。日月石品种独特,色调丰富,图案逼真,但产地狭、蕴藏量较少。
5、恐龙蛋化石
恐龙蛋化石,产于河南省南阳地区的西峡盆地。西峡盆地恐龙蛋化石群分布面积约80平方公里,恐龙蛋化石埋藏地点己确认的有7个,数量达数万枚,其类型多样、分布密集、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其中以西峡县丹水镇上田村西坡最为集中,另在该县阳城乡赵营村西南白垩纪地层中,除有大量恐龙蛋化石外,还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
西峡恐龙蛋化石群形成于距今约9000万年以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早期,目前已发现有6科9属13种,其小者如鸡蛋,直径4至6厘米,大者直径40至50厘米,以扁圆状居多,另有形如橄榄者,直径达50厘米以上。其中西峡长园柱蛋为世界上独有类型,戈壁棱柱蛋为世界罕见。
该盆地恐龙蛋化石群分布面积大,在西峡县的丹水镇、阳城乡、内乡县赤眉乡等范围内均有蕴藏。埋藏较为集中,地下剖面有3个化石层,蛋化石呈窝状分布,排列有序,每窝十几到三十几枚不等。化石基本上完整如初,除少量蛋壳受岩层挤压表面略有凹陷外,大部分保存着较好的原始状态。蛋化石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现形式,亦保存的相当系统且完整,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
6、嵩山画石
嵩山画石,产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此石色泽艳丽,石上常呈现设色山水画面,峰峦叠嶂,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纹理线条、皴法,非常流畅,显色巧妙,过渡自然,浑然天成。石面色纹的明暗变化,虚实合理,形成似崇山峻岭的图案,具有深远感和雄浑感。
7、南阳石
南阳石,又称硫黄石,产于河南省南阳一带。该石质坚且极为细润,多呈淡绿色调。有纯绿色花、淡绿花、油色云头花等品种,以纯绿花者为佳,其他渐次之。南阳石也是明清时期制作琴桌等家具的主要石料。
《聊斋杂记·石谱》南阳石:"独绿花者,佳;淡绿花者,油色云头花者,次之。"
8、灵铟石
灵铟石,产于河南省洛阳青要山中。该石呈铁褐色,形态透、漏、瘦诸神具备,以石扣之有金属之声,产出不多。
9、天黄石
天黄石,产于河南省河洛山区。该石质地细腻,色泽艳丽,颇似黄色的玉石。清除石上的泥土后,油润黄嫩,绵柔温和。
10、白玛瑙
白玛瑙,产于河南省洛阳市伊河流域。白玛瑙质地坚硬,玉润晶莹,半透明;颜色有白色、乳白色、灰白色或无色等;石中纹理如山似峰、如人似兽,耐人寻味。
11、雪花石
雪花石,产于河南省洛阳市洛河,伊河。该石多以青色为底,点缀着白色花纹,色差大,对比强烈,石上纹理形如雪花,故名。
12、虢石
虢石,又名紫陶石,产于河南省卢氏县北部及灵宝县南部。该石质地细腻,柔滑如肤,润泽似玉,色彩斑斓,呈紫褐色、朱红色或浅白色,上有白色或浅黄色图案,反差大,构图简捷,清晰生动,有的含古生代的藻类化石,形成花草纹,极富情趣。上品有玫瑰紫、妃红、翠绿、鹅黄、三彩等,色彩自然。虢石可用于制作砚台及石雕工艺品。
虢石石质细腻柔软,雕琢容易,加工成的石砚细润如玉,手感极佳。早在宋代,虢州石砚就已声名鹊起。由于石中含有不同的金属元素,成砚后呈现出各种色彩。其含铁元素多的为紫红色,含铜、铅元素多的呈灰绿色。虢州石砚中,以虢石鱼子砚最为珍贵,此石属火山水成岩,石质光滑细润,或黄或青的石中布满黑色鱼卵圆斑,颇具观赏价值。
