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61|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华人藏家宁志超为民间“元青花”翻案,曝国内鉴定黑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1 21: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者周文翰 刊发时间:2008-04-23 13:23:14 新京报【转自光明网 文化 > 藏品苑】

海外藏家批鉴定体系腐败                            

华人藏家宁志超为民间“元青花”翻案,曝国内鉴定黑幕

 

  收藏业务 “鬼谷下山”并非最好元青花

  新京报:收藏鉴定界一般认为,目前全世界收藏完好的元青花瓷器为300多件,但你一直认为存世的元青花数量很多,在民间收藏的就远超过300件,你统计的基础是什么?

  宁志超:说元青花瓷器有300多件,说的是国内外的博物馆收藏,因为海外有200多件,国内博物馆收藏了120多件,加上最近几年发现的一些,一共不超过400件,但这个数字没包括私人收藏。我统计的数量就多了,光美国几个收藏家每人都有几百件,我的书中收录的大多数是我个人的收藏,也有几百件吧。有人不承认民间有这么多元青花收藏,说是假的、仿的,这是因为他们不懂。

  新京报:照你的说法,至少有上千件了。那哪些可以算精品?

  宁志超:元代早期的都是精品,13世纪的比较多,14世纪初也偶有精品,以后就不行了。因为国力不行了。

  新京报:刺激元青花收藏热的,恐怕是三年前“鬼谷下山”大罐在英国伦敦拍出两亿多人民币高价的事件。

  宁志超:其实那个东西并不是元青花里最好的,无论从质量还是从画工观察,它都不是特让人心疼的东西,能卖出那么多的价格是一味商业推广的效果。实际上民间收藏的元青花数量比现在他们那些人说的多,以后差的价格要降下来。

  新京报:“不懂”的原因是什么?作为相对的一方,你为什么认为数量更多呢?

  宁志超:这说起来话就长了,最早很多专家认为元青花是外销瓷,就是专门出口到西亚、中东一带的,甚至有说元青花是波斯工匠来景德镇亲手绘画并监督烧造的,产品全部返销,所以国内很少留下来,就几个博物馆收藏有少量元青花瓷器,而且出口的用得是最好的料,国内的都不行。我从1997年就第一个公开写文章说这个不对,元青花不是出口的,实际上是它的流行和蒙古人(元朝)的统治理论、宗教信仰有关系,对白色和蓝色的崇尚构成了青花瓷形成的精神要素,这和汉族是不一样的。元青花实际上是蒙古人主导下烧造的,现在伊朗、土耳其保留的实际上都是当时蒙古皇族赏给的,真正的精品还是在国内,而且数量不少。几十年来一直有出土,以前的私人家里也有。包括外蒙古也有很多,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买过很多。

  新京报:可是有多少人接受你的理论?

  宁志超:1997年我的系统理论就形成了,我第一个提出来,我认为他们谁也推不倒。虽然还有人坚持说只有300多件,但现在多少有点头脑的人都不说元青花是外销的了,我觉得历史不管怎样最后还是会回到正道上来。宿白、俞伟超(注:两者均为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也曾经支持过我的意见。

  收藏江湖 主流鉴定界“权力错位”

  新京报:可是仍然有人反对你。

  宁志超:说民间没有真的元青花的人,有各种原因:一是钱,因为鉴定牵涉到钱的问题;二是有人真不懂,现在所谓的“鉴定专家”都是跟师傅、看书学的,他们根本没有看到过多少真的东西,所

以就不承认别人的收藏是真的。十几年前赤峰一个工地上出土了三件元青花瓷器,他们拿到北京,说要献给国家,但是要50万块钱,但有专家说这是什么东西啊,就给轰走了。他们太保守,不懂就不敢要,就说是假的。可是他们也买过假东西,可能那以后他们见到没见过、没把握的东西就心惊胆战,不敢要了。

  新京报:也不能否认,最近几十年仿造的元青花很多吧。

  宁志超:最近30年造假是有的,但是你想一个人使大劲造假又能造多少,蒙古人入主中原,在景德镇建立了浮梁瓷局和枢府窑,民窑还有300余座,难道在整整一个多世纪里就仅仅烧造了博物馆藏的那300件元青花瓷吗?

  新京报:你对“主流鉴定界”的这种态度是因为受到什么事件的刺激?

