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1:00: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图33缩图三(水融减缩部位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jpg]UploadFile/2009-3/2009392101366179.jpg[/upload]<br/>
162#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1:02: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复件 snv30002.jpg]UploadFile/2009-3/200939212610712.jpg[/upload]<br/>
163#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1:19: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snv30472.jpg]UploadFile/2009-3/20093921192029825.jpg[/upload]<br/>
164#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20:18: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第八节&nbsp; 缩</font></p>
<p><font size="5">第一级:概念界定</font></p>
<p><font size="5">&nbsp;“缩”——是指红山古玉表面的萎缩痕。此种萎缩痕是因红山古玉数千年以来一直受地质侵蚀、气候变化或其它更为复杂因素所影响,玉皮壳出现膨胀或萎缩,膨胀的结果是玉表出现桔皮纹、象皮纹等;而萎缩的结果则形成缩斑、缩纹。红山古玉在地下埋藏的时间久了,玉本身都会受到侵蚀,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玉要比当时的玉小一些,玉质硬的地方会因为整体缩小而凸现出来。同样有缩即有扩,扩是相对于缩而言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比如玉表层缩了,玉体上的孔就会扩大;表层腐蚀了,孔里也会腐蚀的,腐蚀的同时孔就扩了。缩在埋藏地层深而湿润,地质条件复杂的红山古玉上表现最鲜明,但积石冢中的红山古玉的缩就比较小,因此玉表上仍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旋痕、坨痕等加工痕。</font></p>
16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20:19: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图31缩图一(整体缩与残留面).jpg]UploadFile/2009-3/200931020191855502.jpg[/upload]<br/>
166#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20:20: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第二级:内涵拓展</font></p>
<p><font size="5">红山古玉在土中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其中的冷、热、干、湿、酸、碱、大地的压力、地球的磁力等等造就了红山古玉的千姿百态的苍老表相,正如人的一生经历的数十年的酸、甜、苦、辣、生活的压力、身体的老化,变的满目沧桑、一脸的皱纹一样。<br/>&nbsp;&nbsp;&nbsp;&nbsp; &nbsp;由于红山古玉深埋土中数千年,从而形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情况,所以新出现的红山古玉往往又会呈现千姿百态,这就告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皮壳和包浆,并不能囊括所有出土红山古玉的状况,也就是说,不能以僵化的观念来看待红山古玉。要以辩证的、科学的观念来分析判断,找出其中规律性的特征。就象我们人一样,世间几乎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但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就是因为我们掌握了人的规律性的特征。有些红山古玉虽然没有沁色,但是出现缩斑缩纹,还是非常明显地烙下了远古时代的印记。</font></p>
16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20:21: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图32缩图二(部分缩与质变).jpg]UploadFile/2009-3/200931020204091552.jpg[/upload]<br/>
168#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20:22: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font size="5">第三级:综合阐述</font></p>
<p><font size="5">&nbsp;“缩”字高度概括了红山古玉的各种表皮的物理变化,较形象地说明了红山古玉表皮物理变化现象的本质。无论是各种纹、斑、解理等皆是“缩”这一物理变化的结果。<br/>&nbsp;&nbsp;&nbsp;&nbsp; “缩”提醒我们要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古玉变化的内在规律。不是就现象而论现象,因为红山古玉历史悠久,变化特别复杂,各种表象不可尽言,就是将所有见到的表象都列举出来,也是有局限性的、不全面的。而将其规律性的特征总结出来,是最具指导意义的,这也是理解“缩”字的精髓所在。</font></p><br/>
169#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20:22: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图33缩图三(水融减缩部位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jpg]UploadFile/2009-3/20093102022298224.jpg[/upload]<br/>
170#
发表于 2009-3-11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高翔</i>在2009-3-8 23:32:00的发言:</b><br/>&nbsp;
<p><font size="5">第六节&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孔</font></p><br/>
<p><font size="5">第一级:概念界定</font></p>
<p><font size="4">“孔”——指古玉在土中经千万年的埋藏,自然受沁蚀,在玉的表面形成自然的蚀“孔”,并衔连一定通道,突破玉表层深入肌理的深浅不一的“洞”或“关口”。注意这里的“孔洞”不单指简单意义上的小洞。这种“孔洞”是很自然的,可以称之为<strong><font color="#ff0000">“活孔”。之所以叫“活孔”,是因为它如同人的汗毛孔一样有吐故纳新的能力,“孔洞”往往是沁门,是玉的受沁蚀通道。</font></strong>玉在不同的地层环境中所处的外部条件不同,一般有水、沙地、高山等等,因此,它所形成的沁、沁痕、沁孔、沁色都是不一样的。红山<strong><font color="#ff0000">古玉出土后也是由“孔”吐灰的</font></strong>。真正的红山古玉,无论多么细腻,它的表面,会有无数细细密密的小孔,像人体皮肤上的汗毛孔。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表面现象,绝不是人工可以伪造出来的,在四十倍放大镜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font></p>
<p><font size="4">用40至70倍的放大镜观察玉的沁门、沁孔等那些毛糙的地方即玉的沟槽,会发现那里的毛孔必然是开放的,这些地方最容易受沁,因此,红山古玉埋在地下几千年,它的沟槽部位的侵蚀痕往往要明显,这是因为真正的红山古玉沟槽部分的<strong><font color="#ff0000">毛细孔多并且伴随有浆</font></strong>。另外如果对红山古玉进行抛光,其沟槽部分的光亮程度是不及玉体其他部位的。</font></p></div>
<p><strong><font color="#ff00ff" size="5">*[em17]字里行間...道破了"泌,蝕與漿的來龍去脈"...[em27]</font></strong></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1 8:07:1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06:45 , Processed in 0.0518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