虢石因产于虢州而得名。历史上的虢州包括如今的灵宝、卢氏全境,虢国都城即现今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区。虢石产于虢州高山古云之中,石质软而无声,柔滑如肤,润泽如玉,石色斑斓,自唐始以屏名世。
宋·杜绾《云林石谱》虢石:“虢州朱阳县,石产土中,或在高山。其质甚软,无声。一种色深紫,中有白石如圆月,或如龟蟾吐云气之状,两两相对。土人就石段揭取,用药点化,镌治而成。间有天生如圆月形者极少。昔欧阳永叔赋《月石屏诗》,特为奇异。又有一种色黄白,中有石纹如山峰,罗列远近,涧壑相通,亦是成片修治镌削,度其巧辄乃成物像,以手拢之,石面高低,多作研屏置几案间,全如图画。询之土人,石因积水浸渍,遂多斑斓。”注:虢州朱阳县,现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市朱阳镇。
宋·米芾《砚史》:“虢州石,理细如泥,色紫,可爱。发墨,不渗。久之石渐损回,硬墨磨之,则有泥香。”
清光绪二年《灵宝县志》载:“朱阳镇出虢石,自生花草,可为屏风、为砚。”
13、汝州石
汝州石,产于河南省临汝县、宝丰县。汝州石即玛瑙石,呈红、黄、蓝、白、绿等色彩。临汝、宝丰旧属汝州,在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附近有蕴藏量丰富的玛瑙矿,至今遗留有古代开矿的巷道,玛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宋代汝窑供御的瓷器曾以玛瑙作釉的原料,对汝瓷的特殊色泽有一定作用。
《云林石谱》汝州石:“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彻,小有纹理如刷丝,其质颇大,堪治为盘盒酒器等,十余年来方用之。”
14、上水石
上水石,俗名灵山石,产于河南省宜阳县西5公里的灵山一带。该石纹脉奇异,棕红色的质地间带有许多洞孔,能吸水。多用于制作盆景,将它放置在盛水的盆中,水自然地被石块中的洞孔吸上石表,湿润整个盆景。
15、木变石
木变石,又称虎睛石、虎睛玉,产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峡县、商洛市商南县等地。该石属硅化石棉,质地坚硬细腻,韧性较好,硬度约6.5度;呈片层状,具丝绢光泽,一般为半透明,外观极似木质,并能产生猫眼效应;色泽淡雅,主要有黄、蓝等色。因颜色和纹理与树木十分相似而得名。
木变石是一种保留石棉纤维状构造的石英集合体,颜色有白、褐、黄、黄褐、蓝、蓝灰、绿、红、紫等,多是由石棉中析出的铁质沉淀在纤维状石英颗粒孔隙中间形成的,微细的纤维状十分明显。木变石属宝石原料,可用于制作项链或雕刻饰品。以质地细腻,无空洞、无杂质,重量大者为佳。
16、浮光石
浮光石,产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浮光山。《云林石谱》浮光石:“光州浮光山石产土中,亦洁白,质微粗燥。望之透明,扣之无声,仿佛如阶州者。土人琢为方斛器物及印材,粗佳。”注: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17、花蕊石
花蕊石,别称花乳石、白云石,产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市一带。该石为变质岩类含蛇纹石大理岩的石块,主含碳酸钙及含水硅酸镁。呈不规则的块状,有棱角而不锋利,表面白色或淡灰白色,夹杂有淡黄色或黄绿色的点状或条纹彩晕,阳光下有闪烁的星状光泽。体重质坚,断面不整齐,以有黄绿色斑纹者为佳。可用于琢制器物,亦可入药。
《本草图经》:“花乳石,出陕州阌乡县。体至坚重,色如硫黄,形块有极大者。人用琢器。”注:阌乡县史称湖县,1954年划归灵宝县.1993年5月灵宝县更名为灵宝市。