  宁志超:十年前,为完成母亲遗愿,我把自己家传承了80多年的元青花云龙象耳瓶带到北京,要捐赠给故宫,但是里面有个专家底下跟我要钱。他以为我们捐赠了就能拿到一大笔钱,说给钱就说是真的,但是我没有答应,于是最后他们就说是假的,没有接受。我那时候就意识到少数人把持的鉴定界拥有错位的权力,就那么几个人就可以鉴定这是不是国宝,显得很荒诞。

  这以后我就发奋,不能让这些人成了文物鉴定的指标。这么多年来我每天一大早就开始读书,每个人的书我都读了,杂志上的一篇小文章都读了。读完我发现很多人都在糊弄,必须砸烂这个鉴定体系。首先就要从理论上否定他们,其次,在生活中有些专家也很“难看”。比如我刚回国时,有个专家对我说宁先生你要弄青花瓷啊,我们这些专家是把门的,我们在哪儿办了个班,你交几个钱学完就懂了。

  新京报:上世纪90年代和你有“过节儿”的鉴定家都老了,有的还过世了,你和现在的鉴定界的关系是不是松动点了?

  宁志超:现在的这些人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脉络相连,命运息息相关,他们还是对我恨之入骨。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外国也这样,因为外国拍卖公司也请他们鉴定。所以有人跟我讲,你要卖钱的话,不听我的就让你卖不掉。可是我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我不要钱。我不卖东西,这样他们就整不倒我了。我要是卖钱的话早就跟他们是一伙了。

  ■ 记者手记

  这是鉴定界“故事”的一部分

  71岁的宁志超对主流鉴定界——靠在文玩店耳濡目染成长起来的部分老专家为代表的人有着强烈的不满,以致有些语言不适合发表。据他说,他的愤怒还与他被故宫专家“敲诈”的经历有关。也因此,十多年来他反复研究“故宫陶瓷专家”的著作、文章,并发现故宫专家在故宫外鉴定走眼的事件很多,比如“花100多万元购藏疑窦丛生的成化青花庭园人物盖罐,大批量一次性购进伪陶俑,接收马来西亚假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等等。

  但也有鉴定界人士认为,“其实鉴定有时候真不好说谁对谁错,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而记者接触到的供职故宫的专家并不愿发表意见。

  宁志超也指责,一些专家不懂元青花瓷器,就说自己见到的民间藏品都是假的,“导致很多东西流落海外和民间”。但如何鉴定元青花的真假,到目前仍没有公认标准。

  很长时间以来,鉴定古代文物书画一直靠无法量化的专家“眼力”或者“经验”,从古到今,也从不缺乏各种“出错”、“阴差阳错”、“虚虚实实”的故事。而宁志超和他的论敌是新故事的一部分。收藏圈内的鉴定专家多表示“不愿卷入这浑水”,也有人认为,“故宫专家不一定对,宁志超也不一定对”,并对宁书中选用的一些图片上的瓷器真假有怀疑。

  采写/本报记者 周文翰

(注:昨天本人随两个好友,到宁志超先生在北京的临时寓所与宁老会面,一起进餐品茶,特转此贴,以为记)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21:22:0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名片

澳籍华人,生于1937年,自幼接受家学和家族传统文化熏陶,酷爱古陶瓷、古书画,早年曾经学习自然科学、

测量学和精密光学仪器学。后出国定居澳大利亚,专事艺术品鉴赏、研究,著有《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以全新的理论、700多幅藏品图片,对早期青花瓷的流变做了历史性描述。

  一件中国元代“鬼谷下山”图青花瓷罐,在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1568.8万英镑(约2.4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创下中国文物乃至整个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立即让国内掀起元青花的研究和收藏高潮,同时大量元青花赝品源源不断从景德镇流向全国。这都让已经浮出水面几年的关于元青花瓷器数量、鉴定难度的争论更加热烈,而作为论战的一方,澳大利亚籍华人收藏家宁志超刚刚出版的大型图书《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宣布要为“元青花”收藏做一次大翻案。

3#
发表于 2008-11-21 21:56: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22:15:00 | 只看该作者

文物捐赠需谨慎--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 罗以民

  文物收藏既有聚,必有散,此乃辩证法。某君自号“暂得楼主”,是谓明白人。宋周密有《云烟过眼录》,真知何谓过眼云烟。我写《袁枚传》,曾夸其遗嘱儿子“保留随园四十年”是谓明智,今天看来还是不够明智。袁枚诗人,也乃乾隆时一收藏家,生前散过自己的藏书,捐给官府,但古董决不肯散。他的南京随园,我考证了一下,不到四十年就“荒为茶肆”,到了孙子手里又重振了一次,但很快遇到了太平天国,结果全部灰飞烟灭。曾国藩包围南京数月,城中无粮,随园便成了太平军的麦地。古董字画全不见了。袁枚散书时曾说与其散之于身后,不如散之于生前。因为散之于生前,可知道散之于谁,值不值得散给他。其实古董也一样,也应该散之于生前。一些古董陪伴你一生,曾无数次与你于半夜之灯下对话,宛如“三千粉黛,皓齿明眸”,但再是难分难舍,总归还是要分手的。总希望“散”给一个好人家、懂的人家,将来会珍惜“她们”。此后多年“上阳宫人,谈天宝遗事”,或许会谈起你这曾经的“唐明皇”——收藏者吧?