18、密石
密石,又称密玉,主要产于河南省郑州市的新密市(原密县)牛店镇助泉寺村等地。该石属石英岩,硬度为7度左右;色泽鲜艳均匀,极少杂质,呈浅绿、翠绿、豆绿、肉红、黑、白等色;以红、绿色为佳,尤其是绿色翠透者最为珍贵,具有翡翠特色;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光洁,适于雕刻工艺品和首饰,在古时即被开发利用。密石因产密县而故名,在国际上亦称"河南翠"。
密石为石英集合体,致密块状。含石英97%-99%,另含少量绢云母、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磷灰石、燧石、其他金属矿物、泥质物等。矿区位于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地处中原腹地,丘岭连绵,密石资源蕴藏量丰富。
19、灵青石
灵青石,主产于河南省洛阳市洛河沿岸。该石外形千壑百孔,巧而不拙,石上洞岩悬壑、曲径通幽,以似景观状者为多,颇具观赏性。
20、黄磬石
黄磬石,产于河南省洛阳市。该石形状似太湖石,呈米黄、谷黄、淡黄等色,有些夹杂有深黄色的条纹。叩之有声,音律圆润而悠长。
21、伊水石
伊水石,又称鸡血石,产于河南省河洛山区伊水沿岸。该石晶莹温润,红如艳霞,光彩鲜丽。
22、林虑石
林虑石,产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林州市。该石质地坚硬,多峰峦迤丽,嵌空险怪,产出较少。
《云林石谱》林虑石:“相州林虑石,产交口土中,其质坚润,扣之有声。石多倒生向下,垂如钟乳,融然天成。錾去粗石,留石坐,峰峦秀拨,如载山一座,亦有成物状者。石色甚碧,曾贡入内府,有蓝关苍虬洞天等名,凡十余品,各高数寸,甚奇异。又有一种,色稍斑而微黑,稍有土渍,易于洗涤,有大山势,四面徘徊,惟背稍著土,千岩万壑,峰峦迤丽,颇多嵌空,洞宛转相通,不假人为。至有中虚可施香烬,静而视之,若烟云出没岩岫间,此石因崇宁间方士相视地脉偶得之,大不逾三五尺,至于拳大,奇巧百怪。”注:宋相州林虑(今安阳林州市),东汉时为林虑县,南宋升为林州,明代改为林县,1994年元月撤县设林州市。
23、相州石
相州石,又名梨园石,产于河南省安阳市漳河沿岸。《云林石谱》梨园石:“相州之北数十里,地名梨园。漳河水中出石数种,或如浓墨圆点成纹,或深黄匾头,颇坚润。土人谓之姜豉石。堪琢为器物,亦磨作镇纸,其价甚廉。”注:相州,今河南安阳。
24、白马寺石
白马寺石,产于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之野。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临洛水,东望伊洛平原。《云林石谱》白马寺石:“河南府白马寺之野中,每大雨过,土中多获细石,颇碎。一种色深钳绿,类西蕃马价珠。一种色稍次。一种色淡绿。纹理多斑剥,鲜有莹净者。间有刻成物像,其大不过如梅李。色深绿者价甚穹。此石产外国,盖西洛故都之地乃有之。……”注: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
25、方城石
方城石,又称黄石、唐石,产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以北9公里处的黄石山(又名小顶山、方城山)。该石质地坚润,纹理细密;石中图纹千姿百态,有何纹、玉带纹、眉纹等;呈绿、墨、灰、紫、青等色,时纯时杂多彩,其中几种组成复合色时,则形成独特灿烂的彩色画卷;其种类有青石、紫石、青紫石、墨石、凤眼石、红云石等,以紫石、墨石为佳,而稀有之凤眼石则更珍贵。方城石适宜制作砚台,曾为米芾所大加称道推崇,被称誉为砚中精品,其制砚历史悠久,始自汉,兴于唐,盛于宋、元、明之后。
方城石制成的砚台称"方城石砚"、"黄石砚",其质如玉、声如罄、色多彩,古朴典雅。具有呵气凝露,贮水不涸,磨墨无声,发墨如脂,不损毫锋的特点。
方城石岩质属微变质粉砂质绿泥绢云板岩。矿物成分有绢云母、绿泥砂、石英、白云母、赤铁矿、磁铁矿等。岩石致密,细腻,矿物颗粒均匀,直径在0.01-0.03毫米之间。尤其在紫红色泥质板岩中,有青灰色含小石英晶体或板岩砾石,形态呈圆形、椭圆形和红、灰相间的圆环形状时,则成为砚品中的凤眼石以及石眼,而“凤眼”有数个并序分布者,可视为珍品。
宋·杜绾《云林石谱》方城石:“唐州方城县石出土中。润而微软,一澹绿,一深紫,一灰白色。石质不甚细腻,扣之无声。堪治为方斛器皿,紫者亦堪作研,颇精致发墨。”宋·米芾《砚史》:“唐州方城县葛仙翁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澄泥,不滑。……亦有淡清白色,如月如星而无晕。此石近出始见十余枚矣。”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观赏石简介·之十八

湖北观赏石:
1、襄阳石
襄阳石,产于湖北省西北部襄樊市。襄阳石的种类较多,其代表石种有造型石和浮雕石。
襄阳造型石,主要产于凤凰山上,在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乐山等襄樊境内的许多山上都有分布。呈青黑、灰褐等色,击之有声;其形状千姿百态,有山势险怪的山形石,也有似人物、动物的象形石,极富灵气和神韵。《云林石谱》襄阳石:“襄阳府去城十数里,有山名凤凰,地中出石,积长尺余,或如拳者,巉岩险怪,往往如大山势。色稍青黑,间有如灰褐者,扣之有声,土人不甚重。政和间,惟镇江苏仲恭留台家有数块,置几案间。”
襄阳浮雕石,产于襄樊境内的南漳山区,蕴藏在离地表一米以下的山泥里。浮雕石出土后,因石缝中所嵌的泥土十分坚硬,要将其彻底清洗干净,颇费时间,粗看并不怎么样,仔细欣赏却是大雅之石。浮雕石质地很好,击之仿佛玉振金声;其形态有苍茫之美,石上的天然浮雕具灵动之气,气象万千。
2、汉江石
汉江石,产于湖北省汉江河床、沿岸及支流。汉水发源于陕西北源,全长1577公里,流河穿越湖北十堰,从丹汉口东下,流经老河口、谷城、襄樊进入汉江平原。汉江石是河卵石,石质成分主要由砂岩、泥岩、灰岩等组成。其形成年代久远,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动、风化侵蚀、水流冲刷等作用,石上天然纹理有似飞禽走兽及各种景物,画面逼真,极具美感。汉江石经过长期的水洗沙磨,石质细腻、湿润,硬度在6~7度左右,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
汉江湖北武当山段,产出一种如丹漆似彩霞的不规则卵石。此石石质坚硬,色彩艳丽,有强烈的玻璃光泽,宛如新疆红玉玺。石上偶生一二道白纹,构成如汉字或象形等图案。
汉江湖北谷城段的奇石资源极为丰富,在谷城境内有六十多公里长的卵石带。由于汉江两岸岩石结构复杂,奇石品种较多,有玉质性的汉江玛瑙、汉江鸡血红,也有动植物化石等。并以图纹石为主,少量造型石。石上纹理自然、呈现出似自然景观、珍禽异兽、花草、动物等绚丽多彩的图案。
汉江湖北襄樊段是较为理想的奇石寻觅地,襄樊段的汉江石品类较为丰富,已发现的有鸡血石、玉带石、玛瑙石、金纹石、玉髓、红碧玉、化石、蜡石、硅石、石英石等。这些石头经上游冲滚磨炼、沙磨击浪后,其质地、形状、石色、纹理等极富自然韵味,通灵传神,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3、汉江水墨石