  今日“散”者,国家博物馆当然成了首选。这就是捐赠。但您的东西够不够“级别”,是否货真价实?这就成了问题。若是名人,还就成了大问题。前几年有澳籍华人宁志超想无偿捐赠一对元青花象耳大瓶(仅比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略矮,真正是“国宝”级)给国内某大博物馆,却被一些文博专家断为赝品,拒收。这样无形中宁先生的“捐赠目的”就成了问题,尽管不要钱,但似有“钓誉”之嫌,对个人就成了耻辱。幸好宁先生很有钱,几年来带着这对大瓶飞美国、飞北京、飞上海,请了几家权威机构作科学试验。这番奔波,与其说是为了科学还不如说是为了名誉。中、外报告单出来,皆曰真品,于是又有几位国内的文博专家出来说是真品。现在此事遂寝,但宁氏元青花却成了现在还藏在国外的“国宝”,不能不说是国家一大损失。

  于今又出一事,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清老先生向两家博物馆捐赠也遭婉拒,这使史先生非常愤怒。因为此两物肯定是够“级别”,所存在的仅是真假问题。史氏自己是国家著名的文博专家,这种婉拒,哪怕再委婉,恐怕于此老也觉得有辱尊严(笔者也非常理解史先生的心情,他毕竟搞了一辈子文物鉴定,晚年落得个“走麦城”)。但是笔者觉得史先生也应该为对方想一想,对方是博物馆,如果接受了赝品那也同样有辱尊严。双方的尊严是对等的。在这一场对决中,双方都是专家。

  专家就是“人脑”。电脑都可能出错误,何况人脑乎?专家绝对应该尊重,但专家绝对不能迷信,谁都有误区,有看走眼的时候。文物捐赠不比“恋爱”,恋爱不成可以说彼此“不合适”就算了;可捐赠不成就必有一错,不是你捐了赝品就是我看不懂东西。双方都必须为尊严而战。但真假是客观存在的,大家都必须向真理低头。因此我对捐赠者道一句“谨慎”,此乃肺腑之言。宁、史两先生事可作前车之鉴。您若无绝对把握确定自己的藏品是真品,不能捐赠!您要先问一下自己的眼力超过史树青了吗?因为公开展示您的赝品实在是误人子弟。第二,如果您无绝对把握知道您捐赠的博物馆认为您的东西是真品,也不能捐赠。以免双方都受伤。收藏本来是很私人化的事,收藏错了浪费的是自己的钱。但您一定要捐赠出去就是把它社会化,公开化,当然要承担后果。这样的烦恼是您自己找的。

  其实即使捐赠成功了,也未必就一定是真品。我就曾听一位文博单位的朋友说,某李姓大名人当初捐赠的一批文物多是赝品。如起此公于地下,闻此言,必暴跳如雷。一些馆藏品藏了几十年,现在研究发现还是假的,或者断代根本就不准确,比如元青花断成了明青花。某些馆现在买的藏品就很让人怀疑,报刊上常见批评文章。人的认识是会不断进步的。
  仅一个乾隆,把假的《富春山居图》当成真的时,真的就成了假的。一些图进了他的《石渠宝籍》但还是假的。乾隆200年前的错误仍然可能被今人发现。你能保证你今天的错误永远不被人发现吗?所以我们完全不必为“捐赠成功”沾沾自喜。一味聒噪(《水浒》语)劝你捐赠者未必就是对您或是对国家很负责任的人。捐赠故有名,但名人恐为此名累。

  名人捐赠需自重,犹如男人去爱了一个本不该爱的女人。草民捐赠更需自重,犹如前些时候闹得沸沸扬扬的西北女子硬要到香港与刘德华见面一般,不要徒让人家笑话,还让博物馆的“刘德华们”害怕。家中的破碟残瓦,够捐赠的“级别”吗?能送三两知己,友朋能够笑纳,足矣!或者底气足者,学王世襄,也送拍卖会拍他个6000万,再把谁都懂得的钱“捐赠”给博物馆自己去买文物,这样可免受辱,也了却心愿也!当然捐赠也有“恋爱”成功者,如徐展堂氏。但阁下须有他那样的东西。如无底气,还是谨慎!