汉江水墨石,产于大荆山襄阳一带江流间的卵石滩。该石的源于鄂西北山地,在自然的漫长作用下,岩石从小溪到大河,不断滚磨,形成光滑的卵石。
汉江水墨石的地质构成简单明晰,石英质与石灰质互相渗透,白的泛青,黑的似墨,奇妙地变幻出了浑然天成的图案。其石纹线条优美、富于变化,石色自然朴实。构成画面有似神迹仙踪或古风野俗,有的似山峰层叠或水波荡漾。
4、黄石孔雀石
黄石孔雀石,产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境内的铜录山。孔雀石古称石绿,又叫铜绿,有放射状和皮壳状两种,放射状可作为天然颜料,且颜色鲜亮久不褪色,皮壳状可作观赏石或琢制工艺品。
铜录山出产的孔雀石,大多为豆状、皮壳状,呈深绿色或墨绿色,坚韧厚重,经抛光后有水波花纹,绿莹莹的仿佛半透明,有的还呈猫眼现象。浑然天成无破损的铜绿山矿孔雀石,厚重润泽,光洁如绿玉,石上有一圈圈绿色的花纹,清俊、雅洁。用孔雀石雕琢成的工艺品,可与翡翠、玛瑙制品媲美。
铜录山有古矿冶遗址,早在明代,就有人在这里进行铜矿开采和冶炼。
《大冶县志》记载:铜录山在县西叫堡,距城五里,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后,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于石之上,故得名。
《湖北省志》:孔雀石,绿色,玻璃光泽至金刚光泽,硬度3.5-4,比重3.9一4,性脆。产在含铜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是原生含铜矿物氧化后所形成的表生矿物。化学成分为Cu2[CO3](OH)2,单斜晶系,单晶体呈针状,通常成放射状或钟乳状集合体。由于色泽鲜艳,可作找寻原生铜矿床的标志。化验结果表明,铜绿山矿矿床是属于多元素的伴生、共生型,伴生的主要元素有铁、铜、金、银、钴、钼、硫等,以铁为主,其中含铜1.61%,铁40.23%,金1.15克/吨,银11.73克/吨,钴0.0154%,钼0.12%,硫25.4%。
5、玛瑙石
玛瑙石,也称三峡雨花石,主要产于湖北省宜昌地区流经宜昌、当阳、枝江的玛瑙河流域。该石近似雨花石,呈红、黄、白、绿、紫、黑等色,五彩斑斓,散落于玛瑙河滩。在当地有诸多称谓,枝江人称玛瑙,夷陵区人称玛光,猇亭区人称玉石,也有称五彩石、花石头等。宜昌玛瑙石的储量较多,在夷陵区的土门、丰宝山,猇亭区的云池、高家、桃子冲、石板冲、马宗岭、虎牙,西陵区窑湾、伍家区伍家乡等地均有发现,分布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宜昌枝江一带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人收藏雨花石,但产地大都被林地覆盖,雨花石多从山体自然崩塌等裸露处拾取。
玛瑙石多是半透明的玛瑙,石质坚硬,多为扁圆形。其色彩、种类、石质等方面与南京雨花石大致相似,但宜昌的玛瑙石内含矿物杂质较多,构成的图纹更为丰富;且个体大,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玛瑙石较为常见,少数可达20公分以上;还有为数不少的绿色玛瑙石。
宜昌玛瑙石所含矿物质成份达10种以上,因矿物成份的浓淡多寡不同,而产生缤纷的色彩变化。呈混合色或单色,而混合色一般都是各种色彩相互穿插,石上构成的花卉、风景等图案,内涵极其丰富。有似千姿百态的梅花,显白底红梅、黑底白梅、黄底黑枝红梅、棕枝红梅、绿枝红梅和黄梅;有的构图精绝,恰似秋景,朱红与金黄混然一体,或黄色底面上缀满红果,或红黄色彩在山头峡谷间点缀,或红色枝叶与金黄色石面相映,呈现出层林尽染的诗情画意;有的似花草枝影,呈现出橙红、绿蓝等草花图案,还间有一轮明月;有的形色似青花瓷,彩色草花纹布满瓷体;有的呈黄、白、红、紫等艳丽色彩,显现出似迎春花、映山红、玫瑰、桃花、荷花、桂花的图案。有神似,有形似,有形神兼备,图案奇特,意境深远。
玛瑙河发源于当阳玉泉山,在枝江姚家港注入长江,全长28公里,因这一带未有大山脉大水源,可能古源头在神农架境内,神农架有玛瑙矿,经古河将玛瑙冲积于下游两岸,后沧桑变迁,上游古河床隐迹。
宋·杜绾《云林石谱》玛瑙石:“峡州宜都县产玛瑙石,外多沙泥积渍,凡击去粗表,纹理旋绕如刷丝,间有人物鸟兽云气之状。土人往往求售,博易于市。……”注:峡州宜都县,今湖北省枝城市。峡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北省宜昌、远安、宜都等地。
《归州志》载:“苍茫溪,一名玛瑙河,盛产玛瑙,大者如瓜,小者如豆,藏在遍河床卵石之内……色红、茶黄、淡青……尤以透明纹理、中有鱼虾、月亮、屋宇图案者为贵。”
6、清江云锦石
清江云锦石,又称古陶石,产于湖北省恩施市大龙潭清江河漫层。该石石体由内外两种不同性质的石头所组成,花纹突出石面,有的突出面高达1cm~2cm,呈浮雕状,以优美流畅、婉转曲折的线条构成各种图案,似行云流水、狂涛巨浪、人物肖像、飞禽走兽、亭台楼阁等。有的内胎已融蚀殆尽而成为镂空石,有的花纹层被冲磨而成全裸的石骨。石胎母岩主要是硅质或硅炭质灰岩,石质坚硬致密,呈灰褐色或浅黑色。是1996年发现的新石种,色如古陶、青铜器,造型天然别致,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清江云锦石质地细腻温润,色泽和谐凝重。以黄色、青色为主色调,并有灰白、浅棕、淡蓝、铁红、微黑等色,显得古朴、沉稳。有不少青花云锦石的花纹层砺腻相兼,质感清润,在强光下能反射出瓷釉光泽。其花纹突出石面,如镂如刻,线条粗细均匀,如云似锦,如波似浪;有的花纹相叠,形成浮雕型和镂空型,构成千姿百态、富有立体感的景物景象,古风古韵,古朴典雅。按其形态大致可分四类:全包型,整个石面布满花纹,没有溶蚀空间;浮雕型,石面未被花纹完全覆盖,花纹或粗或细,错落有致,黄色花纹与灰白色的溶蚀空间形成浮雕状;镂空型,花纹疏密相间,彼此相连,空间溶蚀较深,有的只剩很少母岩,如镂空雕刻艺品;多色型,硅质灰岩与硅炭质灰岩相间的砾石,在溶蚀、结晶过程中形成黄色、褐色或黑色花纹,互相映衬。
清江云锦石一般要等到枯水季节才能采集,从泥砾层中挖出来时,表层有松软细腻的灰白色或黄色粘土包裹,外形与砾石相似,为卵状、卵块式圆状。经清理洗刷去除粘土层,即呈现出浮雕式的花纹,花纹层硬度3.0~5.5,无石灰性反应;花纹层里面是一层灰白色或黑色母岩,有弱石灰性反应,系硅质、硅炭质灰岩。
清江云锦石是第四系大姑期冰碛泥砾层中的硅质灰岩、硅炭质灰岩类砾石在特殊的地形水文条件下所形成的,在河漫滩中,硅质灰岩、硅炭质灰岩砾石里的炭酸盐、硅酸盐在洪水季节溶蚀,溶蚀出来的盐类,到枯水季节有的淀积下来形成新的硅酸盐。如此干湿交替,反复地溶蚀、流失、淀积,而河漫滩冰碛泥砾层地形又相对稳定,在漫长的年代里淀积析出的硅酸盐结晶构成云锦花纹,其硬度因纯度和结晶程度而异,而残留的铝氧化物则形成灰白色或黄色高岭土状表层。
7、湖北菊花石
湖北菊花石,产于湖北省西部宣恩县长潭河乡、恩施市红土乡及建始县等地。该石呈黑灰色,石质坚硬而细腻,石中花朵,色若堆雪,形态以菊花为主,间有帚状花、蝴蝶花等。花朵大小不一,直径一般5cm~15cm,最大者可达40cm~50cm。菊花石图案飘逸潇洒,石质软硬适中,是较为稀有的观赏石,也可雕琢成各种工艺品,独具欣赏价值。