 

                                               《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科学报 要讯发布》发布时间:07/08/0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1 22:16:48编辑过]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22:28:00 | 只看该作者

《物华天宝——元代瓷器社会历史文化成因探析》

作者: (奥)宁志超/ 李佶

ISBN: 9787010064673
页数: 354
定价: 698.0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装帧: 盒装
出版年: 2007-9-1

从宁老家离开时,宁老特意送给我了这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部头的专著
【本书目录】  
前言/概述/
第一章 中国彩瓷的产生和外围诸国的文化氛围
一 希腊文化的东传
二 印度佛教和犍陀罗艺术的东传
三 吐蕃文化与彩瓷
四 波斯文化与中华
五 西辽王朝文化与中华
六 中华文化的西传
七 东西方文化与经济的交流中心-长安
第二章 阿拉伯的崛起和伊斯兰教的创立
第三章 佛教石窟艺术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汉文化
一 魏国文化
二 辽国文化与青花
三 辽墓壁画与彩瓷的纹饰
四 佛教石窟文化与中国彩瓷和它的纹饰
1.敦煌(莫高窟与榆林)石窟艺术与瓷器
2.佛教美术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
3.帝王与宗教和祭器与供器的发展
第四章 佛教东传及其与中国陶瓷的关系概述
一 佛教东传情况略说
二 从白陶到白瓷
三 中国彩瓷是佛教与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
四 从彩陶到青花和五彩瓷器所走过的漫长而艰苦的历程
  1.从战国时期至秦、汉695年间的陶瓷
  2.隋、唐、宋、元时期的陶瓷
第五章 物华天宝-元瓷瑰宝
一 元瓷瑰宝的形成
二 蒙古族白蓝理论与意识形态
三 大元王朝的建立和蒙古统治者信仰的改宗
四 中、西亚与中国陶瓷烧造技术的相互影响
五 制瓷业的发展与汉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意识形态
六 佛教造像与青花釉里红
七 元瓷瑰宝鲜为人知
第六章 元代蒙古人的等级结构与瓷器
一 皇帝??最高统治者与诸王
二 关于“成吉思汗”的正确解释与诸王封爵和所赐印章
三 异姓贵族官僚
四 平民、私属与奴隶
  1.平民
  2.私属
  3.奴隶
五 元代蒙古人的等级结构特征及其影响
  1.蒙古人的等级结梅
  2.政治因素在蒙古人等级结构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3.中下层蒙古人的身份地位变动比较频繁
  4.蒙古人等级结构的社会影响
六 登峰造极的元瓷
  1.蒙元时期种族及社会等级结构与元青花瓷
  2.登峰造极的元瓷为后世所不及
第七章 民初价值观、审美情趣的改变和围绕象耳瓶发生的事情
一 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改变
二 第一位研究元青花瓷的学者与吴莱熙和元青花云龙象耳瓶的命运
三 象耳瓶在英国以“正德”瓶易手的概念
四 约翰?亚历山大?波普博士的发现
  1.元青花瓷从历史而言无仿品
  2.早期青花瓷的断代排列
第八章 元青花瓷的研究现状
一 流行的错误论述
二 专家与学术缺失
三 中国早期青花瓷造型与纹饰的讨论
四 元青花瓷造型的原始雏形
五 元瓷中有关藏传佛教内容简析
  1.藏传佛教美术与元青花瓷
  2.关于对梵文字母和“曼荼罗”的解释
  3.关于“大白伞盖”的解释
六 元瓷是否有款识
第九章 走进科学破译千古之谜
一 探索马尾藻海的奥秘
二 认识与进步
三指纹是“挤”出来的
  1. 挤出独一无二的指纹
  2.压就千姿百态的植物
四 纳兹卡平原的巨大图案
五 信息技术解千古之谜
六 寻找一代天骄
七 古埃及国宝背后神秘故事的启迪
   1.戴着阿特夫王冠的奥西里斯
   2.打击敌人的拉美西斯二世
八 现代科学技术与元青花瓷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图版

    李佶:澳籍华人,现年53岁。出生于中国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编辑工作多年。长期帮助宁志超先生搜集、整理、翻译与中国古代艺术品有关的文字及图片。在资料处理和理论探讨方面,对本书及《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等书的写作均倾注了大量心血,助益良多。

6#
发表于 2008-11-21 23:1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世之大隐在2008-11-21 22:15:00的发言:

  文物收藏既有聚,必有散,此乃辩证法。某君自号“暂得楼主”,是谓明白人。宋周密有《云烟过眼录》,真知何谓过眼云烟。我写《袁枚传》,曾夸其遗嘱儿子“保留随园四十年”是谓明智,今天看来还是不够明智。袁枚诗人,也乃乾隆时一收藏家,生前散过自己的藏书,捐给官府,但古董决不肯散。他的南京随园,我考证了一下,不到四十年就“荒为茶肆”,到了孙子手里又重振了一次,但很快遇到了太平天国,结果全部灰飞烟灭。曾国藩包围南京数月,城中无粮,随园便成了太平军的麦地。古董字画全不见了。袁枚散书时曾说与其散之于身后,不如散之于生前。因为散之于生前,可知道散之于谁,值不值得散给他。其实古董也一样,也应该散之于生前。一些古董陪伴你一生,曾无数次与你于半夜之灯下对话,宛如“三千粉黛,皓齿明眸”,但再是难分难舍,总归还是要分手的。总希望“散”给一个好人家、懂的人家,将来会珍惜“她们”。此后多年“上阳宫人,谈天宝遗事”,或许会谈起你这曾经的“唐明皇”——收藏者吧?

  今日“散”者,国家博物馆当然成了首选。这就是捐赠。但您的东西够不够“级别”,是否货真价实?这就成了问题。若是名人,还就成了大问题。前几年有澳籍华人宁志超想无偿捐赠一对元青花象耳大瓶(仅比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略矮,真正是“国宝”级)给国内某大博物馆,却被一些文博专家断为赝品,拒收。这样无形中宁先生的“捐赠目的”就成了问题,尽管不要钱,但似有“钓誉”之嫌,对个人就成了耻辱。幸好宁先生很有钱,几年来带着这对大瓶飞美国、飞北京、飞上海,请了几家权威机构作科学试验。这番奔波,与其说是为了科学还不如说是为了名誉。中、外报告单出来,皆曰真品,于是又有几位国内的文博专家出来说是真品。现在此事遂寝,但宁氏元青花却成了现在还藏在国外的“国宝”,不能不说是国家一大损失。

  于今又出一事,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清老先生向两家博物馆捐赠也遭婉拒,这使史先生非常愤怒。因为此两物肯定是够“级别”,所存在的仅是真假问题。史氏自己是国家著名的文博专家,这种婉拒,哪怕再委婉,恐怕于此老也觉得有辱尊严(笔者也非常理解史先生的心情,他毕竟搞了一辈子文物鉴定,晚年落得个“走麦城”)。但是笔者觉得史先生也应该为对方想一想,对方是博物馆,如果接受了赝品那也同样有辱尊严。双方的尊严是对等的。在这一场对决中,双方都是专家。

  专家就是“人脑”。电脑都可能出错误,何况人脑乎?专家绝对应该尊重,但专家绝对不能迷信,谁都有误区,有看走眼的时候。文物捐赠不比“恋爱”,恋爱不成可以说彼此“不合适”就算了;可捐赠不成就必有一错,不是你捐了赝品就是我看不懂东西。双方都必须为尊严而战。但真假是客观存在的,大家都必须向真理低头。因此我对捐赠者道一句“谨慎”,此乃肺腑之言。宁、史两先生事可作前车之鉴。您若无绝对把握确定自己的藏品是真品,不能捐赠!您要先问一下自己的眼力超过史树青了吗?因为公开展示您的赝品实在是误人子弟。第二,如果您无绝对把握知道您捐赠的博物馆认为您的东西是真品,也不能捐赠。以免双方都受伤。收藏本来是很私人化的事,收藏错了浪费的是自己的钱。但您一定要捐赠出去就是把它社会化,公开化,当然要承担后果。这样的烦恼是您自己找的。

  其实即使捐赠成功了,也未必就一定是真品。我就曾听一位文博单位的朋友说,某李姓大名人当初捐赠的一批文物多是赝品。如起此公于地下,闻此言,必暴跳如雷。一些馆藏品藏了几十年,现在研究发现还是假的,或者断代根本就不准确,比如元青花断成了明青花。某些馆现在买的藏品就很让人怀疑,报刊上常见批评文章。人的认识是会不断进步的。
  仅一个乾隆,把假的《富春山居图》当成真的时,真的就成了假的。一些图进了他的《石渠宝籍》但还是假的。乾隆200年前的错误仍然可能被今人发现。你能保证你今天的错误永远不被人发现吗?所以我们完全不必为“捐赠成功”沾沾自喜。一味聒噪(《水浒》语)劝你捐赠者未必就是对您或是对国家很负责任的人。捐赠故有名,但名人恐为此名累。