湖北菊花石致密坚硬,外观呈块状,基底为灰黑色间白、灰白色菊花状纹,少数有白色方解石细脉穿插和体态较大的生物化石点缀。花瓣放射状,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和石英,有的含菱锶矿及天青石。花蕊主要由方解石和石英组成。石上花形有多种,有花蕊花瓣者,花瓣向四周散开,呈蝴蝶状、绣球状、凤尾状等,花蕊为圆形位于花瓣中心;有花瓣无花蕊者,花形不完整,但仍有观赏价值。还有的无花形,似脉状、不规则状、星点状等散落在基底上;以花形完整,有花蕊花瓣者为佳。
湖北菊花石赋存于二叠系石灰岩、白云岩与碱性火成岩接触交代带上,根据地质产出和岩石特征分析,是含锶高碳酸盐岩在成岩深埋藏阶段后期经重结晶~交代作用而形成的。最早于1987年在宣恩长潭河发现,之后在恩施地区数县市都有出露。恩施市菊花石主要分布于红土乡、新塘乡、沙地乡辖区交界处的沿马尾沟、清江河一线,矿石赋存于下二叠系茅口组和栖霞组地层中,含矿段厚20~25米,从上往下有三层菊花石,相互间隔6~8米,分别为0.77米,1.2~2米,1.8~2.74米。花纹呈放射状,似鸡爪、蟹爪、菊花、蝴蝶花、铜钱花、绣球等形态,花朵嵌布于灰岩中,其直径大者70cm,小者5cm,一般在10~20cm,由8~14个花瓣组成,花蕊近似园形。花朵分布不均,稀者每平方米6~8朵,密者可达10余朵。
8、三峡石
三峡石,产于湖北省长江三峡沿岸河床滩头。该石是产于长江三峡地域内各种奇石的总称。三峡石的石质成分为蛋白石、石髓、玛瑙、砾石等;色彩丰富,以黑、白、灰、黄色为主;形状千姿百态,天然纹理独特。
三峡石主要分布在峡江两岸的溪流河谷或崇山峻岭中。石源来自长江上游冲积到此和该区古老的前震旦系变质岩、沉积岩和前寒武纪侵入的花岗岩。三峡石种类繁多,在形态、色彩、纹理等方面颇具特色。以画面清晰、景致典雅的图纹石为主;也有奇形怪状、抽象奇巧的水冲石和山石等造型石,如神农架的山石,远安、兴山等地的怪石;还有色彩石、化石、矿物晶体等。或状形类物,惟妙惟肖;或色泽艳丽,构图精妙;或晶光闪耀,玲珑多姿。
9、黄州石
黄州石,也称黄州玉,产于湖北省黄冈县黄州一带长江沿岸。该石质地坚而柔韧,光滑圆润,温莹如玉;呈红黄之深浅色,有的纹理细如丝,既鲜丽,又宛然;形状多为椭圆、扁圆,也有奇形怪状的,以奇形为佳;大者如西瓜,最小者亦似黄豆粒。
黄州石是一种五彩玛瑙石,现黄州赤壁及龙王山等地仍可拣到。其赏玩最好是水浸法,水浸石长年润泽不枯,生机盎然,石子色泽、纹理、图案尽显,有极高观赏价值。
宋·杜绾《云林石谱》黄州石:“黄州江岸与武昌亦壁相对,江水中有石。五色斑斓,光润莹彻,纹如刷丝,其质或成诸物像,率皆细碎。顷因东坡先生以饼饵易于小儿,得大小百余枚,作怪石供,以遗物迹,后亦为士大夫所采玩。”
10、堵河石
堵河石,产于湖北省十堰市堵河。堵河发源于神农架,是汉江最大的支流,上游峡谷中各种山岩在漫长年代中经上千米落差急流的搬运、冲刷、撞击和洗磨,于堵河中下游稍缓的地段沉积、幻变成质地坚硬,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色彩斑斓的卵石。
堵河石为硅质岩、碧玉岩、粉砂岩等,质地细密坚硬,石表光滑细腻,体形硕大,多有高宽数尺,重几百斤的佳品。绝大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也有许多千姿百态、造型奇特者。颜色以红、黄、蓝、绿、紫组合构成,尤以红、绿、黑为主调,色泽明快、朴素清新。石上纹理千变万化,多显杂乱,少数规律有序,显同心圆状、对称均衡状等,或疏密、虚实似有韵味,有的亦构成山水、动物、草木等图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6 21:23 , Processed in 0.0831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