  名人捐赠需自重,犹如男人去爱了一个本不该爱的女人。草民捐赠更需自重,犹如前些时候闹得沸沸扬扬的西北女子硬要到香港与刘德华见面一般,不要徒让人家笑话,还让博物馆的“刘德华们”害怕。家中的破碟残瓦,够捐赠的“级别”吗?能送三两知己,友朋能够笑纳,足矣!或者底气足者,学王世襄,也送拍卖会拍他个6000万,再把谁都懂得的钱“捐赠”给博物馆自己去买文物,这样可免受辱,也了却心愿也!当然捐赠也有“恋爱”成功者,如徐展堂氏。但阁下须有他那样的东西。如无底气,还是谨慎!

 

                                               《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科学报 要讯发布》发布时间:07/08/0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1 22:16:48编辑过]

捐與不捐

收與不收

兩頭難

7#
发表于 2008-11-22 19:2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bubuyou在2008-11-21 23:17:00的发言:

捐與不捐

收與不收

兩頭難

做自己想做的事

玩自己喜欢的东西

真与假一念之间

善与恶也如此

世界就400件元青花是否包括在下之所藏?

实乃睁眼瞎话

不理

不理

[em27]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0:14:00 | 只看该作者

将科技与考古更好结合--《科学时报》

  编者按:
    科技考古的出现是令人信服和喜悦的——多少历代学者纷争不休的问题因科技加入而瞬间成为较明白统一的结论,进而将庞大、恢弘的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展示在作为子孙的我们面前。所以我们要感谢那些保持这画卷真实面貌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物鉴别家以及参与相关工作的科学家,是他们的代代努力积累,为我们展示了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去年本报刊登的《高科技杜绝文物赝品》一文中,就对此做过简要介绍。
    可是,并非所有的史学界人士都承认科技在考古工作中的作用,他们仍十分看重自己传统的“眼”学和经验,这就出现了科技与考古相合作、衔接的一些问题。本文便从此类事件的一个典型事例——一对元青花瓷瓶的鉴定说起,以促进科技与考古结合得更好。
    此瓶是否元青花
    《高科技杜绝文物赝品》一文曾引用澳大利亚华裔收藏家宁志超先生多次利用科技手段鉴别自己所收藏的一对元青花瓷瓶(青花云龙象耳瓶)真伪的例子。前不久,宁志超对记者谈起了自己使用多种科技手段鉴别元青花的初衷——为自己所收藏的元青花瓷瓶验明正身,将其捐赠给国家最高文物部门并展示在世人面前,为弘扬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尽一份力。可是,他的初衷现在让自己落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专家们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有之,科技手段鉴定的结果并不能说服所有人,瓷瓶是真是伪至今仍是个未知数。
    记者了解到,宁先生所收藏的瓷瓶的真伪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所藏的我国元代的一对青花瓷瓶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英博物馆的这对落有“元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云龙洗口象耳瓶”对圈子内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有听之则如雷贯耳的气势,其作为稀世珍宝让无数人士喜爱至极。所以,当后来宁先生推出自己的这对元青花瓷瓶时,其造型与伦敦博物馆的那对几乎完全一样,其8层图案如出一辙,如此“珍品”让众人在惊叹的同时,也难免怀疑其是仿制品。
    宁先生谈道:“由于瓷瓶自身提供的条件很好,公认的元青花特征极其明显。没有模棱两可的疑点,具备传统鉴定工作眼学家所要求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初,用常规的传统眼学家鉴定方法,已经有资深的眼学家给这两只青花云龙象耳瓶作出了结论——认定它是元青花瓷珍品。”
    可是置疑也时时与肯定并存,故宫博物院一位不愿公开自己姓名的专家提出:“历史的产物必然会有本身所在时代的印痕。一件瓷器的造型、花纹、原料成分等都有独自的特色,就宁的两件元青花瓷瓶来说,其造型已走样,可以说是大英博物馆青花瓷瓶的仿制品;其外表所绘的龙应符合元代细脖子的特点,而宁的瓷瓶上所绘龙的脖子为粗脖子,另外其原料的眼光效果和整个瓷瓶的成色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所有这些无法让人承认这两件元青花瓷瓶是真器。”
    “是仿制品”的说法让宁先生极为不快,他反驳道,瓷瓶系祖传品,怎能是仿制?他介绍说,元青花的仿制品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距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而自己收藏的青花瓷瓶系1928年末辽宁千山一座寺庙的住持为换取还乡路费而将瓷瓶卖进了外祖母家,距今有70多年,那时还没人能仿制元青花;况且大英博物馆的至正瓷瓶是在1929年才从北京运到英国去的,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波普博士将其定为元青花“至正型”代表,才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人士的注意,而要对其进行仿制则必须得到那对元青花瓷瓶的各项科学数据,而这根本不太可能。所以,若非是近20年里的仿制品,那瓷瓶便是真品无疑了。
    于是,为在传统眼学鉴定之外寻找更为可靠的坚实证据,宁志超开始了从科技中寻找答案的历程。他首先在澳大利亚五龙岗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对瓷瓶做了测年试验(确定其中一只是800年前所造,另一只因所含材料不适合做热释光测试而无结果),接着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做了常量元素胎的分析试验,后来上海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李政道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核分析室、同步辐射实验室分别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测试分析,并对分析结果与出土的元青花瓷标本和传世元青花瓷标本的测试数据做了数字对比。就对比结果,宁先生介绍:“(自己收藏的)青花云龙象耳瓶的透明釉中元素钙的含量明显高于元素钾的含量,化学组成与元代青花透明釉相符;青花料中有微量元素砷存在,这和元代青花瓷器通常采用进口钴料,其中含有微量元素砷相一致;青花云龙象耳瓶的青花料中,元素锰的含量稍低于元素铁的含量,青花料中可能使用了进口和国产两种钴料的混合物;青花云龙象耳瓶胎中铝(Al2O3)的含量与元代青花瓷厚胎大器胎中的铝(Al2O3)含量相符;现代仿古瓷器样品的透明釉中通常有很高的锌元素和作为杂质的某些含量异常的微量元素存在,可用它来作为现代仿古瓷器和古瓷器真伪鉴别的判据。青花云龙象耳瓶的透明釉中的锌元素很低,同时,也没有观测到这些含量异常的杂质微量元素,说明青花云龙象耳瓶不是现代仿古瓷器,应该是元代青花瓷器。”
    可不承认瓷瓶鉴别数据的传统眼学家也有自己的证据,前面的那位提出否定观点的专家认为,用科技手段来鉴定该元青花瓷瓶毕竟只是一种化验方法,对瓷瓶的化验有化验员的不同,有化验程序的不同,有选取仪器的不同,这就可能导致很多的误差,结果也不会令人信服。
    科技和考古有着不同的目标
    因此,科技与考古并非想象中那样易于结合,虽然近些年世界范围的科技考古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就它们之间产生的矛盾和不信任,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在接受采访时谈起了科技与考古二者有着根本不同的目标:“拿一件文物来说,科技主要分析其成分、含量,不太关注其艺术价值,而考古界则十分关注通过一件文物看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看中它的艺术含量,并不太关心它由哪些物质构成,化学或物理结构如何,更反对将其单纯地估价,反对将其倒卖。”
    因此,俞先生认为,有极少一部分人产生对科技考古不信任的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将科技考古简单地看成是文物鉴定,致使考古陷入惟利是图的境地。当然,科技考古也有自己的弱点,现在由于放射性物质的干扰,用科技手段来鉴定文物真伪的难度不断增加,导致了一些传统眼学家们感到还是自己多年积累的“眼观”、“耳听”、“手掂”、“指摸”来得实在。
    不过,俞先生仍对科技考古充满信心,他认为:科技测定有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科学测定比眼睛分析的准确性大得多。即便有人认为文物鉴定中有放射性物质干扰,但文物真假仍是可以鉴别出来的。
    一位文物鉴定家同样认为科技可以有助于鉴定文物的真伪,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医生可利用一些科技手段和设备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文物鉴定家则可在利用自己的眼力的同时,利用一些科技手段辅助自己鉴别文物的真伪。他说,这是以后文物鉴定的发展方向。
    如何解决向国家捐献文物而不能实现的尴尬
    据介绍,假如最终确定宁志超先生所收藏的瓷瓶确实是元代青花瓷,那么可以证明我国青花瓷的成熟期远在宋末元初,而不是目前认为的元代至正前后,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藏在我们中国人手中的象耳瓶更具有代表性,而不是伦敦博物馆中的那对已经破损的至正象耳瓶。可宁先生所面临的尴尬局面一日不解决,他手中的瓷瓶就一日不会被国家所接受,代表性的元青花瓷就照旧保留在英国。
    对此,俞伟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捐献的物品,在没有辨别真伪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收下,供众人观赏,并让大家一起来辨别真伪,随着时间的流逝,文物是真还是假,最终是会辨别出来的。”可否认宁的瓷瓶为真的人士的观点也应当考虑:“让没有辨明真假的文物展示出来,只是一种唬人的做法。”
    所以,无论是眼学,还是科技,二者如何相互信任、合作是当今科技考古界所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上面所说的元青花瓷瓶的鉴别中出现的不信任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而已。
    不过,正如俞伟超先生所说的,文物是真是假,最终是会辨别出来的。而这一个“辨”字,就得需要科技、考古、文物等多方面的专家相互开诚布公,集思广益,思考如何更好地合作。因为,科技考古是一条必须走的路。
                                                                      (<<科学时报>>记者刘东峰)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0:30:00 | 只看该作者

从宁老家离开时,宁老特意送给我的另一部更具震撼力的大作《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上、下)

这部著作是澳籍华人、世界级青花瓷收藏专家宁志超、李佶夫妇二十多年呕心之作,该书的出版过程颇为曲折和传奇,它的诞生不仅弥补了一项国内和国际空缺,而且必将引起一场青花瓷的革命。
  宁志超先生出生于收藏世家,叔叔曾担任东北大学校长,父亲担任过张学良的侍卫长,家中藏有几百件青花瓷珍品,以及毕加索、梵高、张大千等多位大师的名画,现正筹建一家私人博物馆。
  本书以面貌全新的理论和史料,七百多幅稀世珍品图片,阐述了中国早期青花瓷的流变和现状,既有学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并以独树一帜的观点打开了笼罩在青花瓷身上的种种迷雾,对世界文物收藏界也将掀起一场革命。
  本书由史树青、李学勤、宿白、李伯谦等多位大家和两位中科院院士鼎力推荐,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为中国青花瓷收藏界树立了标杆。
  本书英文版也正在翻译,很快也将在世界各地陆续面世。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0:35: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序 言 一

      我国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虽然自然力的侵蚀、社会的动乱、连绵的兵燹,加上人的愚昧和贪婪毁灭了其中的大部分,即便是这样,那保留下来的一小部分的价值和数量还是举世闻名的。使它们得到最好的维护与恢复以及最详尽的登录,是我们神圣的义务。前者旨在维护和恢复的是真正的文物,而不是赝品(很不幸,足可乱真的赝品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越来越多!),这就首先需要对文物“验明正身”,进行有效的鉴定;后者是为了弄清我国珍贵文物的家底,作为研究文物的参考和依据。

      关于前者,文物鉴定应当有三方面的人才的参与。

     第一个方面,是富有经验的文物专家。他们往往是长期耳濡目染,终生浸淫于斯,因缘际会,见多识广,终成一代大师。不过,这些专家中的大部分年事已高,即便是解放时琉璃厂的学徒现在也早过了退休的年龄。他们的后继队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考古专家。和许多文物专家一样,他们对文物的由来、文物的时代特征、有关文物的文字记载、文物辗转流落的经历都有深入的了解。有些文物的出土本来就是经过他们的手发掘出来的,这时他们就是文物的“正身”最有权威的鉴定人。

      第三个方面,是有关的科学专家。他们掌握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出越来越多、威力越来越大的方法,应用于文物鉴定。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样可以用于作假,而且越是先进的手段作起假来就越足以乱真,甚至能够逃过许多经验丰富的行家的眼睛,这已经是世界范围的文物领域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对付这种情况,只有针锋相对,以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不以人的经验为转移的)与文物专家和考古专家的经验(高度依赖于人的知识与素质的)相结合,才能作出可信度最高的鉴定结果。

     关于后者,珍贵文物的登录,博物馆有着理所当然的责任,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私人藏品目录的公之于世,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中情况早已是这样,在国内以往强调得不够,但随着法制的健全,今后也会是这样的。以元瓷为例,元青花瓷珍品许多散落于国外,再加上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种种事件,许多原来在国内的珍品流失国外,时移世易,最后成为海外的博物馆和私人的藏品。可见缺乏一片资料,元青花瓷珍品的登录是不可能完善的。

我很高兴知道澳洲华人宁志超先生的《中国早期青花瓷史鉴》即将出版。宁先生对早期青花瓷有着浓厚的兴趣,除自己收藏外,还广泛研究了国外许多大博物馆的珍藏品,这些都成为这本书的写作材料。当然科学问题可以切磋,世界上收藏元瓷的博物馆和机构也不能遍历,但作为一家之言和一得之见,这本书显然对上述二者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宁先生的努力无疑是值得称赞的。

冼鼎昌

2004年10月9日

(冼鼎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02:52 , Processed in 0.06199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